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护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培养

护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培养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惯于提问”是理想的批判思维者应具有的首要特点,[2]任何批判性思维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应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做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发现问题。对问在点子上、关键处的问题,及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对提出该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提出不得要领问题的学生也应予以鼓励,肯定学生开口提问的优点。如学习“胃大部切除术护理”时,有学生提出:疤痕性幽门梗阻病人术前能否用温开水洗胃?就此问题课堂上展开讨论,同学们相继提出“幽门梗阻病人术前为什么要洗胃?”,“用等渗盐水洗胃和用温开水洗胃有什么不同?”等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促进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但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在提问时要重视开拓学生思路,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启迪各种思维。学生如在问题的“迷宫”中迷失方向,教师应给予提示和引导,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作铺垫,直到学生找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如讨论“门脉高压症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诊断”时,教师问:“患者体液有何改变?”,有同学提出患者有“体液过多”,而另一同学则提出“体液过少”,此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复习这两个护理诊断的定义,寻找各自的相关因素,明确“体液过多”与肝功能不全,抗利尿激素等灭活减少,水钠潴留有关,“体液过少”则与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导致体液丧失有关,两者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2讲授转向自学,发展主动思维

传统教学法以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接受、继承知识。被动学习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具备自学能力,学生就会主动获取知识。我们在《外科护理学》疾病护理教学中,以护理程序组织教学,[3]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护理个案,拟出护理计划。刚开始自学时,学生面对护理个案不知如何准备,护理计划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临床推理技能,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如“采集护理病史参考资料”、“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相关因素”、“外科常见病护理计划”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看书、查资料,开发了思路,萌生了许多问题:病人有哪些健康问题?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病人的问题?病人还有什么需要得到我的帮助?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自觉对护理个案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护理计划有了自己的初步设计和想法。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拓展批判性思维,同时也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倡导民主的教学环境,以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护校学生年龄小,习惯于服从,教师的武断教学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及由此而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本着既做老师又做学生的态度,主动征询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围绕课程主题开展积极思维。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两个挑战:一是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允许学生发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课间常有学生将听课时所引发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讨论,如《外科护理学》教材中提出“为预防急性乳腺炎,产妇应定时哺乳,以防乳汁郁积”,学生提出:母乳喂养要求按需哺乳,按需哺乳能更好地刺激母乳分泌。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观点,指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乳汁少的产妇不存在乳汁郁积的问题,可按需哺乳以刺激乳汁分泌。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热情鼓励和耐心解答会使更多的学生对课程主题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扬民主,适度降低教师权威度,把学生当作合作伙伴,如在护理个案“角色扮演”中担任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如有错误,及时向学生承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知错就改”不失为刺激学生思维,缩短师生距离的一种良策。临床教学中有时学生可能会尝试一些新方法,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教师应接受并予以表扬,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无疑,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发展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发展批判性思维

国外多数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复杂技能,不可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传授,而需要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亲自实践体会的教学方法。[4]我们在外科护理个案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回顾讨论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时先投影打出个案,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评估资料,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根据这些改变讨论病人可能存在的护理诊断/问题,然后回忆、运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综合、让学生决定采用什么护理措施来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新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想象,使学生感悟护理个案分析中所需要的护理知识,举一反三,从书本知识联系到临床实际,再从临床表现回顾教材,充分发展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临床实习期间,可采用反思日记法,要求实习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将一周中印象最深的护理活动及体会、感受记录下来。通过自我反思的写作,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质疑,既可促进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又可使教师从学生的周记中观察到学生思维中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真正从“教学生想什么”转化到“教学生如何想”。

5改革教学评价,激励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不仅有“鉴定”和“改进”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5]良好的教学评价方式可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传统教学评价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学习时习惯于按照课本内容死记硬背,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评价必须打破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可采用“合格加特长”的方法。如在护理计划练习中,《外科护理学》课本中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部分是按照疾病护理顺序逐条组织的,我们要求学生制订护理计划时,按照标准护理计划格式,针对护理个案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每个护理诊断/问题对应相关的护理措施。评价时,对经过批判性思维,能够针对问题制订出相应且合理的护理措施者予以加分,而对照搬照抄教科书内容者则仅给合格分。改革评价方式后,学生制订护理计划时,主动思维大大加强,切合实际地从满足病人需要出发,提出了许多课本上没有,而病人又十分需要的护理措施。在平时提问、作业的评价中,不盲目判断学生观点的对错,而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得出结论的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上,以不断激励、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上仅是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些尝试。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护理专业每门课的教学中都渗透批判思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他们对临床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满足21世纪对护理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