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博士论文

经济博士论文

经济博士论文

经济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1.这些论文的选题要求比较好,或者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或者你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的方法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的,或者你和别人的研究视角不一样的,总之,如果有几篇类似的文章,你采用相同的方法,并且没有得出新颖的结论的话,你不用投这些期刊了。

2.这些期刊发表的论文至少60%以上是由国家或各部委或各省份等基金资助的项目,没有基金资助的项目也同样可以发表。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期刊都是比较牛的,而能发的人一般也都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专家或者其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自然发的文章看上去有很多都是项目资助的。

3.要注意各期刊的口味,有些喜欢实证的,有些喜欢偏理论的,比如经济学(季刊)所倡导的就是严格的,规范的分析方法,很多同学学过经济学分析方法,应该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虽然不排除定性分析,但主要的或者说我所看的该刊物的文章几乎全部都是计量的。经济研究虽然说并不必然要求文章全部要计量,也喜欢非计量的文章,但大家看一下经济研究的文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再比如自然资源学报(我们土地领域非常牛的期刊了),你如果投的是资源经济的文章,要求有数据,但计量模型不能过多,而资源科学则不是这样,比较偏爱计量的文章。建议大家投稿前,先阅读一下所投期刊的文章。>>>更多博士毕业论文

经济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地方政府拿出官职招引博士,被称为“大手笔”。昆明市全球公选40名经济学博士担任副县级官员,就是最近的“大手笔”。

在中国,一切被称为“大手笔”的事情,无论城建、工程还是人才引进,都类似于好莱坞之大片,重在视听效果,形成所谓“视听盛宴”。昆明市以官职招引经济学博士40名,说好说坏,关注度总是有的,这就是说,视听效果不错。

不能肯定以官职招引博士必然就能发展经济,也不能说必然不能。能不能发展经济,这要以后才能看到。然而,以官引博所反映的某些治理理念的模糊之处,则已然可见,也不会因“经济发展了”这种实际效果而改变。

“全球公选40名经济学博士担任副县级官员”,这个说法气派十足,主要在于“全球”。另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公选”。“公选”,这是一个缩略的说法,此处为“公开选拔”。文字经过缩略,能够产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公开选拔,可以缩略为“公选”;公开选举,也可以缩略为“公选”。选拔与选举,不是一码事,但都缩略为“选”,再加上个“公”字,就能引着你恍恍惚惚地朝“现代政治”的方向去想。

很多人在议论昆明以官招博的事情,道理各不相同。有的说只招经济学博士不好,体现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应当广招人才,不限专业;有的说一个昆明市用得着那么多经济学博士吗,不要浪费了人才;有的说不要仅仅以官职招人才,关键还是为人才提供各种用武之地;有的说博士可以招去做储备,锻炼锻炼,再做官。各种议论,没有一个是觉得“公选”、也就是“公开选拔”这个做法有什么毛病的。

但这不免还是让人有些困惑,一个地方的行政官员职位,为什么可以就这么被“公开选拔”了。一个地方的行政职位,不同于一个企业的岗位。对一个企业来说,董事会一决定,总裁、副总裁可以当即换掉。但任何一个地方,权力属于当地的人民,行政首长需要民意机关投票,政府组成人员需要由行政首长提名经过民意机关批准。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行政职位的获得理当来自于实绩而非身份。以博士学位而得官,这算是一种怎样的选拔标准呢?难道今日之博士,类同于科举时代之进士,可以一登龙门而为天子门生?

请不要被“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等旗号所蒙蔽,请不要被“博士”、“学识”、“有利于发展”等招牌所忽悠。很简单的道理是权力应当来源于谁,为什么被授予――权力来源于它所服务的民众,权力因为它实际已经展现出来的服务能力、服务意愿和提供更好服务的可能而被授予。

博士授宫,本质上与科举授宫一样,而现代政治需要权力建基于民众的同意。

随想

不可否认,发展经济是地方的重要工作,但搞经济却不是政府的唯一任务。之前曾有不少为追求GDP,不惜牺牲环境的例子,还有的地方为招商引资,给所有干部下任务指标。过分青睐经济学博士,过分强调经济学思维,很容易陷入“不科学发展”的漩涡。

经济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南京大学目前设25个学院、71个系,共有全日制学生28000余名。学校设本科专业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并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共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11个门类,有30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126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40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39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41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

西南财经大学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

建校初期学校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8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部级重点学科,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学校现设25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5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及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90多年历史,现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

学校目前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部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部级基地;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11个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2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

辽宁大学发端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文、史、哲、经、法、外、艺、理、工、管等多学科的辽宁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05人,其中教授208人,副教授426人,博士生导师7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4人;现有62个本科专业;109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3个,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32个省重点学科。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99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9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33人,博士生导师327人。

经济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一份十大中国经济学家的榜单近期出炉,在学界引起关注,并公认这是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名单。

这十大中国经济学家榜单顺序是:张五常、钱颖一、郎咸平、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

这份榜单把学术影响力看做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也引入全球知名学者的评价。《华尔街电讯》表示,他们想以此斧正被妖魔化的经济学家,肯定他们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

经济学家须有创造力

《华尔街电讯》送出的这张引人注目的榜单,十人中,只有吴敬琏一人是中国本土培养的。其他学者如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张维迎,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李稻葵等都在国外接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据调查,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的约有6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的经济学者只有大约100人。目前,中国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学界和财经媒体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全球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华尔街电讯》董事会主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指出,“评判一名经济学家是否合格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经济到底了解多少?第二,是否有创造力?有很多人有一流经济学的教育背景,但他们没有创新思维,这也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家的。”

学术影响权重占70%

《华尔街电讯》评选经济学家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学术影响(70%)、经济影响力(25%)和社会影响力(5%)。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

《华尔街电讯》总编辑丁海森说:“和第一届评选相比,学术影响力的权重已经从60%提高到70%,以后这个权重还会持续增加。”

蒙代尔表示,中国有很多名牌大学经济学系,但没有一个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经济系前列,无法与麻省理工、哈佛、耶鲁、剑桥、牛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相提并论,这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学家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学是一门非常专业、非常严肃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可能出结果。”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十大经济学家的身世:

张五常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1961―1962年攻读硕士学位;1963一?967年攻读博士学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作博士后研究;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年至今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的演讲中,多次提到张五常教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1997年张五常教授当选为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将该职衔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钱颖一 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专业;1981年本科(提前)毕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学美国;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郎咸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搜狐首席经济顾问,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顾问,受中小投资者赞誉的“郎监管”,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

在大众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观点鲜明而且具有世界级学术成就、在中国博得极高知名度的大师级学者。郎教授曾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在东亚地区,此项研究尚属首次。其论文在美国最负盛名的《2000年金融经济学期刊》、《2002年美国金融学会期刊》发表,被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及《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广泛引用,并且被收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林毅夫 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毅夫生于1952年10月,籍贯为台湾省宜兰县;1971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8年,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8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作品有《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等。

邹恒甫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武汉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司经济学家,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武汉大学经济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

他在国外主要杂志上发表740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由于他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在去年年初全球10多万名经济学家和5500名著名经济学家的大排名中名列世界第247位。根据2000年国内文献情报中心的SSCI检索结果,仅仅由于邹恒甫一个人所发表的文章,就把武汉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排名从全国第十几位上升到了第三位。

吴敬琏 1930年1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曾师从著名改革派经济学家阿―毕尔曼。1983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研究员。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979年开始,吴敬琏教授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研究方面,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市场经济论”和“整体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坚持市场化改革而被称为“吴市场”。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等,在理论上始终一贯,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2000年以来,吴敬琏教授先后对基金黑幕和中国股市进行抨击,引发了学界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争论。

张维迎 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84―1990年在国家体改委工作期间,在部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

据对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1995―1997年间论文引证统计,张维迎教授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排名第一,其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名列单篇第一。

李稻葵 曾任美国安娜堡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并兼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从事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变迁研究;长期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并任该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访问学者;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

现兼任(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美国密歇根大学威廉戴维森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经济学通报》、中国《经济研究》、香港《中国评论》等学术杂志的编委;国际比较经济研究会执行理事;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兼任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项目顾问;国际《比较经济学杂志》编委;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转轨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

陈志武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普纳思经济管理研究院联合学术主席,国际著名金融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美国价值引擎公司创办人,华尔街Zebra对;中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资经理,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

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市场监管、风险管理、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现代金融理论、资产定价和投资管理、公司财务、期权定价模型和套期保值、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等。

陈志武先生在核心财经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大量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论文,涉及从股票定价和期权定价理论到有关外汇、资本市场发展、公司治理、基金管理和投资战略的研究。最近几年,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

陈志武先生的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等杂志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内地的报纸和杂志上。陈教授的学术思想常被实业界和政府高层领导所采纳。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全球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7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的排名为第202位。陈教授还是许多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等。

田国强湖北省公安县人,1956年生。1977―1982在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就读、任教,1982年获数学硕士学位。1983-198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经济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罗祥国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经济学)、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经济学系博士、证监会持牌人,任香港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政策研究计划主任、工商管理学院航空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连任四届)、香港旅遊业议会理事,出版著作《金融投资法律实务》(与黄觉岸先生合著)、《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解读》、《香港经济转型及新产业政策》、《大中华航空市场、政策及发展》、《香港竞爭条例解读及政策建议》等。

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並维繫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博士、香港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政策研究计划主任罗祥国博士将“经济”二字定义为“经国济民”,这一定义充满了丰富的基层思想和社会内涵。

在香港做得比较成功的行业和新兴的行业中,罗祥国博士选择了参与多行业具挑战的工作。站在这高深、广博、复杂、普遍的经济之上,罗祥国博士与之为伍已经数十年;他为政府建言献策,让社会民众受益匪浅;他著书立说,直言不讳,观点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正好填补了一些政策的空白。

关注前海 建议入木三分

经济学,一门高深的学问,如要与之熟络,既需要知识的广度做引子,还需要时间的厚度做基础。罗祥国博士与之为伍已经数十年光阴,无论是大学时期所修的科目,抑或是毕业之後的多份工作,皆围绕着“经济”二字展开。1972年,他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並荣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学位(经济学),後前往美国进修,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美国回到香港,罗祥国博士继续了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的缘分,於其中教授经济学,那是他回港後的第一份工作。那时的他风华正茂,生活给予了这个年轻人无数种可能,而喜欢挑战、渴望用不同的经验来充实自己的罗祥国博士,在三四年後开始了不同岗位的工作的尝试,他曾在港英政府统治时期的政府政治顾问办公室工作过,亦曾任职汇丰银行及其它美资金融机构,於策划部门做经济的研究工作,还曾参与香港立法局议会,他曾是香港临时立法会议员、区议会议员,多年来,罗祥国博士一直从事金融和政策性研究工作。这些年来,他的眼光一直关注着毗邻香港的广东地区,他对经济政策的研究方向也以广东为主,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四届),在他所写的提案中,其中便提到了深圳前海的发展。

深圳前海,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她与打响深圳特区建设“第一炮”的蛇口相连,在特区建立30年之後,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潮将从这里开始。前海的发展引起了深圳经济特区领导以及中共中央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深圳市委书记在前海未来发展的说明会上说:通过深港两地各界共同参与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必将加快香港服务业与内地市场对接,促进香港服务业的空间拓展和产业延伸,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实现深港两地的共同繁荣。

这与罗祥国博士对深港两地的期望不谋而合,然而,作为民间智库新力量网络理事、资深经济学研究者,罗祥国博士所研究的是前海发展过程中更本质、更深入的方面。他分析说:“香港是国际重要的服务业中心,其以完善、成熟的体制闻名遐迩,值得借鉴。深圳前海发展的途径中,其中一条便是通过高端服务业促进经济的改革,这可以更多地借鉴、利用和引进香港的经验;其次则是通过对体制的改变,以更开放的政策吸引香港企业。”字字一针见血,句句入木三分,直击问题的本质所在。他提出,深圳前海应该加大开放力度,拥有与广州、深圳其它区一样、甚至更开放的营商环境。他曾欣喜地看到香港一些大型的旅行社受惠於开放的政策,於内地开设旅行社,亲自接待、安排往返於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香港旅遊团、一天来回的内地旅遊团,同时,他也遗憾地表示,香港旅行社在内地的业务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他渴望在不久的将来,香港的旅遊公司可於深圳前海开设旅行社,招收全国各地的遊客,带领其前往世界各地旅遊等。

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举措,一方面可为深圳前海提供香港高端的服务业之经验,达至提升内地同行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能夠透过香港这个国际性窗口,为内地广大的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终达至共同繁荣。

如今的罗祥国博士正处於半退休阶段,然而,他卻是一个閒不住的人,身兼诸多社会公职的他一直不曾停歇地为经济发展著书立说,建言献策,贡献心力。

社会经济 心繫民众所需

经济学早在两百多年前已经出现,後被引入中国,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经过不断地演变、行进,经济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並维繫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罗祥国博士将“经济”定义为“经国济民”,紧贴民众的生活实践,他确立下来的是群众意识,选择的自然是社会中最基层、最普通的大众。

罗祥国博士出版著作《金融投资法律实务》(与黄觉岸先生合著)、《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解读》、《香港经济转型及新产业政策》等,书中总结了他长期以来对香港经济的观察和独到看法,以及他较为关注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政策上缺憾,填补了空白;他亦常在报纸等媒体的访问中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中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有关,与民生紧密相连。理论折射思想,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丰富的社会内涵。

罗祥国博士说:“香港是一个城市,城市与国家不同,城市的政府的责任应更多地集中在不断地改善民众的生活上,更多地关注教育问题、老人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医疗问题等。香港的贫富差距明显,财富正不断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拉近贫富差距,应该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要点。香港的经济与欧美经济密切相关,当外部经济环境不受自己控制的时候,比较积极的经济政策则是民生。”罗祥国博士心中所繫是民众所需。

站在这高深、广博、复杂、普遍的经济之上,罗祥国博士选择了参与多行业具挑战的工作,在他看来,香港的经济走向应该是稳中求进。服务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至今,服务业佔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2010年,香港成为全球第十一大服务出口地,香港所提供的服务大多为高成本、高效益的服务,拥有着十分强大的竞爭力。罗祥国博士分析说:“香港机场,拥有5千万人气,而香港只有700万人口,大家之所以愿意选择香港航空,很大程度上源於香港航空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再者,许多人选择来港求学,究其原因,亦是离不开香港较好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