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 新课程理念 管理方法 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班主任面对的挑战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创新班主任工作思路,强化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新的挑战,班主任要从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管理方法及班级管理评价方式等方面予以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

一、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级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法

1、言传身教,品德为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教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品行”。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内外如一的、言行统一的优美品行,才能在学生身上孕育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诲和熏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教师的道德水平在整个育人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有德之人、做社会有利之事。

2、以心换心,培养责任

责任心是学生未来发展,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而负责的言行,需要班主任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实现以心换心的交流,取得孩子的信任,才能为培养责任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周记等各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很多学生会向班主任打开自己的心扉,诉说自己心中不想让外人知道的秘密,并希望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帮助。细心答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并在往后的工作中留心关注,为其排忧解难,学生将会对你信任有加,对你倍加敬爱。这种无声的语言换来的教育效应是许多当众的说教无法比拟的,学生负责言行就会慢慢的形成。

3、抓好常规刚柔相济

学生一日的常规是否规范、文明,影响到良好集体的形成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主要从小事抓起,抓好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期初,我根据班中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负责人。同时,我每天坚持早到校,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活动,与他们交谈,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及学生的思想动态,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有不足,要接纳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班主任在对待有错误的学生时能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不采用当众处罚、批评等手段,这些学生可能会在教师对其的信任和暗示的眼光里感悟教师的用心,找回希望,找回自尊,努力去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处罚”要好得多。

4、适时赏识、张扬个性

充分利用人之共性:荣誉感、成就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赞赏,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一个强大的推动感,既肯定了他的成绩,同时也给他指明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当好学生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老师的一句亲切的话语,会给学生巨大的勇气,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做班主任,或许会碰到所谓的“问题生”、“双差生”。其实,后进生身上同样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教师只有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发现后进生微小的进步,通过教师感情的倾注,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供个性化的展示舞台,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展示风采,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后进生积极向上的信心,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了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唤醒他们自主意识的同时,使他们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审美和学会了健身,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5、目标激励,加强督促

班级管理中要能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来激励全班同学的斗志,任何事情没有目标动力就不强,有了适当的目标,就像快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给班级确定的一个长远目标,一个中期目标,一个近期目标,并且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要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并且每一近期目标实现后,都要迅速进行总结,激励,确定下一个近期目标,这样滚动前进,就促进了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要帮助学生实现目标。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让学生确立了目标之后,往往就对其不闻问了,认为已经“毕其功于一役”。而实际上往往随着一段时间的过去,曾经的雄心壮志在渐渐消退,很多同学也渐渐淡忘了自己立下的目标。所以在指导学生确立学期目标之后,还要以阶段性的目标促使学生受到不断的激励,从而逐步实现学期目标。

三、创新班级管理评价方式

1、评价内容要全面

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应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即要看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程度,更要看他们平时学习参与程度,学习兴趣浓淡,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即要看他们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程度。更要看他们非智力品质如毅力,心理承受能力,认识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即要看他们在学校表现状况,更要看他们在学校以外的表面状况,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发展评价。

2、评价的方式要多样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28-03

一、前言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完全学分制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根本属性与学年制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首先其培养目标更强调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是课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要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变化,调整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授内容;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重因材施教,侧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思想,其主要特征:选课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的弹性化,学习过程导师制以及文、理、工相互渗透的通才教育。历史与经验都表明,美国大学的学分制的指导思想、课程管理管理运行机制、配套措施和办学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几乎在全国展开,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南大学等一批高校先后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学分制改革。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各高校的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与完善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国内不少高校教务负责人坦言,学分制在我国多数高校执行得不够完全,不够彻底,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评价受到忽视,这显然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疑也是种浪费。本文在详细调研了美国几所大学的机械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学分分布和选课指导等基本情况,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其课程设置及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可为国内各相关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美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美国大学实行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核心的本科课程管理制度。在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权限中,学校一级通常负责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院系一级则负责院系主修课程的管理,本科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等环节完善,运行过程严格。

1.学分制。现在美国各大学已经把学分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测评教师教学状况及教学成果、配置教授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是美国大学管理本科课程的主要手段。美国的学分制最初采用了完全开放的累积方式,提出了一种课程量化测评标准制度。随着大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学分制也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标准规范逐渐被各国不同的高校和不同的教育层次所采纳。美国学分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学分转换的认可性,即与构建了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学分之间的相互认同。

2.选课制。美国大学的各大院系一般有严格设置规定的主修专业课和一些选修课。有的院系有严格的课程设置。要获得这个专业的学位学生必须完成这些课程和学分。有的课程不是每学期开设的,有时候是一年才开设一次,如果错过这年选课,就要等到下一年。这些情况学生都需要预先了解清楚,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和毕业计划。美国一般大学规定全职学生(Full time student)必须每学期至少修满9个学分(三门课左右),兼职学生(Part time student)每学期注册3个学分的课(最少一门课)。例如某专业规定整个课程设置是120个学分,四年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学习状况安排大学的学习时间。有的学生经济压力大,就在短期内把所有课程修完,一年三个学期选满学分(秋季、春季和夏季),每学期修12~15个学分(四到五门课)这样就可以少于四年时间修完学位。有的学生就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按期完成,还有的学生希望每门课拿到较高的分数(GPA),每学期仅修满9个学分三门课。这样学习相对轻松,可以有时间精力打工,或者重修考试不好的学分。那么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毕业取得学位。因此,尽管大学规定在4~5年内完成本科学习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学习的年限,只要完成了学位要求的学分就可毕业。对每个在美国大学就读的学生来说需要权衡学习时间、学业任务,以及经济压力。从学业方面来说,美国大学每门课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有不计其数的考试、作业、小组或个人项目、论文等。每门课拿到好的成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选课量过大,比如一学期五门课,那么到期中、期末的时候会被无数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也无法保证很好的学习成绩。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最终也会影响到就业。因为学生大学本科的课程分布和GPA(学习成绩)也会成为应聘工作时面试官对你的一种参考。从经济方面来说,美国大学本科是学生付费的,学校里虽然有名目繁多的奖学金提供给学生,但是毕竟不是长久的保障,延长毕业年限,但是势必毕业时间也延长,奖学金只能减免部分学费,而学生仍然面临生活上的经济上的压力。所以按照院系的要求完成专业课选修课,怎么选,选什么课,选哪个教授的课,学生一进校园就要有长远的规划。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和参考,在学期考试期间学生的负担会相当大。院系方面也会有专门人员提供这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学生选课的时候学校都会建议去找这些专门的指导老师咨询,设置长远的选修计划和策略。对于大部分美国大学来说,每个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是选课试听周。在学期开学前,学生必须已经注册好想学的课。否则等学期开学以后有可能某些课已经注册满,就不能再注册选修了。一般学生会提前注册五六门课试听,注册课程之后,在开学前两周的试听期,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这个学期的学习课程。一般第一堂课是教授们的课程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这门课的教学大纲,需要什么教材,作业量的多少以及截止日期,教授的期望,难易程度等信息,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和授课教师沟通来深入了解这门课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单纯依靠选课系统上简单的几句课程介绍就决定选课。开学两周之后,学生就要决定是否继续选课。如果没有取消注册这门课,学费就开始计算了。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还有一次机会取消选修这门课。但是期中考试注册后取消注册则要付部分学费。如果是必修课的话,学生可以有机会以后再次选修这门课,确保拿到好的分数。如果在接近学期末取消这门课的话,学生就需要付全额学费了。当然,各大学校对此有不同的详细规定。关于课程和选课,学生还有另外的途径。一是从曾经修过这门课的学长们口中得到一些关于这门课的相关信息,比如教授的授课方式,得分是否容易等。另外学生中间会流传一些网站给不同学校各个教授课程打分,学生可以登录这些网站了解以往的留言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只能参考,并不全面。

三、选课与学习指导

1.课程期内的选课。在美国,很多大学中有专门老师教授指导学生的选课和学习,有的学校系里专门设有研究生联系人指导非论文研究的本科生,并且给做课题论文研究的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在选择课题、硕士博士论文以及专业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学生选择了课题和研究方向的专业指导老师之后,这个老师就取代系里的联系人作为学生的导师。这里新生包括大学新生和专业新生两个概念。大学新生指被大学工程院系录取的第一年新生,具体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没定。专业新生指被大学工程院系录取一年的学生学习一年工程基础课,打算选择工程机械为正式专业方向、尚未深入学习任何工程机械专业的“新生”。当大学新生入学学习工程类基础课程一年以后,对其中有意选择各专业如机械工程为以后正式专业方向并且被机械工程专业正式录取的学生,工程学院基础指导办公室专门指导他们的专业课选课和制定学习计划。在专业课开课之前(大学开学后秋季、春季两个基础学期课程学期后,到第二年夏季短期学期课程中某些专业课也开始了)。在夏季课选课之前,学生必须和他们选定的指导老师预约会面面谈。在此之前,大学新生第一年的选课由工程学院内专门指导大学新生选课的老师指导完成。专业课新生指导的一般程序是:先审阅回顾学生一年内的学习进步情况,回答关于课程内容和要求的基本问题,然后为以后三个学期选课内容计划进行建议。在学习工程中,接受咨询的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给他们的专业新生指导员寻求解决的方法。所有学生(包括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如有问题均欢迎向他们的指导员或者专业导师咨询。每个学期课程注册前的学习咨询对每个学生是必须要求的,这个硬性的要求直到学生成功地修完所要求学分的课程。有的学校对于本科生超学时的选课指导咨询则是学生自愿选择,不再强制要求。但是仍然强烈建议他们在注册最后一学期课程之前向系主任教授咨询,以确保他们最后的计划满足学院的要求。对于工程学院的学生还要要求完成一个长达2~3个学期的实习或者取得同等相似水平的经历。因此,第一个实习学期开始前,学生必须注册没有学分的合作教育讲座。这个讲座包括关于如何准备面试,找面试职位,如何实习报告等。对追求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最好在注册选课期间和导师约面谈。所有非本专业的选修课必须由他们的研究导师批准,以邮件、电子邮件形式留存。如果学生在入学之前有技术工作经验,并且此经验和一个以上的实习学期相等,他们可以申请高级学分。他们必须首先和合作教育办公室的教师讨论他们具备的以往经验。如果讨论结果非常满意的话,这个学生将完成优异实习申请表,然后被进一步评审,以获得优于普通实习的学分。

2.实习期内的选课。有时候学生在实习期间也希望选课,院系对此有条件限制,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期选课每学期不能超过规定的学分。这个学生必须获得实习期选课批准表“获准在实习学期内选课”,选课程必须不能和实习责任的时间冲突。如果课程时间和工作时间冲突的话,实习雇主必须出具批准文书。如果学生在其他学校注册选课,这个学生必须要求在招生办公室取得“交换学生表”。在实习期间内,如果学生在其他学校选课必须把此学校课程的学习成绩复印件寄到学校的注册办公室。

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以下模式: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和核心课程型。这几种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重视通识教育、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在课程管理中,将学分制和选课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高等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吸收其精华,并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高等教育更为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船.美国大学学分制对英语专业学分制改革的启示[J].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2):117-119.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企业管理 机械制造类专业 创新

0 引言

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关键,而工业机械制造类企业更需要具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及本专业技术能力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被社会认可的必要条件。目前,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企业管理》选修课程改革成为管理教学的研究重点。必须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按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实施课程建设,使高职的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1 企业管理课程整合的创新

课程建设的创新应从培养对象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分析开始。从经验观察和信息反馈资料看,高职高专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趋向是到生产一线做基层管理人员,也有些企业把学生安排到市场第一线做销售员。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以便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在工作中能够正确理解管理意图,有效贯彻实施。因此要以机械制造企业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结合企业管理课程内容进行职业或专业活动分析、学科体系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在课时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组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扩大相关管理学科知识,舍弃那些并非职业能力培养必需的内容,让学生能全面了解企业管理的内容和一些简单适用的方法,便于学生就业后,对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整个企业的管理状况有一个比较和思考。

1.1 简要介绍管理学理论知识。《企业管理》应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先导,机械制造类专业不可能专门学习先导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及时将有关管理概念和理论言简意赅地介绍给学生,保证教学过程的逻辑合理性。

1.2 适当增加经济法相关内容。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在开设企业管理课程以前大都没有经济法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增加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企业法、公司法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设立程序、组织机构的设置等。但由于学时数的限制,这些内容不可能深入地讨论下去。所以,该内容的设置应该系统而浅显,说理简明扼要。

1.3 加大市场营销学的比重。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尤其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要研究如何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市场营销在机械制造类专业企业管理选修课程中的比重,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定价、分销、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树立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4 引入机械制造企业车间管理的内容。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应该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来展开,机械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去向一般以企业车间为主,需要掌握车间管理相关的综合知识,这就需要按照生产过程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的方式,将有关原理介绍给学生,其中,车间布置、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流水线生产组织、库存管理和设备管理侧重于对物的管理;工作设计侧重于对人的管理;生产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和控制、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现场管理、作业排序和质量管理侧重于人和物的结合。通过车间管理的学习,以满足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 企业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以职业活动和就业岗位要求为导向,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之后,更多地是鼓励学生自学,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管理书籍与管理杂志,收集企业管理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管理故事及管理哲理,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以达到开阔学生眼界的目的。

2.2 课堂播放企业管理录像。在课堂上播放介绍著名机械制造企业运作管理情况的录像,一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二是带给学生“真实感”,让学生了解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懂得所学管理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由此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3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选取与课程内容相近的实际企业案例,通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剖析企业的实际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学生在讨论中灵活应用管理原理和理论,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4 去企业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到一些大的机械制造企业去参观访问,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生产车间的参观,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场所。

2.5 请企业人员座谈或讲座。把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或企业的部门负责人请到学校里给学生作讲座,介绍企业的实际做法。当然最好是与学生座谈,气氛更融洽。通过座谈或讲座,学生既会理解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也会觉得企业管理并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必然要接触到的事物。

2.6 模拟情景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就业之前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施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就是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按实际的工作内容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具体做事,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领略到管理中各部门职能的内涵,了解、熟悉各职能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素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企业管理的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师必须在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这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彤彤.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探析[J].社科纵横.2006(12).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作为一所以农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担负着为湖南省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湖南省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三量齐升”、推进“五化”同步、建设“制造强省”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形势对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且长期以来湖南省就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更加强调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以其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优势在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目前国内农林类高校很少就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综合实验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经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质量保障与监控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构建适合经管专业特点和特殊要求的综合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一、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

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及较大的实际效用性,它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张健,2010;王娟等,2007)。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大多数高校得到普遍使用与发展。实验教学也由原来以自然班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孙爱民,2002)。陈阿梅(2011)和吴永林(2009)等指出在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实验教学的课程计划与理论教学计划不协调、不同步,实验课程落实、时间安排难度加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展开实践教学所需硬件设施条件的局限;教学内容上相对滞后、模式结构单一;在实验教学工作开展中,实验员、实验课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不畅,容易出现临时调整课程时间、临时停课或学生由于客观原因缺课等现象。因此,为合理规范实验教学秩序,实现教学目标,保证实验教学质量,需建立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是一个极为模糊,常引起争论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陈玉琨和李如海,2000)。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质量予以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王承绪和徐辉,1993;刘慧云和吴仲华,2008):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所处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其三,教学质量是指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一定标准的程度以及大众对其的满意度。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单位和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督与控制和结果评估与分析的重要手段。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由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确立,通过信息收集(包括设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组成的闭合系统。该教育系统在与社会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实现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逻辑推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教育产品―人才―对社会环境发生作用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通过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督导组专家、学生信息员、学生、任课教师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所在问题的办法并进行反馈。通过对反馈信息全方位的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追究其问题根源,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教学过程,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改意见,并避免出现类似问题,从而全面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刘元林和张增凤,2009)。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类的专门人才。本研究立足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实验教学管理的具体实践,,本着“教学是学校生命线”的管理理念,认真探索并总结经验,试图建立一套适合农林管理院校发展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获取并掌握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便于优化教学资源的分配,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实验教学及其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

目前国内农林类高校很少针对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综合实验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未来普通教学型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其质量保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以教学为本,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改革的态度树立先进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将实验教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建立符合农林经济管理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和创新运行机制保证实验教学和改革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协调发展。当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经济管理学科人才是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在优化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有必要配合经济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以开发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科学的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三、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从全国来看,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已在北京工商大学、广东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财经类院校开展实施,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或毕业实习的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2011年9月,教育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组发起举办了“全国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师资培训与研讨会”以推动这一强化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自2000年开始,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服务,承担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经济共7个专业的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模拟实验。2007年,根据院系现有专业,在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专业特色,组建了经济学院综合模拟室。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开设了《农业院校经管类综合仿真实训》这一跨专业大型仿真实训课程,该门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多类社会组织中模拟真实的岗位工作(涵盖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及政务部门等),有利于其熟悉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数家仿真生产制造公司及外部服务组织和机构,按照实际的业务流程及规则,在复杂动态的仿真市场环境中进行大规模模拟运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以及不同专业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决策力、综合执行力以及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实现培养具有能尽快进入中高经济管理层潜质的复合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四、湖南农业大学经管类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建议

湖南农业大学经管类综合仿真实验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分阶段和分层次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学科综合实验、创新创业模拟五个层次的实验课程,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六大沙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国民经济运行及核算沙盘”、“农产品企业经营与管理沙盘”、“区域经济分析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及其交易沙盘”、“投资理财分析沙盘”和“创业综合模拟沙盘”。综合实验体系的建设原则是在现有实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以仿真性、综合性、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为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共性要求与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个性要求相兼顾,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起一个既反映社会经济现实,又合乎教学规律的涵盖多个实验项目的仿真综合实验内容体系。

第一,完善实验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涉及的学生人数和其所承担的角色数量众多,需要进行相应的场地和软硬件设施建设,经过最近几年学校的大力支持,软硬件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需根据具体的实验和仿真实训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写及实验项目总体设置。由于国内缺乏经济管理综合实验的教材,因此,将主要依赖自编教材和实验报告。构建并完善集网站、多媒体、手工工具、凭证、实物沙盘、电子沙盘等于一体的综合实验手段体系。

第二,改革实验组织形式。设置项目工作室,构建“团队式”教师教学组织,进行综合实验的项目体系、手段与方法体系、组织形式体系、活动方式体系、考核内容与方法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和相关教学文件与教材建设;打破自然班界限,统一协调综合实验的时间和学时安排,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混编,建立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小组来承担综合实验中不同的经济和管理组织。

第三,健全实验考核。依据综合实验项目和团队角色,建立教师考核与学生自主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分体系。

第四,针对不同专业开发各专业的实验教学的模拟沙盘及其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经管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将实验教学部门与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按照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原则合理组织,形成的有效保障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系。

五、结语

本研究旨在以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整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以仿真实验为突破口,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建设,形成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沙盘库、数据库、软件库等组成的实验教学工具体系,手工手段与电子手段相匹配、模拟手段与实操手段相并存、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体系,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博弈式教学等组成的实验教学方法体系,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开辟新的途径按照一定逻辑组织成若干实验课程,从而形成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张健.药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4)

[2]王娟,陈寅山,林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初探[J].高教论坛,2007(5)

[3]孙爱民.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

[4]吴永林.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

[5]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6]刘元林和张增凤,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8(1)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题制 科研管理 政策

一、课题制科研管理政策的概述

1、课题制产生的背景

在对传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中,我国曾尝试了诸如基金制、合同制、同行评议制度等措施;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于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基本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课题制应运而生。

2、政策解读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和规定的立项程序确立课题,并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科技部有关管理部门确立了管理三要素以保障课题制的实施,即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有效的财务监督。

3、特征

课题制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课题制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课题申请部分引入招投标机制,并按照招投标方式管理;课题组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可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线,自主聘用课题组成员;课题实行合同制管理。

(2)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课题责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过去课题负责人只能是法人。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同时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有些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自然人作为课题责任人是很合适的,这样自然人在法律上有了明确的地位,责权利是统一的。

(3)完善的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坚持以专家评议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为主体。专家评议与政府决策相结合,强调最终的决策权在政府部门,但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专家可以是我们请来评议的专家,也可以请中介机构来进行评估,中介机构组织评估的时候,也是依赖专家的意见。

(4)参与课题管理与课题研究各方的责权明确。课题制体现了参与课题各个主体方(发包方――资助主体和相关管理机构、承包方――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及协助者)之间的自主、平等关系和责权利基本统一的原则。课题制实行合同管理,课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成为规范各方行为及权责关系的法律依据。管理各方公开办事程序,特别是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5)严格的经费预算与使用管理制度。依据课题规模,将经费资助方式分为成本补偿式和全额补助式(如863计划)及全额补助式(如973计划)等,资助金额一经确定,不能调整。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对课题中期检查、审核,并依据审核结果进行下一阶段拨款,解决了课题研究经费与课题进度脱节问题,使课题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一致,这是课题制管理在实践中的重大突破。课题制科研管理模式把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经费使用范围与其预算相一致。

(6)课题验收、资产管理规范。课题验收中技术成果验收、资产验收和固定资产的验收要同步进行,有的课题验收完了,但财务账还没有结,很多课题到把经费花完才结账,很不规范。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依托单位。在课题制中提出用课题经费购置资产是国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归依托单位。资产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使用权和将来的经营权归单位之后,实际上资产是视同单位所有。但由于明确了所有权是国有的,有的企业改制、上市时应如何处理,还需要研究。

(7)加强了课题成果,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课题制实施后,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到空前高度,成为科技部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之一,这有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总量的增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国家、依托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合法权益。

(8)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2001年,国家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实施后,又于2002年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使得课题监督工作能做到独立、公平、客观、及时,并且又不干扰和干预课题的实施,同时实行了重大课题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专家信用记录制度,这些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行课题制管理,需要对科研计划从立项到业务管理、经费管理、资产与成果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加以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难点与问题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固然比传统的行政化科研组织模式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甚至问题。完善课题制不能仅看其优点而忽视其问题。根据对国内外课题制管理制度的了解,我们发现课题制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矛盾与问题。

1、课题招投标申请方式有待完善

课题制的实施明确了课题(项目)的确立采用评估评审制度,有条件的采用招投标方法,使课题的立项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提高了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但投标过程中准备的材料过于复杂,涉及的中间环节多,耗费精力极大。这类课题适宜较大的工程化、产业化项目,对于研发类项目应保持合适的比例。

2、课题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立项课题需编制经费预算书,其预算内容不全面,过于笼统、随意,支出项也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和估算,预算内容没有反应出课题的实际需求;预算和支出不对称,不合理支出普遍存在。课题制管理原则的核心是经费管理,而经费管理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按《规定》课题制允许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的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列入支出预算,这与以往的科研项目预算有明显的差别:人员费用可以作为科研成本直接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充分体现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托单位课题服务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可作为间接费用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因此,只有在立项时准确地做好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者和项目依托单位的利益。但目前在申报项目做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时,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出课题所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课题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实行课题制能极大地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潜能。课题制的实施,要求全国乃至各个科研院所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与之相配套。但是目前不少地方还沿袭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实行院、所、室多级管理。研究所是由法人资格的所长负责的独立科研机构,存在多级行政领导与课题负责人之间的协调问题。难免造成课题责任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课题组主持人在人才使用、招聘自主性较弱。科技人员流动受到户口、住房、职称、职务、考核、收入、家庭等条件限制,使得在进行动态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系统成本大大增加,甚至受阻。目前,不少科研机构开放程度依然不高。课题组织管理和运行受到各种行政干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课题制由于参与者众多有投资人、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管理程序复杂整个过程包括从申请、资质审查、评审立项、经费拨付、研究展开、结项评审、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客观上存在着监管困难、成果质量难以稳定预期等实际。正是由于课题制有上述特点,使一部分缺乏职业道德、企图以投机方式谋取私利者有机可乘。一段时期以来,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如资历的弄虚作假,研究中的剽窃抄袭和粗制滥造,评审中的彻私枉法、走后门、托关系、代人设计课题等等,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引进的课题制在中国出现了异化。

5、课题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不够密切

课题制实施后,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在于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赋予课题负责人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这一方面加强了立项主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的直接联系,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淡化了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也不利于课题负责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依托单位的科技资源,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促进科研的发展,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完善课题制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

比较完善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关键配套措施之一。对国家重大课题以及科技计划项目的进展情况、财务状况、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等应建立全方位的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评估在课题立项和执行、经费使用和监督、成果管理等各环节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

在课题申报、立项过程中引人招投标制度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规范课题管理,保障课题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重大课题涉及国家安全的除外应该逐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投标制度。

3、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以及科研人员的学术信誉体系和课题担保机构的信誉体系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课题资助方依据课题组成员尤其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影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术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合同的信誉、以及科研道德等。课题资助方还有必要对课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逐步积累,以形成科研信誉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既可作为以后选择课题承担者和课题担保机构的重要参考,还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以便形成一种有序的、平等的竞争和监督机制。

4、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课题的招投标、监督、评估等方面,鼓励发挥各类中介机构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的作用,处理好科研人员包括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界面关系,促进良好的社会分工和合作体系的逐步形成,提高整个活动的效率。

5、营造良好的环境

课题制能否顺利实施,营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和科研条件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改革,逐步打破阻碍课题制实施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一个与课题制要求一致、配套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对课题制管理相关政策问题的研究[J].中国机电工业,2002(8).

[2] 戴国庆:关于课题制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4).

[3] 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