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54-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结构性极强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并在党的十七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项具有时代性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教育革新,在本质上又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提取精华,吸收营养和智慧,甚至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核心价值是一个纯粹的价值观念,居于社会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和统帅作用,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占绝对性的统治地位,也是促使统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统治性的价值思想,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党的建设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教育归属于意识形态教育,是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性相当明显。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以理想信念为教育核心,稳固树立当代大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教育重点,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成为“四有”现代化新人。核心价值的提出从另一个方面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创新内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强化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提出并没有否定其他社会意识,而是对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的承认和尊重,采纳和吸收。但是核心价值着重点在于它强调价值的培育和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讲,也有其核心部分,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关键是要落实其教育的核心目标,当然需要确立核心教育理念。

(二)突出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题:综合多方面实践经验,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号召全民共同掀起文化建设高潮,共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全力推进核心价值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理念——文化育人理念就是通过建设新文化人的独特目标来实现的。因此,建设既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又蕴含着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学校自身校园文化特色,将教育寓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

(三)明晰教育实效

如何认识和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究竟什么层次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学者、专家们根据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具体实际而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实践探索,有些专家以是否完成教育任务为准则,他们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其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教育的任务完成没有。有些专家们还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来作为评判标准,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主要是看其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如何;还有些专家们以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作为评判标准等等。马克思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完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甚至要取得一定的结果而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核心价值明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革新

(一)教育目标革新

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价值观,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它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使命,那就是要以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价值体系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实现大学生价值多元化取向和追求。因此,核心价值的提出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做出了新的目标定位,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深刻认识、正确把握核心价值,明确价值需求和价值创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价值目标。

(二)教育理论创新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要将核心价值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要求,注重全社会的人文关怀,倡导全体国民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紧密相连。核心价值体系是个复杂的体系,各种思想相互掺杂、各种文化错综交替、各种观念相互渗透,但是却具有强硬的针对性,从而包含着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区别于其他价值的特别之处。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它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有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是当代社会基本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内容丰富,联系紧密,是国家发展过程中鲜活实践经验的提炼,也是全体群众创造精神的升华,更是时展的呼唤,具有创新性和体系性,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教育内容翻新

核心价值的系统性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了其教育的内容创新。从教学方面来看,无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或者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甚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直都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将这几个方面统一起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时代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培养契机,以荣辱观为教育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将政治目标与日常规范统一,使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性,丰富和充实了教育内容。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历来都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殊方法。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严格地坚持“客观”,即以客观事实为根本依据,紧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引导大学生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变化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用强有力的理论武装思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稳步进行。这些在教育中应该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既包含崇高的价值追求,又包含进步的价值准则;换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就坚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提高教育的效益,推动教育的发展。

(二)以共同理想为教育核心

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共同理想教育从教育角度讲,它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们人生最重要的时段,也是确立自我信念和实现自我人生目标的最关键时期,因此,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是人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他们能够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价值目标,使他们既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和谐社会构建、现代化建设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三)以改革创新为教育手段

新时期以来,改革、创新一直发展演变成为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是当今时代最绝对性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强调与时俱进;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创新强调开拓创造,主要是思路的开拓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其原因就在于改革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到位,因此要充分利用改革创新这个具有时代义的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地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教育学科得到发展,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有所提高,不断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5-26.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注意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维方式,脱离书本上固有内容并运用已知的历史知识去观察、分析、研究并解决历史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考的方式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自己寻找到答案。

关键词 高中历史;关键知识点;处理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知识点的界定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知识点。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应如何界定呢?

1.首先应该根据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与具体内容来确定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四种版本,其共同点是以专题史的方法呈现。专题史的特点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者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问题的理解,进而揭示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历史规律。所以,核心知识点就是专题中的核心概念。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该专题研究的特定问题是“政治制度”,因此,凡是政治制度都可以视为核心知识,如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

2.核心知识点的界定还要依据专题的核心价值

专题的核心价值是专题的灵魂。还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该专题旨在揭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趋势,从而说明中华文明在政治上属于专制文明。它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科技文教的高度发达,文学艺术的繁荣等都与政治上的专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根据这一核心价值——集权与专制,可以将核心知识点进一步细化,那么中央集权演变的趋势就成了核心知识点中的核心。

3.核心知识点的界定还要参考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它对核心知识点有自己的规定,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它规定的核心知识点是“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知识点的界定往往需要将上述三个原则结合起来。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1.早期政治制度属于血缘政治与分权模式,秦统一后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则属于官僚政治与集权模式;2.集权与专制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明清时期集权与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将“早期政治制度”确定为核心知识点,可以说明第一个问题;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定为核心知识点,可以解释第二个问题。所以,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中,“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具典型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知识点的处理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如何来处理?现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为例,试加以说明:

1.补充史料,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高中历史教材专题史的呈现模式,甚至于某些知识点都是支离破碎,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整体知识和内在规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核心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史料补充和概念解释,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知识点,很多同学无法准确判断“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则材料“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于弟,以地候之。’于是上从其计。”并简要介绍了主父偃出生贫寒,后在内朝备武帝顾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起用布衣组成“内朝”分别有何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颁布“推恩令”是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权。起用布衣组成“内朝”制约丞相,集权于皇帝,即是君主专制。

2.巧设问题,类比分析,深度认识

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小切口,深分析”,要求学生具备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观点、概括规律及多角度分析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用类比分析以加强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思维,将知识规律化、核心化。如:针对“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建立的基础、传承方式、与中央的关系、历史作用等多角度分析比较“分封制”“郡县制”。通过类比,认识到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由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分权模式到集权模式。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知识的处理,即要求教师备好教法与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去设计教学方案,将历史教学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更要备好学情,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盲区与误区,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煜.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政治伦理 要素 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和升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征程的起点。民主、和谐、公正等核心概念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伦理价值,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呈现儒家政治伦理与马列主义相互融通的生成逻辑并实现内在超越。笔者从政治制度、组织、个体伦理三维视角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政治伦理要素,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伦理逻辑

理论背景:马列主义与儒家政治伦理的双向涵摄。新世纪以来,关于马列主义儒家化或儒家马列主义化的争论不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交锋中凝练生成。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反马克思主义阵营主张以新儒学代替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郭建宁为代表的儒家马列主义化阵营则强调儒家的从属地位,否认儒家对马列主义的同化。值得注意的是,新儒家提出以新儒学政治代替马列主义,而新儒学政治又不可避免的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发生融合,即“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大致沿着以下三个方向转化与重构:儒家新王道政治论、儒家社会主义论、儒家民主政治论”②。以金观涛、甘阳为代表人物的新儒家便分别从西方自由主义和左派立场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汲取儒家价值资源的现实。郭齐勇和汤一介则从传统政治伦理出发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上进行的”③。然而,正如刘东超所言,“儒学作为思想资源曾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消极作用当然也有),今后这一作用还可能有所加强,但这些作用不宜被称为‘儒家化’”④。如果运用新儒家的思维逻辑解释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兴起,则实难得出儒家内部自然生成马列主义的结论。目前,学界普遍认同马列主义与儒家政治伦理相互融通,两者之间不存在决定性作用。在此理论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显然吸收了二者理论资源,又超越了马列主义与儒家政治的意识形态之争,在新的起点上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治伦理观。

现实关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伦理际遇。党的十后,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其中以“中国梦”的提出最为典型。“‘中国梦’是一个民族梦,一个社会梦,同时也是我们在现阶段的一个政治梦。”⑤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是备受战争欺凌的中国人民的集体诉求,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追求。诚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总量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国家地位显著提升,但文化软肋仍然制约着国家发展,其中政治文化的发展困境尤为突出。当前,社会中的风险因素不断酝酿,暴力恐怖事件和频发,这些都给当代中国政治伦理提出了现实挑战。显然,我国政治伦理结构中存在诸多矛盾且亟需改革。从政治伦理制度到官德建设,从政治行为规范到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构筑了连结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规范将政治行为纳入到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整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源,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理想凝聚全民族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分析

“所谓政治伦理,即社会政治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亦包括诸社会政治共同体之间)的政治生活,包括其基本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理想的基本伦理规范及道德意义。”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在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以及政治个人伦理维度上的历史流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制度伦理维度。从“民贵君轻”到“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主”一词在儒学著作中早已有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道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大学》)、“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在封建主义的古代,“民贵君轻”的思想难能可贵,它以朴素的人道主义告诫君权的滥用,希望统治者关心民众疾苦。但是,正如列宁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⑦儒家传统政治伦理的“民主”是“民之主”,而非“民主之”,“民贵君轻”只是“低势位”民众的道德诉求,而并未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将“民主”的理念贯彻到社会发展领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将“以人为本”上升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高度。“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本主义观念,承认人在自然世界和社会领域中的根本权益性,由此而肯定与维护人性、人道和人权的根本态度和实践方法。”⑧

从“天人合一”到“和谐社会”。古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论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还是超然洒脱的道家,都将“天人合一”作为国家治理和内省修身的重要价值追求。如“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与儒家传统政治伦理以天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据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领域的唯物史观,“天人合一”显然已不适应政治合法性的论证,而必须要以社会发展规律来探求政治秩序的应然层面,“天人合一”观念的嬗变继承了儒家政治伦理关注政治秩序的传统,又超越了“天人合一”的唯心哲学根源。“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的内在旨归业已成为国家的制度内容,并延伸到国际政治秩序构建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组织伦理维度。从“天下为公”到“立党为公”。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孙中山“三民主义”将“天下为公”作为执政要求,但由于阶级性的束缚,其对“天下为公”的理解显然逃离不了为统治利益集团辩护的藩篱。而封建主义时代民众寄希望于“清官”的思想也正是受“天下为公”假象的遮蔽。正如马克思所言:“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个原则,而且还是一个事实。专制君主总把人看得很下贱。”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阶级的概念,将“公正”观念辐射到最广大人民中去。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⑩

从“德主刑辅”到“依法治国”。儒家传统政治伦理强调德治,法律则处于依附地位,“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朱子大全・延和礼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传统政治伦理中法律虽地位不及道德,但古代法典较为丰富,尤以刑法体系最为完备,其中乱世用重典的思维仍被广泛接受。近代以来,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加快,民法体系迅速发展成熟。“法治”在经历了漫长的“法制”过程后成为政治组织伦理的规范,民众不仅逐渐习惯在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中自觉遵守法律,而且学会在法律中保障个人权利,极力抵制以法律名义严重侵犯人权的非人类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个体伦理维度。从“忠君爱国”到“爱社会主义”。“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春秋繁露・五行对》)儒家传统政治伦理中,“爱国”与“忠君”紧密结合,“孝”依照家庭到国家的推演顺序,下对父母尽孝,上对君主尽忠。封建制度的瓦解宣告君主的终结,“爱国”便从爱个人到爱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价值是对集体主义的热爱,是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民族国家的兴起的一大特征便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将对君主的狭隘的“忠”上升为对民族国家的信仰。

从“仁爱”到“博爱”。中华民族历来热情友善,这有其“仁爱”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倡对人要有仁爱之心,而仁爱之心的根本就是把人当作人来看,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因此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儒家传统政治伦理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对不同阶级,爱的程度和范围均有差异,表现在政治参与中,官僚对普通民众鲜有“仁爱”之心,仁政的施行只不过是自身价值实现的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友善”则要求民众之间形成良性的政治竞争氛围,官员则要对民众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公仆的博爱胸怀。

儒家政治伦理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选择

前提批判: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摄儒家科学性转向。“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当前意识形态论争的前沿问题之一。”针对新儒家的意识形态攻势,马列主义在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必须进行有效批判,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处理马列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笔者认同方克立提出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的理论架构,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厘清儒家政治伦理的现代性边界,提出政治设计原则,从而推进新型政治伦理观的建设。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价值观生成发展过程,设计科学的政治价值互动模型;其次,重新审视儒家传统政治伦理,批判封建糟粕,增强儒家政治伦理内容的科学性;再次,顺应时代潮流,吸收西方优秀政治价值,实现政治观念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否定之否定中生成,马克思主义对儒家传统政治伦理的批判是其发展的前提和依据。

问题回应: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促成儒家实践性转向。新儒家提出“心性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转化,其中内含的重要维度便是工具理性的重新定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儒家在政治制度上的游离,儒家政治伦理成为无根浮萍,更多从纯理论思辨角度参与政治设计,“经世致用”长时间遭到遗弃。党的十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无疑体现伦理道德精神,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政治伦理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政治伦理精神的教化则通过制度性渠道表征出来,“制度的伦理功能远远大于个体道德。与个人行为相比,制度的力量和影响是更为强大和深远的。”儒家传统政治伦理中不乏实践性内容,但制度性资源匮乏,这与儒家政治伦理中的人治传统密不可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儒家政治伦理的实践性提出以下要求:第一,以现代政治价值观设计国家治理目标,凸显公平正义;第二,以内省修身提升国家治理主体德性,采取激励手段促成国家治理的道德践履;第三,以人文精神贯彻国家治理制度,在伦理关照下真正实现“经世致用”。同时,还要避免儒学政治伦理“过度”功利化的现象,保持在工具理性的合理范围内。

主体转换: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推进儒家公民性转向。正如上文提到的“民主”价值观念嬗变,即从“民之主”到“民主之”,儒家传统政治伦理体现着政治主体的二重性。儒家传统政治伦理将人民和君主置于不同的位阶,在政治理想层面表现为“民贵君轻”,但在政治现实层面却是君主至高无上,这显然是个悖论。现代政治价值强调“人民”,而新儒家在儒家传统政治伦理转向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治理主体的不平衡性,主张儒家政治伦理从臣民向公民的转向。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注重发挥群众的智慧,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进儒家公民性转向要发挥群众的力量,首先,必须在理论层面批判儒家政治伦理中的“愚民”倾向,树立群众史观;其次,鼓励儒学政治精英参与政治,强化事功价值;最后,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催化儒家社会组织的成熟,使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树立并宣传公民意识。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度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招标项目“Web2.0时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养成机理与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14A082)

【注释】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孙邦金:“论当代中国政治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60~65页。

③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第56~62页。

④刘东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儒家化吗―兼与金观涛、郭齐勇、汤一介三位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11年第7期,第38~42页。

⑤肖思寒,邓名瑛:“‘中国梦’的政治伦理意义”,《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6期,第79~83页。

⑥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5~10页。

⑦《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⑧阎钢:《政治伦理学要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蔡德贵:“儒家‘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60~64页。

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第27~29页。

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6~19页。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环节;实践方式

同志指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J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把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新形势下,社会的变革、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命的拓展、环境的变化,都对官兵的政治信仰、精神支柱、价值取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大力培育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的客观要求。

多元的文化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存在的主导地位,这是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但这种一元价值主导的局面正在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正面临着威胁和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统领思想政治工作的魂和纲,也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只有把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确立起来,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官兵,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思想防线,应对各种文化思潮的考验,确保官兵思想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样之中有主体、多变之中有主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做到追求科学真理,强化精神支柱,坚定政治信仰。

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有效履行使命,既靠过硬的打击力来保证,也需要包括战斗精神在内的“软实力”来支撑。但目前,我军官兵中仍有一些同志存在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足、真打实备的练兵氛围不足、牺牲奉献的心理准备不足的现象。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就在于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形成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只有广大官兵真正确立了与履行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共同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有了履行新使命、一切为打赢的强大精神动力。

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变革步伐加快、利益关系调整加大、各种深层矛盾加重,使官兵的价值追求、道德情操、人际交往、利益获取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物质利益驱动对官兵的价值追求、消极腐败现象对官兵的是非标准、不良信息侵蚀对官兵生活态度等,都带来了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些挑战,必须通过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明确是非界限和价值标准,加强教育引导,净化内部环境,搞好有效防范,使正确的发扬光大、错误的加以修正、腐朽的坚决剔除、落后的更新跟进,真正帮助官兵确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军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就是要自觉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人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之中,把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着眼现实矛盾找准切人点,着力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部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官兵精神生活的主旋律,作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

要把忠诚于党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线,树立正确的忠诚观。忠诚于党不仅是我军官兵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也是我们革命军人政治合格的首要标志。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是从培养“举旗人”和“接班人”的高度,解决好政治信仰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忠诚于党、听党指挥,面临着各种新情况和新考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军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想方设法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改变我军的性质。国内受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影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化,部分官兵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革命意志有所衰退。面对这些复杂形势,我们更需要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坚守我军的根本建军原则。只有抓住了这条主线,把强调忠诚于党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把握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灵魂。

要把热爱人民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课堂,树立崇高的宗旨观。热爱人民是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军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军人的价值说到底就是“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牺牲、为谁奉献”的问题。它影响着每个军人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支撑和左右着军人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当前,我军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军队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没有战争年代的恶劣环境,缺少随时面临的生死考验,这对官兵坚持热爱人民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转型中实现军队转型,在社会变革中推进军事变革,就要永远保持人民子弟兵的政治本色,更加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不管社会怎么变、时代怎么变,我军的性质和宗旨不能变,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不能变。只有把服务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并把它转化为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广大官兵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力量源泉,实现人生价值。要把报效国家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树立永恒的国家观。报效国家是军人的天职,更是革命军人永恒的主题。军人与国家如影随形。国家需要军人来捍卫,军人因为报效国家而光荣。

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报效国家作为官兵最高的价值追求。可以说,革命军人的地位是在报效国家中确立的,革命军人的形象是在报效国家中展示的,革命军人的价值也是在报效国家中实现的。今天我们讲报效国家,就是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因此,必须把报效国家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切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进入官兵思想,成为履职尽责的力量源泉。

要把献身使命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树立神圣的使命观。献身使命是军人价值的根本追求和最高体现。对人民军队来说,使命至高无上。我军的性质和宗旨,都是在献身使命中体现的,献身使命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新的历史时期,同志提出的人民军队历史使命,为我军官兵献身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官兵产生麻痹松懈情绪,现实中也确实有一些官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太平官”、“和平兵”思想。“畏危者安,畏亡者存”。面对并不安宁的世界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把强化官兵献身使命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官兵把献身使命内化为当代革命军人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

要把崇尚荣誉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导向,树立高尚的荣誉观。崇尚荣誉是革命军人高尚境界的鲜明标志。追求荣誉是军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源泉,是军人的天性和职责。同志曾说:“部队中人人精神振奋,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这样就会打胜仗。”从某种意义上说,崇尚荣誉就是崇尚英雄、崇尚崇高、崇尚胜利。崇尚荣誉对于当代革命军人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崇尚荣誉的军队,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军队;只有崇尚荣誉的军人,才能成为不辱使命的军人。因此,要把崇尚荣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导向,贯穿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实践中。

三、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牵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当前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从目标、内容到效果都不够明显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能够统得住、抓得实,指向性、规范性比较强的有效载体。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应当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牵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培育内容上应注重实践深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有理论灌输和正面教育引导的问题,更需要一个实践转化的过程,必须贯彻渗透到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设、训练管理的方方面面,注重在实践中培育,用工作成效来检验。要结合飞行训练,深入搞好“练兵价值观”、“打赢价值观”等系列活动,引导官兵树立“练为战”的思想,练就“打得赢”的本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的理念,但与官兵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从一日生活制度抓起,从点滴小事中养成,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把核心价值理念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紧紧抓住飞行训练、实战演习等大项任务,安排高难度训练科目,锻造官兵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军人品质,不断增强官兵对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和理解,在实践中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在培育形式上应注重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是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倍增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相结合。既要坚持高格调、高层次,又要能满足广大官兵的多样化需求;要坚持教育与娱乐相结合,既要做到“寓教于乐”,又要实现“寓乐于教”;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好传统的、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又要积极适应时展和官兵需求变化不断创新。要积极开展有空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结合飞行训练积极开展“课堂文化”、“操场文化”、“机场文化”、“座舱文化”等系列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把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追求;要进一步规范、完善部队仪式和奖励制度。目前,部队在入伍宣誓仪式、升闻旗仪式、授军衔仪式、退役告别军营仪式等仪式的内容上、形式上都不够规范统一。因此,应对部队仪式的种类及每种仪式的程序、规则要做出规定,以便更好地发挥仪式的精神强化和思想引导功能;要进一步丰富官兵文化生活,满足官兵文化需求。组织官兵学习和观看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题材的影视剧、书籍,利用多样化的媒体平台,将军人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近年来,我国正在兴起军事题材影视剧热,诸如《激情燃烧的岁月》,《DA师》、《亮剑》、《垂直打击》、《士兵突击》等影视剧热播,充分说明适应青年官兵文化需求,将军人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官兵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欣赏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能使官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范文第5篇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集中到一点,就是促进国有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是中性的,它本身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靠党的领导来推进。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承担着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大政治责任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软实力”是由职工素质决定的。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对提高党员和职工素质,进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党规定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至今已经过了17年。应当充分肯定,17年来,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大部分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国企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这些问题日益凸显。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非常重要,相当紧迫。解决这些问题,要深入开展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

进一步解决好与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需要认真落实同志关于学习、遵守、贯彻、维护的有关指示,以《中国共产程》为依据。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的其他有关文件,更是为我们以为依据解决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解决好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依据。《公司法》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这一规定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创新是一个政党包括它的各级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进一步解决好与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要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改革精神,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机制。

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

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前提是准确把握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

一、准确把握“政治”的内涵,明确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对于“政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把握。

角度之一是政治的本质。政治是指党和国家及其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与利益问题关系紧密。我们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角度之二是政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内容。这个角度的政治体现为党的政治路线。我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了不同的政治路线。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政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内容,是由政治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政治的本质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政治路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角度之三是政治的运作方式。政治是指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权力的运作方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政治的运作方式和政治的本质,与政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内容密切相关,是由后者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

通过对“政治”内涵的分析,可以明确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即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维护大局,促进发展。围绕中心,就是党建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服从和服务于生产经营。服务群众,就是党建工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职工、股东、用户和供应商以及社区群众服务。维护大局,就是党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在大局下来开展,把维护企业及其职工利益同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促进发展,就是党建工作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企业发展是围绕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的前提,是维护大局的集中体现。

二、准确把握“政治核心”的内涵,明确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定位。

对于“政治核心”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把握。

第一个是从“政治”角度来把握,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挥政治作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此相适应,应当明确的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不是发挥其他作用,而是发挥政治作用。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和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归结起来都是政治工作任务,体现了政治作用。

第二个是从“核心”角度来把握,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不是发挥一般的政治作用,而是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国有企业的政治工作,党组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和工会、共青团等都要做,但党组织在政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发挥领导作用。

作用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意味着承担政治领导责任。一个组织发挥作用,要以相应的工作资源为条件。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应当拥有发挥这种作用所必需的工作资源。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圆心”不等同于“圆”,“核心”、“领导”并不是包揽一切。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应当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三、准确把握“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明确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职责。

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这一规定与中其他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务的规定,是我们把握“政治核心作用”内涵的基本依据。

1、政治核心作用表现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的保证监督作用,对党员领导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遵守法纪的监督作用。

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首要职责。国有企业的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发生具体利益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企业党组织就应该加以引导,以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与上述保证监察作用相联系,国有企业党组织还要发挥对党员领导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遵守法纪的监督作用。

2、政治核心作用表现为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的支持作用,对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支持作用。国有企业的基本任务是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活动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按照各自的不同职责,共同组织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生产经营也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国有企业党组织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的功能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3、政治核心作用表现为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发展、重要人事安排、人才工作、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薪酬分配等事项的重大决策以及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改革方面的重大决策,涉及面很广,特别值得关注。

4、政治核心作用表现为对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国有企业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对企业与职工关系、不同类型职工之间关系的协调作用。这种协调作用,对国有企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要加强自身建设。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力量来自自身建设,自身建设对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起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主要职责是五项:一是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二是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以及监督有关人员遵纪守法,三是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四是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五是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集中到一点,就是促进国有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有企业能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促进国有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做得如何的根本标志。

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意义

为什么要规定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呢?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意义何在呢?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为了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优势。

党的领导是通过不同层面来实现的,包括中央层面、地方党委层面和基层党组织层面,其基础在基层党组织层面。这三个层面上下贯通,密切相连,缺一不可。

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近代却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发生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这种状态,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凝聚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凝聚人民的一条基本经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严密、坚强,成为我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优点。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必须保持这一特色和优点,并且还要进一步发展。因为今天的中国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目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多发期,迫切需要保持并发展民族凝聚力。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基础,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应与执政党的地位相匹配。否定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地位,是不利于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而“政治核心作用”的定位,才是正确的定位。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国有企业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单位。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是经济组织,但又具有政治属性,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比其他企业更强些。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保持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优势,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为了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强调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绝不是否定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国有企业党组织全面包揽本企业的工作,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也不符合政党自身的发展规律。

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应当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重要内容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深化企业领导体制改革。深化企业领导体制改革,涉及国有企业党组织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关系。唯有把国有企业党组织定位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才能正确处理国有企业党组织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关系。这样的定位,避免了走极端,既能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又适应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定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改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面,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性的,它本身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靠党的领导来推进。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承担着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大政治责任。

三、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为了发挥中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国有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发展很快,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劣势不少,优势不多。在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经济环境等方面,我们都处于相对劣势。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是党的政治优势。国有企业党组织可以运用执政党基层组织所拥有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工作资源,来促进和保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考察,党员队伍是有坚定信念和严密组织的先进人力资源。外国企业管理有两个基本层面,即管理层和被管理层。中国国有企业除了这两个层面外,还有渗透于这两个层面的党员队伍,起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共同进步。在各种优势中,人的优势是最重要的优势,中国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党员队伍优势可能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优势。

企业管理有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之说。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应当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看重柔性管理。企业党建工作的大部分工作,带有柔性管理的色彩,党建工作做得好,将在企业的柔性管理方面发挥优势。

值得指出的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为政治资源,这种资源所体现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国有企业(包括其他所有制的许多企业)独有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软实力”是由职工素质决定的。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对提高党员和职工素质,进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四、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从中国国有企业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选择。

有人提出,既然搞现代企业制度,中国企业就应当与外国企业接轨。外国企业没有党组织也能搞好,中国企业也可以不要党组织,更不必让其处于“政治核心”地位。还有人提出,企业不设党组织,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看法。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离开中国国情,照搬照抄西方企业的做法。照搬照抄从来就不是思想解放,而是思想僵化的一种表现。大量事实说明,照搬照抄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所谓的降低管理成本,首先要看,这种管理成本有没有支出必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成本支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看到,只要我们把握得好,党建工作成本很低,党建工作所间接产生的效益大大超过所投入的成本。即便从经济角度看,也是名副其实的投入少、产出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