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自信下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研究

文化自信下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研究

摘要:该文的研究重点着重于目前在学界和教育界的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高职教育领域。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为例,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深入调查企业实践中的人文素养需求、高职院校中人文课堂建设情况、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课堂需求情况,为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课堂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人文课堂

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因此,高校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必须肩负起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引擎的重大责任。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当前西方文化冲击的多元价值环境中,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目前关于人文课堂建设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但现有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性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有利于完善和充实现有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意义的补充和参照。

1何谓“人文课堂”

探讨人文课堂建设,首先要明晰人文课堂的核心点——人文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注意到人文素养这一命题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对“人文素养”一词的含义缺少明确的界定。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两大本质问题,为学校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引。该报告将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和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即以此概念为基础。2004年,学界出现了人文课堂这一提法。蔡隆的《谈高中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人文课堂”的建设》首次提到了人文课堂。该文在分析人文教育遇到的障碍之后,指出从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现实、体悟生活、实现自我、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的网络教学[2]。此后,该提法也被研究学者使用,但都没有对人文课堂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学界还从师生关系、课堂文化(氛围)的角度,对人文课堂做出界定,认为人文课堂是一种师生平等尊重、沟通接纳、吸引包容的“共享式”师生关系,旨在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3]。笔者认为两种界定方式各有所长,但都不够完善。第一种界定将人文课堂片面地限定在思想政治的网络教学上,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文知识的获取以及线下人文课堂建设的可能性与重要性。第二种界定则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将人文课堂界定为“将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和艺术学科等人文知识,与职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有机纳入课程教学,使高职学生在提高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知识的增长、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与培育,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2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现状

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热潮的兴起,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有了很大起色,但犹显不足。笔者对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569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比较全面、清晰,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并且十分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课堂建设和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能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生产实践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尚且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除思政课、体育课外,仅开设有1门人文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已于2020年秋季学期取消,同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除个别专业因专业需求而开设美育课程外,大多数专业的美育课程形式仅为线上公共选修课,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仅有24.8%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比较满意,这些学生多数是幼儿健康与管理、文秘、网络新闻与传播等人文学科学生。理工科学生对目前开设人文课程感到满意的不足2%。此外,从笔者对7位传媒、秘书、社工岗位的企业代表进行的访谈,以及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办所做的就业报告来看,雇主对高职毕业生在人文知识储备、沟通交际、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低。这反映出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缺失,也更加说明探索人文课堂建设的路径迫在眉睫。

3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路径

笔者根据上述调研,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针对性。这里主要以文秘专业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为试点专业,结合应用文写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门公共课程教学,着重从课程思政入手,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将人文知识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岗位需求,辅之以对应的实训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真正体会人文素养在职业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探究、学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

3.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1.1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课题组仔细分析和比较文秘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两个专业重合的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语文、礼仪、口才类课程等,联合两个专业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经典辩论等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商务的对比中,凸显古今、中西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情景训练和小组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意识。

3.1.2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在进行大学语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等课程时,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学科知识,同时将中西方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思考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3.1.3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根据文秘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方向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1)秘书实务是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工作导入相关的古代案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情景任务、情景剧表演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注重细节在秘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设计基础、新媒体编辑是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中国传统纹样,积极探索不同的色彩搭配、光线变化、布局方式对画面呈现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审美意识,同时在反复打磨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并主动践行工匠精神。

3.2人文素养培育与“博雅学堂”运作模式相结合

2020年10月之前,除思政课、体育课外,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仅开设应用文写作一门人文类公共基础课程,且课程内容较为枯燥。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课题组与应用文写作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起探索课程改革的方向,搜集或自创有趣的教学案例;同时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和实际需要,在不同专业的内容讲授上各有侧重,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其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2020年10月以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新增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根据会议精神,在该课程中设置了诗词、汉字、戏曲、建筑、书法等专题内容,将理论讲述与实操练习结合在一起,且积极开拓操场、花园等非常规教学场地,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5]。

3.3设计校内实践项目,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探索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连接点

课题组通过走访企业,调研企业实践对人才人文素养的实际需求。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课题组设计校内实践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职场礼仪、团队精神、写作能力、知识视野、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建设与职业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3.3.1校内实践项目

2019年11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文秘教研室开展秘书岗位综合实训项目。围绕秘书核心职业能力之一的“办会”能力,组织学生以团队任务的方式模拟办会事务的全流程,具体包括会议策划、组织筹备、场地布置、嘉宾接待、文书写作及会议文书归档管理等。2020年12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研室开展新媒体采编运营训练项目。依托广东省博物馆“民国海淘生活”“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两个展览,组织学生赴馆实地看展、采访,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在新闻选题、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报道、新媒体编辑等方面的能力。

3.3.2企业真实项目

2020年6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文秘教研室与广州超体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合作事宜。根据企业提供的项目,课题组组织学生分组撰写推文、拍摄产品视频,选取优秀作品在企业公众号上发表。2020年12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文秘教研室开展办公室常规实训项目。以提升学生秘书核心职业能力之一的“办事”能力为目标,将学生派往学校各行政办公室、二级学院办公室进行实习,期间学生须独立处理办公室工作中的文书处理、用印、值班、环境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各项行政事务,寻求多种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查找不足之处并思考具体的解决办法。在真实的项目中,能够快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4探索“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具体路径

3.4.1“读书声”活动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读书声”活动。通过社团组织读书、班级老师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著作,使“人人爱阅读”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4.2“跑步声”活动

在开展“读书声”活动的同时,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开展了“跑步声”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4.3茶艺社、书画社等社团活动

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将专业课程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联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秘专业开设有中国书法、生活美学课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有茶艺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同时,专业课教师与社团指导教师一起积极策划文体活动,如“送对联”活动、“点茶”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2020年,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举办的导游比赛设有茶艺表演项目,实现了社团联动,能够有效检验文秘、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使校内师生共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5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在文化输出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的内容之一是“认同主体的一种智性选择,体现了认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和文化内涵[6]”。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依托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新媒体文化策划与写作、新媒体推广与运营等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推广运营项目如“国风那些事”“君悦衣坊clothes”微信公众号,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课程成果在微信、抖音、快手等具有海量用户的自媒体平台上,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

3.6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坚持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培育等主题开展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提升教师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鼓励教师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到课堂教学中。

4结语

提升文化自信、培育人文素养、建设人文课堂,是一项需要多种要素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缺一不可。面对这一命题,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进行探索。从宏观上看,课题组着重于探索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学生在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时能够坚守本心。从微观上看,课题组立足于学科内容、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围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这一主旨,通过多种方法创新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甚至将“第二课堂”纳入其中,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为人文课堂建设提供真实、具体、可行的策略支持和典范参照。

参考文献

[1]丁良艳,芮晓华.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J].科教论坛,2021(6):74-75.

[2]蔡隆.谈高中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人文课堂”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9):47-49.

[3]蔡雅娇.构建新的课堂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考试周刊,2015(25):48.

[4]李兰.民办高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J].山西青年,2020(16):52-53.

[5]陈佳臻.文化传承与历史观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0):31-34.

[6]梁建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路径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报,2021,15(1):80-84.

作者:荆梦婷 单位: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