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论文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需要主体力量的全面参与

1.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其师德状况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高校管理人员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师德建设主体,其师德建设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授课和其他直接教育,而且体现在作为行政和学术管理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招生政策、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学管理、考试管理、人事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决定性影响力。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对师德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会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一所大学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其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度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师德建设政策和投入。学校各级领导,要通过师德建设,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做身体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践行者。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其师德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足轻重。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胜任本职工作,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自身的素质。首先,严格把关人事聘用渠道。对于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层次的道德水平,有扎实的教学、科研能力,有与党中央坚决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原则、立场和方向。其次,加强在职培训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紧跟时代要求,在当下,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明确职责要求,提升工作信心,提高师德水平。

3.专业课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更多,其师德状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更为深刻、持久的影响力。专业课科任教师由于所教课程的专业性,其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心理优势,专业课课时占学生在校整个课时比例较高,和学生接触时间多,因此,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较其他教师更为特殊,其影响更为深刻、持久。高校虽有适用于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制度管道。高校应通过制度设计将师德践行情况纳入日常管理和考核中,以有效激励专业课科任教师学习、言传、身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4.学生工作专职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其师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人生方向的选择。只有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基础上有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的教师,才可能真正自觉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对学生核心价值的发展才会充满责任感,从而会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国外一些大学为了保证核心价值专任教师献身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教育,高度重视教师对学生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兴趣和经验,以及对核心价值的自觉践行,以此作为聘用教师的标准之一,亦即将核心价值教育专任教师对核心价值的兴趣、经验和自觉践行情况规定为核心价值教育专任教师的基本条件,这一规定充分表明国外大学对学生工作专任教师教育的重视,值得借鉴。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需创新方式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建设要被教师善纳好行,亦即被师德认知、认同与自觉践行,成为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离不开方式方法上创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建设要充分运用教育的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正确方向上来。导向功能以对教师充分信任为基础,重在启发自觉。教育导向功能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目标导向,规定师德建设的目标,指导教师向预定目标努力;第二,政策导向,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确保师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常态推进、稳定开展、落到实处;第三,舆论导向,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制造和形成正确的舆论,调节思想和行为,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和导向力;其四,自主导向,通过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高校教师首先要有职业荣誉意识和职业义务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要慎独、力行,经常以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职业情感,防范各种私心杂念和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建设要形成激励机制。第一,民主激励。在师德建设中,让教职员工享有和行使主人翁权利,鼓励师德教育主体广泛参与决策和管理,建立监督、质疑的平台。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人人都成为积极活跃的建设主体,师德才能够获得最根本意义的培育和践行。第二,榜样激励,即典型示范。调动最广泛的主体力量,离不开学校领导干部和优秀教职员工的示范引导,赞颂建设和践行师德先进分子的真善美,让他们成为高校的时代精神楷模,通过典型引领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成长的目标。第三,情感激励。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教师,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问题,为教师办实事,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落地生根的具体举措,也激发教师强烈的爱校爱岗情感。第四,奖惩激励,充分肯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和行为,建立长效奖励制度,彻底否定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和不良行为,明确方向、坚定目标、严明措施,向教师传送清晰的价值信号。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建设要以转化为根本目的。转化是改变教育对象内部状况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斗争而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识的改变或者飞跃,有三个层次:第一,认知的转化,教育对象在理性层面上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第二,态度的转化,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改变它需要一个过程。态度转变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第三,行为的转化。人的行为转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接受新的行为方式的解冻期,新的行为逐渐成为主要的行为方式的消融期,新的行为方式固定成一个行为模式并使之持久、巩固的冰冻期。由此可见,将国家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职业价值观,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要在科学揭示、正确认识其内在生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赖于长期的强化和引导,持之以恒地推进,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深处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使其形成人们自觉的价值追求、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建设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作保证。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固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的进程是长期性的,而非阶段性的,高校要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加强管理,外在强制性的制度具有权威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承载着理念,传递着价值,是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障。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只有融入并贯穿于学校的制度体系中,才会避免沦落为无所依附的观念漂浮物;只有形成制度化的建设机制,才会获得扎根现实、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使这项看似具有“软性”特点的建设任务有明确制度可遵循、依靠制度而落实、为硬性制度所保障,用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的工作长效推进、稳定展开、落到实处。

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为确保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师德建设应放在首要位置。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的途径和方法,优化制度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师德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李健美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