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特征

我国改革开发的近30年里,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真正担当起了“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任。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民营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约14个百分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途径、对外贸易的生力军。随着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生存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只是单纯模仿国外知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就是企业内部并没有产生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面文化,反而变成了阻碍企业运营的负面文化。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仅仅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地探讨什么是适应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解决单纯模仿、生搬硬套的问题。而现如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稀缺的,以下笔者将通过对企业文化特征的探讨,提出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应具备的特征。

企业文化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组织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行为模式,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其特征主要包括无形性与有形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系统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

(一)无形性与有形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它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都是无形的。企业文化由不同层次的文化组成的系统,有表层文化、中间层文化、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联系,构成企业文化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规范和约束是一种“软约束”。注重无形性的同时,不可忽视企业中有形的因素。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力量的发挥必须通过企业中有形的载体,没有这些有形载体,那么企业文化是无法存在的。

(二)稳定性与前瞻性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诞生而产生,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具有强大的相对稳定性。不会因日常经营环境的变化、制造技术的改变、某些员工的流动而激烈动荡。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一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远比规章制度及其他公司章程对员工更具影响力。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好比清新的空气,通过点点滴滴、似有若无地渗透,于无声处浸透了企业成员的思想,它积淀于人们的观念深处,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习惯。

(三)系统性与多样性

企业文化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不是空洞的抽象。这些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系统。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传统不同、企业产生背景乃至企业领导与员工个性、素质不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的内涵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规模已经从最初的家庭作坊逐步地扩张,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发展空间由家乡一直延伸到海外,经营内容也由单一产品扩大为多领域的产品与服务集合。在此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伴随着企业的建立、成长,正确地认识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对企业进一步、持续的成长就十分关键,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为本的“新儒商”文化

重诺守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我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国家,许多组织的组织文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文化观念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信用经济”。塑造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诚信为基本目标,如何能在公司内部营造出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公司应该建立诚信模式。诚信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模式,它通过检查组织中要求明确沟通的具体领域以建立诚信文化,这些领域包括增长、赢利、明确反馈、承诺、迅速解决、尊重和责任。在此过程中,还要创造和持续更新适合自己企业情况的一整套关于诚信模式的战略。

(二)企业家应将其性格特征体现在企业文化当中

企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企业家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是企业家品质、才华、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由于民营企业家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和倡导者,企业家个人的形象,往往在员工中起着模特效应,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化和创新。

(三)以用人唯贤的人才策略替代任人唯亲的世袭制

家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这句古语深深地影响着很多的企业主。诚然在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中,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可以增进决策和公司运营的效率。但随着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血缘体系,是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内涵。

企业的发展要靠企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因此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成功和谐的统一起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考察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方面。现如今很多民营企业均有了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也有些企业将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当作竞争的战略,并确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员工流失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企业通过员工关怀、营造企业温馨气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来增进企业的凝聚力也是衡量当代企业文化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同时公司的选拔制度要透明化,要以能力作为基准而不是以关系的远近作为标准,也是用人唯贤的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四)确立长久发展的公司理念并与员工、社会分享企业愿景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总是给人一种目光短浅、缺乏远大抱负的印象。通过塑造注重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公司的愿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企业内部人员以及外部社会是改变这种形象的重要手段。公司应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促进这种文化在公司内部生根、发芽直到茁壮成长为公司的强势文化。这样,公司的员工会更加认可公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加强公司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对公司的了解、信任。

(五)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乃至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的核心单元。因此,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不能只考虑其自身的技术指标,例如:股价、市场占有率等,还应该观察其社会职责的履行程度。美国每年都要评选出最受民众尊重的十大公司,这些公司无一不是业绩良好、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同时,这些公司也都承担着很多的社会责任,例如:员工的保险、社会的环保支出等。

我国的民营企业如何改变原来那种一心只想着赚钱而不关心社会的“小”形象,是现如今民企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关键体现。一个成功企业最重要的推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其自身。一个产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而过时被淘汰,但一个公司的形象或理念会被消费者一直记住。因此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除了自身的经营还要积极的投身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中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阿瑟•R•辛库提,托马斯•L•斯坦丁.塑造诚信型组织[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文化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本语言文化;特征;表现

每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语言文化,日语就是一个很有社会特性和民族时代变迁特性的文化语言。随着对语言文化的深入研究,社会大众对世界上的语言文化认识也越来越广泛,语言和各民族之间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一、了解日本的语言文化对学习和使用日语沟通的好处

世界上各个国家其语言想要发展和生存都会跟自己国家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相关联,语言和文化环境会出现一些有关联的影响,语言的发展会因为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制约。现今的日本语言文化也正是反映了如今的日本社会环境的特征,日本的语言文化是由整个民族历史的时代变迁的,这就衍生出了具有日本独特文化气息的语言文化。如果想要学好日本的语言,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只是单纯的学会日语,掌握简单的语言知识,这根本是无法跟日本的国人顺利的进行语言沟通。因此深入的对日本语言文化的了解研究,对日语的表现形式以及语言的结构运用了解加深,对想要学习和研究日语的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提升使用日语跟人沟通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日本的语言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在与人沟通时比较委婉的语言表达。这反映出了日本人比较传统个性的生活态度,还将整个日本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表现了出来。现今的日本人比较喜欢考虑与之沟通的人感受,这样的行为方式就是不想要损害自身和别人的基本利益。日本文化在其日常的语言沟通上会比较委婉,尽可能的在语言叙述上避免由于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伤害他人、或者发生冲突,比较喜欢委婉含蓄的来表达,已达到与他人的语言沟通。就比方说:日本人在与人沟通时,如果想要拒绝对方的请求,但是又不想让对方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或者尴尬的心理,就会用一些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方式和语气来表达,通常都会用“这件事情我需要考虑一段时间”又或者说是“等等别着急,这件事情不太容易说明白”等等这样的语言。这就让人容易联想到可能会有话外有话的感觉,语言的表达上也不会过多的直接使用比较明确字句来表达,多数时候都会竟可能的使用委婉和含蓄字句来诉说。

日本语言文化中的含蓄表达还会体现在与人交流中的表现形式上,日本人喜欢把对方的感觉和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看的更重要。传统文化中的日本语言文化,其表现是比较喜欢使用比较少得语言来进行交流,更擅长于观察对方的心理特征,从对方的利益来表达解决问题:“你说的真的很有道理,但是呢我觉得应该这样会更好”,“这样做是很好,却不符合规矩”等等,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真的可以表现出日本人比较重视对方的情感需求,虽然是拒绝了对方但是却不是很直接的表达,让对方有种很好的感觉,中国的说法就是“给了个台阶下”,这种语言文化感觉更尊重人。所以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都会很避免太直接的表达拒绝的语言。

三、日本语言文化特征的表现

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中的特点就是不直接的说,而是让对方去自己感受和推敲诉说者究竟隐藏的语言含义,在一种委婉和含蓄的语言文化下来达到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日本这个民族是比较特殊的,其语言文化只有单一的一种语言日语,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中是比较少有的。比如我国有很多个民族,就出现了很多个语言文化,各民族之间人们的语言沟通,在很多情况下沟通都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世界上这么多个国家,其中很多都是使用了多种语言文化,像日本这种一个民族只说一种语言的,还真是比较少。有些国家因为其人种的分类,会将其国家的国语定为两种或者三种。比如瑞士这个国家就有三种国语;又例如比利时就拥有两种类型的国语;泰国这个国家就拥有五种公用的语言。

在日本的语言文化特点下,日本的国语和公众用语都是使用日语的,由于这样的特定因素,反而使得人们在日本想要进行语言的沟通上更加的方便,不会因为种族的不一样、语言文化的不一样,而出现语言沟通上的不方便。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也许不会理解和明白,但是日本的国人却马上就能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多的人都觉得日本人这种语言文化特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那是因为很多的人没有认真的了解过这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日本人只是不喜欢直接的说,不想让自己的一些激进想法强压与对方,这就是这个国家最有特点的文化特性。

四、总结

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交际越来越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日语,我国近年来与日本在多个领域都广泛的交流,对日本语言文化特性的了解研究,可以加速世界各国对日本文化的探索,促使人们更好更认真的学习日语文化,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回智光 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 [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1)

[2]刘瑞英 浅议日本文化特征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8)

文化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特征

我国改革开发的近30年里,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真正担当起了“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任。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民营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约14个百分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途径、对外贸易的生力军。随着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生存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只是单纯模仿国外知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就是企业内部并没有产生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面文化,反而变成了阻碍企业运营的负面文化。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仅仅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地探讨什么是适应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解决单纯模仿、生搬硬套的问题。而现如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稀缺的,以下笔者将通过对企业文化特征的探讨,提出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应具备的特征。

企业文化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组织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行为模式,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其特征主要包括无形性与有形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系统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

(一)无形性与有形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它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都是无形的。企业文化由不同层次的文化组成的系统,有表层文化、中间层文化、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联系,构成企业文化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规范和约束是一种“软约束”。注重无形性的同时,不可忽视企业中有形的因素。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力量的发挥必须通过企业中有形的载体,没有这些有形载体,那么企业文化是无法存在的。

(二)稳定性与前瞻性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诞生而产生,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具有强大的相对稳定性。不会因日常经营环境的变化、制造技术的改变、某些员工的流动而激烈动荡。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一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远比规章制度及其他公司章程对员工更具影响力。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好比清新的空气,通过点点滴滴、似有若无地渗透,于无声处浸透了企业成员的思想, 它积淀于人们的观念深处,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习惯。

(三)系统性与多样性

企业文化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不是空洞的抽象。这些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系统。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传统不同、企业产生背景乃至企业领导与员工个性、素质不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的内涵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规模已经从最初的家庭作坊逐步地扩张,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发展空间由家乡一直延伸到海外,经营内容也由单一产品扩大为多领域的产品与服务集合。在此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伴随着企业的建立、成长,正确地认识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对企业进一步、持续的成长就十分关键,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为本的“新儒商”文化

重诺守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我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国家,许多组织的组织文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文化观念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信用经济”。塑造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诚信为基本目标,如何能在公司内部营造出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公司应该建立诚信模式。诚信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模式,它通过检查组织中要求明确沟通的具体领域以建立诚信文化,这些领域包括增长、赢利、明确反馈、承诺、迅速解决、尊重和责任。在此过程中,还要创造和持续更新适合自己企业情况的一整套关于诚信模式的战略。

(二)企业家应将其性格特征体现在企业文化当中

企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企业家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是企业家品质、才华、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由于民营企业家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和倡导者,企业家个人的形象,往往在员工中起着模特效应,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化和创新。

(三)以用人唯贤的人才策略替代任人唯亲的世袭制

家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这句古语深深地影响着很多的企业主。诚然在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中,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可以增进决策和公司运营的效率。但随着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血缘体系,是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内涵。

企业的发展要靠企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因此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成功和谐的统一起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考察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方面。现如今很多民营企业均有了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也有些企业将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当作竞争的战略,并确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员工流失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企业通过员工关怀、营造企业温馨气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来增进企业的凝聚力也是衡量当代企业文化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同时公司的选拔制度要透明化,要以能力作为基准而不是以关系的远近作为标准,也是用人唯贤的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四)确立长久发展的公司理念并与员工、社会分享企业愿景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总是给人一种目光短浅、缺乏远大抱负的印象。通过塑造注重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公司的愿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企业内部人员以及外部社会是改变这种形象的重要手段。公司应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促进这种文化在公司内部生根、发芽直到茁壮成长为公司的强势文化。这样,公司的员工会更加认可公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加强公司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对公司的了解、信任。

(五)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乃至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的核心单元。因此,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不能只考虑其自身的技术指标,例如:股价、市场占有率等,还应该观察其社会职责的履行程度。美国每年都要评选出最受民众尊重的十大公司,这些公司无一不是业绩良好、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同时,这些公司也都承担着很多的社会责任,例如:员工的保险、社会的环保支出等。

我国的民营企业如何改变原来那种一心只想着赚钱而不关心社会的“小”形象,是现如今民企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关键体现。一个成功企业最重要的推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其自身。一个产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而过时被淘汰,但一个公司的形象或理念会被消费者一直记住。因此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除了自身的经营还要积极的投身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中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阿瑟R辛库提,托马斯L斯坦丁.塑造诚信型组织[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文化特征范文第4篇

秦式龙首纹汉白玉璧(图1),直径3.2厘米,孔径0.3厘米,厚0.6厘米。1996年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建筑基址出土。汉白玉,圆片状,中有孔,璧正面阴刻方折秦式龙首纹,外刻一阴刻线,侧面刻秦式龙纹,另一背面无纹。春秋中期。

秦式龙首纹玉(图2),直径2.3厘米,厚0.6厘米。1974年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建筑基址出土。牙白色,圆形片状,中心有孔,有缺口,两面与侧面秦式阴刻龙纹。春秋中期。

秦式龙纹玉(图3),长10.1厘米,首宽2.2厘米,厚0.4厘米。2000年陕西省凤翔县八旗屯村出土。青玉,有土浸,灰白斑,曲体,前端为龙首,另一端尖状,口为开缝,口角有一孔,有凸起的角、耳与。背也有一孔,两面阴刻细线秦式龙首纹,尖部刻角形勾连纹。春秋晚期。

蟠虺纹玉璜(图4),通长7.3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1968年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秦公一号墓出土。青白玉,片状,弧形,中部两面雕一竖凹槽,一面浅浮雕,互相勾连蟠虺纹,上下边沿因蟠虺纹而出现凸棱,其间有小圆圈、曲线扭丝状纹等纹饰;另一面无纹光素,左右两边各有一孔,做工精细,布局构思巧妙。春秋晚期。

秦式龙纹凸斜角长条形玉器(图5),长11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1986年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墓出土。白玉,长条片状,一端为斜角,另一端为直边,其一长边中部为弧形,对应边上有一小孔。其余边有凸棱状,两面均阴刻秦式龙纹。春秋时期。

蟠虺纹虎形玉佩(图6),长13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1992年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晚期墓出土。青白玉,片状弧形,虎形低首曲体卷尾,大口方唇内卷,方眼,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丝纹弯眉,鬃前上卷,上刻扭丝纹,口角有一孔,尾曲端有一孔,背顶中有一孔,爪在下腹处,爪部雕有圆珠纹,整体面雕蟠虺勾连纹,其间细曲线、扭丝曲线等。春秋晚期。

兽面S形秦式龙纹玉饰(图7),高9.7厘米,宽2.1厘米,厚0.2~0.4厘米。1969年西安市雁塔区沙波西汉墓出土。白玉,片状,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为兽面形,宽鼻回勾,菱形巨目,曲眉,额上饰有菱形网状细线纹。束颈,体呈方折“S”形,上阴刻变形秦式龙纹,相互勾连。尾部长菱形,中间隐凸脊线,上同样阴刻秦式龙纹。另一面无纹饰。战国早期。

秦式龙纹工字形衔环玉佩(图8),高5.2厘米,宽3.1厘米,厚1.2厘米。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战国墓出土。玉青褐色,有土浸斑痕,上部两管相连呈工字形,下又雕一长方形钮,钮下环,其工字体与钮上均阴刻秦式龙纹,又称玉节约。战国时期。

龙凤纹合体玉佩(图9),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1974年陕西省咸阳市窑店村秦都咸阳城遗址出土。青玉,片状,整体曲形呈“S”状。一端龙首,长嘴,鼻上卷,巨目长眼梢,长角后抿,凸胸,有一孔,爪前伸,有翼。另一端凤鸟头,尖勾长喙,冠后抿,圆目,凸胸有一孔,有翼,龙颈上随形刻双曲线,又用二曲短阴线与边相连,凤颈同样,但近端有扁圆形内刻网状纹,其连体面上有四组圆首尖钩纹。背中有一孔。战国中期。

云谷纹高足玉杯(图10),高14.6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壁厚0.2厘米。1976年西安市西郊秦阿房宫遗址车张村出土。青玉,青黄褐色,圆口,筒形腹,下收呈弧形状,束胫,喇叭形圈足,腹与足为两部分,粘连一体。腹外壁雕四层纹饰。口沿下一圈刻三组柿蒂纹,两侧各以直线连卷云纹,上下施双线“L”纹与“T”纹,柿蒂纹之间各雕刻一组近似双线“”与“TT”组成的几何纹。在“”上有网状纹;第二层整齐排列谷纹,上下左右互相勾连;第三层雕六组相隔变形云纹,相互交替与颠倒;第四层浅浮雕一周柿蒂纹,足束胫上部阴刻五组倒置双连“S”纹,并以双阴短线相隔。造型规整,纹饰精细。战国时期。

上述介绍的玉器基本上是秦襄公进入陕西境内至秦始皇统一这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结合考古发掘资料看,玉器种类丰富,有礼器、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陈设品、仪仗品等。最多为装饰品。其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秦国玉器;二是前朝(西周)遗留下来的玉器;三是与秦国同时期其他国的玉器及秦式带其他国文化的玉器。

据考古发掘资料得知,姚家岗建筑遗址,当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大郑宫的所在地。在凤翔姚家岗一带建筑工地出土的一批玉器是典型的秦国器,质地较粗(有的为石头),阴刻变形龙纹,刻工也简单,初视如同方折回纹,若与早期玉器或同时期的青铜器对比,可知是龙纹的变形勾连,比陇县边家庄春秋早期秦墓出土玉器上的龙纹繁缛。此为秦国地域特征,有学者称之为秦式文化纹饰。秦国早期,国势还不很强盛,反映在玉文化中的玉器简单质粗,在这时或稍后时期,秦物质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周文化,也融合了周边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文化特征,使秦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

后期秦式玉器丰富,最突出特征就是纹饰延袭了早期秦式玉器纹饰特征,即阴刻方折回纹,组成简化的勾连龙纹,还有造型特殊、在其他类型文化中没有的,如:镂空宫灯形、突齿斜角长条形、亚字形、龙纹形等。雕刻工艺较前期大大进步,造型规整,纹饰繁缛精细。在这段时期的墓葬中同时出土的楚式玉器也较丰富,从纹饰与造型上能区别开来。例如:蟠虺纹束腰玉璜、蟠虺纹束腰长形玉佩、蟠虺纹玉璧、蟠虺纹牛形玉佩、蟠虺纹虎形玉佩等。楚式玉器就是带有楚国文化特征纹饰的玉器,故称之。杨建芬《楚式玉龙佩》一文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交通发达,各国交往频繁,朝聘、盟会、婚媾、贡纳、赏赐、馈赠、虏获等,屡见于史书。因此楚式玉雕不仅流行于楚及其附庸国,还散布于中原等地国家,反之,中原等国的玉器也出现于楚地。”楚式玉器在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也有出土。

上述介绍秦式龙纹工字形衔环玉佩(玉节约),上面的纹饰是典型秦式变形简化龙纹。关于工字形衔环佩,在凤翔西村战国墓葬群出土有金节约,陕西省博物馆藏有战国时期的铜节约,从这里看出节约佩饰当时较为流行。还有兽面S型秦式龙纹玉饰上的兽面额头刻菱形网状纹,是楚式玉器上常见的装饰纹。1995年在咸阳塔儿坡发掘清理秦墓三百余座,属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都是一般平民墓葬。分别出土有璧、环、饼、圭、带钩、璜、塞、玉片等小件或残器,均作为随葬品埋入墓内。其中一件龙形佩饰,虽然残但可复原,“S”型一端为龙首,另一端为凤鸟首连为一件,体上施变形简化龙纹,中部有一孔,故此为佩玉。从整体造型看龙凤连体为楚式玉器,而体上的纹饰属秦式,故上述为秦楚文化合为一体的玉器,可以看出战国末至秦统一时期在玉器上反映秦楚文化的融合。看来秦式玉器吸收了楚文化而丰富了自己。秦式龙纹是秦文化在玉器的反映,一直在秦国流行,同时反映秦国手工业的发展变化。另外还有楚式玉器出土。龙凤纹合体玉佩(图9),整体雕刻工整,精细,纹饰较为繁缛,有明确楚式玉器文化特征:其一,龙凤合体为S形,一端为龙首,另一端为凤鸟首,各带三层翼;其次体上刻有方向相反的圆首尖钩纹;第三,刻有网纹。云谷纹高足玉杯(图10),玉质细腻湿润,虽然属蛇纹石玉,但经过两千余年土浸,有古老变化,上面的纹饰繁缛规整,精工细密。经过学者研究虽在秦地出土,当属楚式玉器。整体四层纹饰。特别是柿蒂纹,也有自己的特征,即由四至八片蒂瓣均等地围绕一圆纹组成,并且每一蒂瓣之底端相连一起,呈曲波状。玉器上的柿蒂纹绝大多数在各个蒂瓣上利用压地法琢磨隐约可见棱线,将其分成左右各半。还有相交双S形纹,故此为战国时期楚式玉器。其出土于秦阿房宫遗址范围,原是楚国器,后归秦宫使用。

文化特征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共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先进的传输技术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一、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美国学者David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与文化的3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3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研究在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化阶段,以新闻界为主力,主要是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做描述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称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文化批判性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4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电子空间的话语方式、使用网络的障碍和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及这4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开始就互联网、网络空间和“信息超高速公路”等话题展开探讨,一些专门的连线记者和早期的网络使用者撰写了许多文章。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只是描述性地介绍网络及网络文化一些基本常识,对网络文化的形态、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早期研究受到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经常发出类似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式的咆哮,关于网络文化的好坏之争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DavidPorter著,Routledge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Inter-netCulture。

第二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成形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研究步入正轨,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描述已经基本成形,对其复杂陸和多维度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研究者大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它所开创的种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能性,也对其弊端忧心忡忡。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焦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TizianaTerranova著,Pluto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NetworkCul-ture:PoliticsfortheInformationAge。

多学科学者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化研究的视角得以扩展,人类学、社会学、人种学、语言学、妇女运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了不同切面的剖析。同时,简单、易操作的万维网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大批出现,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网民开始形成,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批判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发表了大量专论,对网络文化的构成有了更多的认识,网络文化的真正研究已经到来。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BrianJohnHilton,ChongJuChoi,CarlaMillar合著,TraffordPublish-ing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TheGlobalSilkRoad:Globalization。IslamandtheCreationandDistributionofKnowledgeUsingtheIntemet。

学者开始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研究网络文化的构成。与前两阶段的研究都是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实体加以论述不同,新的研究则把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大环境,把网络文化现象放在了更大的语境下,试图发掘更加复杂、更加有价值的东西;注意网络中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分析了网络与它的用户之间的界面上的技术设计过程。

二、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

根据网络文化的3个逻辑层面,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将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等3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

(1)虚拟性。从外在形态上来讲,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它产生并依赖于虚拟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所在。在网络产生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空间,即物理空间。网络产生以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在物理空间里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生活准则和习惯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空间。当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时,人们的虚拟意识和观念也由此产生。

(2)符号化。网络社会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虚拟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符号构成了网络的全部内容。

符号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曾经把人类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网络中,人可能因沉湎于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也可能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符号,在符号的面具下会忘记了真实的身份,忘记了现实存在的责任和道德约束。

2、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1)匿名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2)广泛性。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上网的费用也越来越为平民所能接受,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参与成为了可能。

(3)时效性。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无论是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工具。

(4)多样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几乎具备了人类历史上几乎一切传播方式的功能。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实现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输信息,而且还形成了具有网络特色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为某固定群体的网民所接受和掌握,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3、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

(1)平等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认为,西方社会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

(2)交互性。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3)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的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任意地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西方网络文化与信息霸权主义

美国学者BrianJohnHilton等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促进了全球化。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地球村”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

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往范围和内容,使得彼此在地理、心理和语言上相隔甚远的人们在基本的人类交往准则的基础上,得以共同分享各种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而互联网采用统一的协议给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统一的交往规范,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属性。

但是,互联网络在减少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改善人类信息环境、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又给各国保持政治的独立、文化的独特性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与对抗。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有益于相互吸纳,但也会发生碰撞,各民族文化间的挑战、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文化冲突存在可能性的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文化霸权主义是文化冲突的潜在动因。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告别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谁能夺得信息和文化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控制权。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关论断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思想来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AntonioGramsci)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ehegemony)理论。现主要用来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文化工业,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传播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控制。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信息技术和文化想象的国际格局的控制权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依赖进口文化技术以及西方国家的新闻、电影、电视娱乐形式。这些文化形式起着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的全球传播工具的作用,系统地剥夺着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优先权与文化前途的控制能力,以及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国际信息领域的能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网络为其使用者提供了全球性的交往可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却也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向全世界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人为地制造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提供了可乘之机。

作为互联网的创始者,美国在互联网的使用中拥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上绝大多数输出信息来自于美国,这些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语是网上的主流语言,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非英语国家使用互联网的范围和能力。这些都使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不但没有通过网络得以解决,反而扩展成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网络的产生并没有打破旧有的国际信息秩序,文化帝国主义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垄断、网络文化攻击、网络语言霸权等方面。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