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范文精选

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应用

随着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出问题导向教学方式的作用,以具体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定义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开展了多种教学创新,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之后,问题导向式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最明显。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将实际生活事例与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融合,找到三者的汇集点,然后根据三者的交互范围设计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具体的生活事例引出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有关数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优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开展问题导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学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与引导性,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智力,自主学习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且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数学规律,从而探索、掌握相关的数学内容。

(二)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现状

过去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没有认识到问题导向教学对学生综合学习的帮助,致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数学教师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使得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一直停滞不前,且对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没有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在应试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为评估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能力的参考标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客观地认识到学生数学学习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教学环境只能使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是必然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绝不能落下一位学生。通过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跳跃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新课标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终极目标。

(三)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开展问题导向教学

为了更好地说明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策略的实用性,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内容为例,详细分析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的开展环节。1.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教师首先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该节课的主要数学内容就是让学生们认识理解数学图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怎样的图形。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数学特点。在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开展中,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有关数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因此在数学问题设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认知能力进行了解研究。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数学内容时,学生处于三年级的学习阶段。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学习提升得非常快。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些简单数学知识的能力,但在解决综合应用题时学生还是会感到一定的困难。2.数学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数学文化基础能力,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辅助学生们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内容。如给学生们发不同图形的卡片,让学生从中找出四边形的卡片;让学生们观察四边形的卡片,并用铅笔画出卡片的具体图形;让学生对画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观测,探索四边形具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3.数学问题的引导教学。在学生解决了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教材内容的指导,分类出正方形与长方形,并总结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具体数学特征。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教材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数学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并利用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内容去判断和认知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图形,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数学发散思维与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可以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5).

[2]赵艳辉,石迎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对“买新书”的个案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

问题式教学范文第2篇

问题式教学法,顾名思义,教师与学生皆要以问题为教学中心.其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属于主体对象;教师则属于主导对象,教师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负责问题的设计,拓宽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主动、自由的思考精神,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课堂交流、课后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围绕课本内容进行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们对教学“问题”采用层层递进的深入探讨,掌握问题的要点与难点,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技巧,再次面对问题时才不至束手无措.因为,技巧,是不会轻易被遗忘的.问题式教学法无疑属于一种双向交流的教学法,其精髓就是通过“问题”来跳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一扫传统教学单向的沉闷氛围,更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出问题的形成,这种探索通常会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提出,在师生中的协作下解决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

1.激发兴趣在课堂中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是其中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决定了问题式教学法的成功与否.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所在,先在问题的表象上激发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进而更深层次的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起学生相互交流的问题.问题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一方面需要激发意识的导语,一方面更需要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元素进行渗入.以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如上述所提到的,更加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进行对SO2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先行展示一些准备好的四川乐山大佛佛容黯淡无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于“黯淡无光”的思考:因为何种原因致使大佛黯淡无光?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不法商人使用漂白剂对食物进行“美化”处理的图片与新闻,因为这些所见所闻,皆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2.引发思考在提高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节的教学内容发生了的兴趣后,紧接着就要发挥教师在上述问题的设计当中,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思维引导,通过问题的探索,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的精神.在这个思考过程的前提上,教师还需要把问题设计的更加巧妙,并且问题本身有很强的递进式功能,即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对问题的解释有着深入浅出的教学境界.比如上述所论及到的关于SO2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逐渐的指引学生让他们对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因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都是属于酸性物质,可以让学生归纳两者与水、盐、碱所接触反应之后的化学方程式.并且由于问题的设计拥有学习与生活经验,故而,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轻易地利用记忆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初步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致使学生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有着相当大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大多利用品红溶液进行对SO2的检测,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对CO2的检测,当然,如果石灰水在浑浊后又逐渐开始变清,就能够解释其有CO2的存在.可是上述在对SO2与CO2进行归纳的时候我们发现,SO2与CO2一样也拥有相同的属性,倘若一种混合气体中涵括了SO2与CO2,又该怎样证明?对这个“证明”实验的设计,其步骤流程更加需要运用到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利用对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进行对问题步骤与方法的研究,最终达到对解决问题.

3.交流合作可以说,教师所设计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都属于问题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最本质的一种分别.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拆解,让每一个学生皆有解决问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的目的,使得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即便之前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缺少存在感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先前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内部讨论之后,再可以与别的小组相互沟通交流,完成对问题的疏漏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急于对问题答案进行揭示,给予来提问的学生适当的引导便可.例如,上述所提及的SO2与CO2的检测问题,首先应当对哪种气体进行相关的检测?就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对于检测方案的互相交流,既对学生思维进行的相应的训练使,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加强了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式教学法的总结

问题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衔接

作为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必修课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应用技能,并且做到对语言灵活应用。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线上+线下”教学的方法,为现阶段的大学外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并且它的应用更是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重要作用。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事实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展开实际教学,结合信息技术和以往传统的线下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继而运用混合式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系统地说,“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课前,其次为课中,最后为课后。课前一般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指引学生对即将要学的英语知识进行预习;紧接着课中就是要在英语课堂上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各种诸如实践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课后指的是学生可以有效地将线上线下教学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模式综合性、多样性的学习环境、多重学习进程以及多元化学习风格等,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1]。

二、“线上+线下”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化改革,陆陆续续各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除了教学模式以外,从教学理念上来讲,同样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基于网络自主化以及移动性学习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显然是对以往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启发。时下新型的“线上+线下”模式的英语教学是建立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它是将现场教学活动与网络平台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以做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各种资源,继而形成个性且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混合型网络教学,则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此外,也可以借助平台反映出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各种信息之间的交流,并且保证知识能够被充分吸收,如此便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2]。

三、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然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并非发展得一帆风顺,其教学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最明显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很难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以整体性促进教学过程的进步,如此想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也就难上加难,这样一来就很大程度上约束着整体性英语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针对大学英语而言,虽然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是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综合应用能力,但实际工作中却并未将这一宗旨落实到位,因而综合评价体系和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而且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或措施,此外,教学过程中也并未全面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一点,许多高校在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问题重重,这些因素均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及质量受到各种限制[3]。

四、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该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实则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努力迎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并且所有的教学导向均是以知识和教学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并且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此模式,除了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外,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丰富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法展开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都是将书本教材知识传递给学生,由于大学英语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法极易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并借助网络平台挖掘相关的英语知识,然后一同传递给学生,其能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宽,使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得到良好培养。

(三)大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的推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在线上教学中,引领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慕课、教学PPT等网络资源对相关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英语知识更好地掌握。线下教学中则需要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英语口语交流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综合“线上+线下”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重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基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优势尽显。为此可以在基于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学习模式,继而将英语的基本知识能力与能力拓展互相结合起来。而所谓线下课堂,事实上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付诸实践,并且运用有限的交流引导学生不断理解。以目前的大学混合式英语课开展情况来看,应用此模式把纸质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并以此来替代现代化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后给学生留置作业,让学生实践能够优化其设计方案,同时又能够增强学习效果。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老师应当结合情景,着重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当结合线上互联网技术,制定科学、系统的英语教学大纲,现有某课程设计目标即大学课程的设计顺序,然后根据学生实况具体安排课程内容。综合学生实际的英语能力,对每个单元作出具体的课程安排。课前完成相应预习任务时需要提前进行对应的学习检测;紧接着在课后开展系统学习内容的线上学习,之后再根据测试题查漏补缺。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效果,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拓展英语学习新平台

高校在开展和应用新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持续性拓宽并且不断创新英语学习平台。第一,高校需要建立自主学习平台,分阶段设置学习内容,各阶段包括听、说、读、写各项基本能力,之后由各年级教师陆续对教学任务进行适当安排,并且制作适当的学习视频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后续展开自主学习。第二,高校需要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概率,先由教师把某一阶段内的学习内容发送给学生,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安排好自己的教学时间。紧接着需要给学生搭建专业的英语学习平台,其中除了必须覆盖现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外,还必须持续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保证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杜绝出现一味枯燥的学习锻炼。防止在学生中间出现厌学现象[4]。

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对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进一步提高对混合式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

现阶段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均对于混合式教学方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未确切认识到该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如此,实际教学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此教学方法的调整及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其具体指的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和旧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起来,并且借此来突破传统“工厂化”的教学,大范围地实施因材施教,可将其作为培养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注重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将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保证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而这种模式能尽情发挥其优势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借助了网络优势,并且借此为学生的知识内化起到了积极性促进作用。基于此,在设计英语课程时,必须首先强化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并从中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部分网站、APP等等,这些资源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搜集到许多学习资料,且又具备各种听、说、读、写方面的资料信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对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设施的更新与应用

当前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尤其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各种网络教学设施的应用都作为基础条件,如果设备不足,那么仅依靠教学方法理论终究还是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时下类似广播、展示台、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设备也一直都在持续性更新,基于此,便同样使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所以对于各大院校来说,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尽可能地购置一些先进的设备设施,实时更新网络信息平台,根据院校自己本身的实况,将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四)注重结合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模式

事实上,“线上+线下”教学即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而面授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并且无法充分发挥出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使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得以弥补,就需要将两方面的教学模式互相结合起来,打造一体化教学。为此,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合理掌控好学习进度,并且总体性对教学效果做出实时的分析和总结,这就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既有特征。仅在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二者之间的和谐融合的前提下,将线上及线下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可以做到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环节

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彰显出个性化教学,即借助因材施教的模式理念,引导每一位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为保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完善并且优化教学评价的环节和教学反馈的环节,如此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并且能够在发现问题时及时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此外从测试手段上分析,同样要注重各种评判标准的综合性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不再只是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做判断,而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充分利用来客观地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尺度。

(六)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期间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只是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中,它需要将英文学习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以在不断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强化教学过程中对英语知识的有效应用,并且指导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的英语学习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5]。综上所述,现阶段基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不仅充分发挥出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同时又可以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除此以外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并且以能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11-114.

[2]王萌.基于“互联网+”探究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3):221-225.

[3]滕兆娜.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24):76.

[4]魏雪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9,3(34):256.

问题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应用途径

在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各类信息爆炸式增长,虽然能够为学生丰富知识量提供了积极帮助,但同时也对学生辨别信息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开展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只传授学生现成知识和结论的传统思想,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书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具备独立探索、勇于尝试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与价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紧跟新课改的推进步伐,突出学生主体价值的同时,做到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据,对政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变,为学生创设对应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激活

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特征。在设计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知识需求和兴趣特征为依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较高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分析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1]。对于中学阶段的政治教材内容而言,其中涉及大量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内容,其中包含“学习”“探索”“交往”等众多子话题,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引导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探索与感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具体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借助相关问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避免课堂活动陷入“有问无答”的尴尬境地[2]。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与“家庭”有关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明确了解“家”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与“家”有关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关爱父母、爱护家庭的思想意识。比如,在儒家文化新思想中,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将家庭管理好,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少年派》《小别离》《小欢喜》等剧情,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详细探讨自己眼中的“家”的样子;然后要求学生制作家庭结构图谱,随机挑选几名学生结合图谱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家庭是由哪些关系组合而成的”?为了使学生准确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教材知识内容交流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家庭的功能。这种问题设计方式,能够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做到有话可说,确保中学政治课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在富有生机的课堂环境中,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成效[3]。

二、为学生设计层次性的问题,逐层引导学生的政治思维

为了确保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具备的作用和价值能够充分运用到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合作探究模式作为平台,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通过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然而在实际落实合作探究方式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导致学生在没有解决前一个问题的情况下,又因新问题的出现分散了大量精力,使学生在解决各个问题的过程中,疲惫不堪,虽然能够使课堂教学看上去热闹非凡,但最终教学效果却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教学目标逐层开展。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设计的探究问题不宜数量过多,而是要确保相关问题环环相扣,在学生充分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新问题。这样才能确保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层面具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构建[4]。比如,为了使学生对“情感与成长”之间的关系充分掌握,教师可以将“美好的情感”作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或辩论会,要求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自身成长起到的不同作用”进行系统阐述,使学生掌握传递正能量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以下几项活动:第一,以“品味美好情感”为主题,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出相关问题——你如何看待案例中主人公的情感体验,详细讲述一下自己曾经获得的美好情感体验,你对获得美好情感体验的方法有什么看法;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组织班级学生对“如何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负面情感体验存在的意义”这两个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第三,根据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对“冷漠环境下如何开展情感交流”进行积极讨论,并且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方式,对“怎样传递积极情感与正能量”的具体做法进行逐一罗列[5]。通过“品味美好情感”主题,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带领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充分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美好情感”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得“美好的情感”的方法。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存在意义明确掌握,使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顺利实现[6]。

三、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问题,使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在中学政治课堂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设置的探究问题数量过多,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过于疲惫,降低教学质量,导致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的引导作用逐渐弱化。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具有较高针对性,能够借助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对探究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7]。第一,在客观层面,每一名学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独特优势,因此,在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确保问题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度。比如,为了使学生对“集体生活”相关内容充分掌握,在对探究性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了解“集体力量的来源”是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可以利用现下比较热门的综艺么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披荆斩棘的哥哥》中各位哥哥姐姐的的经典故事,引出具体教学内容,并且为学生设计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的成功只能获得一时的精彩,想要确保整个队伍最后夺冠,应该怎么做?”在选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重点提问学习基础薄弱、能力有限的学生。在这部分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习基础夯实、能力较强的学生再次提出问题:“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存在什么关联?”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学生的回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进行充分整合,帮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对“集体拥有怎样的力量”进行总结。这样的问题设计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度,对学生的层次水平进行了充分考虑,不仅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活动,而且还能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8]。第二,教师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掌握,将探究性问题与教学重点与难点充分结合,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比如,在组织学生探讨“生命”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问题:“生命是否能够实现永恒?”然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探讨。经过讨论,学生能够知道,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明确了解生命来之不易的同时,要建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诗句、“探究与分享”模块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结合,组织学生对此部分内容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时长有限,因此,无法实现生命的永恒;有的同学则认为:此种观点错误,因为生命的永恒不应局限于寿命,而是应该对生命的价值进行衡量,通过为人类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使生命的意义永恒存在,以此实现生命的永恒。这种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积极讨论的方式,能够突出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9]。

四、结束语

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全面激发。这不仅是现代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新时代对政治教学模式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积极探索,使其具备的作用和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到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学生设计具有较高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在具体问题的逐层引导下,进一步优化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禹.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探究——基于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04):67-70.

[2]杨彩霞.“问”出核心素养——研学高中政治问题设计在培养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与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1):29-30.

[3]刘成厚.全E生态下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学——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7):39-40.

问题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法;纠偏对策

对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应着力于通过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认识地理、理解地理,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内化。但对于问题的设定,一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却将其简化为“情境铺垫,问题链导出,解决问题”等模式化教学,导致教学效率低。本文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就问题式教法的应用进行梳理,剖析不足,提出纠正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问题式教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不足

高中地理课堂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依托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突出问题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其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评价。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水循环包含哪些环节?水的物质形态如何变化?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转化?在情境设计上,以台风“山竹”对沿海城市的影响为背景,提出问题:沿海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内涝?如何避免内涝?由此引出本节学习任务,认识自然界中的水,水的物质形态,以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从课堂情境设计来看,虽然与本节课主要内容相关联,但情境创设相对单一,学生在情境中无法准确、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问题设置上,就如何避免沿海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涵盖知识点过多,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深入了解防范对策。对水循环模型的认识、构建以及地理意义,无法准确把握,导致学习重点不突出。问题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对问题展开探究,但因问题的提出未能契合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导致课堂探究成效不明显。如课堂上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对问题的探究热情不够,难以从探究中解决课堂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问题式教法的实际成效。反思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对问题的设定要顺应学情、符合教学内容。针对地理学科,教师在应用问题式教法时,该如何设定有效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问题式课堂包括实践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前者,往往以问题来驱动学生,展开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学习、交流。如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调研活动,查找资料,制作模型,整合多种现实资源,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总结与评价。后者,探究性学习,以某一话题为情境,由学生自主学习,去发现、去调查、去操作、去表达,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提高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多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设疑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地理知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来解决具体问题,从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本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在情境创设上,对“水循环”的揭示,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从生活化情境中展示“水循环”的具体环节。显然,对“沿海城市内涝”问题的创设,学生很难从中感受“水循环”的过程性,很难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所以,这一问题情境,反而让课堂探究变得繁杂,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

二、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纠偏策略

问题式教学法的重点是“问题”,对“问题”的设定与选择,关系到课堂教学成效的取得。教师在设计“问题”前,要全面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梳理地理知识点呈现方式,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其一般流程如下:第一,确定教学主题。从哪个视角来提炼地理话题,话题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与环境相关还是与社会相关?第二,选择学习方式。根据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要结合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如实践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第三,选择应用情境。对情境的搭建,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到情境的整体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第四,设计教学问题。如对问题进行细化处理,列出主要问题,抓住关键点,阐述本节课教学主旨内容。

(一)对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问题式教学法,需要明确课堂主题。主题的确定与选择,要契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立足地理学科特点,可以是某一问题,也可以是探讨的项目。主题的确定,除上述要求外,要了解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及学习能力,再确定具体的学习主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主要概念有“水循环”,教学重点有“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通过“水循环”模型的构建,来认识其内容。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揭示,要从环境与社会动态等领域,来设定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活动。如在环境动态领域,不同区域的水体,其形态、多种环节的动态过程,需要学生从观察、分类、归纳、定义、模型等实践中掌握,并由此来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从时间、空间视角,来综合分析地理现象,探析地理问题的演化与发展。建议在探讨“水循环”地理意义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从环境、社会动态等方面展开探究,去关注身边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细化课堂学习方式

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要结合地理知识点,明确相应的学习方式。如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以实践性学习方式来解决地理学问题。设定地理学习情境,从地理问题讨论中去探究地理知识。在进行本节课“水循环”问题式教学中,我们引入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梳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地区水体的不同形态、多种环节,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对“水循环”及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进行探究学习。如在认识自然界的水时,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展现了水循环的尺度空间。对“水循环”现象的观察,学生需要从身边的小尺度区域来认识。我们可以结合区域环境,来确定主题。对“水循环”意义的探析,要从大尺度空间,从不同视角来梳理“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设定课堂问题情境

在情境创设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地理现象。对“水循环”的过程学习,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区水环境,让学生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拓展学习视野,以问题调研方式,由课内引向课外,增强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深切认知,了解“水循环”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四)设计课堂问题

明晰教学内容,要通过问题设计,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结合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实际过程,对沿海城市内涝现象进行探究。围绕城市内涝,细化具体问题,把握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如长江流域水循环过程是怎样的?水体有哪些类型?按照哪些标准来分类?通过哪些途径相互交换?如何定义水循环?关于沿海城市内涝现象,展开原因调查,细化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内涝?在内涝中哪些地方最严重?什么时候出现内涝?持续多长时间?发生内涝时,降雨量有多少?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全面认识“水循环”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对教师有一定要求。教师要提炼教学主旨问题,联系学情,明晰讨论的主题,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情境来展开,让学生在问题的细化与解决中,发展地理思维,增强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罗晓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思路与案例探析[J].地理教学,2019,(23).

[2]张素娟,李云鹏.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关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7).

[3]李永芳.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式教学应用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

[4]杨志梅,林媚珍.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8,(20).

[5]孙金玲.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创设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6]马永亮.“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5).

[7]谷莹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

[8]王赛琳.普通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