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第1篇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是关键。其中,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建设,是改善现有体系的必要制度基础。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则是农技推广的人力支撑。在管理体制的改善中,除了完善推广涉及的法律法规之外,更需要对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监管机构建设落实到位,技术推广部门的责权利明确到位,理顺管理体制,组建切实实际的现代化人才管理体制,发挥制度保障在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注意新鲜血液的注入,大刀阔斧地引进新生力量。同时,注意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为现代化农技推广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第二,完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农技推广作为惠民工程,缺少必要的资金来源,仅靠政府投资拨款,后期发展乏力。由此,除了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之外,还应逐渐完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为农技推广发展牟积更多的后续资金。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基本要求,给于充足的资金保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排资金支出结构,适量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政策倾斜。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严厉惩处经费挪用、截留推广经费等不良社会现象,并给于最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政府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地方经济来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技推广后续资金的投入提供动力支撑。

第三,积极推广农技试验、示范运行机制,以实效带动农户农技学习的积极性。

本着实效带动推广动力的原则,农技推广部门逐渐转变工作重心,革新传统新政推广的技术弊端,加快培育新技术示范、试验基地的建设,通过拙见成效的成效业绩,推动基层户主积极投身到新技术学习的意愿中去,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全方位、分步骤地介绍新技术,剖检技术操作流程,确保农户切实了解掌握新技术。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力度,摒弃过去技术研发仅属科研单位的狭隘思想。一线的农技推广部门应结合市场发展,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同时,工作细节落实到本地特色示范基地的建设,借基地建设试验各种技术,切实提升技术研发的时效性,通过种植技术的辐射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确保农户操作起来更方便,更有利于增产增效。

第四,农技推广队伍转变服务理念,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转变服务观念,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必须明白,自身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因此在推行农业技术时,要学会尊重农户的意愿,倾听他们的需求,讲解更加细致、耐心、易于了解,建立全新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要灵敏掌握市场信息,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内外农业发展新技术,强化自身的研发技能,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三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按需设岗,因岗设员、优胜劣汰,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法制观念,做到律己律人,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护部门的合法权益,也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权益,对其进行说服、示范、教育、引导。总体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和成效。

第五,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为农户农业技术学习提供条件。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第2篇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性服务,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性服务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性服务,又要放活经营性服务。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陷;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5.013

日益繁荣的社会经济使得我国逐步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然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现状而言,其当前面临关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将多元化的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出来和如何加大推广农业技术的力度。为此,要促使现代农业得到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就一定要有效推广农业技术资源,有效构建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依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在要对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构建之前,一定要将这些问题切实解决。我国当前阶段在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难以发挥出明显的推广效果。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领导下计划定项,因为激励机制不具备完善性,相关的推广人员之所以进行推广的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对于推广效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别说是在生产上帮助农民做出相关的决策以及展开技术推广教育,此外,相关的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是做得比较不足。第二,推广人员待遇条件不好,挫伤他们推广的积极性。现阶段,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是比较低的,甚至难以有效落实,与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相比较而言存在着较大差距,除此之外,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缺少甚至是没有试验基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不良影响,进而对农技推广产生不良影响;第三,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出现严重的知识老化和断层等不良现象。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人才是关键,我国现阶段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工作的人才相对来说较少,并且相对看来素质也偏低,严重缺乏知识更新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知识老化和断层的现象较为普遍[1],难以有效调整实现与产业同步,难以及时并且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出去。

2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措施

要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地构建出来,那么就一定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导向,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一定要对农业科研成果高度密切的关注,以此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加快其发展进程。至于如何才能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地构建出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相关的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2]。根据公益性人员的相关职能和任务,对其的合理配置加以明确,以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并且有序地展开。针对农业技术人员,增强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其知识,结合具体需要展开专业培训,提供定期进修的机会,经营性和公益性人员要不定期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此促使他们能够在新发展阶段增强推广农技的综合素质及能力[3];第二,增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力度。农民具备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还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影响。为此,要不断加强培训农民综合素质的力度,展开多形式以及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主要可以采用如入户为农民提供指导、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对其进行教育、定期发行科技信息报纸、建立示范基地、建立网络科技书屋以及设立咨询服务窗口等,将重点放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以及转化率这两项内容上,同时还需要对多项技术培训形成重视,加强农业综合型人才培养培育,从而促使新技术能够又好又快地走进千家万户;第三,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支持并鼓励广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涉农企业、相关的教育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等积极地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进行参与。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设立出来,对于一些满足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农业学校,应对其的参与提供大力支持,将专业组织等一些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促使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能够加快发展的步伐。

3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虽然责任重大,但其意义深远,因此必须加大执行力度。有效地将政府、农民、涉农组织、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以及农业机构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对于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而言是关键所在,在重大理论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与总结,促使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最终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 程玲,黄智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1).

[2] 宋斌,王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09).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第4篇

(一)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006年开始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使得印度的农业总体效益和农业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为此,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且实施多种农村发展战略和计划,促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政府、科研部门、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国家农业科研和教育系统(NARS)、农业推广系统两个部分,形成了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其他部门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主要特点如下:

1.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印度政府的推广体系和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脉相承,目的在于农村的综合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银行顾问丹尼尔•贝诺尔的指导下印度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系统,成立了专职农业技术推广的培训和考察体系。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使得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了一个专门的体系。

2.职能分工明确,效率较高印度的科研单位的推广活动主要以国家农业科研委员会为主,各大学通过设立学术、研究和推广教育3个委员会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研委员会主要负责科学研究、教育与培训、技术推广等3个方面的事情。包括在全国选出典型地区作为新技术推广示范点,将研究成果从研究所转移到农村进行实地试验;并且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中心和农业科学中心来专门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院校主要通过专家培训计划,每年培训500名左右专家;对农民及推广员进行培训,以及参加全国性的示范活动,用向农民提供咨询和示范服务等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二)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在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也被称做合作农业普及事业,其最初目的在于通过普及农业科技来弥补农村老龄化和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是以都道府县为普及指导中心、试验研究机构、农业研修教育机构配置普及指导员,开展地域农业技术革新。在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日本政府及相关合作社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通过建立农业者合作组织的体制支援经营管理和农业生产。切实起到了提高粮食自给率和农田收益,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了农村经济。日本政府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的资助力度非常大。2011财年,日本用于合作农业普及事业的资金为562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23人民币,2013),用于各种农业科技普及活动。日本普及指导中心共369个,普及指导员6996人,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科技推广,实现了农民、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的合作与发展。

二、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作经验

1.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因为它与资源环境、国家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紧密相关。以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那些推广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社会生态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效提高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满足了各地区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效果。

2.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可以保证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进行。为此,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准入资格,培育了一支精良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精良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位,并且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而且要懂生产和技术、市场和加工以及现代管理方式。

3.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如日本的项目推广方式、美国“三位一体”的推广方式,具有区域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形成了综合性、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延伸到涉农的各个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 企业 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 法律 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 法律 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 经济 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 发展 ,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 企业 、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 教育 、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