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传媒教育

文化传媒教育范文精选

文化传媒教育

文化传媒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文化传媒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传播交流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拥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剪纸、泥塑、版画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中国美术文化,加大传播与交流的力度,有助于中国美术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美术文化的了解,提高中国美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一带一路的背景

作为重要战略部署的一带一路,秉持“加强各国在政治、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协作,建立互信、互融、互纳的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文化作为重要的合作内容,不仅在增进各国了解、加深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还为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文化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中国美术文化基于一带一路的背景,对自身限制进行突破,牢牢把握机遇,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中国美术文化的特点

近几年,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教育等话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美术文化蕴含着大量的智慧,应该被视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中国传统美术是占据一定立面空间的艺术,主体为华夏民族,媒介为物质材料,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出了绘画、雕刻等门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美术的体系和传统[1]。中国美术文化不仅拥有十分丰富的门类,还具备对中国文明发展进程加以记载的功能,可以对民风、民俗和民情进行真实反映,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延续性方面,这是因为中国人对于传统始终保持着尊崇的态度,所以如何对优秀传统进行传承和发展,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美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可以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其中,文化被视为区域交流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申遗工作

中国美术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和追求。对中国美术文化进行传播与交流,既能够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强,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动力,又对文化软实力具有提升作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中国美术文化进行传播与交流,关键是对申遗工作引起重视,使美术文化的知名度得到扩大。另外,申遗的过程也是宣传的过程,相关人员可以从非遗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美术文化进行宣传,深化外国友人的认知。

(二)增进国际了解

发展人类文明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建设一带一路前,中国已经从多个渠道与各国展开了文化交流,但是,不同受众对文化的需求往往有所不同,要想使对外传播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是做到因地制宜。丝绸之路所传播的内容包括物质、技术等,瓷制品和丝织品都是借助丝绸之路才转化为世界性的产业和文明财富,从而给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影响。以青瓷技艺为代表的中国美术文化,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一带一路的提出,加快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以原有文化为基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通过各国文化交融并存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重构,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中国美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还能为各国提供深入了解中国的渠道,减少崛起阻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动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信息时代来临的脚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多项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APP的种类越来越多,相关人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APP进行构建,借助互联网、实体宣传方式,吸引人们目光,促使人们主动对APP进行下载。APP的内容可以涉及传统美术知识、作品、艺术家生平等方面,这对中国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全面促进的作用[2]。

(四)将新旧媒体相结合

对中国美术文化进行宣传,并不局限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包括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云南省就通过拍摄《彩云之南》微电影的方式,将云南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地理,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其他地区也可以借鉴云南省的经验,拍摄以传统美术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将剪纸、泥塑等传统美术作品和精华,集中展现在视频中,增强其影响力。多数人对剪纸的认知,仍旧停留在作品上,针对上述情况,相关人员可以选择通过视频的形式,对剪纸的创作流程进行介绍,激发包括外国友人在内的大众对剪纸的兴趣,在一带一路的宣传片中,借助高水平、高质量的视频资料,提高中国美术文化的影响力。另外,相关人员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以自媒体为支撑,引导人们参与到传播和交流中国美术文化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

(五)借助其他平台的力量

1.旅游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在享受休闲时光时,将旅游作为首选。一带一路的提出,为各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应对旅游策划引起重视,以加快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基础,实现文化全面交流。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以景区结合传统文化、构建特色文化村作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通过大胆创新的方式,使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得到全面增强。仍旧以河南省为例,闻名中外的郭亮景区,具有石舍、秀美山岭等独特的自然风景,通过挖掘当地影视文化的方式,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学术交流

实践证明,开展专项研讨会、文化交流会对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向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介绍中国美术文化,以作品展览、专家交流为途径,全方位展示中国美术文化。另外,还可以开放民间博物馆拉近与游客的距离,组织形式丰富、内容多彩的活动,最大程度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促进文化交流的方式,加强对中国美术文化弘扬的力度[3]。现阶段,包括河南省在内的诸多地区的博物馆,均已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格局,目的是增加博物馆中展览的中国美术文化资源,使其艺术含量得到提高。

(六)推动美术文化走出国门

当今世界已进入多边合作的阶段,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又给文化交流带来了机遇。传统美术在人们形成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区域间交流、区域内自信得到增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国美术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保护、发扬美术文化的方针,为中国美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使经济形态更加稳定,这也间接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与生活水平,为中国美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国美术文化提供了传播与交流的新途径。基于一带一路建立起来的新机制,使文化合作获得了坚实的保障,显著提升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能力。希望上文中讨论的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启发,为中国美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郭杰.“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传统美术文化传播与交流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79-81.

[2]李鑫.“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视野下福建传统工艺美术的海外影响力提升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04):26-28.

文化传媒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渗透;融合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在素质教育阶段进行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必然趋势。高中美术学科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将传统文化渗透与融合在高中美术日常教学中不仅是教育教学事业改革的根本要求,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是新时期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必然趋势。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在文明发展过程中,集合了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能够充分体现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总和。由于我国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思想和观念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更加深刻有力地体现了我国特有文明的创造力,承袭了民族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文化,例如,儒家文化在推动我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延续和传承,不仅是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根本要求,更是实现我国伟大民族复兴梦的驱动力,充分体现了以文化推动经济、教育等领域发展的内涵和价值。

2将传统文化与高中美术教学渗透融合的必要性

2.1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我国参与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这种情况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丝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深刻认识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为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制约。将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美术教学中,有利于帮助高中生建立并完善人格,将艺术教育中的真善美等品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因此,将传统文化与高中美术教育融合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需要。

2.2是建立学生精神家园的根本需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儒家文化强调仁义思想,需要人怀着一颗本心。放到如今的高中学生身上,不管一个人学了多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学问再高也需要怀着一颗“本心”,也就是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追求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群体的人际关系,更好地抵抗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2.3是满足美术美育、德育的根本要求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艺术审美是人的重要精神寄托,审美的高低决定了精神世界和精神体验的高低。人应当注重全面发展,在客观的世界获得身心自由发展。到近现代,蔡元培先生强调通过美术教育发挥美育的价值,将美术教育中的美育价值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此美术学科逐渐在我国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的使命。高中美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还要传递美术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3传统文化与高中美术教育的渗透路径

3.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高中美术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密安排和部署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高度依赖这些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来实现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渗透和融合。[2]例如,在高中美术教材中有对古代工艺品的介绍和学习章节,包括陶器、青铜器以及价格高昂的玉器等等,还有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人物画等传统绘画艺术,彩塑、陶塑等文明中外的雕塑文化等。在学习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将这些知识点利用起来,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中国绘画欣赏中为学生穿插一些传统书画的图片资料或者视频介绍,也可以是中华传统书画的实物,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有机会亲密接触传统的绘画作品,探索传统美术文化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鉴赏指导,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既开拓学生的美术视野,又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别能力。

3.2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术实践教育

广大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开展传统文化渗透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真正让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到学校周围开展写生活动,还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能够调节心情的写生实践作业,让丰富的美术活动成为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垫脚石,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美术素养,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当地的工艺美术家、民间画家等进校园为学生讲解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美术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办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美术社团,例如山水画社团、手工艺社团等,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在兴趣社团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专业知识,更能加深自身对美术作品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例如风筝、剪纸、刺绣等,让学生能够听过教师的讲解后自己制作,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让学生体验一块布、一张纸、一根针就能完成手工艺品的成就感。

3.3立足于传统文化创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

要想提升高中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效率,首先就应当充分激发学生对美术和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内在关联的欲望,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索美术的世界。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只是机械地模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反而容易对美术学习和传统文化产生反感。因此,在传统文化与高中美术教学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立足于传统文化创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帮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传统文化在美术学科中的内在奥秘,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能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为之后学生投入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料,向学生展示并共同鉴赏,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正确鉴赏某种类型的美术作品,真正懂得欣赏传统文化的美。

3.4基于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美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教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学好美术。美术教学不能仅仅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美丽的工艺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这些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进而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并探索美术世界。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掘并欣赏日常生活中富含传统文化的事物,使学生明白美术源于生活、传统文化源于生活的哲理。

4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将传统文化与高中传统美术教学相结合,是时代对高中美术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高中生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追求真善美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其认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从而获得客观、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立胜.高中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与思考[J].艺术评鉴,2018(13):138-139.

文化传媒教育范文第4篇

一、培训目的

1、满足公司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国外文化传媒企业大量涌入,给国内的文化传媒业带着越来越大的竞争。我公司作为国内文化传媒行业中的一份子,不可避免的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加快公司的发展步伐,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够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公司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就制约了公司的发展速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将通过培训逐步调整员工知识结构,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员工综合素质。

2、员工自身发展需求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相关技能,以帮助员工增加工作信心,并且有动力在工作岗位上应用这一技能,从而促进部门目标的完成。

二、总体目标

1、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2、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

3、加强公司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4、加强公司员工的学历培训,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

5、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行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培训,加快持证上岗工作步伐,进一步规范管理。

三、指导思想

1、工作即培训。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培训——工作”的结合,使员工发生有益于公司发展的变化,提高工作能力,改变工作态度,改善工作绩效,把员工培养成“企业人”,因此培训主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

2、管理层即培训师。各级经理均负有培训下属的职责,通过日常工作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使员工具备工作必须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下属的培训如何”将作为对各级经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3、培训是双赢/通过培训,公司即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发展需要的人才,员工通过培训,得到晋级晋升的机会,不仅获得物质的满足,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四、培训指导原则及要求

1、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效率,学以致用,确保培训质量。

2、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结合的原则。注重专业培训与团队培训结合,企业价值观培训与个人发展结合,整体培训与个人需求相结合,提倡主动参与,奖励积极。

3、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全年中层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20天;一般员工操作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10天。

五、培训对象

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文案、执行、客户开发、媒介、节目制作、后勤行政等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

六、培训内容与方式

1、中层管理干部:主要开展管理实务培训。内容:组织与管理、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沟通、领导艺术等。

2、节目制作等专业技术人员。由主管定期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对相关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等进行专项培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先进公司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加强对外出参加培训人员的严格管理,培训后要写出书面材料报培训科,必要时对一些新知识在公司内进行学习、推广。

3、对文案、执行、客户开发、后勤行政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文化传媒公关公司员工技能应包括的一些基本技能),心理培训(如抗压、谈判等),观念培训(如团队协作;思维方式、职业态度等),知识培训;励志培训。目的: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为公司发展铸造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

4、对新进员工进公司情况、章程等的岗前培训。目的:使员工尽快适应公司的文化,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内容:公司简介;公司经营理念;公司发展大事记;公司制度与规范;公司文化;励志培训。

七、具体的培训安排

分为4部分。发动员工自学;内部培训;业外部培训;举办各种活动。

1、发动企业员工自学。全面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发动员工自发的去学习。为此,公司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公司宣传栏,积极向职工宣传公司进行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保证受训人员按时按质按量满足公司规定要达到水平;鼓励员工根据工作需要、专业对口报读各类专业和申报各类专业职称。公司对经同意批准并能取得学历或职称证书员工给予奖励,并对取得职称的员工实行聘任,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

2、企业内部培训。公司主要针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培训方式主要两种:1、邀请社会、专家来公司授课。2、请公司内部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讲授实际疑难解答、使用心得等。

3、外部培训。积极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各种交流会、讲座等;以脱产、半脱产的方式公司选派优秀人员到学校或各专业培训点进行培训;分批组织公司业务骨干,管理人员到全国各大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不断更新管理者的观念。

八、培训保障机制

为保证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及培训质量,将建立相关保障机制。

文化传媒教育范文第5篇

多媒体教学在近几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功能较多,信息量大。但是从最近几年的使用上,也有不少误区。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把多媒体教学理解成多媒体技术教学。实际上,多媒体教学应该是对多种功能教学媒体的组合应用,比如幻灯、投影仪、黑板、挂图等等,是多种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多媒体教学在已经开始出现,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当时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从九十年代起逐渐普及,多媒体教学就逐步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正确的做法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首先研究如何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少以及运用什么样式现代教学媒体,并将这些建立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手段。其次,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手段,让传统的和现代的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二、生成性课程的特征与价值

过程哲学大师怀特海认为过程是世界的重要特征,过程和世界相互依赖。教育教学中的生成性课程也应看做是对教学内容过程的把控。如同观察世界,我们是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为过程的,知道了世界的实在性在于它的本性的同时,也重视过程和世界相互依赖;关注过程中的人和事物的时候,过程把实际存在作为思想认识的基础,同样的道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性事件和问题就应该是作为重要过程来研究,来对待。把课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正面意义每一个动态的环节当作稀有资源来利用。传统课程是预设行的,与生成性相对的传统课程大都是预设特征的。从课程的含义,就可以看出课程就是为学生素质的培养而预设的各种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也就是说,课程就是预先设定的课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每一个方案主题都是具有明确指向性,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表现性目标。给予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都要达到的统一结果和行为。而事实上,教育教学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谁都知道,教学是动态的,因为教育对象活生生的。这一根本事实就注定教育教学应该具有动态性、生成性,来补充课程预设性的不足。生成性课程认为,课程不能是静态的,不能缺乏活力。坚持生成性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把把课程生动化,课程被看作是在跑道上自由奔跑的过程,由预设结果转向创造过程。首先,在目标上,假如说预设性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预定行为,相应的在生成性课程的课程目标上教育者更加关注的是过程中的表现性目标和展开性目标;其次,课程实施过程中,预设性就是静止性,而生成性课程强调事件和问题,强调对学生动态的表现加以因材施教意义上的关注;第三,在课程评价中,预设性表现为统一划一性,而生成性课程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动态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因此,对于生性课程来说,过程决定结果,方式决定目的、内容、作用和本质。生成性课程关注过程甚于结果,表现出过程性的特征。坚持预设性课程的人们事实上造成课程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实体性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的个体存在。这种认识把课程知识看作实际存在的概念、原理、规律等抽象孤立实体,是外独于学生之外。课程知识视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预设结果,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方式,课程就是一种实体性的“教程”,课程就成了是专门为学生预设的材料,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僵化工具。生成性课程赞成的是关系型思维方式,反对把实体世界看成是处在关系网络中的世界的主客对立的二元论,认为世界中的人和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样道理,与其他存在事物的内在关系之中的“生成性课程”也应展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孤立存在的特征。也应该遗弃掉实体性孤立思维。所以教师、学生、文本、情境甚至于文化传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以具体地说它们之间非孤立独白的关系,就是对话与理解的关系。教材、文本在课程活动中根据师生的需求和特殊的教育情境而不断被建构,教材、文本已经不再是估值存在的孤立实体,教师对文本教材的解读也是一个教师与文本之间的视界融合的过程、再创造过程,是一个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教师、学生、文本、情境等因素之间融合的过程或产物,对话和理解的过程或产物。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在预定好的轨迹上前进,生成本质上就是创造和创新,因为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新旧事物更新的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也是根据实际的具体环境改变的,会有不确定性因素不可预知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过程的“流”,也要更加关注过程的“变”。文化传媒这样便捷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难以预测的情况,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事物总是随着具体的情境而不断创造性地动态变化,可以说生成性课程区别于预设性课程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创新而非固定。同样,教育活动中也充在着种种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测性,如果说教育是固定模式塑造人的活动,生成性课程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前理解结构的生命体,他们根据自己内在的经验和知识去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教材,还不如说教育是以人为根本的创造性活动。

三、多媒体教学中生成性课程运用的对策

既然课程的特征应该强调生成性,那么,对于多媒体课程来说,更应该把握各中影响因素的动态性,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生成性课程的对策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生成性课程实施体现了教育生成过程和过程价值,是跟多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对已显现出来的知识的掌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育的生成性、发展性就是教育过程价值的实现过程,要充分实现生成性过程的价值需要从以下的原则出发。

1、教师要把握好因材施教教育性原则。

生成性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产生的,生成性课程的价值也不会总是正面的,它不会是像教科书那样价值明显的文本,生成性有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师面对生成性课程,尤其在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首先应好好把握住其教育性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和具体情境中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升华,一致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化传媒等教书工具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科教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知道德素质与知识文化技能相融合的目标。

2、充分把握运用机会。

无论是文化传媒式的教学还是在课堂教学目标都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让教育目的具体化,不论是预设性课程,还是生成性课程,都要最终体现让学生全面发展。当这两种课程在课堂上出现时,教师应该明白生成性课程一般是在预设课程展开过程中才出现的,生成性课程是否对于预设性课程的更具有教育意义的价值是判断标准,教师往往要在相对短时间迅速判断。所以,只能在生成型课程具有比预设性课程更大教育意义价值的时候,生成性课程才会成为教师用教书与学生的工具。当然,教学任务、教学安排和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紧凑,教师要根据实际教育过程敏捷地判断出是否要修正课堂教学安排计划,充分地利用生成性课程出现的机会、以及如何结合生成性课程来完善教学计划,努力实现最大效率的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总的教学目的。

3、严谨科学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遇见生成性课程时必须尊重预设性课程所存在的基本环境和实际背景中,生成性课程是在预设性课程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要盲目地选择一种教学课程,要用谨慎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待预设性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对生成性课程相对价值,做出合理选择让结果最优化,同时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对生成性课程是否对学生发展产生良好影响还是产生负面影响做出准确的判断。

4、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文本知识内容。

作为学生则可是具有无限的潜力发展性,课程文本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并具有稳定性,但是教师要关注不同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个性不同,同时也了解掌握在具体情境下每个学生的心理反应和学生准备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态。从学生出发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自己的教书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交谈和讨论的内容,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间接或直接地询问学生准备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预习内容的程度和准备状况,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前反应制定教学计划。可以把了解的情况来具体分析学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需要,当教师对学生有了足够多的了解,就为修正教学计划“创生”课程内容做“前期调研”和思想准备。努力观察学生态度反应,教师要善于分析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学习信息,捕捉住学生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的细节及所提供的信息。

5、突发事件机智处理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