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长效机制建设师德论文

高校长效机制建设师德论文

一、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高校促进自身改革发展,创建一流大学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而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稳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高校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需要高校教师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和情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多方面着手转变教师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保证教师真正发挥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尤为重要。

(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必先有德才兼备的教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整体表现积极向上,但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地侵蚀教师的头脑,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有:部分高校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科研工作比较浮躁,治学不严,教风不正、缺乏学术诚信;有些教师只知教书、不知育人,育人意识淡薄;还有一些教师缺乏为人师表意识,言行举止随意,经常发表一些不良言论。当前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利益多样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冲击,也有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高校对待师德培训教育,往往停留在宣传号召上,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教学科研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导致教师缺乏师德培训教育。高校师德培训教育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不能贯彻落实,造成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使命感。

(二)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对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中,高校往往只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硬指标,而常常忽略了教师的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软指标,导致教师形成了重业务、轻师德,重教书、轻育人的错误倾向。当前,高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与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度建设不能及时更新,缺乏创新机制。高校这种“硬指标为主要标准,软指标可有可无”的错误做法,难以准确地评价教师的道德水平状况。

(三)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力高校一般由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师德建设,对教师的师德监督和激励往往通过奖惩制度来实施。但是,存在高校师德监督制度执行不力甚至根本没有执行,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主体不作为等现象,且师德表现在教师的职称晋级、职务晋升时往往被忽略,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缺乏依据,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力。

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过程,高校首先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制定和完善建设规划,将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来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以适应高校快速化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师德培训教育是基础,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是必备条件,奖惩激励机制是推动剂,监督约束机制是重要保障,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是重要推手。

(一)建立有效的师德培训教育机制高校教师的师德培训教育机制必须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上。对于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岗前培训来进行。在培训过程中重点传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等理论,明确高校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师德要求。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需把师德建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有效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在师德培训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出师德楷模,营造“严谨笃学、潜心钻研”的学术氛围,“平等、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和“尊重教师、关爱教师、优待教师”的人文氛围,造就大批潜心科研、专注教学、教书育人、行为世范的教师。同时,各高校还应坚持在实践中提高师德养成,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使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二)建立规范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师德考核评价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考核时要求定性、定量分析,确保信息准确、责任到人、分工到位、及时反馈。现阶段,为了使师德考核体系更加的完善,需要注重可操作性、统一性及科学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即评价的内容必须具备科学性的特点,要适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发展的新要求;师德考核评价的方式需具有可操作性,要保证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师师德的状况;师德评价需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整合师德考核评价规则,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三)构建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通过执行师德考核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评优、评先等方式,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在校内岗位津贴分配、职称晋级、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

(四)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师德行为的监督包括学校党委监督、行政监督、教师监督、学生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多层次监督。这些监督工作可通过学校的纪检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学术委员会等对教师行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记录档案,作为教师师德奖惩的重要依据。在监督工作中,除了要发挥各个部门的监督职能以外,最主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学生及教师直接参与到监督的过程中,建立教学督导员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此外,对监督结果应该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对反馈出来的师德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并且要将反馈的结果和教师的评奖评优、晋升、聘任及奖惩等方面结合起来。

(五)明确师德建设领导责任主体高校党政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负责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要在校党委的带领下,确定师德建设的带头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可由学校党委或行政的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可由分管组织或人事的校领导担任,组员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二级党组织相应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师德建设工作,各部门间加强组织协调,切实使师德建设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秀的传统文化只有立足现代、贴近生活,才能真正鲜活起来,才能实现其当代价值。每个大学生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种血缘关系使得每个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时具有本能的亲切感,因而容易吸收、认同和内化。但是,由于古今时间跨度大、语言文字差异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普适性意义关注不够,未能理性把握和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树立“融贯经史子,汇通文史哲,涵化中西东,参究天地人”的学习理念,厚实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的困惑和不解;其次,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并向课外延伸,以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

四、结语

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传统文化的双维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发展历程以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自觉进行揭示和阐释,进而让他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增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作者:孙加兴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