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静止地看待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轻视发展思维、创新能力,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它一直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①但现行中国家庭教育的基点只是要求孩子按规定而行:记单词、背概念等[1]。最终导致孩子从小虽接受了不随地吐痰的教育,长大以后却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知所措;知道过马路时不能闯红灯,但长大后驾驶汽车时却唯我先行;小时候一再被教育“不说谎话”,踏入社会却融入造假大牢;学校里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却是一个小皇帝。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行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但却很少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2]。

2.特长教育的种种失误

(1)方法不当

孩子好奇心强,性格可变性非常大[3]。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应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但事实上,一部分家长却没做到这一点,而是采取强迫压抑的办法逼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2)贪多求全

“多学总比少学好”,这是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学钢琴、学美术、学书法。平时学校作业多,想着周末能休息一下,哪知周末比平时还累。上海曾做过这样一次调查,8岁左右的孩子觉得自己有压力的达到70%。难怪有些孩子说,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也不愿回家。

3.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文化氛围低劣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说话时出言不逊、一遇到问题就打骂孩子、在家也不尊重长辈、极为自私、行为也不检点。业余生活从不读书看报,沉湎于酗酒、、搓麻将、打扑克,精神贫乏、低级趣味,甚至观看、传播黄色音质品。这些难免会让孩子模仿。家庭当中的娱乐的内容,文化生活对于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肯定不爱学习,也不会守纪律,甚至还会养成吃喝玩乐的恶习。

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制度层面: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以及传统制度的不良影响

(1)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

当代社会,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它仿佛是一架考试机器,因为它直接推动学历教育向前发展;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个不停;用成绩单做标准过滤着一个个合格与不合格的学生;它直接制约着“高分低能”,使得学历、学位脱离它应有的实际意义[4]。

(2)考试制度执行中的隐形弊端

中国从古至今,有着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讲,中国考试制度的最大优点是相对公平,同时具有筛选性,因此避免了“分配工作”的强迫性和任意性。一个正常的社会制度还离不开考试,一个废除了考试制度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基于此,家长和学生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出现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伴随着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诚信的缺失等。

2.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

(1)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项数据显示:“在上海市的6-14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旦出现分歧,只有11.84%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3.6%的父母会看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报刊或请教专家。”②致使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其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而沟通又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

(2)家庭教育缺乏心理健康辅导

现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力不足、不想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不得当、不会学、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又得不到及时宣泄与指导,导致情绪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但目前,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或重视但未重视到点子上,重视了但侧重了结果而忽视了预防。

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赋予家长公共伦理学的思想,正确定位家长和孩子双方的角色

作为家长,不要将孩子视为改造的主体,更不要将他们看成是缺点的集合体,而应对孩子好一点,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其实自己的孩子并没有那么多毛病。公共伦理学提倡的不是抱最大希望,做最坏打算,而是面对社会群体时要轻松无压力,感化周围群体要靠善行来,一味的严肃训斥不一定能达成好的效果。而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至少应充当好以下三种角色:第一,做孩子的玩伴。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家长的童年是在游戏的陪伴下度过的,跳绳、踢毽子、造房子、跳橡皮筋、拍元宝等,这些已经从当前幼儿的生活中逐渐淡化。家长应亲自来承担对孩子的指导与教学任务,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游戏、玩耍与交流。第二,做孩子的学伴。现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给孩子介绍学习伴侣的中介机构。对于时间充实的家庭或者是孩子还小的家庭,认为还没有必要为孩子安排学习伴侣,家长承担起做孩子“学伴”的重任,更有利于孩子体会父母的爱心,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挚爱。与孩子一起读书、观察生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组织一些班级或集体活动,做孩子学校生活的有力支持者与坚强后盾。第三,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们的思想阵地,家长不去积极引导与占领,恐怖电影、小说、卡通、游戏以及互联网上的消极文化就要占领。当好的爱好占领了孩子的心灵和精力之后,坏的也就无机可乘了。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辨别好与坏,鼓励孩子做好事,同时也要培养独生子女的道德情感。如:教孩子尊敬长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推动下,对孩子进行各种途径的心理健康辅导,比如优秀影片的观看,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志。

2.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遵循相应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对于家庭教育的管理,办家长学校是条相当直接的途径,家长对于教育理论掌握不健全,当然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为人处世,可贵的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各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教育管理活动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即一个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认真考虑教育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管理者,独生子女作为被管理者,既要考虑社会中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政治制度、人口等对教育的影响,也要考虑教育的社会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但现实中,一些家长将教育活动单独考虑,将教育的独立性夸张看待,往往出现教育的过渡超前或滞后。所以很有必要办好家长学校,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遵循教育原则,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前提。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提出教育要遵守“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即对于不同个体,要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要循序渐进进行教育。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在现代高节奏的社会中,家长必须遵循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教育孩子,除此之外,教育要着眼于社会需要,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将孩子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

第二,健全组织,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学校可以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代表小组,其职责是及时沟通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联系,参与班级管理。健全家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制、考核制、多渠道筹措家长学校办学经费。

第三,规范管理,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保证。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实行分级管理,校长管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管各班班主任,各班班主任联系家长代表,反馈信息。

3.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是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的一个分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聘请社区内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或教授,担任教育指导,面向社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总之,父母们往往对家庭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对社会资源审视失误,所有家长们必须要清楚一点,总有一天,孩子们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让孩子在服务中学会自立。认识到对孩子早期自理能力的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绝不能等到要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对于孩子,我们要充分信任他们。

注释:

①宇飞.千万别“管”孩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②和更生.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8,(4).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几年来,我们**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依托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创办家庭教育研究会*个,家长学校**所,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家庭教育网络。参加学习的中小学生家长达**万人次,占中小学生家长总数的90%以上。我们本着“积极牵头,调动各方力量;高举旗帜,抓住育人根本;着眼实际,服务每个家庭”的基本原则,积极部署工作,精心研究载体,广泛开展活动。做到一年突出一个主题,对热点、难点问题,每年都有新突破,使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建立组织,形成网络。早在**年**市妇联就牵头成立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十几年来,研究会始终坚持以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方式,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宗旨。研究会的会员单位由过去的五个单位发展到现在的由妇联、关工委、教育局、卫生局、文化局、广播局、公安局、**日报社等八个单位组成。研究会办公室设在妇联儿童部,负责指导、协调、规划、督促、宣传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和村、社区四级家庭教育机构,形成了家庭教育网络,为规划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例会制度,每年都召开1-2次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讨论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从而使家庭教育工作思想上有认识、组织上有位置、行动上有载体,并纳入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盘子。

二是制定规划,形成体系。为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我们在对全市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长短结合、统分结合的原则,制定规划,使家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全市整体工作布局,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和零打碎敲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成效。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八五”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工作中,我们将工作定位在督导上,既督促全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又指导团体会员单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既督促城乡、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又指导家长学校注意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既督促中小学校抓好家庭教育,又指导中小学校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同步推进,从而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步骤的向前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家庭教育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的根本保证。为加强对全市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的管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视、关心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层层建立了由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由市、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或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担任,其他负责人则由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大家齐抓共管,有分工有合作,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不但有组织网络、机构健全,而且师资齐备、工作活跃,并纳入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家庭教育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有了组织依托。几年来,我们家教会的教育心理研究组、宣传服务组先后几次就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身体的发育与教育、知识增长与智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在全市中小学家长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教知识。为把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推向高潮,引向深入,达到提高家长素质、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市家教会指导各县(市)区家教会同教育局密切协作,在家庭教育的宣传、培训上下功夫,层层组织培训班,在新闻部门开辟专栏、设专题、办专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如**年,**县家教会同电合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家长讲解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标志、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青春期性格的培养,请省优秀家长**介绍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怎样架起与孩子沟通桥梁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深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家教讲座播出了十一期,许多听众朋友打来电话说:“听了家教讲座,端正了教子观念,扭转了在家教中对孩子缺点指责多,正确指导少;按父母意志成长多,自身优势发挥少;关心身体健康多,关心心理健康少”等十个教育误区。从**年下半年开始**县家教会针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办了“家教周会”专题节目,利用周末黄金时段播放十分钟家教节目,**日报校园版同时全文刊发,并每周推出一期“名人教子”文章,刊登广大家长教子言论。在电台、电视台家教讲座的同时,我们又在《**日报教育专版》刊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有论文、有事例、有问答,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教育面广。一年来,播发6个专题、38讲。目前我们正在与**日报筹划开设家庭教育专版。

二是抓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家长学校管理。从家长学校创办至今,我们一直在探讨着规范化管理的形式与模式。根据我市家长学校的创办情况,为了切实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我们指导各县(市)、区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每年下发“家庭教育工作”活动方案,提出具体工作指示,制定措施。二是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责任。指导各县(市)、区成立了由县(市)、区主管领导任组长,妇联主席、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校长为其家长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教育局德育办公室、妇联儿童部具体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三是扩大协调单位范围。家长学校建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的授课内容,我们又把科协、司法等部门都动员起来,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下到各中小学校和社区、村、屯向广大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法律知识。现在,全市的家长学校已步入“五化”(既组织建设网络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方式制度化、人员配备严格化、工作操作标准化)的轨道。全市涌现出优秀家长学校**所,其中省级示范家长学校**所,**县实验小学家长学校的经验还在省家长学校骨干培训班上做了交流。为了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我们市妇联分别为两所家长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挂牌、授匾仪式,并以现场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市进行了宣传和推广。组织订阅《家长学校系列教材》、《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手册》,培训家教辅导员和家教骨干,还根据家教会、讲师团的工作经验,自行编印数千本《家长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十要”、“十不要”》等家教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中小学生家长,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让家庭教育进社区,拓展家庭教育空间。社区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依托,是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之间重要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市是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社区建设覆盖率高,标准高,设施完善,每个社区都建设了高标准的居民学校,我们紧紧抓住这一优势,把家长学校融进居民学校。一是由教育局负责,先后出台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街道定点联系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帮教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为了系统掌握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我们指导建立了在籍学生花名册;少先队、共青团员花名册;特长学生花名册;特困学生花名册;帮教学生花名册;单亲学生花名册;老教师、老干部花名册;志愿者花名册;需要帮扶贫困户花名册等十二册。二是强化社区家庭教育功能。协调市教育局从全市教育系统选派**名优秀的中青年后备干部进驻全市**个社区,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三是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开办服务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学习辅导等方面的服务。**社区、**社区、**社区和**社区的辅导员还在社区内开设了青少年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咨询台,帮助家长对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矫治。还利用寒假和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等等。

四是抓典型的示范,带动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用典型引路、现身说法是广大家长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因此,我们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在培训典型、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上下功夫。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评选教子有方好家长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家长,其中县(市)、区级**名,市级**名,省级优秀家长**名。我们还分别请省级优秀家长在电台谈体会,在报纸编发经验文章,向家长们介绍他们的教子经验。几年来,在各地新闻媒体宣传集体和个人典型上千个,充分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完善工作措施,使家庭教育工作进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切实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主要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落实工作计划与开展调研相结合。我们在制定“九五”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的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经常针对热点和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年市家教会就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对家教的认识及需求等多方面问题开展了调研,并对调研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形成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上报省家教会,获得了好评。同时,我们又根据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及时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内容,从而推动了我市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是阵地建设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几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指导各县(市)区以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活动为载体来抓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所,占家长学校总数的50%以上。为了保证阵地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全市的家教工作者采取普遍轮训、骨干重点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使家长学校的教师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年我们请来**博士做“如何培育优秀子女”的大型报告会,从而激发全市家长开展家庭素质教育的热情,为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理论研讨与知识传播相结合。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广泛深入地组织全市家长学校及中小学家长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在其指导、带动下,全市家长学校都能够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同时把理论研讨所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的家教知识以读书交流、知识竞赛、试卷问答、演讲等活动形式传播给广大家长,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使家长接受知识传播率大大提高,而且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热情,增强了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1.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受传统文化影响,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教育孩子是家务事。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以德育人观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心论”的主流观念下,家庭教育只是被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补充。二是家庭教育问题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目前的《教育法》主要针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制定,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2011)》《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都是部门性质的文件,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更没有落实执行的主体。

2.认识不清。曾几何时,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语,让无数家长失去理智,几近“疯狂”。对孩子成长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认识,重智轻德、重养轻教,加上受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论的影响,家庭教育最核心和最根本的东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正处于游离状态。

3.体制不全。一是家庭教育边缘化。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实质性地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府管理职能中也缺少家庭教育的成分,家庭教育甚至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二是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制不顺,培训、管理无章可循。政府本应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现实是由妇联牵头,几个社会群团监管,问题重重。三是法律体系不健全。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婚姻法》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职责,可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执行。另外对没有履行监护人责任的家长,缺乏有效制约。从世界范围来看,家庭教育立法的价值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台湾早在2003年就通过并实施了《家庭教育法》;日本2006年修订了《教育基本法》,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系统;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则更早地实施了相关法律,把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工作范畴,建立了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因此,通过家庭教育立法,有效指导、管理和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壮大乃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家庭教育立法上升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战略高度、政治高度加以重视。从家庭的角度来讲,教育好孩子是家庭幸福工程;从孩子角度来讲,健康成长学本领是将来安身立命的希望工程;从社会角度来讲,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和谐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关系到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接班人的战略工程。

二、加快立法进程,保障家庭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地区)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重点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工作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家庭教育法》。具体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家庭教育法律地位

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中,应重点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将其提升到关乎国家命运、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高度;各级政府要把家庭教育放在战略发展的地位,把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列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

2.明确政府责任主体及主管机构

当前立法应明确政府是家庭教育管理与实施中的责任主体,通过相关条文的刚性规定,明确家庭教育的各级管理机构及其相应的职责范围,赋予相应的行政权力,并从物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

3.突出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

法律是公民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家庭教育法》的制订,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倡导性、鼓励性、奖励性条款为主,从宽到严渐进发展。4.重在服务而非惩戒如何把握好法律介入的“度”,是家庭教育立法能否起到实效的关键。家庭教育立法应重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矫正,因此其立法重点不应在惩戒,而应在指导和服务。比如应明确家长、社会和政府责任等问题应有刚性规定。

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引导。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科学引导各类家长论坛、家长QQ群、微信等家长群体聚集的特殊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

2.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随着家庭教育内涵的拓展、立法的规范与支持,社区和学校势必在家庭教育推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社区(村)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是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个有效的现实渠道和重要特色,社区和家长学校应通过科学调用专业的教育资源,完成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再教育,从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投入比重也日益增大。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出现了投入结构失衡和扩展性投入结构异化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受教育的程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家庭教育投入、投入结构的内涵及结构分类

(一)家庭教育投入及投入结构

家庭教育投入,是指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成本投入,包括资金成本投入和时间成本投入。家庭教育中的资金成本投入,是指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时,家庭对其在校学习的基本投入和在校外报辅导培训班的资金投入。家庭教育投入结构,是指家庭对孩子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的分配比例,投入结构的维度和投入的类别。

(二)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类

目前,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总体呈快速上涨的趋势,而且在投入结构上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这表明家庭可选择的教育投入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当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家庭教育投入结构进行分类。魏新和邱黎强将家庭教育支出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三类。[1]陈辉根据消费的必要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为必需投入、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中把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分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非选择性教育支出。[2]楚红丽把家庭教育支出分为教育类消费支出、生活类支出和机会成本类支出。[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根据经费投入领域的不同,将家庭教育投入分为校内支出和校外支出。本文主要从消费的必要性这个维度来探讨家庭教育投入结构。根据家庭消费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为必需投入、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首先,必需投入是指家庭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为其支付的最低成本,主要包含孩子上学期间所必须投入的经费,如学费、书本资料费、伙食费、住宿费、校服费以及交通费等。其次,扩展性投入是指家庭除了支付必须投入的经费以外,为了能够让孩子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额外支付的费用,主要包含课外辅导费、课外书本费。最后,选择性投入则指家庭为使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的择校费,以及临校租住陪读或者购买学区房等产生的间接投入经费。

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的倾向

(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扩展性投入出现异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学校内的教育,还追求校外教育。除了家庭必需投入外,更多的家庭选择增加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来投资人力资本,导致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家庭总消费性投入比例增大,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家庭在教育投入结构上的分配比例失衡,主要指家庭在孩子教育扩展性投入上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必需投入的比重,其中用于教育培训的投入比重最大,其投入经费也呈逐年攀升的态势。中国教育在线于2015年的《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对家长每年对孩子教育培训的投入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调查显示,每年对孩子教育培训的投入超过5000元的家庭占50%,其中超过1万元以上的家庭占25%。[4]家长对家庭教育投入观念认识不同,其对孩子教育投入结构也不同。在很多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中,扩展性投入是其家庭教育总投入的主体,并且呈现出异化的趋势。

1.课外辅导费是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的主体

新浪教育的《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查显示:第一,中国家庭非常愿意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第二,K12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39%;第三,81.26%的中小学生上过辅导班,占三成的中小学生每年在辅导班上花费5001~10000元。这说明,辅导班是教育支出的重头戏,43.06%的受访家庭中,辅导班在教育消费的占比最大。[5]

2.艺术兴趣类培训费是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过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花在兴趣班上的教育经费远远超过了家庭教育的必需投入。《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89.92%的学龄前孩子上过艺术培训辅导班。

3.家长混淆“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过分追求“重点”学校

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交高昂的择校费,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不惜花重金购买学区房。《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K12阶段,55%的孩子交过择校费,大部分在5001~10000元。这些现象都表明家庭教育投入结构严重失衡,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必需投入的比重,导致家庭教育扩展投入出现异化的问题。

(二)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之间,家庭教育投入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第一,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家庭教育投入差异明显。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几十万元的教育资金为孩子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西藏、云南等地区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家庭连供孩子完成基础教育都有困难,即便这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也会面临辍学的危险。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政策已经普惠到我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旧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每个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差异。2015年,家长帮联合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艾瑞咨询,面向全国家长进行调查的《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正式对外公布。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60后”“70后”“80后”的家长中,近五成家长每年教育支出超过6000元,29.1%的家长教育投入过万元;第二,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近五成每月支出教育费用不超过300元;第三,月收入15000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每月家庭教育支出超过1000元,教育支出显著增长;第四,月收入超过30000元的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38%的家庭每月投入超过2000元。[6]综上,高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重远远超过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重。家庭教育投入在地区和家庭之间的这种分布,必然会造成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平衡、地区再生或后续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会拉大国民家庭在收入、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也会加剧两极分化和教育不公的现象。

三、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对策

(一)通过促进制度创新和优化选拔机制来抑制家庭教育投入的异化

在传统教育的选拔机制下,家长过分看重孩子文化课成绩。对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这种做法,很多家长趋之若鹜,这增加了家庭教育的扩展性投入。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明确人才推广渠道,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抑制教育本身的异化,更好地引导家庭合理分配在教育上的投入。

1.促进制度创新的重点是抑制教育自身的异化

“如果一个人受到的是异化的教育,它将会片面性地发展经济性和政治性等某一方面的才能,从而导致他丧失全面性和健全性的发展机会。这恰好符合教育异化的本质特征———对教育培养完整、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本质的偏离和背弃。”[7]家庭教育投入的异化倾向与教育自身的异化是相互影响的,教育异化会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异化,家庭教育投入异化也会导致教育异化。因此,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抑制教育异化的先决条件。

2.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优化选拔机制的重要途径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育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标准。这对于教育结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教育过程也有指引作用,使教师不再仅仅为考而教、学生不再仅仅为考而学,而且家长不再为分而投。[8]家庭教育投入,特别是扩展性投入也要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真正为孩子幸福生活而投资,而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学习的机器。因此,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至关重要,只有改革评价制度,才能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政府要引导有关教育部门贯彻落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鼓励学校采用“创新学分”和“学分银行”来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抑制教育自身的异化。

(二)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组织

教育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家庭教育投入的方向和对资源的选择,也影响了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和教育有效发展的支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不均衡。这些问题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差异的增大。同一地区内,家庭收入差距也是导致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收入家庭在家庭教育的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上都远远超出低收入家庭,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政府应当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教育机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1.倡导社会“帮扶机制”

鼓励高收入家庭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倡导社会各界人士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捐助教育基金,以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负担。

2.鼓励社区开展公益性辅导班

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公益辅导班,聘请专业教师辅导孩子的课后功课,并且成立各种兴趣活动班,比如棋类班、球类班、艺术班等,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社区开展辅导班所需的经费可以由社区和家庭共同承担,这样既可规范管理孩子,又可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成本。

3.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

虽然民办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教育投入的负担,如收费高攀不下的中小学辅导机构。因此,规范管理民间教育机构的行动迫在眉睫。教育部应通过税收杠杆、再分配资源来管理民办教育机构,通过增加民办教育机构的税收来统一规范收费标准,从而抑制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异化的现象。

(三)增强家庭教育投入意识,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

1.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性

在教育投入的形式上,家庭教育投入不仅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更包括时间上的投入、精神上的投入和情感上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只是家庭教育投入的一种外显形式,而时间投入、精神投入和情感上的投入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内隐形式。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多花时间、精力和孩子进行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家长要想培养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就要更加注重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投入方面,家长应把教育性作为第一原则。在选择教育投入总量和结构决策方面,家长首先要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

2.家长要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选择合理的教育投入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使得大多数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教育投入上存在攀比与盲从的心理,并且缺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对自身教育情况的理性思考。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资结构,营造“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继而达到使孩子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家庭教育投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增加,教育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基础教育阶段家庭的教育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不同家庭收入的差异以及其在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结构的异化、对优质教育资源过度投资等问题,这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家长要增强家庭教育投入意识,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轨制创新和优化选拔机制,从源头上抑制教育异化的发生。此外,政府还要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组织,从而积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向良性轨道发展,以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新,邱黎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负担率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8(4):1-10.

[2]蒋珍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的成本收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楚红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内容与结构的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2007(2):1-4.

  [4]中国教育在线.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调查问卷[EB/OL].[2018-03-02].

[5]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EB/OL].[2018-03-02].

[6]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EB/OL].[2018-03-02].

[7]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5-121.

家庭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的有关精神,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全面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体系,打造具备理论素养、实践指导、专业评价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完善经费投入、场地保障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工作格局,引导学生积极运动、健全身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整体规划设计

(一)把准育人目标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促进中小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

(二)细化育人要求

体育家庭作业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外的体育学习任务,一般由学校布置,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完成。体育家庭作业具有任务驱动性和自主灵活性特征,它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重要途经。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补充、延伸和拓展,体育家庭作业要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终身锻炼的意识,适应信息时代的作业完成、评价和呈现的方式,并通过家庭体育运动促进亲子关系的联结,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具体推进实施

(一)规范作业设计。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其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体育家庭作业体系。按照校外运动一小时的要求,在对每位学生日常运动情况和身体状况综合分析的情况下,结合“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三化”改革要求,合理规划设计,确保作业量的适当有效。

(二)创新操作实践。各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充分创新实践,在设计、布置、评价等多维度上,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一校一案”推进落实。

(三)营造运动氛围。学校要结合校内“体育节”、“运动会”等各类活动,积极进行体育家庭作业的展示与分享,充分营造健康快乐的运动氛围。

(四)重视亲子运动。家庭要发挥在体育家庭作业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孩子成长观和成才观,当好孩子体育的“第一任教师”,并鼓励与孩子共同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明确学生家庭运动时间,合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探索建立体育作业清单。

(五)融合各方资源。社会要发挥在体育家庭作业中的重要支持作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协调有关体育运动资源,支持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六)深化综合评价。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情况,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客观真实,并将结果作为衡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支撑保障

(一)丰富运动场地。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统筹好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家庭作业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要加大力度配齐配好中小学体育专任教师,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确保体育家庭作业工作顺利推进。

(三)完善经费投入保障。各中小学要把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统筹专项经费用于此项工作的推进。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此项工作。

(四)健全安全防控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运动强度、时长,合理设计体育家庭作业,科学评估体育家庭作业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辐射、疾病传染等安全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

(五)做好培训宣传

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运用各类线上线下的宣传平台,通过专题培训、业务学习、展示交流等方式,做到全区体育工作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导向,落实部署,将体育作业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内化到每一位教师心中,落实在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中,为“体育作业实施与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打好基础,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编制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体育作业。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