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环境的定义

城市环境的定义

城市环境的定义

城市环境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问题;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自然资源的短缺,自然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性环境系统,为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基本能源需求和物质支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面临诸多风险,如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不足、水资源面临危机等问题不断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日益脆弱,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初衷正一步一步地被侵蚀,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也逐渐地被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加剧;形象工程盛行等。面临如此多的环境管理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社会各群体的伦理素质与法律素质等,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发展是个复杂、全面,并具可持续内涵的历史过程,它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兼具自身发展特色,正确处理好其内在关系,及自身发展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有助于城市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狭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经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空间、城市化水平发展等多方面内涵;在广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将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在内的整个城市环境的进步和提高。总体而言,政府应当引导城市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通过税收、行政命令等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差异化,改变了不同环境压力的产业获取资源成本的大小、进入与退出市场的门槛的高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形成不同的环境压力和环境需求的产业结构,进而改变城市的质量。

1,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此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系统中,政府必须着眼于社区这一重要的城市子系统,通过社区发展和建设来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社区绿化建设;推行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省地型社区住宅和建筑。

二,提高城市社会各主体的伦理素质和法律素质

如果众人没有一种正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一样,政府要想成功地完成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氛围和伦理素质。

1,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并积极引导建立生态性的城市伦理氛围

在城市良好伦理氛围塑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城市各主体环境伦理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或制定相关规定。首先,政府积极培养自身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修养,政府作为最大的环境伦理责任人,以及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破窗效应,决定了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伦理修养:政府在城市环境管理中树立审慎的伦理价值观;保持生态的镇静;树立行政公平、平等理念。其次,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伦理氛围。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关的城市社会规定确立伦理要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媒体、形象展示等直观而非强制的行政手段为城市环境伦理素养的形成制造空间氛围。

2,带动城市各主体塑造生态性的社会伦理氛围

城市社会是个大熔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个性,各主体有其自身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反映在城市自然环境中,都有着共同的自然结果,即破坏城市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种宣传和媒体措施,塑造积极的可持续性的城市社会伦理氛围。

首先,引导确立并稳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要求城市各主体尊重和关心城市自然,采取个体主义的与整体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限制对城市自然的权力滥用。其次,树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并渐渐地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效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简约的城市消费观,适度消耗的消费理念,崇尚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关注循环的消费理念,以期通过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防止把我们的生活废弃物导入城市自然系统;其次,重新定义幸福,确立新的幸福观;确立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的定义范文第2篇

举办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有着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对经济和体育竞赛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来说,体育赛事的作用也相对更小、更难观测到。但是,举办体育赛事是对主办城市经济的有利冲击,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主办城市抵抗不利的冲击,如经济危机,尽快走出经济衰退。

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倾其毕生精力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书中记载了 发生在公元前 431 至前 404年的这一 “希腊世界大战”。在这一代表希腊古典史学最高水平的史学精品中,古雅典将军尼西阿斯(Nicias)对站在锡拉库萨(Syracuse)海滩上的雅典士兵说:“无论你们选择到何处驻留,你们自己就是城市……人形成了城市,而不是那些没有人的城墙与船只”人是城市的核心与主体,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发展的归宿。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和磁体,装载和吸附人类文明。因此,城市的精神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精神。

围绕人这个主体并占有一定空间,成为人生存发展条件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便构成了城市环境。⑴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自然环境是城市人文环境的天然物质载体,城市人文环境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DNA”,是社会的、人为的,非自然的。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和品质,正如美国城市问题研究的权威学者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在其具有启示录式意义的著作《全球城市史》(The City:A Global History)―书中指出,城市不仅仅只是“生活的机器”,还同时折射出这个地区的神韵、安全感以及生机等内在的品质"。在书中,科特金把古往今来所有世界名城的基本特征,高度概括为六个字:“神圣、安全、繁忙”。这便是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一种具体释义,体现了城市在意识形态、政府公共管理、社会生产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人文”(Humanism)―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的象辞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将“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指社会现象,天文指自然现象。我国权威辞书《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但是“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这个词源出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和教养。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些知识分子将“人文”用作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区别于中世纪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人文学者”(Humamsta),他们所做的学问就变成了 “人文主义”,其根本观念是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环境”(Environment)始见于《元史?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意为环绕所割的区域。《辞海》对“环境” 一词的解释是:“围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要素的总体”。“《辞海》中没有“人文环境”这一词条解释,笔者从《公共关系辞典》和《房地产经济辞典》中找到的定义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社区氛围、人文气候”。‘而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中,“人文环境”通常被解释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而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识环境等。

据以上相关定义,本文将城市人文环境定义为打上人文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城市环境,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人文素养、人文意识、人文品质、道德水准和文化心理素质等赖以生成和提升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是人文环境熏染而成的空间文化表征,它像是一种“气候”,表征着如“天气”般的城市人文环境。文化结构可以从不同框架进行划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新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源慈诵で敖淌谠凇堵畚幕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认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文化最主要的结构方式”。

“本文依循这样的观点,将城市人文环境划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管理的三种环境方面的人文状态:

一、物质的人文状态: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群落、交通设施等,人们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就把某种人文精神及其结构形式渗透于其中。

二、精神的人文状态:包括城市的风俗文化、语言、艺术、时尚、传播、教育等精神现象,表现城市的生存方式与人文特点。

城市环境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人居生存环境 结合 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极其广泛,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或建筑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科学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居生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理念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2.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人居生存环境——生态城市的产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如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美好愿望,但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后来人们又提出许多理论,如意大利嘎涅的“工业城”、法国柯布西埃的“光明城”、赖特的“广亩城”等,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态规划的原则,实现城市的生态良性循环。而真正进行有意识、有组织地系统性的研究始于近代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复兴于60~70年代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繁荣于80~90年代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981年前苏联科学家由此衍生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理想居住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才开始真正走向其实施阶段。

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地。从目前的认识水平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出发,可以将生态城市的含义作如下理解:(1)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且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2)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重在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3)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4)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5)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6)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和平为功能的建设观。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 

 

三、剖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必要性 

城市环境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筑设施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4-01

随着社会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个城市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工业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城市定位也不断出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这个概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受到这个概念的影响,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建设不仅是为本市的任命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场所,也是中国城市面向世界的脸面,更是是为其他城市建设树立一个典范。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谐的生态景观,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建设中把城市绿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宜居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这座城市中的市民,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近十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到经常有这样的数据出现,那就是某某城市的绿化面积达到多少,是过去十年的多少倍。可见城市绿化已经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于是人们已经开始培养绿植或者把绿植从乡下或种植园中移植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环境中。在这个背景下可以看到人们已经意识到良好的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心情,良好的环境会让人们放松的工作和学习从而提高效率,间接加速了城市的发展速度,良好的城市环境也是吸引商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不仅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更加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民族的形象。所以提前几年北京就对本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力度改建。汽车尾气排量不达标不允许上路,对工厂污水、废弃等问题也都统一整治。市区人均绿植覆盖面积达到5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5%。

生态环境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一个人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建设生态环境。使我们生活的家园得以持续发展。

二、人文环境建设的意义

宜居城市不仅要环境优美在其他的条件比如文化建设、居住、交通等还有城市硬件设施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果把生态环境建设当成宜居城市建设的全部那只是狭义的理解宜居城市这个概念,也是欠缺思想和考量的。因为宜居城市光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不够得,人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动物。在人类的这种感情中有一些不是人们需要的,是有违人类发展的。所以对人类的感情的正确培养和建设也就是人文环境的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

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这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体系、人们的信仰、观念和认知。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一种好的人文氛围是人自发散出的,并默默的影响着周边的人和事。比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有着这样的称呼如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同时也被称为礼仪之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小孩一出生就经受着这样的文化熏陶,那将来也会称为一个懂礼仪知廉耻之人。那么这样一个城市的道德水平肯定在逐渐变高。我认为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就是文化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语言、历史、道德、艺术等可以使人们的自我修养和知识得到提高的一些东西。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地域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人类如果没有文化的话那与普通动物有多大的区别?在第一节中说到的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如果没有人文环境的支持是不行的,因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需要有市民的支持和保护,如果“前人种树后人砍树”那么再好的生态环境也无法保持。这就需要培养市民的良好道德观和保护本市环境的使命感,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相互协调与和谐。

在中学的政治课本里我们都学过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就是对中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是对国策的大力支持。

三、建筑设施环境建设的意义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了的思维。作为综合性文化的代表,建筑可称得上是造型的艺术,宏大的建筑大多有或悠久或伟大的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见证,杰出的建筑又是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设施的含义可谓深邃久远。建筑设施环境是指由人类主观的利用土、木、石、塑料、玻璃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比如学校、医院、广场等一系列人为的造就的环境。在一个宜居城市中他的建筑设施环境必须能达到自我的良好循环和统一。就拿一个独立的小区来说必须具有的有医院、商场、健身场地、学校等。那么一个城市的建筑设施环境除了这些以外也必须有商业、文化等大的建筑环境划分。就像在一所学校中的住宿区、教学区和操场的划分是同等道理。当然城市的划分要更为复杂,因为由于人群的不同地域的不同造成的环境划分也就不同。宜居城市的环境的建设必须能使市民的生活工作达到良好的运转,在这个条件下最主要的就是区域划分和交通的建设。

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人们对建筑不仅仅要求遮风挡雨,更要求环保和美观。这些建筑对当代人来说实用价值居第一位,但是当千百年后一些建筑物被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观。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保护,使民族文化得以流传。

城市环境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必要性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52-01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发展速度更为迅速,随之带来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各种产业的密集,城市环境问题也就伴随生长。城市化水平越高,地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城市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因此,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行城市环境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1. 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1.1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而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课题内容,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保护规划强调对城市未来的环境状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规划,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预期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规划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2环境保护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城市环境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又乱又脏的环境,优美的环境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更能让人们共享城市化进程的有益成果,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1.3环境保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环境好了,就能为地区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对各知名企业就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保护环境就是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善城市环境就是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的发展活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对城市环境问题不加治理,不仅会失去很多发展机遇,也会威胁到市民的生存空间和城市的长期发展。

2. 城市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资源的过度开发

为了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上个世纪,我们对自然环境展开了掠夺式的开发。这样或许暂时发展了经济,但对于自然资源可谓是毁灭性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导致城市污染的重要原因,水脉受到破坏、地表出现坍塌、大气被严重污染……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所受害的不仅仅是我们,还会危害我们的子孙后代。而且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还会阻碍我们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粗放式经营方式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人均资源本就稀缺,若继续盲目开放,我们终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2.2环保意识薄弱

城市环境保护不止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责任,而应该是全体城镇居民的共同义务。现如今,城市环境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但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不高,浪费现象、环境污染现象随处可见。保护我们的城市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但是在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仍旧严重不足。

2.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环境保护执法部门工作依靠专项行动,工作较被动,放松日常监管工作,工作多为突击形式,处理极其严重的危害环境行为时权限不够只能借助使用专项整治的方式,环保执法权威性不足,威慑力不够,不利于震慑违法分子。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增加了环境保护执法难度,部分地方环保局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仅不惩处有关违法企业,反而为违法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环境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3. 城市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3.1完善城市环境结构

想要改善城市的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环境结构是最为有效的手段。环境结构包括生活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中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工业区。对工业进行合理布局,重工业工厂不宜过多、不宜过度集中,这样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工厂要备有专门的污染物处理系统,例如废气处理室、污水净化池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节约资源。第二是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以改善空气。绿叶树木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大颗粒灰尘,净化空气,吸收有毒物质,不仅改善了环境,还美化了城市,可谓一举两得。

3.2 加强宣传教育,唤醒社会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先导和基础,加强宣传教育,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立体手段,对政府、对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不能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单单停留在口头上。让城镇居民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工厂负责人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让企业正视自己的义务。只有做到全民总动员,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3.3 加强法规建设

制定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让环保工作有法可查、有规可循,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根据城市的不同特性,制定相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保护标准;其次,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城市生产建设;最后,要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完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要对城市的主要企业的情况进行监督,有效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

4.结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