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文化研究

工业文化研究

工业文化研究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工作投入;影响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随着科技日益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的内部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电子信息技术如此发展的今天,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和人才才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是当前企业进行做好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企业文化最早诞生于1980年左右,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慢慢成为了凝聚企业员工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给予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吸引、培养和激励优秀的人才是当前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投入的概念,进一步阐述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以期能够为企业员工的工作提供更好的氛围。

二、企业文化的涵义和功能

1.企业文化的涵义。企业文化的相关概念大致产生于1980年左右,美国学者因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冲击而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随着近些年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文化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且深入人心,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对于企业文化的涵义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包括企业的思想、习惯和言行等在内的企业核心的意识形态。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之上综合了其具体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而另一种广义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从其诞生到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文化的综合,包括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软硬件设施和表层与深层文化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其发展经营的全过程中所培养的企业员工都应该遵守的最高要求、核心价值和规范准则。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和企业所奉行的物质文化等的综合体。

2.企业文化的功能。当前,企业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企业文化有很多的功能,但是其主要的功能是激励员工的工作。因而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

(1)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企业有许多种激励员工的手段,但是在这其中良好的企业文化却是最为激励员工的手段。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给员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为员工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2)企业文化可以凝聚员工。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向心力,达到凝聚员工的作用。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员工能够产生对于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员工能够将自身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使企业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

(3)企业文化可以约束员工。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还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企业可以通过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来使员工自觉接受公司的约束,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和需要。

(4)企业文化具有辐射作用。企业的文化不仅直接对员工产生影响,还能够产生辐射的作用。通过各个渠道将企业的文化传播到社会,以期能够为社会带来良好的风气,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名声。在此之上,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员工工作投入的概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作投入的概念被人提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工作投入的概念也经历了极大地发展。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工作投入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最为主流的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即为工作投入是指员工在其工作中所展现出的状态,包括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在这种理解中,工作投入主要强调员工在其工作过程中所表现的与工作所要求的一致性。而第二种理解则认为工作投入是一个积极的极端,这种理解是将员工在工作中的精力、对工作的归属感和与其他员工的相处作为员工工作投入的一种表现。而第三种理解则是认为工作投入是员工在工作中情绪、心理和认知三个方面的积极状态。

四、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

1.企业文化的约束力影响员工的价值发挥。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每个员工都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企业想要健康、顺利地发展,员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但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只能强迫员工接受管理而不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接受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管理层直接相关。

如果企业希望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不应当过于依赖刻板的规章制度,而是应当建设无形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产生隐形的约束。首先,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员工能够自觉为企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其次,员工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将自身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使得企业能够避免员工因为得不到重视而造成人员流失的现象。当然,如果企业处于混乱的企业文化,员工不可能将工作做为自身的事业和理想,同时也不会对企业产生认同。这样的企业文化当然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企业文化的感情和空间文化影响员工的价值发挥。好的企业往往会为员工带来家的氛围和归属感,这是企业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在员工选择企业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考虑企业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还希望在企业中能够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对于企业的归属感。拥有感情氛围的企业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家的温暖,将自身当做企业的一部分,将企业的发展看做自身的发展。可以说,企业的感情文化能够促使员工更加遵守规则制度,爱岗敬业,对工作负责。这种感情文化甚至比硬性的规章制度更能够增强员工的价值发挥。

员工到企业中去工作不仅是为了企业所提供的薪资和其他待遇,也是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有理想和抱负的员工最为关注的不是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薪资待遇,而是自身在企业中的长远发展和利益。在一个积极的企业文化中,员工能够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并且会提出更为长远的发展计划。员工进步的同时企业也会相应进步。这时企业所能为员工提供的空间文化就极为重要。企业能够为优秀的员工提升增值的平台,使员工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这样的空间文化能够使员工安心工作,也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3.企业文化促进员工积极协作。企业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而且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文化中,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而员工则像家庭成员一般。这样的家庭氛围不仅能够促使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顺利地完成工作,而且也会促进员工之间的的协作。员工和员工之间必须能够和谐发展,这样的和谐才会使企业能够顺利运转。企业的员工之间相互协作,在工作中能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促使工作能够更快完成。

4.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凝聚力。企业处于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同时企业内部有许多的部门,而部门又会分为许多的小组。企业的文化能够促使员工积极进取,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和谐也有利于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员工是组成企业的最小的细胞,同时也是独立的整体。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还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在竞争中相互协作,同心同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急速发展的社会,企业不能仅仅在物质上满足员工的需求也应当能够在精神上给予员工相当程度的满足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顺利凝聚员工,提升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和责任感。当然,企业文化并不意味着企业仅仅需要以文化来装饰自身或者是以文化来摆布员工,而是应当将文化建设当做企业的任务,从根本对企业文化进行改革,深入贯彻企业的文化并以此来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约束,以便能够使员工更为积极地投入工作。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的涵义和功能进行分析,再研究了员工工作投入的相关概念,阐述了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以期能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韩.浅谈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0(5):199.

[2]梁梅.浅谈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证券期货,2013(3):236.

[3]张姗姗,魏志会.浅议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J].现代经济,2007(6):220-222.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内容提要】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化,办出特色。

【摘要题】高等职教

【英文摘要】Wemustdriveourindustrializationwithinformationofindustrializationandpromoteinformationwithindustrializationifwelltakeapathof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bring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notonlymanyopportunities,butalsobringitwithgreatchallenges.Inordertofitthedemandsof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ustgoaheadwiththetime,reformaudacitily,takethepathofcombiningteachingandstudyingwithindustry,realizeinformation,andrunthecollegewithitsfeature.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高职教育/对策

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olution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工业化进程指明新的方向,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职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创“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20余个年头,但其历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有了较快发展,到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数为35.49万人,比上年增加约16万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含专科在内)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当年招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职的发展实际上是官方热,民间冷。尽管政府发言人说,高校扩招计划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这种发展也主要体现在“量”上,“质”的问题则大不尽如人意。

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以北京市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正是高素质工人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中国过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高等教育培养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9名工程师、1名科学家。美国从1950~2000年的50年中,高级专业人员保持20%的比例不变,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的结构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确,存在着招生错位现象。1999年高校扩招伊始,国家本来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扩招的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却扩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学,甚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部属重点大学也要接受众多的高职招生指标,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却招生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许多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为本科,甚至办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声誉,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却在利用其名牌效应,举办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抢夺高职生源,增收学费。这种“错位”行为不仅冲击了高等教育职能系统,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使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陷入“扩张传统精英大学”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高职在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而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职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职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也越发突出。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体现。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非常突出。培养目标的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

(二)高职面对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首先要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以信息工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在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技术、培育和壮大信息产业这个关键环节。1996~2000年,我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年平均增长21.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发达,原因就是培养了大量软件技术与开发人才,而并不像我国一样,在计算机方面培养的是大批计算机理论和学术人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术应用性强的高职高专教育。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的现实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产值已占51%,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7.7%,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们应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农转移,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和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去从事搜集、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服装、建材、化工等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线的操作人员。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适宜的社会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时代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新行业更替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增多,这些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的内容就不能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要担负起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双重任务。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我国的电子工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逐渐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信息市场的迅速兴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快,其专业设置也将进一步调整,围绕新型工业化所出现的新型产业,灵活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同时及时淘汰某些过时的旧专业。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既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以实现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的突破。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anypersonanystudy)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anytimeanyplace)的大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正好产生了使“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这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脑以及国际网络等信息器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举扩大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可能孕育着教育与学习的“革命性”变革。如何去创建或“发明”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

高职发展必须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否则很难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产教、产学的合作,来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的目的。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美国大学与企业为加强合作,双方联合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甚至董事会。大学则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学校注重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大学企业化的实质就是“产教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使企业和学校在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树立高职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环节,走学与训相结合的道路。在监控评价上,要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师的“教”。教师在教理论课时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够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职教学的难题,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应从两点考虑:首先是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以此为标准就是适应专业需要的“度”;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学生的“学”。应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学方法、手段。在高职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方法有效与否,要看其是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三)准确定位

不同教育类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学术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技术教育。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的高等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第一线服务。这应是新型工业化时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从第2级到第5级,以教育计划是以学术目的为主还是以职业目的为主分A、B、C三类。如第5级就分为5A级和5B级,对于5A级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对于5B级来说,“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土各层次教育中,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四)办出特色

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确,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首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不要像对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而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他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再次,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是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队伍,二是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兼职教师,甚至有关职业培养的课程可以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而且可以使专业易于调整,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目前,全国有不少高校都设有火化工专业及其相应的学科点,这些专业和学科点主要从事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教学和科研,都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而这些专业和学科由于专业性质的决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各高校根据这些专业和学科点易燃易爆的特征,除了在硬件上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外,在软件建设上也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这些措施对杜绝事故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保护国家财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在论文期发生的技安事故从无到有,而且有上升的趋势,干扰了学校教学、科研秩序的正常进行。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掌握髙校研究生事故发生的特点,加强研究生论文期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就成为各有关髙校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基本分析

2.1研究生的技安素质分析

这里所讲的火化工专业研究生的技安素质是指研究生本人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及其相应的安全工作能力。由于研究生在人学前有不同的经历,他们表现出的技安素质就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a.本科毕业后进火化工相关工厂(或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进厂(所)时接受过工厂(所)的技安教育,进厂(所)后,进行过专门的火

言传身教,熟悉火化工安全操作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技安要求,加上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较正确地处理技安上的问题,技安素质比较好。

b. 火化工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虽然毕业设计时接受过技安教育,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过训练,但毕竟时间较短,了解的相关安全知识比较肤浅,另外在大学阶段,因为强调基础学习,所以专业知识所学甚少,因此,技安素质比前者偏低,有待在论文期进一步提高。

c. 本科非火化工专业,研究生学习期间虽然进行了理论学习,但安全操作较少,在头脑中缺乏安全概念,进人论文期又没有进行技安教育,安全意识比较淡漠,因此技安素质相对偏低。

2. 2研究生在技安管理上的双重属性

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有学生的属性.又有工作人员的一般特征:

 一、研究生的论文期是个体行为,本科生毕业设计一般为集体行为,相对集中,容易管理;

二、相比较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比较固定,研究生的论文期相对自由;三、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地址相对固定,而研究生在论文期的活动范围则比较灵活。

a. 学生属性。研究生处于学习时期,其本质属于学生,但是,研究生在论文期与本科生有区别。研究生在论文期与一般工作人员也有区别。第一,一般工作人员与研究生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一般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管理,研究生由研究生部管理,而研究生部缺乏技安管理职能;第二,上级技安管理的方针、政策、规定和一些具体的技安要求,可以传达到一般工作人员,而对研究生则难以作到;第三,一般工作人员熟悉设备性能,周围环境,相关安全规定及操作规程,研究生则不然;第四,一般工作人员由于违章或操作失误而酿成事故,至少荽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而研究生则缺乏这方面的责任心理。

b. 工作人员属性。由于研究生的论文是独立完成,因此,研究生在论文期享有与一般工作人界相近的工作权利。如研究生可以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自由进出实验室,可以自主安排实验和实验时间等。但也正是由于其有工作人员的属性,所以,一般指导教师对其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技能指导较少,由其独立实验的时间多,具体在一起指导的时间少。其它在一起工作的教职工由于把研究生看作工作人员,所以也很少对其作实际操作技能指导,这实际上给其操作上失误罩上了事故的阴影。

2.3研究生论文期的心理素质

a. 研究生论文期一般存在着下列四种心态,经验不足,安全知识缺乏,尽管操作有误,但自己并不意识到有危险。

b. 唯恐事故发生,处处小心谨慎,骇怕操作危险品,但论文需要亲自承I手,因此只好硬着头皮进行。心中怕,手上抖,顾此失彼,结果反而造成事故发生。

c. 自以为是,自恃自己理论知识雄厚,无视有关安全规定及操作规程,为省时、省力、图方便,简化了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或不愿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d. 马马虎虎,总以为事故不会发生,无所谓的态度,侥幸心理始终在其头脑中占据上峰,教师的交待及别人的忠告难以听进。

e. 把注意力集中在论文质量和论文进度上,而在思想上忽视安全。为了赶论文进度,白天黑夜加班实验,搞疲劳战,久而久之,成为事故隐患。

心理素质不健全是造成技安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

3. 影响研究生论文期技术安全的外部环境

3.1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如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在1978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人数只有9人,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在校生已为111人,根据95规划,2000年化院研究生人数将发展到在校人数132人。研究生人数增加,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事故发生的几率就必然增加。

3.2指导教师断层。从事火化工及危险爆炸性专业的教师年龄普遍增大,目前正逐年离退休,五年之内将所剩无几。这些老教师,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有的甚至有着血与火的教训。失去他们,他们的宝贵经验传不下去,在技安管理上无疑是件憾事。

3.3新人旧环境。老教师退休,新教师增多,这是事业欣欣向荣的表现。但是由于这几年经费紧张,投人短缺,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及相关设施逐年老化,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4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也必然会对这些专业和学科产生影响。一方面它给这些专业和学科带来活力,激励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但另一面.其消极因素也给这些专业和学科带来不利的影响,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4. 关于研究生论文期的技安管理

4.1技安教育

火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在进行实验作业实践前和实践中要进行技安教育。在这一点上,要将研究生和一般工作人员区别开来,特别是指导教师,不能在技安问题上撒手不管,任其自然。

4.2技安管理——责任制

4.2.1指导教师责任。论文期研究生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工作,研究生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会主动向导师汇报和取得指导。因此,导师是学生责无旁贷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导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也应有约束学生的权力。导师在论文期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其正确的实验方法,特别是新安排的论文题目,导师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认真的进行安全审议,并向学生交待清楚哪些地方容易或可能发生问题,以引起学生注意。特别危险的实验,导师一定要在现场指导,防止出现问题。上级有关安全的文件或指示精神,导师有义务传达给学生。

  4. 2.2研究生本身的技安责任。研究生在论文期工作实验在头脑中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即自己不同于本科生,应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所在实验室的实验守则和安全管理规定,不懂或不了解的事物,要不耻下问,特别是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实验方案,必须要事先征求导师同意,未经导师同意的方案不得进行。

4.2.3主管领导的责任。由于研究生的行政关系归属研究生部,论文实验在实验室,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研究生部和实验室的上级丰管两个部门都应对研究生实施管理。两个部门的主要责任应是制定技安措施,提供安全保障,实行安全监督,而且两部门应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4.3 安全检查与监督

安全检查与监督是技安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应当针对研究生个体行为的特点,全方位的掌握研究生的实践情况,适时地深人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检査的主要目标是研究生的实验作风、安全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安全规章的执行情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论文期前,也要将论文的性质、安全程度预估等情况报技安管理部门,以便这些部门检查、监督。

4. 4总结验收

研究生论文结束,不但要进行论文答辩,而且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验作风进行总结评价验收。要求研究生对使用过的实验室全面清理,特别是化学危险品,一定要有妥善处理,应销毁的,必须销毁。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文化产业 创新设计

文化产业是现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取代传统的制造行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据有关专家分析,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在2050年以后,将成为我国的两大主导产业,并且负载着高知识、高文化和高科技产业,所以文化产业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河北省的文化积淀深厚,工业设计创新力量较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工业设计的力量使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更加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1 河北省文化产业和设计创新的发展基础

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资源、民间文艺资源。部级文物和省级文物拥有量居全国第三位和笫一位;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长城为几省省市共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省拥有47个戏剧剧种,数以万计的民间歌曲,70余个舞种,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还建立了如吴桥杂技、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鼻烟壶内画等众多知名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河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设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重要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河北省拥有的文化基础有目共睹,设计创新力量同样蓄势待发。河北省有40余所高校培育设计类人才,培养的设计人才近万人,创新设计研究近20年,创新研究课题几百项。随着全国加大工业设计建设的力度,近几年河北省也掀起了发展工业设计的浪潮,2013年在燕山大学建立了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目的就在于培养高级设计人才,服务于河北经济的发展。河北省设计院校工业设计资源、设计公司机构都可以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

2 工业设计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燕赵文化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上和传播形式上,需要发展新的经济动力源泉,最关键的就在于文化的创新再设计。文化的创新再设计必须依靠设计的力量,从文化资源中深度挖掘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元素,将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的产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就需要充分结合区域性文化资源和区域城市工业发展状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通过工业设计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消费产品,这样才能构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产业。

优秀的工业设计不仅代表一种时尚与潮流,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有了文化内涵的设计才具有灵魂和生命力[2]。工业设计师的创意过程体现一种文化,其产业包含人们的思想意识层面。在艺术设计的基础上,把日常生活和传统器具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新的元素跨界延伸设计出来的产品就会与时代相吻合,还可以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形式,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就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而工业设计的典型特点就是完美的把技术和文化结合起来,有效地在当下科技水平下展开。在工业设计上还要运用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才能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层面,促使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兼顾科技水平的发展,并且能够相互贯通。工业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产品,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地域文化作为创作灵感,孕育到产品设计中,这样文化产业能够有形化,对外交流的形式也能够实体化。

工业设计的研究对象也是一种服务,将地域文化以一种时尚、贴切的方式服务于人。总的来说,设计是文化和生活的桥梁,设计可以通过设计对象将文化内涵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生活中传播文化并发展文化。

3 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借助工业设计的创新本质,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原创意识 河北省文化研究机构较多,人才充足,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使得整体上都缺乏创新能力的开发。所以衡量文化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原创能力,所以就需要建立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原创能力,这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省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就需要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这样文化产业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入到发展工业设计的队伍中去,工业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设计,注重人的需求的满足,文化的再设计创新离不开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可以将河北省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元素,并且结合市场的需求,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消费产品,以此来提高河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产业。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认识到工业设计特征,以此来提高设计人员的能力,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3.2 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教育事业进程、国民消费水平等均密切相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创立,面对着工业化完成后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将产业发展的重点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被公认为是引领新经济发展、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近10年来,河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入工业设计、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传统的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多快好省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多个省份建立文化创意园区,仅浙江省已建成文化创意园区数量超过20个。目前,河北省建立了囊括动漫、陶瓷文化、多媒体文化、工业创意文化、创业总部基地、戏曲文化及影视文化园区等项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3 发挥工业设计力量,整合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链 工业设计的创新性能从燕赵文化中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从本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开发出玩具、小饰品、电子配件等衍生产品。例如某届河北省工业设计大赛获奖的一个作品,将吴桥杂技人物动作和书架、烛台非常巧妙的结合起来,具有吴桥文化又具有使用价值。河北省的旅游业可以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仅仅河北省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可以看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载体,因为旅游纪念品即要承载本土文化,又要具有时代特征,鼓励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个途径[3]。河北省有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都发挥工业设计力量,构建自己的产业链,这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需要有效利用省内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院校培养,鼓励高校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联合组织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性视野、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启动“文化创意梯队工程”,在各级学生中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竞赛,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企业、文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可以以“本土设计”为题目进行全国设计大赛,通过全国设计人才对河北省文化进行再设计,可以从中挑选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尝试。

4 结论

文化产业已经是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文化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工业设计上再依附到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就会日益表现出来,以此通过市场来赢得更大的利润和价值。而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借助于工业设计的创新力量,更好的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品位,设计一大批具有河北文化特点的时代商品,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以此提高设计的人文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舒利香,段鹏程.工业设计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价值分析[J].论坛荟萃,2012年12月.

[2]孙远波.工业设计的文化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年6月.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创造力文化竞争力

一、工业设计的文化属性

工业设计是一种文化事业,这是中国提升产品文化竞争力过程中一个重要命题。过去中国工业设计主流论述是往经济与工程的靠拢,将新产品设计开发视为其核心专业活动,並以“形式—机能”、“技术—市场”等二元对立来理解产品。前者大多是遵循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教条,后者则不外是强调技术创新主导消费市场的生产导向派和注重消费者需求引导产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派。这两者过去很少受到质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情况才大有改变。“存在”的问题是工业设计发展最根本的哲学基础。不论有多少种可能的答案,忽略了产品象征意义的层面,就根本无法掌握当今工业设计专业的基本性质。上述的问题或多或少都牵扯到文化层面,要掌握工业设计的本质就不能无视于文化课题。其次,过去的技术与市场观点一方面偏执于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与好用、可用、实用的设计考虑,忽略了较高心理层面上的需求、渴望与身份认同。结果一些善意的老师得出几条过度简化的公式来教导学生,例如“工业设计=工程十市场十人体工学”。然而,德制高级汽车的技术与舒适感未必比日制同等级汽车优越,但是所谓“德国双B”的Benz与BMW仍然是众多亚洲消费者的最爱,这类消费行为很难单凭传统的技术与市场层面来理解。

在消费文化兴起之际,大家逐渐意识到在后现代社会脈络中,所谓消费其实就是消费符号,所以产品就是提供消费者塑造自我形象和风格的符号,而且代表符征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可以和代表符旨的所诠释的象征意义脱钩。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工业设计总是涉及象征意义、价值与认同等文化层面的内容。工业设计师所从事的是一种远比仅涉及技术与市场问题或形式与机能问题还要高深莫测的文化事业。

二、工业设计参与文化认同的构筑

工业设计只是企业內部的“私事”,还是可以站在政治、社会与文化的高度上加以考察的国家大事?上世纪七十年代JohnHeskett以美国人的观点写了一本名为《工业设计》的著作,在“设计与政治”一章中,他列举美国用各种产品在万国博览会展示其国力,作为国家与文化霸权和工业设计结合的具体例证,揭示出设计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又例如,海湾战争引起石油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並促进节能型汽车的开发,汽车趋向低宽圆的低风阻与经济型取向的设计,这种汽车造型又感染了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趋势。许多国家都有推广工业设计的政策、机构和计划,例如加拿大的设计交流计划(DesignExchange)和联邦形象计划(FederalIdentityProgram),即是一个政府认清工业设计除了在经济上的角色之外,更攸关一个国家的整体品质形象与文化竞争力。

将产品、企业和国家的形象整合为一体,迈向创新、品质与价值之路的种种实例,就说明了工业设计不仅作为一种企业竞争的利器,更是国家竞争中代表品质形象的一张王牌。通过工业设计促进产品认同、企业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四者的完美结合,提升整体国家竞争力,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竞争力(这里所谓的认同是指英文的identity,有时我们也翻译为识别、形象或自明性)。德国Braun、荷兰Philips、意大利Alessi等公司何以兴起,工业设计与这些认同息息相关。当年的一场柏林国际建筑展上,像德国包浩斯设计学校创办人WalterGropius等国际盛名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室内空间,就摆设了各式各样的Braun小家电。这时候的Braun已经不只是Braun了,而是化身为“伟大的”德国、日耳曼民族、包浩斯和现代设计运动等传奇的一部分了。当我们把视野扩大到全球经济市场竞争的宏观尺度上,我们也会同时感受到政治的力量和文化认同的建造。人们需要凭借产品识别、企业识别、国家识别、文化识别的主要理由是,人类既需要用器物来凸显自己和群体有所差异,也需要用它来表现自己所归属的群体。换句话说,就是因种种渴望个人异质化的冲动与要求群体成员均质化的两股冲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同中取异、异中求同的行为。这也是流行现象的一个最佳解释,包括解释产品款风和生活形态的现象。在这个符号消费的年代里,国家与文化识别就是通过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神话的建构,使产品和企业有一个可以辨別的符号以进入符号的消费市场,所以国家与文化识别的塑造变成一个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中推动国际化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策略,既是企业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大事。有些消费文化理论者批评工业设计师只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创造,但这种需求往往是过剩的供给和浪费决定的。这类批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中肯的,却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在文化认同的建造过程中,工业设计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三、设计创造力与创新文化的相互演化

设计创造力是指工业设计的核心专业活动,既有创造性,也有生产性与价值性。“创新文化”则指对于创新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总和。设计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之间显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将文化视为增进个体创造力发生机会的一项必要条件,在其他条件相等情况下,创造产品的机会是文化、教育和人才三项变数的函数。同时文化的目标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动机,而人民也反过来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彼此生生不息。文化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过程是长期的大众生活体验慢慢演化而成,与在短暂的时间內由特定的个人或团队设计创造产品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设计创造力既是社会文化所激荡出来的产物,也是一股足以改变社会文化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整体设计创造力表现较佳?首先,一个国家的创新文化受到有关设计创造力的普遍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影响。例如,有些文化认为继承固有传统远比开创新的文化要素重要;有些文化“重道轻器”(例如道家与儒家思想),有些则肯定技艺(例如两个世纪以前的荷兰与英国钟表制造业的繁荣和人民的时间观念相互演化)。在这种坚持产品品质与价值的消费行为与信念下,欠缺设计创造力的厂商根本无法生存,这也是此类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基础。

其次,创新文化大多是个人与团体以往和现在的创造行为所积累而成的。然而个別的创造行为又与社会制度中的各种诱因有关。有些社会制度鼓励和保护创造者和其创造成果,有些则压抑个人创造行为的发展。据美国有关部门研究指出,近年来华人(尤指学生)的创造力有所进步,但仍逊于西方。这主要是因为华人社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方面有几个现象是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其中包括:过分强调智商而忽略创造力、重视外在动机而忽略内在动机、强调知识来自权威的传授而忽略意义的主动建造、强调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重视笔试与记忆背诵而忽略真实评价与多元表现、支持乖男巧女与标准答案而排斥好奇求变与独立思考、重视创造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造历程的体验与个人经验和发现、强调努力认真而忽略乐在其中、重视学科本位而忽略课程整合等,这些都是影响创造力的原因所在。

最后,社会政策的选择也对创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当的专利法规和著作权保护是最好的例子,开创良好的企业创新与投资环境亦然。好的政策与制度可以让企业认清利润是无限的,是可以开创的,财富可以通过人才、知识与资本、科学管理等创新过程而加以创造,不是靠特权垄断、来瓜分有限的财富。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全球化已演变成一场文化危机。文化普遍性逐渐冲击区域性与独特性,破坏了地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认同。这种危机感激发了本土意识的觉醒,区域性文化发展成为重要课題。我们需要在一点一滴上开始正式回应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全面进行空间、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改造计划;其目的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一个景观或是一件生活用品,实际上是要营造一个新社会、一个新文化和一个新的“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氛围下,除了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之外,构成整体国力不可或缺的文化竞争力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Perkins,D.K.KnowledgeasDesign,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