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范文精选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张春桃王海蓉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卓越计划”与部级特色学科的建设者和实践者。能否建设并保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是我校“卓越计划”实施和特色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现代工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工科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我校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历来都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经验的知名教授担任,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已全部实现博士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以团队合作机制为基础,每学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及讲课竞赛。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是当今高校工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我校化工原理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863项目2项及企业合作项目16项。教学团队注重把科研中获得的成果及新理论和新方法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可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团队以开放性试验、指导毕业论文及“挑战杯”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使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科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学生参与其中,变课堂被动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和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能够涉足科学前沿领域。从事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培养优秀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已逐步建立完善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团队除日常教学培训指导工作之外,还非常注重青年教师工程素养的培养,与武钢焦化、河南顺成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青年教师培训基地。笔者有幸于2010年暑假在顺成煤焦集团实习1个月,期间接受了学校的老专家和企业的高工的系统培训。我们吃住在生产一线,拍下了近千张设备图片和近百段设备运行视频,返校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对此反响热烈,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予以了报道。[4]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从武钢焦化、济宁碳素、湘钢、柳钢等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团队教师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跟合作密切的企业开展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活动。学生直接参与横向课题研究,根据实验进展需要,可在学校和企业完成部分实验。

搭建开放性实践平台

现代化大型化工生产装置流程复杂、高度集成化与自动化,学生生产实习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熟悉现场流程,很少有机会实际操作。而这些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和装置重现在学校实验室里又很不现实。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校化工原理精品课程体系开设了28学时的化工仿真实验,涵盖离心泵与液位控制、加热炉与列管式换热器、往复压缩、吸收、精馏等,通过模拟生产中流量、温度、压力、液位等数据的生成及其变化,以及化工生产过程中开车、运行、停车和事故处理等操作过程,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深入了解化工过程的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对复杂化工过程动态运行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增强大工程观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高等工科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地讲,学生被动地边听边记笔记,课后再花大量时间复习以应付考试。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上述能力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化工仿真等),引进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小组合作研究等方法,启发学生自学、互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勇气和研究与探索精神,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真正的教学主体,以提高各项能力和学习效果。比如,我们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让学生自由分组完成煤气净化或煤气初冷的工艺设计及主体设备的选型。化工原理课程涵盖了大量工程设备的选型与设计知识,而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生产实际,工程观念不强,对于这些工程设备的结构及其操作状态没有直观的认识,对设备里面复杂的流体流动状况及其伴随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很难有直观的了解,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有效地提供丰富的工程信息。笔者利用flash动画、工厂拍摄的视频短片和图片讲解流体输送、传热及气液传质设备时,图文并茂地反复演示设备操作的动态过程和设备的内部结构,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把复杂的设备结构、物质运动状态和传递现象(热量、质量、动量传递)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呈现着引人入胜的动态效果,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趣味性,避免了教师长时间抽象讲述而学生收获甚微的现象,教师能将精力和时间更多地集中到重点知识与重要分析方法的讲解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学生也因此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微课程这一教学形式的开发与设计成为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众多专业教师利用微课程,结合教学实际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于此,从微课程的理论入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进行系统论述,并就如何充分利用微课程提出有效措施,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开发

0引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计算机应用基微课程成为众多学者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师应不断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这一课程的微课程开发与设计已经成为学科教学领域高度关注的话题。专业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学情,充分利用微课程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计与开发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1微课程的相关概述

1.1微课程的界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现实,以内容短小、形式灵活、时间碎片化为特点的微型学习方式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就是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针对某个教学环节进行开发和设计,以视频为主,结合文字、图片、音频、链接等内容的课程,一般时间不长,控制在10min以内,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1]。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2微课程的特点(1)授课时间短,内容精简。微课程一般较短,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并且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大部分微课程都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可以更好地复习过去的内容,并快速掌握新知识。(2)自由灵活。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互联网资源等,将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疑难点知识等制作成微视频,并上传到学习网站中共享。这样的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学习;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任课教师的知名度,促进教师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成效。(3)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板书、口头教学模式,微课程教学极具创造性和趣味性。微课程具有鲜明的创造色彩,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现代化教育设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一个有趣的互动式教学课堂,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

2.1设计模式的选择随着国内外在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发展,微课程的创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微课程的主流设计模式包括以下两种种。第一,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ADDIE)模式。该模式将ADDIE模型应用到微课设计与开发中,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5个阶段,如图1所示[3]。第二,微课程设计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教学支持服务等环节,如图2所示[4]。基于以上两种设计模式,本文对微课程的设计强调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交互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另外,当前的计算机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主,比较重视实践操作。本文以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为主,将内容分为学习引导、视频内容、交互模拟训练、交互测试4个模块,呈现了一定的顺序性。首先,从学习引导入手,使学生通过学习引导了解微课学习的目的与流程;其次,教师讲解具体的视频内容后,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再次,进行实践操作,达到将知识内化的目的;最后,进行交互测验评估,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充分掌握相关知识。

2.2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微课程也属于专业教学范畴,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要求。

2.2.1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与教学需要结合,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最终应该达到怎么样的预期和结果,来确定微课程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于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全程。

2.2.2课程内容微课程主要通过视频呈现,信息量应该丰富,不局限于教材,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实际性。教师在搜集原始素材时,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内容选择上做到有所突出和侧重。

2.2.3学习活动微课程的学习具有灵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平台包括课上的课堂学习平台和课下的自主学习平台[5]。微课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学生也能进行同步讨论,教师也能在线进行解答与总结,并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再生与共用。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微课程是用于课堂教学或还是用于自主学习。

2.2.4 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以考试为主,微课程学习不仅能够实现过程性评价,还能够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除了知识水平测试问卷,教师还可以教学满意度、教学建议相关的问卷,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6-8]。

3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开发

3.1微课程的开发环境微课程的开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成熟的视频录播软件来处理学习素材和资源,形成微视频课程,另一种是教师借助摄影设备录制视频,然后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形成微视频课程。本文提到的微课程开发主要利用视频录播软件录制计算机屏幕画面,然后添加文字、声音、注释、动画等,形成数字课程。

3.2微视频的制作微视频是微课程的呈现方式,是教师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短小精悍的学习内容具有独有的魅力,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微视频设计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习内容的设计,忽略了碎片化内容之间的关联设计,使得微视频内容不够整体。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视频之前,一定要进行前期分析,做好选题和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制作微视频。一般来说,微视频的制作包括4个步骤。(1)选择内容。专业教师应立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选择更具实用性的微课选题。而后再根据合适的选题进行具体的设计,让学习内容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制作微课的软件不受限制,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进行制作。(2)整合内容。教师根据自身对微课件的最初设想去搜集相关的素材。这是一个围绕选题筛选素材的过程,如果有的素材无法搜集或者搜集的内容不足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软件进行调整。例如,案例中出现的指示标、重点提示符以及网络图等,教师可以利用AdobePhotoshop进行再加工。教师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确保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确保视频图片的可视性,形成具有明确目标性的素材集合。(3)模块划分。模块划分指对微视频进行一定的结构拆解,是教学设计的落实和具体呈现。在几分钟的微视频中,教师应仔细推敲知识点的导入、深入、升华和总结,对素材的知识点进行编号,然后划分成若干模块,保证微视频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为制作脚本奠定基础。(4)制作微课脚本。一个好的脚本是设计高质量微课程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微课制作前期需要将教学内容与过程脚本化,把知识点的画面组成、出现顺序、出现方式进行合理安排,还要加入画面、音乐、注释等创意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按照设计的脚本来录制微视频学习内容。

(5)创作微视频。微视频的创作分为很多种,大部分人通常利用视频软件进行录制。以CamtasiaStudio6为例,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款集前期录制与后期编辑于一体的软件。教师在电脑屏幕上演示课件和操作步骤,采用该软件分开录制画面和声音,然后进行后期的编辑处理[9-10]。(6)作品呈现。为了提高画中画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微视频的片头和片尾插入课程标题,实现视频之间的转场过渡。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学生也能通过缩放镜头进行局部放大,更好地进行学习。

4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对于社会发展与教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设计与开发微课程是提升教学效率与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窗口,教师作为设计与开发的重要人员,应深刻意识到微课程的作用与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设计出更加高效便捷的微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慧霞 单位:哈密职业技术学院

微课程设计论文2

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背景下,网络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主渠道,基于微课程的体育教学设计是成为众多教师的选择。微课程体育教学能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能力,方便学生学习。但与课堂教学比较,也有其弊端。如学习质量控制的难度大,一些学生自律性较差以及网络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缺失;教师信息化教学运用能力有限,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教学需要。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学的构成要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学习内容趋于体能锻炼、舞蹈、武术和体操类动作;二是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直播、录播、课件为主要方式的网络教学;教学环境由具有一定场域性和互动性开放空间的班级授课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三是评价方式的载体、标准、手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困境下,各地也出台有关政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在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居家体育锻炼指导、落实学生的健康管理、视力保护、预防肥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同时,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动下,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体育与健康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问题,成为必然。“微课”教学的普及下,微课程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基础,微课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的运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及后疫情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1微课程教学法理论

“微课程教学法”是以课程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宏观课程的微观设计,强调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微课程教学法以学生课前学习知识,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微课等)和在课堂教学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国外对于网络教学非常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较多,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程的理念也经历着嬗变,在美国,衍生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如今,以翻转课堂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风靡全球,成为国内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借助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微课程等方面的技术和理论下,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为代表的国家,在体育微课方面的理论建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等都较为丰富。在国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划分,大概经历了广播电视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三个阶段。新世纪,网络逐渐盛行,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随之产生,这不但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成了挑战,也昭示着信息技术革命在无声无息中爆发着。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慕课教学中国化模式、翻转课堂本土化实验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发展和改革。一些新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如雨课堂、云课堂、职教云、中国大学MOOC、国家网络云课堂等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教育改革之列。微课程教学法与混合式教学是当下最为主流的线上线下教学理论,某种意义上,其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它们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统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的不足

2.1教学理念陈旧,局限发展“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目的在于使青少年学生体魄更加强健,身心更加健康。近年来教学改革持续深入进行,体育教学理念“教会、勤练、常赛”口号时常在耳畔响起,但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则的变更,训练理念的变化却是体育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学普遍十年如一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注重教,而对于“教会”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检验,对学生“勤练”没有作更高要求,“常赛”在体育可堂中却忽视。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三大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在现代课堂之中深受局限,现代体育与健康教学就应该在时间过程中精准凸显“目标-内容-素养”达成的过程。

2.2教学效果不佳,参与率低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行为习惯、意志品质、人格锻造等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却往往处于边缘化状态,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科研支持等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局面。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延续性学习保持不够,在课堂教学之中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体育课堂学习项目不感兴趣,师生都疲于应付。传统体育课堂依旧停留在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模仿,教师纠错等常规形式,但疫情时代的教学无法完成教学,教师信息化开展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程”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学习,教学成效检查在线上进行检查和学生的练习要求等都需要适应时代要求。疫情时代催生的线上教学,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学生的学习参与率将无法保证,教授手段不能革新,将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的需求。

2.3教学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般分为按项目选修和按班级教学,当前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不够成熟的高校采用按班级教学,项目式教学的开展是根据学生意愿来选择,需要在师资、场地等软硬件条件下才能保障实施。体育运动项目较多,内容复杂,学生学习按照班级教学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喜好,而项目式教学也无法满足因材施教等情况,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对于学生而言不能个性化制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权衡解决各种教学方式的利弊,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化的今天,有效运用新型活页式教材与新媒体介质等教学,推动教材改革成为趋势。

2.4教学模式单一,方法传统当前,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教学氛围低沉,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教师仍旧使用的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教学模式单一的体育课堂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身心发展需求,严重阻碍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在基于学科本质的基础上,不同运动项目有其独特的规律与项目特征,单一的示范、模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感低。体育与健康课堂不能巧妙融合课程思政开展情境教学,在学中做,做中练,练中赛,不结合学情因材、因项施教是不能达到学习目标效能。

3微课程教学法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是以课程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宏观课程的微观设计,强调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在理论层面确定体育与健康教学微课设计的课前交流方式、课中授课方式和课后的复习方式,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微课案例,实现微课资源在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平台和授课学生分享与交流,从中总结微课的特点、作用、制作方法,并获得相应反馈教学效果,作为完善、健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微课程平台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3.1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主要用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课前部分。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由选取教学内容、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课堂学习形式报告组成。根据教学任务,选取好合适的教学内容对该教学单元或教学小节进行教学目标的谋划,针对目标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形式可以形式多样,如微课学习、比赛视频观看、项目小游戏通关设置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由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特性,让学生就学习过程进行汇报,在运动掌握的前期阶段让学生建立规范的动作认知,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信心,达成课前学习目标。3.2课中学习任务单设计微课程教学法的课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由微项目、目标与方法、教学重难点、知识巩固组成。“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形式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运用广泛,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其中将更好的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热身、自学检测、进阶练习和比赛、放松等环节之中,线上教学过程应注重学习环境检查,做到安全开展教学,在无教师现场监督下应更加注重热身和放松环节的实效性。课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在教学项目的整体目标下,进行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做好教学成效检验。以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情进行微项目的分层次、分任务、分目标制定,根据分组学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小组教学将学生采用性别、身体素质、学习基础等进行分组,学习任务单的派发就不同小组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要以微课程形式展现,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基本知识要点学习,学生自主以个人或者小组进行反复模仿练习,使用手机录像后利用“剪映”等视频软件进行动作比对,检验动作完成情况,达到“学会”的目的;根据课中学习任务单要求,进行不同小组开展进阶练习,心肺功能锻炼指标需要在体育与健康课堂范围要求,达到“勤练”的目标;通过开展小组竞学、教学游戏、教学比赛等进行学习效能刺激,或其他深化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消化,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达到课堂内“常赛”的需求。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在学中做,做中练,练中赛,有效将学与做,练与赛融入课堂,加快学生学习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3.3课后复习任务单设计课后复习任务单的设计主要围绕“微课程”进行,由知识点巩固、行动校验、总结评价构成。使用通关模式对课堂内容的知识点的巩固主要采用关键技术动作的核心动作要领情况进行,在能够清楚动作要领后进行技术行为校验,根据教师要求核定目标来确定教学达成情况,既是复习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再一次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安排反复对微课进行学习观摩、学习模仿等,推进课后的再次学习,并对此进行总结评价,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深度交互,促进师生了解,有利于教师对学习形式及任务的调整。

4小结与展望

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后的教学,微课程教学法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体育教学改革意义。“微课程”虽小,但整体结构完整,知识点清楚,学生能够有效获得详细讲解和规范的动作示范,弥补许多教师自身原因造成的示范困难。微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单的设计,能够将“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等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效能的提升。但微课程教学法的使用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要求更通达,知识点的理解需更深、更广,善于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运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有特色的体育与健康微课程教学。

作者:刘翔 陈永向 刘以攀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微课程设计论文3

大学音乐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扩展学生创新思维,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当下大学音乐实际教学存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滞后等问题。微课作为当下新兴的教学方法,具有制作便捷、学习时间不受限等优势,将其融入大学音乐实际教学,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以微课为教学理念,结合大学音乐教学大纲,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做好基本学情分析,可以支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大学音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应以微课程为核心导向,开展大学音乐教学活动,微课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基于微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学生可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及空间,凸显主体性,使学习过程更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合作,扩展学习范围,并在课后依托网络平台强化课堂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应用水平,满足当下的音乐人才培养需求。二是有助于推动师生转变角色,促进课堂互动。基于微课程的大学音乐教学在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成为课堂的指导者及监督者,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形成良性互动。三是有助于促进大学音乐课程内容及体系改革,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大学音乐教学改革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合理创新改善课程设置和结构,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新思路。同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发挥微课程优势,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按照自身实际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1]。

二、大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音乐是高校的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重任,学生的实际音乐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改理念下,大学音乐的教学成效备受关注,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学音乐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音乐教学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不断走向深入,但大学音乐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学音乐教学需依靠多个软件及学习平台,但由于经费不足,许多高校并未购进相关设备和资源,这导致大学音乐网络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信息时代,除多媒体教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新型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下的大学音乐教学多止步于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平台的利用频次低,且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学生更倾向于视频和音频学习,较少在课后选择网络资源扩充相关知识[2]。

(二)音乐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较落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大学音乐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考试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学生通过考试,教师会加快教学进度,并对考试重点予以强化教学,这种做法影响了大学音乐教学的整体性。课堂上的课程讲授以播放PPT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学习音乐口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都不高。

(三)高校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从小学至高中学习音乐都是为了获取高分,同时,学生长期处于同一学习环境中,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音乐学习实际状况,无法在学习中持续提高自我,造成整体学习成效不佳。

三、基于微课程的大学音乐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加强音乐微课制作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针对大学音乐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音乐教师的微课制作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把互联网与大学音乐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价值,同时,提高音乐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学音乐课包含公开课、选修课、专业课,其中,公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声学、视唱练耳等;选修课主要包含合唱指挥、钢琴、和声训练等;专业课程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在微课程的正式布设过程中,教师需掌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要点,并提取相应的重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内容多样的微课件,建立完善的微课件信息库,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状况进行选择。对教师的培训应包含微课内容选择、微课设计要点及微课制作工序,大学音乐微课设计应综合考量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各个相关要素,并以短视频为核心载体。高质量的微课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及原则,需对学情进行系统分析,制作创新度高且时效性较强的学习资源。在微课正式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课程时长进行合理把控,课程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时间过短将无法呈现课程重难点,同时,应由专业人员指导教师进行视频录制、剪辑及输出,完成大学音乐微课制作,并掌握相关注意事项。

(二)整合线上音乐教学资源,落实混合教学随着线上音乐教学模式的普遍应用,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资源,但这些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音乐教师应做好筛选,为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微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音乐教师可定期登录相关网站,下载相应教学资源,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大学音乐微课程教学需联合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虽然信息化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基础,为提高大学音乐教学成效,教师需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点,采用任务合作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微课主题展示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应用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应用水平。同时,把数字化资源应用于大学音乐教学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内容,为音乐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及变革。譬如,教学《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选取5到10分钟的微课视频,为学生介绍维吾尔族民歌的曲调特征和演唱风格,让学生对此类歌曲有初步了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文化基础。教授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微课视频介绍作曲家,让学生直观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精准把握歌曲情感。把微课视频与线下课堂相结合,可以获得较佳的教学成效,扩展课堂知识容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弥补原有教学的不足。

(三)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确保教学的实用性和规范化音乐课程标准是大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可以确保微课程使用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需对其加以重视。各高校要按照当前的音乐课程标准,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等方面,为大学音乐教学提供支持。教师需按照标准实施教学,实现大学音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要对基本学情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学生的音乐基础,制定与其相匹配的微课件,保证音乐课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为提高音乐教学成效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选用线上教学资源时,应注意选取趣味性较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转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练习的空间和平台,提高学生的音乐应用水平。

(四)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安排音乐学习任务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基础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在正式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以测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并根据测试结果设定相应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布设相应的学习任务。对基础较佳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可允许其依照自身学习实际状况确定学习进度,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试验题的难度,遵循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和低错误率原则,提高学生的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遵循由简单至困难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培养其勇气和自信,并逐步增加师生对话,提高任务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差异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学生分层,利用微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选择的学习方案,设计如“个人学习指导”“个人学习环节安排”等模块,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精准高效。

(五)改革音乐评价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音乐是一门感知性、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系统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素质提升情况,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完善的音乐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改善自我、提高自我,提高音乐学习成效。相比于传统的单一性的知识点评价,基于微课程的大学音乐教学评价更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综合考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和课堂参与积极性等,同时,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信心的提升情况,对音乐学习的自我反思情况等,通过多元化、多层面的评价,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使学生清晰认识自我,持续提高自我。同时,大学音乐评价不应局限于课堂评价,也应该包含课前课后教学评价,如此才能延伸扩展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成效。

(六)构建高素养的大学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大学音乐教学成效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教育创新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音乐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越发严格。为保证大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高校应及时培养高素养的音乐教师队伍,为基于微课程的大学音乐教学模式的落地做支撑。高校应对现有的大学音乐教师进行培养,使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自身薄弱点进行针对性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明晰微课程的应用优势,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落于实处,保证大学音乐教学的效果。高校应充分引进高素养的音乐人才,为大学音乐教师队伍注入活力,使其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熟悉当下的先进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做好示范,为大范围提高教学成效奠定基础。四、结语大学音乐是高校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当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音乐的教学效果不佳。把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音乐教学,可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高校音乐教师要积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探索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将微课程高效融入大学音乐教学,培养高素养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鹭.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音乐生活,2020,(10):74-75.

[2]易美艳.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职音乐教育模式探究[J].作家天地,2021,(16):71-72.

[3]周甜甜.微课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功能性应用:从教学任务谈起[J].齐鲁艺苑,2020,(03):116-122.

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全面实施,长期以来一直在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等方面普遍较差的中小学的德育课程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德育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及德育评价等方面都应进行全面改革。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这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一直在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等方面普遍较差,尤其是德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校课程设计等诸多问题

一、当前我国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德育实际,目前,我国德育课程在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一)德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课程是在社会本位理念和模式指导下建立的,课程目标过多地服从于政治需要和社会需要,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工具价值和外在目标,忽视甚至否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德育目标在规格内容上过于抽象化、理想化,缺乏普遍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难以与现实社会相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使德育过程流于表面和形式,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以致失去了德育的现实意义。目标设置没有考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没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德育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给德育带来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诸多层面的迅速变化相比,德育课程改革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开放,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现阶段我们的德育内容没有充分反映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道德观念的更新,有的内容过于陈旧,而适应社会发展的某些新的道德观念又没有适时得到宣传,致使德育课程脱离实际和社会现实而缺乏应有的可接受性。

此外.德育课程过于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缺乏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德育课程属于政治需要,忽视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个性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德育就抓什么,德育在功能上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对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学习、择业、交友等具体问题关注不够,致使德育远离学生。德育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基本上是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把道德规范等同于学科知识的传授。

(三)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单一。

就教学而言,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较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实际匕是一种“暴力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而且学校德育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是德育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和策略

(一)在德育目标定位上,应切实体现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

德育课程要体现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德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指德育要传授国家的、民族的核心价值,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所谓个体价值,是指个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个人的品格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德育的社会价值包含了个体价值,但社会价值不能代替个人价值。以往的德育课程过分强调社会价值,对个体道德的自主、自由和生命价值的尊严以及自我利益的正当性等进行抑制和铲除。这种缺乏自主与自律的道德理念不可能培养个体真正的道德品行。因此,新课程在德育目标定位上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政治教育是关于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立场的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关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理素质。这四个方面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相互制约,构成了德育的统一体。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心理教育是基础,四个方面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过去在中的德育课程中,更多地强调了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而对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忽略。新的德育课程改革应更好地考虑这个问题,如挫折教育、成长教育、社会认知教育、自我认识教育等。所有这些教育,都从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回到初始层次,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教育在整体匕统一起来,与以前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整体化发展。(二)在内容选择上,应重视德育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

道德与道德教育既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此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然而,道德教育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昵?只能是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适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生活一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相反,体现在德育课程资源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生活大多是成人生活或虚构的儿童生活,而非儿童亲历的真实生活;即使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一些事件,也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生活事件。这样的道德生活仍然是抽象的生活,它以理想的生活形态为基础,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理性能力,通常难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产生道德冲突与反思;它外在于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的道德事件是儿童非亲历亲为、可亲可感的,通常难以调动学生的道德冲动与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虚构或虚拟的道德生活场景、事件,不能关涉学生切身的利害冲突,它“不管多么复杂或者多么逼真,都具有‘游戏的’性质或‘戏剧的’性质,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故而“不能引发真实的道德冲突,并导致真实的道德行为”。而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原型或适合其生活经验的那些生动、活泼、真实的道德事件、冲突与场景,由于与其切实的利益关系相涉,故能吸引学生的道德兴趣省思与判断,借助于师生、生生的对话与讨论,真实的道德生活事件就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热晴及具体的道德行为,因为“真实的道德问题有明确的道德行为方而的要求,对人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所以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价值”,“而虚拟问题并不向人们提出道德行为的要求,也不提供实现道德行为的环境和条件”。真实的道德生活流露出、折射着学生自在而真实的德性。由此,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就必须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出发点。

道德内在于生活,又通向人的关好生活;反过来,生活涵泳着人的德性,启迪着人的道德觉解。道德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寻到根基,且这种生活只能是儿童真实的道德生活,就此而言,学校道德教育的真正基础在于真实的道德生活,因为“有意义的生活不能从生活之外、之上的某种道德赋予,不能从理性秩序中去寻找,而是要帮助儿童自己去打开生活这本大书,从儿童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去发现生活中的种种关好事物,去过一种好的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儿童自己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立足于此的道德教育才是真实的道德教育。离开了儿童的真实生活,道德教育就会流于抽象、孤独和虚妄,就会耽于机械、形式和虚假如此,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就应尽可能以儿童的真实道德生活为卞要资源和参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转化为贴近儿童直接生活经验的事件,引导其从中自卞地发现真善关,自然地流露出对道德的亲近与理解。

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孙修楠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内容及活动框架设计

课程学习采用学生自学市场调研指导书、小组讨论、分组调研、角色互换等方式。学生每5-6人分为一组,每组以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为任务(例如分组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进行调查)。第一:前期培训:学生在进入市场前首先必须要接受“企业员工制度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市场营销规范培训”、“市场调研及预测培训”、“安全保障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第二:预演未来情境:通过视频或企业管理人员及市场中的负责人介绍在市场中与消费者、销售商沟通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案例讨论并模拟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后方能进入指定的市场调研地点,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考勤纪律以及调研地点的管理规定和制度。第三:实施调研(含对访谈、问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的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周期长、可反复):按照规章制度进入调研地点进行分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市场宏观调研;2、外部环境调研;3、销售商调研;4、消费群体调研;5、产品的广告信息调查;6、竞争对手调查;7、样本的构成调查。所有的调查必须在经过允许的前提下实施,由被调研地点的负责人员等教师共同体分组分点进行监督,对违规现象及遇到各种特殊问题及时进行流动拍摄,在综合实训调研结束后的总结过程中可以回放,供讨论并做成课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第四: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由企业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市场信息分析产品生产改良措施和手段;第五:产品改良:根据改良方案进行实验小试,并抽取部分实验产品做精致包装;第六:二级调研:将精致包装的实验品再次投入市场促销获得二次市场反馈;第七:市场开拓及预测:应用以上所有调研分析成果三次回归市场,进行市场拓展,获得同类型产品的调研信息及研发方案,并逐渐形成对市场动向的初步预测能力。第八:市场调研报告的书写及答辩:学生个体提交个人感受,小组提交本组调研报告。教师共同体通过学生的成果描述以及过程中监测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给出该次活动的评价陈述。

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以上教学内容采用调研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展开,为期四周,共2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程序和任务完成后的小组学习讨论两个部分。例如:第1个工作日:1、教师共同体布置课程调研任务、要求、纪律;前期培训;现场参观,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各项职责和管理制度;2、未来情境预演:由指导书共同学习探讨市场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处理过程、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3、写工作日记;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岗位职责与“我,如何成为一个职业人”;4、制定初步的调研方案及不同的调研手段。第2个工作日:1、市场普查:外部环境调研和市场宏观调研可作为最初的调研工作同时启动,为后续调研提供相应的材料信息;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确定重点调研、典型调研、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内容。并针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制定出具体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第3个工作日:1、深入调研。实施市场调研的基本模式,小组分别对各级销售商、各类消费者进行问卷及访谈等重点和典型调研,并体验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方式;问卷及访谈人员的短时培训。教师共同体分散监督流动拍摄。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重点调研和典型调研的问卷及访谈分析。第4-5个工作日:同上。第6-7个工作日:同上。第8个工作日:1、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由企业中高层领导、技术骨干及理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甄别利用有效的市场信息实现)。第9-10个工作日:1、生产现场参观实践。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根据市场调查和生产实景提出一些产品改良的合理意见;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1-12个工作日:同上。第13-14个工作日:1、改良实验小试。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实验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5-16个工作日:1、将小部分实验改良产品精致包装投入市场,由学生自己推销并做出产品的市场反馈报告;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改良品的市场影响力。第16-17个工作日:同上。第18-19个工作日:市场调研预测专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讲座:市场动向的把握、市场预测及创业经历。第二十个工作日:答辩。四、考核方法设计整个课程的实施中伴随过程评价,由教师共同体制定具体考核方案表格,由专人打分,需要遵循考核原则:以考核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为重点,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采用现场提问和现场操作的方法进行考核,部分考核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专业技术技能、出勤情况、劳动纪律、敬业精神、工作表现由教师共同体负责评定,占实训成绩的60%;体验报告及答辩成绩占实训成绩的40%。市场调研虽然不作为专业核心课,但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市场调研的课程化设计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市场竞争状况和特征,巩固了课程涉及的多项具体操作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市场销售和社会效应的整体性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产品定位及市场预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

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康复推拿实践中,以推拿为促进功能障碍恢复的主要方法。而推拿以手法和功法为手段,因此,康复推拿手段可分为康复推拿手法和康复推拿功法。康复评定是贯穿康复推拿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定既是制定康复推拿计划的依据,又是评价康复推拿计划效果的参考。总体而言,康复推拿实践可分为康复评定、康复推拿手法、康复推拿功法三大内容。故该课程也可重点围绕这三大内容进行设置。

康复推拿评定

康复评定是康复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康复医疗过程中可能重复多次康复评定。推拿所采用对疾病的诊断,虽然也有程度之分,但没有康复评定细化、全面、客观,难以适应康复实施的需要。因此,实施康复过程中,推拿需要和康复评定紧密结合。康复推拿评定目的在于:①确定病人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康复推拿始于评定,止于评定,根据不同时期的评定结果,选用不同的推拿手法、功法治疗。②确定治疗效果并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必须对病人实施的治疗方案的效果予以客观定量的评定,以确定继续或修订原始治疗方案,还是另定康复推拿措施。③康复治疗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而不同时期医生所采取的康复推拿手法、功法也不尽相同。为了比较不同康复推拿手法、功法的疗效差异,也必须有统一的衡量标准。④进行预后的评估。预后的预测可以给病人和家属以心理准备,也可作为治疗计划的依据。康复推拿评定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范围测定、肌力测定、步态分析、生存质量评定、电诊断、心理测验等。

康复推拿手法

康复推拿手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伤、残者的功能,使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手法的物理刺激可通过经络、穴位、神经,使机体发生各种应答反应,进而可促进功能的恢复。康复推拿手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调节神系统和内脏功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修复创伤组织;改善组织结构间的相关关系,整复关节、软组织;松解粘连与挛缩的组织,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肌肉功能状态、消除肌肉疲劳;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等。康复推拿手法丰富,应用时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如为调节神经和内脏功能或减轻损伤部位疼痛,应选用穴位推拿;为松解组织黏连和挛缩,可选用针对黏连组织的拨法、牵抖法等;为恢复组织解剖结构,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应选择对关节的摇动、抖动、牵伸手法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