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消费论文

企业消费论文

企业消费论文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契约;维度;CS战略;品牌战略

消费者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企业要赢得客户,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除了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外,也要注意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理论综述

心理契约是相对于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契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以许诺为基础的义务或责任观,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是如果心理契约得不到履行将会给双方的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契约双方关系的破裂。现有心理契约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领域,在营销领域中,已有少数学者开始探讨心理契约的意义,但总体研究较少。

1.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

Argyris、Rousseau和Schein认为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雇员与顾主以许诺为基础的义务或责任观。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研究的侧重点(如义务主导、期望主导和许诺主导)和层面(如个人侧面、社会层面和二元的层面)都不一样。Rousseau的论文对心理契约的发展的贡献很大,她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人与其他方之间互惠交换协议的条款和条件的信念,并对心理契约作了更狭义的定义:“心理契约是雇员对与其雇主相互义务的感知”。这一定义主要关注雇员一方,它将心理契约看成是个人对相互义务的一种主观、个人感知。

Rousseau于1989发表的论文开创了心理契约研究的一个新的纪元。学者们运用大量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作用,并且对心理契约违背后雇员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心理契约的违背会给组织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消极怠工、员工满意度的降低等。心理契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都有不断拓展的趋势。

2.营销领域的心理契约

Roehling指出,心理契约概念现在已经一般化地用来描述许多关系,如房东和租户之间的关系、咨询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上述4种关系,前面两种可以划归于营销关系的范畴;学者Blancero和Ellram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对彼此持有的互惠协议的感知,这一概念也能够投射到其他关系中,包括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Blancero和Ellram研究发现,可以预期心理契约将在营销关系中出现,而且具有扩展的性质。Eddleston、Kidder、Litzky指出,企业内与顾客打交道的人员面临着与顾客的许多心理契约,存在着偶然的非持续的交易契约到持续的稳定的关系契约。她们指出,在基本的服务接触中,那些与顾客打交道的人员和顾客之间容易形成交易契约,顾客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某种层次的效用和服务,如礼貌和友好的服务、清洁和努力的工作。

本文认为,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契约就可以理解为“消费者与自己与企业之间所抱有的一系列期望”。这些期望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还需要双方去揣测对方的心理。

二、目前我国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契约中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购买企业的某种产品和服务,这种买卖的关系构成了双方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同时,双方彼此间抱有一种微妙而含蓄的期望,即本文所探讨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中的期望,是预料和期待对方将会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想要对方表现出自己所盼望的那种行为。这些期望没有书面表达,需要对方去仔细观察、捉摸、估测和领悟。如果对方未能领悟到这种期望,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是违了约,破坏了达成的心理契约。当消费者感到企业违背了心理契约时,就会产生消极情感,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它促使消费者重新评价自己与企业的关系,降低满意度和忠诚度。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流向别的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企业若要想保持、巩固并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就得严格履行双方间的心理契约。然而当前我国某些企业不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

1.无视心理契约

当前,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还远远没有建立。一些企业并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思路,为了追求今天的销售利润根本不考虑明天的发展。企业为寻求短期利益,损害市场、消费者、同行利益的短视做法亦时有发生,如随意承诺、虚假广告、短斤少两、贩假售假、低价竞销、合同欺骗等行为,对国内某些企业的形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心理契约不完整

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心理契约的重要性,并且推行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战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推行一些营销措施便跟风模仿,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些企业在构建心理契约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强,因为它们大多数不知道如何着手全面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契约。

3.对心理契约的误解

由于营销领域的心理契约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很多企业对心理契约的认识不充分,甚至存在一些误解:

(1)认为心理契约是华而不实的理论,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价值。这些企业会对心理契约抱有排斥的心理。

(2)认为心理契约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与企业营利的本性相冲突。这些企业会本能地回避心理契约。

(3)对心理契约的期望值过高,这样的企业开始会对心理契约投入很大的热情,由于心理契约收益的延迟性或者暂时的挫折,企业又对心理契约抱有怀疑态度。

三、如何构建消费者与企业的心理契约

针对企业与消费者心理契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构建心理契约。

1.实施CS战略,把建立心理契约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CS即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是指消费者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CS战略的实施为构建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契约提供了平台,也是评价和衡量心理契约能否建立及其牢固程度的标尺。企业要充分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维护,把它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让所有的员工都遵循。

企业要实施CS战略,要做到以下几点(如图1所示):

第一,要注意产品的整体概念。PhilipKotler认为产品整体概念包括核心产品(产品的基本效用或利益)、形式产品(包装、商标、式样、品质、特征)、期望产品(对属性和条件的期望)、附加产品(售后服务与保障)和潜在产品(指示产品可能的发展前景)5个层次。企业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去研究和设计产品。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地预先把顾客的不满意从产品物体本身(包括设计、制造和供应过程)上除去,并顺应顾客的要求趋势,预先在产品的物体本身上创造顾客的满意。通过发现顾客的潜在需要并设法用产品去引发这些需要,使顾客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满意。同时要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要把处理好顾客的意见视为创造顾客满意的推动力,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组织内部要保证通畅的双向沟通,要养成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对顾客的需求要具有快速反应机制。

第二,企业要不断完善产品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安心和便利,采用CS战略,企业就要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运用核心服务与追加服务、售前、售中与售后服务相结合的策略,不断完善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

第三,要与消费者建立彼此友好和忠诚的关系,使服务手段和过程处处体现真诚和温暖。要把经营思想从单纯的你买我卖的商业关系中解脱出来,通过与顾客间长期关系的确立和发展,达到彼此间的信任和共鸣,在满足顾客需求和利益的前提下,进而达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2.从交易性心理契约与关系性心理契约两个维度全面的构建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具有主观性、个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且受个人、组织、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Rousseau认为,在总体层次上,可以把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心理契约与关系心理契约两大类,她通过对224位就业的MBA毕业生的研究,得到了对交易心理契约与关系心理契约二维度区分的实证支持。交易心理契约与关系心理契约这两个维度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一般来说,交易心理契约主要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的交互关系,它是指某一有限时期内的具体的可货币化的交换。相对而言,关系心理契约更多地体现为隐含和主观的理解,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的交互关系,它除了经济方面的物质回报之外,还有来自较高卷入水平的情感投入,如对个人的支持、家庭的关注等无形因素,它能产生较强的参与情感和归属感。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两种心理契约可能同时存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消费者与企业的心理契约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来分析。本文以消费者与某饮食店的心理契约为例来进行说明,见表1。

在建立消费者与企业心理契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交易心理契约和关系心理契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地揣度消费者的心理,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预期,促进企业与消费者长期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3.实施品牌战略,构建有企业特色的心理契约

品牌是企业与顾客相互之间心灵沟通的纽带与桥梁。企业通过品牌向顾客传达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进而培育顾客对品牌的忠诚。顾客通过对品牌的购买和消费来感受和体会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品牌的确立打开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心灵通道。实施品牌战略,是履行和维护企业与消费者心理契约的最佳着手点。企业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技术创新是品牌战略的生命,质量管理是品牌战略的保证,维护管理是品牌战略的关键。企业的品牌战略把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维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第二,建立CI系统。CI(CorporationIdentity)系统即企业识别系统,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有力工具。企业形象识别(CI)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企业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企业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企业视觉识别(VisionIdentity,VI)3个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CI系统中MI、BI和VI的关系,就仿佛一个人的心灵、行为和仪表。一个形象完美的人应该同时具有美丽的心灵、高尚的行为和英俊优雅的仪表。人的行为是由其思想(心灵)所支配的,而一个人形象的好环,最终取决于它的行为,也就是取决于它如何做事。企业形象也是如此,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如何去做”。独特的CI系统能够帮助消费者有效识别企业,建立和企业的独特而健康的心理契约。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海成.营销情境中的心理契约及其测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37-38.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1990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为1278.89元,其中生存消费占73%,精神消费和保健消费分别占9%和2%。居民消费大部分的集中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较高层次的消费匮乏。2000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为4998元,生存消费占61%,精神消费14%,保健消费6%。2012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为16674.32元,生存消费占56%,精神消费12%,保健消费6%。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满足生理需求的生存消费比重逐渐的降低,精神消费支出和保健消费支出逐渐增多。也就是说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渐趋多样化、消费质量提升。不再单纯的追求单一的物质产品满足,更加注重产品多样性和文娱产品的满足。

二、消费方式变化

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本文将消费方式解释为消费者购买产品、进行消费的渠道和方法。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是逐渐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消费完全是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采取按票供给、按需分配的计划消费方式。国家整体供给有限,供不应求,消费者以被动性计划消费为主,缺乏自主性消费,消费被动。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居民消费能力得到释放,消费方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居民消费自主性提高,但是市场消费品供给相对不足,社会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消费方式摆脱了原有的计划消费,消费者可以通过商超、卖场等销售终端进行消费,消费方式渐趋多样化,消费者主动性加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自主性和选择性更强,消费者已成为了市场核心。加之便捷的互联网工具,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超市、专卖店等实体终端进行消费,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虚拟终端进行网上消费。消费者拥有绝对的消费自,消费方式多样且向虚拟终端发展。

三、消费心理变化

消费的最基本作用就在于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然后消费才会表现出精神层面的需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生存消费,面子消费逐渐增多。加之中国人“爱面子”的传统,消费的攀比心理、面子心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动机之一。近几年,国内高档品消费、奢侈品消费以及种种“炫富”性消费,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面子消费的表现。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品的丰富以及消费渠道的便利,使得消费者消费同时又出现一种随主流、跟趋势的“从众消费”现象。一部分人的消费引领甚至是代表整个社会的消费潮流。这种消费心理反映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整个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人的消费行为影响整个社会消费趋势。但是,在居民从众消费的环境下,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尤其是较为年轻的消费群体,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体现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个性化消费的发展代表了消费新的发展趋势,消费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差异化。消费者消费行为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新发展,这需要企业适时地调整营销策略来适应消费行为变化的需求,制定以消费者为核心,突出顾客需求的以4C为基础的营销策略。

1)消费者(custome)r。

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真正的做到以消费者为核心,时时关注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营销策略要转变思想,认识到营销的核心是消费者,不是产品。

2)成本(cos)t。

企业营销要考虑到企业的成本问题,但是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企业成本,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成本。也就是消费者购物时所花费的体力、精力、时间及购物风险等方面的成本。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既要考虑消费者成本、还要考虑企业成本,以此制定合理的价格。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销售渠道,提供优越的售后服务等方式都是降低成本的方式。

3)便利性(convenience)。

消费便利性就是指方便消费者消费的,降低消费的时间成本,体力和精力成本。这就要求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要考虑到方便消费者。在渠道、终端建设等方面尽量的靠近消费者、便于消费者的购物。尤其是,营销策略的制定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便捷的手机APP、购物网站等线上力量,再借助便利的物流和交通,最大程度的接近顾客方便顾客。

4)沟通(communication)。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传统营销理论强调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为此,美国市场营销专家罗伯特.劳特伯恩针对4P理论,提出了4C营销新理论。

二、现代营销中的4C理论

4C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4C理论重点强调4个方面。

1、企业要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强调创造顾客比开发产品更重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产品功能更重要。消费者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重视顾客要甚于重视产品。

2、企业对于产品的价格定义,从过去由厂商的“指示”价格,转换成了消费者的“接受”价格。新的定价模式将消费者接受价格列为决定性因素,企业要想不断追求更高利润,就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生产技术、营销手段进入一个新的水平。

3、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便利比营销渠道更重要。新的4C理论更重视服务环节,强调企业既出售产品,也出售服务;消费者既购买到商品,也购买到便利。

4、用沟通取代促销,强调企业应重视与顾客的双向沟通,以积极的方式适应顾客的情感,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新型的企业、顾客关系。如格朗普斯认为:“企业营销不仅仅是企业提出承诺,单向劝导顾客,更重要的是追求企业与顾客的共同利益,互利的交换与承诺的实现是同等重要的”。强调双向沟通,有利于协调矛盾,融合感情,培养忠诚的顾客,而忠诚的顾客既是企业稳固的消费者,也是企业最理想的推销者。

三、微博营销中4C理论的应用

1、以消费者为导向,让粉丝成为忠实的顾客

4C理论首先强调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深刻领会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和欲望,才能获得成功。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的消费者在哪里,哪些群体是自己的消费者,这样才能知道其需求。所以,微博营销为企业如何赢得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途径,当企业开通了官方微博后,消费过的老顾客自然就会关注这个企业,从而成为它的粉丝;而对于潜在的消费者,企业可以通过在微博上有诱惑的内容去引起注意,进而获得更多的粉丝。最后企业将产品信息在微博上,并与粉丝进行探讨,征求大家的意见,这样就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出。

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是一档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从开播至今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其节目内容新颖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在于其宣传到位,“快乐大本营”的五位主持人“快乐家族”在腾讯微博上总共有粉丝近7800万,在每周六的节目播出之前五位主持人都会在微博上以文字、图片、视频形式本次节目播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非常能吸引人眼球的节目爆料,然后通过粉丝间的互相转发,必然会吸引粉丝去关注本次节目,同时也会增加更多喜爱这个节目的人关注这五位主持人,从而获得更多的电视观众。

2、降低产品宣传成本,让消费者真正受益

4C理论中考虑的顾客的成本,是消费者愿望在获得满足时愿意支付的。如何让消费者获得一个满意的成本,微博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微博营销大大降低了网络营销的成本。企业只需要开通一个微博就可以在网上进行营销推广。相比较传统的媒体,微博营销只需要创新的广告视频或者主题就能达到宣传的目的,这样不仅降低了广告成本,也间接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进而消费者能够以比较满意的价格获得产品。企业可以在微博上进行有奖调查,不仅能吸引新的消费者,而且可以就调查的问题与访问者做直接的交流,提高调查的效果,还降低了调查研究费用。这些途径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个满意的成本。

3、建立微博话题,与消费者互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营销活动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和中心的思想,是人类的理想、信念、人格、责任感和道德的体现以及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是对人类自身及其活动的反思,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终极关怀。可见我们的营销活动必然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但是就目前来看,对于营销活动的人文内涵,多数只停留在用人文手段塑造亲和力、人性化运作以及大市场营销或绿色营销即人文营销等层面。诚然,人文和营销的结合表象具有上述情况,但是从上述表象却无法反映营销人文精神的本质,而人文精神才是对营销进行人文操作的理想和目标,也是未来营销活动致胜的关键和导向。

一、营销活动与人文精神

科特勒认为,营销管理实质就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的主体是顾客,顾客的需求无一不是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反应,而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又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环境并反映人文特征。因此,营销活动必然有人文的内容。

1.消费者需求的人文内容

消费者及其需求是构成企业的外在市场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需求受到消费者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仰等的影响。同时,消费者所在的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体系、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也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中,消费者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不是企业聊以生存的经济构件。市场营销发展的不同阶段实际上都是与具有人文精神的消费者在打交道,只是在不同的特定阶段,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或者不愿承认而已。现在的营销,人文精神重新被重视,营销走向理性回归,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内容从而章显得更为充分。

2.企业营销理念与人文精神

早期的营销理念是不顾及消费者的感受和利益的,同时企业在营销操作中对自身的职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方式同样如此,表现得冰冷和缺乏人性,唯经济利益至上,其指导思想就是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高度抽象而变态畸形的经济人。随着经济的加剧和消费者意识的觉醒,企业开始在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中考虑消费者的地位、思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思想在21世纪越来越成为理性的和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的主导理念,而这必然又将推动这些企业走向更大的成功。

3.企业营销组合体现人文精神

无论传统的4P理论、6P理论,还是后来的4C理论,以及绿色营销、一对一定制营销等,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人文的内涵和企业的人文精神,尽管市场营销理论随市场环境因素变化而有更多更新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变化,在现代营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营销策略乃至每一个具体营销手段,都可找到人性化的痕迹。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表象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看自始至终是要以人为本。比如4P理论,强调消费者导向,展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6P理论则突出了企业营销与社会政治、公众等的关系处理;而4C理论更加彻底地将研究中心放在了消费者身上。

4.企业员工行为章显人文精神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而员工的行为文化又是其重要的内容。员工行为文化带有该企业的价值判断标准、处事原则、工作作风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这样的员工传递着企业的文化,营造着营销活动的人文氛围,有效维系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并对潜在顾客形成引力场。作为典型代表的企业领袖,他的言行、思想和作风则对于企业人文精神的章显尤为明显,通常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偏好和认同就源于对该企业领袖的观察和判断。

二、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1.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企业营销的成功与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密切相关,这使企业必须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后者深受他所处的社会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样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是决定性的。这些人文环境就是消费者所在地的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甚至政治、经济、法律等构成的宏观的状况。这些人文环境对消费者来说就是看不见的手,指导或迫使他们形成购买的原则和消费心理,面对哪怕是同质的产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憎恶偏好。符合他们的原则和要求的产品才能成功,而违背他们人文精神的产品则被排斥。

2.外部利益相关群体的人文精神影响

特定国家的企业必然受到该国人文精神的制约从而在经营方向、内容、营销战略和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做出符合要求的选择。供应链条上的成员,他们的人文精神必将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活动的策略选择、组织和合作的方式选取、利润分配、消费者满意甚至企业的存亡。企业的竞争者的道德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必将影响本企业的营销策略设计,造成该行业的竞争是在合作基础上走向多赢或者游走在法律道德的边线导致企业走向衰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人文精神对一个企业的营销活动同样有着类似的影响。

3.企业本身的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企业的产品、品牌、人、营销活动甚至机器都是企业人文精神的载体。企业对消费者的真实看法、经营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会影响到企业对“以消费者为中心”承诺的履行,也将影响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状况,这又会影响企业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营销思维、营销道德等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构成内容,而这些人文精神又反过来影响着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和成果。企业的员工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员工的人文精神状况必然会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人文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将产品和人文精神进行结合后又必然形成对该企业营销活动的认同接纳或者排斥抵制。人文精神无论影响哪一方面或无论在哪一方面得到体现,最终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活动及其成果。

三、营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利用

1.传承人文精神是企业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成员,营销活动是企业的日常行为。作为社会成员的企业,应该也必须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构建、传承优良的人文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不能逃避这一责任而享有人文精神的恩惠,这是为社会发展所不容的。由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和规定远不成熟完善,所以这依赖企业的自律和自觉。从长远来看,企业终将因为富含人文内涵而被认同和偏好,从而最终受益。

2.以人文精神构建企业营销核心竞争力

当下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无论产品、渠道、价格、促销还是服务甚至思想观念都趋于同质化,使企业在竞争中无所适从,没有方向,只能用有限的利润维持跟跑的态势,而这种态势能维持多久谁都没有把握。其实,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只需要做一个工作就能既解决建立长久品牌忠诚又赢得大量顾客的问题,那就是向人文精神回归,把人文精神作为企业营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来构建。首先就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满足顾客的显在的和隐含的需求,为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对内部员工要灌输服务顾客的理念和培训技能,同时将员工看作内部顾客从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培养团队的亲情和友情,增强团队认同和归属感。在营销组合方面,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而不是企业的成本;价格方面符合消费者的认知;渠道上与成员共赢同时注意成员的选择;促销方面注意与顾客进行沟通,创造并诱导需求。另外,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利益相关者的终极关怀纳入企业营销活动中,审视并调整营销活动。最后,将这样的人文精神融入企业的文化中。

3.找到企业人文精神与消费者人文精神的契合点

被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才是成功的产品,所以赋予了企业营销活动以人文精神并不能万事大吉,还必须找到两者的共鸣点。只有找到了共同点,才能使企业的人文精神被消费者最终认同和接受并产生信任最终引致顾客忠诚。

4.对营销活动进行反思和终极的人文关怀

无论什么企业,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指导思想、理念等东西,但是具备这样的内容并不就是完整的人文精神。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还必须时时对过去的营销活动进行反思,审视自身的措施在维系消费者忠诚、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方面是不是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超出企业义务范围的消费者指导、帮助、救助等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营销才是真正的具有人文精神的营销。

四、结论

现代的营销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和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行为。只是目前许多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力量不够充分和完整,地位得不到认同,所以才出现如此之多的不和谐。因此,我们要透视营销活动的人文精神实质,重视人文精神的影响,传承并利用人文精神来推动企业的营销活动,构建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玉芬:现代营销理论中的人文价值取向[J].求实,2005,(1)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评论;消费者购买行为;网站属性

一、网络评论研究的意义及方式

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复杂的购买决策,要经过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五个阶段。网络评论属于信息搜集中的一个方面,信息搜集工作是为比较评价和购买决策服务,信息搜集和传递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在逐渐增加,在特定情形下,几乎成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评论可以分为售前的网络评论(如口碑、形象、广告)、售中的网络评论(如客户服务)和售后的网络评论(如顾客感知、售后服务)。将从这三个维度研究它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本研究中,主要以网络评论为变量,以消费者的学习经验(高年级/低年级)和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作为中介变量。依据文献,我们将网络评论按照网站属性、性质与内容进行分类,并得到初步架构: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年龄集中在10~19岁和20~29岁,学生比例最大(31.7%),分析发现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高达90.5%。根据以上特征,本研究样本主要选取大学本科生,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统计信息。另一部分调查按网络评论分类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已经进行了小规模的试调查,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量表的设计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对数据进行定距测定,对于数据的处理,使用SPSS12.0进行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统计方法。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取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在研究调研时,选取了武汉科技大学这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1份,回收率为96.2%。共有有效问卷456份,有效问卷率为94.8%,问卷分发于五个学院,其中管理学院占有52.63%,男女比例为1.5:1,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比例为1:1。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平均值在1.73至4.53之间:均值2.47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负面网络评论的标准差普遍在0.88~1.00之间,大于正面网络评论的平均值0.82,说明负面网络评论会降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机率;网站属性中,排于第一的众数是3,中位数是2,这个数据表明更倾向于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的网络评论(网站属性描述性分析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以下变量进行Pearson Chi-Square 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性别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在df为4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042,说明性别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年级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4的Asymp. Sig.(2-sided)值为0.008,说明年级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有显著性影响。

“学院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16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267,说明学院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0,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1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2,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1.011,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8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699,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727,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7,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主要结论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策略,使其商品对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影响。在首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和部分类型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了解了以前学者的相关行为模式,如TPB模型、TAM模型,同时还总结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的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零售商因素等。

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很多,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关于网络评论(Online Review)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国外虽有的也只是也写评论性的文章,还没有人对此作过实证性的分析。网络评论如今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手段和平台,企业利用它不但可以有效地传播企业信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网络社区为公司收集,整理信息,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建立信任、培养合作的方式之一。网络评论对于公司的很多管理活动,如开发潜在用户、维持老用户、品牌建立、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都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消费者则可以通过阅读网络评论了解产品的质量、卖主的信誉、相关服务和交易风险等。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决定将网络评论按照时间这个维度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按照将出现网络评论的网站按照其属性分为专业网站、综合平台、搜索引擎和网络消息,研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模型,在模型关系的测定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的对象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大学生,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交叉列联表、单因素方差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这说明网络评论出现在专业网站上,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

(2)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但其浏览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企业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形象、口碑、质量、服务,随着更多的消费者浏览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正逐步成为消费者对商品、企业的重要评价手段。

(3)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表明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存在较重要的负向影响,即消费者更加看重负面的网络评论,存在负面的网络评论即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4)售前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其次是售后的网络评论,售中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某产品的售前和售后评论(包括正面、中性、负面),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会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他们的购买决策影响就越大。

(二)研究结论的企业借鉴

(1)企业要重视出现在企业官方网站(如留言系统和产品介绍)、专业人士进行评论的论坛或社区等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评论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网络评论的所出现的位置是网络评论的重要维度之一,它反应了网络评论的可信任程度和真实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光是吸引消费者登陆其网站,增加访问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将这些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实际的购买者。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出现在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通过这些评论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最终将消费者变成购买者。

(2)企业应重视网络评论的属性。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是绝对足够的,企业应时刻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使消费者满意。如果有关企业的负面的网络评论已经在网站上出现,企业应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做出解释,或者做出弥补,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3)企业应重视售前和售后的网络评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售前评论和售后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企业应该注意口碑的建立、广告的宣传、售后服务的提高、质量的保证等。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产品及企业形象、口碑、广告等发表评论,不管观点是褒是贬。如果评论是对产品的质量或企业的形象等持否定的意见,企业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渠道,监督和管理企业内部,提高产品质量;如果评论内容是对产品质量或者企业形象的褒奖,则是对产品和企业的一种良好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1.研究的贡献

(1)本次研究自己开发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量表。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评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提取了“售前网络评论”、“售中网络评论”和“售后网络评论”这三个维度。探讨研究了它们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并针对企业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研究模型和假设,本文开发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预调研,正式调研和修改,最终得出了完整的调查问卷,对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在测试的基础上,使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得到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方面的结论和建议,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一定贡献。企业在网络评论方面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建立网络评论内容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并对应的做出一些决策,降低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鼓励消费者多发表售前和售后评论等。

2.研究的不足

(1)论文无法全面分析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只能从局部的几点出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作者受时间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只是集中研究了几个维度的网络评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调查的样本地域有所局限,应该更广些。在调查过程中,尽量使被调查者的分布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中国消费者群体。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被调查者主要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在校学生,使得被调查群体比较单一,不能真实全面的代表我国实际的消费者群体。

(3)样本主要是针对18~30岁的潜在消费者,规模应该更大些。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怀斌.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慧,李远志.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陈蓓蕾.浙江大学.基于网络和信任理论的消费者在线口碑传播实证研究

[5]张辉.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虚拟社区中的口碑传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