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信息保护的差异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档案 保护技术

档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产生于社会各方面,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产生作用,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为后来的人总结历史经验、创造未来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表现,一定时期的技术的发展是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亦是如此。

本文以时间为轴,主要通过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进步或某一特殊工艺的运用,总结先人档案保护技术的经验和思想,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提高现代档案保护技术的工作水平。

一、中国古代的各种档案载体及其保管方式

在纸张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有大量出土实物。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档案表明,至迟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武丁时期,王朝的档案已经是集中保管了,并有了类似“归档”的制度和初步的整理。甲骨档案的保存采用窑藏法,即 “登于天府”。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金文档案的保存也采用窑藏法,并使用草木灰作为防腐蚀防磨损的填充料。石刻档案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古人对它的保护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方式。简册档案通常保存于“金滕之匮”中。随着丝织业的发展而产生,战国时已有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古代缣帛档案在左右或上下有木轴,阅后沿木轴卷起来保存。这些档案载体的出现及其保管方式,给后来出现的纸质档案的保护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造纸术的发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作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扩大纸张原料来源就降低了其生产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纸张的出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贡献。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纸张的出现给档案载体带来变化,产生了纸质档案,应运而生的就是纸质档案的保护技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档案和管理,同样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

三、造纸术发展的各个时期及纸质档案的保护

(一)诞生、初创时期――东汉三国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早在西汉初就已有了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中具有特色的技术主要有:发酵制浆、分级蒸煮、日光漂白、高浓打浆、使用植物黏液作抄纸助剂、流漉法抄纸、精制草浆生产高级纸以及丰富多彩的加工技术等八个方面。近年来有机制纸生产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微生物制浆、氧气漂白(又称氧脱木素)、臭氧漂白以及高浓打浆、化学助剂的使用等新技术,就其基本内涵来说,中国传统的手工纸生产工艺都包含这些新工艺的萌芽。

日光漂白是我国古代漂白纸浆的传统方法,有一些要求耐久性的高级手工纸,如宣纸、连史纸等生产仍在沿袭使用。由于不使用含氯漂白剂,同时又是在缓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的,纤维素不会降解,所以制成的纸具有耐久性和不存在污染环境的优点。

(二)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的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如果说汉代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缣帛和简牍并用,纸则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晋代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简牍。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粉笺是我国古代用白色矿物研粉底淀粉糊或动物胶为粘剂涂布于纸面的早期涂布。从出土的纸样的分析结果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早期的施胶技术,经过植物淀粉糊剂处理的纸可以提高纸的强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文纸的耐久性,古人在纸张中加入了药物,防蠹纸就是添加药物加工而成的纸张。到东晋时,已经有了染黄技术,用黄Y染过的纸可以防蛀,延长纸的寿命。用黄Y染纸避蠹,是在纸张这一新型载体的前提下,进行档案自身保护的措施之一。黄Y染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保护技术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三)辉煌时期――隋唐、宋元的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我国封建社会经过了长期的动荡,又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诸方面都出现封建盛世的发达景象。档案保护技术亦进一步得到发展,书写材料纸张质量的提高、防蠹技术的扩展等在诸方面都超出了前一时期,档案保护技术提高、内容充实,一些技艺由民间走向官府,由传统技艺升华为理论上的总结。

隋唐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均采取和亲政策,造纸术由此传向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开始了造纸及以纸写经的历史。造纸工匠在世界高原就地取材,找到一种狼毒草的根,用狼毒草造的纸不被虫蛀,使大量佛经能保存至今。纸面还采用当地的仙人掌捣汁做纸药,用白土作纸的填料,从而发展了中原的造纸术。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古代造纸用的 “日光漂白”.的方法,宣纸长期不会变色和发脆,所以古画宣纸的色泽变化不大,有“纸寿千年”之称。

宋元时期是我国科技史上高度发展的阶段,档案保护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黄Y染纸避蠹法,在宋元时期仍被广泛使用。宋代统治者甚至规定,凡皇帝制敕、赦书等重要公文一律要用精心染制的黄纸。

南宋时代还出现过一种“以椒染纸”的染纸防蠹法。这也是一种对书写材料纸张进行药物浸染处理的方法,即将抄出来的纸张,用花椒溶液染渍,制成所谓“椒纸”。椒纸良好的避蠹性能,其功能在于浸染椒纸的花椒中的化学成分。

(四)鼎盛时期――明清两代的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国家。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和加强统治的需要,明、清两朝都对档案的保护和控制采取了一些加强措施。明中叶以后的档案保护技术的轨道上仍然是继续缓慢地进行的,如在档案库房建筑技术、档案修裱技术、生物危害的防治技术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竹纸生产自晋代萌芽,历经隋、唐、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其早期的生产技术尚未达到成熟,到了明朝中期,竹纸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竹纸的质量大有改善。到了清代,竹纸生产品种繁多,各种规格齐全。万年红纸是一种橘红色的防蠹纸,制造于广东佛山一代,把这种纸装订在档案的扉页和封底,能够长期预防蠹虫危害。

四、结束语

先秦时期(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档案保护技术萌芽、产生时期。档案载体材料由甲骨到简牍的演变,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从事保护档案的实践活动,档案保护技术在中国萌生。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科学发展出现高峰的一个时期,也是档案保护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时期,新的书写材料纸张的出现并开始用于书写公文,预示着档案载体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主要是由于新的书写材料纸张普遍用于公文,从保管、欣赏的角度,给档案的保护技术提供了发展的时机。隋唐五代时期的档案保护技术的内容已经比较充实,技艺不断提高,一些技艺由民间走向官府,由传统技艺升华为理论上的总结。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达到高峰的时期。明清时期是一个继承发扬的时期,理论上日渐上升,技艺上日渐发展,特别是对前人创造的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总结。规模宏大的后湖黄册库,石室金匮的皇史k,成为档案库的典范。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产生于殷商,积累于秦汉,深刻变化于魏晋,成熟于隋唐宋元,理论总结于明清。这一变化的历程是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继承传统的保护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方法,使档案保护技术日臻发达、完善,其技巧工艺也逐渐升华为理论,从而使档案保护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菊华等.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第一版.

[2]王良城,杨继波.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M].档案出版社,1993,9,第一版.

[3]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

[4]胡惠仁等.造纸化学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郭莉珠等.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第一版.

[6]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2,第一版.

[7]连成叶.中国古代档案典籍保护技术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8]麻新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科技探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9]黄震河.浅谈古籍中常见的古纸种类与制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原始记录性价值。古建筑档案是还历史面貌之依据。古建筑如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一旦毁去,将无法挽回,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既能反映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又能反映出自身建筑特点的分门别类的古建筑档案体系,有利于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与利用。

2.依据凭证价值。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须经常保养维修,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3]。为了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遗物的同时,配合相应档案资料的研究,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重视档案资料,发挥其依据凭证作用,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

3.参考决策价值。古建筑档案在古建筑保护中除了具有依据凭证价值,还具有参考决策价值。如文化部门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时,借助档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与细节,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规划建设部门在研究古建筑价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应该保留修复、拆除或者改造时,借助档案,便于进行反复研究并作出科学决策;设计施工单位在修复或改造古建筑时,借助档案,参照古建筑过去原貌细节,便于制定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4]。

4.科学技术价值。中国古代有着领先世界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载体的古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档案的科技价值,不仅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5]。

5.文化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历史积淀,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前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渐增强,在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中,古建筑档案在体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对木(石)构件的更换,对碑文的复原,对建筑雕饰的修补不仅仅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将档案的原始记录利用于此,无疑能更真实体现该物质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二、古建筑档案工作

1.科学鉴定是确保古建筑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首要环节。古建筑档案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的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判定古建筑档案的真伪、是否准确、价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时间长,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等因素影响,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要在总建筑师或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上述“三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应了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经验的总结。

2.全面收集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变古建筑档案不齐全的被动局面,从古建筑测绘入手,积极主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则是:弄清历史沿革,保持建筑风貌,据实测绘。具体要求是:据实精确测绘,做到图物一致,测绘语言统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无遗迹或遗址,而由测绘者根据各类材料绘制的建筑图,应注明原由;测绘图中反映不清楚的,应以文字、图表作补充说明。实测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单体台基、结构图;节点大样详图;屋盖结构图;特殊结构用料情况、截面尺寸、图例等。测绘所附说明包括:古建筑物的历史沿革;所处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个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现使用单位及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等级及保护方法,维护管理等有关规则;名人参观记录及名人题词;事故报告及处理情况记录;今后规划设想。对于图纸、文字说明难以反映的应采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补充[6]。其次,除了实测和现场拍照外,多渠道地对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收集,如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档案、地面遗存的石刻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以相关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贵的档案资料。

3.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保护古建筑档案安全的重要途径。古建筑档案的寿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即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如发黄、变脆、褪色等现象,尤其是经过复印的图纸和文字更难保存,二是外因即档案保存环境与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有害生物等都是影响古建筑档案寿命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时补救受损的古建筑档案,可采用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另一方面,运用档案保护技术对受损的古建筑档案进行修复、补救;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档案时要注意对档案生成材料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护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另外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既有效保护古建筑档案的实体,也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7]。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 从1982年起,档案馆为地下库房(新馆即将投入使用)。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采取了较 为可行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装了防盗铁门,在每间库房门口均设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陆续购置了除湿设力求;199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度记录,加强了对库房温湿度的 控制;加强库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各项工作,开展档案的修复工作 ,修补、复制解放时期字迹褪变的档案450余卷。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 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 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 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 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 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 术课题的。

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 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 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 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 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 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 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 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 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 加强培训。 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 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产生;可理解性

为使一份电子档案的内容可被完全理解,就需要保存与其内容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包括;相关的其它文件系列名称、存储位置及相互关系;对电子档案内容中所引用其它未被存储的参考资料出处;在自然语言中不常用的词语解释;必要的与电子档案内容相关的背景信息注释等。这些信息,要在电子文件的形成或维护阶段通过著录收集,并将这些信息组成相关文件系列加以保存,以便在利用电子档案中查考。

一、电子档案的产生

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要归档保存。电子文件的归档,就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将整理好的电子文件和它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并转存在磁性存储载体或光盘上保存。电子文件归档后即形成电子档案。它与纸质档案等有相同之处,如;它们都是国家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们都应遵循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档案管理基本原则。但它与纸质档案等却有很大不同之处。这些载体的档案只要避开天灾人祸,遵守管理和保护的有关要求,就能达到长期保存。我国保存的纸质档案,有的已达千年。而任何电子档案,当使用技术和设备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信息记录于存储载体后,就永远离不开这种技术和设备。它不能离开这种生成的环境条件而单独存在,人们只有采用这种记录档案内容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逆处理还原、输出,才能识别它的内容。电子档案内容和记录它的载体随时随地都可分离,载体不是电子档案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要电子档案的内容不变,其结构形式也可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成为无关紧要,甚至到了无所谓的程度。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确实非常困难,需要有不断更新的技术和措施作保障。由于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都要靠技术条件实现,如电子档案的保管期限是由电子档案内容来定,而实现电子档案保管期限,取决于载体的寿命、电子计算机的软硬件生存周期和载体所载档案与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一致性等。所以,应将电子档案视为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程,亦可称为“电子档案技术工程。”只有认清电子档案与纸质等载体档案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做到对电子档案管理提出正确的要求,既坚持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又不致将纸质等载体档案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标准强加工电子档案,有利于电子档案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创建电子档案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标准;才能达到既强调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又不会放松对纸质等载体档案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不盲目地将纸质等载体档案制成电子的副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在电子档案大量涌现时,我们既重视电子档案,又能正确对待纸质等载体的档案,充分开发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使档案事业在电子时代继续得到全面发展。

二、电子档案保存在电子文件阶段的要求

(一)设计阶段

电子文件在设计阶段,必须根据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求,提出计划。这个计划应明确保存电子文件所依靠的技术,规定归档的需求及保管的期限。以便所设计的电子文件与系统能够被有效地保存,并使电子文件的内容,上下文关系和结构成为责任者活动的可靠性,还使具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得到确认与维护。在决定保存电子文件所依靠的技术时,应考虑在一定时期内软硬件平台的统一。要确定收集具有档案价值电子文件的时间,这个时间不―定选在整个生命周期之末,只要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已不再用于日常事务时,就可以进行收集。也就是说,具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可在其生命周期内的任何适当时间进行收集。

(二)形成阶段

在设计阶段,只是对电子信息系统功能的设计,人们可以根据设计做出一个既满足电子文件归档要求,又符合实际应用的信息系统。从而保证系统所收集到的电子文件可靠、完整,并可在较长的时间内恢复、利用和易被人理解。为了严格履行电子文件归档功能,在形成阶段应对电子文件形成进行监督,以落实在设计阶段提出的要求。假如档案部门没有参于设计阶段.则必须在形成阶段对保管问题加以解决。若在形成阶段,遇到设计阶段没有预计到的保管问题时(如一些较特殊的电子文件类型),档案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具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得到保存,甚至为方便保存而对系统进行改进或变更。

(三)使用阶段

使用阶段是指电子文件形成后的整个使用期。在使用阶段、已形成的电子文件多为现行文件.是电子文件的活动阶段。利用者对电子文件的利用往往是出于现行活动与行政目的,并可能对电子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维护。因而,电子文件需在现行系统中保存一段时间,当它完成了现行使命后,就应立即归档。所以,在电子文件活动阶段的维护,应从现行利用和档案价值两个方面着想,在对电子文件进行修改或维护后,既利于它的维护和利用,又必须实行有效的监督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在设计和形成阶段所有保存计划、规定继续得到实行。在归档时,必须对归档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以便发现或预防可能影响电子文件的恢复、利用和可存取、可理解、可用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左丽娜何莉.电子档案保存工作的几项要求[J].黑龙江档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