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1999年全国开始大规模的扩大招生,2002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15%,200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则达到了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依据国际上公认的大学毛入学率15%是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分界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也面临着从精英校园文化向大众校园文化的过渡,并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为此,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众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蔡茂华(1971-),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李敏(1977-),男,湖北武汉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何文钺(1981-),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广东广州51064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1-0052-02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是屈指可数。

2.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政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主要是校友、企业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3.学生参与的普及率不高。在对广州石牌地区5所高校连续3年的调查结果中,对“你是否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回答,只有30%学生表示“已参加”,还有70%学生分别表示“准备参加”“不准备参加”“还在犹豫”或“想参加但没有时间”。全国很多高校的情况与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目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大约只占在校学生的1/3,这表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普及率不高。

4.联系专业知识不多。在对广州石牌地区5所高校连续3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9.3%、青年志愿者活动占24.5%、社会实践活动占18.3%、讲座报告占8.5%、学生科技活动占5.7%、其他占3.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生工作的教师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校园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1.生源结构差别的逐渐缩小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长期以来,一般高校在校学生的城乡学生比例、“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学生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而在农业院校、地质、水利等所谓的“艰苦行业”高校的在校学生中,农村生源和所谓的“艰苦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但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艰苦行业”高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华南农业大学新生为例,2001年至2006年连续6年,城市生源基本上在60%左右,农村生源在40%左右,其中农科专业学生中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的比例相差在10%左右,非农科专业学生中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的比例相差在15%~28%之间,非农科学生的新生人数比例则从2001年65.56%上升到2006年83.26%,农科学生的新生人数比例从2001年34.43%下降到2006年16.73%。大众化教育阶段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农业院校、地质、水利等“艰苦行业”高校的城市生源和“非艰苦专业”专业学生的比例增加,而一般高校本身的生源结构没有明显差别,这样高校之间的生源结构差别逐渐缩小。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是每个高校学生的整体活跃度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变得更加丰富,这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

2.学科构成的多样性、综合性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每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改革,对学校的发展重新定位,但总体上都朝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理工科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医科院校以医学学科为主,多学科齐头并进;农业院校以农业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其他学科协调发展,形成每个高校学科构成的多样性、综合性。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2001年至2006年,由34个专业增加到78个,其中农科专业数由10个增加到13个,非农科专业数由24个增加到65个;农科专业所占的比例从2001年29.41%降到2006年的16.66%,非农科专业所占的比例从2001年的70.58%升到2006年的83.33%,至2006年9月,华南农业大学已经覆盖了11个学科门类的9个。学科是大学的办学基础,不同的学科构成造就不同的校园精神,因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当前学校学科构成的改变和学校发展的重新定位。/

三、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大众化教育过程中,高校之间学生生源结构逐渐缩小,每个高校所包含的学科大同小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高校更容易产生共性的、无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理念、价值、精神、风格和未来的构想并体现出继承性和前瞻性,创建出具有自己的特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追求目标。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纵观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健康向上的娱乐项目,它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尽管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社会阅历的学生,但他们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都具有较高层次。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娱乐性校园文化,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3.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2年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文化技能教育向创新和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站在中国新世纪的变革、高等学校适应社会竞争、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使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在这个不断变革的高等教育时代,校园文化将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园文化活动将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广大学生参加,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4.建设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校园文化既要重视特色建设,又要重视高层次,同时还要重视多层次建设。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和潜能得以发挥成为一种现实,让学生在参加校园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中,清楚地认识自身价值,实现自己的个人潜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2(7).

[4]邹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4).

[5]盛宏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原则[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2]李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全思懋,方鹏,赵美芳.论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