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结算方式选择组合

国际结算是指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由于各种经济交往而产生的以一定货币形式表现的债权债务关系,并通过一定支付手段和支付方式进行偿付和清偿的行为。在国际结算的研究领域中,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工具、国际结算方式、国际结算单据、以及国际结算惯例。其中,国际结算方式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所谓国际结算方式是指收付货币的手段和渠道,同时,国际结算条款也是进出口买卖合同中最为重要的条款之一。因此,对于广大的出口企业而言,如何正确认识各种结算方式,并根据自身需要作出适当选择,以及利用各种国际结算方式的优劣进行不同组合,是企业降低收汇风险、减少结算成本、扩大利润,增加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国际结算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国际结算起源于国家间的商品买卖,并随着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交往的扩大而不断发展。国际结算经历了从现金结算到非现金结算,从直接结算到间接结算,国际结算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目前,根据国际结算方式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结算方式,另一类是从属性结算方式,。本文重点介绍主要结算方式的特点及使用情况。

1.汇款(Remittance)

汇款又称为汇付,是指进出口双方交易达成以后,买方主动通过银行将款项交付给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汇款结算的特点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手续简便,费用低廉,但是资金风险负担不平衡。在国际贸易中,汇款的应用主要有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情况。如果使用预付货款方式,即进口商先将全部或部分货款通过银行支付后,出口商按合约备货发运,此种方式对出口商最为有利,因为进口商的资金被占用,还承担了出口商不按时按质按量发货的风险。另一种是货到付款,即出口商先将货物发出,进口方收到代表物权的单据或货物后再付款。很显然,出口商若选择这种结算方式会非常被动,需承担货物已经出运,且货款无法收回的风险。鉴于汇款结算属于商业信用,银行只按汇款人要求传递款项,不承担任何担保付款或担保发货的责任,因此,在进出口双方资信良好,相互了解,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汇款结算方式。

2.托收(Collection)

托收是指出口商(委托人)在货物装运后,开立金融票据或商业单据或两者兼有,委托银行(托收行)通过在国外的联行或行向进口商(付款人)收取款项的一种结算方式。出口企业使用的跟单托收根据交单的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付款交单(DocumentsagainstPayment,简写为D/P)和承兑交单(DocumentagainstAcceptance,简写为D/A)。总的来说,对出口企业而言,选择托收方式能通过控制单据来控制货物,以交付单据来代表交单,而交单又以进口商的付款或承兑为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风险,但是托收结算方式仍然属于商业信用,出口商资金负担较重,特别是如果进口商不付款或不承兑,或承兑后无力支付货款,出口企业损失会很严重。因此,在对进口商资信状况、进口地贸易政策及交易习惯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出口商可适当考虑此种结算方式。

3.信用证(LetterofCredit)

国际商会在UCP600中,对信用证的定义是指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无论其名称或描述如何,该项安排构成开证行对相符交单予以承付的确定承诺。简单而言,可以理解为银行应开证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向第三者(出口商)开立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文件。信用证与前面两种结算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的就是以银行信用取代了商业信用,这使得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优先选用此种结算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出口商凭收到的信用证出运货物后,只要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及相关惯例一致,开证行必须履行付款责任。

二、影响出口企业国际结算方式选择的因素

通过以上论述,汇款、托收、信用证这三种基本结算方式对出口企业而言各有利弊,没有所谓最完美的结算方式。因此在每一笔交易中,出口商必须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交易对象进行全面衡量,做到既要发展业务,争取市场,又要保证收汇安全。出口企业对结算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进口商的资信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首先应根据交易对手资信状况选择支付方式。一般而言,在签定合同时,必须首先作好对国外客户的信用调查,交易对手的资信情况对交易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选择结算方式成败的关键和基础。如果对进口商信用不了解,如初次交易,或通过调查结果表明其信誉不佳时,出口商尽量选择风险较小的支付方式,如预付货款,信用证结算方式,或多种方式并用等。而当对方信用好,交易风险较小时,即可选择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手续少、费用少的方式,对于加强和巩固老客户的关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合同中的贸易术语

在国际商会编写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共例举13种贸易术语供交易当事人选择。每个术语都有各种的特点、适用情形,特别是涉及风险、费用、责任的划分差别较大。我们可以按照交货条件的不同将贸易术语分为两大类,象征货和实际交货。如果使用实际交货的术语,卖方以直接向买方交付货物的方式来履行其交货义务,买方只有在实际收到货物之后才有义务付款,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托收或信用证这种凭单付款的结算方式。若使用象征货术语,转移货物所有权以单据为媒介,出口方可以选择信用证,若进口方资信好时,也可考虑托收。

3.运输单据

运输单据是承运人收到货物后签发给出口商的重要单据。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下,运输单据的性质不完全相同。由于有些运输单据是物权凭证,而有些运输单据是非物权凭证,所以运输单据的性质对于结算方式的选择也产生的影响。如果货物通过海上运输或者多式联运,出口商装运货物后可得到海运提单或可转让的多式联运提单。只要出口商能控制单据,货物所有权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可以选择信用证和托收方式结算货款。如货物通过航空、铁路邮包运输时,出口商得到的单据一般为非物权的航空运单、铁路运单、邮包收据。在这种情况下,不适用选择托收结算方式,即使是选择信用证,大多规定单据直接向开证行或指定银行提交,以便银行能控制货物。

此外,在选择结算方式时,还应考虑进口国国家或地区的商业习惯、商品竞争情况、交易数额大小、货币因素、出口方在销售地点是否设有代表机构等因素,以减少风险。

三、结算方式的组合使用

在国际贸易中,一笔交易通常只选择一种结算方式。通过以上分析,没有任何一种结算方式是最完美的,都存在利弊。因此,出口商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有时应该合理运用不同的结算方式组合,确保安全收汇,加速资金周转和达成交易,下面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结算方式组合形式。

1.信用证与汇款相结合

这是指部分货款用信用证,余款用汇款方式结算。采用此种结算组合方式,主要适用于允许交货数量有一定幅度的某些初级产品的交易,如粮食、煤炭、矿石等。在具体操作中又可以有三种形式:①信用证与装船前汇款相结合;②信用证与预付款结合;③信用证与装船后汇款相结合。对于出口方而言采用第②种形式最为有利,因为买方部分预付款可以有利于出口商的资金周转,另外,买方预付款后,往往由于担心收不回此笔款项而不会故意挑剔单据的不符点。

2.信用证与托收D/P相结合

这是指部分用信用证支付,部分用托收方式D/P结算。此种结算组合方式的通常做法如下:出口商发货以后开立两张汇票,属于信用证下的部分货款凭光票付款,托收方式下则随附全套单据,在进口方付清发票的全额后才能交单。此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光票信用证和跟单托收的组合形式。对于出口商而言,因有部分信用证的保证,且信用证规定单据跟随托收汇票,开证行须等到全部货款后才能交单,所以收汇比较安全。

3.跟单托收与汇款相结合

这是指在跟单托收方式下,出口商要求进口商以汇款方式支付一定金额的预付款或押金作为保证,在货物装运后,出口商可从货款中扣除已预付的货款,剩下的金额委托银行找进口商给付资金。此种结算方式的组合,能大大降低在托收交易下出口商交易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因为,买方已经支付的订金,多数为20-30%,一般不会拒付托收项下的货款,否则,订金将无法收回。再者,如果由于买方自身的经营状况下降或进口国的法律政策风险导致被拒付时,出口商可以将货物返运回国或另卖他国进口商,订金将用于支付往返运费。

总之,在国际贸易中,结算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交易各方的利益,也关系到交易的成功与否。不同的结算方式涉及不同的信用,对双方当事人的风险有明显的区别。出口商在选用结算方式时,如前文所述,应在贯彻我国外贸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确保外汇资金安全、有利于扩大贸易和资金周转的前提下,结合费用负担、汇率风险等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使各种结算方式充分地发挥其功能,也才能对交易当事人真正有益。

参考文献:

[1]华坚.国际贸结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0.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亿美元,年均增长31.2%,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4.2个百分点。尽管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在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迅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9年的499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0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见,浙江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了衡量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在国内,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实证研究尤其是具体到某一省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间较短,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少,占GDP和进出口的比重都不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显著。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会进一步凸现,研究这一经济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迄今为止,虽然对各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为数众多,但众多的理论分析所得出的代表性结论只有二个:一是以芒德尔为代表的相互替代关系理论(Mundell,1957);二是以小岛清(1987)为代表的相互补充关系理论。芒德尔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芒德尔认为,由于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常常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地避开贸易壁垒,成为对外贸易的替代物,从而也就出现了“贸易替代型对外直接投资”。而小岛清的互补模型则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小岛清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生产函数不同的条件下,一国对另一国的直接投资可以扩大对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变双方的比较优劣势的态势,从而直接创造了对外贸易。无论是芒德尔的替代模型,还是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这既有统计数据残缺不全的限制,也有统计方法与工具上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对外贸易之间的互补性要大于替代性,为数不少的经验统计显示,贸易与直接投资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Lipsey、Ramstetter和Blomstrom(2000)依据日本、美国、瑞士的统计数据,研究了这些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同行业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显示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Markuson(1983)和Sv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它们之间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两者是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互补关系,如果两者是非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替代关系。以上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分析,而对于有其自身特点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Agarwal(1986)对印度进行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上述结论的差异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且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发达国家,对于处在转型经济的中国来说意义甚微。由于国内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甚少,而具体到某一省份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更鲜有人为之,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浙江省的历年统计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由于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加之统计数据并不完善,样本仅设定在1989-2005年之间。本文选取浙江年鉴和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衡量对外直接投资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FDI)衡量外商对浙江省直接投资量,以出口额(EX)、进口额(IM)来衡量对外贸易。蔡锐和刘泉(2004)认为,FFDI在中国发挥作用时,中国的吸收能力存在时滞问题,同理,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也可能存在时滞问题。所以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到上一年度为止累计的浙江省内外向对外直接投资值总和(ACFDI、AFFDI)。同时浙江省经济增长较快,其影响不容忽视,于是引入变量“浙江省生产总值指数(GDP)”来度量浙江省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对序列采用ADF检验,其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LnGDP、LnCFDI、lnACFDI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表明这些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即零阶单整。LnEX和LnI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其差分后的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两个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的,即一阶单整。同理可知,LnAFFDI差分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该变量也是一阶单整。对LnFFDI进行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即二阶单整。

综上所述,序列lnEX、lnIM、lnCFDI、lnACFDI、lnFFDI、lnAFFDI、lnGDP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依据协整理论,对于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来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均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着重分析两者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到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有长期均衡关系而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没有长期稳定关系(张如庆,2005)。其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上,低估甚至忽视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贸易的滞后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为避免忽视进口的作用,首先单独分析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与出口、进口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lnEXt=a0+a1lnCFDIt+a2lnACFDIt+a3lnFFDIt+a4lnAFFDIt+a5lnGDPt+ε1t(1)

lnIMt=b0+b1lnCFDIt+b2lnACFDIt+b3lnFFDIt+b4lnAFFDIt+b5lnGDPt+ε2t(2)

综合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依据DW值与t值,运用向后回归法进一步筛选可以被替代的变量,删除t值不显著变量,同时消除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

对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解释变量)与出口额、进口额(被解释变量)做OLS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其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方程(1)表示LnEX与LnCFDI、LnF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2)表示LnIM与LnC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根据表3与表4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的作用较显著,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且不存在序列相关与异方差。模型估计式(1)、(2)的残差序列为平稳性,变量lnEX、lnIM与lnCFDI、lnFFDI、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由回归方程(1)可知,CFDI每增长1%,EX将增长0.0709%;FFDI每增长1%,EX将增长2.5622%;AFFDI每增长1%,EX将减少0.312821%;GDP每增长1%,EX将增长2.2407%。原因在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起步较晚,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说总量较少,所以对出口的贡献程度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结果可知,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正向影响,而从长期来看却对浙江省出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与一般看法和直接统计结果相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赚取垄断利润的动机越来越明显,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替代作用将逐步显现。

由回归方程(2)可知,CFDI每增长1%,IM将增长0.054923%;AFFDI每增长1%,IM将减少0.241292%;GDP每增长1%,IM将增长2.333%。同理,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对进口的贡献程度也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方程可知,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了进口的增长,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中为了获得自然资源、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浙江省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原材料稀少的实情,从而带动了浙江省进口贸易的发展;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说明更多的外商在浙江省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需要进口的原料更多地来自本土,从国外的进口减少了。

(四)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成为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的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

由协整检验可以知道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浙江省生产总指数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惟一的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各模型分别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lnEXt=0.027ΔlnCFDIt+0.099ΔlnFFDIt-0.346ΔlnAFFDIt+2.412ΔlnGDPt-1.062ECMt-1

t:(0.839666)(1.154311)(-2.395444)(5.941397)(-3.837613)(3)

lnIMt=0.042ΔlnCFDIt-0.313ΔlnAFFDIt+2.425ΔlnGDPt-1.115ECMt-1

t:(1.332574)(-2.847501)(6.042488)(-3.679680)(4)

在误差修正模型(3)中,协整关系对EX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则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了当期EX(弹性系数为-1.062),EX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而且误差修正模型ECM项对应t值较高,说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短期比较稳定。

在误差修正模型(4)中,协整关系对IM的增长也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IM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修正作用也降低了当期IM(弹性系数为-1.115)。IM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稳定性,这体现着短期内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稳定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外商直接投资额FFDI、生产总指数GDP与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增长、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长期关系看,CFDI、FFDI、GDP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究其原因,在浙江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若干年内,对外直接投资在浙江省已经逐渐转型,从追求人力资源优势的生产型投资逐步转向追求市场的市场型投资。这样的转变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是十分明显的,无疑明显影响到了浙江省出口的增长规模。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能产生出口引致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

从前文实证分析来看,CFDI、FFDI、GDP与进口贸易之间也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对进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母国原材料的进口(邱立成,1999)。浙江省经济实力虽位于全国前列,但资源极其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许多重要的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几乎完全依赖外省或是从国外进口。因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在国外获取自然资源、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它们对进口贸易无疑有强劲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浙江省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已经或者将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为规避贸易壁垒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能缓和双边经济关系,化解贸易(张如庆,2005),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纵观全局,现阶段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与贸易额相比,比重还很小,2005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00158(注:根据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而世界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5634(注:根据2004年《世界数据报告》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表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从短期关系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CFDI与出口贸易短期均衡关系显著。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其中CFDI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且t值显著,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母国出口贸易(邱立成,1999)。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限制到鼓励的发展历程(齐晓华,2004)。由于其规模太小,对进出口的影响还不及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得大。但据权威研究报告预测(王亚平,2004),“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扩大。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也首当其冲,必然大幅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随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进一步增大,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将逐渐增强。

本文实证表明,浙江省CFDI与进口贸易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显著,CFDI与进口贸易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相比之下,CFDI对进口贸易的短期调整作用更强。

从浙江省当前贸易战略出发,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充分重视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对能产生进出口贸易互补、创造效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给予各种政策优惠,从而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往政府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大多涉及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而并不直接制定与贸易有关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我们必须跳出这种思维模式,直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使浙江省企业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产业结构。

对企业界而言,加入WT0后,国内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只是固守本地市场而放弃进入国际市场,那么其国内市场份额势必逐渐被吞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浙江省企业必须增强国际竞争意识,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投资促进贸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蔡锐,刘泉.2004.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8).

齐晓华.2004.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现状与趋势分析[J].投资研究(3).

邱立成.1999.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J].南开经济研究(6).

小岛清.1987.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437-442.

王亚平.2004.“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趋势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49).

张如庆.200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3).

AGARWALJP.1986.Thirdworldmultionalsandbalanceofpaymentseffectsonhomecountries:acasestudyofIndia[M]//KHUSHIMK.MultinationalsfromtheSowth.London:Maemillan.

MUNDELLRA.1957.Internationaltradeandfactormobi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6):321-335.

MARKUSONJR,JAMESRM.1983.Factormovementsandcommoditytradeascomplement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4:341-356.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加工贸易

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渐进性升值,一般而言,一国货币的持续升值,会使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贸易顺差减少。但我国自从汇改之后这一现象并未出现,2005年我国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亿美元,2006年顺差2499亿美元,2007年顺差达3718亿美元。其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特殊性,即加工贸易出口有相当大比重,近年的比重一直超过总额的一半,而加工贸易进口环节的成本降低可以减缓出口环节因本币升值造成的损失。在现行的贸易政策下,实际税负的差异和本币的升值导致的出口利润降低成为促使企业从一般贸易出口转向加工贸易出口的动力。

一、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税负及利润分析

假定某生产型出口企业A全部产品出口销售额为400万元人民币(不含增值税,下同),美元兑人民币初始汇率为8.0,升值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7.0,即人民币升值12.5%,而以美元计价的商品销售价格不变。生产耗用的原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全部国内采购,总成本为300万元人民币,不考虑人工成本,增值税率17%,该产品出口退税率13%。

1.企业税负分析。一般贸易出口货物耗用原材料、辅助材料是国内采购,因此购进原辅材料时所需负担的进项税额为300×17%=51(万元),无法退税转入成本的损失400×(17%-13%)=16(万元),留抵税额51-16=35(万元),而免抵退税额400×13%=52(万元),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因此企业的出口退税金额为35万元,企业的实际税负为51—35=16(万元)。同理可计算人民币升值后企业实际税负为14万元。

2.企业利润分析。初始条件下,企业出口利润为400-300=100(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35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100+35)×100%/400=33.75%。

升值后假定出口销售价格不变,即按美元核算的销售额不变,共计50万美元。由于国内采购原辅材料,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采购成本没有影响,国内总成本仍然为300万元,而总收入变为50×7=350(万元),企业出口利润为350-300=50(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35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50+35)×100%/350=24.29%,和升值前相比,利润率下降约28%。

二、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税负及利润分析

这里选择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为例进行分析。进料加工是我国企业从国外保税进口原辅材料,加工后再出口外国。根据我国的外贸政策,进料加工免征进口税和增值税,材料款也不能退税。企业的出口情况及出口退税同上,生产耗用的原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变为国内采购100万元人民币,国外保税进口200万元人民币,总成本仍为300万元人民币。

1.企业税负分析。初始条件下,国内购进原辅材料时所需负担的进项税额为100×17%=17(万元),无法退税转入成本的损失(400-200)×(17%-13%)=8(万元),留抵税额17-8=9(万元),而免抵退税额(400-200)×13%=26(万元),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因此企业的出口退税金额9万元,企业的实际税负为17—9=8(万元)。同理人民币升值后的企业实际税负为3万元。

2.企业利润分析。初始条件下,企业出口利润为400-300=100(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9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100+9)×100%/400=27.25%。

人民币升值后,进料加工出口耗用的原材料25万美元是国外免税购进,可因升值而享受成本节约,只需人民币175万元人民币。出口销售价格共计50万美元,合350万元人民币。企业出口利润为350-(175+100)=75(万元),加上出口退税金额9万元,则企业利润率为(75+9)×100%/350=24%,和升值前相比,利润率下降约12%。

综上所述,首先就企业的实际税负而言,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下企业的税负更低,可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其次,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相比,对抗人民币升值风险的能力较差.上面的例子中,人民币升值相同幅度,但一般贸易的利润率下降幅度远远超过加工贸易。出口商可以从加工贸易的进口环节中得到本币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下降的好处,部分补偿人民币销售收入的下降,因此对企业来说加工贸易出口优于一般贸易出口,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企业出口贸易方式偏向加工贸易。

参考文献:

[1]许梅恋: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我国贸易顺差的作用分析—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J].2008(3)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11-0004-08 收稿日期:2011-04-19

旧的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H-O理论),它们分别以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作为贸易基础,解释了产业间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79,1980)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和偏好多样化为前提,以内部规模经济作为贸易基础,解释了二战之后兴起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Helpman andKrugman(1985)将旧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进行了综合,同时,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无论是旧的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以代表性厂商作为前提假设,该假设保证了所有厂商具有对称性,便于求解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trade theory)应运而生。Baldwin and Robert-Nieoud(2004)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 Iradetheory)归结为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以Melitz(2003)为代表,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和固定进人成本,试图解释在同一行业内,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时的不同选择,并分析了开放经济(产业内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新新贸易理论的另一个分支以Antras(2003)为代表,研究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同公司的内生边界问题。

目前,针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主要有Baldwin(2005)、Bernard eIal(2007)以及Melitz(2008)。笔者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

一、理论模型诞生之前的经验研究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诞生之前的经验研究主要有Bernard and Jensen(1995,1999a,1999b,2001,2002)、Bernard and Wagner(1998)、Clerides et al(2000)、Aw et al(2000)、Pavcnik(2002)、Eaton et al(2004)、Robertsand Tybout(1997)、Tybout(2001)、Van Biesebroeck(2005)等。它们提出了旧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一些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参考Bernard et al(2007)、Melitz(2008)、Wanger(2005)的综述,笔者将这些现象概括如下:

第一、从事出口的企业很少,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国绝大部分的出口金额,而且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很低,其生产的大部分产品用于同内销售。如美国,2000年在550万家制造业企业中仅有4%的企业选择出口.而且排名前10位出口企业的出口金额之和占美国出口总额的96%。

第二、相对于非出口企业而言,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规模更大(不论是产H{还是雇佣工人的数量)、支付的T资也高。许多文献检验了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存在一种事前的自选择效应(ex-ante self-selection effect),即只有那些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并且兼顾内销),生产率低的企业只从事内销。另一方面,少数针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经验研究表明出口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干巾学”效应(1earninghy doing or learning hy exporting)。此外,企业从事生产和出口都须付出进入成本,这对企业的出口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贸易会造成再分配效应(reallocationeffect)。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高生产率的出口企业能更好地在行业中生存和发展,而非出口企业特别是那些生产率很低的企业则容易停产倒闭或退出行业,全行业的平均生产率会随之而提高。这种现象与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机制十分相似。

总之,上述经验研究表明在同一个行业内,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上存在异质性,而且不同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决策不同。这是此前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于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理论模型的诞生

上述经验事实催生了一系列理论模型,Melitz(2003)、Melilz and Otlaviano(2008)、Bernardef al(2003)、Jean(2002)、Asplund and Nocke(2006)都是这一领域的开篇之作。其中前三者的影响最为广泛。

(一)M e Iitz(2003)与MeIitzandOttaviano(2008)

Melitz(2003)在Krugman(1979,1980)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在企业生产技术异质性方面,Melitz参考了Hopenhayn(1992)的建模方式,在消费者偏好方面则参考了Dixit and Stiglitz(1977)的CES效用函数。

Melitz的模型有两个核心假设:第一、异质性假设:企业的生产率具有异质性,企业的边际成本由一个外生的概率分布随机决定,为了求出理论模型的解析解通常假设该分布为帕累托分布。第二、沉没成本假设:企业进人一个行业首先必须付出进入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stink entry cost),进入行业之后才得知自己的生产率水平,如果企业选择出口,还需进一步支付出口的固定成本,以及“冰山”运输成本(iceberg transportation cost)。另外,企业在每一期都有可能受到随机的、负面的技术冲击,使其出现亏损而退出行业。

主要结论:由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改变,使更多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由于要素市场价格上升(Melitz,2003)或产品市场的加成率下降(Melitz and Ottaviano,2008),市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的过程体现为自选择效应与再分配效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人不敷出、退出行业;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从事内销;生产率最高的企业

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生产率低的企业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实现优化配置,但一国企业总数减少。因此,只有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会从事出口,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支付高额的进入成本,并实现盈利,而且利润的高低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成正比。

此外,贸易使一国总体福利提高,有两个来源:首先,外国厂商的进入使消费者满足了偏好多样化。其次,上述优胜劣汰的过程使行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一国总体生产率提高。

(二)Berna rd et aI(2003)

Bernard et al(2003)则在Eaton and Kortum(2002)的基础上,引入了Bertrand寡头垄断和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并假设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由Fr 6 ehet分布随机决定,而且厂商的加成率会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价格弹性改变而调整。校准和模拟(calibration andsimulation)的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亦能较好地解释前文所述的经验现象。

(三)Jean(2002)与AspI und and Nocke(2006)

这两篇文献的建模思想与Melitz(2003)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结论也大致相同,只是在企业异质性的建模方面有所不同。Jean(2002)假设不同企业的边际成本采用离散的方式,由低到高进行单调递增的序数排列。Asplund and Nocke(2006)则假设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服从马尔科夫过程(Markov process)。

三、理论模型的拓展与经验研究的检验

理论模型诞生之后,学界从两个方面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首先是理论模型的拓展:Melitz的建模思想被广泛应用到以异质性企业作为微观基础的各种理论模型。其次是经验研究:学者们利用各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了校准模拟和计量检验。以下将介绍该理论在11个方面上的拓展以及相关的经验研究。

(一)非对称国家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Falveyet al(2004,2006)将Melitz的模型拓展为非对称国家的情形(asymmetric countries),结果表明在各国市场规模不同且存在国别技术差异的前提下,对于技术水平更高的国家而言,贸易开放所带来的优胜劣汰过程将更加显著,低生产率的企业淘汰率更高,幸存下来的企业平均生产率和平均利润也会更高。

(二)异质性企业与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研究方向涉及异质性企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内生边界问题,是新新贸易理论两个分支的交叉点,笔者将其具体分为三个领域:

1.Helpman et al(2004)在Melitz(2003)的基础上引入了异质性企业的水平FDI(horizontal FDI),结论表明一国由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会选择水平FDI和内销,生产率次之的企业会选择出口和内销,生产率再次之的企业只从事内销,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淘汰。此外,一系列针对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对该理论模型提供了佐证,如Head and Ries(2003)、Girma et al(2005)以及Yeaple(2009)。

2.Antras and Helpman(2004,2008)研究了异质性企业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所面临的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假设企业需要两种生产要素:来自母公司的技术支持以及中间投入品,结论表明:对于第一类要素密集型的行业,根据生产率由高到低,异质性企业会分别选择垂直FDI(intra-firm trade)、国际外包(arm's length trade)、国内一体化和国内外包;对于第二类要素密集型的部门而言,所有企业都会选择外包,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国际外包,生产率低的企业则选择国内外包。此后,Kohler and Smolka(2009)和Yeaple(2006)不仅对该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支持,还指出国际外包多出现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垂直FDI则多出现于企业异质性显著的行业。

3.Nocke and Yeaple(2007,2008)分析了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种方式:绿地投资(Greenfield FDI)与跨国并购(cross-borderacquisitions),结论表明只要各同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生产率高的企业会选择绿地投资,牛产率低的企业则选择跨国并购。

(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H-O理论、新贸易理论的综合Bernard et al(2007)结合了H-O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构造了一个既包含要素禀赋差异又包含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的大综合模型,既可以解释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又可以解释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该模型表明:H-O理论的核心结论依然成立,而且贸易开放后,一国根据其资源禀赋所确定的比较优势行业会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导致该行业竞争加剧。随着企业优胜劣汰,该同总体生产率提高、进入行业的门槛提高,而且比较优势行业相对于比较劣势行业而言,其门槛提高得更多:

(四)异质性企业的动态模型Ghironi and Mclitz(2005,2007)、Bilbiie etaI(2006,2007a)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stochastic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引入企业乍产率的异质性、沉没成本和生产时滞(time-to-build lag),将异质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作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微观基石{f{,阐述了在外生随机技术冲击或者政策冲击下,异质性企业微观决策的变化将如何引发经济波动。此外,Bilbiie et al(2007b)则将异质性企业理论与新凯恩斯经济学。相结合,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引入名义价格黏性和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解释了经济波动,并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CK)内生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此前的模型都假设企业的异质性是外生的,即企业的生产率由某一概率分布随机决定。Yeaple(2005)、Namini antiL^pez(2006)、Ederington and McCalman(2008)以及Hanson and Nielsen(2007)则试图将异质性内生化,使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由利润最大化时的技术选择或要素选择来决定。这类理论模型表明只有那些采用高技术、高水平人力资本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而且贸易自由化会鼓励企业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促进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使一同的平均生产率提高。

(六)生产多种产品的异质性企业与企业的内生产品选择Bernard et al(2010a)针对美国制造业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的产品种类变化(productswilehing)十分普遍,每五年都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新增产品类型或放弃原有的产品类型,而且生产多

种产品的企业(multi-product firms)要比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laeovone andJavorcik(2008)针对墨西哥的经验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对此,学者们在理论上给出了一些解释,具体分为两个领域:

1.企业对产品类型的内生选择。Bernard el al(2005,2009)解释了异质性企业的产品选择机制,结论表明只有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同定成本高的产品类型,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改变,企业对产品类型的决策也会发生改变。Mayer et al(2010)则表明市场规模和竞争的激烈程度都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加成定价及其对产品类型的选择。

2.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产品范同的影响。Baldwinand Gu(2006)研究了双边关税下调对企业出口产品种类的影响。Feenstra and Ma(2007)则表明贸易开放后,少数生产率高的企业得以幸存,而且会增加其所生产的产品种类。Eekel and Neary(20lO)表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使企业在单一产品上的产量增加,但是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缩小产品范围,集中资源生产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Bernard et al(2010b)则指出贸易自由化会使企业放弃最不成功的产品类型,而且出口多种产品的企业也会同时拥有多个出口目的地,出口到每个目的地的产品也不止一种。

(七)异质性企业与新经济地理Baldwin and Okuh0(2006a.2006b)将异质性企业理论与新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相结合,解释了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国际产业集聚现象,模型表明贸易开放后,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会率先将工厂搬迁到消费者更多、市场更大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并产生“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而且贸易成本下降会加速这一进程,最终使东道国的平均生产率得以提高,母国的平均生产率下降。

(八)异质性企业与内生增长Baldwin and Robert-Nicoud(2004,2006)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新增长理论相结合,研究了贸易开放对一国内生经济增长的影响。该模型表明贸易开放对内生增长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贸易开放使异质性企业优胜劣汰,进入行业的门槛提高,不利于企业的研发(R&D),对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贸易促进了技术溢出和知识扩散,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的净效应。

(九)异质性企业与引力模型传统的引力模型分析双边贸易量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贸易伙伴之间的地理距离、各国的收入水平(GDP)等。Chancy(2008)将企业的异质性引入了引力模型,并将双边贸易量分解为“集约的边际”与“扩展的边际”,分析了贸易壁垒下降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结论表明随着需求的替代弹性不断上升,贸易壁垒下降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对双边贸易量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

(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自主创新及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些经验研究表明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企业不仅决策是否出口,还会考虑技术创新,如:Aw et al(2007)、Bustos(2007)。还有一些经验研究表明出口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体现出“干中学”效应,如:De Loecker(2006)、L 6pez(2005)。此后,Costantini and Melitz(2007)构建了动态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通过递归求解、校准和模拟,为上述两大经验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Long eI al(2009)与Atkeson and Burstein(2010)则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中引入了企业内生的研发决策,并以此作为微观基础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总体生产率的影响。

(十一)贸易自由化与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Baldwin and Forslid(2010)对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福利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可变贸易成本下降还是固定贸易成本的下降。,都可以带来贸易自由化,并使一国的总体福利提高,而且会出现类似Stolper-Samuelson定理那样的收人分配效应。J・rgensen and Schr・der(2008)则证明了对于两个对称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而言,存在一个最优的双边从价关税(optimal bilateral ad valorem tariff),使各国与世界的福利实现最大化,倘若两国进行互惠关税减让,福利反而会下降。

Egger and Kreickemeier(2009)与Helpman et al(2010)分析了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结论表明:与封闭经济相比,贸易开放使一国总体福利提高,对于差异化产品的垄断竞争行业而言,出口企业支付的工资更高,而且随着资源从低生产率的企业流动到高生产率的企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和工人的平均工资都将上升,但是工薪差距(wagedifferential)会拉大,失业率会上升。

四、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文献利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这类文献包括李春顶(2009a,2009b)、李春顶和王领(2009)。

第二类是经验研究,利用中国的企业数据来验证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这类文献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

第一个方向研究中国出口增长的因素分解。首先,钱学锋(2008)、钱学锋和熊平(2009)分析了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口扩张主要源自集约的贸易边际,而贸易成本的变动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扩展的贸易边际。其次,盛丹等(2011)运用中国工业部门1998~2001年的企业数据,分析了基础设施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扩展的边际,而非集约的边际。再次,施炳展(2010a,2010b)采用1995~2004年的六分位贸易数据将中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价格增长(三元边际),结论表明数量增长是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广度增长与价格增长的贡献极其有限,而且这一结论对于不同出口目的地、不同出口产品均成立。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中国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贸易的事前自选择效应在中国并不成立:李春顶(2010)、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指出中国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他们选取1998~2007年中国30个行业约300万家工业企业,以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pproximat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作为企业生产率的衡量指标、以总产值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一行业内,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出口越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越来越显著,行业范围不断扩大。其次,贸易的事后“干中学”效应在中国也不成立:李春顶(2009e)、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李春顶和赵美英(2010)都表明出口并没有显著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在我国并不显著。再次,施炳展(2010c)采用1992~2004年中同对166个国家的出口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大量的零出口现象(特别是中高技术产品),而且该现象的分布受到地理距离、关税水平、贸易费用、进口国收入水平、产品替代弹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五、现有文献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现有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有两点不足:一是理论建模的缺陷,二是对现实的解释力有待商榷。首先,现有的文献大都假设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由某一外生的概率分布随机所决定,即使一些学者试图通过企业自主选择生产技术或要素投入(如人力资本)使异质性内生化,但可供选择的技术水平或人力资本水平仍然是随机决定的,上述异质性的假设如同一把双刃剑,它简化了模型的分析,却使企业异质性的来源成了一个谜,因此异质性的内生化问题仍然是未来的研究难点。其次,主流的理论文献无法解释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这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其他的研究方向还包括:第一、市场结构问题:可以将现有的垄断竞争模型拓展为不同厂商在产品质量上相互竞争的情形(也称为垂直差异化问题):第二、贸易的二元边际问题:不仅一国之内各出口企业的二元边际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国家之间、甚至在出口和进口两方面也存在着二元边际的差异。第三、进口企业的异质性问题及其与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具体针对中国出口企业在同一行业内的“生产率悖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Melitz(2003)的基础上,从固定成本或进入成本的角度建立理论模型来解释该现象:对于巾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而言,从事出口的同定成本要比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低,这些企业大都只需承担原料采购和生产成本,无需负担出口运费、保费和国外市场的营销成本;若从事内销则还需付出国内运费、渠道建设、广告营销等费用,另外国内市场分割也使得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较高。通过求解模型在开放经济下的一般均衡,可以得知生产率低的企业只从事出口,生产率高的企业从事内销,因为只有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有能力支付高额的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并实现盈利,这便解释了“生产率悖论”现象。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阶段新新贸易理论在批判地继承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分析贸易的动因和选择,形成了异质企业模型和内生边界模型两个理论分支.本文介绍了新新贸易的理论背景以及这两个主要模型,并对模型的主要推论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找出对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关键词 :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内生边界;贸易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11-03

1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21世纪前的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主要是十八世纪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十九世纪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赫克歇尔—俄林的禀赋比较优势说.主要内容可以概况为:国际贸易的动因是各个国家间要素、技术等条件的差异,其贸易模式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贸易.新贸易理论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贸易理论,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贸易模式.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规模远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规模的现象.

当前,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的特征:一、各跨国公司公司内贸易增长速度快.1987年,内部贸易占美国出口贸易的比重是40%,占进口贸易的比重是38.9%.内部贸易在瑞典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36.1%,在德国是34.6%,在英国是29.6%,日本是17%.表1-1显示了1993年美国、法国、日本、瑞典的公司内贸易情况.如今,公司内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0%以上.二、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日益复杂.如今的大多数跨国公司企业已不再是纯粹的垂直型跨国公司或水平型跨国公司,即不是单纯的母公司—子公司结构,也不仅是战略联盟的形式,而是更加复杂一体化的网络化跨国公司结构.三、企业的个体特征在企业国际扩张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发现,国际贸易其实是一种相对稀少的企业行为,并非一国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同一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并且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但是无论是传统的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是从国家和产业的层面上来解释国家之间贸易的动因,贸易的结构,以及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增进和影响.在模型中假定企业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认为如果一个产业存在对外贸易,则该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要从事出口.而这明显与现实中一个产业内只有少数企业从事出口,其他的企业只是涉足国内市场的现实相违背.

2 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模型

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思路有两个,即以Melitz为代表的异质企业模型和以Antras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哈佛大学的Melitz于2003年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开创性地从企业层面上研究国际贸易行为.他首先认为企业是有差异的,无论是从生产率还是从规模、结构、产品质量、员工技能等方面,行业内的企业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特征也被称为企业的异质性.他认为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有足够利润负担出口所需的高额固定成本,并根据这一情况,设计了只有少数高生产率的企业从事出口的模型,即异质企业模型.同年,Antras利用不完全合约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形成,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用来解释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选择的行为.进而赫尔普曼在2004年结合异质企业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企业组织结构差异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国际业务中的行为,提出了生产率依出口企业、海外现地生产(FDI)逐级升高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自此,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2.1 异质企业模型概述

异质企业模型在异质企业的假定上,探讨了异质的企业如何从事国际贸易以及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只从事国内贸易,出口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率,以及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等问题.

2.1.1 异质企业模型的主要内容:假设企业的生产率可变,用φ表示,企业的生产者对自己企业的生产率有大致的了解,并据此做出决策.假设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固定成本为f,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为fe,则总成本为fx=f+fe.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效用函数是CES型效用函数.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由此公式,可以看出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受益就越大.所以说,生产率在异质企业进行市场进入决策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生产率较低,产生的收益较少,不能满足固定成本的企业,只能停止生产退出行业,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继续生产.那些生产率没有达到拥有足够利润来弥补国际固定成本的企业就不会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会进入国际市场.

2.1.2 其得到的推论:(1)贸易开放能提高产业生产率.在Melitz看来,当一个企业决定进入某个产业时,对自身的生产率以及产业的生产率还不是很清楚,而进入产业后投资是不可逆的.所以,产业内存在着生产率存在差异的企业,即存在着异质企业.当企业进行出口时,也面临着出口成本的约束.其中最主要的是流通和服务成本,而出口数量和目的地越多,其成本就越高.而贸易开放则能大大降低这种成本,使得更有效率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迫使低效率的企业从事国内市场,更次之的企业退出市场.这样一来,通过选择效应和生产再配置效应,不断提高贸易开放度将使产业的资源重新配置,更加有利于更高生产率的企业,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带动福利的增长.(2)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尽管在Melitz模型中,贸易开放能提高产业的生产率,但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效应仍然有大小之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生产率增长更多.即,越是具有优势的产业,在贸易开放后,因为其高生产率的企业由于出口机会增多对要素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大,这就抬高了该产业中相对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导致低生产率的企业大量退出.使得该产业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更大,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为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2.2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概述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是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入手,将不完全合约理论融入到标准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从而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起来提出的.主要是分析了是什么因素和原因决定了企业的外包和一体化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企业内贸易或外包以及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跨国公司对企业内贸易的影响.

2.2.1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主要内容:假设只有南北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企业的组织形式只有垂直一体化V和外包O两种.且垂直一体化的固定成本大于外包形式下的固定成本.消费函数依然为CES函数,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和异质企业模型一样,生产率越高,则利润越大,生产率越低,则利润越小.但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地使利润最大化.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南国生产,且采用垂直一体化的形式,而低生成产率的企业只能在本国生产,且采用外部的形式.同时行业特征还和行业生产率的分散程度有关,生产率越是分散的行业,越依赖进口中间产品,并且行业内部总部服务密集程度越高,行业也越倾向于一体化.

2.2.2 其得到的主要推论:(1)企业生产率水平的差异会影响企业在组织形式上的战略选择.Antras模型将企业的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高总部服务密集度的产业存在国内一体化、国内外包、国外外包和FDI四种均衡,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选择国内外包,生产率稍高的企业选择国内一体化,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选择在国外外包,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FDI.(2)企业的组织形式影响其贸易模式.在Antras的模型中,将企业进行的国际一体化战略视之为企业对内生组织边界的自发选择,也就是说拥有异质性要素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要素生产和技术方式,进而选择不同的组织或契约制度,一般而言,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内部一体化或垂直一体化,相应的贸易模式更多采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而对市场有较少的依赖.

3 新新贸易理论对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虽然新新贸易理论刚刚诞生,适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还有待检验.但它作为一个最新的贸易理论,尤其结合了当前发达国家贸易出口的现实,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我国贸易政策和贸易战略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积极的启示.

在2013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我国离贸易强国的路还有很远.而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的首要问题就是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如何转型和升级.本文通过对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建议:

(1)我国应该继续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新新贸易理论告诉我们,贸易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生产率,同时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另外,根据异质企业模型的结论,我们还可以得出,贸易开放并不会降低人均财富,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多和生产率的提高反而会增加人均财富.所以,政府应鼓励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本国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从而抢占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2)鼓励相关企业设法提高竞争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新新贸易认为决定企业出口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生产率的大小,我们的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壮大,必须努力创新,培育人才,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应该在相关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植,使得企业在提高生产率方面更加顺畅.企业在创新的同时也要使自己的内部管理流程更加完善,另外也要改进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和供应链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了确保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获得优质的生产要素,政府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现状是一些垄断企业掌控着多数的资源,但生产率却较低,并没有达到进入国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的要求,从而使得很多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一些高生产率的中小企业却由于资源匮乏,而阻碍了前进的道路.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需求,尽量使资源配置“按需分配”,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生产率的提升.

(3)扶植民族工业,创立名牌企业,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坚定不移的推进“走出去”战略.根据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中获利的多少与企业的生产率、竞争优势、规模大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国的名牌企业越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优势资源就越多,从而获益就越大.所以,我国的政府政策不能只是保护国内消费者和提高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而应转向尽可能提高本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面来.而且,当前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大都选择股权投资,要素的流动也更加方便,这意味着,如果母国企业的生产率大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率,则国内的要素就将从低效率的国内企业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外国企业.所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样才能在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效益.因此,我国政府不仅要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也应该将政策重点放在培育跨国企业以及提高本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具体做法有:积极推行贸易便利化,尽量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大企业进入市场减少障碍;完善法律法规,并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建立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大力推行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方式,为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尽量降低成本.通过以上措施,切实帮助我国大企业建立全球规模优势,抓住当前经济的契机,在国际市场中抢占更多的利润和国际份额.大力推行我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的投资,有效利用外国的资源和市场,将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进行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在价值链的分配上尽量处于上游.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两头在外”的局面,这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有一大部分被价值链上游的企业轻易占有了.另外在出口结构中,我国的加工型贸易占了一半的比重,我国也只是分担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部分,而利润较高的研发和设计大都在国外进行.所以,应鼓励企业加快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高端环节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技术存量,致力于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市场,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樊瑛.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

〔2〕孙艳琳.西方“新新”贸易理论的特点及其实践意义[J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5).

〔3〕元悦.Melitz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J].企业管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