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内部监管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精选

企业内部监管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第1篇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有货币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持有货币资金。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货币资金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货币资金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我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现金收支业务中的常见错误。(1)将备用金作为现金核算。备用金的拨付虽然通过“现金”科目,但备用金不是现金,在会计核算中应设置“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而不能与现金混淆。(2)处理货币资金相互存取业务时易填错记账凭证。实务工作中经常发生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相互存取的业务,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容易出现错误。例如,从银行存款提取现金,既要填制现金收款凭证,又要填制银行付款凭证,造成重复,影响到记账的准确性。(3)存在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等不规范行为,有可能少记收入和支出。(4)存在漏盖“收讫”或“付讫”戳记的现象,有可能重复收付款或漏收漏付款。(5)存在白条抵库的现象,造成盘点现金时账面现金金额与保险柜金额不符。

(二)现金收支处理的常见漏洞。(1)少列收入金额,多列支出金额,故意少计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或者故意多计现金支出日记账合计数,将多余的现金占为己有。主要原因是会计分工、会计牵制出了问题,出纳人员不应既登记日记账,又登记明细账和总账。(2)涂改凭证金额。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或工作中的便利条件,使用退字灵、修正液等化学药剂更改发票或收据上的金额,将现金收入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改小,或将现金支出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放大,从而达到贪污的目的。(3)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撕毁,将现金据为己有;或用盗取发票、收据等凭证向客户开票,隐匿现金,达到贪污的目的。这主要是单位票据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能有效地控制票据的数量和编号,对收款监督不力。(4)利用钱账兼管的机会贪污现金。(5)无证无账。无证无账指收入现金既不给付款方开具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和记账,直接将现金据为己有。(6)虚构支出业务内容。虚列工资、补贴等,将报销的现金占为己有。这主要是未能坚持办理经济业务事项不得由一人负责全过程的原则,薪金支付单等未经单位人劳部门编制和审核,会计稽核人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7)票据头尾不一。出纳人员或经办人员在票据出票时,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使票据凭证联和存根联金额不一致,造成收多报少或支少报多,贪污差额款。这主要是填制收付款原始凭证与收付款职责未分离、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失效造成的。(8)挪用现金。出纳人员或其他人员采用虚写或涂改现金缴款单日期的方法,不将当天应送交银行的现金及时入账,而将资金挪用,进行体外循环。主要原因是会计牵制不力,稽核人员未发挥作用。(9)添枝加叶,加码报销。会计人员在原始凭证上添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金额,以达到贪污现金的目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稽核人员未履行职责。

(三)银行存款业务处理的常见错误有:(1)未定期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者出纳担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工作,造成舞弊的可能性。(2)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后,未查清楚是未达账项造成的,还是因为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出错造成的。(3)没有按规定填制银行结算凭证,或填制内容不完备。

(四)银行业务中易出现的漏洞:(1)擅自提现或填票购物。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擅自签发现金支票提取现金,或擅自签发转账支票套购物,不留存根、不记账,将现金、实物据为己有。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2)公款私存。会计人员利用经管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便利,把公款转入私人银行户头,从而达到侵吞公款或长期占有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3)多头开户,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银行间互相争资金、拉客户的机会,私自用单位印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并以本单位更换账户为由要求付款单位将款项转至私设户头,从而达到截留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印鉴保管岗和货币资金收款岗未分开。(4)转账套现。会计人员或有关人员配合外单位不法人员在收到外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后,开具现金支票,提取后交付外单位,达到套取现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债权债务岗和货币资金岗发生了混岗。(5)私自背书转让。会计人员将收到的转账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及银行本票等票据私自背书转让给与个人利害相连的单位,以达到变相侵吞、占有公款目的。这主要是会计人员保管了支付事项所需的全部印章造成的。(6)出借支票、账户。会计人员非法将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结算,或允许他人使用本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办理收付、转账业务,从中捞取私利。其主要原因是票据、银行账户管理混乱,各种票据未连续编号,稽核岗位形同虚设。(7)涂改银行对账单。会计人员私自提现,然后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或余额,使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金额相等或平衡,以掩盖银行存款已少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负责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人员和负责调节银行存款对账单人员的职责未分开。(8)恶意串通支付虚开票款。会计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串通供应商,根据开具的不实发票及填制的虚假收料单(验收单),将购物票款转至供应商,对方提款后私分。其主要原因是会计核算时未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9)“初”取末“存”。出纳人员私盖印章,于月初从银行账户上提取大额现金,月末再把所欠窟窿补齐,使银行对账单上的期末余额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期末余额相符,以达到挪用资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出纳人员保管了银行印鉴章。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点与监控方法

针对货币资金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漏洞,单位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一)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钱账分管,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与记录这些业务的人员分离。任何企业都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1)货币资金实物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授权的出纳人员负责处理,其他岗位人员不得接触未经支付的货币资金。(2)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纳人员应将每天收到和支出的现金数登记现金出纳备查簿,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应由其他人员登记。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现金日记账代替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登记,但现金总账的登记工作须由其他岗位人员担任。(3)负责登记应付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的登记工作。(4)保管支票簿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登记现金支出账和调整银行存款账的工作。(5)负责调整银行存款账的人员应与负责登记银行存款账、现金支出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人员分离。(6)负责货币资金支出审批的人员应同出纳人员、支票保管员和记账员分离。

(二)资金预算控制。编制资金预算控制,旨在对企业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编制是否准确,会影响企业货币资金的流转和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益,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避免或减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应与处理、记录相分离。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完成后,财务总监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定期比较经营过程中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并对重大差异逐日进行分析。

(三)库存现金控制。企业的库存现金必须在规定限额内,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当天未送存的现金应集中存放在保险箱内,一般不得坐支现金收入,做到库存现金“日清月结”。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应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金清查,包括每日终了前进行的现金账款核对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金盘点核对。现金清查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清查小组清查时,出纳人员必须在场,清查的内容主要是检查账款是否相符,是否有挪用现金、白条抵库、超限额留存现金等现象。现金清查结束后,应编制“现金盘点报告单”,注明现金溢缺的金额,并由出纳人员和盘点人员签字盖章。如果有挪用现金、白条抵库情况,应予以及时纠正,对于超限额留存的现金,要及时送存银行,如果账款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四)银行存款控制。(1)银行存款账户的开设和终止需有正式的批准手续,以防止有人利用开设银行户为个人谋取私利。(2)负责核对银行对账单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或编制收付款凭证业务,以防止被银行揭露的不正当支出或应记但未记入企业收入账的不正当行为再次被掩盖起来。(3)应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管理,明确相关人员在各种票据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设立专门的登记账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4)负责银行往来账款调节的职员应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将银行存款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调节。核对时,不仅应注意银行对账单的日期和金额,还应检查票据的签署和背书。(5)为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准确,避免银行存款账目发生差错,月份终了,除“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必须与“银行存款”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外,还必须与银行核对存款明细账目。进行银行存款清查时,应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其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逐笔核对,如发现双方记录不一致,应及时查找原因。属于记账差错的,应立即更正;属于因凭证传送存在时间差,一方已登记入账,另一方尚未登记入账的未达账项,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检查核对。调节后的双方余额应相等,银行存款余额是企业可动用的银行存款数额。

(五)备用金控制。企业对一些频繁发生的日常小额零星支出,可建立定额备用金制度,并加以控制。其基本要点是:(1)确定备用金的范围和定额。备用金的范围和定额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通常情况下,除工资备用金外,其他备用金定额不能过大。任何超过备用金定额的现金支出,都应事先取得特定的审批,并在一般现金中支付,而不在备用金中支付。(2)确定备用金的保管人。每项备用金都需由专人保管,备用金保管人不能同时负责备用金、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的审批,也不能负责该项备用金的补充和支付记录。(3)备用金的使用必须有发票等原始凭证来证实,并由内部审计人员或其他与该项备用金相对独立的人员不定期清点备用金。(4)当备用金金额在规定数额以下,备用金保管人可将支付凭证交会计部门核对,补充备用金。(5)为备用金使用人在银行开设备用金专户,定期将各备用金余额期与控制该备用金的总账余额进行核对。

(六)财务印章控制。单位应加强财务印章的管理:(1)财务专用印章应分别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以免舞弊。(2)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3)保护印章的安全。每一次印章使用都应作记录,印章必须与支票分开。

三、货币资金的控制流程

(一)现金收支的控制。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制度加强现金管理,接受银行监督。财会部门为企业现金管理的职能部门,应该建立现金管理责任制,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办理库存现金的收支和保管业务,企业非出纳人员不能经管现金收支业务。一切现金收支事项都必须以审核签证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办理,及时登账,定期清点,做到收支正确、手续完备、账存与实存相符。现金控制的具体流程应为:授予权限、制取凭证、审签凭证、审核凭证、编制凭证、收付现金、复核凭证、登记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盘点现金、送存银行、核对账簿、清查库存。现金控制的要点着重有:审批、审核、收付、复核、记账、核对、清点、清查。在现金内部控制系统各控制点中,“审批”、“核对”和“清查”最为重要。由业务部门进行原始凭证审批,可以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是控制的第一关;由财会部门进行账账核对,可以保证现金收付和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是及时发现现金收付和现金账务记录错误的主要环节,对于保证会计、出纳人员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清查小组进行库存现金清查,可以保护现金安全完整,是保护现金实物安全完整的最后一环节。

(二)银行存款收支的控制。企业应按照银行开户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开设银行账户,企业发生的各项结算款项,除允许以现金方式直接结算外,其余款项必须通过银行划拨转账。为了加强银行存款内部控制,企业应该建立银行存款管理责任制,由会计部门出纳人员专门负责办理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会计部门应认真执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结算制度,做好银行存款的核算工作,随时掌握银行存款的收支动态和余额,搞好企业资金的调度和收支平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供应。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对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促进单位加强银行存款管理,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银行存款控制的具体流程应为:授权经办业务、签订结算契约、制取原始凭证、审签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制取结算凭证、办理结算业务、审核结算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复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核对账单、编制余额调节表、核对账账。银行存款控制的要点在于审批、审核、结算、复核、记账、核对和对账环节。在这些控制点中,“审批”、“核对”、“对账”三个控制点至关重要。其中,“审批”和“核对”控制点具有同现金控制系统对应控制点相同的重要性;“对账”控制环节,对于保证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同银行存款记录相符、纠正各方差错,具有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

[1]李敏:《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监控技术》,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版。

[3]罗建玉:《会计控制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广州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程编写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具体会计准则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第2篇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有货币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持有货币资金。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货币资金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货币资金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我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现金收支业务中的常见错误。(1)将备用金作为现金核算。备用金的拨付虽然通过“现金”科目,但备用金不是现金,在会计核算中应设置“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而不能与现金混淆。(2)处理货币资金相互存取业务时易填错记账凭证。实务工作中经常发生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相互存取的业务,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容易出现错误。例如,从银行存款提取现金,既要填制现金收款凭证,又要填制银行付款凭证,造成重复,影响到记账的准确性。(3)存在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等不规范行为,有可能少记收入和支出。(4)存在漏盖“收讫”或“付讫”戳记的现象,有可能重复收付款或漏收漏付款。(5)存在白条抵库的现象,造成盘点现金时账面现金金额与保险柜金额不符。

(二)现金收支处理的常见漏洞。(1)少列收入金额,多列支出金额,故意少计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或者故意多计现金支出日记账合计数,将多余的现金占为己有。主要原因是会计分工、会计牵制出了问题,出纳人员不应既登记日记账,又登记明细账和总账。(2)涂改凭证金额。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或工作中的便利条件,使用退字灵、修正液等化学药剂更改发票或收据上的金额,将现金收入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改小,或将现金支出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放大,从而达到贪污的目的。(3)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撕毁,将现金据为己有;或用盗取发票、收据等凭证向客户开票,隐匿现金,达到贪污的目的。这主要是单位票据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能有效地控制票据的数量和编号,对收款监督不力。(4)利用钱账兼管的机会贪污现金。(5)无证无账。无证无账指收入现金既不给付款方开具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和记账,直接将现金据为己有。(6)虚构支出业务内容。虚列工资、补贴等,将报销的现金占为己有。这主要是未能坚持办理经济业务事项不得由一人负责全过程的原则,薪金支付单等未经单位人劳部门编制和审核,会计稽核人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7)票据头尾不一。出纳人员或经办人员在票据出票时,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使票据凭证联和存根联金额不一致,造成收多报少或支少报多,贪污差额款。这主要是填制收付款原始凭证与收付款职责未分离、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失效造成的。(8)挪用现金。出纳人员或其他人员采用虚写或涂改现金缴款单日期的方法,不将当天应送交银行的现金及时入账,而将资金挪用,进行体外循环。主要原因是会计牵制不力,稽核人员未发挥作用。(9)添枝加叶,加码报销。会计人员在原始凭证上添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金额,以达到贪污现金的目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稽核人员未履行职责。

(三)银行存款业务处理的常见错误有:(1)未定期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者出纳担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工作,造成舞弊的可能性。(2)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后,未查清楚是未达账项造成的,还是因为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出错造成的。(3)没有按规定填制银行结算凭证,或填制内容不完备。

(四)银行业务中易出现的漏洞:(1)擅自提现或填票购物。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擅自签发现金支票提取现金,或擅自签发转账支票套购物,不留存根、不记账,将现金、实物据为己有。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2)公款私存。会计人员利用经管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便利,把公款转入私人银行户头,从而达到侵吞公款或长期占有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3)多头开户,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银行间互相争资金、拉客户的机会,私自用单位印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并以本单位更换账户为由要求付款单位将款项转至私设户头,从而达到截留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印鉴保管岗和货币资金收款岗未分开。(4)转账套现。会计人员或有关人员配合外单位不法人员在收到外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后,开具现金支票,提取后交付外单位,达到套取现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债权债务岗和货币资金岗发生了混岗。

(5)私自背书转让。会计人员将收到的转账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及银行本票等票据私自背书转让给与个人利害相连的单位,以达到变相侵吞、占有公款目的。这主要是会计人员保管了支付事项所需的全部印章造成的。(6)出借支票、账户。会计人员非法将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结算,或允许他人使用本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办理收付、转账业务,从中捞取私利。其主要原因是票据、银行账户管理混乱,各种票据未连续编号,稽核岗位形同虚设。(7)涂改银行对账单。会计人员私自提现,然后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或余额,使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金额相等或平衡,以掩盖银行存款已少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负责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人员和负责调节银行存款对账单人员的职责未分开。(8)恶意串通支付虚开票款。会计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串通供应商,根据开具的不实发票及填制的虚假收料单(验收单),将购物票款转至供应商,对方提款后私分。其主要原因是会计核算时未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9)“初”取末“存”。出纳人员私盖印章,于月初从银行账户上提取大额现金,月末再把所欠窟窿补齐,使银行对账单上的期末余额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期末余额相符,以达到挪用资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出纳人员保管了银行印鉴章。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点与监控方法

针对货币资金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漏洞,单位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一)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钱账分管,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与记录这些业务的人员分离。任何企业都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1)货币资金实物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授权的出纳人员负责处理,其他岗位人员不得接触未经支付的货币资金。(2)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纳人员应将每天收到和支出的现金数登记现金出纳备查簿,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应由其他人员登记。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现金日记账代替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登记,但现金总账的登记工作须由其他岗位人员担任。(3)负责登记应付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的登记工作。(4)保管支票簿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登记现金支出账和调整银行存款账的工作。(5)负责调整银行存款账的人员应与负责登记银行存款账、现金支出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人员分离。(6)负责货币资金支出审批的人员应同出纳人员、支票保管员和记账员分离。

(二)资金预算控制。编制资金预算控制,旨在对企业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编制是否准确,会影响企业货币资金的流转和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益,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避免或减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应与处理、记录相分离。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完成后,财务总监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定期比较经营过程中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并对重大差异逐日进行分析。

(三)库存现金控制。企业的库存现金必须在规定限额内,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当天未送存的现金应集中存放在保险箱内,一般不得坐支现金收入,做到库存现金“日清月结”。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应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金清查,包括每日终了前进行的现金账款核对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金盘点核对。现金清查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清查小组清查时,出纳人员必须在场,清查的内容主要是检查账款是否相符,是否有挪用现金、白条抵库、超限额留存现金等现象。现金清查结束后,应编制“现金盘点报告单”,注明现金溢缺的金额,并由出纳人员和盘点人员签字盖章。如果有挪用现金、白条抵库情况,应予以及时纠正,对于超限额留存的现金,要及时送存银行,如果账款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四)银行存款控制。(1)银行存款账户的开设和终止需有正式的批准手续,以防止有人利用开设银行户为个人谋取私利。(2)负责核对银行对账单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或编制收付款凭证业务,以防止被银行揭露的不正当支出或应记但未记入企业收入账的不正当行为再次被掩盖起来。(3)应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管理,明确相关人员在各种票据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设立专门的登记账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4)负责银行往来账款调节的职员应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将银行存款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调节。核对时,不仅应注意银行对账单的日期和金额,还应检查票据的签署和背书。(5)为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准确,避免银行存款账目发生差错,月份终了,除“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必须与“银行存款”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外,还必须与银行核对存款明细账目。进行银行存款清查时,应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其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逐笔核对,如发现双方记录不一致,应及时查找原因。属于记账差错的,应立即更正;属于因凭证传送存在时间差,一方已登记入账,另一方尚未登记入账的未达账项,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检查核对。调节后的双方余额应相等,银行存款余额是企业可动用的银行存款数额。

(五)备用金控制。企业对一些频繁发生的日常小额零星支出,可建立定额备用金制度,并加以控制。其基本要点是:(1)确定备用金的范围和定额。备用金的范围和定额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通常情况下,除工资备用金外,其他备用金定额不能过大。任何超过备用金定额的现金支出,都应事先取得特定的审批,并在一般现金中支付,而不在备用金中支付。(2)确定备用金的保管人。每项备用金都需由专人保管,备用金保管人不能同时负责备用金、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的审批,也不能负责该项备用金的补充和支付记录。(3)备用金的使用必须有发票等原始凭证来证实,并由内部审计人员或其他与该项备用金相对独立的人员不定期清点备用金。(4)当备用金金额在规定数额以下,备用金保管人可将支付凭证交会计部门核对,补充备用金。(5)为备用金使用人在银行开设备用金专户,定期将各备用金余额期与控制该备用金的总账余额进行核对。

(六)财务印章控制。单位应加强财务印章的管理:(1)财务专用印章应分别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以免舞弊。(2)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3)保护印章的安全。每一次印章使用都应作记录,印章必须与支票分开。

三、货币资金的控制流程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第3篇

一、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内部管理监管队伍保证机制

在新形势下,做好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卖内管队伍,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才有保证。一是成立机构,充实力量。各级烟草部门都应及时成立了专卖内部管理监督办公室,按照国家局的要求配足配齐专职工作人员,保证专卖内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纵观目前基层县级局专卖内管队伍成分构成,内管人员大都是从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卷烟外打专卖人员中挑选而进的,普遍存在不精通两烟经营业务,不通晓生产经营环节流程现象,不能“知彼知己”,岂能“百战不殆”。要改变目前这一现状,一要提高内管人员工作“入门门槛,及时从行业内部挑选一批,年富力强,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人员充实到内管队伍,提高内管队伍整体素质,二要不断强化对现有内管人员培训力度,通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工作标准,既要增强对内管人员两烟经营业务培训,又要切实增强各级专卖内管工作人员的监管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建章立制,明确职责,根据内管工作性质,进一步不断完善内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设,建立“职权分明”内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监管的重点环节和监管方法,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内部监管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提升专卖内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监管制度机制

姜成康局长曾经指出:规章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确保加强内部监管工作持续开展,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两年来的内管工作实践表明,原有一些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规章制度暴露出的局限性、不科学性,直接影响和制约内管工作,急需逐步改进,使之更加科学化。因此,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优化内部流程已成为加强内部监管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外讲诚信、依法经营,内讲制度、依法管理”的理念,必须对原有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评价、修订和完善。切实抓住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确保了内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通过对原有各项制度逐项梳理,进一步摸清了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设计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图。在对有关制度的评价过程中,对现行制度、规定和流程,本着全面、实用、规范、科学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评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制度规定,完善工作规则和议事决策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定期检查、定期报告、案件查处、同级监管以及责任考核制度,内部监管定期汇报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案件报告制度、信息交流和通报制度、联合调查和办案制度、内部管理监督定期通报制度、建立举报投诉中心等措施,完善基层单位内部专卖同级监管制度的建设,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要求。同时,始终坚持内部管理工作长期化、制度化理念。内部监管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精细工作。工作永不停止,制度建设永无止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设要求,及时制定和实施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强化对两烟经营活动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专卖管理监督。做到监督与考核并重,加大监督力度,细化检查细则,切实落实考核方案,从根本上杜绝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

三、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内部专卖管理高效运作机制

要彻底解决目前内部专卖管理工作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的弊病,真正发挥内部专卖工作职能和作用,必须打破目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工作体制,建立垂直领导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家监察局工作体制改革,将内部专卖管理人员从原单位分离,建立至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机构,实行“内管”工作派出机构,下级内部专卖管理工作直接对上级负责,避免内管人员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消除许多企业领导的人为干涉,变过去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自查”变成长期的“检查”,内管工作人员放心大胆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再担心“端着单位碗还砸单位锅”,消除各种人为干扰因素,为内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不断提高内管工作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方面我们内管实施的“驻厂特派员”就是成功经验。同时在开展内管工作中,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通过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外部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不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明显减少,逐步形成事事有监管、时时有监管、人人被监管的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内部的自律能力。坚持专卖内部监管与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的有机结合。省、市、县三级局都制定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考核办法,实行定期进行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档,作为对各级局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督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工作效果。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有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用,整合信息网络,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体系与业务部门的对接,有效提高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效率。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专项整顿的有机结合。要继续和发挥专项治理整顿作用,实现专项整顿和内部管理的有机结合,巩固内部管理工作成果,不断创新内部专卖管理工作新局面。

四、按照上级内管工作标准,建立“职权分明”的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局国烟人[2007]186号文件要求,内部专卖人员数量不少于专卖人员人数20%,内部专卖机构设立多种专职岗位。而纵观基层内部专卖管理工作,基层内部监管机构虽然成立,但纵观基层内管人员特别是在县级局内管人员数量远远未能达到上级要求,存在着人员不足,职责不明,一人多岗等现象,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各级领导都应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作为重点,处理好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生产经营关系。彻底改变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加强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领导,强化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职能作用,严格执行国家局作好内部专卖工作有关文献,按照标准,配齐配足内管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建立职权分明内部专卖人员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建设,确保人员、制度、落实到位。

五、规范内部监管流程,建立高效运作的监管体系建设

当前基层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统一管理程序,制度不全,职责定位不明,监管重点不突出,工作无序,与上级要求的内管工作,监管流程化、突出痕迹化、体现精细化、促进规范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按照“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严格监管”的工作要求,必须梳理内部管理程序,明确管理监管重点,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1)明确重点环节监管。

通过强力实施“四化”管理(监管流程化、突出痕迹化、体现精细化、促进规范化),紧紧抓住两烟经营“关键环节”(合同签订、合同收购、调拨,烟叶加工,卷烟购进、库存、销售、责任追究)等,筑牢“三道监管防线”(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不断完善监管程序,理顺工作流程;明确监管责任,环环留下痕迹;严格监管标准,事事体现精细;落实监管目标,全面推进规范,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紧密配合、层层落实的专卖内管工作格局。

(2)规范内管流程体系建设。一是明确了各级专卖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制定了专卖管理监督全员工作流程,统一制定相应的文书表格。流程规范细化到了专卖管理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规范均绘制了工作流程图,并配以相应的工作流程说明、工作表、工作文书、工作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为行业专卖管理工作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建立以制度为基础,以流程为载体,以痕迹为依据,以精细为目的,制度为纲,流程为目的内部专卖管理流程体系建设。通过流程的执行,在每个工作环节留下监管的痕迹和记录,促进工作达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3)完善内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一是开发完善软件功能。充分发挥省局级专卖管理模块作用,加快内部监管模块调试运行,将信息化监管手段融入到日常监管的各项工作中,使内部监管工作更加科学快捷地运行。二是狠抓网上日常监管。上级内管办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定期抽查各下属单位卷烟营销和烟叶收购数据,发现异常立即提出质询,下达整改通知,责令责任部门说明情况并限期整改。各基层单位直至基层专卖管理所,都严格按照同级监管和网上实时监管的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开展工作,并填写《网上实时监管情况登记表》,留下工作记录和痕迹,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质询和整改通知,并跟踪监督整改意见的落实。通过推广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使网上日常监管真正发挥了实时监管、有效管控的作用。三是网上监管和实地核查紧密结合。各级内管部门在日常监督考核中,要经常深入到基层专卖管理所和市场一线,对下属各单位的内管工作进行严格的实地检查考核。

(4)建立科学的内管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对规章制度及流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做到监督与考核并重,加大监督力度,细化检查细则,切实落实考核方案,尤其对哪些“违者无心”的行为要做到“监督有意”,从根本上杜绝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

六、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完善内管工作领导负责机制建设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

引言

内部控制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通过增强部门监管力度,使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效率更高、更加合理,进而达成预期的发展目标。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来控制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就是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运营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且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不确定性会增大或缩小,如果不确定性增大,则会引发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该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采取有效的评估措施,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方案,有效降低企业运营中的风险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筹资风险。在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准备充足的资金,因为不论组织哪些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如生产经营、规模扩张、产品开发等活动,没有资金的支持都无法开展。所以,企业必须具备资金筹集渠道,采取有效的筹集措施。大部分企业会采用银行贷款、投资合作等资金筹集方式。这类筹资方式需要企业支付相应的成本或代价。以银行贷款来说,企业要借贷一定金额的资金,就要支付相应金额的利息。如果企业的运营活动出现问题,导致运营目标没有实现,则筹集资金无法回笼,有时还需要进行赔付,进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所以,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必须要先分析和预测市场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保障运营目标能够顺利达成。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企业筹资配合的合理性有直接关系,错误的决策会导致财务风险增加,需要多加注意。

(二)投资风险。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投资风险,因为影响投资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投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谨慎的原则。企业投资风险可以分为4类,包括投资决策风险、投资终止风险、投资搁置风险和投资时机风险。决策风险主要是因为企业选择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不符,导致发展决策与市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进而影响正常生产和经营,带来许多经济损失;投资终止风险和搁置风险的差别并不大,在确定项目的过程中,企业要先明确投资方,然后投入足够的项目资金,但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企业可能需要终止或暂停项目投资,进而导致前期投资无法追回,效益目标也无法达成;投资时机风险就是企业对投资时机的把控不恰当,进而导致风险隐患的出现。所以,企业要降低财务风险,在决策前必须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评估等工作,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三)经营风险。企业生产和经营需要投入各种设备和材料,这些物品器材的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动出现浮动,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浮,则项目生产的成本会随之增加,理论也会受到影响。在成本增加的同时,企业也可能出现销售额下降的情况,进而导致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不仅如此,企业财务风险越大,应收款项的数额越大,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的影响越大。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体系欠缺。财务风险多种多样,不论是哪一种风险,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所以要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尽可能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包含的内容较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杜绝管理漏洞,保障制度健全,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2]。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的内控体系都不健全。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导致财务管理效果受到影响。

(二)执行力度不足。很多企业虽然很重视内部控制,并投入了足够的成本,但实践执行的力度不足,导致制度规范并不能发挥作用。在内部控制落实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执行力度。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既要关注内控制度的完善情况,还要增强自身的执行能力,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的监管力度并不充分,且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内控制度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

(三)财务监管不严。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财务监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管,可以更好地把控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情况,确保其既符合法律规范,也符合制度要求。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落实严格有效的监管措施,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经常会出现监管不严格的情况。此外,企业缺少完善有效的财务监管体系,进而经常会出现资金挪用、贪污腐败等情况,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四)内控观念不强。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也不明确,导致工作落实效率较低、效果较差。例如,一些企业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但是其承担的岗位责任之间并不具备兼容性,如会计岗位同时肩负监察、管理等职责,导致各项工作缺少专业性,管理不够严格,经常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秩序。不仅如此,在内部控制工作做落实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教育、宣传和培训措施,导致基层员工的意识不足,无法积极有效的配合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

三、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一)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仅企业管理层要具备财务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意识,还要提升基层员工的观念和意识,使员工可以积极有效地配合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首先,要加强组织设计,提升内控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构建高效、专业的管理团队,确保各项内控制度和要求能够有效地落实和执行。要定期开展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做好内控制度宣传工作,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3]。其次,要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根据企业当前的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充分考虑决策带来的影响,采取全面有效的市场调研、测试、定量分析等措施,获取更多数据信息,为决策提供更多判断依据,确保决策的科学准确,减少盲目决策、主观分析的情况,从根本上降低投资风险。与此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既要落实内部管理工作,还要提升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以防范风险为核心,采取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二)完善内部管控体系。为了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完善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员工的思想基础,为内控体系的推行和完善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预警和管控措施。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明确具体的风险指标,评估企业运营中的潜在风险,分析评估结果并制定预防方案;其次,实施动态监管,严格监管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情况,动态跟踪财务风险,及时将风险的变化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包括内部控制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等;最后,建立合理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分析风险隐患并制定应急预案,如果风险发生,企业可以启动应急预案来控制风险或降低风险造成的影响。此外,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可以与校友企业合作,采取联合抵御风险的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降低市场波动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可以有效控制风险。

(三)提升内控执行力度。在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资金结构、负债资金比例进行合理的调节,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促进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此外,可以建立收账体系,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强化企业收款的能力。存货管理也十分重要,既要保障正常的生产和销售,还要尽可能减少成本的投入,这样才能升效益。要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要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强化管理人员的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确保各个员工都能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定期进行员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岗位调整,明确各个员工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

(四)做好财务监管工作。要降低财务风险,首先要做好财务监管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和进步。为了提升财务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动态监管的方式,掌控企业财务的变化情况,了解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然后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虽然信息技术为企业运营和管理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受到病毒、黑客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数据丢失等问题,进而导致财务风险极大。因此,企业要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做好数据备份和存储工作,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等问题,可以利用备份找回数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财务风险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威胁和影响,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爱妹.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8(08):175–176.

[2]张美红.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贸实践,2018(12):141–142.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建议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企业防范风险、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以及国内的中航油、三九集团等事件的发生,都暴露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着重大缺陷,其所造成的后果给国内外政府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此后,许多国家开始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我国企业界以及有关政府部门也日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建设和贯彻、实施。在我国,国有企业仍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国有企业在管理模式、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内部控制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此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问题

(一)所有者缺位导致监管不力

国有企业是由政府代表全体人民履行所有者职责的企业。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加上政府本身的身份和能力限制,政府很难像普通的股东一样来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大多是通过授权经营的方式,把部分股东权力交给企业经理人员。这就造成企业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膨胀。所有者权利得不到体现,形成企业内部人控制和监管不力的局面。

从企业一方来说,由于所有者是政府,因而经理人员往往对责、权、利认识不够,忽视经营风险,在企业决策时好大喜功。不够慎重,对经营失败的后果寄希望于政府资源的支持。最终造成企业风险频发和难以管控的局面。

(二)治理结构复杂。职责不清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着复杂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与这种复杂的企业治理结构结合才能有效,决策层、管理层和监督者的角色与责任如何界定,都是内控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关键问题所在。

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应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再由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来管理企业日常经营事务,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层进行监督,董事会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在国有企业中,由于董事长是公司的“一把手”。部分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董事会成员与管理层班子高度重叠,董事会表决往往成为象征性的程序,董事会对经理层行为的监督作用严重弱化,使得经理层的权力失去了有效的制衡、监督,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同样地,由于董事会权力过大,虽然名义上董事会和监事会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两者地位平等,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监事会的地位低于董事会,造成监事会往往被董事会和经理层控制。其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独立性无法保证。职能不能正常发挥,难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些现象体现出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结构普遍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还有待健全。

(三)管理方式落后,人员素质较低

与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相比,很多国有企业在管理上还是按习惯办事,以“人治”为主。主观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还占有不小的席位。企业领导的家长制作风仍然存在,并且不受规章约束,组织中还存在小派系。科学的流程化管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中流程体系不规范、不完善,管理体系也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体制漏洞很多。管理流程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管理人员的道德操守、职业水准、管理哲学与管理风格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当前。由于经理人市场还没有形成,大部分企业领导还是沿用政府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方式,在能力上不一定能胜任企业管理工作,同时,还存在着只注重任期内经营业绩的短期行为。在道德操守方面。国企的部分领导人由于资本市场业绩与监管机构的考核压力,具有收入调整及财务报表粉饰的冲动;部分领导人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和高效益,忽视经营风险,并向国家转嫁损失;部分领导人为了维护个人权威而抵制内控制度建设,或者根本不遵循内控制度等。

员工素质也是企业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和当前人事制度的缺陷,国有企业存在“家族式”管理和任人唯亲的现象,导致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具有内控方面业务知识和职业水平的专门人才,不利于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人情关系也扰乱了正常的决策程序。造成制度失效等后果。

(四)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执行力度差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会按照政府的监管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甚至严格地逐级、逐层地制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将内部控制从文字上和形式上做到位了。但由于内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会带来部门、人员和职能等的变革,触动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内控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中受到了较大抵触。同时,由于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水平不一、重视程度不同,加上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内控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决策和经营过程并未完全按照制度行事,造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处罚不严、内控弱化的局面,内控制度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

(五)外部监督乏力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使得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二、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针对以上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问题,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以及贯彻实施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考虑。

(一)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在国有企业内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做到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1、要加强股东对企业运营的监督作用,避免“内部人控制”。2、要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职能。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要做到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班子分开,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避免人员重叠和监督弱化现象。3、要加强监事会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可以调整监事会人员的构成,由所有者代表、政府专门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和职工个人代表组成监事会,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班子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监督其执行国家经营目标、维护国家权益的情况,检查和了解企业财务报告、盈利水平、经营方针和重大经营决策的情况等。

(二)理顺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

针对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的特殊问题,需要健全国企的管理体制。合理设置管理层次,企业结构一般应控制在三层以内。以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工作效率。集团层次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关联交易预警、对外担保、重大投资决策等制度,并通过外派高管及产权代表、内控审计、业绩考核、制度化流程、信息汇报与管理等方式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在内控体系建设上,应强调标准化和集中化管理。加强集团层次的主导作用。建立由集团自上而下的企业内控政策与程序,形成集团统一的内控标准和内控手册,下属分支机构执行。同时,要明确集团层次及下属单位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定位,界定内控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

(三)提升员工素质。强化管理水平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改变行政任命、“任人唯亲”的干部任免方式,摒弃官僚作风,建立一整套国有企业干部任命和权力牵制机制,避免最高领导的独断专行。在企业内部,要根据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配置合格的人才。同时。要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对企业员工特别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技术错误。另外,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为企业内部控制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强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