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步入发达阶段,大多数人已到了追求情感和归属需求,乃至尊重需求的阶段,但是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威胁到了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因此,世界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正是符合马斯洛对人类基本需求的预判,在经历了高度的发展与增长之后,人类对生存与安全的追求日趋重视,提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的转型发展成为世界各个国家达成的共识。

一、世界各国在环保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上的成功实践

1.日本在环保与经济转型发展当中的成功实践

日本的环保之路走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以行政立法手段限制污染排放。标志是19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出台和实施。

第二阶段――70年代,从限制污染排放,到着眼保护环境。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立“环境厅”等等。

第三阶段――80年代,开始实施以新能源为中心的新阳光计划、以节能为目的的月光计划和地球环境技术开发计划。

第四阶段――90年代,将发展战略从经济优先调整为经济与环境兼顾,并颁布了《再循环法》等一系列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提倡可持续发展。

第五阶段――新世纪以后,确定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强调应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便利和舒适的观念,改变盲目消费把大量资源变为垃圾的社会现状。

2.美国在环保与经济转型发展当中的成功实践

美国在发展过程当中也经历过比较严重的污染阶段。到1970年12月,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991年以后,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突破了原本的立法层面,从思想意识上以及经济发展转型上做出了行动,真正意义上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来重视、解决发展当中的环境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将预防环境污染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府部门、企业组织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加强环保科技应用等。

二、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上面所付出的努力

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高消耗、低产出模式不仅使得中国的资源利用率一直难以提升,造成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也造成了当前污染加剧、环境严重破坏的局面。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

1.国家在立法层面已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事业来抓,形成相对全面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响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到1997年,我国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资源保护法律9部,环境行政法规28件,环抱部门环境规章70余件,环境标准390项。环保已经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着利用法律手段转移。

随着十的顺利召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政府层面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当下政府工作的重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当各级政府领导共同提出这样的口号之时,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决心已表露无遗。

2.环境外交和国际合作日益活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涉及到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及由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我国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各项重大的国际环境事务,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发挥月来越大的作用;签署并批准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生物多样化公约》等多项国际环境公约。

3.民间环境保护力量的建立与不断壮大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1978年开始起步,已经过32个春秋,其职能和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表现的日渐重要。目前,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成为了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我国环保民间组织起步晚,发展不均衡,骨干人才偏少。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数量多、管理规范、能力强,但独立性不够;一些省级以下的组织开展活动不经常;学生环保社团数量大、热情高,但组织不稳定,负责人变动频繁;由民间自发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数量少,组织松散,较活跃,但存在内部机构建设不完善、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国际环保组织驻华机构数量少,工作条件好,但普遍存在没有合法注册身份等问题。

三、基于中国当前环保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推动的转型方向

1.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做到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而传统经济是以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通过不断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结果资源逐渐枯竭,污染问题越来越重,治理成本越来越大。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污染之间的尖锐矛盾。

2.推动企业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更新企业的发展观

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企业几乎都不愿意在内部加以改革以及在技术层面上的进一步创新与提高,但是企业家们必须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意义,意识到循环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方向,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绿色设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发展与循环经济发展双赢。那么企业就应该制定有助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自生能力:其次,实施有助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以推行清洁生产,以及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与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小化。

3.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循环经济推广上的扶持、监督力度,推动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型

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第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改进监督。明确企业在产品生产、包装、销售以及产品的处置方式等方面应该承担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宏观调控资源配置,防止资源过度浪费。第三,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激励机制。第四,完善管理,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民参与。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

国家目前已设立高额的补贴机制,推动各地建立起城市矿山,以推动废品加工的有效建立,解决废品出路问题;同时也在各地推动废品回收体系的建立,强化废旧物资的流通渠道,使得循环经济真正成为一项能够产生内部循环的自生性经济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国家在倡导节能减排,控制污染型企业发展的工作当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控制三废的排放,加速淘汰污染型小锅炉、小煤窑,发展电动车行业,都代表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动作与决心。

4.公民的全力参与与配合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了销售更多的产品,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意愿,生产产品和服务。这时,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便具有间接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消费者树立绿色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优先选择绿色产品,拒绝消费过度包装,选择耐用性产品而不是选择一次性产品。

循环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的循环经济,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淘汰掉传统的经济模式。因此,绿色发展必将成为每个企业所要面临的主题。怎样才能在保持高效益的条件下发展绿色产品?怎样才能实现低耗能高产出?这几个问题是每个企业当前所必须要考虑的。当然,循环经济未来的这个市场的规模空前,存在大量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伴随着挑战。

随着国家政府在环保工作当中的逐步重视,社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应看清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只有先投入、先发展,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应该深刻明白: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也只有科技发展了,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要点与建议.2009.

[2]黄琴.循环经济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物业与经济,2012.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质量比其数量更加重要。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l益突出,受污染河长比例由1980年的21%增加到一999年的38%,其中受污染较重的淮河、海河、滦河、松花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忍002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51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194亿t。工业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12亿t,占工业排放总量的!4.巧%,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806万t,其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6万t,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6.17%。这些污水都不同程度地直接造成广大农区的水体污染。

2、耕地污染

我国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污染问题,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利用效率低,残留严重。2003年我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水平为357k妙耐,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咖,限制,受到农药污染。目前我闰受下业“一下废”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的耕地面积达587万hl矿;据2(Xx〕年对30万h耐基本农田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其中有3.16万h而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12.11%‘另据国家环保总局对23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以洲〕年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川410万hmZ,直接经济损失达212亿元,弓!用污水灌溉过程中,大量污水达不到灌溉水质标准,也会对耕地造成严重污染。

3、水土流失

我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2年.我国有4200万m,耕地存在水蚀问题,667万卜而存在风蚀危害,二者合计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5%以[,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较为集中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1949年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祯失总计达267万hm,,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L,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层土壤流失量为30亿一150亿t.平均每年至少50亿t.占世界的1/3以上。

4、农产品污染

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并直接危害人畜健康据农业部对6个省26个基地县抽样调查.粮食中农药检出率为60.18%,残留超标率达1.12%。一些大城市郊区蔬菜农药检出率超过50%以卜。每年我国都发生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据26个省市几年不完全统计,共报告247340例农药中毒,致死24612人,年均死亡率为9月5飞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控制农药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方面有很大差距。这不仅影响我国农业自身的质量和健康,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量,有许多产品就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外商拒绝进门。

二旧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农村地区丧失资源开发的机会

“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人们对昔日农村的怀念。而当今的中国农村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污染和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的环境却成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居住环境脏、乱、差,饮用水体水质恶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的农村已经不是远离环境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村现在有3.6亿的人门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同时废、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塑料等的滥用乱弃,造成严重的空气、水体、土壤污染;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重了自然灾害。森林乱砍滥伐、草场乱挖和过度放牧、荒地滥垦、矿藏私用开乱采等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山体滑坡。于是,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泥石流、酸雨、洪涝等灾害频频肆虐)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到了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卜天赐予了农村秀丽的自然景色,农民本可以得天独厚地引资招商、开发利用,发展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提供农产品和服务,增加收人〔。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断送了这条上好的发展之路。

2、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人均耕地、水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下降;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未能资源化利用,导致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部分农产品污染加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化化建设和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也要求农业生产无论从环境控制、生产资料供应、生产过程控制,还是最终产品质量要求,都要求环境的无害化和生态的合理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障碍

环境恶化对农产品生产数量、品种、质量的影响必将波及农产品的加「-和销售环节,使受污染的农产品丧失加工价值和销售。此外,就农产品市场的更大范围的扩展而言,农产品的出口意义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定越来越复杂而又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的环境标准是最高的。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标准的规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由此使我国生产的受污染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出口贸易中连连受挫,丢失了大片市场,农民和相关企业遭受不少的经济损失这当然也影响到了我国整个对贸易的发展。

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投人计划和绿色产品开发计划,建立以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途径。

三、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1、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笔者认为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目_我国农村人n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旧有习俗、低质量生活惯性等,也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相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效益的获取是生态环境效益共同参与的结果,经济效益的积累和增长对生态环境既提供发展动力,也带来压力。而生态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增长的物质保证,又是制约经济效益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明显;环境效益则具有滞后性、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重视,当某种设备或技。

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废物甚至产品都有很可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损害,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生态环境效益。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一些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置国家法律与他人的利益于不顾,肆意破坏和污染环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和当前的利益,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项月和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大行地方保护主义;有的环保单位只顾收罚款而不管实际效果,企业交了罚款之后照常生产、照旧排污。

3、环境法律意识淡薄,人治色彩浓厚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环境与经济发展从来就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我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也逐渐为经济管理层和环保工作者广泛接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大量投入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又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本文针对陕西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几点不成熟意见。

【关键词】

经济 环境 持续发展 对策

[ Abstract]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lways restrict each other, promote each other, the relation of joint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point of view also gradually for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er is widely accepted, but in real life is not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two organic combination: a state and local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ment control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rought new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Shaanxi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put forward some immature opinions.

[ Key word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陕西省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西北五省领头羊的陕西,其本地的发展也将对整个西部地区开发的促进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陕西地区处于我国西北部,具有西北地区特有的不利的自然生态特征: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以及草场退化严了重。根据西部大开发近几年年远景规划,近几年这段时间正是大规模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壮大的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陕西省在这段时期将面临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因此,陕西地区必须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发展经济,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针对陕西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一、征收环境税

征收环境税尽管在实践中存在着社会和私人边际成本难以确定和征收成本的问题, 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1、减免税。通过实施减免税鼓励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 是一些发达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美国决定在今后10年内对能源效率、替代燃料和可再生燃料等领域实施减免能源税政策, 对新建建筑和各种节能型设备的减税额度分别为10%或20%。能效的高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方用户的成本支出, 所以, 在财政激励措施中还实施了“分级”机制。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分别制定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

2、征收生态税。国外绿色生态税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绿色生态税有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和资源税等。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实施了生态税政策。德国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 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态税, 间接产品也不例外, 并开始对一次性饮料瓶征税。美国的生态税主要包括四类: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开采税和环境收入税。[1]

通过税收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普遍使用的方法。我国也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改革资源税制度。比如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将一些尚未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的资源品纳入征税范围。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包括自然资源中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和匮乏的可再生资源。资源课税体系的设计, 应根据自然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流程设计, 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和财政功能。针对现行资源课税的计税依据所造成的资源积压和浪费, 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额, 特别是对于国家需要重点保护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 采取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额征收相结合的办法不失为一项可行之举。

二、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

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是要注意对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确定排污总量的方案,排污总量的控制是一项宏观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当前应尽快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条例》,使政府行为有法可依,具有法律上的指导性。相应的,确立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 以保证总量控制指标的全面落实。同时要注意与排污收费、“三同时”等制度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其次,针对许可证分配不均现状,在坚持有偿分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还应从立法上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明确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其对集体资源的责任心,不滥用许可证的分配权力,避免政府的“寻租”行为。对于行政部门的违法行为,赋予相对人行政复议与申诉的权利。再次,要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的法制化建设。

三、有效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四、企业是治理的主体

在促进节约事业的投资上, 对生产和制造节能设备和产品的企业, 应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间接优惠。所得税政策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倾斜: 一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如可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用于节能设备、产品研发的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据实开支, 并可按已发生费用的一定比例( 如50%- - 100%) 在所得税前增列, 建立研发专项基金, 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二是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 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取折旧; 三是对购置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 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科技手段

科技的源泉来自创新,改变陕西的传统产业结构,实施支持产业创新的政策,目标应在于创造一个有益于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实施积极创新的宏观环境方面, 并侧重于促进企业间的科学技术知识创新活动, 制定有利于传统企业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改变传统以耗费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同时加快科研机构、传统企业之间合作等方面的制度。合理的创新政策可以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外溢确定了进出某一领域的条件以及从事某种活动的范围和空间, 并通过系统的激励与处罚规则, 决定着技术外溢行为的结构和价值取向, 从而能够保证技术外溢顺利到达传统产业。因此, 政府要改变管理理念, 为企业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新、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 建立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与规则, 通过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反不正当竞争立法来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行为, 通过确保传统产业顺利接受外溢技术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浪潮。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陕西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全面理解经济发展观。正确的经济发展除了包括关注人均收入和产出的增加外, 还应包括环境问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全面理解先污染后治理的含义。世界各国目前已经发生的事实表明, 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这可以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描述, 即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将会伴随一个环境污染, 且随国内生产总值 GDP同步高速增长通常是重化工业时代, 但当GDP 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 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 的增长反而向下, 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三、健全相关体制,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和加强,改变片面政绩观的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积淀在国民灵魂深处的官本位的文化影响较大, 片面的政绩观就是官本位思想的直接体现。由于认识的偏差, 社会上曾流行着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 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 的政绩观,种观念也不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

作者简介:

李志磊:(1978-),陕西汉阴人,西安欧亚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硕士,长期从事经济学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摘 要]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WWw.lw881.com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部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部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昆明世博会的拉动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3.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参考文献: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