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济

企业经济范文精选

企业经济

企业经济范文第1篇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企业经济范文第2篇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功能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仅要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而且还要做到稳步发展,增强企业的流动性,避免风险,所以财务管理的职能是围绕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这一经营目标进行的。具体而言:

1、资金筹集。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为企业筹集足够的资金,以偿还债权人并满足企业生产发展和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企业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资金,但财务在筹资决策时,必须对各筹资方式的资金代价加以比较和选择,使一定的资金来源及其数量同企业的需要相一致。

2、资金投放。财会管理人员要会同有关管理者共同参与资金的投入,作出有关直接影响企业资源利用的决策,同时确定如何要有效地使用现有资产,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为做出投资决策,财务管理部门要负责汇集和分析有关资料,计算出投资的报酬。

3、收入分配。投资经营所得收入,用来弥补消耗的生产资料,一方面按照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对个人进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要保证国家和财政收入。

4、监督和控制财务活动。通过监督和控制,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充分挖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改善经营管理,争取以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

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指导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企业对资金管理的要求,有组织地对企业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所进行的一项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财务管理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总的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遵循一下三个原则。

1、风险、报酬平衡原则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依靠对风险和盈利能力的平衡。一般说,风险越大的投资项目,所期望的投资报酬也应越高,财务经理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对风险和盈利能力进行最佳的平衡。

2、合理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短期资产所需资金应该用短期负债来筹集,而长期资产所需资金应该用长期借款来筹集。财务管理中如果不能很好地遵循配比原则,则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果用过多的长期资金去融通流动资产的需求,会损坏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固定资产用短期资金来融通,则会导致资金的短缺。

3、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决定货币时间价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时间长短,二是收益率高低。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其将来值越高,现值越低;反之,期限越短,利率越低,其将来值越低而现值越高。财务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遵循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充分合理地运用资金。

二、新形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财务管理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并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管理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入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金融市场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第一,企业筹资将更加艰辛,筹资的成本与风险将会更大。

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在金融市场都将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只能凭借其良好的经济效益、看好的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获得资金,企业无处不受到来自其他企业竞争的潜在压力,因此,企业的筹资难度将会更大,筹资的成本与风险也会更大,企业筹资的渠道和筹资方式必须慎之又慎,以力求保持最优的资金结构状态。

第二,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并存。

加人wto之后,面临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企业将面临许多新的投资机会。为了增强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就应该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方面加大投资,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将使与之相伴的投资风险将会较大,企业要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就必须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损失。

2、经济结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人世将导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原有一些受保护的部门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部门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冲

击,一些资产素质较差的企业加速倒闭。一些企业为了强化和重塑其竞争优势而进行内部重构,或者采取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实施外部扩张。公司内部重构时的资产剥离,公司间并购时的资本运作,企业破产时的重整和清算等等都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3、法规、财税环境变化的影响

人世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那些与wto规则有抵触的条例将逐步被修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新的法律法规环境,否则,将有可能导致财务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的扬弃与发展,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征的财务管理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1、融投资已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融、投资,是完全的企业行为。能否做到事前准确预测,事中严格控制,事后认真分析,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是现代企业赋予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和任务。

2、财务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加强财务管理,对于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抓住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关键,就可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就能提高企业绩效。

3、财务管理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它全面、系统地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体现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企业资金周转是否健康,产销是否通畅,经营是否得当,都可以从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促使企业迅速予以调整。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

新形势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成了自立经营的主体。企业效益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管理部门作为资金营运的管理部门,其重要性因而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不仅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利润分配进行管理,而且还要研究企业的经营环境、国家宏观政策、市场营销策略、企业经营规模以及税收合理负担等。

1、从资金的筹集而言,财务管理要研究资金的筹集规模、筹集方式,如何借贷,还是发行股票,是内部集资,还是举债经营,要调节好自有资金与借贷资金比例,要充分考虑所能承受的财务风险,以避免造成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

2、就资金的使用而言。财务管理要调节好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关系,调节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要调节好各产品之间的投资比例,以重点产品为主,次要产品为辅。

3、就经营环境而言,财务管理要研究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区政策、生活水平等。如果进入经济开发区,还是高科技园区,依据哪一方面的优惠政策能使企业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以避免由于政策原因产生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就市场营销策略而言,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都由企业按市场及企业情况自主安排,经营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这样,企业就必须由财务管理部门对市场行情进行预测,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管理,以制定营销策略。

5、就企业经营规模而言,不同的经营规模,其筹资成本不同,规模成本及效益也不同,这样,财务管理要研究如何实现最优规模成本水平,创造最优规模效益。

6、就税收合理负担而言,企业是以小规模税负为佳,还是以一般纳税人为好,都要由财务人员进行科学的测算、分析,以达到企业合理避税,转嫁税负。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是财务管理弱化的直接表现。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逐步深人,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这在增强企业活力上的成效显而易见,但也存在着忽视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必要调控和严格监督的倾向,致使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1、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漏洞大。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车间式管理水平上,对投资决策管理重视不够,甚至出现管理盲点。部分企业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注重投人,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以至投人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

2、资金管理问题多。资金短缺是企业深感头痛的事。然而实际上不少企业的资金不是缺在总量上,而是由于管理不善,致使资金循环不良。现在有些企业置上级三令五申于不顾,搞预算外资金,搞“小金库”,造成资金体外循环,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也为产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国家每年都清查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但总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还有一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原因是账太多,只注重将产品推销出去,却不重视资金的回收,使应收账款越积越多,从而使企业资金循环不良,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困难。

3、费用管理不严。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稍有积累便在非生产性上开支,有的处在亏损的困境中,挥霍性花费也毫不吝惜,其主要问题则是以权谋私。

4、成本管理不到位。许多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劳动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设备无人管,成本不核算,考核无奖惩。不少企业对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堵塞漏洞,开发副产品,力争多产出不重视,造成浪费。

目前,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出现较大滑坡,财经纪律松驰现象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严重倒退,许多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或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问题,以及虚盈实亏的间题。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对策

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成为市场的主体,生存、发展和活力已成为当今企业的总目标,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者、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观。树立起自主筹资,自我约束观念、资金成本和时间价格观念、负债经营和财务风险观念、偿债观念。还要加强财务指标的运用和分析观念。要强化各项财务指标的科学运用,学会用指标来分析财务状况,加强财务管理。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为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预算管理应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利润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后,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为月度预算,进行月度经济活动分析,找出问题和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也便于采取相应的对策。月度预算采取近细远粗的滚动预算,这样就可以时时把握企业全年利润目标的动脉,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要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其次要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一方面财务部门与生产、流通部门合理调拨,另一方面加强对现金流出的日常监控,实行资金审批报账制度,以节约使用资金。

加强对应收账款和货款回笼的管理,建立严谨的考核制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完善财务管理

财务总监是由企业所有者决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财务活动行使监督与管理职责。加强企业管理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加强企业财务的监督和控制。财务总监作为财会工作负责人,直接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并在管理中发挥监督的作用。财务总监既要抓好会计工作(包括记账、报告等),也要抓好财务工作(包括财政、筹资等);既要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也要做好管理会计工作(投资、融资、税务筹划和资本运营)。

5、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环节越来越多,应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所有生产经营领域,做到细致人微,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在实践中狠抓落实,实现企业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财务管理和业务的协同发展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拓展财务管理的服务职能,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部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环节,因此有必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企业成本,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利用资金,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道明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陈欣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木管理模式探析财会月刊

3.马敬民,刘志勇.经商理财.经济科学出版社.

4.周桂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行政论坛,

5.李强.现代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税收与企业

6.任常军.论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企业活力,

序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企业财务管理围绕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这一经营目标凑集资金、进行资金投放并监督控制财务活动。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财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经济范文第3篇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企业的规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的规模,一般是指企业生产力所包括的生产资料、人力、科学技术等诸因素在特定空间和范围内的集中程度。企业的规模也可以直接用企业的生产规模(即通常所说的生产能力)来表示。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小,总是在一定的规模基础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问题在于,企业究竟应以怎样的规模才能使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把适度、合理,能为企业带来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称为“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称为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强调的是,“适度、合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企业,它们之间情况不同,所要求的最佳经济规模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不能笼统地以某一行业的经济规模去判断其他行业的经济规模。一般说,对于那些资源分散、能耗较低,属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规模应以中小型为宜,如食品、服装等行业。这类企业所需投资较少,产品规格多,市场变化快,如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则便于发挥它们生产经营机动灵活,产品掉头快等优势,成为市场经济海洋中的“鱼雷快艇”;而对于那些要求资源相对集中,能耗高,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企业规模应以大型企业为宜,如汽车制造,冶金等行业。这类企业需要巨额投资,能耗高,对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实行相对集中,形成合力,实现大批量生产,才能降低单位成本,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二、制约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

首先,制约因素是市场需求,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才能真正获得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应该是和企业的销售量相联系,而并非是与生产量相联系。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或产品不适销对路,那么往往产出量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所以,企业在确定生产规模时,首先必须考虑市场因素,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超出市场的需求量(包括潜在的需求量)。从有关部门对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分析来看,汽车市场似首还比较乐观。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未来十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在增长期内运行,汽车需求量将以年均9%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汽车当年需求量将达到250万辆,甚至达到或超过300万辆,届时将排在世界第7位。2001年到2010年间,汽车需求将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2010年当年,汽车需求量将达到550一“o万辆,届时中国大陆的汽车需求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需求国。广大的汽车市场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发展规模经济,不等同于单纯扩大生产规模。企业轶取最大经济效益的规模,只能是最,’经济”的规模,并非是无限大的规模。随着产量的扩大,生产总成本和销售收入将会出现非线性的变化,因此,在确定经济规模时,就需要采用非线性分析模型来计算经济规模。产量过小,达不到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不佳,但产量过大,超过一定的范围,同样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在这个范围内,寻求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生产规模。再次,企业的生产规模还要受到原材料供应、资金来源、外部协作条件、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还可能受到工厂布局、产销地运输距离远近等条件的限制。凡此种种,均需要汽车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决策者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时认真考虑和分析。

三、发展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散、乱、低、慢”的局面十分严重。建国后的三十几年中,我们对汽车工业投资太少,年产量平均只有十几万辆,当国内十几家相对较大的汽车企业生产的汽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于是出现了全面“遍地开花”、小规模生产的状况,一时问几乎每个省都在造汽车,有的省甚至号召每一个县造汽车,群众性的造车运动导致全国冒出了100多家整车制造厂,700多家改装厂。在一定的时期内,小规模生产的汽车仍有销路,成本虽高也仍有一定的效益,所以,方使得各地一哄而上,乐此不疲。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存在着美、日两种发展模式,美国在本世纪20、30年代曾有过1,。00多家汽车公司,可以说比我们现在的分散状况还要严重,他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使汽车生产集中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企业手里;日本在50年展汽车工业时就没有重走欧美国家的老路,而是从一开始就进行政府干预,加大计划性,从而少走了许多弯路;韩国70年代上汽车工业时基本也是采用日本模式,韩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今天其所以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三大汽车公司具备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对高质量、低成本的刻意追求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汽车强国都朝着扩大规模的方向迈出了新的步伐,从在一个国家内重组,走向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卡车的经济批量为年产10万辆以上,轿车为年产25一30方辆以上。而我国截止1994年底,除“一汽气“二汽”的冲吨位卡车能算得上经济批量生产外,其余还没有一种车型达到经济批量生产,也没有一家汽车企业达到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水平。如此分散的局面,如何与发达国家大汽车公司抗衡?正如有关人士分析的那样:我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劣势并不在资金缺乏,技术装备落后,而是在于我国汽车工业像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可以克敌制胜的铁拳头。而这样的局面终将是难以持久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国内汽车厂家之间展开的竞争,已经威胁到一些小规模生产企业的生存。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汽车工业终究会面临着与世界工业强国“交手”的局面,到那时,我国这块所谓“世界上最后一块汽车市场’,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所占领,我们恐怕将失去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因为,一盘散沙的汽车工业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汽车工业只有达到经济规模生产,才能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产品成本按其与生产量的关系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指成本总额与生产量总数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关系的成本,如原材料的耗用成本及直接人工费成本等。但是单位产品中的变动成本则是固定不变的。如天津生产的夏利轿车每辆车需配备一台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成本为800。元,当轿车产量为2万辆时,发动机总成本为1.6亿元,当轿车产量为20万辆时,发动机总成本则为16亿元。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期间,一定生产规模范围内,不受生产量增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如折旧费等。但是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则随生产量的增减成反比例的变动。

企业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信息统计;量化统计;经济核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发生变化,受多项指标的影响,以财务和环境指标为主,影响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统计学是在企业长期生产与运营目标的基础上,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信息统计为核心,对各类因素进行量化统计,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为企业谋取更多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

1.基本规律

通常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由内外指标体现出来,外部指标以市场为主,包括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力等等,内部指标以财务为主,包括负债率、利润率、收支情况等等。对于任意企业来说,在指标评价时应结合自身与行业发展特点,立足实际情况不可“一刀切”,例如,在对总利润率进行评价时,对处于不同竞争地位的企业,只能进行横向对比。在对经营指标进行评价时,也只能以内部指标数据大小为准,例如,某企业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0%,下半年降低至7.5%,由此可见该企业的经济发展力降低,在指标评价时,应立足实际情况,对发展过程与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结合,把握经济效益的基本规律,得出精准可靠的统计与评价结果。

2.影响因素

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经济效益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企业从市场前景与经济实际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1)客观经济环境。由整体经济形势来决定,例如,当爆发金融危机时可使企业的利润下滑;虽然客观因素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仍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敏锐力、超前思维,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对未来市场前景进行展望,对企业的经营方向与战略进行及时调整。(2)财务指标。该项因素属于经济效益评估的核心所在,与市场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可将企业内部情况充分体现出来,制定正确的财务目标,是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所在。(3)发展时期。在企业发展过程需要经历诸多阶段,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不尽相同。对于对其来说,应灵活利用经济学原理,针对不同阶段制定发展目标,对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正确的评估。(4)人力资源。该项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较大影响,可通过运营、管理等工作效率影响最终经济效益的获取。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应对该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

二、统计信息的基本情况

1.定义

在企业统计领域中,企业统计学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采用定量分析技术,对活动领域各项事务进行开展的活动,属于统计学技术与经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在经济统计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对统计实践起指导性作用,目前已经自成体系,反过来指导企业实践活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不断地发展,统计学也应随之完善,才可充分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2.主要特征

企业统计学主要应用于企事业单位、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投资者等方面,在统计学应用中,统计信息具有间接性、数值性、针对性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间接性主要是指统计信息通过数字对事实进行阐述,数据由调查统计结果所得,也就是将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属于知识量化的过程,可间接地揭示事实,因此具备间接性;数值性是当前经济信息主要通过数字来说话,以数字为基本内容,通过分组对比的方式展示事实,故而具有数值性特点;针对性是指经济信息主要体现事实本身,在时间方面的要求较为及时,如此可确保统计结果的新鲜性。但是,通信信息主要体现以往的事实,对事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或者对未来的一些情况进行展望,均非当前事实,因此统计信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具有新鲜性。

3.作用

企业统计学主要对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进行研究,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企业经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主要作用如下:(1)存储功能。统计信息主要包括资料与研究成果,针对以往发生的事实进行统计,并记录下来,对重要信息进行保存,以备后用。否则,一些经济活动在发生后随着时间推移便会消失;存储工作也是为后人提供便利,减轻后人的劳动强度,后来者无需对以往信息重新搜集整理,便可在现有信息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探究,如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等,可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2)沟通交流功能。统计信息基于现有的社会经济,通过系统对类型进行划分,再经过分析、整理、挑选后汇集的数据,属于社会、经济共同的衍生物,因此具备较强的沟通功能。(3)服务功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统计信息属于公众与社会接触的媒介,对领导层的分析与决策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具有统计信息最为实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才可实现存储与沟通双向功能,可对领导层中的统计信息进行客观评估,对企业运行现状与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研究,为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三、通过统计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结构日益复杂,信息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急需将统计学原理与知识应用其中,提高经济核算能力、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1.提高经济核算能力

企业若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这也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关键所在。对此,可将统计学原理应用其中,提高财务人员的市场灵敏度,使其灵活运用先进的手段掌握市场信息,针对企业运用现状进行核算。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势必要对成本投入、利益获取等数据进行统计,通过数据的形式体现经济发展情况,这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数据统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具有查漏补缺的作用,帮助企业根据自身所处阶段,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与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投入。

2.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正确的经营决策可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经济学统计便可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有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只有及时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统计学知识的运用,有助于企业资源高效整合,对当前经济效益水平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与此同时,统计学的应用还有助于安排员工职责,推动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统计学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可表现出两个团队的盈利差异,企业可通过统计结果对团队进行优化和重组,为人员调动提供信息支持,使项目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由此可见,从某种角度来看,统计数据与军事情报类似,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统计数据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紧密联系,并非单纯对某一领域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还应做好数据分析和总结,例如,某企业2019年上半年信息披露,经济效益增长约8.5%,说明该企业当年上半年的盈利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3.促进企业改革发展

在企业发展中,如若管理人员对市场足够了解、对自身当前经营状况有充分的把握,便可为企业改革提供诸多助力。经济学统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企业分析运营状态,得出真实的财务数据,从而间接地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改变,一些企业盲目扩张,忽视内部结构的更新与完善,导致巨大运营风险喊声。现阶段,部分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阻碍经济发展步伐,改革速度缓慢,在经营过程中处处面临风险。对此,应充分发挥经济学统计的作用与优势,对企业改革发展起到巨大推力,使改革结果与统计结果相符合。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离不开人员的支持,人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将统计学知识应用到人资管理中,使人资管理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实现质的飞跃。(1)构建评价体系在人资管理过程中,将统计学知识引入其中可使员工树立量化思想,深刻而清楚的认识到人资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该岗位在企业中的地位,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内容,使人资管理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通过统计学内容的应用,员工逐渐开始正视人资管理工作,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将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体现出来,有助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赢得更多效益。(2)制定管理规划在人资管理过程中,根据制定管理规划,使员工能够人尽其才,被分配到最佳的岗位之中发光发热,使员工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根据统计学知识,对企业经营状态进行评价,立足于企业实际需求,对人才需求进行配置与管理。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均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人资配置也应在统计学原理的支持下构建多样化模型,从而实现更好的规划,为企业谋取更多经济效益。(3)优化资源配置人资管理对象是个人,每个个体都拥有情感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对个体的行为起到决定作用,因此员工与企业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资管理结构的科学性。因此,在人资优化体制过程中,应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统计学原理的作用,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预测和分析,最终摸索出最佳资源配置模式,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5.提高统计人员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应深刻认识到统计学对自身发展与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意义,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并面向统计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使人员的技能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进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在人员素养培养方面,主要涉及到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在业务技能方面,包括信息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等,统计人员掌握统计工作的常规技能,如编制统计报表、搜集整理资料、常规计算机操作等等。为了满足新时代下经济发展需求,统计者应具有开拓创新的素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拓展统计分析的深度与广度;灵活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在资料开发利用方面进行创新,使自己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职业道德方面,统计者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还应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力。统计工作要求准确、及时、全面、方便,这将对统计者的责任感提出严格要求,如若责任感缺失,则将产生伪造、虚报、篡改、隐瞒等多种违法违规行为,影响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进而对企业决策产生误导,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此,统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在掌握高超技能的同时,具备高度责任感,确保统计工作真实有效,为企业发展与经济效益提高提供更多助力。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内部结构越发复杂,信息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急需将统计学原理与知识应用其中,提高经济核算能力、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帮助企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师师.浅谈通过企业经济统计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8(1):115-116.

企业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国际市场

国际经济危机快速地席卷全球,美国华尔街五大公司顷刻之间崩盘,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代表美国工业的汽车巨头也岌岌可危,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让中国企业深感冬天的寒意,也让中国经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裁员、减薪、民工潮回流……面对危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采取哪些适宜的策略帮助企业顺利度过这次经济危机?以下为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为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做好准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石油市场需求预期大幅下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危机的准备,上上下下一起“过冬”,做到善于危中求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为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做好准备。

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

大部分国内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如岗位之间职责与任务交叉现象突出,责任缺乏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维持了工作的低效率。本人建议企业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

三、组织结构扁平化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存在机构重叠,人员偏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初衷也是减少决策与管理层次,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的目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四、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

无论任何时期的企业都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不懈追求的原始目标,人均利润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性指标,人均利润水平取决于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只有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来选聘、培育能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均利润。只有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企业才能具备提高人均利润的基本条件。

五、重视内部竞聘,加强继任管理与岗位轮换

选拔从来都是决定企业人才管理效率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从开始就没有选出合适的人才,那么我们只能花很大的成本去培养他,只能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管理他。若是我们从开始就前瞻性地选择了一个很有潜力的人才,则后续的培养成本与管理成本势必就会降低。

经济危机为很多企业在外部人才招聘方面创造了供给条件,但更多的企业则是暂时放弃了外部招聘的计划,更强调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本人认为如果企业对后市的判断不是特别明确,可以将目光主要放在企业内部。由于内部人才熟悉企业情况,所以进入新工作的过渡期很短。由于人才大多期望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成长,所以重视内部选拔有助于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开展广泛的内部竞聘,才能挖掘企业内部人才潜力,构建出富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

六、“蓄势待发”加强培训工作

蓄势待发是指先聚集力量,等到机会成熟后再出击。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现在似乎并不是出击的好机会,而他们选择了“蓄势”——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员工胜任水平的培训项目和领导力开发项目构成了这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表现。某些制造型企业每周只开工四天,另外的一天则为员工安排了技能培训,该企业规定员工在培训后接受公司统一考试,未能通过考试的员工,下年度则失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此项举措将持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目前发现部分高科技、房地产、能源、金融企业选择了领导力开发相关的项目,这些企业与大学等培训机构签约对他们的高管以及后备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综观这些企业的做法都是在为明天的腾飞储备展翅的能量。

七、调整薪酬策略,关注核心员工群体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放弃了扩张计划,很多员工也暂时放弃了跳槽的打算,这全部是缺乏信心的体现。很多企业借此裁员、减薪,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却是迫于成本压力,也有的是“趁火打劫”,本人的建议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瘦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后市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减薪。根据2/8原理,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这种非常时期,企业需要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特别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将通过“瘦身”释放的能量(降低的薪酬支出)适度补充给核心员工群体,同时考虑将薪酬结构与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并用,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八、强化员工压力疏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