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

随着金融全球化、国内金融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业的竞争逐渐衍生为银行品牌的竞争。虽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已成为国内银行业的一支新兴力量,但从目前来看,城市商业的品牌效应及市场号召力远不及国有商业银行及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2014年,全国仅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两家城市商业银行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行列。如何创建强势品牌,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品牌战略能够为城市商业银提升综合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家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产品更换频度,而先进的科技水平则为银行产品的仿制提供了平台。然而,品牌是不能模仿的,品牌的竞争力越强势,产品的排他性就越强,产品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银行产品的无形性、收益的复杂性使得消费者对银行产品望而却步,而品牌却可以作为银行及其产品可信赖性的象征,通过一系列品牌策略引导消费者对其进行识别,并最终选择购买。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品牌更是资金实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实施品牌战略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已经不再是卖方独大的市场,消费者手里拥有更多的闲置资金,过去大众化的产品、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被时代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对银行产品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个性化、感性化的服务更多的期待。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屹立不倒,要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就要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保证的信号,寻求与消费者的精神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品牌战略是顺应日益增长和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选择。

(三)实施品牌战略能够为城市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当今社会银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形象逐渐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新精神面貌,提高服务水平,使企业形象成为一种外部感召力,能够进一步拓宽银行发展空间,深入挖掘银行发展潜力。当前情况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战略方兴未艾,实施品牌战略更可以使其利用品牌传播的扩大效应,迅速在目标市场树立企业形象,强化营销效果。

(四)实施品牌战略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招贤纳才

品牌建设需要每位员工的全心投入,从而能够激发员工的合作意识与凝聚力。一旦品牌战略的实施获得成功,良好的品牌形象就会激发员工内心深处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促使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城市商业银行长久以来受到地域的限制,在招贤纳才上颇为吃力,而良好的品牌形象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平台与高水平的薪酬福利,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与众多相关战略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但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品牌战略基本上是孤立的,品牌建设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牌建设缺乏品牌核心价值的统领,品牌愿景不清晰,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明确的品牌原动力,使得品牌传播仅仅停留金融产品的短期营销上;二是品牌传播缺乏规范性、一致性,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进行品牌定传时,未保持宣传方式、宣传内容的统一,品牌内涵的诠释有很大差距;三是品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品牌营销、管理,而仅依赖于业务部门或行政部门的短期或临时策划行动,缺乏科学有效的协调;四是品牌维护力度不够,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对银行整体战略的把握,采取的宣传措施往往是出于短期营销的目的,有可能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二)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不够

虽然有少数城市商业银行综合实力较强,但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管理较为粗放,经营资金实力不足,甚至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较为沉重。因此,虽然已经逐渐重视品牌建设,但受自身经济实力所限,仍然有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难以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品牌建设的行动往往是蜻蜓点水,停留在一些比较初级的广告宣传上,在提升品牌形象、挖掘品牌内涵上所开展的行动较少。

(三)品牌文化单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品牌理念尚在培育之中,虽然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却误读了其实质,以为品牌就是做LOGO、图案设计和广告,缺少确立、提升品牌价值的实际行动。这也是客户整日淹没在各种类似银行产品的宣传和派送中,却难以感受到其品牌感染力的原因之所在。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的企业文化底蕴单薄,对客户的真性关怀不足,导致品牌形象缺少优质产品与服务的有力支撑。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明白,只有始终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作为经营出发点的沃土才能孕育出一个有生命力的银行品牌。

(四)品牌传播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传播还主要是靠印刷媒体、互联网、户外广告、网点宣传、促销活动等手段来进行,而在公共关系、事件营销等品牌深度传播方面则较为少见。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心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个别广告诉求大而全,空洞无物,很难深入人心;在进行促销传播时,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没有注意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事实上,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经验性和信任性较高,客户往往根据口碑与自己的过往体验来选择是否消费,如果仅单纯依靠广告和促销进行品牌推广,则将收效甚微。

(五)品牌维护重视不够

品牌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品牌核心价值定位到品牌的广泛形象的深入人心,需要品牌建设团队精心细致的维护,需要时间积累和文化沉淀。品牌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推出、宣传特色产品上,需要对品牌的持续维护提升,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品牌维护未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中,使得员工没有动力去维护品牌,甚至有可能会为了短期的销售业绩而不惜做出有损品牌形象的行为;对银行品牌的经营和保护意识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对自己的品牌价值进行专业认定,也没有对行徽进行商标注册。

三、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的建议

(一)注重品牌定位的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市场细分,寻求品牌定位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城市商业在塑造产品品牌时,应进行深入、全面的进行市场调查,把握目标市场行业特色与发展趋势、目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及资金需求等,并分析自身发展优势与机遇,寻求市场需求与自身实力的交集,尽可能作出既有明确特色又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定位。城市商业银行应在此基础上,以合理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寻求消费者的认同,以实现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保持品牌吸引力。

(二)保持品牌形象统一性

首先,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用统一、规范、个性鲜明的品牌视觉形象来维系客户的品牌认知,特别是企业统一标识形象设计,这直接影响到品牌建设的效果。目前还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因为经济实力等原因没有统一标识,而这将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阻力。其次,城市商业银行还要注意消除品牌的时空差异性,要保证在不同时间,不同的服务场所,客户所接受到的产品与服务都鲜明的代表着品牌形象。总之,从视觉形象、服务形象、产品形象到整体形象,城市商业银行都必须全面重视,以统一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观念逐渐从功能性消费向文化性消费转变,从而推动了商业银行品牌价值从功能性价值向情感性、象征性价值转变,商业银行品牌不仅是优质产品与服务的象征,同时也是积极的价值取向、美好品质的象征。因而城市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使银行品牌具有高品位和高知识水平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而从内部管理来看,品牌文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文化能够激发内部员工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使其在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下,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并以旺盛的斗志进行行动,始终不渝地去为实现品牌战略目标而奋斗。

(四)丰富品牌传播渠道

城市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品牌传播力度,要注意银行整体品牌与产品品牌的推广并重,不仅要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与渗透力,还要展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广告、促销、公共关系、赞助等品牌传播渠道各有优势与侧重点,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在品牌核心价值的统领下,针对不同产品品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准确、合理地运用不同的传播渠道,使它们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并确保系统性、协调性和一致性,这样才可能树立统一的、有吸引力的、特色化的品牌形象。

(五)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加强品牌管理的团队建设,从理念、机构、制度、人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品牌建设的效果。要设立品牌管理机构,宣传品牌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品牌管理人才,强化银行员工的品牌维护意识,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关注自身日常行动、时时处处传播正能量、人人都为品牌建设出力的良好局面,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品牌建设的效果。

(六)加强品牌维护力度

品牌维护是品牌建设的控制环节,对品牌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这一点。首先,要保证资本充足率,强化风险管理,塑造稳健经营的企业形象;其次,要及时捕捉市场需求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开展柔性的体验式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赢得良好的口碑,增强品牌影响力;再次,要加强品牌的法律保护意识,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尽量早日完成品牌商标的注册,提升品牌辨识度,形成稳定的忠诚客户群,防止自身商标被仿冒。自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品牌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加剧,进而衍变成了品牌竞争的加剧。品牌竞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商业银行能否快速崛起,而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战略目标不明确,品牌建设管理不严谨,品牌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可以预见,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形成科学体系,助力城市商业银行在改革转型之路上快速发展。

作者:石 云 左珺宜 单位:1. 汉口银行 2. 武汉二中

参考文献:

[1]彼得•切维顿.品牌实施要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凤岐,谭先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J].农村金融研究,2006,(4).

[3]崔莹莹: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研究[M].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方鹏程,叶振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研究[J].经济师,2011,(8).

[5]高宇辉,赵立新.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策略[J].银行家,2007,(2).

[6]顾锋锋.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合理选择[J].上海金融,2004,(5).

[7]韩文亮戚焱.论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J].新金融,2008,(2).

[8]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刘晨.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战略[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2).

[10]陆敏慧.银行怎样创立品牌[J].新金融,1999,(10).

[11]谢治春.强势金融品牌特征与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发展[J].上海金融,2010,(7).

[12]杨红玉.商业银行构建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

[13]袁闽川.品牌战略: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J].福建金融,2010,(6).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范文第2篇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城市商业银行传统的收入承压变大。

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息差收窄。WIND数据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下滑了22BP、35BP、26BP、31BP、25BP。息差收入是银行利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随着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放开,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促进资金的投放。而由此导致的息差缩水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明显降低。

2.金融监管的逐步加强使得银行相关业务规模逐渐压缩。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7月13日召开的2018年两岸暨港澳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资管新规后,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进入了新的规范调整期,回归了资管业务的本源。事实上,随着上半年各项金融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在另一个方面也使得中小商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在相关业务规模上出现了一定“缩表”现象。

3.国际及国内金融气候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各国经济发展都进入一个相对的滞缓期,加之美国频频挥舞关税大棒向各国发难,影响经济发展的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看,随着结构性去杠杆逐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剩产能行业加速出清,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难以迅速逆转,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外部冲击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持续暴露。

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城市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客户群体基础受到动摇。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受制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产品固定、单一且同质化严重,准入门槛较高,参与者的普及程度与大众化远远没有覆盖主体经济人群。反观互联网金融,以其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灵活性等优势后来居上,吸纳了诸多社会经济资源,一些被传统商业银行高门槛所忽略的小微企业,涉农群体等客户群体也转而投向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怀抱。这对于大多以小额信贷为盈利增长点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损失了较多分散的、潜在的客户资源。

2.服务效率收到巨大挑战。传统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依然依靠实体营业网点,通过柜台人员或客户经理产品营销,很多客户依然需要亲自到银行办理业务,产品宣传推广较为被动,业务拓展受到地理范围的限制,服务效率较为低下。而互联网金融业务从客户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到业务宣传及办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代替人工进行风险分析管控,业务办理便捷高效。

3.金融脱媒影响逐渐显现。“脱媒”指供求双方在交易时跳过中间人,直接进行交易,“金融脱媒”指在金融管制下,资金供给直接供给需求方、融资者,绕开商业银行体系,完成资金体外循环,因此又叫“金融非中介化”。现如今,资本经济发展迅速,金融脱媒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商业银行也因此受到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影响资金来源总量,其负债结构也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优质客户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若想增加贷款就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力度,这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力的要求更上一个层次;以金融脱媒为背景,商业银行传统优质客户贷款被资本市场分流,大中型企业的银行贷款力度减弱。

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的策略

一、贯彻金融改革政策,调整业务重点发展方向。

在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要回归业务本源,全力支持并为实体经济服务,合理规范表外业务,避免不合规的套利行为,降低杠杆率,解决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同时要全面贯彻落实并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扩大对小微企业,涉农项目,精准扶贫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144-05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以来,信贷风险状况呈现为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这样一个变动趋势。从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诞生,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随着城市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加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逐步攀升,1998年末达到最高峰34.32%。随着金融监管当局对风险监管的重视,特别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对风险的严厉监管,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千方百计清收旧贷、盘活存量,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从1999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到2005年末下降到7.73%,首次降到个位数。

1.对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的判断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整体趋势转好,但是存在问题不容忽视,信贷风险仍是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

1.1趋好表现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以来,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在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下,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清收旧贷、处置不良资产有效化解了存量风险贷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内控、优化投向和结构调整有效抑制了新增风险贷款。整体看,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趋向好转,信贷风险管理意识逐步树立,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表现在:

1.1.1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占比持续下降。面对监管当局宣布的2006年大限,全国有近30家处在高风险状态的城市商业银行积极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通过土地置换、贷款置换等方式进行了资产置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争取到地方政府360亿元的有效资产用以置换不良贷款。仅2004年,各地政府为化解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投入的资金总额达到233.64亿元,其中弥补财务亏损19.86亿元,剥离不良资产50.07亿元,置换不良资产163.71亿元。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41.6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73%,分别较年初减少217.04亿元和降低3.9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从最高时的34.32%持续下降到7.73%。全国11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有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2%,比2002年增加8家。

1.1.2 监管当局采用以骆驼评级办法为主要内容的风险评级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好的一、二类行增加,处于高风险的五、六类行减少,风险状况好转。根据监管当局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分类标准,2005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具体分类结果是:一类行31家,二类行18家,三类行26家,四类行30家,五类行4家,六类行3家。从分类结果可以看出,风险程度高的五、六类行数量明显减少,由上年的11家减少为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趋势向好,三、四、五、六类行大幅减少,向经营状况好的一、二类行集中;一类行数量增加较多,新增19家。

1.1.3 资本补充取得进展,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新增资本金110亿元,资本总额达到596.9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7%,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8%。有近20家行资本补充过亿元,中心城市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已达到36家,比2004年增加18家。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继上海银行和南京商行成功引进外资后,西安、济南、北京、天津、杭州、南充、宁波等城市商业银行也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迄今为止,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总额已接近46亿元。另外,兰州市商业银行等还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以开发银行的软贷款增加资本金。上海、北京、南京商行发行了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

1.1.4 专项风险准备金缺口减少,覆盖率增加;数据显示,2005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546.4亿元,拨备覆盖率平均达到23.7%,比上年末提高8.9个百分点。

1.1.5 贷款收息率提高,赢利能力增强,所有者权益增加;数据显示,2005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账面利润120.73亿元,比上年增加33.32亿元,增长38.12%。平均利润率从2002年的0.33%上升到0.65%。有23家行资产利润率达到或超过1%,接近或达到国际好银行水平,而2002年只有一家。有50%的行资产利润率达到或超过0.6%(监管标准),而2002年只有13家。亏损面大幅减少,2005年亏损行降为个位数,而2002年则有20%的行亏损。

1.2存在的问题

1.2.1 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反弹压力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一是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高,信贷风险大。纵向看,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实现了“双降”,质量逐年提高。但横向比较,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仍然较高。据2006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高出3.67个百分点,比农村商业银行高0.63个百分点,比外资银行高6.64个百分点。

二是贷款规模扩张对存量不良贷款的稀释在“双降”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速度大多在10%以上,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最快。数据显示,2002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是34.7%,远高于四大国有银行12.4%和银行业整体14.4%的水平。2003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仍然保持了26.3%的增长速度,远高于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增长速度18.3%。如果以单个行数据进行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趋势更为明显。据各银行网站和官方公布的数据,2003年有51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速在30%以上,占比46%,资产增速超过60%的有12家,占比11%,资产增速最快的达到128%。根据有关研究部门的调查,从2000年到2003年,中部省份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了1.58倍,西部省份扩张了2.15倍,东部省份扩张了2.75倍。

三是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效果甚微,贷款损失核销渠道不畅、能力有限,资产置换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迅速下降的关键因素,实际不良贷款绝对额减少有限。据调查,全国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置换使不良贷款下降近300多亿元。而除了极少数货币资金置换外,绝大多数是地方政府所属的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这种置换的实质是将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从表内转到了表外,被置换的不良贷款仍由城市商业银行管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所占用的存款本金和利息仍然由城市商业银行支付。因此,表面上看,历史包袱被解脱了,实际上不良贷款最后的承担者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只是时间上的推移。

四是在监管当局的监管压力下,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值得探讨,城市商业银行在贷款操作中有一定的人为掩盖风险行为。从2004年起,监管当局监督各行实施不良贷款“双降”规划,且进行严格监控。为达到监管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操作中,采用“贷款―展期―转期―再转期”的方法,使一年期贷款变成三年或四年,掩盖贷款的真实状况,使报表反映失真。在五级分类中,存在人为调整,分类准确性有一定折扣。如一监管部门对L行2004年的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检查中发现,正常贷款中有6.5亿元属于后三类,占其贷款总额的7.15%,该行当年的不良贷款率是18.68%,如加上7.15个百分点,实际不良贷款率应是25.83%。

五是信贷资产质量行际间差异拉大;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不良率在2%以下的优质行2002年有3家,2003年有4家,2004年有10家,2005年有11家。不良率在2%到5%的良好行2002年有5家,2003年有14家,2004年有21家,2005年有20家。不良率在5%到10%的一般类行2002年有18家,2003年有26家,2004年有22家,2005年有31家。不良率在10%到15%的质量较差的行2002年19家,2003年17家,2004年24家,2005年19家。不良率在15%以上的差行2002年66家,2003年51家,2004年34家,2005年34家。分单个行来看,优质行不良率不足1%,差行不良率高达80%,处于退市边缘。从地域上分析,信贷资产质量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优良,相较而言,浙江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又整体好于江苏和上海。2005年3季度末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内的8家行平均不良率不足3%,江苏省内11家行不良率为4.61%,上海商行为4.55%。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最差,2005年3季度末,辖区内的珠海商行不良率高达53%,广州商行高达40%,湛江商行高达17%,东莞、深圳商行也接近10%。内陆几大区域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显著高于沿海地区,尤以中部6省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问题严重,平均不良率高大17.25%,仅次于珠三角。东北三省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不良率由30%大幅下降到13%,许多高危状态的城市商业银行危机有所缓解。

1.2.2 贷款集中度高,关联贷款严重,单笔、单户贷款和股东贷款严重超比例;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大问题是风险集中度高,且呈现日益上升的势头。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如果把那些净资本为负值的城市商业银行剔除,城市商业银行竟然没有一家单一客户贷款率小于10%,大多数银行的10大客户贷款率在200%以上,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一客户贷款率在100%以上。按照贷款对象进行划分,城市商业银行向国有企业、500人以上的大型私企、100~500人的中型私企以及地方政府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平均分别为17%、14.5%、18.6%和6.7%,对100人以下的小型私企平均为17.8%,对家庭的消费贷款平均只有2.2%。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关联贷款问题严重。仅媒体公开报道的就有广州、成都、珠海、昆明等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发生了严重的关联贷款问题。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比重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

1.2.3 贷款损失严重;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中的多数是城市信用社遗留下来的贷款,有的应收贷款账龄超过10年。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持续对遗留不良贷款千方百计进行清收,能收回的基本都已收回,剩下的基本都是收不回来的。另外,在城市商业银行清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存在低值高估、以次充优和强行以少抵多情况,造成贷款的直接损失。城市商业银行处于多种考虑,不同程度存在调高不良贷款形态、不及时在即期损益中反映贷款损失等现象。客观地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800多亿元(不计被剥离的300多亿元)的不良贷款中有50%已是现实的损失。对某省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情况调查统计,该省城市商业银行估计资产损失占资产总额的16.8%。其中资金损失占71%,外拆损失占11%,投资损失占5%,抵贷资产损失占7%,应收利息损失占2%,案件损失占2%,其他损失占2%。

1.2.4 资本补充渠道不畅,资本达标还需努力;按照监管当局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5年末,全国11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能够达到8%标准的只有23家,67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低于最低标准(不足4%)。其中还有42家的资本充足率为负数,已处于“技术”上的破产状态。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只能依靠留存盈利和增资扩股来补充资本金。但在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不强,增资扩股无法频繁进行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任重道远。

1.2.5 专项拨备完全达标尚待时日;据调查,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未能按照五级分类的要求提足拨备。截至2005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仅为21.85%,贷款损失准备未提足而产生的缺口达519亿元。全国11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拨备能完全覆盖不良信贷的(超过100%)仅有8家,按照国际银行业拨备覆盖率70%的标准考察,也只有16家。近70%的城市商业银行(87家)拨备严重不足(不足40%),其中有44家基本没有计提拨备。

1.2.6 经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商业银行受盈利资产结构单一和贷款质量整体不高的影响,经营效益不尽如人意。根据2005年的数据分析,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资产利润率低于0.60%的行有64家,占城市商业银行总数的54.7%,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资产利润率大于1%)的只有23家,占城市商业银行总数的19.65%。如果将专项拨备等应提未提、该摊未摊因素考虑进去,那将出现大面积亏损。非生息资产占比大是制约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提高效益的主要问题。根据对某省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调查,该省城市商业银行的非生息资产占比为17.5%,最高占比为21.45%。累计亏损8.27亿元,占其实收资本总额的75.04%。

2.关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路径分析

尽管我国各省(市)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程度差异较大,但无论如何,作为相同制度背景下的产物,各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均具有突出的共性和相似的路径:

(1)“捆绑式”组建方法下无条件地承接了城市信用社遗留的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烂苹果”效应。另外,由于组建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清产核资存在严重缺陷,资产不实、负债不实、利润不实。城市商业银行还背负了大量的负债包袱和财务包袱。

(2)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期间和组建初期,由于内控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外部监管缺位,分支机构负责人违规发放贷款形成。尤其是一些行的基层负责人违法发放账外贷款造成损失。仅监管当局通报的就有东北、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多家行发生账外经营造成巨额损失。

(3)客户层次低、质量差,贷款业务形成风险。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城市信用社客户转接而来的一般或较差的中小企业和工商个体户以及规模小、信用差、抗风险能力弱的被“边缘化”企业,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一有变化,便出现风险,随之就传递到城市商业银行。

(4)“抢客户、占市场”下,盲目追求超常规发展而放松贷款条件形成不良贷款。城市商业银行整章建制告一段落后,为了拓展市场,扩大份额,城市商业银行不惜一切与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抢客户、争市场,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放松贷款条件,结果是份额上升了,不良增加了。这也是1998年不良贷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5)过度参与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储备等形成不良贷款。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在地方政府积极为城市商业银行组织存款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满意的信贷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超能力地支持必然形成不良甚至面临流动性问题。

3.关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从一开始就沿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内控制度都存在严重缺陷,这是形成信贷风险的直接原因。

第一,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规范,权责利界定不清,缺乏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机制。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的银行”,是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改制建立的,建立之初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在其发展中,其人事权大都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一级法人”的独立性未能有效体现,行政干预严重,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很难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同时,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的股份制并没形成,城市商业银行形式上是股份制,但在实际运作中,“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甚至徒有虚名;机构领导人形式上是选出来的,实际上是政府任命的:重大事件的决策形式上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的,实际上是政府审批同意的;地方财政控股的硬性规定(30%的股份实际上掌握了控制权),也使城市商业银行过多地依赖政府,严重背离了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市场规则,弱化了自主经营机制。另外,权责利界定不清,淡化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商业性”和风险意识。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市场退出问题,但结果却是扩大了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是潜在风险的转移,其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机制并没有形成。

第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防腐意识薄弱。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从成立之日起,就沿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其职能机构单一,贷审没有分离,缺乏相互的约束和制衡机制。一方面,信贷职能集中于信贷部门,该部门将贷款的“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集于一身,决策程序仍是传统的信贷员―信贷部主任(科长)―行长一条线,监督和约束软化,信贷审批决策仍以企业(借款人)提供的贷款预期效果及信用状况等定性分析为依据,结果造成信贷资金的分配和决策失误,随意贷款、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不断发生。另一方面,管理滞后,“三查”制度执行不严不细,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跟踪管理没有到位,收贷措施和手段乏力,普遍存在重贷轻收的现象,对贷款风险的监测、预警、防范、控制、转移和贷款工作质量的考核、损失责任的认定与奖罚等缺乏一套完整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即使近几年,普遍推行和采用了贷款“集体审批制”(如成立贷款评审小组)等贷款管理办法,看似均摊或分担了信贷决策的风险和责任,多了一道“闸门”,但这不过是由虚拟化的“集体”来承担,实际上谁也不承担责任,仍是责任界定模糊,更谈不上对造成贷款损失的决策者、直接责任人等进行必要的行政和经济处罚。

同时,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防腐意识薄弱。城市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从事银行工作年限大多较短,业务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相对偏低,特别是信贷工作人员,上岗素质不高,对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一知半解,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分析不懂,对资信调查失实失真,贷款项目评估简单应付、走过场;对借款合同审核不严,担保抵押和公证手续不完整,结果贷款“三查”制度形同虚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频频发生。更为恶劣的是个别信贷员(包括决策管理层和操作层)经不住金钱、色相的诱惑,从而使不法分子“黄金铺路”,重金收买贿赂的阴谋得逞;或内外勾结,借“桥”造“庙”,自批自贷;或以贷款名义参股、经商分红、入市炒股,明目张胆侵吞信贷资金,造成“信贷黑洞’。

第三,城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疏漏,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一是内控体制没有理顺。内控体系之间职责、职能、职权不明确,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二是内控制度不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粗略化、大致化和模糊化。三是内部监督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够。内部稽核人员严重不足,稽核频率偏低,覆盖面不宽,制度执行刚性差,有章不循,执法不严,有禁不止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各级信贷人员缺乏有效监督,对掌握一定决策权力的管理人员制约不够,对一些违法违纪违规的责任人处置不到位,以致造成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使信贷风险加大。

参考文献:

[1]向力力.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2]武志.中国地方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构[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3]《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研究报告》.

[4]《2006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研究报告》.

[5]《2005―200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6]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EB/OL].省略.

[7]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EB/OL].省略.

[8]城市商业银行四大难题[EB/OL].省略.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杜邦模型;财务绩效;小微企业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一、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河南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金融支持角色。截至2011年12月末,河南省全省17家城市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420.57亿元,同比增长29.03%,其中发放小微企业贷款6万多户,余额约475亿元,较年初增加155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48%。河南省17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805.99亿元,较年初额增加568.40亿元,同比增长25.40%。所有者权益229.60亿元,较年初增加85.91亿元,增幅为59.79%,当年实现利润37.76亿元。各银行主要监管指标得到了优化,评级整体有所提升。

二、河南省五家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杜邦分析

杜邦分析体系是将各项财务比率在进行比较之后向下一级分解,逐级分解至经营的每一环节,可以从企业内部各项财务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推导出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状况,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评价。本文所用分解模型为:权益资本利润率=EBIT利润率*财务成本率*税收效应*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将各银行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代入以上模型计算,可得出以下结论: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洛阳银行2011年ROE指标以29.09%保持领先,高于郑州银行的21.15%,新乡银行的30,33%,三门峡银行的20.10%,以及鹤壁银行的17.58%,并且稳步增长,虽然其资产规模在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中并不是最大,以及其EBIT为75.57,相对较低。这与其积极发展银行议价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贷款这一业务原则有关系。郑州银行和三门峡银行的业绩相对往年均有所提高,郑州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由2009年的12.27%增长到21.15%,三门峡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由2009年的13.69%增长到2011年的20.10%。新乡银行和鹤壁银行则有所下跌,新乡银行从2010年的23.12%下降为20.33%,鹤壁银行从2010年的22.50%下降为2011年的17.58%。因为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共同影响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所以由进一步的分解指标可以看出,郑州银行权益乘数最高为8.31,即资产负债率最高,承担财务风险也较大。郑州银行由于近年增资扩股,权益乘数大幅下降,为其资产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三门峡银行、鹤壁银行的息税前利润率都较高,分别为86.62和76.80,但是权益乘数与郑州银行和洛阳银行相比,都显得较低,分别为12.45和11.02,资产扩张能力相对有限,导致其平均资产利润率无法提高。这说明河南省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业绩受资产规模的影响较大。另外,从存贷比指标可以看出,鹤壁银行2009年至2011年平均存贷比只有55.32%,低于洛阳银行的62.26%和郑州银行的61.97%。

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其成立之初,都受到过政府不当行政干预,产生关联坏账,这使得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在之后的运营中产生慎贷倾向,而资金也较倾向于投向风险较低的货币市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并未带来充足的利润,尽管可能监管指标因此得到了满足。事实上,从2011年中国银行业数据来看,很多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都超过了70%,离75%的监管红线并不遥远。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完全满足监管指标要求的前提下,也有一定的空间适度提高存贷比。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以及监管部门应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改变惜贷现状,努力优化资产结构

在城市商业银行中高级人才相对短缺,发展理财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改变惜贷现状,以增加利息收入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增收手段。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范文第5篇

作为我国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决策链短、业务创新灵活,其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全国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但随着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和风险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金融监管政策变化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资产质量的历史包袱和高额运营费用的压力,面向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利率风险,以及来自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甚至是国际银行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

信息化是支持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应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就必须采取适合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综合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系统。目前,综合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发展迅猛,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已经建成或在建中;中间业务系统发展缓慢,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网上银行系统建设同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要缓慢很多,仅有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正在尝试中;呼叫中心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应用加速,功能也在不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其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系统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市场升温,金融信息化的大环境促使整体IT水平相对较弱的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开始与领先的银行接近,在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转换的大趋势下,不论国有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功能都很相似,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市场逐渐升温。

二、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4年5月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推动信息化发展进程,促进金融改革步伐”为主题,共同就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战略、构建善治的IT治理机制、信息资源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充分调研城市商业银行信息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与会专家提出应本着“以安全可靠为前提,融合先进有效的管理思想,兼顾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制定出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步骤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要重视系统框架与平台建设,避免重复投资与信息孤岛,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支撑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未来信息化的重要着手段。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要兼具管理与业务功能,既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响应能力,还能进行风险控制、成本与效益等统计决策分析。

(三)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组织架构,信息化必须支持大会计及综合柜员制。也就是说,在一本会计总账的指导思想下,对系统业务进行统一之下的多级核算和跨系统清算,同时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契机,采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实现区域范围的大集中处理模式,打破部门界限,实现信息共享就成为必要。总行负责系统管理和维护,支行专职业务数据录入,总、支行权责明确,促使银行的经营方式从分散走向集约化。信息化还必须支持银行实行全面管理会计。全面管理会计包括预算、核算、结账和报告,一个完整统一的银行财务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并为解决银行管理和战略两个层面的信息化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基础支持。

(四)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对信息化投入有严格的要求,对保护投资有着先天的敏感。因此,适应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集成性与拓展性必须相辅相成,也就是说,能够利用银行全面集成的、标准的应用平台,避免多次数据输入、多个接口和多次开发,并具有极强的扩展性,支持未来混业、跨国、多渠道、增值及联合经营模式。

(五)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城市商业银行IT信息化必须适应多访问渠道的集成服务标准的信息分类,并参照国外经验及人民银行的标准设计出相应的信息分类体系,实现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分离。

(六)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专业咨询公司实现信息化发展。目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加之人才匮乏,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规划,信息化建设会大大降低成本。

(七)银行信息安全工作必须继续升级与强化。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状况看,大多信息安全工作不成体系。对网络安全存在认识与投资上的偏差,错误认为信息安全就是网络安全,仅重视安全工具投资而忽视管理投资。随着高科技犯罪的不断发生,信息安全工作正逐渐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由于自身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信息化的路线图也会不尽相同,这是银行发展路径的不同选择,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实现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渝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趋势.2004.8.

[2]张学陶,陈辉民.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发展研究.2004.2.

[3]白雪峰.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2003.10.

[4]周正平.试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的重新定位――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战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