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技术创新

工业技术创新范文精选

工业技术创新

工业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中国从20世纪7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而支撑着工业发展的工业生产技术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工业技术进步,就不可能有中国工业化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技术进步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当然,这种模仿和转移不可能是完全的照搬和简单移植,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而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将日益突出。当前,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发展将越来越必须以更多自身的技术创新为基础,另一方面,工业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又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所以,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和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正在成为中国工业发展和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

一、中国工业化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创新活动

工业化是一个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工业生产手段不断革新,而且使工业发展空间日益拓宽。每当现有的工业生产手段被普遍采用,工业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即在现有技术层次上已有的工业部门已经成熟,增长动力减弱,就产生了对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只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才能推动工业结构的根本性提升和产业空间的大幅度扩展。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看,工业技术进步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技术创新,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另一类是扩散性技术,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对其他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学习,当然也可以购买,通常表现为拥有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但可以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产业的增长。

在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原发性技术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化的技术进步也必然要依靠上述两个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世界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看,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也就是说,西方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和西方产业技术向我国的扩散,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当然,在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过程中,我国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工业化的现阶段,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扩散技术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

发达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产业转移的技术依托是产业分解和产业融合。即发达国家通常是将产业链进行分解,然后把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体的形式有直接投资、生产外包、设备供应等),以实现国际间的生产分工和资源配置。同时,所分解的产业链环节又可以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进行连接,实现产业融合,以开拓更大的需求空间。所以,当中国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也就日益深入地参与进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并对世界产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技术进步路线和技术选择的基本特征。众所周知,在国际产业竞争和产业分工的条件下,中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在现阶段,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生产环节(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一个很大优势。在这方面,中国的许多产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的,这直接表现为在中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迅速上升。

但是,中国不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而且,实际上,在竞争过程中,中国的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体会到,随着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向中国的大量转移,市场饱和和利润摊薄是不可抗拒的趋势。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各类产业(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已经走到了必须更多得以技术创新为持续动力的深度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越来越多的产业正在出现逐渐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推进的趋势。中国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可以从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得以反映。据有关部门分析,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专利申请大国行列。自1985年我国正式实施专利法以来,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到190多万件。我国的年专利申请量由1985年的14372件,逐年攀升至2002年的252631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4%。在2003年,这一数字又上升为308487件,比上一年增长22.1%。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在同时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专利的27个国家中,我国专利年申请量排在日本、德国之后,位居第3。这一国际排位虽然仅比1985年前移两位,但我国专利年申请总量已由最初的只占日本的四十分之一、德国的九分之一,分别提高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专利申请大国的行列,技术创新的竞争地位明显增强。除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以外,我国的专利申请还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据了解,目前我国专利申请的类型分布日趋合理,在2003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接近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国外申请,职务申请也首次超过非职务申请。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体现为加工组装业的迅速增长,产业技术的进步首先表现为发达国家加工制造业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和扩散,使我国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产量大幅度增长。进入21世纪,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非常积极的现象。装备工业被称为整个工业的母机,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中国“十五”(2001年——2005年)计划提出,我国将依托重大工程,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重大项目的国产化率。例如,中国现在正加快大型燃气轮机、船用曲轴、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研制工作。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50万伏直流输变电装备、高技术含量船舶、环保设备等方面的研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城市轨道设备本地化率可望提高到90%以上。在西电东输工程中,国家总投资4亿元配套安排了3个装备国产化项目。中国于1983年提出了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并积极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作的开展。十几年来,在有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累计完成了50多个重大成套设备,确保了7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技改工程的建设需要。有关资料表明,一般来讲,国产化重大技术装备都比进口同类设备节约造价三分之一以上。在环保设备国产化中,一些国内企业生产的城市污水成套处理设备已达到国外水平,其价格只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已拥有了一些自主创新的成果。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标准已被国际无线联盟采纳;在高清晰度彩电研制领域,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四套标准。国家有关部门还表示,中国有选择支持的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其成果项目将在三峡工程、西电东输,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发揮重大作用。

问题的实质是,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快速增长和发展本身就表明广义的产业技术创新(包括自创性技术和扩散模仿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严格意义(狭义)的技术创新(以自创性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的不足却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突出问题。这表现在: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占GDP的35%以上,从业人员8000多万人,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30左右,而且主要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行业。此外,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设备利用率低,50%以上的生产能力闲置。我国制造业结构也不完全合理,轻纺工业和家电工业等加工制造业有一定优势,但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研究和开发能力薄弱,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高端产品大多由合资企业生产。我们也许不能不承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产量、低层次、弱技术、少自创仍然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劳动资源与技术选择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这一方面可以保证工业化过程中几乎是无限的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大量的过剩人口又使得就业压力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要素禀赋条件下,中国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将处于长期低水平状态。据广东省等沿海加工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近20年来,普通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般月收入仅为500-600元/人,甚至更低一些),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是极为罕见的。

正是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无限供应(而在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下,一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在中国发展起巨大的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所以,在中国制造的工业品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迅速上升,从80年代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近5%,而且,这一趋势还表现得十分强劲,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去.大量生产的工业品不仅开拓了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也形成很大的出口能力和进口需求。这使得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依存度就迅速提高,到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60%,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均占50%以上。这些现象在世界各大国中是非常少见的。它表明,中国必须通过更大规模地的资源国际配置,以工业品进出口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再配置,才能解决要素禀赋状况与产业技术性质之间的突出矛盾。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以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工业化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实际上也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高速增长。问题是,正如本文前节所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技术来源是西方产业技术的扩散转移,而西方产业技术所产生的要素禀赋条件同中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西方产业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以资本替代劳动,凡是比较“先进”的产业技术大都具有资本密集的特点,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是属于比较“落后”产业。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条件下,所谓技术进步的主要经济学含义之一就是更多地使用资本来替代劳动,从而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每单位时间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数量)的更大提高。因此,当中国从西方引进产业技术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要素禀赋条件下所产生的产业技术特征如何适应中国的要素禀赋特征。如果不加改造地使用西方产业技术,就不可避免地同中国的要素禀赋条件发生矛盾:即,如果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就会排斥更多的劳动资源利用;如果要更多地使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不利于“先进技术”的运用;而如果希望使用劳动密集的先进技术,这种产业技术又不曾在西方的要素禀赋条件下产生。因此,中国工业化即使是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引进和转移产业技术,也必须根据中国要素禀赋的具体国情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和创新,否则就会发生突出的不协调现象。从政策上说,这就是既要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又要解决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反过来说也就是,要解决如何在转移西方产业技术的过程中避免对劳动力的过分排挤的问题。这也就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产业技术的选择不仅仅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规律,而且要基于对适应现实要素禀赋特征的考虑时,则必然面临一个重要抉择:产业发展是以技术的先进性为基点还是以技术的经济性为基点?尽管从根本上说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性是一致的,但对于具体产业的技术选择而言,两者也可能发生一定的矛盾。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有所谓一般技术、传统技术、高新技术之分,但对于企业来说,技术高低、先进与否,并不是评价其优劣的主要标准,传统技术还是高新技术也不是技术选择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比“优胜劣汰”具有更强大的客观力量。科学家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企业追求的则是“竞争力”和市场空间(德国大众不仅生产汽车,也生产香肠)。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企业总是倾向于选择最能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的技术和技术进步路径。所以,只有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来实现技术选择和推动技术创新,才能使技术创新有效地发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而在中国现实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产生抑制技术先进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资金实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现实条件往往迫使它们更多地考虑技术的经济性而无力实现技术的先进性。这是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产量增长很快,价格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不高。也就是说,我国许多产业表现为较强的成本价格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是“所向披靡”,但技术竞争力则明显偏弱。这在经济收益上则表现为,尽管生产和销售规模很大,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但净收益(利润)较低,附加价值不高。例如,我国市场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从产量来说我国无疑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但据分析,中国的实际获益(占产品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不超过20%。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工业制造附加值仅为26%,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40~50%。

总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对技术进步而言则是一个影响比较复杂的因素。中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影响中国产业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线路,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这是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

三、高技术在工业发展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产业逐渐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不仅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空间拓展的必要,也是世界经济秩序的利益格局特征使然。因为,在现行世界经济体系中,高技术产业的高附加值利益将得到更大的强化: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规模竞争和利润摊薄,使得其附加价值和利润率趋向降低;而高技术产业的高增长和高附加值(以及垄断利润)倾向则将长期保持。也就是说,发展高技术产业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竞争空前激烈。全球产业竞争的方式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更大程度得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即从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生存,转向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向。当然,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阶段,还主要依靠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增长的竞争手段来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扩张。但是,如果长期停留于这样的产业发展阶段,就难以实现新的飞跃,并将导致产业升级受阻,甚至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

由于当今世界的主要产业技术都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任何产业的技术特征都会带有它所产生的那个社会的经济环境的烙印,例如,在发达国家,人力价格较高的经济环境会使得工业技术倾向于更节约人力而更多使用资本,即以资本替代劳动。而如本文上节所述,中国众多的劳动资源必然要求产业技术在总体上具有更多吸纳人力的性质,即以劳动替代资本,同时又不失其经济效率。因此,适应中国现阶段工业化的产业技术将是多层次的技术,有引自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也有更符合中国经济资源条件的适用技术,或者所谓“中间技术”。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面对多层次的消费群体,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也必然是多档次的。例如,中国既需要生产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高档轿车,也需要生产十几万至二三十万元的中档轿车。同时,几万元甚至三四万元的经济型轿车也有非常大的市场。因此,中国制造业必然表现出“多元化、多技术、多层次”的显著特征。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产业迅速扩张转移的经济背景下发展高技术产业,因此,一方面,比较利益格局形成了使资源配置向传统产业倾斜的压力,即从近期看,将资源投向传统产业往往更具有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可以获得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的竞争优势。我们在许多地区都可以看到,中国许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是从其中的加工制造及组装环节起步的,而在这些生产环节上,中国在高技术产业中具有同传统产业差不多的比较优势。例如,中国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就是从生产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生产开始,并且发展起组装环节,然后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生产环节扩展。所以,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拓展产业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产业链的分解以及各产业间的融合,使得中国在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也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技术同传统产业的结合,将高科技注入传统产业,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得高技术的运用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除了一般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之外,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新问题和突出矛盾需要解决,这对中国的高技术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使高技术发展在中国具有更大的需求空间。例如,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决不可以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所经历的那样的高污染过程,已经被严重污染了的地球无法再承受13亿人口的环境破坏行为。但是,在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低污染同低成本、低价格是矛盾的,而从长期看,以高污染为代价的低成本、低价格,又是不可能有出路的。这就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形成对高技术的巨大需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高技术所需要的高投入可以有巨大的消化空间。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高投入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回报,才能实现高技术投入的良性循环。而所谓经济回报就是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只有充分大的市场空间才能消化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成本。很显然,中国在这方面具有得非常巨大的优势。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具有吸纳企业研究开发资金的强烈的吸引力,面向中国市场的高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有可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因此,中国不仅能够成为制造能力的巨大投资场所,也会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巨大投资场所。

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5099亿元,增加值达到37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按不变价计算)和21.8%。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达到16.8%,比上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1995-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5%。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6.2%,2002年已经接近10%。

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高技术的产业化主要由企业来实现。因为,一般来说,由企业以商业资金实现的高技术产业,可以最有效地保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大、中、小型企业各有优势。鼓励大、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不同的产业价值环节上实现高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可以最有效地实现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效率,包括正确的项目选择和达到其经济性目标。我国发展高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而是要普遍地提高我国各类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发展高技术、投资高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秩序,激发开发和运用高技术普遍的积极性,比由政府单纯地进行高技术项目选择意义更大。国家重视高技术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重要的事情并不等于国家就要直接投资,也不等于国家直接进行项目选择。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进行项目选择,承担开发风险,是保证项目选择较高成功率的正確道路。

我国产业的多元化、多技术、多层次性质,使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路径,一种是“水到渠成”,另一种是“开渠引水”。前者是随着产业自身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西方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在我国企业承接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般来说,“水到渠成”是经济性所主导的;后者即“开渠引水”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先进性所主导的,通过高投入的技术开发形成技术源泉,然后将其推广到产业领域。有些高技术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只有“水到”才能“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而有些高技术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则必须集中力量“开渠”,才能实现“引水”,否则就可能丧失发展机会。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多数高技术的开发运用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子、通信产业)是沿着“水到渠成”的道路发展起来的,“拔苗助长”只会导致很大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也有一些产业(例如,航空航天产业)是通过“开渠引水”的道路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水到渠成”是产业发展引致技术进步的过程,而“开渠引水”则是原创技术的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这两条道路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路径

中国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外开放,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中国工业化的高度开放性,从“国际贸易导向”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主要通过商品的国际交换实现的国际产业分工),向“国际投资导向”的国际分工方式(即更大程度上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的国际产业分工)发展,比较优势的经济实质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根本的经济性质看,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大规模地在中国“采购”劳动、土地等廉价资源,直接享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在中国市场展开“世界大战”。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机会,中国是跨国公司绝对不可不进入的“战场”,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不到中国“参战”的公司称不上是世界级企业。由于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中中、中外、外外之间的立体交叉竞争.即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独特画面。

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越来越多地获取中国市场的资源优势,必然可以显著地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市场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投资领域的大幅度开放,“哺育”着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使之成为规模扩张更快、经济实力更大、国际竞争力更强的超级经济实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并且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逐步提高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实现产业升级。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条件下,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可以成为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和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全球化产业,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使中国企业参与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的全球体系,加速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扩散。

在利用国际技术资源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通过企业合资合作实现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的技术导向,而更应体现竞争力导向,即要以提高竞争力为技术选择的最主要标准。就产业发展而论,技术水平的高低本身不能作为判断优劣和决定取舍的标准;无论采取什么技术,目的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所以,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就是可取的技术,而工业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最重要之一就是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至于选择怎样的技术和采取怎样的技术创新路线最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最有发言权的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特别是,现代产业分工的深化,使得各个产业都已高度分解,“传统产业”中也有许多高技术的环节,并分解为含有高技术因素的“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不少一般技术环节,也可以分解出许多一般性技术的“次产业”(例如高技术的电脑产业可以分解出机壳、键盘、鼠标等的生产环节和“次产业”),所以,什么是传统产业,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并无绝对的界限。在各个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以及产业分解所形成的各个“次产业”中,都有技术创新的空间。产业的高度分解和分工,形成了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的技术基础,鼓励中国企业进入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的全球体系,就有可能进入产业技术进步的巨大创新空间。在这一技术创新空间中,中国企业一定会找到实现技术创新的可行路径,包括引进技术、学习技术、购买技术,以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技术来源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味的技术模仿和长期放弃技术控制,尽管可能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将丧失技术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核心技术,实际上很难从简单的国际转移中获得。对于这样的战略产业和核心技术,中国必须树立进行自我研发和决心,加大投入,优化技术研发投入的资源有效配置,集聚力量,冲击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形成在这些领域中一定的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对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同样开放市场是遵守WTO规则的总体要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政府对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没有任何利益倾向,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更多地关注本国企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忽视本国企业发展和利益的政府是不能存在的(因为政府归根到底代表的是本国国民的利益,而不是世界的利益)。而关注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状况,支持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政府最重要的经济职能之一。即使是在原则上必须维护所有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也决不意味着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关注是同对外国企业完全“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更彻底地说,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负有重大责任,一国企业在总体上的技术进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成功与否。但是,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本国企业的关注包括对本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关注和支持,又决不能变为政府直接参与和包办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或者在政策上不合理地偏向本国企业,实行歧视性的产业技术政策,以至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秩序,实际上,这同时也将削弱本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使之成为坐享其成的技术“消费者”,而不是技术创新者,最终还是“扶不起的阿斗”,永远没有能力同外国企业进行有力的技术创新竞争。总之,国家如何有效地实行支持民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措施,既能充分利用对外开放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又能避免或减少外国企业对民族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性影响,以推动民族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其中的技术竞争力因素,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

五、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展和问题

产业技术创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即一个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通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较低,所以,产业技术创新的业绩也较差;反之,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产业技术能力较强,所以,产业技术创新的业绩也往往较好。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知识创新指数虽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却并不低于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知识创新综合指数”与中等收入国家基本相当。这表明,在总体上,中国技术创新的表现是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而且,由于大国效应的作用,中国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潜力明显高于同等发达水平(以人均国民收入为衡量标准)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知识创新的投入和产出都表现出极大的地区不平衡性。少数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知识创新的有些指标(主要是投入性指标)不仅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接近和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例如,北京市的“知识创新经费指数”和“知识创新人员指数”均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一些经济较后进的地区则低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不仅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R&D支出持续增长,而且表现为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科技部《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提供的资料,2002年,我国R&D经费总额12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1996年以来,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例连续6年保持增长,从1996年的0.60%上升到2002年的1.23%。按可比价格和同口径计算,1996至2002年6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达到21.7%,是世界上R&D经费年均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002年,国内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企业R&D经费支出已占全国的61.2%,比2001年上升0.8个百分点,“十五”以来,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

国家科技部《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还表明:目前,全国2/5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不断增长,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效益。同时,统计资料也表明,随着自主技术创新力量的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外部技术的强度在逐步减弱。近年来,由于企业购买国内外技术的支出小于自身R&D经费支出,R&D经费与购买国内外技术支出的比例连年下降,1999年为1:0.88,2000年为1:0.79,2001年为1:0.77,2002年为1:0.74。表明企业不断注重自有技术的开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减弱。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制度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有了一定的改善,这突出地表现为,我国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供给弹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只要有市场需求,企业就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和跟进,很快形成生产能力,大规模地向市场供应产品。而且,产品在质量、性能、款式等方面的提升和更新换代,也大大加快。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消极的现象,例如,假冒、侵犯知识产权的等,而且,即使是在合法的技术创新中,模仿的因素也比较多,但是,从总体来看,近20多年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毕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从根本上看,技术创新的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突出地表现为,我国企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少,即使是一些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非常巨大的产业,其核心技术也仍然是外国的,所以,我国企业仍然不得不向外国企业支付巨额的技术转让费。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中,我国企业的技术劣势更为明显。

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原因当然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因素,但是,我国企业在体制上和战略意识上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其中,较具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是:1.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的产权制度尚不成熟,不稳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中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管理层,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对企业未来的产权状况都缺乏明确的预期,所以,对是否投入技术创新,特别是需要长期高投入的技术创新,往往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机。2.中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而对于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项目,反而更趋谨慎。特别是当一些产业出现高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追求扩大生产能力的欲望非常强烈,往往忽视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甚至更倾向于以低技术、低成本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往往以牺牲环保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收益。3.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过于简单,往往总是在相同的领域中进行同类竞争,缺乏市场细分意识。而且,模仿意识强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差异化超越,而是同类比拼,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局限于狭小的空间,激烈的竞争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进步,但技术路线雷同,创新意义不强。4.企业中的合作意识不强,对于需要很多人密切合作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往往缺乏有效的组织合作机制。一些企业中,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企业中,关键的技术创新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忠诚度不强,“跳槽”现象和“自立门户”现象频繁发生,往往对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以及技术资源的长期积累产生消极影响。5.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对投资的依赖性过强,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争取投资资金的行为,企业在融资上的热情和资源、精力投入往往高于对技术创新本身的积极性,甚至演变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上的“圈钱”、“捞钱”的行为,似乎争取到投资资金或者信贷资金本身就是“成功”,常见的表现就是:为股票上市而欢欣鼓舞,为获得贷款而兴高采烈。股票上市(或增资扩股)或者获得贷款成为目的,而技术创新反倒成为说给投资人和信贷机构(银行)听的“故事”。这反过来使得投资人和信贷机构对企业声称的“技术创新”缺乏信任和信心。这就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条件受到破坏,真有技术创新项目需要资金投入时反而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6.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体制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科研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道路还没有真正畅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效益性质,同企业的短期商业利益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还缺乏体制上的保证。所以,当企业普遍受到短期商业利益的诱惑和竞争压力时,技术创新就会受到挤压。

以上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大都具有深刻性和长期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来解决。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正在走向更健康的道路,上述现象和问题的解决具有良好的前景。

工业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br>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性的伙伴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目标或技术互补性。纵向互补涉及到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等过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稳定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补性为基础,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各有所长、各有所需、各有所获,具有共同的责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协议应确定比较现实的条款和条件。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可由协议予以保障,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除有法律约束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参与创新的人员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项目合作的前提,是创新成功的保证。

六、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七、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工业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性的伙伴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目标或技术互补性。纵向互补涉及到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等过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稳定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补性为基础,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各有所长、各有所需、各有所获,具有共同的责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协议应确定比较现实的条款和条件。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可由协议予以保障,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除有法律约束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参与创新的人员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项目合作的前提,是创新成功的保证。

六、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七、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工业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

1创新创业教育

2014年夏季,在以“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为主题的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观点。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创新将是21世纪的主旋律,中国经济要想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将增长模式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创新型之上。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是祖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将对实现其人生价值,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外,通过接受系统的“双创”教育,积累勤动脑,善发现的素养,激发主动性、开拓性,提高组织协调能力,风控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创造岗位提升机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当今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及重要责任。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及有益的实践。

2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十多年来,成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差距甚大。

2.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缓慢

按照教育行政机构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作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院校对双创教育实质认识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的渗透性不够,停留在表层枝节上,仅仅靠发两本书,开一门课就完成创新创业的教育。这样做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整体创新意识的提高[2]。

2.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学校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多数都是由就业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人员来担任[3]。他们可以将理论讲的深入浅出,而学生却只能习得赵括般纸上谈兵的本事;他们没有主动创业的经历,未曾有过实践经验,也无法给学生讲出生动鲜活的案例。而从企业聘请的大咖,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掌握不到位,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以上种种,都造成双创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2.3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设落后

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2017年在校生2697万余人[4]。国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对机会,财政对职业院校投入很大。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1109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023亿元[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仍然落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职业教育均为小班教学,硬件设施、教学环境等都优于我们。传统的一张黑板一个投影,50名学生的环境,不利于双创教育高效产出。

2.4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有效途径不明朗

近五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密集出台,显示政府对双创教育的高度重视[6],各类创新创业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学校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响应有一个适应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经典的教材也未凸显出来,从而导致当前形势下,双创能力培养途径出现百舸争流的情景[7]。

3我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努力和大胆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3.1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

基于本专业是高职工科类,更多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学院多次组织专业教师赴企业调研,认真分析岗位需求。结合创新创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不仅增设了创新创业单独的课程,并且将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将创新创业的素养内化到学生的潜意识中,使其形成创新直觉与灵感。我们在创业课上讲创业,在材料加工与成型等专业课程中也将教师精心收集到的创新素材穿插其中;我们的创业课程不光是教师的独角戏,在广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除了教学环节,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也注重强调双创的内容,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就会告诉他:创新的不一定是技术,也可以是一个想法。

3.2建立创业能力培养基地

2018年度,本专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筑建材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地拥有先进的显微镜、多台电脑等设备。本基地给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探求物质微观结构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开一扇思想的窗。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微观思维和宏观拓展创新进行有效融合与相互沟通。这一手段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的培养辩证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创新能力[8]。再加上互联网的帮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约束力极小的环境中,能焕发出最大的创新动能,有利于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基地对学生完全开放,只需办理简单登记手续,即可使用基地所有设备,并配有专门指导教师。

3.3开放实训室

除了创业能力培养基地开放外,材料与土木工程系现有材料物理性能实训室、材料成分分析实训室、材料力学性能实训室、材料耐久性实训室等六个实训场所均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验室开放,可引导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撑。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指引下,很多学生有星星点点的想法时,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来将其变现。实验室成为思想的验证场所,成为创新之光闪现的地方。多次尝试的过程,可以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多次失败的经历,可以养成学生严谨思维的习惯;反复实施的中间,学生更容易找到兴趣点,进而演化为基于兴趣的科学研究实践,为今后的创业蓄势[9]。

3.4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性途径。通过设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志愿者服务、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技能竞赛,有条件的还可以与创业导师共同承接横向科研项目等方式,我们呈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贫困大学生因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格往往孤僻、内向、自卑,因此我们有针对性的定制专门计划,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从思想政治、创新创业知识、思路及眼界的拓展等多方面给予关注,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给予特别关心,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发掘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学院第二课堂运行良好,成立各类社团21个,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7次,举办创新大赛1次,成立院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团队,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还成立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小组1个。参加全国建材行业技能竞赛、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CAD等多次技能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员,为今后的学习及进一步创新性养成打下了基础。

4结语

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高职双创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社会的适应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决断的魄力、娴熟的动手能力。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节奏加快,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适应这些挑战,在复杂环境中机智应变,才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创造社会价值。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10],当今核心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托创新创业来铸就。我院将继续深化双创教育的实施,通过积极的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R].教办〔2010〕3号文件.

[2]南东周.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王艳红,时秋勇,周军.高职“双创”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8(20):130-132.

[4]万玉凤.中国教育的发展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8-12-10(001)

[5]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EB/OL].

[6]彭鹏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机制构建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7.

[7]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8]肖筱南.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微观思维与宏观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3(07):46-48.

[9]李彭,刘琴,方勇,周剑敏,夏季.创新创业潮流下的高校实验室开放式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04):43-45.

工业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中创网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战略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然而,并非任何创新都能取得成功,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战略,应考虑下面几个要素。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中创网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战略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然而,并非任何创新都能取得成功,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战略,应考虑下面几个要素。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br>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性的伙伴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目标或技术互补性。纵向互补涉及到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等过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稳定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补性为基础,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各有所长、各有所需、各有所获,具有共同的责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协议应确定比较现实的条款和条件。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可由协议予以保障,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除有法律约束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参与创新的人员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项目合作的前提,是创新成功的保证。

六、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七、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