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1篇

2020年x月x日,xx向我单位反馈班子评价2条和巡察问题13个,我主动认领7个问题,结合我个人的思想、工作、作风和实际情况,深刻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问题根源,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这些问题剖析如下:

一、对领导班子整体评价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一)针对班子战斗力不强、工作合力不足的问题。原因剖析:包括我在内的班子成员主观能动性差,工作积极性不够,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被动,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较弱。整改措施:按照最新确定的班子分工,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用制度规范行为,每个人都能摆正位置,协作共事。

(二)针对科级干部担当意识不强,满足于现状,干事创业氛围不浓,存在拨一拨、动一动的问题。原因剖析: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不够落实,责任主体不到位,没有结合工作实际,履职不到位,开创进取精神不强。整改措施:提高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开拓创新思想,加强党性修养。

二、针对“政治意识淡薄,工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针对“作风不实,形式主义”的问题。原因剖析: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风不实,存在实用主义,吸紧盯死的劲儿头不足,抓工作不深不细。整改措施:强化理论学习抓实质,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提高理论修养上下工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新时代干部新形象。

(二)针对“专题民主生活会步骤缺失”的问题。原因剖析:中心组学习开展不扎实,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整改措施:加强理论武装,坚定政治定力,严明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组织纪律性,按照组织规定参加组织生活。

(三)针对“班子成员政治意识淡薄”的问题。原因剖析:缺乏政治敏锐性、忧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思想上有片面性,工作上缺乏系统性。整改措施:着力强化党性意识,增强纪律严肃性,增强执纪自觉性。

(四)针对“日常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原因剖析:对理论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片面性。整改措施:抓好理论学习,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党性修养,率先垂范,把学习制度落实到实处。

三、针对“政治担当不够,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问题

(一)用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意识不强,在xx牵头的环保领域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工作中,虽然制定了领导小组名单和实施方案,但无推进台账,无阶段性总结材料,责任没能落实到人。原因剖析:对自己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工作进取心不强,满足于维持现状,工作中有畏难情绪,对工作要求标准不高,责任心不强。整改措施: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坚持亲自抓主动抓严格抓,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树立敢于担当的意识,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抓好落实。

(二)天气污染防治工作执行不力。县道xx打场晒粮现象,子白路有沙堆占道,胡文路与省xx有占道经营,xx国道杨岗上有三处祭扫活动等问题。原因剖析:做为xx部门,主动作为不够,日常巡查力度欠缺,尽管查处过但不彻底还有反弹现象。整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xx管理,强化责任担当,xx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做到此类现象发现一处,查处一处。

(三)人事管理混乱,道班替岗现象严重,据统计,共有职工xx人,长期替岗xx人。原因剖析:对工作和道班要求不严,存在老好人思想,总觉得道工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不想因工作得罪人。整改措施:正视倒班的工作职责,落实道工的工作职能,制定落实的工作制度,提高的工作标准,规范工作行为,全面提升道路养护水平。

以上是我对巡察反馈问题的认领及剖析整改情况,在自我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自我学习上还不够,尤其是理论学习。二是存在老好人思想,不想因工作得罪人。三是对工作及下级要求不够严格,致使工作标准不高。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2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

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准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所谓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指的是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创新意识则侧重于各种新活动的自觉性和创新活动中自觉行为的养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首先必须明白,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包含一定的能力成分,他是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历史教学中各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意义。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应该包含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明确界线,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可等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历史上的各项重大发明创造是与其渊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无所谓有“发明”“创造”。任何一种科学结论的得出,无一不是以翔实的史实作为前提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历史知识和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不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材料,而让学生思考。这种作法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习惯。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3篇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林经济和农林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1]。从外界环境来看,创新和原始创新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而且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而本科教育在培养国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从专业本身的发展来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即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原创能力,首先要对学生原创能力的现状进行总体把握,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然后据此制定适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课题小组对本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影响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调查情况介绍

(一)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对象为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的在校本科生。调查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回收率为84.5%(详见表1)。此次问卷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问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调查学生对原创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评价、对创新性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等。第2部分为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制约因素的调查,调查问题以多选题形式为主,主要从教学管理、课程指导、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考察。第3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作答,没有任何限制。

(三)调查结果的处理

对第1、2部分的调查结果,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简单的统计学原理进行描述分析;对第3部分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主要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进而得出全面的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学生对原创能力重要性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原创能力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详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90%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的培养很重要,62.5%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对个人发展有益,90.5%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的培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开展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工作。

2.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的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有73.8%的调查对象表示有兴趣参与创新活动。这一结果与调查对象对“原创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均反映出学生个体参与原创能力培养活动的强烈意愿。

3.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对“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这一问题,调查对象的意见较为不统一。其中,有24.9%的学生认为,应该将课堂讲授式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22.3%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课堂讨论与名家说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2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知识讲授与实习相结合;有23.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创新专项练习,并将练习与创新成果相结合,使2者相辅相成。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前提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多元性需求。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如果只采取单一的创新教学方法,将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4.学生对原创能力与创业关系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有88.7%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与创业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有6%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与创业之间没有关系,有5.3%的学生自己无法作出判断。但是,在对“创新与创业”内在联系的判断上,调查对象的认识各有不同(详见表3)。统计数据显示,有43.2%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与创业之间可以相互促进。这说明调查对象承认创新活动对未来的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对未来的创业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5.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承认专业基础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详见表4),有63•7%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原创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

6.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

近些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及下属各学院、专业都开始注重对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了“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目前该研究会已成为东北林业大学较有影响力的学生学术团体。此外,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2年在全国各林业院校轮流举办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通过这些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所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较为广泛,主要有林研会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大赛、调研活动、林业“六大工程”研讨会等;活动的档次、影响力和质量也较高(详见表5)。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这一学生组织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吸引了一些有兴趣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了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和创新比赛的机会,为广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性学习的平台。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目前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还较小,获奖学生人数也不多(详见表5)。结合前述几项调查的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意愿较强,但是缺乏可以使学生将实践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是学生热情高涨,但是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外界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有限,使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受到限制。

(二)制约因素分析

1.学校方面的制约因素

调查主要从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创新氛围、创新机会等方面,对学校制约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创新氛围、创新机会等因素都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详见图1)。其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创新氛围、学校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等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整体上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方面都有所不足;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资金缺口较大,从而使该项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2.教师方面的制约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有些教师的授课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师对创新活动的引导示范作用不足等是制约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师方面的因素。此外,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稍低;教师人数有限的影响则较小(详见图2)。

3.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

在对学生自身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选择差异性较大(详见图3)。对“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没有机会进行调研,缺乏实践机会”“就业压力大,无心进行创新学习”等3项调查选项,调查对象给与了较高的关注;而对“知识陈旧,无兴趣进行研究”“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未来也不打算从事相关工作”“家长不支持”等调查选项,调查对象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认为“家长不支持”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小,仅有2.4%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态度有影响。总的来看,学生自身缺乏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主要的内在原因,而知识的陈旧则是导致学生缺乏课题研究能力的根源。此外,外界影响因素“就业压力”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这些制约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四、结论与讨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原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科学的、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并在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和体系创新[3],这也是未来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原创能力基本情况的调查,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现状,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

(一)提高重视程度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前提

高校及其下属学院要在高度重视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创新项目专项基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原创性活动场所和机会。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第一导师。

(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是实现原创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些学生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这一大学生学术团体,得到了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科研活动或者实践调查活动的机会,有了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媒介,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原创能力。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借鉴“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更多这样的学术团体,加大对大学生学术活动的资金投入、专业性指导和组织领导,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加入各种研究会;并以学生研究会为依托,开展各类科研、学术交流、调研等活动以及举办各类讲座,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大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专业知识是实现原创能力培养的基础。本科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适度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学习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融为一体[4]。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全力保障科学发展、节约集约保护资源、优质高效服务社会、勤政廉政履行好职责的自觉性为主题,以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发现、分析、破解制约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努力构建保障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三找一创”活动工作的组织实施,使之不流于形式,达到预期目的,特成立鄱阳镇国土资源分局“三找一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

三、目的内容

通过开展“三找一创”活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党员干部发现、分析、破解制约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保障国土资源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构建保障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找差距。就是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任务、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通过纵向与上级机关、基层一线,横向与兄弟单位、同级部门,个人与周围同事等比较,查找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行政效能、服务意识上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差距和问题。

找原因。就是针对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梳理和找准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能力素质上、服务意识上的原因,通过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

找动力。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明确国土资源工作的方向,指导各项工作,将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和人民的期待转变成工作的动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破除和摒弃一切

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民主决策、科学保障、依法高效、开拓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工作的协调性、有效性、前瞻性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

创新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机制。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着眼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服务发展大局上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国土资源系统是政府管理国土资源的职能部门,履行国土资源保障与保护等工作。工作成效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群众权益、和谐社会构建。要针对找出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理清思

路,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围绕加快鄱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高科学保障能力为根本目标,在保障与保护、造地与用地、勘查与开发、调控与配置、决策执行与监督、依法与效能等方

面积极探索,构建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保证。

四、方法步骤

根据市局、县局的统一部署,工作按以下安排组织实施。

(一)准备动员(4月)

传达学习省厅、市局、县局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要求,全面启动“三找一创”活动。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2、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具体安排。

3、召开“三找一创”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开展“三找一创”活动的氛围。

(二)全面实施(5月至7月)

1、深入开展查找差距、原因和动力。组织干部职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任务、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找差距;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干部职工

学习讨论、认真思考,通过纵向与上级机关、基层一线,横向与兄弟单位、同级部门、个人与周围同事等比较;立足思想观念上、工作作风上、行政效能上、服务意识上找原因;用科学发展观明确国

土资源工作的方向,指导各项工作,将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和人民的期待作为动力,切实加强思想、作风、业务和效能建设,积极探索保障湖城发展的新机制,有效推动

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一是深入分析查找。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查找自身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利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

新机制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举措和办法,并形成分析总结材料。二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自己找、上级点、同事提、对象评、社会议”等5种方式,认真疏理问题;并采取问卷调查、走访测评、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紧密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根据找出的问题,依据党和人民的期待,围绕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完善国土资源科学管理制度,系统总结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主动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渔村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创新农村宅基地分配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项目用地保障机制、耕地有效保护机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和开源节流机制、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批后监管制度、土地和矿产巡查督察机制、效能考核办法等机制、制度,初步形成保障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

(三)总结完善(8月)

1、认真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采取网上测评、书面征求意见测评、座谈会测评等方式,了解群众、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局开展“三找一创”活动实际成效的满意度。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近期难以解决的要向群众予以说明。

2、认真做好总结工作。

3、召开总结大会。总结活动工作情况和主要经验,提出工作要求,巩固工作成果,不断完善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

四、基本要求

1、加强领导:要将开展“三找一创”活动作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日程,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2、组织实施:开展“三找一创”活动,必须遵循实践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勇于实践的原则,确保两不误、两促进。要把活动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具体工作结合起

来。要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做到找准确、分析透、措施实、见成效。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查找剖析问题、带头解决问题。要求机关各处室、各单位在开展此项活动过程中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激活 学生主体性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在日益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的根本。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华民族要崛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诚然,教育一直都在改革,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教育改革的成效还不理想。本文通过讨论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型人才、知识获取和智能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并在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学生主体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激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充分发挥主体性是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尽管目前国内外针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还不多,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被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准确定义,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颇具价值的探讨。例如:王亚斌等人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创新”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将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同时指出“创新意识”就是指创新型人才对创新活动的自觉认识和自主意识[1];徐恩芹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四大核心特征[2]。虽然这些研究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还未达成共识,但都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自主”“自觉”等个性品质。而“自主”与“自觉”正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在与实践对象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的体现。主体性作为一个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3]。创造,是人主体性的自然表现[4]。一般说来,主体性强的人创造性也较强,创造性较强的人主体性也必然较强[5]。由于创新可以界定为在旧事物基础上的量变或部分质变,创造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或飞跃,在这个意义上,创新与创造可以等价、互通[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个性品质。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举措及其成效也证明充分发挥主体性是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此前半个世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于1987年发表了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6]。七大原则自发表后,引起了欧美等国高等院校的积极反响,对近几十年来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分析这七条原则,可以发现除了“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和“给予学生较高的期望”外,其余五条原则无不强调或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说,这七大原则的主旨就是张扬学生的主体性。

2.尊重与发挥主体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客观要求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和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对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现在已广为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7]。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面方面在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知识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有赖于主体性的发挥。这从认知科学层面为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关于智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只不过各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形式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8]。智能及其组合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表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生命个体,都可能是出色的,只不过有没有挖掘或被挖掘出来而已。而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都成为“独特而出色”的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现自己智能中“独特而出色”的。而“充分展示自己”就意味着“主体性”必然“在场”。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把学习分成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四种风格,并认为擅长不同风格的人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存在相当大的差别[19]。如果说多元智能理论是从“发展什么”的层面要求学生“主体性”“在场”,那么学习风格理论就是从“怎样发展”的角度要求“主体性”“在场”。因为个性化的学习风格需要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从前述分析可知,现今颇具影响的几种学习理论,尽管不是专门论述学习需要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但通过揭示学习过程具有个性化、个体智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获取知识的建构性,从客观上揭示了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要求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3.当前我国教育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的原因

我国传统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但学生主体性缺失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原因。那么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相当难回答的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背景四个层面进行一些尝试性分析。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不应成为其自身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但很多情况下作为教育活动特别是学校教育活动对象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受前期教育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个性特征,尽管还不是很稳定。如果这些个性特征对行动有“依赖”或“懒性”导向,那么学生就成为其自身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因为如果学生对教师“激发主体性”的课程设计不积极回应,那么教师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就有可能重新拾回“满堂灌”的模式。同时,在善讲的教师面前,学生也可能自动交出学习主动权,无形中充当“接受角色”[10]。当然,学生不可能是其自身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责任者。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过时和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师,注意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注重知识的系统讲授,看重课堂秩序和控制课堂,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醉心于“满堂灌”,客观上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但教师也往往是“身不由己”。从客观上讲,教师本身也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自身就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即使他们在取得教师这个角色之后受外部压力及自身成长的双重作用,主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但大部分人主体性的张扬也是不充分和不健全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少数教师创造性强,而相当多的教师教学缺乏活力的根源之一。另一个导致教师“身不由己”进行“满堂灌”的原因在于教育行政管理的压力。

我国传统教育行政管理对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评价、班级组织、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标看,以统一的“模型化”目标要求将所有学生铸成“标准件”,从而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11]。从教育评价看,评价指标过分功利化和单一化,学生、教师、学校,甚至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代表一个地区)都被绑在了“出成绩”这棵树上。不仅学生失去了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自由选择权,主体性被剥夺,就是教师、学校具有的支配权也不是一种建立在其自身主体性充分发挥基础上自觉性支配权,而是一种“被塑造支配权”。同时,即便有部分教师或学校能发挥完备的主体性,且有能力对学生实施“激活主体性”教育,但如果社会评价教育的标准依然是“名次”和“分数”,那么就很难希望教师或学校会冒短期内“名次”和“分数”下跌的风险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除非学生前期接受的教育已属“激活主体性”的教育。从班级组织看,由于我国适学人口众多,很多地方教育资源相当短缺,一个班通常都是四五十个学生,多的甚至达到近百人,庞大的班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激活主体性”教育的选择。从课程设置看,课程经常是被给定的,按照整齐划一的格式,根本不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常是被限制、强迫地学习,基本没有根据个体智能差别进行选择的余地。

从文化背景来看,依俊卿先生认为:“传统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塑造出中国人普遍的整体主义、经验主义、直觉主义的行为方式……既没培养起对事物内在结构的精密的理性分析与解析的能力,也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主体性和个体性的自我意识。”[12]胡滨、骆建华等[13][14]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阻力进行探讨时,均分析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整体,缺乏个体独立性”和“群体意识”的文化取向严重阻碍了个体“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的发展。由这此研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最深刻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缺陷还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改进,尽管教育本身就担任着这种“改进”功能,但由于我国现代教育起步晚,还不足以完成“改进”的任务。

4.重塑学生主体性的对策探折

由前所述,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是我国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障碍,所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便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历史课题。在此,我拟在前面分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基础上做一些初浅的探析。

首先,教师自身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学习,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尽管教师也是传统教育的产物,其自身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充分,但教师毕竟已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具有较强的“自觉”意识,已具备自觉激发其自身主体性的条件。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才不会成为“传授知识”和“教出高分”的奴隶,才可能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起符合时展的知识观、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同时,也才有可能主动学习,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其次,教师在教育行政管理上,要勇于对传统的教育目标、教育评价、班级组织、课程设置等进行扬弃。在教育目标上,必须改变传统的群体化教育目标,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公民教育目标。在教育评价上,要改变以“分数”“排名”为导向的功利化和单一性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创新型人才内在需求的以“素质”为导向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在班级组织上,应加大教育投资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师比例,创造条件开展小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主体意识。另外,教育管理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波折要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不能因为在一段时期内没有取得成效甚至反而使“成绩”下跌了而失去改革的勇气和坚持力。

如前所述,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妨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文化价值取向。尽管文化这个东西常常隐而无形、抽象无实,但却无处不在,同时也往往是人类行为最深的、最顽固的根源。因而,要想从根源上破除激活学生主体性的障碍,必须进行文化转型。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衣俊卿先生认为“正在悄悄地”进行,但为使其成为“普通人”“更加自觉”的行为,必须经过深层次的文化启蒙。关于这种深层的文化启蒙,衣俊卿先生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普及素质教育;二是推进社会运动机制的理性化与民主化;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使普通民众接受开放的、现代化的、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所内含的新文化精神[12]。

5.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但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创新的前提在于人才本身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同时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等理论也揭示了知识的建构与智能的发展都有赖于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但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教”轻“学”的教师主导式教育局面,学生主体性缺失,改革势在必行,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亚斌,罗瑾琏,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2]徐恩芹,刘美凤.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

[3]李为善,刘奔.主体性与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4]毛天虹.论高校创造教育与主体性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5]徐金城.“主体性教育”认识误区三题[J].哈尔滨学报,2004,25,(4).

[6]Arthur W.Chickering,Zelda F.Gamson.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The Wingspread Journal,9,(2).

[7]郑召英.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8]李子华.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2).

[9]李玲艳.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整合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导刊,2004,(17).

[10]黄建平,李振春.论我国高校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0,(4).

[11]李澍.论学生的主体性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1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