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本文在分析比较网络征信和传统征信的优劣之后,认为网络征信系统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进而在分析“平台征信”和“央行征信”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指出央行征信模式是目前快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有效途径。提出要在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推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

网络征信;征信体系;央行征信;平台征信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征信,就是指对信用主体(市场参与者)的信用或资信状况进行调查报告的中介服务活动,主要作用是消除或降低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最新组成部分,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独立载体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平台、众筹、电商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等服务类型,虽然运营形态各异,却无不深刻改变着金融版图。近两年,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在急剧扩张的背后频现的网络信贷公司“倒闭潮”也暴露了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和监管缺失的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企业、个人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引进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更是迎合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但是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它的模式和架构如何建设,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构建实施方法,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课题。目前对我国征信体系的认识与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现在很多人把征信建设归结为建设一个数据库、一个信息平台,或者是归集一个黑名单。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深化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行规则。

二、网络征信与传统征信比较

从天猫、蚂蚁、芝麻等,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征信体系之间的内在链接,可以说网络征信产业服务链已初步成型。网络征信正在从网络经营活动中逐渐分离,作为独立的业态初露端倪。网络征信服务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传统征信:现实财务的小数据。传统征信是由专业机构通过固定的模型定向采集财务和金融交易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报告的专业化信用管理服务。传统征信以美国为代表,以1841年美国邓白氏公司的成立为兴起标志,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征信业态。在我国,传统征信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代表,受《征信业管理条例》约束,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需要申请相应的牌照,传统征信的特点有:由征信机构进行专业化、牌照式经营;是“小数据”,以金融交易为核心,集中分析财务数据,一般只有几十个数据项,主要涉及收入、资产及抵押状态、担保情况等,表现的主要是债务状况;用途主要是预测信用交易风险和偿还能力;数据获取渠道比较狭窄和固定。传统征信依靠几个专业机构各自建立物理数据库,定向搜索一些“小数据”,然后建立固定的模型,之后在数据库里系统自动地用这些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数据项的更新和拓展很慢,所以数据使用者拿到的征信报告与结果是固定格式的、相对静态的。传统征信服务依赖于数据库的覆盖程度。传统征信虽然已经发展了比较长的时间,但也不能达到完全覆盖。美国的征信体系是全世界最发达的,但目前一些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征信系统的覆盖率只有85%。

(二)网络征信:网络行为的大数据。网络征信是指网络交易平台、电商等网络机构开展的全网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并直接应用的信用管理服务。网络征信是通过网上非定向地全面抓取各种数据,获取海量网络信息,从而实现对网络主体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进行综合描述。网络征信的主要特点有:“大数据”,数据来源广泛,信息全面,不拘泥于财务,也包括非财务类的,例如社交行为、文字言论、谈话语音、图片等各种信息,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网络征信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把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都覆盖到,不用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数据库,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和人力、物力进行数据库传输,即不用为了采集数据而采集数据,一切数据与信息都随着网络活动自然生成,只要在网上通过平台或者直接使用大数据搜索与抓取就可以,成本低、门槛低,这也是网络征信快速发展、必然成为未来主流的原因。

三、平台征信与央行征信优缺点比较

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是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依托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的“平台征信”模式;二是将互联网金融信用纳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央行征信系统”)的“央行征信”模式。

(一)信息来源。平台征信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持续性无保障;央行征信信息种类丰富,信息来源稳定,平台征信信息主要来源于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客户的行为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客户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行为特征。以阿里为例,电商平台是阿里征信信息的唯一来源,阿里征信数据库只收集其客户的网络交易信息及其相关信息,信息的指向性很强。央行征信信息涵盖各行各业,能够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信息类别较多。《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央行征信系统的法律地位,对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向央行征信系统报送数据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因此,具有稳定的数据来源。

(二)信息质量。平台征信信息时效性强,但存在“信息噪音”;央行征信信息时效性弱,但不存在“信息噪音”。在电商平台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旦产生,交易信息会即时被征集录入,因此平台征信的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信息噪音”,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并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辨别、遴选出有用、真实的信息,因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央行征信只有经信息主体同意才能征集相关信息,包括信贷信息、公用事业信用信息、政府部门相关信息等,且一般由相关信息源单位录入,从信息产生到进入征信数据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信息的时效性相对较弱;但央行征信在信息征集前会与信息源单位就信息的类别等进行协商,要求信息源单位按照既定模式报送数据,且信息源单位会对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因此不存在“信息噪音”问题。

(三)信息采集成本。平台征信信息采集成本低,央行征信信息采集成本较高。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环境透明、信息共享的特点,所获信息由交易网络直接产生、传播,信息征集收录均通过电子商务数据库自动完成,几乎零成本地获取客户信息。央行征信则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专业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对信息进行征集、管理,并且要与信息源单位协商,经同意后才能获取信息,信息征集、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

(四)信息处理能力。平台征信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电商平台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检索和排序功能,可对海量信息进行标准化排序,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此外,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强大的信息流优势,将大量碎片式、难以量化和传播的“软信息”转变为可量化、可传播的“硬信息”。央行征信在信息处理方面远不如平台征信强大,如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征信产品和服务较为有限,但随着其模式的日渐成熟,信息处理能力将逐步强大,功能将逐步完善。

(五)信用信息共享。对互联网金融而言,由于各平台均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建立的征信模式,缺乏统一的行业征信标准,因此平台信息难以有效共享,制约了失信惩戒机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作用的发挥。而央行征信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在现实金融中各商业银行之间信用信息共享,并为其提供查询服务,有效防范了金融体系信用风险。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制度初步构建了我国征信法律框架,但许多实施细则仍未出台,尤其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活动缺乏有效规范。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法律框架,首先应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基础性立法,明确诸如互联网金融企业、P2P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使其成为征信系统合法的信息提供者,为接入征信系统奠定法律基础;其次=应在《征信业管理条例》框架下,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将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为纳入统一监管范畴;再次应根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适时修订和完善现有征信法规,对新型征信业务模式比如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征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二)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明确征信标准。统一的征信标准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前提,我国征信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金融征信更是如此。目前,我国普遍用于支撑信用体系的技术平台,其各数据库的结构和标准,包括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以及技术支持软件等差别很大,给网络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接口连接留下严重的隐患,也对信用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和综合应用带来了障碍。建议成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由协会负责研究建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制定行业征信标准,统一数据采集、信用报告格式规范、征信服务等关键标准的内容,并通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实践修订完善标准体系,实现互联网金融全行业征信信息共享。

(三)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互补。央行征信系统在实现金融贷前贷后风险预警等业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把查询征信系统作为审查贷款的必经环节。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是实现快速建立互联网信用信息统一平台、构建网络信用体系的有效路径。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和征信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应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形成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发挥征信机制作用,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征信机制的基本功能体现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全面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后,通过与央行征信系统信息共享互补,进一步发挥征信机制的作用。一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对失信者的有效震慑;二是完善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良好环境,增加失信者市场交易成本,形成市场性惩罚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性信用奖惩机制。利用社会媒体和网络资源,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形成全社会的道德谴责舆论环境;四是建立健全司法性信用惩罚机制,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建立与失信惩戒要求相适应的司法配套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2013年网贷行业年度特刊.

[2]吴晶妹.2011~2012年中国征信业回顾与展望[J].征信,2011.6.

[3]吴晶妹.未来中国征信:三大数据体系[J].征信,2013.1.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互联网;高校;创新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实现教育兴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而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则是促成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的行政工作管理人员应立足于脚下,放眼于未来,将互联网这一全新理念应用其中,进而优化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一、高校行政管理相关概述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良性运营的指挥中心,是院校教育工作开展与维护的关键。其工作内容是优化教育资源分配、调整教学活动设施,以及对从事教育工作事宜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指导,其意义在于,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实现高校整体的快速运转。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对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深度剖析,是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与时并进、有效开展的前提。尤其在移动设备高度普及的今天,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仅对于管理层的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帮助,且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一定影响,故而,了解互联网时代特征,是高校向前发展的关键。

1.即时性即时性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单位时间内,系统的反应能力,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快”,无论是信息的接收还是反馈,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2.互动性互动性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显著特征。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各类PC端设备(计算机端)与PMD设备(移动端)不断普及,日常的信息传递变得更为频繁、方便,信息的互动性十分强大。

3.广泛性互联网的广泛性,可以理解为覆盖率广、用户基数大、行业渗透深。无论是与生活相关的衣食还是住行,无论与工作相关的工业还是农业等,都随处可见互联网的身影,因此,可以说,互联网已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4.社会性互联网不断与各行业相融,造就了互联网的社会性特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行业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成为行业前行的重要力量,也正是如此,各个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打破了地域性差异,实现了彼此的互动交流,因此,社会性也是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互联网相关技术融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是统筹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学习等各项活动的“大脑”,而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融入,则可以在信息传递、反馈、监督等方面,实现数据的即时性,例如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各项资源信息的整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全面的体系。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平台终端各类教育信息、下达教育任务,而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则可以依靠各类信息设备,及时接收信息、任务等,并可进行反馈。这种方式,使一些需要层层审批的工作,其环节得以减少,而信息传递的准确度、及时性得到提高,进而促使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显著提升,因此,互联网相关技术的不断融入,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不足

新世纪之后的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从某种角度而言,已成为新世纪的标志,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其强大的功能,然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却忽视了其存在,对其了解层度、使用情况,也不够深刻、纯熟,最终导致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与时展背道而驰。1.管理人员对互联网的认知不足互联网力量的崛起,已成大势所趋,然而,在当前的一些高校中,高层管理人员,依然缺乏对其的正确认知,甚至对其持轻视态度,忽视其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导致行政管理工作进展缓慢,信息传递不畅,工作效率低下。2.未构建完善的互联网行政管理体系互联网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高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已经引入互联网力量协助办公的高校中,其已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却没有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管理方式依然以传统的人力为主,进而造成人员调度、工作安排、项目审批等事宜进展缓慢。3.缺乏对互联网络的高效利用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建立起以互联网技术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利用率低下,导致其存在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系统操作一知半解,工作时,往往以人工操作方式为主。

五、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已成必然。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校,应与时并进,把握住时展的契机,加强互联网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其管理上的创新。

1.重视科技力量,加强认知在时展的大潮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正确性在不断被证实,纵观各个行业的崛起,无一不是依靠科技为核心动力前行,而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因此,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正确对待互联网行政管理理念,并不断向同业及其他行业的先行者虚心求教,致力于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2.构建健全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是依靠人力为基础,但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且难免在工作中出现偏差,而行政管理工作却由不得一点马虎,因此,互联网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则成为其创新管理模式的必然。其一,可构建大型的校园信息平台,组织成员需包括院校领导、教职员工、院校学生、勤务人员等;其二,信息平台中需设立模块,其必须含有OA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公告系统、监督与评定系统等,以满足管理层人员及时制定计划、下达指示,执教人员与学生实行监督及意见反馈等;其三,清退陈旧设备,采购新的设备,很多高校为了节约资金,依然使用系统老化情况严重的设备,经常会因机器问题,影响工作开展,因此,更换设备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的硬性条件之一。

3.提高管理者对相关技术的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主要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即硬件、软件、应用,而掌握相关理论并学会熟练运用,则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必备因素。为了这一目标的达成,高校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转化为具有可行性的实际操作,进而实现工作的有效开展。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怀进鹏在演讲中指出,在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正以它特有的优势,形成了新的平台化发展,也集聚了新的创新要素,创新的主体、创新的组织方式、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的内容都在大量地发展演变。他指出,信息技术推动了融合创新,重塑了商业的模式;工业互联网成为推动智能制造、促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而“互联网+”则催生了新兴的业态。

“抓住发展趋势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住发展趋势的转折点,即包括技术的转折点,又包括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怀进鹏表示。

怀进鹏还在会上提出,未来我国实现产业转型、由大变强的重要举措就是“一个中心,四项任务”,通过发展现代信息产业的创业体系,通过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来实现软硬融合,两化融合。

怀进鹏认为,在新一代技术与传统行业密切融合,创造出新价值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演进将会呈现三个新的方面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信息技术推动了融合创新,重塑了商业模式。工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这种新模式的出现,使得我们过去在生产制造当中所思考的问题,在工业革命时代所思考的问题和形成的规律又发生了变化。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互联网思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刘奇葆指出:“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发扬攻坚破难精神,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共识,为此,领导干部要把互联网思维思潮转化为提升为领导力的重要驱动源。

互联网思维科学涵义及主要特征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就是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全面审视、系统化的一种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有如下特征:

1.互联网思维追求不断探索创新和改善

互联网运营的特点是一头聚集着引领企业创新的客户需求,另一头是实现这些需求的解决办法。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使企业产生很多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新的形态、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消费观念、新的体验、新的价值等。这个改善从人们思维意识、思考方式、行为习惯、营销方法上都有体现。如在海尔的空调实验室,技术人员不断探讨研究新型空调及有关设备。近年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里,有关部门每天都有技术改善讨论会,研究用户提出的五花八门的新想法。比如手机丢了,怎么帮我找回;在黑暗中,手机如何直接变成手电筒等。数以千万计的小米用户成了小米研发的外援团,每天大量对手机的需求、意见、建议,都会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的渠道传递给小米,根据不同需求,小米手机的系统每周都会更新,每次更新都会几个甚至十几个功能,这其中有三分之一就是由用户提供的。小米公司这种不厌其烦地时刻追求技术改善、产品卓越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行为方式。

2.互联网思维追求用户的信任(口碑粉丝)

从苹果到小米,因为粉丝的拥趸,造就了一个个神话。传统企业讲消费者、用户,时下讲粉丝,三种群体看似是一类人,却有不同。消费者是购买者,这类人或许会成为使用者,即最终用户。但也有些人不是用户,如粉丝未必是购买者,但也对产品产生情感,有忠诚度,并愿意与人分享这个品牌。口碑的真谛是超越用户的期望值。粉丝的力量及对产品忠诚度的热情不可小觑,他或许乐于与企业紧密沟通,愿意参与到企业产品创新、营销中来。某种程度上讲,粉丝对产品的这种信任度为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带来巨大正能量。

3.互联网思维追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互联网思维,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背景下思考企业发展、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将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圈。很多企业羡慕小米的发展,但是传统企业都是用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路径前行,企业内部是不是协作、开放、分享,内部的沟通、流程是不是冗长繁琐,等级分明、大而全是否反而制约了发展,对用户和对员工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制度化的例行公事?这些是成为一个互联网思维企业要思考的。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没有中心节点,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4.互联网思维追求知识共享信息互动

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本质是让互动变得高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人机交互。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和普遍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5.互联网思维追求注重人的价值

互联网技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在商业层面的逻辑。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与厚度决定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手段,不开放,就无法获得更多的连接。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平等、开放基础之上,互联网思维也必然体现着平等、开放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经济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经济,提倡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互联网思维给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启迪

1.要转变旧执政理念,不断探索创新领导方式方法

互联网思维强调“不断追求创新”,及时“改善技术与提升服务”,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生存的重要法宝之一。同样,领导干部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创新领导方式是应对适应新形势新局面新挑战的重要前提与途径。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转变传统施政观念积极探索领导方式方法与工作思路是各级领导干部活力源泉和立身之魂。领导干部要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审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要有文化自觉意识,把“我从哪里来?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干什么”作为新的常态来践行。做好以下转变:一是变官本位为民本位观念,由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二是由原来替民众做主、强加于人转变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智于民、与民众协商;三是由单向政策宣传动员转变为与民众互动交流、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四是由面对问题回避转变为与民众坦诚沟通、共度难关;五是由“暗箱”式决策执政转变为公开、透明、科学决策执政。

2.要把“以人为本”表态文化内化为实际执政行为

互联网思维导引下的“用户至上”,讲究尊重用户、尊重粉丝,提倡交流协商、强调公开透明、民主互动。领导干部要秉持以科学发展为引领,把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真正落实在执政的每个环节,做到五个升华:由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升华,从以物为中心回到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由“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向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公益心等升华,使政绩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片面追求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向建设生态文明回归升华,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精神有机统一意识;由集权管理向科学、尊重民意、扩大民主参与增量升华,从权力官僚至上的管制思想,向法治德治并举的科学善治的思维模式转变,达到政府治理向善治迈进;由简单以GDP论英雄的绩效考评模式向着重塑造公信力及政府质量升华。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U4-9];TP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阐释了关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理念认知内容,而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并通过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使得“互联网+”作为一种新近发展形成的产业模式,正式被纳入部级行动计划的项目体系中。作为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条件下形成的全新产业形态,“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设和运行,势必会给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深切的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展开简要论述。

一、准确认识“互联网+”对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交通运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就是要切实运用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具备充分现代化特征的应用性技术形态和理念,实现现代互联网产业与传统道路运输产业之间顺畅有序的对接融合,并在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有效解决乘客、货物、道路运输应用工具、道路运输活动站场枢纽、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等基本产业发展要素,在道路运输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顺畅化相互连通以及最优化互相匹配问题,逐步建构形成以“线上资源科学合理调配,线下资源高效有序运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道路运输产业实务发展模式,并以此为我国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出行服务,提升现代道路运输服务的人性化建设发展水平,以及道路运输行业决策行为的科学合理性,切实加快我国道路运输业从传统产业形态向现代产业形态转型发展的实现步伐。从发展形态角度分析,“互联网+”理念在我国现代道路运输产业中的应用,给我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影响。

第一,诱导跨界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互联网+综合运输”产业融合模式形成的智慧交通(具体包含智慧化客运以及物流两大板块),能够在基本要素空间流动,泛在互联、综合感知,以及顺畅交互等业务运作行为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切实创造和激发出更多类型且更多数量的经济收益对象,加快我国道路运输产业产业链重组和产业生态圈重建工作的实践进程,切实促进我国道路运输产业领域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我国道路运输产业创造形成全新的发展面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扁平化、协同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管理工作模式的建构形成。

第二,深刻影响我国产业的道路运输服务模式,建构以“互联网+高效物流”产业融合模式形成的现代货运网络,能够切实促进供需信息隐身的有效对接,助力现代物流产业基本业务开展模式的创新改良。通过建构“互联网+便捷交通”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能够实现以多渠道、多方式、交互式和体验式为主要特征的客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工作模式的建构目标,并切实满足我国民众在开展在线票务预订、在线信息查询、在线订票款项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需求,并以此为基点,不断提升服务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个性化水平。

第三,深刻影响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呈现的历史背景下,以去组织化、去中间化,以及去公司化等特征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建构发展模式,促使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给我国道路运输产业领域中的小型企业以及轻资产企业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以“互联网+”思维指引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体系建设

我国当代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已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导致我国道路运输服务业的基本需求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为切实实现对需求结构变化特征的有效应答,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深刻立足我国道路运输在产业在现有发展条件下的阶段性特征,扎实推动大数据技术形态、云计算技术形态,以及物联网技术形态等在我国现代运输产业发展版图中的广泛应用,切实实现现有的类型多样的运输实践方式,在以协调衔接和互联通为形态特征的应用模式之下实现顺畅有序的相互配合。

第一,加快实施“互联网+”客运模式的建设目标,切实做好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工作,扎实推进多元化交通出行实践活动信息充分高效的开发共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与应用平台,为独立社会民众提供具备更加充分的丰富性、权威性,以及高品质性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资源,不断提升我国道路客运运输产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建设水平。

第二,加快实施“互联网+”物流运输事业发展体系,要切实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形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模式,加速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技术体系稳定应用的历史背景下,为现代化和微型化物流企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

三、结语

针对“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本文从准确认识“互联网+”对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深刻影响,和以“互联网+”思维指引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体系建设两个角度展开了阐释,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董红雨.“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6).

[2]李强治,徐西峰.互联网+便捷交通: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J].世界电信,2015(08).

[3]刘伟.迎接道路运输行业“互联网+”新时代[J].运输经理世界,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