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组织领导

我局成立内资企业网上年检工作领导小组,由刘分田局长任组长,封礼明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秀红和曹克强负责,办公室成员由企业注册登记管理科、办公室信息中心人员组成。各分局一定要一把手亲自抓,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将网上年检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落实省局亮点工程工作精神,推动企业注册监管工作改革。

二、年检规定

(一)年检范围

凡年12月31日前在我局登记注册的各类内资企业,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上述企业的分支机构,都应申报年企业年度检验。

(二)年检时间

按照《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的规定,我市年度企业年度检验时间为年3月1日至6月30日。经批准延期申报的,可延长申报时间至7月30日。

(三)年检流程

年检操作程序按照《企业年度检验办法》执行。年度的企业年检,原则上都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网”进行网上申报。企业网上申报经预审合格后,还应按要求携带相关书面材料到指定地点办理年检复核,并在营业执照副本上加盖年检戳记。如企业仅在网上申报,但不按要求办理复核的,应及时催办;到年检截止日仍未办理的,视同未参检,并按有关规定予以查处,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年检审查人员必须通过省局门户网进入网检系统,初审人员通过密码登录后进行初审操作;复核人员通过复核操作,并加盖年检戳记和材料归档。

(四)年检的重点

1、重点监管企业或重点行业:对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许可审批经营项目的企业,必须提交合法有效的加盖企业印章的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要继续加强对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安全的各类重点行业企业经营资格的审查,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运输、娱乐场所、中介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等行业企业作为审点,着重审查其提交的前置许可文件、证件是否合法有效,被许可主体名称是否与营业执照的企业名称一致,许可文件、证件的期限是否过期失效。对许可文件、证件过期失效的,或前置许可审批手续不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改正的,责令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2、审查和监管的重点内容:(1)重点审查企业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督促和引导企业规范出资;(2)审查企业执行前置行政许可规定情况,依法规范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3)加强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管理,督促企业依法办理变更登记。(4)加强与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中介行业协会的沟通合作,依法加强对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报告、公司及股东“两虚一逃”行为的防范。

3、财务审计范围:下列企业在年度企业年检中需要提交年度财务审计报告: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从事证券、金融、期货、保险、投资、验资、评估、担保、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出入境中介、外派劳务中介、企业登记的公司;年7月1日至年6月30日设立的公司;三年内有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违法行为的公司以及年增加注册资本的公司。上述企业必须提交规范有效的审计报告。

4、加强对企业登记机构的监督检查。对企业登记机构以及从事相关联业务的验资、审计和资产评估机构列为监督检点。对无证无照或超范围从事企业登记业务的行为,为企业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或违规提供验资报告、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的行为,以及协助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发现线索,与财政、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依法严肃查处。

(五)工作分工

办公室信息中心负责网络维护和通畅;基层分局负责协助本辖区内企业申报网上年检资料;注册科负责网上年检的知识培训和宣传:在注册大厅设立网上年检服务区,由科长和副科长负责指导企业申报网上年检资料,预审网上申报材料,签署回复意见,并在企业提供的年检书式材料上签署意见;收费员收取年检书式材料后,收费并加盖年检戳记;档案员从收费员处收取年检档案并整理归档。

三、对外宣传

1、利用工商局网站和政府网站公开企业年检须知、网上年检知识、流程和重要意义;

2、在市电视台公告企业年检通知,公开网上年检咨询电话;

3、通过基层工商分局和一站式办公大厅的登记、年检窗口散发年检须知、网上年检知识问答等资料。

四、培训安排

为进一步提高各单位年检审查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及企业能了解并自主上网申报年检,保证网上年检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网上年检率,决定制定如下培训计划。一是工商年检审核员培训,重点培训网上年检实务解答和网上预审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年检服务人员,帮助企业完成网上资料的申报,重点培训企业申报端的操作方法;三是企业网上申报年检人员,重点是使之了解网上年检知识,并能自主上网申报年检。争取集中时间,于年3月15日前,完成相关人员的培训。

对企业网上申报年检人员的培训,应遵循方便企业的原则,培训率100%的原则,采取以下方式:1、对有操作基础的企业电话培训,按指导操作;2、借鉴上门年检经验,到企业集中的城中村、企业集团上门培训,并现场年检;3、基层分局组织辖区企业网上申报年检人员,由注册科负责培训;4、注册大厅和基层工商分局设网上年检服务区,配备一台性能优良的计算机,派专职服务人员对来年检的企业人员网上年检申报咨询、指导、培训、服务;5、开通网上年检咨询热线。

五、质量要求

1、网上年检率要求至少达到85%。

2、书式年检材料与网上申报年检资料要高度一致,网上申报年检资料不得滞后于书式年检材料。

3、年检工作人员提供帮助热情服务,但不得代企业进行网上申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知识培训。一是要加大对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能熟练操作并指导企业;二是对从事年检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其他人员参加培训。

(二)创新年检服务方式,营造和谐宽松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新年检服务方式,丰富年检服务内容,做好年检服务工作。可以采用预约年检、上门年检、电话催检等方式,运用信用指导,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督促企业按时接受年检,方便企业申报年检。

(三)运用年检成果,重视年检监管数据开发应用。了解掌握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优势及经济规模等综合情况,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等提供参考,并及时向政府报告及向社会公布。要充分利用年检平台和信用监管平台,对重点审查和监管企业、社会关注度高的企业,开展专项调研,及时向政府报告及向社会公布。

(四)结合年检做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年检中书式审查和金信系统流程要同步一致,新发生的数据实时同步录入到企业年检和案件管理系统,并做好历史数据的补录完善和比对核查,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人员管理问题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然而,从目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建筑工人文化素质偏低,流动性大,技能不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违章作业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建筑施工科学管理的的巨大障碍。据调查,建筑施工工人主要是农民工,他们来自农村,大部分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而且90%以上的农民工从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拥有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更是寥寥无几,用广泛流传的话说,就是“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放下锄头砌起砖头”。加之有些建筑企业管理不严格,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民工培训学校形同虚设,技术交底工作落实不力,势必造成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纪律松散,效率低下,材料乱放,工具乱丢,施工现场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管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巨大隐患。

(二)材料管理问题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现场投入材料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建筑材料的管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实践工作中,也许工厂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合格,可以达到产品检验标准,也可以顺利通过试验产品质量测试,但也不排除许多材料,如砂、石、砖等质量较差,加之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疏漏,运进进场时不再严格检查检测,往往因此而造成施工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

(三)机械设备操作及成品、半成品管理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建筑材料以外,还有大量建筑设备以及运输工具、各种配件、成品、半成品等等,这些材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人员的任何懈怠和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特别是在租赁机械和设备使用中,由于很多建筑企业机械操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因此而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的事例屡见不鲜。

(四)安全意识模糊,责任不明确问题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整个工程进程的关键,但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此认识不到位,导致他们在管理工作中,不能把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只是停留在口头,没有根植于心。平时不能深入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及相关文件,上级领导也不能将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贫乏。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安全责任制,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安全责任制,但落实上从上到下逐级减弱,有的企业责任不明确,不能按项目特点制定,不考虑时间、项目、人员变动等因素制定安全责任制,使得责任非常模糊。例如,不少施工企业这个工地的责任制和另一个工地的责任制一个样,几年前制定现场施工制度和现场施工责任制一个样,使得贯彻制度和落实责任制的时候,走过场,流于形势,对违反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无法按照责任制处罚。

二、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管理。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是管理人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紧抓住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人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增强建筑施工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责任感,培养主人翁的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是最根本的任务。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全员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强的基建队伍要充分认识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管理出精品,管理出效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高瞻远瞩,将安全生产制度化、常态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开拓进取,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乐于接受新事物,努力掌握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熟悉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服从指挥,安全意识强。2.坚持目标管理,有效落实生产责任制要对施工中的人的管理和对物及环境因素状的管理结合起来,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保护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的目标。3.坚持全员管理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控制,不仅要突出一个“严”字,狠抓一个“细”字,更要强调一个“全”字。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安全机构的事情,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情,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成效。4.实行全面控制结合每一个工程的特点,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人的使用,根据人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心理行为习惯掌控人的使用。特别是对农民工的管理,要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摆在突出位置。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差,流动性较大,工种更换频繁,安全意识淡薄,客观上给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必须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培训促使农民工掌握各工种操作规程,掌握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二)抓好材料管理,是实现施工现场管理安全目标和效益目标的重要任务严格把好材料关,在材料采购时不能仅仅考虑价格高低因素,更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格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做到不符要求的材料坚决不购买,已经购买的不合格材料坚决清除出场。首先要加强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配备,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检测程序、方法和手段,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质保书、合格证、材料复试报告等资料齐全,未经检验的材料坚决避免在工程中使用,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把对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重点,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再随机抽取焊接件检测。另外,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在工程使用最普遍、工程需要量较大,这些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质量一定要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浇筑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校核各种计量表具、量具,审核混凝土的配合比。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组织施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安全目标和效益目标。

(三)建立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建立健全切合建筑企业实际的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现场考勤制度、施工现场例会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仓库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制度、机械操作制度、材料采购验收制度、文明卫生制度、消防制度等。贯彻落实这些制度必须做到定人、定位、定操作、定质量、定劳动定额,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并通过定期召开施工现场工作例会,收集各工种监管人员现场发现和反馈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理方法。

(四)搞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程序管理和成品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安全是保障,质量是根本,科学的进度计划和材料管理是效益的直接体现。要把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有机的生产系统,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生产目的,就必须加强劳动管理,合理配置劳动力,精心维护和使用机械设备,改善施工技术,严格材料和成品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首先,要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工程的质量要求,完善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方案,组织好质量管理,使每项工作责任到人,努力实现优良工程、精品工程。其次,要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施工单位的每一个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有关工程施工人员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意识,严格执行“三检”制,在经过质监部门质检员签字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再次,严把隐蔽工程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立即整改。严防施工单位质检员验收签字流于形式,监理方发现问题应及时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待施工单位处理或返工完成后,还要再进行复检。

(五)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目的就是通过采取生产要素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措施,针对生产活动的特点,有效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中相关要求,实行安全教育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好每一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每一位工人建立安全教育培训资料卡,一人一卡,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一般来说,培训内容主要实行三级安全教育,第一级是公司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规范、规程、标准和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等;第二级是项目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施工现场环境、工程施工特点、工地安全制度、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第三级是班组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事故案例剖析等。安全技术交底主要是施工项目的作业特点和危险点、具体的预防措施、安全事项、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措施等。要特别强调的是:①不同的施工阶段具有不同的不安全因素,如钢筋工,在围护结构施工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安全隐患大不相同;围护结构施工阶段主要在施工现场专用钢筋加工及安装,但在主体施工阶段,重点安全隐患集中在支架、模板、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方面;②因季节或气温变化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例如,雨季施工安全隐患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平时,高温天气施工安全隐患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常温条件下的施工;③不同工种之间交叉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要教育施工人员做到“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被物体伤害;④消防、施工用电也要作为日常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教育要制度化。例如:班前班后安全会、安全会议、安全活动日、事故现场会、安全技术交流、安全知识考核、安全教育陈列室、安全教育电影、宣传栏、宣传画、警示牌、横幅标语、安全操作规程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好安全管理细则并严格执行,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努力使工程项目施工成为达标工地、样板工地。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训 实训教学 高职会计实训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针对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会计操作人员,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把实训教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传统的实践教学是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所谓的顶岗实习。但是现实的操作并不尽如人意,企业的会计部门具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如果学生进行短期的实训,无法在企业中安排具体的岗位,所以所谓的顶岗实习也就流于形式,学生很少接触企业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往往就是在一旁看看流程;如果实训时间安排过长,又会对正常的校内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计和实施会计实训,实现培养动手和适应能力强的会计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社会提供高技能的会计人才或者熟练的社会劳动者,成为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对会计实训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将原来单纯的顶岗实习改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按照课程进度和会计工作流程安排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训内容,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会计实训教学的教育观念落后。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参加工作以后的主要竞争优势,也是他们在本职岗位上的立足之本。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学仍然停留在较低层面的“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上,这主要是由于受到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做法和观念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只是照搬照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会计就应该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因此在实训的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些经济业务,指导学生按照实训的要求完成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直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一套会计工作流程,这样使学生感觉在整个的实训过程中比较被动和盲目,对会计实训失去兴趣,缺乏积极主动性,而且这种实训的素材大多数都是按照教材的体系编写,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学生难以领会会计工作生成对企业有用信息的真实价值和真正意义,不能起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作用。

2 会计实训教学的教学环境欠完善。在当前情况下,会计实训一般都要在专门的实训室里进行,因此会计实训室是完成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手工会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设置了类似于财务部门的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实际模拟和操作会计流程。但是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实训教学内容的更新,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会计部门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部门,而是和其他部门高度整合进行会计信息共享。因此,在实训教学当中,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手工实训教学时,不能进行涉及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实训内容;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也没有相关硬件或软件的相应设施的配备,仅局限于财务软件等会计实践教学,更没有配备使用包含供应链、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模块的erp管理软件以及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等。这样就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训内容是孤立的,在当前这种企业和社会信息高度共享的情况下,用这种实训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3 会计实训教材不合理。会计的实训教材应该包括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即不仅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还应包括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主要集中在前三者,后三者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训教材。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训学习内容不全面、不完整、不系统,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会会计核算等基本的操作,而对于如何报税、纳税和合理避税,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以及如何进行内部审计都无从知晓,当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操作能力也就比较差。另外会计实训教材一般只是某一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而现实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实训基本不涉及商业企业、物流、金融、税务、海关、保险、证券、房地产等业务过程,这样就使得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不符,使学生产生所学内容用不上,用的内容没有学的感觉。再有教材中缺少指导学生运用职业判断创造性地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使实训变成了理论知识的翻版,冲淡了会计实训的应用性和写实性。此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会计实训资料可操作性较差,有的过于强调真实而使实训陷入简单业务无限制重复的境地,而有些模拟资料又与实际相差较远。

4 高职会计实训的指导教师实践经历缺乏。从高职院校会计专职教师的来源看,目前主要是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非常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影响,他们中大部分会计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实践经验,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都处于弱势。再加上从事会计工作,企业的待遇比学校要高很多,因此很多会计学博士和硕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教学工作,也就直接导致了高校会计教师缺乏,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参加进修培训,没有时间下厂实践锻炼。

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何根据市场需要,改善现行会计实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让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在会计实训过程中,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进行实训的积极主动性。实训方式可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单人全过程综合实训和分岗轮换操作实训。单人全过程综合实训,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设立账簿、登期初余额、填制凭证、签字和审核凭证、登账、对账和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实训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及全套账的资料。分岗实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几个成员每人一岗,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不相容分离原则,分设出纳、审核、记账员和会计主管等几个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几个岗位协同工作完成上述会计实训的各个环节。小组内的几个成员轮流调整工作岗位,使组内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实训环节都有重点实训内容,通过交叉轮换以适应不同的岗位。实训结束后每人需提交实训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整套账的资料。从建账、基本制度的订立、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设立与登记账簿直到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随着实训进程分步骤完成。

2 多层次建设会计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只有进行了多层次建设,才能使会计实训内容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有能力的高职院校应紧随市场的变化,建立起erp实验中心,以及沙盘演练实验室。在erp实验中心中可以开设财务会计、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实训课程,也可以和沙盘模拟对抗演练结合进行综合性实训,这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进行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同步发展需求,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既然实训室是为了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那么实训室的建设就必须体现先进性和现代性的特点,在实训室的配置方面具有前瞻性,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合作的管理软件公司了解市场动态,改变传统实训室与管理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积极引进和升级最新的管理软件,建立和完善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训室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为会计实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建立操作性强适应实训要求的教材体系。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分行业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对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近年来容纳会计毕业生比较多的行业进行专项的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多个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实训教材的设计环节有针对性地将会计和报税、纳税和合理避税结合起来,使实训的过程更加贴近实际。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和不断完善,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要求,会计实训教学内容也要使用法律法规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将相关法规准则的最新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结合会计专业特点,认真搞好教材建设,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搜集、整理模拟实验所需资料,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合作编写会计实训教材,以解决实训教材更新受到会计法规颁布与实施的制约相对滞后的问题。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一、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现状

成本会计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1880年至1920年的奠基期后,逐步从普通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战之后,成本会计逐步形成了以事前、事中与事后成本控制的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该体系能够达到三个目标,分别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却非常缓慢,除了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作业成本法之外,成本会计的很多方面都渐渐地落后于实践,特别体现在教学方面。综观国内成本会计教材,多数的篇幅都在讲解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除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准确性与深入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问题之外,其他内容都未将现有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来。尤其是环境保护素质的培养并未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引起工业企业污染的源头主要是物质资源未充分利用所导致的,而成本会计对资源消耗记录、归类与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实效上讲,在我国已经确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国策,将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的大背景下,虽然成本会计在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上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契机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物质流成本会计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物质流成本会计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阿鲁克斯布鲁克研究所于1992年开发的环境成本会计的一种核算方法。沿着物质流向进行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核算出流向产成品的物质的成本,还可以核算出各个工序形成废弃物的物质的成本,进而找到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控制盲点,为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线索,使企业在降低环境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荷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wWW.133229.coM国外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定义为:用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关的人工费和其他间接费用的流向,以此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不必要的物质资源损失浪费成本,以期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目的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物质流成本会计自开发以来,在德国企业中进行广泛试验并取得成功。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总结了一系列案例研究成果,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以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产业环境管理协会进行环境工作发展促进调查,国部克彦教授和中岛道靖教授对德国发明的物质流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01年导入4家企业获得成功。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部《环境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推进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应用。2003年与德国、英国和美国组成mfca联合协作组织,2004年开始向日本全国普及。2007年日本政府向iso国际标准化认证组织提出mfca国际标准认证方案。到2009年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国内学者肖序等对物质流(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进行了介绍与研究,但转化为教材并进行教学实践在国内尚未得到尝试。

三、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企业培训 应用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升级,高素质的员工日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何对已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开发自然就成为了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工作。然而,当下的企业培训状况并不乐观。笔者对东莞地区110家民营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49%的民营企业尚未建立员工培训制度,58.7%的员工认为“培训过程缺乏教学设计,效果一般”(孙健敏、穆桂斌,2009);胡庆喜(2008)对国有企业的员工调查也显示,74.8%的员工认为“培训设计不够合理,不能满足自身需要”,42.3%的员工渴求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验也表明,曾经困扰该国培训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投入不足,二是培训过程缺乏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持。第一条对于我国企业无疑是成立的,对于第二条,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研究。因此,系统探讨在企业培训过程中如何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手段,促进培训过程实施、并进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应用优势

为了将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培训领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应用优势。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认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影响和促进学习者学习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它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包括了“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资源也不只限于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和材料,而是包括了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既包括如教师、同伴、团队等人力资源,也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非人力资源。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资源开发以及媒体技术应用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对企业培训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企业培训的优势所在。如Kelly(1994)指出,美国企业的培训由原来完全依赖于人力资源部门正转变为多方参与,并特别重视吸引外部教学设计专家的支持,62%的被调查企业在开发内部培训课程时有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协作。Barbian(2001)指出,在培训手段和方法上,虽然仍以课堂授课为主,但信息化技术手段已广泛采用,视听教学、案例研究、商业游戏、角色扮演等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形式已占美国培训市场的小半壁江山。

除了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教育技术的优势还集中体现在另外两方面:一是多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的特性与优点,多媒体性(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够丰富知识呈现的方式,有效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促进有效学习;集成性、交互性和超链接性能够向学习者提供友好的交互,并能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超链接,使学习信息的组织更加符合人类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二是远程在线学习的高效率与低成本。远程培训能够为不具备固定场所学习条件的企业创造培训机会,同时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

三、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

企业培训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对规模较小的教育系统。所以基于学校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培训领域。事实上,教学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最早就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当前,教学系统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或分支,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框架,具体说来,就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正的过程。

不过,企业培训与课堂教学相比,其思路和方法还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员工,企业所关心的是经过培训后员工的业绩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教学系统设计应用于企业培训的起点就应该是确定员工的训前绩效状况。企业的管理者首先需要确定员工的当前表现与所期望的表现之间存在的行为差距,并分析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导致绩效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员工工作态度方面的,也可能是员工知识与技能的不足造成的。培训对于态度转变所起的作用通常很小,只有当绩效差距是由于知识或能力不足造成时,培训才会发生作用。当组织者确定了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才能正式引入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在培训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5个步骤:

1.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培训组织者立足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明确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要求,并对员工的绩效现状进行调研,找出绩效差距,进而确立要弥补差距所需要培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对受训者直接进行需求调查,了解他们所需要的培训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目标受训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内容不仅包括受训者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学习期望与动机、相关工作经验、认知成熟度等,还要包括目标受训者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

2.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进入了培训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培训内容为学习者制定学习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可执行目标;二是依据培训内容,为学习者选择培训材料、设计培训环境、选择培训策略(主要包括培训形式、授课方式和评估方式);三是对培训过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内容分解和步骤细化。

3.课程开发

如果已有的培训材料不能满足需要,那么就需要为培训量身开发适合的课程材料。课程开发团队应该由培训组织者、业务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组成。其开发过程包括:编写课程材料包、开发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培训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如案例讨论式、角色扮演、评价中心、仿真模拟等方式。

4.组织实施

培训的组织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师、培训形式的选择;培训的实施是将培训课程内容传递给目标学习者。

5.效果评价

对效果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培训需求分析;形成性评价则发生在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每个阶段,适时地指导方案的调整;总结性评价主要针对培训的效益与产出评价。

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具有简洁、有序、科学等优势,能帮助培训组织者系统地设计和实现培训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该模型去实施员工培训时,还应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四、基于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实施

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

1.加强对培训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正如西尔斯(1994)在《教学技术:

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指出的,“教学设计最深刻的变革就是它的实践范围得到拓展。虽然教学设计领域始于学校教育,但目前大量活动是在私营部门的员工培训方面展开的”。对培训内容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吸引教学设计人员和培训师参加培训材料的开发来实现的,具体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解,并依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内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步骤和培训方式。

2.在培训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单一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论是视觉、听觉的多渠道传递方式,还是多媒体的友好交互性、超链接性等特征,都能够让学习过程更符合认知规律,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片的形式,将企业内绩效表现良好的行为和流程制作成视频课程,在制作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操作技能或流程的重点、难点、危险点,使学员能直观形象地对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另外,运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辅助员工学习,还能使员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调控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从而达到个别化学习的目的;最后,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的工作环境,使学员能够从做中学,这样也有利于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实际的工作情境。

3.注重网络培训方式的运用

网络培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效快捷的培训形式,截至2005年底,世界500强的企业已有80%的企业采用了网络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员工培训。在日益发展的网络交互技术支持下,基于网络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网络个别化培训,类似于单机多媒体计算机培训,学员自定步调,培训内容主要存在于本地机上,学员及师生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等形式进行交互;二是网络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通过该系统,分散于不同地区的同一企业的学员可以共享企业资源,参与本企业的网络课程的学习,同时能够获得来自企业中心服务器的资源与指导。员工还可以通过BBS讨论区与培训师进行交流;三是网络虚拟异步课堂,学员和培训师在各自方便的时间登陆网络,培训师就学员提出的问题利用交流工具予以回复。这种形式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便于向群体提供异步的网络课程学习;四是网络虚拟同步课堂,培训师与学员同时在线,通过共享白板、视频会议、视觉支持的音频会议等工具进行实时交互。学员可以在同步视频讲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讨论形式既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电子白板上文本、图形的形式。

五、结语

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是一个用来辅助设计、开发培训方案的系统,实践证明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但在实际培训中,常会出现一些需要快速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对这个系统流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僵化执行是不可取的,在整个培训方案执行周期内,组织者需要不断收集反馈和评价信息,并及时调整,以期使培训方案更加有效。

此外,教育技术在学习材料开发、多媒体内容呈现、培训方式选择、规模效率提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使得我们在开展企业培训时,要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培训的教学过程,并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利于知识迁移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并最终促使员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随着企业创设学习型组织的进程日益加快,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不仅局限于员工的培训,它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也将贡献自身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K.Kelly. Motorola:Training for the Milennium[J].Business Week ,1994,3:158172

[2]J.Barbian.20th Annual Salary Survey. Training,2001,11

[3]巴巴拉.西尔斯 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4]胡庆喜 丁小浩: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现状与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设探析.亚欧会议终身学习论坛文集.2008

[5]孙健敏 穆桂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经济管理,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