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无缝衔接农业知识构建

城市无缝衔接农业知识构建

1知识服务

1.1信息服务在农村,农民渴望了解天下大事、学习科技知识、获得文化娱乐的愿望得不到很好满足,一些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常年存在群众读书难、文化生活匮乏、农业信息不通畅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给加快农村文化进步带来了难得机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所需要的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能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共建共享。“信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过时的信息带给农民的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半以上农民反映信息是不及时的,农民因信息误导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常见报端。”[1]这说明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抓住信息时代提供的机遇加快文化追赶步伐,城乡之间的固有差距将因“数字鸿沟”的存在而进一步拉大,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将无法实现。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是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改变广大农村信息匮乏的状况,丰富农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将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信息服务是基于数据库元数据加工的一般限于结构化范畴,对信息内容的描述只是范畴性、框架性的,要据其准确地找到所要的信息或知识比较困难。它在内容服务上仅考虑对一类读者群的普适性,因此难以满足个性化知识需求。信息服务虽然能提供快速、大信息量服务,但难以简捷而系统地提供知识和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问题,更无法挖掘各类隐性知识,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开发与利用。

1.2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提高信息服务只是向人们提供有用的显性信息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采集、提供的信息,并不要求对其所含的知识内容给予具体的分析、提炼,只是作为素材化的材料直接提供给用户,如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人们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和检索方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质量参差不齐的文献或数据信息。然而这些文献和信息究竟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价值如何,人们在读完之前并不清楚[2]。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3]。追溯知识服务的概念,它最早提出的是国内图书情报学界。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组织了“‘走向知识服务’学术研讨会”,认为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文献情报服务正面临重大转型,即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较信息服务的先进性在于:它不但可以直接提供显性知识信息,而且以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当中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给予管理、利用;知识服务基于“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与各种相关数据库信息进行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知识服务利用分布式知识库建库系统,可以针对人们不同的需求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提高,其价值大大超过信息服务的价值,它大幅度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服务可以与农业信息化同步,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加以提升、改造,建立起农业知识服务模式。

1.3知识服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为此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思路[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前提下,保持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现代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核心是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地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5]。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成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要素。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充分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为加快文化追赶提供的难得机遇。充分认识消除“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加以实施,实现城乡文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繁荣进步。信息服务虽然能提供快速、大信息量服务,但难以简捷而系统地提供知识和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问题,更无法挖掘各类隐性知识,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目前农村农业经济的障碍之一。因此,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带动农村信息化共享工程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举措。切实做好陕西省文化信息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构建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农业知识服务体系,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知识服务的更快更好的结合,实现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将有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2陕西省构建农业知识服务体系的基础与意义

2.1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工程现状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基础。基于建立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共建共享知识资源。农业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其目的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因此,基于建立标准的要求为农业生产认可,农民需求认可,农贸市场认可的这一标准,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6]。对于陕西省在农业领域,农业知识服务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但很多农业信息机构已经在实际运作中应用到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农业科技平台,如陕西省在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上已经形成了有利的环境。近年来,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领导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府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围绕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是首批试点省份之一,自2002年实施以来,共投入资金9005.61万元。截至2008年底,陕西全省累计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县支中心39个,基层服务点421个,已有148万农民从中受益。从条件上看,陕西省目前有107个县(市),1526个乡(镇),28506个村,每个县由县文化馆统一管理全县的文化设施建设。县以下的文化设施有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陕西省文化厅蒋惠莉副厅长在2008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文化部的统一要求,努力做好7个方面的工作:即以县级支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网络体系;加强资源的征集、生产与传输,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完善文化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全省范围内的信息远程自主;强化队伍培训,提高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管理,切实加强和改善服务;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将工程建设纳入社会文化事业的考核体系[7]。加快和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建设,陕西省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和知识服务与农业经济化资源、扩大基层镜像站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同时积极提供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等新型信息化服务的形式,为农业建设提供了多方位的智力支持以及知识服务和多元化的文化保障。

2.2农村信息化为陕西省农村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正在主持建设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需求为目的,立足于农业部门,以数据源单位为主体,以数据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整合、引进、交换等方式汇集国内外农业科技数据资源,并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分类存储,最终形成覆盖全国、联结世界、可提供快速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并采取边建设、边完善、边服务的原则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共享服务范围。目前已建成基于13个数据目录的庞大数据库群,辐射服务于全国各个省份农业经济发展。陕西省通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活动,利用国家资源,利用知识服务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陕西省已有148万农民从中受益。据了解,陕西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知识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定边县北部沙滩区农民通过网络和讲座,学到了辣椒的种植管理以及辣椒的保鲜与运输技术,现在这个区已成为陕北最大的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南方沿海城市。泾阳县中张镇张庄村村民周文平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信息,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建成食用菌大棚112个,年产值12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通过专业种植辣椒和种植蘑菇知识的利用,说明知识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说明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信息转换为利益的重要作用[8]。

农业生产是农村的主要活动,没有高水平农业技术知识的支撑,农业的生产效率就无法提高。但农村科研知识主要来自农业科研高校和相关研究所,这在空间上造成离实际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无法及时地传给当地的农户,一些疑难农业病虫害无法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常常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综上所述,陕西省信息工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和不足。陕西省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满足农村需要的信息资源总量偏少;适应时展和群众需求的高科技、高层次的先进文化设施的缺乏;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设施还投入不足;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整合,信息服务没有得以提升;东西部地区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

3构建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农业知识服务模式

3.1建立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基础。农业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基于这一标准,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陕西优秀的农业数据库从一开始就纳入了全国性、全球性的信息与知识服务之中,达到最佳用户满意效果。如杨凌农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世界农业科技动态”,和陕西省农业厅主办的“陕西农业信息网”提供农村土特产品供求状况,新闻,技术等信息。同时也可建立仓储式的农业知识仓库,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为目的;建立各种层次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元库。

3.2面向陕西省各区、县、镇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依据当前陕西省区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农民信息需求特点,以及创建符合农民认知水平的需求特点,对农民信息行为和我国当前知识服务模式的深入研究,面向陕西省各区、县、镇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大体有3类。

3.2.1超市自助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根据用户具体信息需求,按照专业领域组织信息服务,从繁杂的信息中捕获、析取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集成、重组为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核心知识内容。特点是知识服务者和知识需求者可以有异时异地的方便性,给用户提供了无限的参与机会和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空间与环境,提供了多样化服务。该种模式可随着技术的发展,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需求。

3.2.2专家服务型的参考咨询模式。该模式是利用面向人工智能的知识服务技术平台,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以研究所专业人员为主导进行咨询和辅导,通过专家来为个别用户解答疑问,向用户提供具体的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实时在线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主要用于服务提供方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但这种服务模式,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源的把握,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资源及系统,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咨询服务。

3.2.3凸现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是一种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模式。该模式提倡一对一专业对口的用户服务,向用户提供合适的知识单元,提高信息服务对特定用户需求的支持力度。这种服务模式是服务双方的交互程度较高,双方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程度也较高,要求服务提供方以解决用户问题为直接目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3网络环境下陕西农业知识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农村知识服务模式,可以将农村与城市在知识服务层面上更好地统一起来,并且将知识的创建和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9]。

3.3.1建立支持农业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农业知识服务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目标化、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特征,要求建立高水平的动态农业知识服务团队。开展农业知识服务要求提供服务的相关人员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较高水平的沟通能力,需要多方面人员形成团队才能开展服务。创建农业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机构,形成一种有效发挥全体管理成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多样化组织结构模式。组织专家与专家、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从而形成服务团队组织内部和各成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管理氛围。

3.3.2建立统一的农业知识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针对当前用户迫切的知识需求,亟待服务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一站式知识服务,即只需要登陆一个门户网站就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知识需求。主要服务功能特点是:统一认证,单点登录,进行知识导航,实行资源统一检索。推出这一资源检索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对相关资源实现一站式的跨库信息检索。

3.3.3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开展知识服务。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农业知识服务对象都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和差异,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开展知识服务。如面向管理决策层和科研教学层人员,可以采取参考咨询、个性化定制、学习教学资料推送等方式开展知识服务。还可以借助“科技下乡”活动、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基层各种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组织地将相关的农业新技术、新知识通过技术员向农民传播。

3.3.4大力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农业知识服务中间环节的人才建设。农业知识服务除了需要具有农业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外,还需要更多的具有较强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的“知识服务导航员”。保证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用户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3.3.5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促进农业知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农业知识服务机构只有通过提高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质量,优化内外部环境,加大宣传力度等途径树立品牌形象,以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服务,逐步成为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具有知名品牌的知识服务场所,成为广大农业用户满足其知识需求的首选。

3.4利用高校信息资源服务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陕西省有众多的高校图书馆,它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高校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学科专业齐全,信息含量较高,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联系密切,针对性强,提供的信息准确性、权威性高。高校图书馆多是该地区的知识信息中心和技术资源宝库,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设备、人才等优势。它不仅能够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的需要,而且逐步向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过渡,从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可能。加之,大学图书馆在农业信息服务中有3大优势:信息资源优势、技术与设备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学图书馆应凭着人才、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等自身优势,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努力开拓农业知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