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第1篇

一、电子信息新时代特征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不足百年中即完成了从分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到基于大规模集成系统如电脑、工作站等的网络时代的过渡,而目前已跨入互联网与移动网络融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是电子信息的新时代,此时代的特征是:(1)大规模数据、信息真正“大爆炸”。人、事、物混同一体的物联网出现。物联网的使用带来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巨大、数据种类奇多。邬贺铨院士介绍:到2020年人类制造的数据将达40ZB,若以光盘存贮,光盘重量将达424艘航母重;(2)更加开放共享:不仅仅是原始资源共享,共享者之间补充的新资源亦共享;不仅仅是书本、电子资料等静态电子资源和数据共享,思想、做事方法等动态、无形资源亦开始共享,并且共享者之间开始互动;(3)更加自动化、电气化和互联网化:智能机器人、无人装备不断进步和应用,互联网思维已不仅仅限于信息行业,社会各生产领域均开始拥抱互联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子零售行业的兴起;(4)技术要求更加高精尖、知识更新更快、电子信息产业对传统行业影响更大:人类目前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商用已在20nm级、实验室已在10nm级。

二、电子信息产业对化学化工教育的影响

(一)正的影响是电子信息产业带给化学化工教育的机遇

1.电子信息产业给化学化工教育输送了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在现代化学、化工教育中广泛采用,PPT(PowerPoint)、电动幕、拾音器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标配;动画或动态图展示单元操作、实验过程和流程控制成为化学化工专业教育必要教学技巧;CAD(电脑辅助设计)、CA(I电脑辅助教学)得到深入应用,在化工管道、容器设计、单元操作仿真计算等方面大展拳脚。除此之外,电子信息时代可以将化学实验室“搬到网上”,这样既实现了现场试验一样的教学效果,又有效避免了由操作不当带来的危险后果及现场试验时有毒试剂、有害气体带给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同时对一些实验室无法实现的原理、化学过程展示如核爆均可以通过数字手段进行呈现,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另外电子书包、教学云等知识媒介概念亦开始深入人心。2.电子信息产业给化学化工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以网络教学为代表的泛在教育(u-learning)渐成主流,网络课程(开放在线课堂)服务(MOOC,如斯坦福大学牵头的Coursera、MIT和哈佛创立的edX)蓬勃发展并加速挤压传统教学空间。同学们可以方便地学习MIT的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普通化学等课程,了解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场合,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平,充分体现泛在教育的优越性。翻转课堂在全国各地开始受到重视并在多地试点。这些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而学生学习也由以听为主变为以学为主。3.电子信息产业给化学化工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电子信息产业也给化学、化工学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如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制备、掺杂、微观结构调控以及刻蚀加工,光刻胶的合成、改性,光催化、电子束催化化学理论建立与发展,化学从下而上(bottom-up)的自组装开始替代从上而下(top-down)的机械加工,以突破集成电路产业的<15nm尺度结构制备工艺等等,这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沿紧密相关的工艺与化学知识均应该在化学化工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反映。

(二)电子信息产业带给化学化工教育的负面影响

1.技术“恐惧”与知识的更新压力。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等瞬息变化。教育工作者再无法继续一份教案教一辈子的工作状态,必须时时关注理论前沿和工业发展,并随时补充新的知识,以支撑电子信息产业等的发展和需要。如我国的集成电路制造,国家在2006年起开展“核高基”重大专项,先后发展微电子32nm及其以下制造工艺公关,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前沿和高制造标准发展,要求化学化工教育不断地增加、更新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以紧跟并支撑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光刻胶制备、微加工工艺等电子信息产业工艺,与化学化工紧密相关,故作为一名化学化工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能推动上述知识成熟、优化和发展;要求从事化工化学教育的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了解电子信息产业需要和理论前沿以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教育技术电教化后,新的教学工具和软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和装备课题,教师们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新教育技术运用技能。2“.人机”亲密而情商锻炼弱化。网络教育迅猛发展,同学们学习知识的手段、接触知识方便性急剧增加,也更多地愿意在电能、智能移动终端上查询、获取知识,这就势必造成同学们之间“人机”接触远多于“人师”接触,甚至远多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往,即情商教育亦是教育的一部分,显然网络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情商教育是不利的。3.思维训练强度和动手能力培养不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思考习惯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电子信息时代,一般知识、通用知识网上一查就有,不利于学生思考;另外信息量大了,理论知识多了,但是实践相对少了,而化学化工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个制约。

三、化学、化工教育界对电子信息产业影响的应对与实践

电子信息产业崛起需要化学、化工教育界在课程建设、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架构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甚至重构,以适应电子信息产业要求和发展,为我国由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大国、代工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过渡贡献重要力量。分析表明,中国化工教育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化工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当前中国经济一般发展的需要,但未来化学工程师的培养还应在全面工程教育的框架下更加重视电子信息方面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全球化理念的培养。根据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化工教育应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卓越的具有电子信息背景知识的化工化学人才;加强和改进教学团队的建设,全面提升师资教育队伍水平;加强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个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化学化工的现代化教育。

(一)确立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化学、化工教育

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架构新的培养方案化学、化工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从服务传统化工生产转向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化学品行业,重视化学、化工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实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导向的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电子信息产业要求引入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评价要求,培养电子信息产业导向的创新型化学、化工特色人才,适应电子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二)架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大力吸纳电子信息

产业的知识成果与面向电子信息产业未来要求把半导体可控、洁净生产及微纳跨尺度加工,光刻蚀等新兴化合物及体系的合成、制备,功能薄膜化学生长、后处理及器件应用等方面的相关成果和理论知识作为化学、化工学科新的课程之一,大力扩充或者更新现有化学合成、化工单元操作知识与课程内容,架构新的课程体系。编写如“半导体化学”“焊接、封装材料与化学理论”等紧密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实际教材,系统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用化合物、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有效地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理论知识生产、传播和更新。另外,电子信息化时代为化学化工学科带来了很多方便的画图及计算工具,使得化学化工的表达更加美观、快捷。比如ChemOffice、Chemwindow、ChemDraw等,对于这些电子软件尤其要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从本质上达到了解与灵活运用,培养出能写、能画、能算的全面化工人才。

(三)锻造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化学、化工立体教学体系

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化学、化工立体教学体系包括:一方面从理论课程开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实践培训三环节探索建立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设立以本科生为起点,衔接硕博各阶段教育教学体系。除了开设相关电子信息教育专业课程,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训、实习环节均应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导向。实验室相应开展光刻胶合成、光催化实验,刻蚀、显影液的配制及刻蚀过程、显影过程实验,电镀液配制和电镀制备工艺实验和培训。联系相应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电子产品化学品制造企业为实习基地,让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参观、实习或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课堂外,组织学生大量查阅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化工交叉联系的论文和资料,并组织撰写相关论文,拓展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电子信息视野和应用思维。另外,积极吸收、创造机会让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参与电子信息前沿产品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养成学以致用习惯并具时代意识。同时评估、考试体系也应多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应增加相应内容。

(四)形成教师培训和再教育机制

教师教育观念和全球视野对化学、化工教育是否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在新时代的化学、化工教育中建立教师培训和再教育机制,使教师随时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产业前沿,方向和研究热点,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外的进展和最新成果。另外,教师从备课、讲授、课后等环节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科学发展前沿,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技术也在实验教育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大量的实验视频和模拟画面带入课堂,提高教育的知识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再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从根本上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在探索中令老师和同学一同进步。

四、结语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第2篇

科学出版社陆续推出了《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向读者介绍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出版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近日笔者对该套丛书的主编,河南省教育厅蒋笃运厅长进行了访谈。

记者(以下简称“记”):蒋厅长,您主编的《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共九本论著已由科学出版社全部出版,请谈一下编著本系列丛书的出发点是什么?

蒋厅长(以下简称“蒋”):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掀起了一场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的兴起,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了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化的出现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我国,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协调和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战略选择。“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信息化基础建设及设备配置、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就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情况而言,同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设备更新较快,管理较为复杂,对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带来很多问题和挑战,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教育信息化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层次相对较低、对师生情感态度缺失问题重视不够等,这些因素都将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由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立项,带领河南师范大学一批教育技术中青年学者,多视角地展开中国教育信息化理论探讨和实践模式研究,以期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全面地发展,并最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本丛书即是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的结晶。

记: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九本著作包含的主要内容。

蒋:《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既反映了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又具有比较科学、完整的框架体系。本套丛书的九本著作涉及教育信息化不同层次和诸多领域,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对教育信息化展开深入探究,大致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 理论方面:《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三本著作是从总体上、从教育信息化的宏观层面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研究和论述。《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教育信息化法制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领导、教育信息化督导问题和中外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概述,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介绍了数字化校园,研究了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共享、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和成本效益,并阐述了下一代互联网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主要分为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两项内容,对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研究展开论述,以期对我国的相关研究给以启示。

第二组 技术应用方面:《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三本著作侧重从技术的角度,探究教育信息化的不同技术层面及其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则以社会性软件带来的学习革命、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与为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的介绍了信息技术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并配有大量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技术观、教育观、艺术观和哲学观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特点、思想和方法。《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介绍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国际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要素结构、开发过程和各类资源的开发,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和共享等问题。

第三组 情感态度方面:《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著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侧面对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作用、原则、策略和途径,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情感交流。还就网络环境对学习者的情感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心理和情感领域所带来的冲击。

第四组 远程教育及教师发展方面:《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及应用》和《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两本著作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探究。《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及应用》介绍了成人远程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自导学习的理论、模式和实施策略,并针对成人远程教育研究了其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原则、策略、教与学设计模型和评价。有针对性的探讨了远程教学在企业培训应用中的特点、原则、模型设计和课程开发过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环境,包括Web环境及其课程开发、基于网格的远程教育环境等。这些内容为远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和开发手段。《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信息时代的特征、教育信息化发展意义和进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其次介绍了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在制度上的演进与意义,比较深入的探讨了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构成及培养问题,讨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道德、法律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师范本科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工作经验谈了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内容和模式;最后,探讨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问题。

该丛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教育信息化系列问题的学术性丛书,研究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情感问题、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问题;系统比较了中外教育信息化异同,并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开展了研究;首次研究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本书研究的问题覆盖层次较广,涵盖案例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适用于各个层面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仅对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素养和管理者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记: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我国教育界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相比较以往成果,《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有哪些创新点?

蒋:河南省教育厅一直高度关注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从2003年开始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多视角地展开中国教育信息化理论探讨和实践模式研究,该研究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教育信息化类科研课题有十余项,这一系列研究以推动并指导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针对目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中面临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本丛书就是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的结晶,是河南省第一套以教育信息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丛书,创新点大致有几个方面:1.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情感问题、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问题;系统比较了中外教育信息化异同,并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开展了研究;首次研究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2.丛书涉及面广、语言平实,尤其是对技术的描述尽量做到专业与通俗相结合,内容上深入浅出,适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书中涵盖了许多实践案例,既捕捉了技术的前沿,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习中基本上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书。3.丛书涵盖案例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对研究与应用都有很强的借鉴价值。4.丛书的适用面非常广,不仅对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指明了在信息化道路上的工作方向,也对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总之,该丛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教育信息化系列问题的学术性丛书,对解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问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记:《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主要针对哪些读者群?

蒋:本丛书既有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又有解决实践问题的案例分析,可供教育系统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用,也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以及广大信息技术从业者的工具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陆续出版后,社会反映良好,被河南省2007年度和2008年度教育工作会议采用,也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教材使用。2007年出版的《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等五本著作在市场上已脱销,出版社印刷了第二版。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反映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日益关注。

记:蒋厅长,近年来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有目共睹,请您谈谈河南省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展情况。

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近几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教育厅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数字化校园雏形已初露端倪。河南省在全国首次开展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工作。通过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张豪锋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连续三年的评估研究,分析研究了全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理清了建立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发展思路。

这里简要列举我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近年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 领导重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河南省委、省政府把高等教育信息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厅成立了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规划和实施方案,全力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高校领导也比较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92.42%的高校设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81.82%的高校成立了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许多高校制订了相应的信息化规章制度。

2 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平台。河南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光纤总长达3000公里,全省18个省辖市实现了2.5G的高速互连,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省级教育科研主干网络。全省80多所大学都以1000兆率接入,总出口带宽10G,教育科研网峰直流量达到近5G。郑州大学经过努力,成为CERNET2 25个核心节点之一,节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累计投入400余万元。20所高校通过隧道方式,接入了下一代互联网。

3 经费投入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尽管经费比较紧张,但为了加速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我省绝大多数高校仍在不断增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我省被调查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均每校总投入241.00万元,2003年平均每校总投入267.73万元,2004年平均每校总投入320.29万元。在这种财力支持下,81.82%的高校已建立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网,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平均每个高校教学、科研、行政部门办公室联网的比例为94.65%,教室联网的比例为52. 18%,学生宿舍联网(有线网)的比例为 26.36%。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19.70%的高校已经建立无线网,28.78%的高校计划建立无线网。在互联网接入方面,96.97%的高校已接入互联网。100%的高校对IT 设备、软件和系统进行了较好的维护。这些基础校园网络建设为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4 充分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最终目的。河南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三批共有25所高校被列为示范工程学校。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教学信息化和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81.82%的高校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9.09%的高校为全日制学生提供在线学分课程,4.55%的高校承认本校学生通过INTERNET 在国内外其它学校所修课程的学分,65.15%的高校已设立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部门,95.46%的高校定期和不定期为教职员工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校外远程教育系统、校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务教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信息中心、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高校分别达到25.76%、9.09%、72.73%、22.73%、40.91%、50.00%、62.12%、16.67%、25.76%、15.15%、80.30%和60.61%。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校外远程教育系统、校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务教学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信息中心已经开始了业务运作,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网络化、科学化的轨道。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第3篇

 

其内涵都是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包括构建“智能工厂”与组织“智能生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智能生产时代,人类劳动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个生产者都有可能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变成产品。工人不再从事简单的操作,而是智能生产系统中的管理者,需要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充满着对技术的崇尚,对人才的渴求。对于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教育而言,更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偏重显性技能,重视可量化、可测试的操作技能,而轻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难以测量的技能,客观上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更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的时代需求。

 

这场深刻的工业革命,从技术层面看,无疑是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既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也为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理念上的变化,它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教育部关于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同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八项具体工作任务:一是树立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二是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四是努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六是全面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七是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八是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部从2012年起,已连续三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吉林省大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顺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其配套设施覆盖率几乎达到100%,85%的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理念存在误区。

 

许多学校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上,推动主体放在网络中心或者电子图书信息中心等信息技术部门,虽然配备了数量足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但由于广大师生没有参与进来,导致空置率高或应用效率低下;二是建设模式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多是一次性、临时性投人,后续建设、后续应用考虑少,而且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严重;三是应用导向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应用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质性内涵,没有通过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课堂上只做为电子板书、电子教案等浅层次应用。

 

鉴于此,笔者认为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MOOC),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典范。用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进了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慕课、微课的出现,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二、应用驱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课堂中的应用,为职业院校学生创设模拟工作、学习情境,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应用驱动的重点就是推动“课堂用”和“普遍用”,“课堂用”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中应用,并且每门课都要用。“普遍用”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师生教与学的一种习惯和常态。用中教、用中学、用中提高。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虚拟仿真技术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虚拟仿真软件既可以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也可用于职业情境创设、工作过程(操作过程)展示、协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实习难、实训难这些问题的困扰,模拟仿真技术可以解决在实训教学中遇到的危险性高、耗材花费大、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虽然模拟仿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实训,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仿真与实训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第4篇

政策落实顶层设计

威尔逊认为,执行一项政策要比制定一项政策困难得多。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政策执行的困难性在于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存在一定的时滞。对我国体制来说,行政部门政策推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与落实是2014年建设与应用的关键。纵观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看到了政策与措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如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掀起了一股“校校通”建设风潮。2014年,当审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时,我们看到了政府政策执行的脉络。有关行政领导重视与政策推动执行促成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政策

2014年,教育部继续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袁贵仁部长还是具体分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长,都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在讲话时强调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于2014年3月12日印发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正式明确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杜占元副部长先后出席了多个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并且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参观、检查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管理司局,教育部科技司先后出台了多个教育信息化专项工作管理文件,对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实施了具体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各省市采取措施推进建设与应用。

2.各地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

由于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推动,2014年各地都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宏观文件或者具体措施。例如,2014年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对深化广西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工程。2014年3月24日,安徽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安徽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重要手段,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发展。2014年4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下发了《兵团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兵团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2014-2018年)》。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外,许多省份都拨出专项建设经费,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在各地的政策推进与经费保障下,全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学校宽带网络联通率,还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具体落实政策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点之一,执行是关键。政策的制定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构想而已。从政策变为实现,需要有效的措施、经费的保障以及督促检查。

1.专项行动方案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需要将宏大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细化分解,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任务分解。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截至9月底,全国5.9万个项目教学点中,除尚有少部分偏远教学点还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外,其余项目教学点已全面应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又如,“宽带网络校校通”项目,仅2014年第3季度,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实现网络接入学校2262所,新增多媒体教室7.6万间,新增建有多媒体教室学校7126所。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份的1132个区县建设了教育城域网;61.2%的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

2.企业参与建设

教育信息化从来都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与相关企业密切相联。国家教育部与相关国际与国内企业创新了合作机制,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助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已全部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合作协议,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参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而且体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研究与人员培训。例如,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就先后资助了许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进的科研项目;根据教育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微软、英特尔等国际企业推动了“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引领、示范以及推动作用。许多专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其与具体区域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也在扎实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3.试点与督查推进落实

国家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实践推进路径上采取了教育信息化试点与督查。作为一项工作,试点是很好的政策推进策略,教育部选取了省市、高校和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并且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了检查和反馈。另外,配合国家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督点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措施,以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等。正是试点与督查将教育信息化政策从顶层设计变成了现实效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割裂开来。教育信息化应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2014年11月,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表示,教育部正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已被纳入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纳入到教育现代化指标之中,代表着其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真正成为区域与学校必须要着力努力推进的事业。

4.立体全面系统推进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第5篇

日前,备受全国教育界和IT界极大关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已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并作为教育行业标准由教育部正式实施。鉴于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教育部于9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新闻会,宣布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正式全面实施这部相对完整、实用的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来自教育部的有关领导、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及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新闻会。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对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尽快制定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由发展规划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并成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顾问组、专家组、课题组,该项工作历时三年,目前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计划,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其中本次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整个标准的最核心部分,涉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内容覆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教学管理信息、科研信息、体育与卫生信息、办公管理信息、房产与设施情况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室信息、图书管理信息等),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需求以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需要。 为制定好该标准,标准顾问组、专家组和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收集了大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教育部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统计及信息需求,参考了高等学校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基本信息集、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教育部事业统计报表、高校科研统计报表、高校社会科学统计报表、部分国家标准、部分应用系统等大量国内外资料文献和经验,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个试点工作,征求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通过有关专家辛勤、紧张的工作,数易其稿,历时三年,于近期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 业界专家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将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将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同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是教育网络化管理、“校校通”工程的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作为一种行业规范标准,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从事教育管理软件开发与服务工作的厂商严格遵照执行。 为配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实施,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应用实施,包括尽快出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实施办法;开展该标准的应用示范工作,在全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目前已在四川成都市和重庆沙坪坝区等地开始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认证制度,防止一些低劣的管理软件进入教育系统,影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配合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快标准应用示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教育部已委托北京华纳信龙科技教育发展有限

公司全权开发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有关的示范软件。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引导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