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理论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精选

高校教育理论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一、学生管理

1.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调查与研究是制定高校学生管理的依据与基础。目前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出生、成长在媒体资讯发达、思想观念开放、价值观念多样的改革开放深化的年代,在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浓烈,渴望被别人认同;追求自由民主,期望公正公平,厌恶形式主义及官僚专政思想,讨厌呆板乏味的说教;信仰缺乏,团体意识稍差,集体荣誉感较为淡薄;有着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时代的迅猛发展,喜欢追赶潮流,能够很快容纳新生事物;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爱心,能积极投入公益事业中;理论知识丰富,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抗压受挫能力有待加强,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与向往,但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们常为自我价值的定位而迷茫困惑。只有在吃透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明白他们的所想、所急、所忧、所喜后,才能更好地针对他们行为上的偏差,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给予正确的规劝与指导。

2.更新学生管理观念。新时代背景下管理者要与时俱进,更新管理观念,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各级管理都强调“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求管理者转换角色,换位思考,能够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容纳不同于己的想法和声音,把以前常规工作中的“管”转变为管理工作中的“导”,把以前工作中“管”与“被管”的对立性转化为“沟通“”解疑”的服务性。当管理者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待之以诚心、热心,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规范管理行为时,良性的管理模式才能在学生得到认可并得以顺利开展,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地做到事半功倍。

3.创新管理模式。首先,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敢于下放手中的权力,多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平台,激发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热情,增强大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使他们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格,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其次,要提升管理的公信力,管理者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细致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划分责任权限,使各级各部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一批专业的学生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者不能仅靠经验、爱心,还应能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研究、发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将专业化知识的传授与高尚品德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学管理

1.学风建设。学风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学校前途的好坏,加强学风建设是每一所学校提高教学管理的不二法则。要想营建良好的学习风尚,全校自上而下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并且做到上行下效,全面开展。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有为全校教师、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要为学风建设打好前提,做好铺垫;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教风为学生的学风做好模范引领;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表先评优”活动,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严谨治学。对于学生,一是明确人生定位,确立奋斗目标,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二是建立各种社会实践平台,给学生一个展示机会,一方面体会专业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鼓励科技创新;三是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使其有危机感,能够做到自我约束与自我提升等。优秀学风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团体合作,更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

2.教学机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的教学机制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的一些制度、观念未能与时俱进,未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反而成为教学管理中的掣肘因素。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机制暴露出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干预过多,高校教学缺乏一定自主性。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集权,高校成为行政命令的受体,过多的条文限制使得高校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自身的特色得不到长足发展。学校管理阶层有上级任命,自上而下“官本位”思想泛滥,如果大多数的人才全为“官”“权”等行政事务忙碌,其学术氛围势必会受到削弱,学术研究科研能力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二,教学管理观念落后,教学管理缺乏创新。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过于注重共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是完成“教”的任务,而略视了学生“学”的环节;教学内容陈旧、泛泛而谈,缺乏前瞻性与创新性的研究。这些致使学生对于学习“学无所乐”“学无所用”。第三,教学考评模式单一,教学管理人才匮乏。很多高校的教学考评模式死板单一,工作业绩考核呈现“一头沉”的态势,过度注重学科的科研成果,弱化对教学任务的考查,甚至一些钻营者利用量化考核中重量轻质的弊端,在量化考核中大做手脚,损害了考查的公平和公正。2000年以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这使得一部分学校为了满足办学需要,完成办学标准,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中,这必然会削弱对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经费的投入。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缺失、管理手段的陈旧落后定会阻碍教学管理的提升。要想解决以上矛盾,教育机制要有所改观。首先,加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吸纳民间办学力量建立董事会机制,将原有的“官本位”思想向“校本位”转化。其次,加大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力度,深入课堂进行督导,将教学与科研并重;建立多样的、公平的考核制度,调动教职工的教学热情。最后,加大对教学资金的投放,促进各级各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科研创新,注重品牌专业的培养。

3.科研创新。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水平的状况为:高校自我培养科研人才能力较弱,科研人才的引进受当地办学条件的限制,高端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各地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有待加强,很多院校的科研层次还只是停留在论文写作方面,教师疲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专职于科研的人员过少,各院系之间缺乏合力,科研成果缺乏质量与特色,徒有数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过于僵化,没有活力,未能形成科学、公正、透明的体系,进而催生出学术腐败现象;一部分地方院校只顾扩大规模,追求短期利益,忽视科研成果创新,挪用甚至克扣科研经费等。要实现高校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公正、高效的评价及奖励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激情,激发其科研动力,保护其科研创新成果,并帮助他们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利益的转化;二是要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放力度,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建立专门机构,在各院系中形成科研合力;三是要注重对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培植特色科研项目,增强综合竞争力,为科研创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教育管理有其复杂性,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各级各类院校想要在市场大潮中迎难而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针对教育现象不停地探索研究。

作者:田晴单位:天津城建大学人事处

第二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管理思想存在滞后性

在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呈现出教育环境多变、教育对象复杂化,以及教育内容时代化的一系列特点。主要涵盖马列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改革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高校的学生,学生的现代观念比较强,重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而且恰恰处在往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越来越成熟,心理与生理的发音不够健全,可塑性极强。教育环境方面,由宏观至微观,由文化、经济、政治、大众传播至社区、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都出现了变化。对于这样的改变,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依旧实施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像是单向型、填鸭式、管教型、事务型、经验型等的管理方法,管理者不注重管理的服务性,因而未能够有效地重视学生的难题与实际需要。

1.2管理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

班主任、辅导员、哲学课程的老师、思想政治理论的老师、共青团干部,以及党政干部等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队伍的成员。据有关的资料统计,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六成以上。而所谓的专任教师指的是专门从事教学和具备教师资格的工作者,也就是负责教学工作并且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根据这种推理,专任教师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除专任教师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过少,专业性比较低,专兼职教师间的交流过少,并且在能力与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缺少专业性的培训机构,难以实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

1.3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第一,管理过于集权式。各级党委集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重要人财物与权力,而一般的管理人员仅仅是通过自身的榜样与人格魅力进行管理。在奖励机制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机制未能够形成,这导致管理的动力不足。第二,管理未能够上道。管理未能够上道指的是当前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未能够到达管理主要的干道,管理工作依旧处于高校管理活动的边缘。尤其是科研在大学制度化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和教学,而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行动。一些高校有着非常严重的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趋势,这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第三,管理缺少切入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解决矛盾的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倘若管理缺少切入点,一系列的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较难开展管理工作,并且被管理人员也缺少积极性和热情。而单纯地凭借高校学生会、团委、学工以及党委等进行直线单边式的管理是不行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通过学生会、团委、学工、行政、党委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借助多样性的组织网络向高校的一系列角落渗透,在高校生活管理中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进行,才可以切实有效。

2、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真正地转变管理思想

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准确的表达和完整的体现。换言之,任何人都可以结合自身的意志变成自身的主人,从而实现人的能力、意识、情感、需要、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因素的协调和全面发展。立足于高校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需要在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以及人本管理等的全面引导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从而使得全员型管理、渗透型管理、民主型管理、素质型管理,以及规范型管理的新局面形成。教育也就是所谓的服务,将高校的各种人员都作为“质量链”以及“服务网”当中的一员,注重团队协作与全员的配合。与此同时,注重加强所有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服务观念,使得服务能力提高,一切管理事项都以学生作为核心,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教育,以及管理。

2.2注重建设管理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决策以及正确的方针都务必要求一支管理队伍来实现,它直接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以及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会存在一些新型的课题以及新型的情况,这就要求一支专业性较强的队伍去探究与实践,从而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而这支强大的管理队伍需要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思想进行武装,并且具备渊博的科技知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求他们不但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者,而且还是进行实际教育的思想教育人员。另外,还应当创建兼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切实形成人民群众普遍参与和专职政工工作者作为支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并且对这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应用技能、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理论思想等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切实变成专家型和专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

2.3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科学化

怎样合理地统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得以优化,将它的管理机制变得科学化,这是高校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以管理作为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优化组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高校需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师队伍的激励、考核、任用机制,且将一定的倾斜策略制定出来,进而在这支队伍中加入更多优秀的人才。应当注重投入经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投入经费进行科学地确定,保障一切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得依托管理、注重服务、教育为先的管理机制形成,逐渐地形成党委全面地引导,以及以党组织作为主体,党、团、政、工一致管理、相互支持、紧密联系、各司其职的管理。应当有效地借助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参与,实现知行合一。

3、结语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何为“TRIZ”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缩写转换为拉丁文字,其意义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也有中国专家给它取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论。

“举个例子,要让干果、种子的外壳和果实分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专家对许多物理现象和发明专利进行研究后发现,通过缓慢加压(大气压)然后瞬间减压,就可以使紧贴在一起的物理性状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掌握了这个规律,许多问题就触类旁通了。TRIZ就是这样一门研究发明创造背后的规律、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创造学专家张武城教授说。

据介绍,TRIZ理论是前苏联学者阿奇舒勒历经50多年,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加以整理、归纳、提炼和重组,建立起的一整套实用的理论方法体系。

在前苏联,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

目前美国、韩国、日本和北欧及西欧一些国家,不仅在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相关创新教育。

在我国,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创新教育刚刚起步。高校开展的TRIZ理论教育培训,都选择了与目前市场上唯一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创新产品业务部总经理林岳,就是中国第一位专门研究TRIZ理论的博士。

创新理论应用成效明显

“TRIZ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理论工具,而CAI(计算机辅助创新)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结合解决了无数的工程难题,也为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现实路径。”林岳说。

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与安世亚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开展创新教育。目前,我国高校中开展的TRIZ理论相关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选修课或与高校开设的设计类课程相结合,选修课一般32个学时,学生修完可获得2-3个学分;另一种形式是以TRIZ理论为指导,结合CAI,辅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辅助有课题的在校师生进行创新设计。

TRIZ作为一种舶来品,能否与中国教育顺利嫁接?林岳介绍说,前苏联国家的TRIZ教育重在数理分析,而中国高校在开展TRIZ培训时,弱化推理而强调兴趣引导,注重生活案例和工业案例分析。

在开设TRIZ课程或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具体问题,在学习期间运用TRIZ理论获得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一大批成果脱颖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在毕业设计中引入CAI高校解决方案,学生全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刘峰完成的“手机电池弹片塑料热熔焊接机设计”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创造学课程中开展创新能力拓展培训,20余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申请了专利;东北林业大学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师资培训的过程中,申请了两项专利。

与此同时,一大批接受TRIZ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创新教育需进一步拓展范围

创新理论教育要想在高校中产生更大影响,尚需进一步拓展范围。在日前举办的一场创新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TRIZ理论培训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和“方法论”,不仅仅适合理工科学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据了解,复旦大学正计划将TRIZ理论引入艺术人才的培养领域。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一次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议上,70多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表示希望引人TRIZ理论培训。将创新理论教育与高职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头脑思维灵活,富有创意。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管理理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负面效应的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当今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教育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寻求把教育上的所有东西都变得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它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会具有一种与以前迥然不同的性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性、独特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新型学生观。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思想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吸取。

2.重视“自主性、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主张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想象,引导他们主动地批判分析与自行建构,因而,日常教育中所提供的内容、教育与引导素材与背景要具有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的特点,以促进探究式的、自组织性的教育管理的氛围与机制形成。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描绘了在教育管理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神话的破灭。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鼓励在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权威与单向的灌输方式。

4.倡导教育管理方法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更重视用民主对话、合理授权、文本解构、意义重建、非线性变革等交往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教育管理问题。它所倡导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多样化,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对话的基础是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过程,在教育管理实施中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与充分信任。这种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工具化的操纵、控制式的实施过程与机制,使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投入到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去,从而实现多种视角的碰撞、多种视界的融合。同时,在对话中,通过语言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获得师生间的互相包容、互相信任、共同参与、共同设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坦诚交流,有利于共同营造积极的校园精神氛围和文化情境。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传统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倾向于英才教育,不太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无视学生的能力。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遵循差异性管理的原则,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个体并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适合社会需要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掘学生的潜能。另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从遗传基因的差异性角度管理,重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方面,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把个体当做学校服务的具体对象。差异性管理认为个体间的差异可以成为优势,这为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一种可观的资源。这种差异性管理原则对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同一性、标准化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对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

2.构建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的教育思想,学生的丰富性、多元性、立体性因此而凸现出来。强调学生工作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生独特的个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重要的目标去探寻追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竞争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规划人生,提倡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等。按照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教育管理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或教室,而是包括各种资源的广阔天地,应通过多种举措营造有助于学生成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为各种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管理的过程不是预设、以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育管理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行的整合目标。它打破传统的机械的、僵硬的管理范式,促进教育组织改进,实现教育的正义和平等。

3.推崇新型的教育管理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正义和平等”,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没有权威、不存在压抑;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管理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示范者,教育管理的模式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它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灌输,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反对知识霸权、自主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强调开放性、平等性对话,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交往、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认为对话是解释者与解释者人际关系发生的过程,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后现代主义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分权和授权、合作、交流、对话、个体的差异与平等、男女平等、种族的文45差异等方面。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1.规范化管理工作机制的缺乏

思政教育实施与人的发展休戚相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方能得到体现。从思政教育实施的具体形式及意义出发,其目标培养和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依赖于思政教育管理规范化的实施。由于计划实施与规划组织的缺乏,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在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方面相对缺乏,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教学的组织不够严谨,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显然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学生工作的开展也缺少长期性的规划与阶段性实施计划,不够健全的规章制度加之人员配置不够齐全,这些都使得思政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标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体现,文字档案记录较为混乱。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思政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出发,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的针对性。

2.现有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

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现有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分级管理体制的实施通过层级管理的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德育为先的原则确是统一了学生的行为规范,然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却难以体现。其次,教育管理体制分工不够明确,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分离了院校之间的关系,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管理本质上过于偏离。最后,人权与事权的相互分离降低了教育管理的实施效率,管理者仅仅能够依据现有规章制度来对事情进行管理,忽视了其中人文管理内涵的体现,这显然不利于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持久有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规范化管理

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建设中的体现应当从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提高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与持久性突出动态开放、教学互动与监督管理在运行机制中渗透的必要性。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明确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外,齐抓共管也是统一的领导所要落实的内容,在总责制度指导下体现网状体系的实施优势,提高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积极性,在互相监督中促进优势互补与密切合作。全新管理体制的形成还需要从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出发,保证机制建设的有效性,通过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确保管理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推动意义,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质量也是重要的保障。此外,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依赖于教学管理工作体制的有序建立,从思政教育工作的计划性、职业化及制度化等方面保证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效果。

2.双向分流辅导员机制的构建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扩大,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与岗位工作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这无疑阻碍了思政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教研与思政双向分流辅导员机制的构建明确了对高校辅导员的任用与选拔机制,更加重视对辅导员自身的政治素质的衡量与考察,辅导员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之外,其自身的政治素养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辅导员教学科研工作量化考核标准的降低突出分流渠道在推动辅导员教学管理工作实施中的必要性,这同样是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

3.思政教育实施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1.1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的途径

根据我国目前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主要途径有三种。学生申述制度、行政复议以及诉讼三种途径,在现实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学生申述。不过对于这几种解决途径来说,其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1.2高校教学管理纠纷解决现状

(1)申述受理机构的权责不明确在我国现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学生申述来进行。而其在进行申述的过程中,受理学生申述的部门不一定,而且其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学生的申述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申述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衔接有漏洞

学生申述是为了解决教育管理纠纷,使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得到改进。而在现实中,当学生想要通过申述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申述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在学生进行申述的过程中,现有的申述程序有待改进,其没有可操作性,这就势必会导致进行申述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麻烦,导致申述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同时,在申述的各个程序之间,其衔接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3)行政复议受限

在进行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行政复议是一个重要的行政途径,而现实中,在这方面由于受到了相关规定的限制,使行政复议的功能不能真正发挥,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4)行政诉讼与实践发生冲突

在学生遇到教育管理纠纷的时候,要是采取行政诉讼方式是一个主要的手段,不过在实际过程中,很多的法院对于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都是不予受理的,这使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受到严重的限制。

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方法探讨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现状,笔者提出了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方法。

2.1明确对学生申述的受理机构

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申述是主要的方式。因此对于受理学生申述的机构应该更好的进行设置,明确受理机构中各个部门的职能,这样在有学生提出申述的时候,能够将学生的申述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要改进申述程序,使各个申述的步骤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使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2.2在法律上对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进行明确规定

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其关系到很多方面,而且其一般产生的纠纷是由于受处分以及学位方面的纠纷,对于这样的纠纷解决,就要有国家法律上的支持。同时,在法律上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给予重视,就可以使学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更好的来解决纠纷。这样也可以保证在学生进行诉讼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相关机构的重视,使这方面的问题能够切实得到解决。

2.3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的高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出现的比较多,这就要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在根本上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出现。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