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保护

1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1.1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在今天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消费型社会的内在需求推动了相关要素的产生,进而演化形成了文化创意思潮并凝练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的内核是提倡创新,重视个人的创造能力,注重文化与艺术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突出二者推动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新概念的提出,而且是当下的一种思潮,更是一种引发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要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思想及概念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老牌产业化国家英国。英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成立了“创意产业工作组”,它提出了创意产业概念及相关理念,并且首次尝试性地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政府在进行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时,根据特别工作小组尝试性的界定与理念,把相关的行业划分出来,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使经济结构华丽转型,为其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界定创意产业范围提供了实践性的借鉴意义。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工业结构与工业基础的发展不同,文化创意的趋向也有较大的差异,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对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和内涵认识会存在差异。

1.2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受其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创新、文化型的社会功能逐步显现。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城市与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成为各个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与趋势。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了经济、文化、科技与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动力。以北京市为例,在“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占全市GDP比重的12.8%,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2工业遗产现状及保护发展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进程与定位不同,以及各个地区工业文化的建构不同,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与认识会有一定差异。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在俄罗斯下塔吉尔确立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基本概念的界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宪章提出:“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2.1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英国较早经历了工业化的洗礼。同时,英国也较早经历了工业的衰退,城市发展由顶端走向没落。当社会发展进入到后工业社会,全球经济化信息时代来临,产业结构期待调整,城市需要更新与重生。20世纪中叶,英国在面对这些代表着辉煌的工业文明遗迹时,选择了尊重,看到了在这些工业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美学价值。从英国政府到民众都对工业遗产保护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并不断摸索适合工业遗产保护的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法规与条例,以积极保障工业遗产的存在环境。比较典型的实例是英国铁桥峡谷工业旧址,它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史上较为成功的例子。铁桥峡谷工业区位于英格兰的什罗普郡,是工业化时代著名的大工业区,汇聚了采矿、铸造、各类工厂及仓库。主要措施与方式是对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通过恢复遭受破坏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二次依托工业文化建造主题博物馆的形式来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与文化良性发展。铁桥峡谷工业遗产在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德国鲁尔工业区同样具有代表性,也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鲁尔工业区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其主要策略就是生态恢复及对部分工业区域的二次利用。位于美国曼哈顿的苏荷区(soho)早期是纽约的老工业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老工业区逐渐衰落,旧厂房与大量仓库闲置,一批贫穷但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利用租金低廉的废旧厂房和仓库,将其改造成为富有艺术气息的工作和生活空间。20世纪70年代,纽约政府终于确定苏荷区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大力推动新兴文化产业,今天的苏荷区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2006年4月18日,在无锡召开的首次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确立了《无锡建议》,从而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国内有了一致的认识。在国内典型的例子有中山岐江公园,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沿岸的旧仓库区以及上海8号桥,杭州LOFT49,西安纺织城艺术中心等。目前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其保护与再利用的程度还比较低,有待于不断摸索与实践学习。

2.2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以及途径在各个区域与国家略有不同,大致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类。静态保护面对的是具有特殊意义或代表性的工业遗迹,或者是工业建筑物本身脆弱需要修葺的。采取的模式与措施是以强化保护为主,以修缮破损为辅的方法,目的是保持原有风貌,包括展现原有工艺流程,突出其原先产业功能状态。这种静态的以保护为主的模式主要用于研究性用途。动态保护模式以再利用促进有效保护的思维为出发点,通过改变原有工业遗产的产业功能,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二次再生达到积极保护的目的。该模式是通过改变原有产业功能使其再利用,从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结合工业遗产自身的特性,常见的动态保护模式有:工业旅游模式、博物馆展示空间模式、文化创意空间模式、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等。每个模式又根据特定的工业遗产自身的建筑风格、文化需求、艺术价值以及参与者(政府、企业、民间团体、个人)的不同而变得多元化与多样性。

(1)工业旅游模式。工业旅游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较为常用的模式,其发展迅速,符合现代人们的价值需求。工业旅游模式的产生与后工业社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后工业社会人们行为特征改变最明显的是休闲活动及消费行为的增加。根据对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因旅游与工业融合,直接催生了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工业遗产赋予工业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增值点,而工业遗产则在工业旅游的载体下推动其文化传播,延展其文明,以发展的方式来保护工业遗产,促进区域有效可持续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工业旅游作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比较典型的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它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模式带动了整个传统工业区的复兴与发展。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规划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使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主要方针,工业遗产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主要模式。

(2)博物馆展示空间模式。将工业遗产改造成为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较多,其手法已经非常成熟。工业遗产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各类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模式主要是保护工业原址,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旧的厂房以及设备形态。该模式可以展示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体现工业遗产的展示价值与科教研究价值。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的重要厂房,其将作为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予以保护并加以展示。

(3)文化创意空间模式。文化创意空间模式早期形成是由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艺术文化空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曼哈顿的soho区。艺术家将废弃的厂房改造成为兼具生活与艺术工作空间,这种民间自发的厂房改造运动促使那些失去产业功能的旧厂房在充满活力的前卫艺术家手中再生,从而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促使了工业遗产在二次利用中得到保护。早期自发的厂房改造运动取得成功,文化创意空间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检验。随后政府以及商业市场的介入,推动了文化创意空间模式更加有序发展,使其符合市场规律。而集中产业链式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创意空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及影响力。文化创意空间模式早期看似偶然的形成,但其却蕴含了很多必然的要素。这些老厂房、旧仓库位于城市中心,租金便宜,其由时间与历史积淀形成的工业文明与印迹为艺术创作提供支撑;空间开阔的结构特性以及自由随意的组合布局深受艺术家的推崇。文化创意空间模式使得工业文化遗产与艺术有效地产生了联系,使旧厂房成为文化艺术空间,引发一系列的艺术行为,产生了全国性的厂房改造运动,形成了特殊的艺术现象,促使城市旧工业区产生了新的活力,为工业遗产增加了文化艺术价值。在国内非常典型的是北京798艺术区。798艺术区因有大批的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形成了包含设计、演出、展示、艺术家个人工作室、出版、时装、家居、餐饮、酒吧、文化基金等相关产业。

(4)城市公共空间模式。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开放的文化公共空间模式,其最大的好处是补充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为建立起来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满足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又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国内将工业遗产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就是中山岐江公园,其设计是以粤中造船厂为蓝本进行改造的,形成了综合性的城市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闲暇休憩活动场所。其设计保存了原有工业遗产,利用景观改造的手法结合生态学思想,使原有空间在展现工业美学的同时,又提供给人们更多的休闲与趣味活动空间。工业符号完整地保留延续了工业文明的印迹,将其与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紧密的结合,富有生命力及生活气息。国外典型的例子还有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等。

3工业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相融

工业时代所要求的集中化大生产曾经取消了家庭的生产职能,将劳动力集中到流水线前,这导致了大开间、大跨度工业建筑的大量出现。后工业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产业调整变更,多元文化的植入,生产的再次分散化和再次家庭化出现,使大量的工业设施闲置。面对这些时代印记的工业文化,如何保护并延续其文化内涵,可持续有序地递进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戢斗勇先生在《文化生态学》文中提出,“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办法之一是积极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规模出现充分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闲置的厂房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拓展平台,厂房成为能够满足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场所需求。各地大量出现了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为文化空间的现象,旧厂区成为文化产业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突破性地联系在了一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二者之间创新性地提供了一种结合的方式。二者之间延续了历史的印记与当下产业形态的对话与联系,是新与旧,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工业遗产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符号,它在成为文化现象的同时,也成为了经济现象,这体现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成功转型。

3.1技术美学的嬗变

工业革命的爆发大力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果实迅速地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在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工业美学得以建立和全面兴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时代的风貌才是艺术的风貌”。技术美学所认知与传达美在以工业建筑为载体的工业遗产上得以充分展现,工业建筑与工业美学如实验田一般走在时代的前沿,反映了时代美学最前端的面貌。20世纪初期,德国的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了时代的发展与价值取向。在德国工业化快速的进程中,产生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为基础的技术美学思潮,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以功能主义为核心、强调产业化标准化,反对装饰的工业美学思想。技术美学迅速成为工业化时期主导设计的重要因素,促使现代主义风格全球风靡,作为现代主义内在根本的技术美学也随之成为时代的风潮,被广泛认知并传播,影响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在工业文明车轮大力推动下,工业化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自己的特色,标准化生产线,大片工业厂房,甚至工业城市的出现已成为这个时期的时代特色。在人们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物质富裕的同时,生态危机与环境污染随之而来,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出现,产能过剩预示着工业化社会的变革与危机。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进入后工业社会,传统工业格局变更,工业面临着转型,大量的工矿关停并转。衰退的工业带来大量的闲置厂房与工业设施,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产生,老工业城市衰落,生态问题严重,文化构建匮乏。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更促使人们觉醒与思考,变革成为必然。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促使技术美学在大环境下进行嬗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善意地面对工业文明的印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技术美学在变革发展中逐渐修正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强调文化的介入,更加关注人的参与性,赋于人性化和大众化的审美诉求。

3.2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

善待工业遗产是我们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利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巨大。我们保护的是人类发展史进程中工业文明的印迹,我们需要在保护这些遗产与印迹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宣传,使人们能够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中来,唤起人们对工业遗产的尊重与价值观的认同。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的结合,最大程度上唤起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与接触,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结合中找到价值的认同。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在国内外均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融合模式的多样化能够适应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不同需求。从最初的艺术家个人行为的厂房改造运动,发展到由政府、地产商、文化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融合的形式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符合社会的需求。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导向尤为重要,无论是自发形成还是政府规划,都需要综合性的要素来支撑。通过大量的实例,我们发现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无论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对工业遗产都有积极意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而工业遗产则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平台及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的融合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曹盼宫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