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在线教育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在线教育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线教育教学;实践;审视;建议

在线教学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学习内容,实现快速学习的方法,又称为远程教育。目前,我国在线学习方式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积极调整,弥补不足,势必使得在线教学成为今后教学的一种有力教育方法。该文通过阐述如何改革和创新,解决在线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提高在线教育教学能力提供参考。

一、在线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兴起了在线教育。历经20多年,在线教育发展迅速,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据艾媒未来教育产业研究中心预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增至4538亿元,用户规模将增至3.09亿人[1]。近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规模日趋增大,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速远高于传统教育。2003年的非典疫情几乎没有对在线教育产生影响,而这次肺炎疫情加快了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次非典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还不够成熟,教育信息化相对比较薄弱,不能够普遍支持开展在线教育[2]。当今,全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在线教育理应成为不二选择,从教辅走向教学主战场[3]。在线教育迎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期,涌入了大量用户,多家在线教育企业市值暴涨[4]。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凸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解决,只有通过努力创新,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完善在线教育,让在线教育可以更长远的发展。

二、实践中对在线教育教学的再审视

作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疫情期间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在线教育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同[5],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在线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在线教育拥有多媒体手段、娱乐化教学手段、社区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没有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便利,反而因为操作复杂等原因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6],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组织专业的培训,再展开在线教学,提前做好准备,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也不会手忙脚乱。在线授课对网络流畅性需求很高,但是目前有些平台会出现卡顿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网络卡顿问题虽然会随着技术的更新得到解决,但目前为止,网络课程已经全面展开,网络技术的升级完善还需要时间,这个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整合各种工具,以期找到相对稳定,高效的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在超星教学平台基础上,做好应急预案,结合微信和QQ等通讯技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课前准备工作不容忽视。上好一门课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在线下线上教学工作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准备过程明显不同。课前准备即是上课之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线上教学过程从课程设计开始就与线下教学有所不同,更深入分析课前准备工作是为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而进行的有关准备工作[7]。其中课件根据线上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增加的录课环节更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虽然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重难点基本确定,但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同时可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周密的教学环节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考虑到课程冲突,学生线上上课时间一般还会依照原课表时间进行,以超星平台为例,建议采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课前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看任务点的视频及文档;查看资料模块的学习资料;必要时安排学生完成预习笔记并通过小组模块上传。课中完成签到、知识学习、测验(任务点中的作业)、讨论,如学生有不懂的在班级群聊模块提问,课程结束时在群聊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并再次强调重点知识点。课后进行复习巩固,完成有时间限定的作业。在此基础上,设计每次课的上课流程,但也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学习进度的变化等适当调整,同时根据学习情况,也会不断完善以上环节,这也要求学生学会应用学习通的各模块。当然每个模块功能还有待发掘,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学习通群聊就有个很好的设计即的签到、主题讨论等都会在群聊中显示,方便学生点击参与。整个上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群聊的一般过程是:签到后提醒签到,和解释上课流程,提醒任务点,提醒参与讨论,提醒作业等。教学环境在线下教学中也得到了教师们重视,例如课前,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将最好的状态带到课堂,同样线上教学,也应该以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去准备直播或者录课。可见,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线上教学录课建议可以采用适当软件进行视频美化,其中声音声调的改善效果非常好。课前,教师还应检查教学电子设备,尤其电脑是否能正常使用,网络是否通畅等。

3.外部教学资源的整合。按照课程大纲中课程重难点内容,前期基于在线教育不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的特点引入外部资源。虽然在线学习引入外部资源,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但也会让学生学的内容太宽泛甚至不能学到精通。同时现在学生的观念还没有转变,也是受课堂教学和选用的学习平台管理理念的影响,例如:大部分学生认为视频资源越短越好及学习资料越少越好。如果增加学习内容,学生就会有不满情绪。因此,在课程教育中要及时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清楚在线教育为学生扩大学习视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外部资源引入不能全部搬移,需要将外部资源进行细致化分类,通过录制,剪切等方式,选取反映课程重难点学习的视频资料。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学生要及时在线完成测试和作业。测试和作业模块一部分教师自己设置题目,一部分引入外部在线试题库资源。引入外部资源时也要注意,正是因为题库、微课内容充足,为教学资源提供了丰富的补充作用,但正因其丰富性导致学生学习使用上的复杂化,对此必须加以改进和管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方便化。

4.注重课程互动环节。按照传统的观念,很多人认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较好的互动。但其实在线教学具有显著的交互优势,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交流,更有利于每个学生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例如:运用云班课的讨论、头脑风暴等功能,可以实现深度的多方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生成性资源。因此,我们在线课程教学中增设讨论环节,既能起到学生学习期间的监督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通群聊或者QQ群集体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增加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话题科学的设置,学生通过深刻思考,使学的内容得到总结,升华。

5.一线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在线教育的实施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通过在线教育不但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拓展了教师学习的渠道,早就知道中国慕课中有优秀的网课资源,之前也只是简单看看,但这次在线教学加大网课资源的挖掘,并进行细致化分类,对比各优质网课资源,我们认识到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每当我们看完一份优秀的网络资源,总会有一个思考: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并且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典型的案例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取、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内,教师们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显现出来,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在交流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的过程,也加强了教育教学相关的交流,这期间通过学习身边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对自身教学也有很好的启发。还有通过此次在线教育,结识了某会计学习软件,在里面有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并有配套的文档和视频资源,还有会计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总结,受益匪浅,也能督促我们及时将有价值信息传达给学生。

6.课程评价存在系统漏洞。对于学生的平时课程学习评价,虽然在各教育教学平台做了权重设计,但是也会存在系统漏洞,例如:有学生由于系统操作问题,一个题目还未完成就截止了提交时间。因此,在系统不完备的情况下,还需要人为及时辨别问题,记录问题,解决问题,以便于保证学生学习评价的公正性。学生最终课程考核问题颇多,按照教学大纲,基本所有必修课都需要考试,可是目前还没有摸索出较为完善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结合教学平台进行简易的尝试操作,但出卷后上传系统不同班级不能同时试卷,需要逐一进行;学生作答期间一些题目如简单题通过搜索答案复制黏贴即可完成,使得考核削弱许多;考试期间学生切出次数过多,半个小时达到20多次,甚至有的课程次数更多,目前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学生作答时若遇服务器和客户机死机故障,未及时保存,重启电脑后所有内容会消失,必然带来很多麻烦,建议完善系统,将考生的答题内容定时地保存在服务器的硬盘中,待重启后可以重新进入考试程序,自动收集之前所有答题信息,不会影响学生答题过程;判卷有些题目机械化导致不准确,如填空题,需要设置修改成手动阅卷。在整个考试过程(考前,考中,考后)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不仅仅以上总结的几点,因此无论管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应该不段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改进。对于教师的课程教育教学评价也要审视,虽然直播课程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相应的教学评价及客观的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没有办法筛选优质课程,部分效果甚微甚至不佳的课程还在继续。所以要设计合理的标准,从几个维度对教师做出全面评价,具体评价标准,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等详细规划。7.课程思政有待加强。由于在线教学,不能和学生面对面沟通,尤其没有见过面的师生,难免会影响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课程思政的传授。例如:网上学习的内容偏向于自我性,对于人际交往来说有部分欠缺。因此,需要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学生恰当相处,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不仅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应该将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教会学生爱与尊重。

三、小结

通过以上在线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前技术准备,课中教学设计和课后评价各环节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总结,以期为顺利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具有参考价值。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作为在一线教职工,应当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向前迈进,充分利用手边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吸纳过往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出合适的教学办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以更优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授学子,推进在线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媒未来教育产业研究中心.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EB/OL].

[2]龙煦霏.在线教育疫中与疫后的“完爆与完力”[J].中国商界,2020(03):46-47.

[3]王嵩,王泽,张瀚丹.浅谈“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在线教育质量管理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04):238-239.

[4]李明瑶.大数据时代在线教育的个性诉求与资源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4):30-34.

[5]牛牧华.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融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5):285-286.

[6]罗英.基于HTML5的在线学习平台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9(12):267-268.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教育虚拟现实技术高校

0引言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自然灾害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1]。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防灾、减灾教育。高校是我国灾害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传播与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传统的高校自然灾害教育主要以教师口头理论传输为主,方式单一,技术应用较为欠缺,难以激发大学生兴趣,导致大学生防灾意识薄弱,防灾技能不足[2]。高校自然灾害教育迫切需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灾害教育成效,提高大学生灾害防范意识。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日渐成熟和完善。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防灾减灾教育,可以弥补传统灾害教育中,教师逐项培训与信息分享耗费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的不足。一方面将抽象的灾害知识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反复演练,有利于大学生的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的培养[3]。虚拟现实技术是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接口技术、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等多种领域技术集合于一体的人机交互技术[4]。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灾害教育中已有一定的应用。例如杜浩国等对房屋地震灾害进行了三维仿真模拟[5];王东明等仿真模拟了城市地震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的灾害情景,推算演示地震与救援情景的动态发展,促进灾害救援演练效果和灾害救援能力的提升[6];石来等通过开发FDS的地下空间增强体验式火灾逃生VR系统,模拟出地下空间火灾现场的高温环境,展现真实的火灾场景,受训人员通过系统可充分体验真实的火灾烟气和高温情况,从而达到更好的逃生训练目的[7]。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灾害教育认知现状,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灾害教育的优势,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1当前高校自然灾害教育认知现状

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灾害意识、防灾减灾素养为核心,使其掌握一定的灾害原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开展相应的防灾、减灾、救灾活动[8-10]。近年来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以灾害教育为主题的教学课程或实践活动,但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1师生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应急技能不足

由于资金和保障体系的缺乏,高校对灾害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师生对灾害预兆、应急逃生技巧、灾后心理建设等缺乏基本了解,导致灾害发生时,师生因处于极度恐慌之中,不能采取有效的自救、他救措施,错失了逃生良机。

1.2教学形式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

在高校课堂上,教师一般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灾害图片与文字,但教学形式单一、机械,学生较为被动,师生也缺乏互动,难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灾害的危害性。此外,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主要传授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等灾害理论知识,而对灾害急救技能、灾后心理疏导等防灾减灾技能训练不足,一旦灾害突发,学生难以进行自救以及救人。

1.3考核形式单一,不注重教学效果评价

我国各高校注重开设防灾减灾相关课程,但是对课程的监管力度却十分不足。考核过程一般只采取开卷或者闭卷形式,忽视了学生灾害急救技能测试[11],导致教师难以通过学生的技能表现来调整教学,学生的防灾意识和技能也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自然灾害教育的优势

在虚拟地理环境生成中,可利用数据手套、头盔等专业设备,让人们进入虚拟环境,以实现对虚拟世界中各种对象进行实时感知及操作,通过听觉、视觉等获取身临其境的体验。该项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成功应用,也进一步加快了现阶段教育方式的变革,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情景性与可互动性,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虚拟现实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存在感、自主感、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12]。这些特征具有普遍适用性,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自然灾害教育具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基于VR的灾害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只要软硬件设施齐全,学生可随时随地开展灾害教育学习。②显著降低了高校灾害教育教师培训队伍的劳动强度,学生可在虚拟平台中自主学习,根据需要定期巩固学习成果,不受教室黑板或屏幕所限制,丰富了教授方式和课堂内容。③基于VR的虚拟性,可以构建出传统灾害教育无法模拟或成本过高的灾害场景,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又能反复使用,节省成本,弥补地方高校自然灾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④能够实现灾害教育效果的实时反馈,系统能够记录虚拟情景中大学生的即时行为数据,教师能够及时对灾害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并改进教学方法。

3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自然灾害教育的若干建议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自然灾害教育中,不仅丰富了灾害教育的形式,增加了趣味,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而且改变了传统灾害教育中教师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信息交互平台中记录学生的实时演练数据,方便教师进行灾害教学效果评价,有助于大学生真正掌握灾害急救技能。为进一步提高灾害教育成效,提升大学生应急救援能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3.1设立防灾减灾相关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已经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地震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灾害教育的内容未被明确规定,灾害教育的执行主体未落实,相应的灾害教育管理文件未出台,致使灾害教育流于表面,缺乏延续性和有效性。为此,亟需加强防灾减灾的相关立法,增强制度保障,高校也应该在立法的基础上设立相关防灾减灾制度,开展自上而下、紧跟时展的防灾减灾教育。技术上,由于VR在灾害教育的技术成熟度还不高,应用范围也不广,因此政府应推动高新技术部门对VR技术的研发和改善。例如从VR技术内容出发,改善清晰度、计算性能等自身缺陷,提高使用者的感知敏锐性,让使用者更加身临其境[12]。高校也应设立灾害教育经费专项,研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灾害教育系统,逐步推广和发展新型灾害教育,提高大学生灾害教育成效。

3.2基于虚拟现实平台,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实践技能培养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自然灾害教育中,不应忽视实践演练的作用,传统理论教学也不能被虚拟演练完全取代,而应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操演练,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内化,实现灾害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学生首先可以通过传统讲学或者VR灾害系统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借助VR眼镜与操作杆穿行于VR技术构建的虚拟灾害情景世界中,仿真模拟遇到突发灾害的第一反应,及时消除灾害发生时内心的不安,做好心理预防培训,并通过多次反复模拟实践演练,牢牢掌握灾害应对技能。此外,短期的集中虚拟训练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灾害意识,但在复杂的逃生过程和应急救援过程方面,若缺少系统性的学习培训与巩固,势必在实际的灾害应对中无法产生好的应对效果,故提倡开设长期的、系统性的基于VR的灾害教育课程。

3.3虚实结合,评估灾害教育效果

传统灾害教育模式不注重灾害教育效果评价。而基于VR的灾害教育仿真系统,通过开发有效的学习监控和评估工具,对学生的灾害学习进行跟踪,测评学生对灾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评估学生应对灾害的表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满足学生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灾害应对能力。受训学生在仿真模拟演练中,可以借助信息交互平台记录自己的行为数据,总结前一次的演练情况,通过反复训练,不断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4结束语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第3篇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校园网的规划和建设

校园网是校园区域内的局域网,它将各种不同应用的信息资源通过高性能的网络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对外通过路由设备接入广域网。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专业性。21世纪初,校园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建立起来。校园网覆盖面广,有线网络覆盖下的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宿舍均可上网。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WLAN)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各大高校又纷纷建设了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建设是有线校园网的有效补充,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广场、食堂、宿舍等公共重点区域已基本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使高校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处在网络之中。有线校园网与无线校园网有机融合,不仅为高校提供了科学、高效、便捷的办公环境,还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娱乐提供了综合信息服务,可以说校园网已成为现代高校必备的基础设施,是优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信息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校园网的的规划和建设是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

1.2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和维护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在传统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技术)这一教学元素而构建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高校中常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有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不仅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的建立与普及,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效应。以细胞裂变为例,最初的形式是教师在黑板上现场画出裂变过程;随着教学挂图的出现,教师可以将裂变过程中的连续变化通过教学挂图展示出来,不仅色彩鲜艳、特征突出,而且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随着视频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将细胞裂变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堂中现场播放给学生,这种视频教学的方式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大大加深了学习印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教师可以将整个实验过程直接连接到多媒体屏幕下进行课堂演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法,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还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可见,多媒体教学环境使高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对高校教学环境的探讨和研究,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和维护已成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3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软件的开发、音频教材和视频教材的录制、精品课程的摄制、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微格教学的拓展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管理,则以使用权限的设置、资源的共享与交互、资源的更新与维护等内容为中心全面展开。优质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利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并加快课程建设速度,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核心环节,已成为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在促进高等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

2对我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四个要素,即教育硬件、教育软件、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教育人员。而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工作者只是负责教育硬件的管理和教育软件的开发,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教育人员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益,我们应该有计划地改善现状,使现代教育技术具备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2.1重视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

教育理论是经过思维推理而得出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抽象性的陈述。教育经验是通过摸索、尝试而总结出来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都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概括,对教学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经验的总结,并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教育理论,使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相辅相成,共同指导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

2.2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插画设计;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体现

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教育机构,最重视的就是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其工作的最终目的。在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明确了新的指导方向,并且将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制定为培养专业人才理论与实现水平力度的不断强化方面[1]。在此基础上,手工插画教学的发展也同样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提供了相适应的创新措施与方法。

一、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课程特点分析

说起民办高校中的动漫专业,其中,手工插画设计的课程教学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手工插画设计课程具体的学习对象就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因为其具备一定美术基础,所以,这些学生也一定有学习数位板的兴趣,同时,也希望通过PS、PT的专业性质软件来完成手工插画的绘制。在此基础上,这些学生也十分渴望能够对手工插画种类与实际的市场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其中,手工插画设计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数位板使用的方法以及PS、PT专业软件的具体应用;制作手工插画中线稿,对上色方法技巧以及原则进行熟练掌握,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符合自身的插画风格,并保证学生能够对手工插画制作的具体流程进行了解[2]。而为了更好地实现手工插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并同手工市场实现完美地对接,就必须要在开展插画教学课程前,对现阶段插画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详细地了解,进而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手工插画市场人才需求

通过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一些广告公司、动漫公司和媒体对手工插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手工插画人才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插画设计是将思维作为重点内容,然后结合大量的实例分许,使得学习者能够系统掌握手工插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分类,然后通过构图、形象等设计,对手工插画的设计过程予以全面了解。《插画与设计》揭示了插画设计思维与技巧的关系,而且明晰插画设计的内涵,因而插画学习者在学习期间,应该掌握基本设计技巧,具有较高的专业插画设计素养[3]。因此,目前手工插画市场人才需求,应该确保手工插画人才能够进行手工类作品创造,手工插画人才还需要负责美术编辑和活动策划和推广等工作,因而其任职资格要在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手工插画设计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素质,不局限在专业方面,而且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应该较强,才能满足手工插画设计市场的需求。

三、民办高校插画设计教学现状

1、教学机制不完善

当前,民办高校在插画设计过程中,由于教学机制不完善,将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手工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传统教学机制的影响下,对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方案的创新力度不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手工插画设计没有得到突破[4]。总之,在不健全的教学机智的影响下,民办高校插画设计教学还有待完善,为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必须对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机制予以健全,从而搭理推动学生手工插画设计素养的提升。

2、教学方法单一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就必须在完善的教学方法下展开教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具有深层次的教学方法下进行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进而确保学生的手工插画设计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然而,当前一些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期间,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专业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因而民办高校为了大力培养手工插画设计人才,需要完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学生的手工插画设计能力有所增强。

3、教学观念落后

在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在存在误区的教学观念影响下,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质量偏低,而且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激发,因而在整体教学阶段,民办高中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方面面临诸多阻碍,所以限定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5]。新时期,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期间,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制定健全的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方案,并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手工插画设计能力。

四、对民办高校插画设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方法和改变教学理念

某民办高校为了对插画设计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加大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的力度,进而确保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创新教学方法。手工插画设计插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好手工插画对其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质量未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完善教学方法,继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手工制作的插图“《隐形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味的讲解如何制作插图,而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搭建多样的平台,学生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展开“隐形人”创造[6]。同时,师生相互沟通,发表个人见解,从而创作出具有内涵和特色的手工插画;其次,改变教学理念。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因而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民办高校手工插画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使得培养的手工插画设计人才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2、完善课程设置

民办高校在对教学进行改革过程中,应该完善课程设置,继而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规范。在信息时代下,手工插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手工插画师也被分成不同了不同的类型,所以民办高校应该结合手工插画艺术特点,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从而顺应市场的需求。民办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标准,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同时,加设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进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民办高校应该加大手绘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力度,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的内容,学习构图、素描、速写、手工插画造型等内容,掌握手工插画设计相关理论。教师强化对学生手工插画设计的训练。此外,设置Painter绘画技巧、数码插画的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得手工插画设计与现代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能够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的目的。因此,民办高校在对插画设计教学进行改革过程中,通过完善课程设置,能够有利于手工插画设计课程的安排具有合理性[7]。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插画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可以使得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专业向产业化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手工插画设计能力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

为了保证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得到有效改革,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在提升学生手工插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等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增强其团队合作的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是的民办高校在培养手工插画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其综合能力,然后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期间,将职业道德有效的渗透到插画设计教学中,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和思想道德的全面提高,使得手工插画设计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五、结束语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插画设计人才是社会上不仅紧俏的人才之一,所以民办高校必须加大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力度,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进而使得培养的手工插画设计人才能够符合要求。然而,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未能得到提升。因此,民办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并通过实践确保提高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规范。

作者:杨璇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璇.浅析插画设计表现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改革与体现[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4):204-205,213.

[2]周霞.浅析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人才就业前景[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04.

[3]朱青.手工插画设计项目制教学探索[J].艺海,2015(1):125-126.

[4]朱青.关注学生--由插画展到插画教学的反思[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0-95.

[5]李洁.高校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地方特色的融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5):82-82.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第5篇

高职院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挂钩,是两者权衡利弊之后的结合体,是教育界开创性的存在。高职院校的出现,填补了高等教育遗留下来的漏洞,也是顺应如今经济大变革,社会向前发展应运而生的人才培养之处。我国的高职教育着力培育高质量高素养的专业型人才,高职教育从规范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辅,通过社会教育作为检验,自身要求作为立本的关键。四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培育国家需要的具有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构建真正的人才强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是鉴定高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精神,两者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二而相比较而论,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好途径,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素养教育,从而在日后规范自己,利他利己。由此,高职院校推进现有的课程教学改革,重新规划整个教学课程的排布,在课程目标中加入对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要求,并且要求教师在备案时把职业素养融于其中,和知识点相结合,对最后期末的考察中加入职业素养考核,使教学素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目标。

1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含义

职业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其包括方方面,在生活学习中都有所体现,而这在高职院校也体现了学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是否合格。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国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各大学校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随后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职业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框架,简称“三方面,六大素养”,该研究的发表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去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什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将发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从一纸文书变成一个必须执行的要求。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院校不同,其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在学校的教育之后,培育出在第一二三产业皆可以工作的综合性高素养高质量的人才,那么这类人才的素养要求就与普通院校的学生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之所以叫高职,势必更加注重对职业方面的针对性要求,要求其学生具备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精神是最基本的,指对待工作的态度,如今中国宣扬的是“工匠精神”,这主要包括爱国敬业、专心致志、尽心竭力、童叟无欺等;职业技能是指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甚至需要相关证书,“硬件”和“软件”都要具备,其中“软件”包括自我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转变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硬件”则是指参与该项工作应该要具备娴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可以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所产生的需要。职业综合能力是指除了专业技能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的综合,具体包括妥善处理问题能力、组织小组协作与合理安排协调工作能力、人际社交能力等。

2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1树立正确的三观

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现表现在学生在日后社会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呈现,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检验的。因此要打造优秀且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推动职业素养教育在教学生活中的体现和完善,让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齐头并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个人基本素养,职业素养教育课不仅仅只传授给学生职业相关的素养,也应传授一个人基本的素养的底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使他们在日后对工作岗位竞争的中,不仅要有牢靠的科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打好基础,而且也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辅助,这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过去只重视人才的能力,而忽视其本人是否真的有良好的品质,显然出现过很多不好的案例,因此“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当今经济社会之下所大量被需要的,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养的及人际社交等综合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高质量专业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心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在技术教育方面占据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下,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对大量高质量技术人才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新要求,培养出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并且可以在各个产业和不同地区都能发挥作用。如今各地都需要人才,有许多的职业缺口亟待人才引进,各地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政策。在此大环境下,培养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早已是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培育模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基础。

2.3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内容的重要体现

人的素养是有多方面组成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之下,每个人的素养各有差异,地域因素,历史因素,教育条件都会对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职业素养更多的是对人才的要求和评判,更是否能胜任工作的标准。作为毕业之后就要走上社会寻找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必须要具备的素养之一;是岗位竞争对人才素养提出高要求之一;也是高职教育是否符合社会要求的检测标准之一。

2.4增加学生其他职业方面的素养

职业素养是学生参加工作的基础也是发展创新的根基。广义的来说,职业素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职业道德、思想、行为习惯、技能。狭义的来说,职业素养是指在职人员在从事工作时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是在职业过程中将各种素养融合在一起,包含职业道德、技能、行为、作风、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换句话来说就是将正确的思想灌输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对工作尽心竭力,注重团队合作,正确的职业素养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而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所需要素的前提或基础在职业素养中都能得到体现。

3现行高职课程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

发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此的重视,社会反响高,社会所需要的多,是教育的不断深化。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且要把这一理念贯彻在课程教育中。但由于受一些不好的思想误导,如今的高职院校教育很少把职业素养的教育放入课程教育中,只在乎是否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毕业之后能找到工作就可以了,高职院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奔着保证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钱可赚,而对学生内在和外在的职业素养并不重视,重物质轻思想的教学模式显然有足够的弊端。一方面,各大高职院校开设许多的技术型课程,让学生学不同的技术,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容易在工作中出错难以继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一板一眼没有新意,教师也只会照搬照抄的把书里的知识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以为学会了技能就足以应对工作,这显然以偏概全了。而学生也因受这种不合理的唯技术论的影响,只对与学习技术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及内容感兴趣,而对于培育综合素养和其他对他们来说“虚无缥缈”的课程完全没有心思学习,课堂没有人参与,就更加无法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但没有职业素养的支撑,很容易在工作中遭到打击。

4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实现途径

4.1增强自身优势

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素养提高的意识。职业素养不是只有对外才有用,对内也十分重要。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对学生的要求,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每一位高职学院的学生都应该铭记于心,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此并不重视,所以相对匮乏,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这个内在要求也很难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需要适当的一点外界的压力,必须加强教育学生对自己有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的,小到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外在形象,打到自己的个性,包括兴趣、习惯、需要、价值观等。当自己认真的衡量过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再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和相关的人才政策,人才市场的流动走向,自己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内心处发提高自身的气质和知识储备,适当锻炼。同时,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较强的抗压能力也是如今社会所需,适当增加自己心里的承受压力的素养也十分必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专业的职业素养势必为工作锦上添花,学生在拥有高素养之后,可以自如的转换好自己的角色,调节好自身的情绪,更好地面对。

4.2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一个学生的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符发生作用,因此家校要联系起来,双管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社会教育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班主任辅导员也要发挥相应作用。各大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的定位,再结合改革的内容,有规划的发展,突出对高素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采取奖励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齐头并进,宣传正能量和积极的思想,在学生内心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保护罩。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也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优秀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基准和标杆,在师生中宣传,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的行为。完善期末对学生的学习考察内容和考察范围,除了传统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掌握程度的考察之外,还应增设对职业素养的评判标准和考核内容。采取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学生自评和专业人士来评判学生也可见客观性。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参与了课程的全过程,知道自己学习的进度和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欠缺,成为评价的主体无可厚非。而企业专业人士是从一个HR的角度来看问题,是从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来评判学生是否符合标准,作为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主体。同时在这基础上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也十分重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考核方式。

4.3构建高职院校优良校园文化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势必会给学生带来促进作用。环境优秀、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外在的一些积极影响对培育高素养高质量的人才百利无一害,甚至会促进学生更有信心的朝目标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需要努力建设的,其体现的是高职院校专业性和教育性,文化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成功与否。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推波助澜,用文化熏陶学生的内心,使其沉浸在一个舒心的环境中,更好地投入学习,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更有利于更多人才的出现。

4.4走出校门了解企业

学校可以借助自己的名义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社会上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签订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去亲身体验,明白真正的工作岗位需要哪些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心理基础,明白企业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可以适当的和社会职业培训进行联动,培训机构可以给学生不一样的建议。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自主的寻找一些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