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档案数据备份容灾策略研究

档案的原本意义在于其“有保存价值”,由此,也可说,档案保存成为档案其他价值存在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保存,档案的利用无从谈起,档案也失去的存在的意义。不过,由于档案就其形成来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增加和丰富的过程。如今,档案更多以电子数据的方式进行储存,其间,旦有环境的恶化和保管过程中介质的损坏或人为的误操作等,都将对档案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应对种情况,档案数据备份就成为档案数据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档案数据的性质、数量不一,要求各异,所在在档案数据备份容灾工作要也讲求策略。

一、档案数据备份容军策略选择依据

依据备份载体特点进行选择。一般来讲,档案数据备份有磁带机、磁盘列阵和光盘库可以选择。磁带机的投入低,容量最大,但弊端是其效率不高并且不可修改,建议用来保存不常使用的档案数据的定期或永久备份。磁盘阵列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速度优势,高端产品自带的快照功能配合备份软件,可以将备份、恢复“瞬间”完成。但是成本很高,用来保存海量的档案数据投入很大。光盘库保存,因为光盘容量低,稳定性不高建议在光盘上用来存放不经常访问和修改增加的电子档案备份。

根据备份方式进行选择。档案备份就方式而言可分为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分备份。

完全备份: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备份的数据全部复制。这种备份方式的优点在于实施简单,恢复快速,是实施备份的基本策略,必须存在。如果没有一份全备份,恢复就无从谈起。但是全备策略对于海量的数据来说,备份周期长,占用空间大,会使得备份效率降低的同时存储成本增加,所以不建议成为唯一的备份策略。

增量备份:增量备份只会备份上一份拷贝中有变化的数据,这种备份方式的优点在于,备份周期短,占用空间小。不足之处在于,增量备份恢复周期长。因为增量备份每次备份都只和上一次备份数据作比对,进行备份,所以在恢复的过程中,需要将每一份增量备份按顺序依次恢复,才可以得到一份完整的数据,一旦其中一份增量备份出现异常,都会影响整个数据恢复过程。所以增量备份过多有可会出现恢复失败的情况。增量备份必须在完全备份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进行。

差分备份:差分备份会在上一次全备份的基础上,只有数据出现变化才进行备份。它是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的一个折中选择。差分备份每次只和上一次的全备份数据做比对,进行备份,所以它的空间占用介于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之间,备份速度也在两者之间。恢复数据时只调用最新一次差异备份和完全备份进行恢复,其恢复效率,成功率都要比增量备份高。

二、档案数据备份容灾的计划策略与存储策略

在选择好载体以后,如何在确保数据备份安全、高效、准确、完整的前提下就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计划策略、存储策略来支持。

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当前环境所制定的,比如数据量大小、网络环境、存储使用率、服务器负载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备份方式和时间对数据进行备份。总之计划策略的主要作用就是使用何种备份方法在什么时间备份哪些数据。

存储策略:存储策略的作用是载体如何保存备份数据的一种策略。主要负责数据保存周期,保存位置。一般用于数据会发生变化的备份保存和异地备份等需要。数据保存周期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和计划策略来制定。对于重要数据可以设置较长的保存周期,对于计划策略比较复杂的计划任务也可以使用较长的保存周期用来保证备份数据的可恢复性。比如:一个计划策略需要将数据一周一次全备份加剩余六天增量备份,存储策略可以设置为十四天二周期保存,此时存储策略将会以两个必要条件进行执行,首先策略会检查数据是否已被保存了十四天,然后在检查这十四天当中计划策略是否完成了二次备份周期,如果两个条件都满足,之后有新的备份数据被备份,存储策略将会删除最旧的一次备份数据。如果两个条件其中之一未被满足,则存储策略不会被执行,用以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安全和可恢复性。另外,对于重要的数据备份,异地备份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本地发生灾害时的数据损毁,如火灾,地震等不可抗拒之因素。此时可以使用存储策略来指定异地载体,通过高速网络备份到磁盘阵列、磁带库或光盘库。

三、档案数据备份容灾中的数据重删策略

存储策略虽然会根据计划删除旧的备份数据,但是面对海量的电子档案数据,尤其是还有很多一次性永久备份的数据,一般的存储策略对于缓解存储压力作用不大。所以数据重删技术就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在了存储策略里。使用数据重删技术可以很好的缓解存储压力,降低存储成本、降低网络传输压力。数据重删技术主要分为:源端去重、宿端去重。

源端去重(Source Deduplication)首先在客户端计算待传输数据的指纹并通过与服务端进行指纹比对发现和消除重复内容,然后仅向服务端发送非重复数据内容,从而达到同时节约网络带宽和存储资源的目标。

宿端去重( Destination Deduplication)直接将客户端的数据传输到服务端,并在服务端内部检测和消除重复内容。两种部署方式都能够提高存储空间效率,其主要区别在于源端去重通过消耗客户端计算资源换取网络传输效率的提升。

四、档案数据备份容灾的保障

推进档案备份容灾制度化:档案备份纳入档案法,提升电子档案备份管理水平。将档案备份工作纳入档案法是社会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纳入法律时机相对成熟,有现行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为基础。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及《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促使档案备份工作纳入中国档案法、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馆内规章制度中,能构成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档案法制体系,使电子档案备份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确保档案数据备份容灾人员的素质。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本身就需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事业心、职业道德、保密意识。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熟悉计算机操作、公文运转、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涉及电子文件,电子文档的管理,容灾备份领域则更需要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对服务器、数据存储,网络构建和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强调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是保障档案数据容灾备份正常,有效、持续运行的重要手段。

档案数据备份实现了档案数据的多重保险,最大程度保护档案数据的可恢复性,最大程度避免档案数据的丢失损坏,其对于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档案工作者应对档案的备份容灾给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备份意识,学习和掌握档案备份容灾的策略,才能达到档案备份容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荣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与容灾系统的建立[J],档案学研究,2003(3)

[2] 刘迎风祁明容灾技术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6)

[3] 李兆玉韦世红李鸫容灾系统的建设方案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范文第2篇

1 工程项目管理及计划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随着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工程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大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了电力行业。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监理、物资价格、外协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环节进行计划、组织、知会、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保证工期质量、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包含了项目前期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后期管理等几个阶段,其中计划管理涉及到项目储备立项、计划资金的下达使用管控、项目实施节点计划、竣工结算后评价等环节,在整个工程管理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只有在项目前期储备中严把立项关,合理估算工程投资以及工程规模,才能使项目在下达正式投资计划后按照工程节点进度顺利实施,并保证计划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严谨性、准确性等。    

2 工程计划管理的既定目标    

东丽公司投资计划管理工作确立了自己的目标:以项目选择为基础,以满足电网安全运行为根木,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公司经济实力相适应,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电力投资目标计划以工程进度管理为内容,下达投资计划以工程进度为依据,下达资金配置计划参与工程全过程管理,使工程建设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投资计划管理工作成为公司建设领域的主线。因此,工程全过程管控进度表的普及使用,从过程上规范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了计划管理工作。    

3 建立健全计划管理机制,贯穿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用电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电网建设项目的规模以及投资的规模都在不断的增长,项目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计划管理在整个项目管理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每项工程项目建设中,计划管理都是龙头,只有认真落实做好计划管理工作,才能使项目稳步有序开展。    

首先,从立项储备环节强化计划管理。对于生产技改大修项目来说,要在立项前充分考虑项目的紧迫性以及可实施性,提前动手准备。建立全方位联动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储备库,结合三年滚动计划、“十三五”规划,对于必须要进行改造大修的项目,各相关专业在完善设备台账、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电网设备隐患排查治理、缺陷处理结果和口常运维工作,综合分析输变配、调控、通信等专业各类设备运行状态,组织开展现场实际勘查,客观论证项目必要性,提供详尽的工程实施方案,方案经过所属单位运维检修部人员审核确定后进一步编制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同时由所属单位技经人员依据施工方案套用相关定额出具方案预算书,对投资计划估算与项目预算实现一体化编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计划估算的准确性。计划管理要合理控制木单位储备总体规模,并且按照“成熟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动态开展项目储备,实现各季度储备项目规模的有序递增。在项目扎七复前,要对项目边界、规范性和方案合理性以及内容完整性进行核实,保证储备项目的质量。    

第二,从项目过程实施环节强化计划管理。在以往的工程管理中,经常出现由于人员变更导致工程资料缺失、延误工程节点、计划调整不及时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项目全过程管控的管理理念,将生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分成前期、计划、实施、后期等四个阶段,分阶段细化分解为多个管控节点,针对每个节点提出管理要求,统一技术规范,明确管控方式。结合年度项目里程碑节点计划,为每个项目制定了工程全过程管控进度表,涵盖了项目基木信息、规划、储备、计划、招标、施工、竣工、结算、决算等各个阶段。从进度表中不仅体现项目相关节点计划,也体现工程资料交接、资金使用等信自、,明确了每个阶段权限以及工作程序,为项目按照计划合规、合法、合程序实施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全过程节点管控分析,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原则与流程的要求,从而实现了项目投资计划、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和实际停电计划全对应,强化项目进度计划的刚性执行,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三,从计划预算调整环节强化计划管理。在综合考虑东丽地区电网实际需求、物资采购周期、项目实施进度等因素的基础上,测算木单位投资能力和经营情况,协调运行部门,组织各运维专业从储备库中选取计划需求项目。要确保木次计划项目来自于储备库,并且与往年己经下达的计划项目进行核对,不可以重复实施。组织好各专业设备管理人员,及时完成年度计划项目审查。审查上报后一旦计划下达后,及时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在ERP系统中完成项目建项工作,为实施做好准备。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计划和预算调整流程,按照应急项目(因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和设备损坏等原因造成的急需实施的项目)、提前实施和调减项目等分类提出调整计划建议经审核批准后上报。    

最后,从项目后评价环节强化计划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方编制项目结算报告,核准后由财务部门开展竣工决算,经审计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报批。项目计划执行完成后,要组织开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重点分析各类计划项目建项、物资招标、现场实施、预算执行、拆旧物资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与计划产生的差异,及时总结经验,优化完善相应的预案和处置措施,提升以计划管理为主线的项目管理水平,为今后计划高质量执行奠定基础。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档案 信息化 大数据 融合

中图分类号:G273.5;TP39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置身于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中,医保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是科技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制约医保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技术因素,包括信息的组织技术、信息的安全与保密技术;二是资金和人才因素;三是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因素。建设档案信息网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制定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档案信息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制定出医保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第二,做好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标准化。建设医保档案信息网络的目的是保证用户能高效、快捷、简易的使用,为此我们必须找一些软件公司依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然后设计出适合本单位的信息化软件。然后根据国内的信息化的网络标准进行设置。

1做好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医保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核心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采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保护技术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档案存储载体更新改造的科学化。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有一定的财力投入,及时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设备,实现医保档案网络化管理。计算机是现代化管理手段不可缺少的工具。用计算机储存整个单位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方便利用者及时查找、阅读,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可以减少档案的储存空间,保存信息方便简单,也增加了其保密度。

实行医保电子档案标准化管理。实行电子档案标准化管理是档管理信息化的根本。医保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档案的标准化是指现代化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录,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符合各标准的规定。因此,现代单位档案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档案管理的各个节、各个步骤,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计算机,都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档案完整,系统正确无误记录、存档。

医院要重视医保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医保档案管理人才是实现医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证。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医保档案工作人员都是一兼多职,对医保档案管理知识比较缺乏,这对的医保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要改变这种状况,医院只有积极适应信息技术革命和医保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加快优化档案工作队伍素质结构。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志,加大医保档案业务培训。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多途径多层次吸引、培养档案管理专业型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抓好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使档案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大数据与医保档案管理的融合的必要性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对庞大而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的巨大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自身产生和拥有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医保档案行业也不例外。

2.1新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医保档案作为永久保存的资料,并且提供医保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媒介,储存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聚焦体,但是由于管理方式的落后、人才的欠缺等原因,这些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第二,新时代背景下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迫切需要大数据技术。

2.2电子文件的鉴定问题需要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时代,电子文件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给电子文件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我们知道这些浩瀚的电子文件中蕴藏着巨大的“金矿”,但我们逐渐发现想要从这些电子文件中“淘金”比纸质文件还困难。

2.3处理非结构化电子文件需要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现代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非结构化数据大幅增长的特点,至2015年末,非结构化数据占有比例将达到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同时,由于数据显性的网络化存在,使得数据之间的复杂关联无所不在。

2.4新时代背景下医保档案数据的存储与备份需要大数据技术

单位要想完全地存储巨量的医保档案数据,不可能一味地盖大楼盖机房,再之,医保档案数据还面临着需要大量存储空间备份的问题,这就逼迫我们必须优化存储、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其实比起其它诸如电信行业、通讯行业、电子商务、微博运营等行业而临的数据存储空间问题,医保档案的存储空间问题只是小巫见大巫,研究这些行业里的龙头公司,如中国移动、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可以知道这些公司都是大数据应用的巨头,这一方面说明大数据在应用层方而已经具有相当的成熟度,一方面也说明大数据技术对于解决存储海量数据问题的有用性,这些公司使用大数据的经验对档案行业解决数据的存储问题具有高度的借鉴意义。

2.5医保档案工作从实体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需要大数据技术

现今医保档案用户已不满足于仅限于数据或文件的利用,更希望能够获得数据背后的信息以及信息蕴藏的知识,因此,医保档案利用服务也应该提供数据、信息转变为提供知识资源。技术引擎是医保档案知识服务的技术核心,新型知识服务引擎包括资源及学术搜索引擎、资源及服务推荐引擎、知识服务社区实体泡括用户及资源、行为智能分析引擎、用户知识需求预测引擎、及多维度信息资源获取、组织、分析及决策引擎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构建医保档案管理运用大数据需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馆档案管理在运用大数据时必须要弄清楚到底想从大数据中得到什么,否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析数据。

(2)要注意潜在的风险,医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涉及到医保档案信息的泄密、医保档案信息的丢失和篡改、隐私权的侵犯、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因此,医保档案管理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时需要注意这些潜在的风险,通过制定法规、明确权限、责任关系等措施来控制和应对这些潜在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J].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设计;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及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的数字办公、数字国土、数字勘察等构想开始付诸实施,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制定了“关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提出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的重点,水利设计单位都在积极的全方位的开展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应用集成系统建设。

水利水电设计业务具有数据存储量、交换量巨大且数据交换频繁;对设计质量和设计时间要求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计算机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为水利设计单位目前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但由于习惯、传统、观念、资金及信息化技术本身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

1 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硬件配置较高, 水利设计及管理人员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计算机网络建设大多建成了百兆局域网;建设了专用机房, 实现了光纤与互联网的连接, 搭建了各种应用服务器,还建立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在软件方面,整个行业在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购买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绘图软件等,实现了软件正版化。

但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业务数据的剧增, 不少单位的局域网已经不能满足设计业务的需要, 不适应大量数据流量的传输,不能为进一步的网络信息化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水利设计单位局域网升级建设重新被提出来。

1.2 业务应用系统发展缓慢

局域网实现了数据传输、数据共享、打印共享等应用;办公软件及CAD绘图软件全面应用, 目前使用较成熟的办公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但在综合办公管理、经营计划管理和项目管理上还不成熟、不完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大部分专业仍停留在计算机描图水平, 专业三维设计应用尚未起步。

1.3 数据存储问题

建立了应用服务器,实现了软件共享,水利设计单位的产品是图纸和文件,电子数据的重要在此不用多加解释,各单位目前存储有大量的电子档案, 这些档案一部分存储在PC中,一部分存储在光盘中,既不安全,也不能发挥电子档案的作用,为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应该提供较全面的数据存储方案。

2 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基本原则

以高效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以资源整合和集成化应用为导向,以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为主线,建设工程设计信息管理计算机集成应用系统,促进设计过程创新;以水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中心,推进三维设计技术的应用;以数据库建设为支撑,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再利用。基本实现管理信息的集成化、勘测设计手段的智能化,建设数字化的水利设计企业。为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稳步高效发展,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原则。对信息化发展要统一规划,协调推进,从实际需求出发,对满足实施条件、急需建设的业务应用分步实施。

3 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3.1 加强基础建设

3.1.1 加强局域网建设和升级改造

为适应未来自动化办公、设计和大量数据流的传输,进行局域网升级改造工作,重新规划设计局域网,全面提升网络带宽,并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划分合理的VLAN,为网络信息化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3.1.2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安装防火墙、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备份系统、补丁分发系统等,建立起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安装网络管理系统,加强入网计算机管理工作,对网络流量、资源、上网行为等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 防止内部人员非法使用网络资源造成混乱;加强全员网络与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建立或完善严格的保密管理规章制度,防范内部窃密和泄密,保护单位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3.1.3 加大硬件设备投入

配置数据库服务器、三维设计服务器、电子档案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建立高性能的存储网络(SAN)做为网络数据的存储设备,实现真正意义的数据共享和安全的数据存储。

3.1.4 加快数据库建设

以数据库建设为支撑,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再利用,加快规划和建设工程项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图档数据库建设,奠定信息化的基础,为实现真正意义的数据共享提供保障。

3.2 加快应用系统建设

3.2.1 加强和推动集成应用系统的建设

按水利行业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系统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发展规划要点的要求建成集成应用系统, 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综合办公管理系统。包括个人办公系统、公文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软件管理、文印管理等。

(2)经营计划管理系统。包括合同管理、产值管理、统计报

表等。

3.2.2 大力推进三维设计技术应用

三维设计技术可以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数据库共享,在工程方案的优化及多方案的比较、优化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比二维设计具有明显优势, 将成为设计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目前水利水电行业具备了推进三维设计和协同设计的条件,加快推进三维设计技术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树立样板工程,以此为契机提高全体设计人员的三维设计水平,向三维协同设计, 全建设过程和全寿命周期协同管理的方向努力,创新设计手段和方式,促进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升级。

4 推进保障环境建设

4.1 组织保障

成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推进集成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成立“计算机信息安全监察小组”,负责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和监督执行。

4.2 安全体系和制度

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并实施安全管理策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体系,确保信息集成系统的安全运行。

4.3 人才队伍

加强信息管理部门的建设,根据信息化发展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加大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升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和作用。加大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提高软、硬件的建设水平,以确保信息化装备水平。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无法预测。水利工程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应用,得以实现水利工程项目规划计划、信息服务、行政服务等信息管理功能。从而推动水利工程现代信息化进程,进而有效提高相关的管理决策人员的决策能力,有效地增加了水利业务信息交流的快速、准确性。

人才储备计划方案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一般运作程序由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供应三个环节构成。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供应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本文针对土地供应存在的问题,就土地供应的方式进行思考,并提出在考虑城市中长期建设规划的同时要重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测分析;并运用地价管制手段,及时更新基准地价,注意价格机制的应用;将土地使用权的招拍挂转变为以该储备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的建设项目的招标等解决方案。

关键词:土地供应 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收购

我国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发展状况

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通过实行土地有偿有期限使用,形成土地市场。在这种土地制度框架下,国家是惟一的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出租形成垄断性的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从国家取得的合法土地使用权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进行转让和转租,形成竞争性的土地二级市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一般运作程序由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供应三个环节构成。土地收购是指根据市政府授权和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中心购买或收回市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活动;土地储备是指对于进入土地储备体系的土地,在出让给新的土地使用单位以前,由土地储备中心负责组织前期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活动;土地供应是指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政府将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备,并已完成前期开发的熟地,分期分批推向市场的活动。

由于我国土地供给机制不完善、相关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当部分地区没有按照供给计划供应土地,大多数城市采用的还是“以需定供,总量不限”的方式。有些地方即使有供应计划但还是立足于年供给计划,缺乏长期供给策略。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规模,每年制定土地供给计划,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一定量的土地,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过快和供应的土地被开发商囤积等原因,造成土地二级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从土地收购到土地出让的过程中,土地储备机构为土地的开发整理所投入的巨额土地资本,必然要在土地价格中得到体现,从而引起土地价格的上涨。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中的土地供应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土地供应要符合城市中长期建设规划要求

城市政府应该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制定详尽、科学的土地出让计划。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应坚持层次性、公开性和合理性原则。

所谓层次性是指要有短期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即一年期的供应计划,又要有中期的土地供应计划,即3-5年期的供应计划。这样就可以保持土地利用的连续性,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所谓公开性,是指城市土地供应计划要向社会公布,特别要使定期公布短期城市土地供应计划成为一种制度,这样就可以使公众了解未来一年内城市政府供应土地的面积、区域、方式和时间,增加了土地市场的信息量,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所谓合理性,是指城市土地供应计划既要科学,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定计划时,应对城市的土地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调查城市房地产市场现状,并对其发展进行预测,再结合城市现有存量土地面积、未来回收土地以及新增土地面积,制定计划草案,草案应征询房屋、环境、交通等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最后向公众公布。

城市土地供应计划还应具有可操作性,计划不仅规定拟供应土地的区位和面积,还应规定土地的供应方式、供应时间、规定用途和利用限制等。制定和公布土地供应计划是完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的基础,它将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管理的科学性,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规划和完善。

重视房地产市场预测分析

2008年美国的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我国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做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市场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不仅要清楚市场目前的状况,还要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和走势,做到既充分发挥土地储备的作用,又尽可能减小垄断的负面影响,保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一)商品房市场需求预测

我国城市的商品房真实需求需要结合各地往年的销售数据来进行初步预测。影响商品房市场需求的因素大概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国民收入及人均消费性支出。收入决定了需求的层次和数量,因此住房需求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紧密相关。二是城市人口发展。人口发展客观上加大了房屋需求量,因此可以通过预测人口增长率和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来预测商品房的需求量。三是房屋的空置情况。对于以上两种预测方法所求出的预测年的商品房需求量进行综合,取平均值。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房屋空置情况,将房屋预计需求量减掉空置房屋量,才是市场上比较准确的商品房需求量。

(二)土地市场需求预测

对商品房市场需求的预测是对土地需求预测的基础。在实际预测土地市场的需求量时,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是企业土地储备情况。目前大量土地进入了企业的土地储备范围,这部分土地需要政府认真普查,重点清理。要通过限期开发和到期收回等方式对该部分土地进行控制,以实现城市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权,才能真正体现土地储备制度的作用。其次是城市规划版图限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形特征和发展规划方案,因此,土地储备机构必须综合考虑整个城市的规划和版图限制,对可开发用地有一个通盘的估计和掌握。既不能过度开发,也不能盲目限制,必须科学制定土地使用计划,使每年的土地出让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

合理引导土地供应价格且抑制地价过快上涨

土地供应价格由土地收购价、土地储备成本和一定比例的预期土地增值收益组成。引导土地供应价格必须控制和把握好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和供应每一个环节。通过理性引导土地供应价格,达到相对稳定地价的目的。

在土地收购阶段,可以考虑从缴入地方国库的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并广泛吸收社会上闲散的资金来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其主要用于土地收购储备;在土地储备阶段,要在土地整理前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方式来选取专业化的土地整理公司,由中标的专业造地公司负责土地整理的具体实施,从而达到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节约土地整理成本的目的;在土地供应阶段,我国法律规定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本文认为,在今后土地出让过程中,可以作多元化考虑,综合考虑楼盘的品质、户型等各种因素进行招投标,保证竞争的同时又体现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引导。

创新城市储备土地供应方式

由于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价值单一的财产权,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和挂牌的交易方式供应;而建设项目是由技术因素与价值因素多个要素构成,不适合采取单一准则的拍卖和挂牌方式交易,而只能采取招标的方式。变储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为以储备土地为基础的建设项目的出让,实际上就意味着土地使用权价格不再是唯一的成交指标而只是建设项目招标评标指标中的一个因素,这必然会使得用地单位加大对非地价的技术因素的重视,同时减少城市政府以及用地单位对土地使用权价格的预期,由此产生对高地价的抑制,从而达到削弱和改善储备土地招拍挂供应方式导致地价高涨所带来的上述负面效应。解决城市储备土地供应问题,可以更多的创新城市储备土地的供应方式。

将土地使用权的招拍挂转变为以该储备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的建设项目的招标,这种转变将会改变政府的形象,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以储备土地为基础的建设项目的招标,标的是建设项目,拟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是项目建设的物质实现条件。对住宅用地采用新的建设项目招标方式,与现行的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相比,开发商获取土地所花费的成本有所下降,因为房价是由地价、开发建设费用、税费、资金成本、利润以及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倘若开发商对地价中政府的让利进行拦截,转化为自己的利润,则政府采取新的供应方式的目的落空。

因此,以储备土地为基础的建设项目的招标方式的实施还必须要有对开发商利润监督和限制机制的配套,以防止开发商对政府让利的拦截,保证该利益最大程度上转移到广大的城市居民手中。

结论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应以积极扶持的态度对待,使之逐步加以完善和健康发展。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着手开始了这方面的立法工作。2006年4月17日,为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请协助开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研究工作的函》,旨在加强土地储备职能、范围、拆迁、规划、前期开发、资金管理和储备土地供应等方面的管理,从而推动和促进我国土地储备运作机制的规范化建设。各地方政府也应本着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的原则,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土地储备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转轨阶段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2.刘波.资本市场结构—理论与现实的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