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范文第2篇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产生的基本程序是确认、记录、计量以及报告等。早期传统的财务会计通常只有记录这一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各种物质的需求,会计在记录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后期以实账户为余额的资产平衡表。财务会计概念中的确认一般是为财务报表的加工做准备;披露是在财务报表以外,用附注对信息的一种表述步骤,其提供的信息既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本文在财务会计的确认和披露基础上进行论述,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确认和披露基础的选择进行了探析。文章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2.财务会计中确认概念的概述

财务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记录确认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recognition)是项目是否列入某财务报表的第一道关口,只有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确认,才有科学有效的记录和报告,也能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1953年8月,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把会计定义为‘‘一种艺术”把具有财务特点的交易进行归纳、分类和汇总,让其成为有意义的形态,同时用货帀进行表示。在美国AICPA所属APB的第4号公告中提到: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和费用;财务会计的基本收益——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剩余权益及其变动。另外还提出,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值得我国关注的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中明确说明,确认是将事项做出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长甚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是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必然阶段。在企业的运行经营中,由于会计政策、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现在和将来的打算和预测,这种预期行为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使财务会计出现了以下四种确认:?预期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可以根据经济管理方案、环境条件和会计政策,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评判认定,比如会计科目类型、会计科目设计、预期资产负债等。初始确认。在预期确认后,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对象性能和关系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借记现金、贷记银行存款或者借记银行存款和投入货帀资金等。再确认。在经济业务和预期的情况不符合,发生新的变化和要求时,对已经执行的确认进行再次处理,再次确认,确保财务会计记录和编制的报表更正式可靠。如资产的重新评估。输出信息确认。对记录数据转化为会计报表指标的认定,称为输出信息确认。由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在信息转化输出时,一定要对其内容进行再三的确认,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第5号文件中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确认定义。

3.财务会计中披露概念的概述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单位或者企业对外有关其财务状况、发展前景或者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信息。披露(dis?closure)的财务会计通过财务报告,对报表附注以及其他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表述的一种形式。披露与确认不同的是,披露的数据不全部来自于会计的记录和报表,还可能来自于公司的各种相关合同、计划、契约或者是与企业相关的重大事件、董事会的重要决议、新闻媒体对企业的报道甚至是企业环境的指导等,都有可能是披露的来源。财务会计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空间范围:既有内部环境信息,又有外部环境信息。时间范围:既有历史信息,又有将来的预测信息。披露形式:既有定量信息,又有定性信息。计量方式:既有货帀计量信息,又有非货帀计量信息。管制角度:既有强制性信息,又有自愿性信息。财务会计披露信息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大量的实践证明,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的治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信息披露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一个单位、企业、公司财务披露能影响控制企业信息受众的印象与决策企业行为,从企业意识到需要进行财务披露到会计信息对外发展,这些行为时间跨度广,贯穿于整个信息披露过程。信息披露并不仅仅是几张表,几个批注,它是集信息内容、组织形式、披露时间、对象以及媒介为一体的多维向量。其中一项内容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有很多企业单位都进行会计信息资源披露,对此,我们应该高度的赞扬和鼓励。自愿披露能增加信息含量,有效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但是自愿披露也成为了一些企业欺诈的手段。因此,在进行鼓励支持的同时,对自愿披露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限制条件,如企业信用评级中长期处于A级;企业财务上从未有过欺诈前科;在同行中的声誉比较好等。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概念框架; 目标; 财务报告; 使用者

王鹏先生在《会计研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各国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CF)“都认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指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①是这样吗?财务报表,本单位决策管理层不使用吗?不敢苟同。这是涉及对会计改革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

一、国外主要概念框架(CF)对使用者的论述

“各国”的概念很宽,未见其根据。下面以有代表性的FASB、IASB和加拿大CF为例,按发表时间顺序,足以证明主要CF都明确规定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一)美国CF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CF,其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上述职工、管理人员都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内部人员,董事、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可以是内部人员或外部人员。说明企业财务报告在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同时,也为本企业决策管理层和职工服务。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框架的表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从委托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雇员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职工。所以,这里的雇员是上述美国CF“职工、管理人员”的概括。《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其自己的需要。然而,对这一类信息的报告,不属于本结构的范围。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IASB指出: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信息。

尤其要强调的是:2010年9月28日,IASB与FASB联合了概念框架第一阶段工作成果——《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其第9段:“报告主体管理层也关心主体的财务信息。”观点明确、肯定。

(三)加拿大CF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手册——财务报表概念》(1991)是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它将会计报表目标界定为“向投资者、管理层、出资人、贷款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对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和‘评估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主体的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权益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主体经营业绩的信息。”足证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把报告主体的管理层列入使用者范围。

上述概念框架都明确肯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

二、问题辨析

否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的观点,与下述误识有关。

(一)“财务报告是对外的”

1973年Trueblood Group发表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而引起“财务报告是对外的”错觉。基于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针对的只能是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上市公司,众多的不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单位,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单位,显然不宜遵循Trueblood《报告》的论点。看来,Trueblood《报告》基于指导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需要,强调的是目标设计,与管理层是否使用财务报告是两件事。Trueblood《报告》紧接着说:“当然,管理者既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又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他们的观点很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基于外部使用者的需要,这是符合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与企业管理层信息不对称这一实际的。因为管理层“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公众公司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会计是为本单位服务的,也有对外部税务机构报告的任务。随着公众公司的产生和发展,筹资的需要促使会计扩大了对外报告的任务,但是,本单位使用会计信息的事实并未消失。非上市公司除了纳税外,一般没有向外提供财务报告的任务,其财务报告主要给本企业决策管理层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委托FASB制订的,其规范面向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公众。为了筹资的需要,其服务对象强调投资者和债权人,虽可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却持反对态度。它认为“美国全国约有490万个企业,而公开发行证券,受SEC监管的,不过17 000家”。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企业单位2008年已经达到971万个。而且与美国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颁布,其规范对象是上市公司和更多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非上市公司不能在市场向公众募集资本,其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除了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外,还应强调服务于国家和本单位等利益相关者。

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生前和他的学生夏冬林教授合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2003),在第一版前言中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含义的需要,特别是针对企业领导干部”。实践证明,企业决策管理层需要阅读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当包括本单位决策管理层。

(二)“财务会计是对外的”

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误解出发,到管理会计是对内的,进一步引申为财务会计是对外的。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第2页:“企业会计逐步演化为两大分支,一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或者叫做对内报告会计;二是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财务会计,或者叫做对外报告会计。”此论更加不妥。美国CF第一辑第27段:“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所提供的信息,管理人员都需要使用。”已经明确否定了财务会计只对外不对内的错误说法。

早在1958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指出:“‘会计的最高目标在于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这可以通过一个具有同样意思的更详细的论点来说明:‘为了实现帮助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分类,正确地浓缩并充分地报告’”。

会计对象要素各种账簿属于财务会计,它是用以管理的。账簿积累的信息,首先为本单位管理所用。财务会计计算收益,首先为本单位强化经济管理所用。

另外,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1940)中提出“会计准则应是系统和连贯的,不偏不倚和不带个人色彩的,并与可观察的客观环境相协调。”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编制财务报表时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受其约束,难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并且仅约束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吗?如果真是这样,便违背了法规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在要求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履行相应义务的同时,也应该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也要为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服务、要考虑他们的利益。

(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的不足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原《企业会计准则》(1992)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据悉:新基本准则之所以删去“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于认为:财务报告属于对外报告,应当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过去强调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因为过去对外财务报告的概念并没有建立起来。其实,《企业会计准则》(1992)就是当时的概念框架,怎能说是没有建立起来。

上文已经证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是对Trueblood《报告》的误解。1973年AICPA任命的Trueblood 报告虽然提出“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框架几乎是建立在研究工作组报告的基础上的”(Vicky Cole,Joёl Branson,2008),而FASB在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还是把“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包含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之内。IASC将其概括为“雇员”列入《框架》第9段。这说明管理者属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和准则更侧重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二者并不对立,只是站在两个角度论述问题。因为对目标的研究“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能够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对于内部管理也是有用的。

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虽然该《框架》已经20多年,有需要修改之处。但是,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这些提法是适当的。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雇员”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会计目标是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通过概念框架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用以规范会计活动的。因而目标作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指导各种会计活动。各项会计活动都要以如实提供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为指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本单位决策管理层应当使用财务报告

(一)从管理者自身角度来说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行为体现了“双重人格”,即受制于组织目标、需为组织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组织人格”以及受自身目标、追求、价值观等影响的“个人人格”(林志扬,2000)。

从管理层自身来说,由于管理层具有“组织人格”,不仅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而且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主观意愿。从而,委托人所关注的信息也必然是受托人即企业管理层需要关注的。企业管理层要了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按照西蒙对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企业管理层应把主要精力花在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方面。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三分之二来自会计,已是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当他们的决策需要使用财务信息时,基于精炼的财务报告进行相关的深入分析,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具有“个人人格”,其在组织中的行为要受到各个管理者自身因素(如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个人的知识、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层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为了激励经理勤勉尽责,努力增加企业盈利,委托人通常会设计一种基于盈利指标的管理报酬合约。“财务会计指标,尤其是盈利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报酬合约(无论是经理人的年度红利计划还是长期业绩计划)当中。事实上,目前的管理报酬计划大都是以会计(盈余)数字为基础的”。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实施与年度利润挂钩的年薪制。既然管理层的报酬方案包括业绩奖金,那么在公司经营业绩突出时,企业管理层成员才会有好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不满意,他们将会通过董事会或其他机制对管理层施加压力,包括撤换。无论是出于获得更多个人收入的动力,还是出于保住工作职位的压力,都会使得管理层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以便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机遇与问题,努力提高经营业绩。

会计报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权威数据,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企业决策管理层要做到准确判断,合理决策,必须掌握大量信息,必须对所掌握的信息深入分析,用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杨纪琬(2003)指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也关心、利用会计报告的信息,但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远远不止会计准则所应规范的那些。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者还会需要除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以外的许多内部报表和其他额外资料,这些额外资料的提供,以及企业如何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资本的筹集和使用,会计责任制的建立,成本的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等问题,都不属于准则规范的范围,而应由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规定。”

(二)从会计职能的转变来说

“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观点”,“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至于会计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郭道扬(1997)在《论会计职能》中说:“正是从现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出发,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重大经济责任出发,我们认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归纳为反映和控制”。至于反映和控制的关系,系统科学明确指出:“信息与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系统的基础”。郭道扬指出:“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笔者认为,控制是主导职能,反映是基础职能。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会计也不例外。一方面,计算机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微型化,使得传统的“凭证—账簿一报表”的会计程序不再繁琐;另一方面,“柔性”制造、智能生产和流程再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加速了会计职能由“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型向“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的核算管理型的转变。早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财政部就提出全面实施财务会计转轨变型,从“核算型”转变为“核算管理型”;从“服从于决策”转变为“参与决策”;从“以产销为主要核算对象”转变为“以责任人为主要核算对象”。企业管理层利用包括会计报表资料在内的会计信息,以强化企业的管理,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三)强调管理层使用财务报告的重大意义

首先,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会隐性地告诉其他使用者,企业管理者根本就不用这份公开的财务报告。先不管它是否真实可靠,从心理上就在外部使用者心里大打折扣,加剧报告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矛盾,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投机型投资,促进弱型有效市场向半强势有效市场的转变。

其次,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表明准则的制定更多地是在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长远来说,准则作为国家的会计规范,它是兼顾各方利益后调和的产物,不顾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繁琐的条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使准则与企业分离,不符合财务报告编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才符合我国财政部制定准则规范除上市公司以外所有企业的具体国情,才能实现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再次,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是可以的。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英国Sage公司会计部主管表示:“在经济低迷时刻,企业急需从客观、可靠、值得信赖的伙伴处获取相关的信息,而财会人员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建议者的事实,凸显了他们能够带给英国企业的价值。”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而且是首先的使用者,各国皆然。要重视国情,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企业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管理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美)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27,269.

[4] 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J].会计研究,2009(4):6.

[5] 杨纪琬,夏冬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M].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6] (美)W.A.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 林志扬.管理学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8-9.

[8] 李明辉.论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8(4):74-81.

[9] 杨纪琬.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原则[J].会计研究,1995(1):10-13.

[10] 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62-75.

[11] 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人民出版社,1983:55.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范文第4篇

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深刻、广泛的,也必然引起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一系列变革。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作一探讨。

一、环境、假设、对象与会计目标

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说,财务会计目标是人们运用财务会计想要达到的标准。由于财务会计的任务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含义相近,只是提出概念时是处于被动或主动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均使用财务会计的任务来说明会计职能的具体体现。“随着对会计本质转向以经济信息系统来揭示,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亦以西方通用的会计目标来表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再使用会计的任务来表述了。

实际上,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也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才转而集中研究会计目标。从1922年佩顿在《会计理论》一书以最后一章“会计假设”作为全书总结,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会计的假设问题,直至七十年代一直机假设为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并作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概念。西方从五十年代起已经开始了会计目标的研究,1953年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就把会计目标分为中间目标、前提目标和最高目标。真正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起点则是到了七十年代,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渗入会计,电子计算机运用于会计之后,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为标志的。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影响,在这个转化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于目前已发表的第一至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要素确认计量,再据以制订合计准则。七十年代以前作为理论起点的会计假设在目前的理论体系中却不见了。只要简单分析一下第一号公告的内容,就不难看出,财务报告的目标仍是以基本假设为前提的。第一号公告多处指出:财务报告的信息“主要是指个别企业的财务信息”,财务报表“只是概括地表明企业的管理方法怎样在业主(股东)委托之下使用企业的资财”,财务报告应提供“评价在一定时期内有关企业业绩的信息”,财务报告的信息“通常用货币单位来定量并表述”。通常所说的四项基本会计假设无一例外地运用于财务报告目标的论述中。正如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说明》所述:“承认和使用这些假定是不言而喻的,一般不再对它们作特别说明。”或许出自这样的看法,美国就直接转而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不言而喻的假设在理论体系中不再专门列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两项基础性假定,权责发生制和继续经营;在第一号准则中提出三项基本假定,增加了一致性。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仍然很重视会计基本假设。因此,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在明确了基本会计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

会计被视作人造信息系统,其目标则不能由人随心所欲地提出,要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我国学者长期探讨了会计对象问题,从扩大再生产的财产变动资金运动价值运动价值运动及其发出的信息,步步深入,愈来愈接近会计对象的本质。客观存在的会计对象制约着会计的目标,会计目标只能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根据人们的要求来提出;会计的目标能够实现,又从反面说明了会计对象认识的正确性。对象作为观察或思考的客体,任何一门科学都首先要明确其对象问题。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对象,但他们所研究的会计基本假设实际上限定了会计对象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所研究的财务报表要素(如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出十种要素)主要还是构成两个基本会计方程式的六个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要素分别反映价值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及其相互转化。所以,实际上还是研究了会计对象,只是没有作为独立的会计理论直接提出,或许也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我们以前没有引入西方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假设概念,而这些假设客观上总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揭示或没有直接提出罢了。

会计目标是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但它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受基本会计仅设的制约,受会计对象的限制。这是我们研究会计目标必须综合考虑的问题。

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本体 语义web 知识管理 数据挖掘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本体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电信领域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并将本体的概念应用到电信知识管理中。最后给出了电信领域本体的开发方法、步骤,然后对本体在电信领域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o.引言

近几年,电信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各大运营商在现有的运营系统基础之上,引入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各种经营分析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进行辅助决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报表和数据挖掘的结果。这些信息知识结果是企业的宝贵的财富.但是,其存在形式的多样化 (文本,数据库,图片),导致了维护管理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却不利用,也是毫无意义的,如何让企业的员工以便捷的方式来共享这些知识.并且利用这些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ⅲ。此外,由于电信网自身的发展特点,网络管理的综合必然要涉及到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于管理系统实现的独立性,如何保证系统之间无歧义的信息交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义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本体的出现使的信息含有语义表征,即成为富有语义的知识,成为人机无歧义交互的桥梁。结合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特点可有效地解决电信领域的上述难题。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相关信息,然后,基于对电信领域内经营分析知识的分析以及总结,引入了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将本体理论和知识管理相结合,构建了电信领域的知识本体,并论述了将其运用在知识管理当中的方式。

1.领域本体介绍

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l引。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ontoloyg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ontoloyg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1993年,gruber给出了ontoloyg 的一个最为流行的定义,也是比较简单的定义——“aspecificationofac0nceptua1izati0n”,可以理解为“对某种概念化体系的规范说明”。

尽管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不同研究者对于本体的认识是统一的,都把本体当作是领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即由本体提供一种明确定义的共识。给出了领域本体的定义:领域是世界的一个片段,对该片段我们想要表示一些知识。领域概念化是依据所需要解决的任务和所应用本体语言的本体承诺(ontologycommitment)将领域本体抽象成术语和知识。领域本体是对领域概念化的显示说明。

2.知识管理介绍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和it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知识管理过程一般包括四步: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发共享和知识应用。通过这四个步骤,企业使员工能够接受到企业内的各种经验知识信息,用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难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知识管理学说源于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它更多的也是从企业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中提取精华利创意。再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著作成倍增长。专门的“知识管理”的学术期刊也开始出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因而对知识管理实质的理解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研究的不一致性是由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同时也在于知识管理所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和不完全明确性

3.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在电信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

本体是概念化规范说明,对于电信知识本体来说它包括有关数据概念的各种术语、关系并给出术语的语义。本体可以从访问用户的不同视图或侧面,例如访问用户类型、行为、状态等,进行访问用户描述,展示访问用户的不同属性及属性之间的关系。利用访问用户本体作为一种访问用户知识的展示模型可以提高商务系统与访问用户之间基于语义的协同性,从而实现访问用户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重用。在挖掘过程中,本体是用来协助访问用户构成有效dm过程(可执行方案)集合。因此访问用户本体的构建至关重要,构建访问用户本体的步骤首先是访问用户本体建模,其次是在一些成熟的元本体基础上.用自然语言描述访问用户本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对自然语言描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本体描述语言对其进行形式化,最终生成可供计算机识别、处理的文件。本体的构建方法有很多,结合电子商务系统访问用户本体变化快、动态性及健壮性需求比较高的前提下,我们建议采用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原型法或知识工程方法来构建访问用户本体。

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中.首先引入软件工程需求分析的思想.管理者通过和访问用户交流获得挖掘的目标.其次由建好的本体构建成dm所需的数据集,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或挖掘方法,对本体库集进行挖掘,此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可视化的操作。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本体注重概念属性之间的关联和知识的共享,挖掘工作者不会忽略他们此领域中并不熟悉、但又有可能导致发现知识的数据挖掘技术。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可以面对海量数据,处理实时的复杂的数据分析更详细.更精确的挖掘电信数据.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性(accuracy)和时效性(timeliness),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收集相关商务信息(财政,库存,采购)所需的时间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