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宏观层面上,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需要高校自身的意识感知,需要社会的目标需求,也需要市场的积极调节;微观层面上,高校领导层面的思想认识需要统一,内部的管理体制需要改革,内部的管理机制需要激活,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协调。

(一)转型的内涵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二)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内涵是什么?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事实上概念是不一样的,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一般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战术问题。从社会学的研究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其中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转型,从这个轨道转到那个轨道,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近100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3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社会转型要考虑3大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即政治组织、政治人物的核心作用。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主要是指高校继续教育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思路、从办学体制到办学机制、从办学模式到办学内容、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策略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转型,以此实现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社会需求。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转变的过渡过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就是指高校继续教育从一种继续教育办学类型向另一种继续教育办学类型转变、优化的过程。继续教育是附属于社会大教育之中的一个体系,与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与社会转型之间也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优势与困难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优势

1.学科优势高校学科历史悠久、类别齐全、各具特色,大都在本行业或在国内具有较高声誉学科。2.师资优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自成体系,高校教师、特别是优势学科教师都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国内还有一批高水平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师资网络。3.办学硬件完备先进高校办学经验丰富,拥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科研设备,具有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4.质量优势高校依法规范办学和管理科学经验是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保证,在全日制教育的办学实践中高校在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创新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5。品牌优势高校为社会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社会认可的品牌优势,已成为接受继续教育优先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困境

1.办学体制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也要突破计划经济的局限,建立市场导向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在继续教育办学实践中,其与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缺乏紧密的联系,还远远不能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不能全面体现出高校教育办学所独有的灵活性,还未能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机制。2.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与多元化需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客观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方向必须转入素质教育的发展轨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巨大的就业压力、多变的知识信息等无不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具备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随着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应时而生,但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方式和办学模式上依然形成各自为战的办学格局,社会教育资源需有效整合。3.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与个性化需要不适应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特色不突出,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着普教化的倾向。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结构趋同现象”普遍,如: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结构趋同。有的高校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曲解继续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涵义,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弱化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弱化了高校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转型势在必形。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战略取向

转型,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本质上是从一种平衡过渡到另一种平衡,以不断变革的方式去适应深刻变化了的环境。继续教育转型,也意味着新的继续教育秩序的建立,意味着以不断变革的方式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那么,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应涉及哪些方面?根据成人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系统的特点,可以从办学定位、功能、模式和要素等4个维度对转型的内容进行研究。高校继续教育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应当及时采取多元发展战略,通过结合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实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取向。

(一)办学体制的转型

继续教育市场化属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要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选择,促使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对继续教育质量优劣的评价,也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和专家们的论证,而更多取决于社会需求的考量。因此,市场主导的办学体制就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3种模式:一级管理体制,即由学校继续(成人)教育学院独立办学;二级管理体制,继续(成人)教育学院作为学校归1:3管理职能部门,学校一级办学单位负责教学组织工作;混合型管理体制,学历教育为二级管理体制,非学历教育实施一级管理体制。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有利于挖掘学校办学的潜在资源,有利于各类办学资源不断整合、不断形成合力,有利于提升学校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二)办学模式的转型

办学形式上,高校继续教育在规范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和高层次岗位培训,努力探索符合在职从业人员需要和学习特点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知识培训等全方位教育与培训发展转变。专业设置上,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强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开设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性专业。还要在拓展现有专业基础上,灵活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并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培育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新专业。课程体系上,要改变以往重学术、轻应用性的状况,应突出职业和岗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课程模块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从而满足不同的职业和岗位需求。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注意开发学习者的经验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做到教师讲授与师生互动交流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相结合。

(三)资源配置的转型

资源配置的转型包括师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型。资源配置的转型是继续教育转型的硬件基础,在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类资源要素的转型中,师资的转型最为关键,它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功能的变化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相应调整。一方面体现在师资总量的提高上,以适应办学功能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师资的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市场办学,要求继续教育办学更多地从学术性向职业性发展,因此,继续教育在提高学术型师资比例的同时,还要逐步提高“应用型”、“双师型”的师资比例。继续教育的发展转型依据将由“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所谓“资源约束”是指根据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性质和特点,确定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所谓“需求约束”是指根据社会和市场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确定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等。“需求约束”则是从继续教育的外部关系出发,考虑和决定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它强调和重视的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并以这种需求的大小和特点作为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依据。

(四)教育需求转型

过去的继续教育是一种教育需求模式,即普通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在普通教育之外兴起了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国家或教育主管部l''''7ilil]定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培训模式、缴费标准等,学校只负责组织实施教育及管理,是典型的教育需求模式。这其中既有学历教育的需求,也有岗前培训、技能技术再教育等的需求,主要以学历需求为主,相关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有自学考试、函授、夜大、成人脱产或半脱产、岗前培训等模式,整个继续教育模式是学校选择学员来接受再教育,实施的是教育需求决定一切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随着国家对继续教育市场化办学模式的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基本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与自求发展的模式,以个体自我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继续教育,使教育从教育需求为主导向需求教育为主转型。

(五)办学重点转型

高校继续教育为了维持或提升自身的效益,一方面在稳定现有学历提升教育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采取了多头出击,依托高校的强势专业或行业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办学,这也是今后我国继续教育办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成人学习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追求学历和文凭向多样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自身价值完善、对自身技能提升等,逐渐成为成人学习价值取向的一部分。继续教育要做好和不同层次之间教育的衔接,不同高校继续教育在明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多层次岗位培训,努力探索符合在职从业人员需要和学习特点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知识培训等全方位教育与培训发展转变,这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将由以学历教育为重点转向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办学目标转型

从追求规模效应向精品效益转型。在本世纪初,随着普通教育扩招的深化和成人学历提升教育需求的高峰期的消亡,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学历的人数在快速减少,具有前瞻眼光的高校继续教育就开始了办学的转型——从追求规模效应向追求精品效益转型。追求的精品办学理念有两种趋势:一是从原来的本专科学历提升教育向研究生学历教育转型,比如EMBA、MPA、MBA等,从原来的研究生处(部、院)招生管理转型为研究生处和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招生管理,个别学校的继续教育甚至开始了博士班的招生;二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依托母体学校强势专业或社会前沿需求行业,开展前沿专业或社会急缺人员的短训班,多头出击,重点扶持,打造继续教育的精品培训专业或内容,这种精品培训的继续教育办学之路将是未来继续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单一的学历提升教育需求向自我发展多层面需求教育方向转型。不可否认的是,本世纪之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绝大多数是一种学历教育需求,究其原因:因为成人工作单位对人才评价机制、晋升职级薪酬、评优评奖、单位软实力的象征等机制导致的教育需求。从功利教育需求向休闲需求教育转型。从学员对教育的需求而言,我国过去的绝大部分继续教育都带有明显的显性功利教育需求的取向,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教育的不断发展,接受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转型。显性功利价值取向淡化,隐性的功利追求——休闲教育需求的苗头已初露端倪。成人花重金去听国学讲座、听东西方哲学讲座、听自我美容、美体、美发和交际礼仪、着装美学等方面的讲座已不是新鲜事。

(七)视野转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高校继续教育要通过转动视野,拓展空间,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继续教育在大力加强国内高校合作交流的同时,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和合作办学关系,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引进先进新颖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不断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教学科研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探讨新时期国际区域间继续教育办学的特点与规律,指导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实践,提升我国继续教育办学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势在必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涵盖了诸多领域,充分认识这种转型的背景和基本取向,对于自觉参与和指导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发展对策

(一)战略目标

本世纪将是终身教育体制全面建立和“学习化社会”全面实现的世纪,日益展现出高等教育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把握这个大方向,确立合理、科学、有效的发展目标,才能使高校继续教育不断地稳步前进。高校继续教育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不仅仅着眼于服务国家大战略,更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战略定位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与继续教育办学特色才能突出优势。高校继续教育实施转型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其本校优势、所处的行业,以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综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复合人才为宗旨,尽可能去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以提供多种适合成人特色的继续教育形式,从而使教育资源在得到最优配置的同时,使继续教育实现规模经济,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发展布局

1.体现特色研究本校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基本要求。在服务对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与优化。2.明确目标着力探索并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下力气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找准结合点积极探索高校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需求与合作,寻求继续教育增长点。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各种企业的发展,来形成各种产业的链条。当今时代,企业要立足和兴盛,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创新需要人才,所以企业引进先进人才关系着成败与否。再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也至关重要,这是对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高智力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中担负起此项重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凭借其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理论技术研究优势、技术服务优势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支撑、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地方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梯度转移的逼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地区人力资源状况与地方经济发展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各层次技术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一是可以紧贴区域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二是可以依据区域发展需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可以利用学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为实际生产部门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可以凭借学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而拉动相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多元化的创新优势对于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意义重大。

二、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在探索中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要对准地方经济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市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需要”、“适用”,在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岗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既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又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

3.要对准实践抓教学,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色所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学必须对准实践要求来抓。一方面是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平。职业技术课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动态和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根据实践要求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或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动手能力。

4.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化,学校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诸如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的确定、新专业的设置论证、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等。

5.要实行多层次办学,使高校继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兼办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就业导向

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职后培训,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j。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1.“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四、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转变服务地方经济方式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培训、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要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地方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直接参加地方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

五、调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转变校企资源对接方式

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不是“口号”工程,而是要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坚实地贯彻下去,使学校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调研、制定科学的校企对接渠道,使相关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地到企业进行所涉及专业领域的锻炼。很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依托本校教育资源,在硬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并不逊色于一个中小型企业,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就不需要和地方企业进行对接或者不需要与那些规模小的企业对接?其实,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不仅仅是指各类专业设备,还应该包括这些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有效“合作”,这恰恰是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实现对接的核心。一个规模再小的“麻雀”企业,也是五脏俱全;一个条件再好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全真实的企业。至少现状基本如此。明确了这一点,如何实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硬件资源的对接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为媒介,将高校的设备(部分或全部,视具体情况而定)打包挂牌,吸引有经验的企业家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合作,在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前提下办厂生产,营造出近乎真实的企业氛围。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软件资源的对接主要是指以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群体的技术与思想的充分交流。在我国师范生培养机制陈旧的现阶段,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是来自学校各教学部门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对企业很陌生,在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下,他们与地方企业得不到好的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师傅,虽不是正规专业毕业,但他们平时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尤其显得宝贵。给高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充分接触的机会,才会让学校的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内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高校;旅游继续教育

以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必然会引起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2018年7月25日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拉动就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旅游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应抓住转型期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继续教育;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旅游继续教育新途径,培养高质量的旅游复合型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旅游继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新背景下的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简单、机械的问题和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使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科技”等新业态的产生,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旅游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旅游局在《“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人才队伍。”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旅游继续教育将迎来重要的转型发展期,应该充分认清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利用好科技革命优势,将旅游继续教育推向新高度。

2.现实困境下的挑战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世界经济论坛在《未来就业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工作世界对从业者提出的最重要的10项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人员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情商、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服务导向、谈判能力和认知灵活性。[3]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变革步伐的日益加快,旅游业的人才短缺问题也凸显出来。目前,我国旅游业需要的“精准”人才存在很大缺口,根据相关数据预测显示:到2020年旅游业直接需要就业人数缺口达到487万。同时,我国现有旅游一线从业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在现有2318万基层从业人员中,初、高中学历占到80%以上,这使全国旅游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二、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旅游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相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化与智能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知识与能力的创新,依赖高素质人才。旅游继续教育是旅游从业人员接受学校教育之后为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地方高校的旅游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陈旧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落后,办学思路守旧。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思想和理念,难以实现学生终身教育;同时,大多数高校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精神,导致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工智能时代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趋同化严重。现阶段多数高校旅游继续教育办学层次单一,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

2.教育课程体系僵化,创新思维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旅游新业态的日益丰富对旅游继续教育提出了更新、更深层次的要求。传统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僵化,缺乏整体性和创新性,部分课程的设置明显滞后于旅游市场的需求。首先,课程目标设置不清晰。课程目标直接影响旅游继续教育的结果。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旅游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描述不详细,不符合当前旅游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课程内容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仍把理论知识作为旅游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部分前沿课程由于缺乏专业师资、专业教材等原因不能开设,如《创意旅游》《旅游智能软件应用》《旅游电子商务》等。再次,教学方法单一。从总体来看,现阶段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普遍存在,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变革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成人学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最后,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地方高校旅游继续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质量评价方式落后,标准化考试仍为主流,以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3.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在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继续教育“准备”中,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地方高校旅游继续教育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理念陈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师资结构构成来看,地方高校旅游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构成绝大部分是本校的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约束机制少,严重影响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从年龄上看,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占比较大,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结构不利于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难以将旅游业的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其次,从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地方高校的旅游继续教育教师绝大多数缺乏旅游企业实践经验,知识体系陈旧,尤其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且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最后,从教师教学能力上看,地方高校旅游继续教育的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培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继续教育领域产生了许多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这些新成果都对地方高校旅游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4.教育手段、方式落后,科技含量较低

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的不断创新,给传统的旅游继续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将智能化手段应用到旅游继续教育教学已是必然趋势。然而,这在旅游继续教育中未能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化教育手段使用较少,虽然大部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但仅把其作为传统教育手段的补充,未真正发挥新科技教育手段的作用。目前旅游继续教育的手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电化教学、试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的空中课堂、虚拟仿真教学、翻转课堂、移动课堂等。二是教育方式不够多样化,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丰富的实践活动,忽视学生个性、轻讨论、轻互动的做法比比皆是;课堂上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不能发挥旅游继续教育教学的优势。

三、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旅游继续教育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引发了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新的旅游业态需要新型旅游人才,新型旅游人才需要新型教育的支撑。因此,地方高校的旅游继续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顺应新时展,紧跟旅游行业智能化步伐,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发展非学历教育。地方高校旅游继续教育的管理者首先应转变观念,摒弃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数字化、个性化、全民化、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充分依托自身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快继续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创新旅游继续教育形式和规格。第二,开展校政、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开展旅游继续教育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力量,要不断加强和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是发展旅游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依托社会服务工程,对自身教育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根据政府、旅游企业的需求提供各类培训,给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平台,通过校政、校企融合交流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第三,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学分银行”是一种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银行”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极大缓解学生的工学矛盾,保证继续教育的持续性和终身性。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学分银行”建设,采用灵活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不断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6]

2.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激发创新思维

旅游继续教育课程是地方高校开展教学建设的基础,地方高校应结合新时代特点,明确课程目标、变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优化现有课程体系,通过创新思维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课程目标设置应满足新型旅游人才现实和长远的需要,尤其是智能化旅游人才的教育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清晰、明确,体现地方高校应用、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同时,课程目标要考虑学生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设计分课程目标,使课程更好的满足于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第二,课程内容安排要和时代接轨,体现前沿性和创新性。5G、4K等新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旅游方式,标志着数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地方高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体现智能技术的影响。一方面删除内容陈旧过时的课程,整合原有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另一方面开设旅游智能软件应用、旅游电子商务、网店运营、智慧旅游等前沿课程,拓展学生知识储备,以应对旅游市场对高端旅游人才的需要。第三,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及时调整。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高校应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赋能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灵活的应用到教学中,通过讨论、引导、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应加强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丰富考核项目和手段。旅游继续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形式的灵活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旅游继续教育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别于正规学校教育。[7]旅游继续教育侧重于学生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因此考核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最具竞争力的资本,也是培养学生的主导因素。科技变革时代的旅游继续教育师资应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引导启发的教学能力以及协同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等。第一,通过引进和整合师资,构建旅游继续教育教学团队。地方高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职或兼职教师补充到现有师资队伍中,利用他们前沿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学生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和理念,为旅游继续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二,加大科研力度,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教学与科研不可分割,地方高校应全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发表继续教育方面的文章,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界能力。第三,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人才培养制度和方法,支持、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读研读博、外派深造、学术交流、下企业挂职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第四,建立继续教育师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从事旅游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地方高校重视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教育的传统理念导致教师的评估机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地方高校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公平的旅游继续教育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改革教育手段和方式,提升科技含量

智能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旅游继续教育模式,使其与先进的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应顺应时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加速旅游继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一,利用远程教育方式,将知识引入课堂。相对于传统的面授式继续教育,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继续教育方式,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旅游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共享全球的教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解决和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二,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将线上与线下课堂紧密结合。当前,空中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已经成为时下最热的现代教育手段,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运用互联网开展“混合式教学”。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不仅能够提升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第三,构建信息化平台,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地方高校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发旅游继续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集旅游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旅游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平台,开创旅游继续继续教育的新局面。[8]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应抓住历史机遇,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改革继续教育,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实现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加速推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昱霖.新工业背景下旅游业人才需求变化研究[J].时代经贸,2018(26):80—83.

[2]高文杰.论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6(28):62—68.

[3]杨进.不忘初心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5—30.

[4]董志文,许芊红.旅游管理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107—109.

[5]吴遵民.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9(1):3—10.

[6]罗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转型的路径探索[J].成人教育,2012(8):37—38.

[7]杨小燕,唐平.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09(6):5—7.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部)专门负责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1)一级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集办学和管理功能于一身,管理效率较高,便于实施统一的管理。但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积极性,在调配学校的教学资源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以形成监督。(2)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为管理主体,各二级学院(系部)为办学主体。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作为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外联系、专业设置、统一招生、证书发放、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二级学院(系部)负责具体的办学任务。这种管理模式在调动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积极性上有较大优势,同时也更有利于调配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但这种管理模式对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宏观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各二级学院(系部)的全局观有更高的要求。(3)混合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负责办学、又负责管理二级学院(系部)的继续教育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二级学院(系部)的协调,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化建设滞后

这几年虽然高校的继续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管理无效、无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办学过程中,高校之前对继续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很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出台相应的继续教育政策、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往往通过领导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决策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给实际管理工作带来问题。

2.多部门管理,从属关系模糊

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对如何协调社会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学院、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高校内部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还不科学。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来看,实际上它需要承担起类似于一个独立学校的办学任务,包括招生及录取、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毕业等工作,但人事权、财政权高度集中在学校这一层面,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没有任何的人事、财政方面的权限,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于片面服从、被动执行的地位。同时由于部分体制不够顺畅,工作拖沓、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继续教育办学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现行的管理制度严重抑制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活力与创新,也不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分配政策完全由学校控制,分配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方面是平均主义,部分高校在制定分配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继续教育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强度的差异,没有建立起奖惩机制,责权利不一致,影响了管理干部和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在举办继续教育时,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上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各职能部门办学,但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很多高校的分配政策不完善,对如何激励专业学院、职能部门参与到继续教育事业中来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各学院、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专业学院虽有部分参与,但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原因分析

要理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须找出症结所在,以指导其健康发展。

1.文化传统的影响

强调等级制度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盛行,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为大学制订计划,大学内部则按照行政体制实施科层制管理。而继续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继续教育大体是面向市场的,需要顺应市场的需求,采取一些遵循市场规律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与继续教育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适应。

2.继续教育在社会和高校中地位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虽然得到了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但由于目前职业鉴定、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化、岗位准入等制度不够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继续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不高。举办继续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总体来看被定位为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着经济创收的角色或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相当程度地忽略了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一旦学校的其他矛盾突出,便把继续教育当成包袱并限制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远计划,高校领导一般实行任期制,如何突破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以发展的眼光做好长远工作是重中之重。

3.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僵硬,投入不足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管理模式基本参照普通学历教育,经费、人事、教学设施等高度集中在学校这一层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作为管理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由于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绝大部分要用于满足普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能利用的资源有限。继续教育办学的内容大多是动态的,各类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开发、竞争生源和项目。如果学校没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继续教育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1.准确定位继续教育

目前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学校办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在学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承担经济创收的功能,导致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不规范,社会评价不高,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声誉。高校首先要准确定位继续教育,树立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观念,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规划中。要在政策上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既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予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一定的人事权、财政权,充分调动各系部办学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门人才。

2.加强制度建设

确保高校继续教育规范性的关键,重点是要规范继续教育的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一些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存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完善,管理流程不科学、监督程序落实不到位、奖罚不分明等问题。高校要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遵循继续教育办学规律,在完善高校内部的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重视相应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继续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严密的监督程序,使继续教育管理有法可依,避免盲目决策。

3.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运行机制

与其他专业学院、职能部门相比,继续教育面向的是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且相对独立,这要求高校要将继续教育与其他职能部门、专业学院区别开来,要根据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构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学校应在管理人员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一定的自主权。同时,要理顺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办学过程中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职能部门在专业设置、生源、师资聘用、使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产生矛盾。

4.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部)专门负责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1)一级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集办学和管理功能于一身,管理效率较高,便于实施统一的管理。但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积极性,在调配学校的教学资源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以形成监督。(2)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为管理主体,各二级学院(系部)为办学主体。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作为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外联系、专业设置、统一招生、证书发放、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二级学院(系部)负责具体的办学任务。这种管理模式在调动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积极性上有较大优势,同时也更有利于调配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但这种管理模式对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宏观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各二级学院(系部)的全局观有更高的要求。(3)混合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负责办学、又负责管理二级学院(系部)的继续教育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二级学院(系部)的协调,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化建设滞后

这几年虽然高校的继续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管理无效、无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办学过程中,高校之前对继续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很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出台相应的继续教育政策、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往往通过领导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决策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给实际管理工作带来问题。

2.多部门管理,从属关系模糊

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对如何协调社会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学院、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高校内部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还不科学。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来看,实际上它需要承担起类似于一个独立学校的办学任务,包括招生及录取、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毕业等工作,但人事权、财政权高度集中在学校这一层面,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没有任何的人事、财政方面的权限,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于片面服从、被动执行的地位。同时由于部分体制不够顺畅,工作拖沓、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继续教育办学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现行的管理制度严重抑制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活力与创新,也不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分配政策完全由学校控制,分配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方面是平均主义,部分高校在制定分配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继续教育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强度的差异,没有建立起奖惩机制,责权利不一致,影响了管理干部和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在举办继续教育时,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上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各职能部门办学,但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很多高校的分配政策不完善,对如何激励专业学院、职能部门参与到继续教育事业中来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各学院、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专业学院虽有部分参与,但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原因分析

要理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须找出症结所在,以指导其健康发展。

1.文化传统的影响

强调等级制度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盛行,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为大学制订计划,大学内部则按照行政体制实施科层制管理。而继续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继续教育大体是面向市场的,需要顺应市场的需求,采取一些遵循市场规律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与继续教育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适应。

2.继续教育在社会和高校中地位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虽然得到了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但由于目前职业鉴定、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化、岗位准入等制度不够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继续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不高。举办继续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总体来看被定位为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着经济创收的角色或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相当程度地忽略了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一旦学校的其他矛盾突出,便把继续教育当成包袱并限制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远计划,高校领导一般实行任期制,如何突破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以发展的眼光做好长远工作是重中之重。

3.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僵硬,投入不足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管理模式基本参照普通学历教育,经费、人事、教学设施等高度集中在学校这一层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作为管理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由于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绝大部分要用于满足普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能利用的资源有限。继续教育办学的内容大多是动态的,各类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开发、竞争生源和项目。如果学校没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继续教育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1.准确定位继续教育

目前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学校办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在学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承担经济创收的功能,导致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不规范,社会评价不高,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声誉。高校首先要准确定位继续教育,树立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观念,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规划中。要在政策上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既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予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一定的人事权、财政权,充分调动各系部办学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门人才。

2.加强制度建设

确保高校继续教育规范性的关键,重点是要规范继续教育的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一些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存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完善,管理流程不科学、监督程序落实不到位、奖罚不分明等问题。高校要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遵循继续教育办学规律,在完善高校内部的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重视相应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继续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严密的监督程序,使继续教育管理有法可依,避免盲目决策。

3.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运行机制

与其他专业学院、职能部门相比,继续教育面向的是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且相对独立,这要求高校要将继续教育与其他职能部门、专业学院区别开来,要根据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构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学校应在管理人员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一定的自主权。同时,要理顺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办学过程中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职能部门在专业设置、生源、师资聘用、使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产生矛盾。

4.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