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跨世纪发展

创新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跨世纪发展

【关键词】创新思想/邓小平理论/跨世纪发展/理论支点

【正文】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它的跨世纪发展是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它进行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志率先垂范作出了举世瞩目的独特贡献。研究这一重要过程和独特贡献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对同志的创新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跨世纪发展的内在联系,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创新意识,从根本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命题中应有和已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从一个高度综合的意义上将他们的事业和学说概括为: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因此可以说,创新的根本诠释和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进行创新思维,都在从事创新事业。他们对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一切新创造、新发明都发自内心的欣喜,都给予高度评价。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学科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页。)。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创新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历史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自发到自由的重要动力。人类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程度,既是创新的结果,又对创新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创新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把握,是对客观事物的新发现,是人们不断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新成果、新境界。他们的后继者列宁和也是如此。列宁的创新思维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新阶段,创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创新意识更是举世闻名。他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思想,创立了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尽管在各种探索中犯过错误,但是他的创新精神及其积极成果仍然为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根本上讲,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事业与新的实践及历史需要相结合并予以新发展就是最大的创新。同两院院士的谈话中对中外历史上杰出青年的创新业绩和创新思维的深情回顾和高度评价,深刻地表明,他的创新思想是同前辈导师的创新意识一脉相承的,他是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二、的创新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集中体现

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伟人。他开启的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他的改革开放理论就是洋溢着创新精神的理论。他有生之年都在倡导解放思想,敢闯敢冒,“勇于创新,多作贡献。”作为邓小平理论和事业的直接继承者和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全面振兴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更是情有独钟。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崭新的科学概念,使党的指导思想得到新发展。他以创新思维完成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科学表述和阐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而支持这一新结论的则是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新水平”,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新判断”,以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回答的“新体系”。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系统阐发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同时,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是要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观念和实践的创新。这是的创新思想的根本前提,也是这一理论的主旨和总纲。

三、的创新思想,是新的时代精神的升华和结晶

任何时代的时代精神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及其新要求、新趋势和新特色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初创时期,还是在各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都集中体现了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离开了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感悟、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和无的之矢。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以揭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崭新主题,确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世界。作为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进入世纪之交的世界新要求有着敏锐的领悟和深刻的理解。他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注:《光明日报》,1998年6月2日。)。的确,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已经开始新旧转换,一扬空前的世界历史大变革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全面展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历了第一个辉煌的十年后,已经进入攻坚和决战的崭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中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新挑战,迫切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焕发创新意识,已成为最强烈的呼唤。创新已经成为新的时代精神的本质和主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离开了创新,新会被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所淘汰。中华民族历来有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光辉成就。过去我们靠创新成就了五千年的文明伟业。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有责任走在创新的前列。邓小平理论要实现跨世纪发展,也必须从创新大潮中汲取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同志大声疾呼,一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注:《光明日报》,1998年6月2日。)

四、的创新思想为打赢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攻坚战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的主旨和核心,就是揭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为经济建设和全面改革提供理论指南。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宏图伟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创新精神。进入90年代,特别是十五大和九届人大后,这一宏图伟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前发展,许多领域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大量更深层次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同时涌现出来,这就更加需要创新精神。从总体上,首先须要以大无畏的精神,把人们从姓社姓资争论的羁绊下解放出来,大胆创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大框架下,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突破”,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具体讲来,就是要以创新精神,在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上,围绕着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关系问题,摈弃“对立论”,终结“补充论”,尽快实现向“共同发展论”的飞跃,真正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围绕着公有制的本质和实现形式问题,变陈腐的脱离实际的单一性、清一色认识为符合初级阶段国情、充满新意、生机和活力的多样化“新模式”、“新思维”。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要创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方向;自觉坚持改革与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的有机结合,抓大放小,实现战略性改组;积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竞争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发现和培植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要大胆开创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结构、新格局、妥善处理各种分配关系,建立国家财政平衡的“新体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有“新举措”、“新力度”,取得“新成效”,等等。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开展攻坚战和大决战的新形势下,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创新精神都居于首位,而且要以一贯之。的创新思想作为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已经发挥了巨大威力,而且必将产生更加辉煌的成果。整个世界都会看到,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创新精神成功地解决关键时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难题,取得丰硕成果,并进一步为邓小平理论的跨世纪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的创新思想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知识经济,推进我国跨世纪腾飞的强大精神动力

提出和强调创新意识,重点无疑在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上,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上,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作了全面深化和发展。在十五报告中对科教兴国战略作了深刻精辟的阐发,并提出了若干新论断。其根本点在于,要求人们站在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水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进行新的反思、作出新的判断和选择,不仅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摆在整个经济发展的首位,而且要把科技进步和教育的振兴,特别是把高科技发展作为全部经济活动和社会进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大科教投入,尽快实现科技发展产业化、市场化、多样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走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要努力创造条件,使科技产业能够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产业和支柱行业;尽快提高科技在全社会各项事业中的含量和比重,以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这无论是对科技的发展还是对经济社会的进步来说,都是同时具有实践和观念双重意义的重大创新。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科技的创新。同志为此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和重要的指示。他指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他还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强调“应当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对世界高科技的新发展和新挑战,中国更需要加快发展和全面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跟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和增强,并且永葆生机和活力,又决不能靠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既须要有迎头赶上的冲劲和闯劲,更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为此,同志指示成立以朱róng@①基总理为组长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作为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专门设立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注:《人民日报》,1998年6月10日。)回顾创新思想提出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合部,既是创新理论的诞生地,又是其大有作为、业绩辉煌的主战场。科技创新,不仅对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且对邓小平理论本身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六、的创新思想是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对当代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创新理论及其与中国复兴的内在关系的高度综合和科学概括,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丰厚的实践底蕴

同志对邓小平创新意识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是对当代世界最新高科技和创新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和科学阐发并不断推动其跨世纪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及整个人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速整合、有机渗透并走向更高水平的综合的宝贵结晶。

这里我们可以沿着两大基本线索来认识和理解:

1.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企业文明的直接融汇导致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人类从重商主义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中心从“贸易”转向“生产”;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进时,经济中心正从“生产”转向“发现、发明和创新”。知识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面临这一历史重大变迁及其带来的挑战,国家理念和政策架构必须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而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变革趋势,把握当现、发明和创新等活动的实质和客观规律,是形成新的国家发展政策框架的前提和基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创新被认为是企业产生新的产品(服务)或生产工艺的过程。随着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迅速增长,参与知识生产、传播的机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对创新活动及过程的认识正在深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核心已经从“技术”或“组织”、“制度”等拓展到了“知识”。“知识”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商业运作中的经验知识等等。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讨论创新的重点,是新时代所有创新活动的共同实质。知识创新强调创新是依据未来的竞争要求,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2.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和社会科学及整个人类文明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创新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和普遍意义上得到认同、推广和运用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和国际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同志对创新意识的倡导和推广,决不会仅限于对科技、知识创新与企业文明之间内在关系的直接理解,而是必然以此为起点使科技和知识创新透过经济基础上升到整个上层建筑,成为整个社会包括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共享的社会财富。关于这个问题,我国的社会科学界正在进行普遍深入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告诉人们:

我国要大力发展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首先是基于对“知识经济”的全面理解:即我们不单要关注“知识经济”的高技术特征以及表达这类特征的指标系统,而且要研究它的高文化特征及其表现形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一向被视为“非经济因素”的人文知识,与作为传统经济内容的技术、产品和产业之间,发生了全新的、本质性的互渗关系。不止如此,在知识产业的框架中,人文知识直接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资源。同时,还基于另一个考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强调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一战略目标,还要重视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转化为制度创新能力这一战略主题,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制度创新。

毫无疑问,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我们这个后发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立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论”观点,我们才会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为生产力落后,还表现在各种制度创新水平的能力落后。因此,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更应当具有整体论的战略眼光,以避免成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应急方案。它一方面应该重视知识(包括人文知识)向企业、市场的渗透,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社会制度创新过程的结合,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概言之,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必然要求“以知识为基础的制度创新”为条件。归根结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应与“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无论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角度,抑或从诸科学之间相互联姻、结盟的综合高度上看,的创新思想都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宽广的外沿,具有集中体现社会历史大变革大发展客观需要的深厚的科学底蕴。以此为推动,邓小平理论在其跨世纪发展中又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七、的创新思想是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指针和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创新思想的最高概括和科学抽象。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从根本上讲靠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集体奋斗,靠的是正确的理论的指导,靠的是党政各级组织的坚强有力。而把这三条结合、统一起来,“干部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大量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人才的培养,不管是领导人才,还是科技人才,或是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面对知识经济的新世纪的到来,靠的是什么呢?当然标准、条件和保证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灵魂的东西,则是创新意识。同志提出的“三讲”和“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正是为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根本要求和标准。其实,这些重要论述本身也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和结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遵循这一逻辑,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认为:民族的灵魂,说到底仍是阶级的灵魂,就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起关键作用的领导阶级的灵魂。无产阶级的灵魂就创新。从全局意义上讲,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以革命和由革命向建设转变、探索为内容的思想;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以改革和以改革发展为主线的邓小平理论;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和以他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上述二者的高度综合,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就不会形成以科学促振兴的理论新贡献和新特色。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人才,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认识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出新业绩。新的时代需要有崭新的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要求当然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在以知识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疑是鉴别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标志。正因为如此,的创新思想才成为党培养新一代干部队伍和英才群体的重要指针,成为中华民族跨世纪的人才工程建设的灵魂。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