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本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内容。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的特征与理论缺陷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融合二者管理理念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ICM)的涵义、特征以及框架进行了介绍。最后对ICM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成本降低一直是企业管理当局永恒的话题。当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模式表现为两个主流分支:流行于英美的以市场价值链为源头的作业成本法和发源于日本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的成本企划。本文对这两种代表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融合二者优点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 一、成本企划模式的研究概述 1.成本企划模式的基本原理与特征 成本企划在国内也称目标成本管理,最初起源于日本的汽车业,而后逐渐扩大到其他行业领域。成本企画使日本制造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被誉为“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成本企划的基本原理是把成本思考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产品的企划、构思和设计阶段,主要通过各种非会计属性的方法不断改进产品与工序设计,最终使产品的设计成本不高于其目标成本。 实施成本企划首先应根据企业中长期目标利润计划,市场的战略价格和企业的现实生产环境确定由市场驱动的目标成本;比较目标成本与估算成本确定成本差距,按照既定标准分解和传递成本差异形成的成本压力,逐步明确降低成本的具体途径,确定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与工序设计方案,改进设计以达到目标成本。成本企画的主要优势是: 第一,顾客与市场导向。成本企画把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于“顾客满意”,以顾客/市场为立足点,基于最具竞争力的价格设计顾客需要的产品,制定必达目标成本水平。成本企画是一种价格引导的成本控制方法。 第二,成本源流管理。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条规则,即70-80%的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为约束性成本,90-95%的产品成本在产品生产之前已经确定。一旦产品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就相对较小。因此,成本企画提出成本源流管理的思想,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产品设计阶段乃至构思、开发、策划阶段。 第三,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企画中产品设计就类似于对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全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过程中赋予的条件体现了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要求事项,通过仿真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设计策略或产品功能来控制产品成本,便可实现对成本的前馈管理。 第四,综合性成本管理。成本企画的设计团队成员由总经理、总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各部门的代表构成,供应商也经常加入团队。团队的目标是在保证目标利润前提下,将具有目标功能、品质、价格的产品供给特定的顾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顾客不认同的功能不能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应当被消除。 2.成本企画模式的理论局限性 成本企画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 (1)成本计算缺陷可能导致成本估算错误、成本企画失效。没有解决间接费用精确分配等问题,极有可能扭曲成本信息。 (2)成本企画在时间层面管理成本,忽略了作业链成本管理(即成本动因在空间层面管理成本的作用)。由于忽视作业和成本动因,成本企画在对生产制造、销售产品的成本差异进行传递、分解、挤压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逆反效应,进而无法有效权衡(trade-off)当前支出和未来收益,无法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驱动必达成本目标实现。 (3)成本企画专注于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活动涉及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项作业,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努力以提高业绩。企业在非设计阶段实施的作业是实现目标成本的保障,然而成本企画对其缺乏相应的控制手段与方法。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本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内容。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的特征与理论缺陷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融合二者管理理念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 会计 账户系统上的。80年前,会计师和工程师们将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系统结合起来,创立了成本会计 方法 ,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成本计量模式。它的出现大大提高和改善了 企业 经营管理的信息质量,推动了管理 理论 和方法的进步,也形成了有独立理论和方法的会计分支学科——成本会计。80年后的今天,信息 时代 这股潮流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 科学 的 发展 ,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将在 分析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成本计量模式框架。 一、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市场全球化和需求主导化已经成为当代 经济 发展的主要特征,需求的多样性和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强对业务流程的过程管理,以保证企业能及时调整,顺应多变的市场要求。传统的管理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1)成本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现时滞。资料表明,制造行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在产品研发阶段已确定,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成本计量模式易发生失真现象。(2)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好量疏质”、“忽视核心竞争”等缺陷,与 现代 管理思想相抵触。(3)传统的成本计量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个月到1年),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4)间接费用简单化对待,没有揭示出业务活动背后真正的成本动因。 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由于依赖于账户系统,存在着结构性的先天缺陷,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的要求。H·托马斯·约翰逊和S.卡普兰(H.T.Johnson & Robert S.Kaplan,1987)指出, 目前 的成本会计系统试图满足三个目标:(1)将部分期间成本分配到产品,以便能及时编制财务报表;(2)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3)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品成本估计数据。典型的是仅用一种成本系统来实现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目标。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然而,仅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要的成本系统,不能加强成本中心的过程控制,还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和错误。 总而言之,过程控制、产品成本 计算 和财务报告的三种职能,会有不同的报告期间、不同的变化和固定成本分类、不同的轨迹和分配程度、不同的相关成本结构、不同的对象等。这三种系统来自一般的汇总基础,为不同的职能服务,不是设法设计一个综合的系统,而是希望设计不同的系统,以便更好地履行每一个职能。可见,传统的单一的成本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多目标的成本信息要求。 以1920年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一体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已面临着“相关性消失”这一严峻的挑战,80年前,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师们曾为成本记录是否与会计账户体系结合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今天这个争论的 问题 又被提出。成本计量模式突破成本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这并不是对现行的成本会计计量系统的简单否定,也不是80年前反对成本与会计账户结合的英国和美国会计师们的成功复辟,而是一种新的升华。 二、企业管理层次与不同层次成本的特征 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都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面:战略管理活动、管理控制活动和作业任务活动。 第一层次为战略管理层面。战略管理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为企业少数管理当局(CEO、CFO、COO等)所关注和从事的主要工作。战略管理涉及的主要 内容 有:(1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比较管理学 “走出去”战略 研究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中国的管理方式的国际适用性和可移植性如何,国外中国企业如何适应所在地实际情况,有效实行跨国经营管理,顺利开展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跨越地域及文化界限,基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索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挖掘其共性和特性,寻找最优的跨国管理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将本国与外国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比较。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的比较管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对推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比较管理学的重要任务。

比较管理学的内涵

对于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我国学者曹增友(1987)认为,比较管理学是一门分析比较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在经济、文化、工业等方面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影响以及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可转移性的科学。颜坚莹(1986)指出,比较管理学的内涵涉及系统的考察、鉴别、解释和评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企业及其管理过程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和特性,明确各国、各地区管理成效的关系,从而取长补短,作为改进现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参考。孙耀君在对比较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比较管理学主要以不同文化和国家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为研究对象,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图找出一些共同的管理规律或探求可资借鉴的有效地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史天林从广义、狭义角度分析比较管理学的含义,并指出所谓比较管理学就是对管理对象进行跨越式的探究、对比和分析,涉及国度、地区、文化以及企业的跨越。黄群慧、张艳丽(1993)在对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研究基础上指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管理学分支,旨在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差异情况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并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管理知识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比较管理学以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比较世界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分析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阐明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内容,以管理移植和普遍适用为目标的,从管理学科中分化出来,并吸收了众学科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具有严谨的理论结构的边缘学科。

比较管理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国与国之间企业管理的比较为出发点,运用比较方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之间的异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行研究;第二层次,以一国内的微观企业的管理比较为出发点,将不同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比较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诸如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管理比较、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管理比较等;第三层次,其以探索一般规律为出发点,通过探讨、分类、比较各种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达到寻求管理的一般规律。

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特色及主要理论模式

(一)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特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极大影响。比较管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精华,并提高了管理研究的起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具有跨国性、整体性、自觉性、时空性、跨学科性、可比性等特点。比较管理学研究的广泛用途,受到世界各国家管理领域的重视,其研究特色表现为:

1.基于比较方向,横向静态比较和纵向动态比较相结合。横向静态是基于一时点上的空间上的比较。为认识了解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的异同,通常把各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实践放在特定的平面空间上进行比较。纵向动态比较,即时间序列上的比较,是比较各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实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从而明确各国企业管理理论演变过程。此外还涉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企业管理的斜向比较。

2.基于比较范围,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相结合。比较管理学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企业管理的一门学科,其把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全面地、多层次、综合性的比较。微观具体比较,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内各种管理理论和实际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相比较(杨海涛,1988)。

3.基于比较的范围,综合性和专题性相结合。比较管理学基于整体视角从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出发,对世界企业管理的现状、发展规律等根本问题进行探索。同时,也可就企业管理中的某一要素或某一理论进行单个比较研究。各种比较类型互相关联、互相交叉,有利于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比较的实现。

(二)比较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式

自从比较管理学问世后,其引起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的注意,形成了比较管理学诸学派或导向,各自学派又形成了不同的比较管理学理论模式。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使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向分散,研究范式也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管理学主要学派及理论模式比较如表1所示。

可见,西方的比较管理学已经相当的成熟,并分化出不同的学派比较管理理论涉及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方法等主要内容。比较管理研究诸学派虽构造的比较管理模式各异,但存在着相通的共性因素,即明确比较管理研究对象以达到管理效果,实现企业效果。纵观比较管理学的发展,比较管理研究导向由社会经济导向型到生态学导向型,再到行为科学导向型,进而到折衷经验导向,再到权变管理导向型,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导向,并伴随着90年代制度导向型的兴起而达到繁荣。

“走出去”战略下的比较管理学研究要点

我国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世界各个地区,企业管理在跨文化国家中如何适应所处环境取得良好的发展成为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面对上述众多的比较管理学派及管理理论模式,我国管理学者希望将它们兼容并蓄,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综合、更加系统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本文引用我国学者黄群慧(2009)提出的较为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如图1所示),来探讨在此模式下,如何通过研究管理差异,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在外企业适应能力,并制定和实行出高效可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比较管理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国家文化渊源的不同,从而使各个国家的企业管理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下,我国要想发展好自己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网络,需要对不同经济制度、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差异对管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比较管理学在运用于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管理研究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方式(黄群慧,2009)。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决定着管理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决定管理的绩效。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不同的制度文化差异,造成管理者思维方式具有各自的特性。构建于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带来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而讲求“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使管理组织往往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跨文化背景下管理的充分结合,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相通性与差异性,有效解决跨国公司管理中源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是我国跨国公司实现跨国经营管理的目标(范徽等,2010)。比较管理学研究应着重探索跨国公司所在国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重视对不同国家之间的管理观念、管理文化、管理技术的比较分析与探究。

第二,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影响着最高管理层的决策。跨国公司要实现良好的跨国经营,就需要对企业所处的法律、文化、历史以及政治背景等环境进行分析,构建紧密的关系网络。我国的跨国经营经历了由到设立销售办事处,再到建立生产企业的转变,真正从全球视角制定战略、设计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很少。在并购模式正成为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模式下,特别应注重不同国家之间市场与文化的差异。同时,正确的比较不仅从管理的外部环境出发,还必须重视企业管理内在本质的区别与联系。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组织结构、资源状况对最高管理层的决策以及管理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第三,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移植,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是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黄速建等,2010)。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外部环境以及管理职能、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都对管理的移植产生影响。管理的有效移植离不开管理知识的移植和创新。在选择管理要素时要确保其可移植性,对于不可移植的管理要素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结合企业具体实际进行管理实践操作(王雪梅,2010)。管理的移植是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在从事管理的比较研究时,管理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参考文献:

1.曹增友.比较管理学[J].科学管理研究,1987(2)

2.颜坚莹.比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J].暨南学报,1986(4)

3.黄群慧,张艳丽.比较管理学科理论体系构思[J].社会科学,1993(2)

4.杨海涛.比较管理学导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5.黄群慧.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4)

6.范徽,曹姝婧,王凤华.基于制度文明的跨文化比较管理学新分析框架[J].比较管理,2010(1)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成本管理;竞争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及研究现状

1.战略成本管理概述。战略成本管理,指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系统成本管理。以企业成本持续降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为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大环境下,提供为实行战略决策所用的成本信息,同时确定成本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企业内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变化而发展形成的产物;第二,由于成本管理是包含在企业管理之内的,所以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方式也必须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第三,关于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战略成本管理把之贯穿到企业的全部生产以及经营过程,利用成本信息帮助企业适应竞争环境,增强竞争力。

2.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战略成本管理,到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快速出现。整个研究以成本管理总体怎样服务于企业新兴的战略管理为出发点,目的是协助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战略,成果是提供了对企业战略决策有利的成本信息理论。到目前为止,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并且逐步在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

3.国内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国内有关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比较落后,才刚起步,大约从九八年开始,以后逐步的被重视。大多数国内学者们只限于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的分析,局限在只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没有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现状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没有将理论方面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有效地结合,在分析方法方面缺乏定量研究。

二、各行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概述

1.房地产企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盛楠的论文,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以桑克模式为主线,并运用改进和完善后的桑克模式,依据战略成本管理的设计目标模式和原则,尝试着设计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应用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点研究成果:第一,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以及应用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现有模式应用的优缺点;第二,在分析和评价现有模式应用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桑克模式”,尝试着建构了我国房地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应用模型;第三,模式的实践应用,把建构好的模式实际应用到我国房地产行业,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和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整改思路;第四,建立了我国房地产行业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比较,此成果在房地产行业业绩评价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高新技术企业。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贵玲在毕业论文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中,结合高新技术行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以及制造技术的更新、环境的变化建构了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体系统应用框架。跟据论文中有关案例调研以及采用的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高新技术行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新技术行业现阶段所处的宏观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第二,企业本身的基础条件太差;第三,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及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依据实际调研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提高其应用效率的系统的应用框架模型。另外框架的构建还包含战略分析、方法措施和绩效评价等体系,这些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以后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较全面的知识,起到了全方位的指导作用。

3.医药企业。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健在T医药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研究论文中基于T医药公司的实际案例咨询问题,对T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实证研究。该论文首先分析论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并对其定义、特征、目标以及管理模式的整个框架、具体实施步骤、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即根据T医药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情况,提出针对原先的管理体系,应把战略成本管理与之相结合,并进一步对其重新配置,优化管理,通过实施相关成本动因分析,成本价值链分析以及企业战略定位分析等措施最终达到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在论文最后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运用其考核方法,对公司内战略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新有效地分析,增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企业整个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得到优化。

三、推行和研究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当今社会,企业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长期立足,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此,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是现代成本管理体系要想得到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实施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结合;第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第三,企业管理经营的改善和强化也需要战略成本管理的协助;最后,有助于现有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当今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优化的成本管理,可促进完善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同时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为企业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整体框架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成本战略管理的效率,也为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诸多成本管理问题提供了其实可行的改进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健.T医药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12.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靠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变得举足轻重。企业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获胜。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企业管理从微观管理调控转变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间接性宏观调控,这一转变促使企业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另一个引人注意的方面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这导致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梳理,结合学者们分别从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不同方面对企业管理模式所展开的分析,其研究成果对不同企业规模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对企业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管理模式概述

21世纪,企业的数量伴随社会快速发展而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选择又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了企业绩效。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这使得企业的生产率大大提高。随着产业革命的开始,机械力逐渐代替了人力,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减少了成本。在这些历史背景下,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创新。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从改进操作工人的效率和效果的角度考察了管理。随后法约尔(20世纪早期)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重在关注组织的整体以及如何使整个组织更有效。还有一些研究者强调组织中人的行为,主要是梅奥(1932)所提出的“经济人”的说法,在企业管理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现代,出现了定量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权变理论、企业再造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等。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关于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多发生在那些经营绩效优秀的企业当中,对它们成功的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形成了诸如美国企业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等等,而并没有关注在“管理模式”的学术定义上。如表1所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个人为主的制度管理,他们将人看作是自私自利的客体,为此将人的这种行为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目前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点,其一,强调个人本身的创造价值;其二,以岗位分析和工作分析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为标准,将其与薪酬体系相联系,通过对岗位和工作的分析,更好的进行人力和资源的配置;其三,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种分权的领导方式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工作,但这种模式下存在的弊端主要是企业中员工的关系不稳定,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从而增加人工成本。相对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团体为主,注重人本管理,从而形成了群体本位主义,使团队成员更有效的进行合作的一种经营模式。该种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该模式以人为中心,使企业获得了凝聚力,这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同时日本企业结合工会制度、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度以及现场管理这四个制度,不断地完善人本管理,进一步促进企业团队的合作,鼓励全员参与;另一个方面,该模式是结合日本的基本国情而探索出来的,体现了该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同时在某些方面接受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以东南亚企业管理模式为代表的企业往往是由一个家族掌控着,这样的企业中CEO大多是一家之主,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但是不考虑权力责任限制。该种模式和美国在权力管理上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将经营权与所有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家族的利益是企业最在乎的。这种企业的只要筹集资金的渠道是贷款或者向家族企业所筹集的私人财产,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亲彩,为此,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从而会引发很多内部问题,不利于人才的发展。过去在西方国家,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案例研究为导向的,并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尤其注重比较美国、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大差异,使得比较管理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在近几年中,我国学者开始接受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比较重视概念上的界定。李众将企业管理模式定义为一种管理制度体系,该种体系是以一定的管理思想为指导,结合现实中的环境而形成的。这种想法和日本的管理模式相类似。钱颜文等学者认为,管理模式是一定环境下结合企业的各种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标准形式,认为该标准形式可以被参照和借用。李胜馨(2005)从资源配置上来定义管理模式,认为它是将企业中的各种资源高质量低成本的转化成市场所需的各种服务和产品。尽管各个学者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可以从中概况出一些基本特征:包含着一系列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特定环境下的选择与组合;以实现企业利益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它的产生依赖于管理实践的发展和完善。

三、企业管理模式模型研究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着唯一一种普遍适用的组织设计,每一个企业必须围绕适合于它的使命和战略的主要任务来进行设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麦肯锡公司提出的7S模型,包括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愿景这7大影响因素,而我国学者卢启程等进一步将企业管理模式各要素划分为支撑要素和结构要素,其中支撑要素主要是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目标及客户、员工三个方面;结构要素主要是五个方面: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管理技术、决策及领导模式、产权制度、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然而对于在具体要素选择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企业管理模式的类型也各有千秋。下面介绍几种最新研究的管理模式。如表2所示。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社会责任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作为了一种经营战略被广大企业所应用,这种管理模式研究也在不断创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管理学家认识文化差异是造就日本经济奇迹与日本企业竞争力背后的原因,为此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出现了文化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呈动态化趋势,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正处于探索与形成阶段,不同因素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程度及效果都不同,下面将分析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特征。

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趋势

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管理模式之间的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竞争”“创新”这几个字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多种多样,发展趋势也逐渐明朗,无论在管理思想上还是在管理行为上都发生着变化。归纳起来,现代管理模式的新趋势总结如下:首先,“以人为本”的激励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中最匮乏的往往不是资金和机器设备,而是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上述对日、美的管理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管理思想都是以人为本。日式主要从人的集体协作的角度出发,偏重于集体合作的发展,而美式则以个人为根本出发点,更偏重于个人的发展。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双因素理论,我们知道通过激励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激励手段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可以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以此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其次,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在当今社会,如果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社会责任,可能导致企业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经营。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企业本质上是各个利益相关平台相互合作,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而不是单纯的以个人利益为主,目前很多企业一直贯彻着这个理念。例如,诺维信公司指出“强大的社会行为可以帮助我们赢得‘人才之战’、品牌价值、社会责任投资、客户要求”。由此可见,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在经营理念上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还要坚持重视社会责任,关注经济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创造社会和谐。再者,以竞争为核心的决策战略模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解决问题要慎重思考,三思而后行,一旦犯错,就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大错,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例如,“三株集团”和“秦池酒”,都曾经创造了中国企业销售史上的奇迹,但由于企业决策不当导致企业陷入深渊,为此,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决策必须是进行多角度多因素分析、多方案比较后再择优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决策不能只由经验或者领导个人意志决定,而应在动态、多元、系统环境下得出。最后,弹性化的组织模式。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企业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新科技革命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管理的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国内外经常发生企业重组,像美团和大众的合并一样,从以前的竞争对手变成如今的“一家亲”,为了使两个平台更好的合作,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就要更加灵活,要由原来单一的垂直化发展向扁平化方向转变,所以弹性化的组织模式在企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权变观念也很突出,即管理模式没有一尘不变的,也没有四海皆用的,必须要随机应变,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论的。综上所述,“竞争”与“创新”一直是这个时代的市场主题,四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新趋势都体现出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及管理行为都在发生变化,这也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

五、对企业未来管理模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为此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通过上述对管理模式的分析及归纳,下面对企业未来管理模式的发展提出几点启示:第一,管理思想上的转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管理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渐加强。人本理念、团结合作、权变观念等管理思想在企业中越来越突出,只有企业领导者将这种思想扎根与脑海之中,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员工一起团结合作才能使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起来,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第二,自觉遵守法律,加强责任意识。在如今这个法治的社会里,遵纪守法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包括依法纳税、依法排污治污、保障职工资等等。依法排污治污,要求企业在发展自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有社会良心;保障职工工资,要求给职工正常待遇,为此企业的管理模式要建立在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上,这样才可能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第三,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把握市场竞争变化的规律。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同时还要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企业掌握未来市场变化的规律,从而做出相对应的战略决策,以此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赢得市场。第四,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现在的企业中大多呈现出多样化,包括年龄上的多样化、地域性的差别化以及种族上的多样化等。在拥有多样化人才的企业中,如果用单一的管理方式,或许会大大的降低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绩效;相反,如果运用弹性化的管理,不同年龄的员工分配适合他们的工作,做到因人设岗,因事设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做事效率。综上所述,企业未来的管理模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为此企业管理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管理思想也要有所转变,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遵纪守法,发展要以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当然,在企业有所成就时不要骄傲自满,要时刻“生于忧患”,把握市场的发展规律,这样才不至于在竞争中淘汰;最后就是在面对多样化的员工时,企业的管理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勿墨守成规。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不断创新,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高秀兰.中外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5(10).

[2]李昆.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创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07).

[3]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2005(02).

[4]叶国灿.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2).

[5]卢启程.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J].时代经贸,2006(45).

[6]曹苏,龚国钧.关于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02).

[7]解祥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企业经济,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