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分析报告

问题分析报告

问题分析报告

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主要指内部管理报告)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运作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然而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撰写财务报告以下六点值得注意: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 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

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3)勿轻意下结论。财务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如目前在国内许多公司里核算还不规范,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报销期往往不一致,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不了解核算的时滞差,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4)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需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告;披露会计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69-02

一、引言

财务报告分析是对财务报告信息的深加工,其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公司信息。从对会计项目的简单比较及趋势分析,到被普遍运用的比率分析,再到复杂的财务失败风险分析模型,以及其它更为复杂的数理模型等,人们对财务报告分析具体方法的研究在各个层次进行着。

二、企业会计信息需求与财务报告分析

(一)会计信息供需常态

在会计信息供求关系中,信息的需求与供给是不对称的,无论表现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供给与需求之间客观存在着差距,其常态是信息的供给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信息全方位的需求。作为信息供给的一个组成,受其分析对象的限制和需求者自身局限性的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有用性也受到限制。这应该是分析师和分析结果使用者都应注意到的,不能过于依赖或者夸大财务报告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告分析是对其分析对象――财务报告的再加工,而作为供给者提供的主要会计信息来源――财务报告,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存在着和会计信息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包括以下内容。

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运用的确为企业的“赢余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机会。

2.历史成本原则。现行会计主要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披露会计信息。随着物价变动会计引发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思考,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开始研究如何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补充、变革。

3.会计基本假设及会计原则在实际中的使用者偏好。

以上是从财务报告分析对象―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角度来研究信息不对称原因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会计信息需求者自身也会因为一些原因造成信息供求上的差距,从而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有用性。

(二)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特性与财务报告分析

1.直接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供应商、员工(包括正在争取取得与业绩相符的回报的员工和正在考虑辞职或者应聘相关公司的员工或潜在员工)、公司的管理者、经营者;

2.间接使用者:包括财务分析师及顾问、证券交易所、法定机构等。

在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员等。

财务报告信息被认为应该是“中性的、无偏见的,即不具有倾向于影响任何一类信息使用者行为的目的”;但对中性的、无偏见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分析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性质的用户群体设计不同的分析层次。随着会计信息需求的发展,财务报告分析仍要满足这种多元化要求,其发展将继续表现为针对用户需求、在新分析领域分类分析财务报告。

(三)信息需求发展趋势与财务报告分析发展的关系

1.从信息需求者结构的发展来看,西方从以债权人为主的需求结构向以投资人为主的需求者转变,发展为目前的总体上以投资者为中心,多种需求者并存的结构。在我国,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传统上是政府管理部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政府对企业的职能逐步发生变革,加之西方“投资者至上”的信息供给理念的冲击,投资者在信息需求结构中的比重增强,这种变化表现在财务报告分析中:一方面是从侧重于资产负债表分析向侧重于企业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一方面是从满足于传统会计报告披露向要求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发展。

2.从会计信息需求本身的发展分析其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我们从关于会计信息的国际化标准、会计界对会计信息披露热点问题的讨论、征求意见及准则制定,以及对会计前沿问题的研究及实践中,可以或多或少得到这样的信息:高质量的、更相关的、反映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于企业现金流量持续能力的、关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信息是会计信息需求的发展方向,这些也成为财务报告分析所要提供信息发展的方向。

三、财务报告分析与会计信息披露的联系

(一)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

1.传统会计理论下财务报告披露模式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2.财务报告披露方面的新发展及其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二)传统会计理论下财务报告披露模式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1.财务报告披露格式较为统一,故又称“通用财务报告”,在重视信息披露格式标准化的同时造成了有一定价值的个性化信息的丧失。

2.财务报告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非财务信息披露很少,如人力资源信息。

3.财务报告披露以历史成本信息为主,现行成本信息较少。

4.确定性信息披露为主,较少披露不确定会计信息和预测性信息,如现金流量预算信息。

5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为主,较少披露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联信息,如社会责任信息、供销链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等。

6.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多为对日常营运信息机械式的汇总分类,缺少从战略角度对企业的营运情况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表现

1.通用财务报告披露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产品标准化”的特性。

2.会计基本假设之一的货币计量假设奠定了财务报告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的格局。

3.从一定程度上讲,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财务报告披露模式首先限制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4.在传统会计理论下,会计信息是以确定、可靠的信息为披露依据。

5.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是以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为主的,因此分析师在利用这些信息对企业进行评估的时候,会缺乏一个对企业的全局考虑。

6.传统会计理论下的财务报告所能披露的企业战略信息贫乏,包括战略目标、设计、进展等各个方面,体现在缺少诸如新产品开发过程、研发投入方向及其效益、战略投资结构、固定资产结构及其增长结构、员工文化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四)财务报告披露新发展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财务报告究竟应如何披露?传统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与实际情况产生了冲突。总结而言,会计准则的高质量包括(但不限于)对以下属性的强调。一是可靠性是有用信息的基础、前提。二是FASB同时也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质量,认为“不相关的信息,为取得它而耗费的精力等于白费(SFAC No. 1 Par. 100 )”。

对于信息“相关性”的判断由于是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出发的,因此较难准确衡量,也较难明确一种对所有使用者而言都相关的披露方式。

关于会计准则高质量的研讨是针对财务报告披露现状,在会计基础理论领域寻求理论依据和指导的思考,其为会计报告披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而这种探讨也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指出了财务报告分析可能的发展空间,并指出了应该注意的领域。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研讨财务报告披露的发展与财务报告分析的关系。

(五)披露内容质量的提高与财务报告分析

1.公允价值。尽管历史成本原则仍然保持着会计信息报告中的主体计量原则,但为了呈现给信息使用者更为准确、可靠、公允的“财务图象“,对部分会计科目补充公允价值信息,或者对特殊项目采用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价基础在现代财务报告中得到了不断的运用。

2.企业资金变动信息的披露。从财务状况变动表到现金流量表,以及近阶段现金流量表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金纯化”趋向。

3.或有事项。或有事项在传统财务报告中只作较少的披露,如仅对典型或有事项在会计报告附注中给予一定的披露。从财务报告分析角度看,传统的涉及或有事项的分析也多局限于提及重要的或有事项的存在以及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

(六)披露范围的拓展与财务报告分析

1.分部报告。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以及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使分部信息对于信息需求者而言日益重要。许多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都逐渐认识到了“分部信息具备着与传统三张基本报表信息平等的地位”,并积极推动分部报告信息的披露工作。

2.全面收益报告。由于传统实现原则的限制,财务业绩一向是以已确认、已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为披露对象的,而对于己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损失则披露的甚少。

3.其他领域的披露。除了分部报告、全面收益报告,财务报告披露在许多其他领域的扩展也大大拓展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范围。相对上述的两个报告而言,在其他领域的准则化进程和国际化协调还未达到比较完善、可操作性较强的程度。

(七)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发展及其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未来会计信息的披露将逐渐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运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被处理、记录并披露,而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地通过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联机,及时有效地选择所需要的明细信息,加工分析以取得所需信息。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信息需求者的分析质量,而且将影响财务报告分析习惯。

四、报告分析方法的发展

(一)传统财务报告分析

在此,所述的“传统财务报告分析”本不是以某一时间为划分点来区分的,而是指传统的针对“两大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的财务报告分析,这也是财务管理、审计等领域的传统职业分析。从基本方法看,传统财务报告分析典型的基本方法是以下三类方法: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

(二)传统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和改进

1.传统分析方法在新分析领域中的运用。随着披露内容的增加,财务报告分析内容也相应增加,在对新内容进行分析时,传统基本分析方法仍是十分的有用。本文主要从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来说明传统基本分析方法在新领域的运用。

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问题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181-01

一、一般资料

男,13岁,足月剖腹产,5岁学习中国象棋,连续两次拿到赣州地区象棋比赛冠军。独生子,与父母同住,父亲经商,母亲是教师,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

二、主诉

自己在原来的学校一直是受人注目的好孩子,来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读中学后,陌生的环境给自己带来莫名的烦恼。也有很多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与父母很好地沟通。当地的学生经常讲本地话,有时听不太懂,由于与周围同学交往不是很好,情绪不稳定,学习状态不理想,心里也感紧张,期中考试数学、语文、物理考试成绩均不够理想,由原来的名列前茅变成了班里的15名,这让我不太能接受了,眼看初二要结束了,期未考试又要来了,而自己一点都不在状态,初三要重新分班,按成绩前一百名的学生编入尖子班,不知如何才好。担心自己不能顺利进入初中尖子班,因此产生许多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对自己的未来也很困惑,很茫然,不知怎么做才好,所以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三、评估与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认识清楚,主动求助,无逻辑混乱,无知觉异常,无妄想。2、根据来访者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做恶梦,学习吃力,环境不适应,并且出现的时间只有两个月,无泛化现象。3、社会调查显示来访者社会功能正常。4、鉴别诊断:本案例应与严重心理问题相区别的是:无退缩行为,无自杀倾向,无泛化现象,社会功能良好。5、由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他的问题基本上仍然属于重大生活事件后产生的适应障碍。虽然他有了6年的学习生活经历,而且自己又有着一定的适应能力,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在饮食起居等生活节奏方面适应了,但自己的心情并不平静,心理上并未有取得平衡。他在以前的学习环境中处于强者的位置,是受人瞩目的焦点,而与自己在中学中处于弱者的位置,甚至需要别人帮扶的情况,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这是使他出现了情绪波动,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帮助他解决心理矛盾,调整失衡状态,应从帮助他重新认新的学习环境,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理落差入手。帮助求助者认识到中学学习的特点,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建议其发挥自己的长处,通过寻求别人帮助等方法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为了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如鱼得水的,帮助他认识到恰当的寻求朋友的帮助是我们成长的力量。在和同学们共同应对困苦的学习生活中,携手并进,过关斩将,学会拥有攀跃巅峰的辉煌,不要回避现实问题,要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就能赢得周围同学的掌声。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参加国家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相关规定。2、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咨询收费:符合当地收费标准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1、目的:(1)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2)建立信任感和情感互动协调,探寻求助者改变的意愿;(3)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4)使求助者的问题正常化并注入希望;(5)进行咨询分析

2、方法:会谈法、测验法、认知疗法。

3、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1)协助求助者做心理测验,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2)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了解求助者咨询的原因,通过咨询想达到的目的,探寻自己问题的心理矛盾及改变的意愿,对咨询的期望是什么?(3)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4)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本人,结合问题行为做出初步分析,让他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

其一,认知偏差:小学成绩一直很好的我进入中学之后成绩下降,不能接受。其二,个性缺陷:求助者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自强与自卑相结合,对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以上这几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求助者不良人际关系与焦虑情绪。

(二)第二次咨询

1、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找出求助者的非理想认知,并进行纠正,使求助者用自己捂到的正确认知去说服自己。(3)缓解焦虑情绪。

2、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

3、过程:(1)讨论家庭作业,找出求助者对人的非理性认知,咨询师针对求助者的认知,在对他的观点表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询问,促进求助者对正确认知进行领悟,让他领悟自己认知当中的不合理思维。(2)巩固咨询关系。(3)鼓励求助者用调查的方式获得的真实结果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4)布置家庭作业:找出若干个新的正确的认知

(三)第三次咨询

1、目的:缓解焦虑情绪;建构新的认知,提高自我认知。

2、方法: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3、过程:(1)分析上次家庭作业,指出原由认识的不合理性,进一步纠正。(2)鼓励求助者与他人多进行交往和互动;强化求助者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重新认识。(3)学会合理正确的评价在校的学习、生活,提高自理能力。(4)提高处理人际交往矛盾的水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5)布置家庭作业:通过20个“我是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四)第四次咨询

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训练自己的适应能力;从学习与人际交往中完善人格欠缺;咨询结束

2、方法:会谈法、行为训练

3、过程:(1)通过与求助者一同分析他的家庭作业,提高求助者的自信心。(2)与求助者共同分析他性格上的缺陷,鼓励他在完善自己的性格上下功夫,改善人际关系的深层动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的性格不断的得到完善。(3)基本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与人际交往等中去,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五、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咨询,来访者自述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积极意识增加,已经能够完全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已经克服了心理问题的困扰。

评估咨询效果:咨询效果良好,经过半年的随访,巩固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刘莹,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问题解决,《赣州师范学院学报》

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一、查摆问题的主要方式

按照区委大讨论活动的文件部署,我们主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多渠道广泛征求养殖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局领导亲自带领各股室主要成员,奔赴各乡镇听取服务对象和相关部门人员对畜牧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期间,走访了全区4个乡镇1个办事处、31个行政村,走访服务对象210人次,发放调查问卷110余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2个,制定便民措施2条,搜集到各种意见和建议20余条,从而作为我单位今后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同时为制定整改措施提供了依据;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先后聘请5名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代表,召开座谈会,真心实意面对面的征求意见;三是向上级以及下级有关部门及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和满意度调查表共计20多份,公开承诺股室5个,建立健全工作制度4条,设立举报电话1部。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自纠,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运作;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有力氛围。为营造大讨论活动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制作了政务公开栏、公开了群众监督电话制度等等便民服务措施,多渠道、多措施、全方位开展舆论宣传活动。

二、查摆出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创新意识和工作作风问题。主要表现为:上级来什么任务就安排干什么工作,习惯稳稳当当,按部就班,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和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和气魄。创新不够,思路不够开阔,没有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标准、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够高,甚至工作纪律散漫,作风漂浮,工作不扎实,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二是党的意识和大局观念问题。基本理论功底不扎实,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忧患意识有所淡薄,还不善于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谋划工作。

三是服务意识和宗旨观念问题。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宗旨观念、群众观念树立的还不够牢,服务意识不够强,对基层和群众感情还不够深,还没能够做到设身处地的为基层着想,深入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

三、存在问题原因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工作认识不足,总认为只要把工作干完了就好,不管效果如何,造成工作思路不宽,路子不多,进而造成创新意识匮乏;二是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同志思想上有所放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化,没有真正树立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公仆意识,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党的宗旨,没有正确处理好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问题。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明确学习内容,以全面贯彻党的十、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省委书记周本顺来廊调研讲话、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为重点学习内容,同时学习相关辅导材料。将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长抓不懈,使学习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保证每周至少集中学习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小时,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坚持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

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淮河流域苦受自然灾害的肆虐。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频发生,沿岸居民苦不堪言。天灾如此泛滥的同时,人祸也不断增加着 。

    伴随着经济发展,以COD为主的污染物使这条大河呈现出惨不忍睹的画面。早在1994年的污染事件后,李鹏总理于1995年8月8日就签发第183号国务院令,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国务院又批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此后,陆续有各种文件,指导环保工作。

    然而治换来的却是令人失望的结果。排污严重超标的小型工业企业仍然在淮河流域遍地开花;污水处理设备长期停用的状况让它们成为一座座空壳子;城镇生活污水甚至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成为淮河的主要污染源;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的残渍因水的冲刷进入河流中,也加重污染。生态恶化,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彻底改变,淮河基本丧失自净能力 。

    1 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1.1 自然灾害问题

    1.1.1 问题简述 1954年是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全流域总计被淹耕地达431万hm2。另外,淮河从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的50年中,共发生旱灾260多次,旱灾出现的频次为1.7 a发生1次。在淮河流域,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发,居民饱受天灾之苦。

    1.1.2 基本理论 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人为环境问题两类。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包括地震、洪水等。人为环境问题指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环境问题。这两类环境问题有时交叉发生,协同作用。环境法探讨的以人为环境问题为主,原生环境问题在理论发展下也渐渐地增加[1]。

    1.1.3 分析及对策 自然灾害大多不是因人而起,因而法律一般难以调整,只能通过科技手段未雨绸缪地进行预测和防治。正如淮河流域因暴雨而导致的洪水不可以归责于人。但因流域内矿产资源和林木资源的开发,致使水土遭到破坏,在发生暴雨、河水猛涨时,土地松动使淮河更容易决堤,大大增加洪水的破坏力,这就应该追究资源开发者的责任。然而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这种情况的关注不够,没有相关的规定明确要追究加剧自然灾害的关联行为的实施者的法律责任。

    1.2 观念问题

    1.2.1 问题简述 一位环保人士说,淮河污染COD并不是最终罪魁,更主要的当属人的“观念污染”,即“人污”才是污染之源。淮河的污染直接来自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但污染行为根源上是由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在作祟。

    一方面,追求发展的观念导致严重的工业污染。类似“发展经济是功臣,错失机遇是罪人”的标语屡见不鲜,在“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下,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民众环保意识薄弱。数据表明,从1999年开始,城镇生活污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成为淮河的主要污染源。随后几年,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比差越来越大。

    1.2.2 基本理论 环境法中有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环境是资源,是生产力的要素,发展必须依赖环境资源来制造产物,同时造成一定破坏和消耗。而环境资源保护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科学技术,只有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满足。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即是突出一种长久、稳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稳定发展[2]。

    环境法中还有公众参与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它要求公众要通过各种方式参加环境活动。

    1.2.3 分析及对策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新发展观的诞生。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得到通过,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直作为基本原则指导我国环境立法。

    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极有必要,然这种柔性方法难保证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更多时候,人们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在利益、惰性的驱使下,不去执行。 面对这样的状况,只能用加重法律责任、加重经济负担等刚性的方式来实现规制。

    1.3 工业污染源治理问  题 1.3.1 问题简述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淮河流域因经济需要建设一批技术含量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比如化学制浆造纸企业等。1994年后,政府对它们进行的大范围的整改,10年治理后的结果是:“十五? 比匀淮嬖冢淮蠖嗍笠得挥谢虺て谕V乖诵形鬯砩枋缓芏嗥笠低ü谂盼劭诜直鹕柚梅拧⒄濉档馈?

    渠、稀释管等装置,更加隐蔽偷排未经处理的超标废水。

    1.3.2 基本理论 环境法中有一系列基本制度。其中,污染者负担制度,指污染环境者有降低污染的责任,同时应为自己在一定限度内的排污买单付费的制度。它是环境责任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公平分配的产物,主要针对企业这类主体。环境标准制度,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环境主管机构以特定形式的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环境标准并非意味着零污染,而是在多少限度以下的污染是人们可以容忍的。“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资源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资源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1.3.3 分析及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10条写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在该法第四章、第五章针对工业生产提出很多要求,体现污染者负担制度。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所确认的“三同时”制度要求这些小企业在建厂之初就应配套地完成污水处理设备,但现实中存在两种与之相悖的情况。1)有关机关的监管力度不够,或者是在监管之时违法乱纪、贪赃徇私。这种情况应依《水污染防治法》第70条追究其责任。2)治污设施虽然完善但长期停用,或是通过设置阀门、暗渠等装置,隐蔽地偷排超标废水。企业不愿启用已经建造完全的设施,因为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偷排污水,因为企业不愿交付过多的排污费用。“经济不能”对法律实效产生影响在所难免,若国家想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较好成效,可以考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满足工业生产者的经济需求,补贴一定的治污费用,或许可以让那些“摆设”重新运转起来。

    2 结束语

    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继续恶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法律手段是最直接、最强有力的方式,环境立法、适用必须完善且落实。原生环境问题不可都避免,但要控制人为环境问题。同时,当法律遇到瓶颈之时,要用环境意识唤醒淮河流域居民和企业的道德良知,更有效地实现污染问题的防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