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中药创新

现代中药创新

现代中药创新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现在中医药产业也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是公认的“朝阳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产值占据医药产业规模的30%之多,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化趋势取得很大突破。

作为四大药都之一的亳州,充分利用中药资源这一独特的发展优势,全力发展中药产业,并全力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的现展模式,不断提高中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丰富药业的产业链条,使亳州的中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亳州现代中药产业中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根据亳州统计局年度报告得知,2014年,亳州市中药产业产值(贸易额)近600亿元,其中药制造业就达到213亿元,占据33%的比例。目前,亳州已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35-50万吨,约占全国的30%、安徽省的70%。目前,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达75家,获得生产许可证的88家(另有100多家在建或已建成待许可认证),1-7月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产值82.6亿元,同比增长23.9%,工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1.6%。现有13家中成药制造企业获生产许可,10家通过GMP认证,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和品牌。同时,中药保健品、日化产品、消杀产品、兽药(饲料添加剂)、药业机械和包装材料制造产业也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

随着“千亿元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亳州的中药产业发展更呈现勃勃生机,重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药业企业通过合作、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提高中药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据悉,亳州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就有17家是中药产业企业,并且在每年的高新技术产品中中药方面的就占据80%。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创汇方面,中药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率达到95%,彰显出中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突出地位。

二、现代中药产业中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亳州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药理研究不足、缺乏国际性的竞争产品等方面。

(一)问题与不足

1、药理毒理研究不足

目前,与西药――化学药相比,中药的化学实体是多种成分的集合体,但多种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分子群并不明确,中药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所以,西药已经建立了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中药的检验标准和规范迟迟难以建立。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新药筛选中心主任张陆勇教授在亳州中药研发会上就指出,从药理毒理方面看,中药存在种种疑问,如组分较复杂,有效或毒性成分不清;药物的“有毒”“无毒”多基于经验积累;中药长期潜在的毒性问题仍需研究;全面药理毒理研究的可借鉴文献少。

虽然,中药的毒副作用在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历史悠久,也有着丰富的临床例证,但由于真正意义的中药毒理学体系尚未形成,造成传承已久的临床例证没有科学实效。由于目前科研技术的局限性,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对十八反、十九味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复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统计不足,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造成亳州的中药产品在全球的销量不佳。

2、缺乏核心的国际竞争产品

尽管亳州的中药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就全世界而言,亳州的中药产业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实力。在市场方面,中药的销售份额远低于份额,甚至亳州出产的中药产品与“洋中药”的市场对拼也呈现劣势。据医药业内人士反映,每年我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3%~5%,而作为我国四大中药产地、有着“药都”之称的亳州在中药出口方面占不到1%的份额。亳州几百项医药研究项目至今尚无一个中药制剂以治疗药品的身份通过美国FDA的审查,拿到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入场券”,尽管有3家药厂的3个中药制剂已通过了美国FDA临床研究申请(IND),成为中药国际化的先行者,但至今仍未在美国启动临床研究。可见亳州乃至我国的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出现弱势。

3、方向偏失盲目开发

中药的价值在于治病,甚至其治病的价值不亚于西药。俗话说:“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并且“是药三分毒,中药是例外。”无论是从药用对人的影响,还是长远的健康考虑,中药有着巨大的市场。但对亳州中药的情况调查发现,亳州中药方面的大型企业近百家,但研制中成药的企业仅有7家,研制保健品系列的中药饮片就多达50家,可见,在中药方面的研发在治病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保健方面的研发较多,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中药的价值,弘扬我国的中药文化。

目前亳州在新兴中成药方面的科研开发力度不够,却在传统的中成药领域出现“同室操戈”的恶性竞争,比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等常见中成药每家企业都在生产,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

4、开发浅薄缺乏深度

对亳州的中药产业进行调查得知,亳州的高新技术集中在中药领域,但无论大型的中药研发企业还是小型的制造企业,都把中药的产品开发放在中药饮片研发方面,亳州的中药企业90%都属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进新工艺、新方法生产中药材饮片。但根据中药的药用价值和利用率而言,中药材饮片为中低端和资源型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为企业创造的利润率偏低。可见,亳州目前中药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深度,研发单一。

(二)原因分析

笔者针对中医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对相关医药方面的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追逐利益迷失目标

利益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没有利益的行为或利益小的行为大多数企业都予以拒绝。这一点,在亳州的中药产业方面就可以看出。多数企业并没有根据亳州的中药材市场来确定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来确定企业的医药的研发产品,而是依据经济市场的原则,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利润高就研发什么,比如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的利润远远大于中成药的利润,亳州的中药企业研发纷纷着眼于中药饮片这一保健品的领域,不仅可以创造丰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中药的研发投入,不会产生因中药副作用而产生的治疗事故。

可见,目前多数医药企业领导在决策方面,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非以继承与发展中药文化为主要任务,不能很好地展现中药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2、中药科技人才匮乏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只有充足的把握科学前沿和基础创新规律的高层次创新型中药科技人才,才能为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才能促进亳州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根据目前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可知,亳州中药科研开发方面的出现这样一种态势: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在中药传统学科方面人才济济,但新兴学科方面人才凋零;理论型人才多,实用性人才少;单一领域、医药研究方面的人才多,复合领域医药研究的人才少,特别是在尖端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缺乏中药方面的领军人物。在全国现有的中药的大师级人物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亳州中药所有企业的研发机构里面没有一位中药院士级别的领军人物,尽管在全国各大中药学员特聘了5位教授,但远远不能满足亳州中药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医药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亳州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瓶颈。

3、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在对亳州中药研况进行调查得知,亳州的中药科技研发主力军在各大医药院校,其次是企业附带的研发机构。由于医药院校在中成药研究成果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又不能及时与我国的中药产业基地及时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商品化,导致许多医药研究成果被国外医药机构所收买,成为他国的知识产权,我们的研究为他人做了嫁衣。

再者,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短视现象:有些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比专利和商标重要,宁愿花巨额资金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外资,竟然不惜将自己企业新研发的中药处方、保健品处方交给外商,以技术换资本。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必然使我国中药生产在国际上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4、资金欠缺研发不力

与有关中药企业的管理人员交谈得知,目前亳州中药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力度不大,领域过窄,除了医药科技人才的缺乏之外,另一个制约的因素就是研发的资金不足。尽管企业的注册资金很多,但用于新兴医药的研发方面的自己却严重不足。企业的股东们宁愿把资金投放在关于医药、保健品的宣传广告方面,也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对医药的科研开发方面,因为广告的投入能带来销售的提高,带来丰厚的利润,但科研开发说不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正因为资金链条的“失联”,导致亳州中药的科研开发“先天不足”,难以出现精品系列的产品,难以提高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扭转我国中药在世界上的弱势地位。

三、提升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针对亳州中药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问题,笔者在借鉴诸多研究文献和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加大专项研发投资

国家非常重视现代中药的产业发展,并且通过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中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改变中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推进中药继承创新,实现中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要改变亳州目前中药在科研开发浅薄领域狭窄、科研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就必须从政府在财政方面加大对中药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中药生产的扶持力度,提升中药的科技创新能力,保证新兴中药的有序研发。

中药的科研开发要做到双管齐下,亳州的所有重要生产企业也要重视和支持中药的研发与生产,要加大对本企业中药方面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创新,保证每年企业利润的5%用于新产品的专项研发,通过资金的支持提高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养中药研发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大量引进医药人才的基础上,各中药企业更要加大对本企业医药研发人才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软实力。企业可以直接与省内的中医药学院、与国内甚至国外的中医药学院联系,通过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半脱产培训等形式对本企业的医药开发人员实施深造,提高医药研发人员的科研素质,为企业打造一批中药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亳州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利用我国中医药学院的教育资源,引进并优化企业的医药骨干,打造出企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和科研突击队,专注于国际医药科研领域,最大限度地提升亳州中药乃至我国中药的核心竞争力。

(三)搭建校企科研平台

在中药方面,不仅要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医药科技人才、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而且可以建立企校合作的科研平台,实现中药新研发产品的快速入市,提高企业以及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学校可以借用企业的研发资金,促进新研发中药产品的快速问世,以及加速新产品的审批、生产、入市,加速孵化的进程,缩短现产品由知识产权到市场商品的时间;企业可以利用学校传承悠久的研发资源、新研产品发展自己的核心产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总之,校企联合可以实现强强联手、优势组合,推动中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

(四)学术交流拓展合作

当今世界,合则两利,分则双败。中药企业要摒弃前嫌,避免“窝里斗”,消除同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要定期组织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中医药学术及研发交流,以便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形成亳州中药领域强有力的合作团队,在合作中提升亳州中药产业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响“亳州”牌的国际医药声誉。

(五)打造中药核心品牌

利用中国传承悠久的中药文化,加大对我国中药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临床精心验证我国的中药治病奇方,甚至可以着眼于全世界的疑难杂症,以科学的态度进军现代生物制药市场,做专做精现代中药,努力打造出我国中药独一无二的核心品牌,提高我国中药在世界医药舞台上的竞争实力。

(六)依法规范产权保护

法律是市场行为最主要、最有效、最权威的调节器。借助于国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好形势,依法保护我国乃至亳州中药的知识产权。制定法律层面中药专门法,统一中药主管体制,使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步入正轨;加强对医药知识产权方面的执法和司法,有效规范中药市场,消除恶性竞争,维护中药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严格对医药知识产权的监督,禁止以“牺牲医药知识产权为代价换取一时资本利用”的短视发展,保护亳州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

总之,时代在发展,市场在转变,亳州的中药产业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重视,加大投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方能让亳州中药产业在国际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真正提升亳州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经营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中药产业化要坚持科技创新[M].中药管理杂志.2000.4

[2]周静.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对策[M].安徽大学.2011.11

[3]薛军.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创新思考[J].城市地理,2014,04:76-78.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制药方法;中药工业;转化科学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86-01

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中,中药工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但由于受到发展时间短的历史原因及科技水平低的现实原因双重影响,导致我国在中药制药领域出现了桎梏的瓶颈,诸如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促进我国中药制药的战略发展,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战略转变,故选择一些有潜力的中成药进行再次开发是及其必要的,从而完成制药技术的升级改造,以便更适合当前医疗市场的需求。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一些中成药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大众对中成药质量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对中成药的质量分析,诸如多成分含量测定、色谱指纹图谱等检测方法在技术上走向成熟。例如在我国中药制药领域制药技艺还是水准较低、生产操作过程呈粗放式、制药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制药的技术革新意识较低、创新驱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中药制药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1]。因此,面对中药制药发展的困境和市场对中药制药的期望,自主创新发展中药制药工艺、推动该项技术的升级发展、实现科技战略创新、构建提高药品标准的新机制、加强对制药过程的检测及全程质量监测、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不仅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更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药制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制约中药制药发展的桎梏因素和技术诉求

1.1中成药产品的保证质量之难

按照国家药品局的指示,提高中药的制药质量标准是医疗工作者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制药技术提出了六字真言,即“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即是在研究中提高中成药的生产原料及质量放行的标准,将一些药量含有限制或者微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修订了检测的目标,纳入检测的范围。“严要求”就是严格控制制药工艺品的品质、提升制药工艺的水平。

1.2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

人们往往重视的是药品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因而导致对中成药的再次开发的研究技术较薄弱。再加之制药工艺品质低等技术因素导致中成药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同一生产产家不同批次生产的药物或者不同产家生产的同一款药物在化学组成成分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药品药效的稳定性以及临床疗效甚至还极易会造成临床上的一些安全隐患。由此观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是阻碍中成药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素。

1.3中成药制药过程节能之难

低碳经济是当前各行各业所追求的发展战略,如何促进中药制药过程中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废品垃圾、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生产设备的生产利用率、催生生产新工艺,是当前中成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之难

中成药制药的各个环节密切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可以说制药工艺各个环节的精准操作是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的奠基石。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中药制药过程中,工艺操作却缺乏精准,有些工艺甚至呈现出粗放式。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制药工艺参数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控制。综上所述的种种因素都成为了中药制药工艺品质的瓶颈。

1.5中成药生产质量检测风险之难

虽然在医疗领域出现中成药产品质量问题的事故层出不穷,但还是缺乏中成药生产质量事故预警的机制。根据生产需求,建立质量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估机制,检测生产工艺的质量,对生产数据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加强对生产质量全过程的监测[2]。

1.6中成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之难

中药的制药过程是及其复杂的,因而制药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一直是中药质量控制领域内的瓶颈因素。控制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较落后、中间体质量检测指标尚不完善、制药信息的缺乏导致难以实现对制药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推动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的控制技术创新发展是中药制药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2新时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医学领域陆续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代技术改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特征的技术变革。第二代技术革新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制药设备更新以“三化”为特点:自动化、管道化、半自动化。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抓住了新时代技术革新的浪潮,创新发展以“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制药技艺革新的目标,推动中药制药工艺实现跨越式发展[3]。通过对新一代中药制药技艺的探究发现,在新的时代诉求下,中药制药工艺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

2.1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的创新

中药制药技术一般是利用PAT技术实现对制药过程的有效监控。通过集成方式对制药过程进行化学、物理、数学和生物等风险监测,辨析出可能引发制药风险的因素,实现中成药质量的控制目标。

3中药制药科技创新构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创新对中成药的制药技术突出了创新的技术诉求。我们应抓住这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机遇,自主创新实现中成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制药工程的技术创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促进中成药工业技术的创新飞跃。大幅度提高中药质量,实现制药技术的升级更新,推动中成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曹光明.中药制药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践[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12(05):186.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第3篇

制药产业结构调查报告:

一、xxx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xxx的中药材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上乘,分布面广,蕴藏量大,发展制药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做大做强制药业,这对促进xxx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增加投入,打造产业经济火车头是xxx省发展中药现代化的精彩起笔。为促进企业更快发展,省财政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及每年1500万元的技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新药和进行GMP改造。同时,捆绑省发改委、科技厅、农办等部门建设资金,形成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扶贫贷款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至xxx4年底,全省医药生产企业增加到194家,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6亿元,建成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xxx期间,xxx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迅速崛起,中药生产企业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收购、兼并和重组,一批重量级企业脱颖而出。xxx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沪上市,xxx汉方制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xxx神奇制药有限公司在沪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xxx信邦药业、xxx新天药业已通过中国证监会辅导验收。全国百强中药工业企业中,xxx有5家,28家企业销售收入进入全国500强,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龙头。资源是宝,研发是魂。xxx省药业企业咬定深度研发不放松,由原来只能生产丸、散、膏、丹四大传统剂型,发展到能生产滴丸、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冲剂、口服液、泡沫剂等27个剂型;饮片生产企业从无到有,生产品种现达百个以上。现就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产品达6个,超5000万元的有6个,两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xxx1至xxx4年,全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产值从33亿元增加到63.1亿元,年均增长18%,中药制药业已成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现,在全国中药行业中大放异彩。

自上世纪90年端伊始,迄今xxx已有医药生产企业156家,其中民营企业占72.56%,经济规模占行业90%以上。随着大量民间资本的集聚,xxx4年该省药业总产值达63.07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约60倍,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制药企业上缴的税收成为一些地方财税收入的一大支柱,全省医药工业产值年增幅保持在25%以上。一个地区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转换、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转换创新能力,又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分析xxx制药业飞速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吸取经验、获得启示,从而推动xxx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升级,实现整个xxx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二、xxx制药业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1、区域产业专业化

要实现xxx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就必须从创新能力的视角出发,谋划该产业在xxx的发展之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跟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决于这个国家、地区创新系统的能力,而区域产业专业化的实现程度却是一个地区能否形成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目前,xxx已建成修文扎佐和龙里谷脚两个部级医药工业园区、六个省级医药工业园区,相继建成33个示范基地和29个中药、民族药科研机构,但是产业专业化实现程度仍显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规制和产业组织政策体系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产权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公平、公正、公开的运行规则尚未完全确立,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产业经济效率;第二,条块分割严重,政府职能未能有效转换,使该产业进入壁垒低,退出机制难以建立,企业竞争十分突出。

区域产业专业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对区域创新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国家创新系统所不能替代和解决的,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来解决。因此,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必须提高区域产业专业化的实现程度。一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通过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中小企业的集聚。二是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分工优势,使得该区域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具有自我催化、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运用区域创新系统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各种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运用区域内大中型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扩散,不断生成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专业化实现程度。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宏观背景下考察,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借助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再上升一个层次。也只有如此,上面所提到的xxx药业发展的两个瓶颈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2、区域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使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商品等高度密集,可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更容易获得新客户的认同,比单个孤立的企业更快掌握消费趋向;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很方便获得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内行业相同或相近,企业间的竞争较之集群外更激烈,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所有与此技术有关联的企业都会面临新的机会,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率先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使集群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贬值。这样将使一批相关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因此要大力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完善产业集群市场竞争的机制和规则,推进产业集群的市场化进程,为产业集群提供土地、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的区域集聚;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切实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企业指导等服务。

二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为产业集群区域内各层次人员的交流提供有效的沟通空间,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产、学、研结合上进行创新,把企业研发与专业研发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研发机构为依托、辐射周边区域的研究开发体系,然后凭借产业集群的便利条件把开发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是改善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环境。突出宣传集群企业的形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形成商品的产业区声誉,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要积极扶优打假,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

四是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集中力量,加大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交通、通信、能源环境,为产业集群的进出和招商引资,招贤纳才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3、区域创新能力赋予产业结构新的内涵

xxx省现已建成的修文扎佐和龙里谷脚两个部级医药工业园区,整体的构建思路就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圈,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赋予产业结构以新的内涵。区域创新体系是一定区域内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创新源,教育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要素功能的发挥。只有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时,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显著提高。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赋予产业结构以新的内涵。原因在于:一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将导致根本性创新的出现,形成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和新的经济发展轨道,打破技术体系内在平衡以及技术个体间的原有关系,使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而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又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二是在区域经济体系中,产业之间存在着前向或后向关联关系,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将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业之间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使一个产业的创新依次向其前、后关联产业扩散,促其发展创新,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依托的重要条件之一。

4、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安排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确立起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动性,逐步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中国加入WTO后尤其如此。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抑制了中国产业发展从进口到自主开发的中间阶段仿造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必将促使中国以仿制为主尽快转向以自主开发和购买专利为主。从目前情况看确实存在一些困难,有很大压力。尤其是医药工业,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至今尚未形成自主开发体系。加入WTO后,医药产品的关税降至5.5%~6.5%的水平,进口药品将冲击国内医药市场,从而影响医药工业的发展。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今后药品的生产,要么自主开发,要么购买专利,两者都要增大成本,尤其是后者。这就迫使国内医药企业在其他方面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速新药的研制,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第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将使国际规则和标准在国内市场上起到重要作用。医药产品是一项特殊的商品,国际卫生组织为确保药品质量而制定和执行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国际上都把是否实行GMP看成药品质量有无保证的先决条件。而目前中国医药生产企业除中外合资企业和国有骨干企业外,能达到标准的为数不多。入世以后,GMP管理规范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的质量标准,如果没有GMP证书,中国的制药企业不仅没有办法跨出国门,就是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立足。到目前为止,xxx通过GMP认证的共有123家药品生产企业的19个剂型、325条生产线,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近20%,也就是说,在xxx180多家中小制药企业中,还有150多家未能越过这个门槛。因此,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必须适应规则、掌握规则并合理利用规则,这是惟一可行之路。

第三,技术开发更为困难,新技术产业的延伸发展受到影响。我国的传统产业需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去进行改造,新技术产业目前还只处在掌握零部件生产技术阶段,有待攻克产品整体的生产技术。因为技术积累的进展缓慢,技术开发必然会受到国外先进产品抢占市场的打击,产业关联的进程受阻。市场放开后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进口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制约国内新兴产业的技术扩散,国内产业之间关联薄弱的状况将难以改善,我国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xxx许多企业斥巨资完成GMP改造后,生产环境和硬件设施大为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提高,但原创性新产品研发及原产品二次开发难以跟进,运营成本高,负债率相对较高,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新药开发难、人才断层、信息闭塞等问题接踵而至。

三、xxx制药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xxx制药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xxx制药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有75家药品生产企业顺利通过生产质量体系(GMP)认证,85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标)和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营质量体系(GSP)认证,企业逐步做到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xxx5年还组建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作为实施国家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生产开发项目之一。这使其成为继四川、吉林后得到国家批准的第三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建设基地省,年销售收入从1亿元迅速增加到50亿元,同时xxx省申报的158个苗药品种,有156个品种通过医学审评,占申报品种数的98%。154个民族药品种顺利通过医学审查,取得全国五个第一(申报数全国第一、通过率全国第一、药品剂型数量全国第一、销售量全国第一、民族药的生产厂家GMP通过数量第一)的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全国并没有获得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与制药大省、市比较,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

通过对xxx省制药企业的考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甚至是致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仍还没有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规模小,以贵阳市为例,目前贵阳市共有制药企业100多家(差不多占了xxx全省的一半),但年产值上亿的企业只有益佰、益康、同济堂等9家,上10亿的只有xxx神奇一家,远不能和北京的同仁堂(年产值16亿)、广州的白云药业集团(年产值53亿)等相比,很多制药企业只有几千万;第二,制药企业的药品剂型上单一或者是在药理及疗效上的重复,有的只一、两个品种就是一个厂,所生产的止咳化痰、类风湿、风湿性疾病类、妇科疾病类、心脑血管疾病类药品,在全省的制药企业中就存在不少重复;第三,从事新产品的科研开发能力弱,高科技人才十分紧缺,产品缺乏品牌意识、竞争力弱、管理模式落后僵化,不少企业到现在还处于租厂房、买药方、制胶囊、促销售的境况;第四,融资能力十分弱小,除银行抵押贷款以外很少能从社会上募集到企业所需要的发展资金。

2、xxx制药业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xxx省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使xxx成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有中药材4290种,蕴藏总量达6500万吨。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xxx就有326种,占88.10%,各地州市的中药材品种均在千种以上。川广云贵,地道药材。xxx省的中药材不仅品种多,蕴藏量大,而且素有地道药材之美誉,珍稀名贵药材主要有珠子参、艾纳香、牛黄等;地道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石斛、厚朴、半夏、吴茱萸、黄柏、野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黄精、金银花、桔梗、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5种。xxx省中药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种达100多种,出口品种90余种,天麻、杜仲、朱砂等在古今中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地道野生中药材引种、家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野生变家种、家养,引种成功的地道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石斛、艾纳香等70余种。

xxx省的中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产业开发的前景广阔。五倍子、山药、刺梨、猕猴桃、鱼腥草、银杏、银耳、魔芋、苦丁茶等的生产,目前即被列为绿色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项目。同时国家推进中药业现代化,为医药业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组织保障和措施保障;绿色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为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xxx省巨大中药资源优势的发挥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在开发利用中药资源优势中建立起的产销结合的公司加农户的灵活机制,为制药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的独特疗效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加上适应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潮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均放宽了中药的准入条件。目前世界天然药品年贸易额已达180亿至xxx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家长期以来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经营体制影响而对我国中药出口设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将被取消或大大削弱,我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成药将可以大批出口到西方工业化国家。

加入世贸组织也有利于我国中药产权保护,有利于中药工业的长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当一部分化学合成药都面临着进一步开发知识产权问题。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我国医药行业可以在中药、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领域获得大量国际专利,为中药业乃至整个医药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战略优势。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药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现代化中药、实现以现代科技手段阐明其药效药物质和作用机理,让传统中医药优势、特色和现代科技密切结合,规范化、标准化地生产,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能为国际市场接受且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化过程。我们要抓住国家批准xxx省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机遇,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目标与任务是:抓住一个重点(药效物质基础)和两个主要环节(有稳定和高质量的中药原粉,有保证产品质量的先进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现代药物剂型);重点培育与扶持一批具有xxx特色、市场前景广阔、临床疗效确切、生产条件及企业管理俱佳的xxx中药、民族药生产基地与制药企业;引导和培育xxx省的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xxx省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逐步形成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并大力支持研制与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二类以上新药,大力发展新剂型制剂与新产品。

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要突出xxx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药物特色,促进xxx中药、民族药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争取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xxx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研究开发体系、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保障服务体系、中药现代化产业市场网络。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走特色药业中药或民族药的道路,同时质量标准要提高,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药材的质量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首要环节。因此,一些重要的中药材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生产基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 学科; 技术平台

进入 2 1 世纪,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由传变迅速的恶性传染性疾病转向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1]。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国家科技部、省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开发部门均制定了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省委、省政府在2002-09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制药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阐明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发展目标、工业重点、政策措施等进行了部署,针对制约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新药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研究问题,明确提出在其后的4年中, 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中药产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等。贵阳医学院党委、院行政紧紧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部署, 一方面积极争取省里的资助,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了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挂靠学院科研处为管理主体单位,由3个研究所,共计10个研究室组成。以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登记备案号:5220010323-a-0003)。

平台建设是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研究基础,目前我院已经拥有贵州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工程中心、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贵州省毒性检测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获得了多项资质,对贵阳医学院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支撑条件,使我院成为贵州省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支柱力量。但是要适应中药民族药与现代医药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整与整合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加快相关研究室的建设。

1 新药筛选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平台

中药、民族药单位药物即为1个复方,如何根据传统的功能主治,进一步凝炼并表达其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模式,寻找活性成分/组分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基础。建立活性化合物和活性样品(天然产物样品,生物工程样品)的确证筛选方法和系统评价体系,通过初步的药效、药代和毒理学研究,确定具有开发研究前景的先导化合物;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最终确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进入全面、系统的新药临床前研究。因此,筛选模型是中药、民族药成为创新药物的活性基础平台。利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靶点,研究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微量、快速、准确的新型药物筛选模型和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水平和效率,发现具有新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研究高通量药物代谢和药物毒性的筛选模型,提高药物开发前景的早期预测准确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研究开发一批能够准确反映特定药效的现代药物筛选新模型(包括整体动物病理模型,组织器官水平的筛选模型以及其他类型的药物筛选模型),寻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药[2]。有必要充分利用我院现有分子生物学与干细胞等学科优势为依托,构建相关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平台研究[3]

贵阳医学院自2001年筹建临床前药理研究所,我院药理活性评价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又密切结合国内现状的特点,为我省创新药物的药理毒理评价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横向经费已经成为我院科研经费的一部分。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能结合国际国内创新要求的新模型和新方法。我院在地方病的研究尤其是氟中毒、砷中毒等地方病研究方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了相关的动物模型,适应我省发展的要求。其次,对于国家疾病治疗的重点病种,如心脑血管病药、抗肿瘤药等研究要建立既符合传统医药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新模型和新方法,尽量按照国际规范制订标准操作规范。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是我院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但是,由于我院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分析仪器及研究方法滞后于国内的研究。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我院的优势学科,我们可以建立研究生物大分子及复方药物药代动力学新方法,系统地开展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组成的体外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技术平台,在药物研究与开发早期对候选化合物的代谢和毒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可以提高候选化合物的新药命中率。

3 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自反应停事件的发生,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药、民族药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此密切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国家开始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进行规范。目前,贵州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贵州省暨贵阳医学院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在我院进行筹建,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促进我院相关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发展的良机,筹建一个现代化的安全性评价中心。除进行相关的动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学和毒理学的新进展,研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实验、反复给药动物一般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模型,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器官、组织病理评价系统;研究适合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药物如基因治疗、转基因药物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毒代动力学关键技术,跟踪国际毒代动力学前沿新技术,完善我国一类新药的临床前安全评价。

4 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而任何研制药物成为药品被临床广泛应用的过程,必须经过现代随机、对照、重复、盲法、均衡的临床多中心对照,才能最终被国家最高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单位认可,批准生产后真正成为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2008年我院附属医院申报临床试验基地,获得了卫生部批准,为我院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种族特性的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尤其是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的特殊人群种族特性的评价体系,对保证贵州人民的进口药的使用安全,同时为我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针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药物类型,研究能够准确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保证新药及时、安全用于人民的防病治病[4]。

5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究平台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三千八百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三千七百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土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茱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银花、桔梗、 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但是,植物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技术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的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建立这些共性技术的试验平台,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证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组建贵州省种植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实验室,促进我院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学科发展。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是个持续进取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在传统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目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我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科研特点和科研技术势力,充分利用目前的政策优势,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和实验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我省乃至我国中药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促进我院的科研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对创建西南一流且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提供一定的学科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祥春,彭 佼. 对中药现代化认识与实践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1664.

[2]石建功,王素娟, 莫顺燕,等. 高通量技术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应用, 2003,5 (4): 48.

[3]陈伟光.中医药动物模型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关系的思考[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6): 2347.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创新系统;农药行业;绿色;环保

农药行业既是一个支农部门,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部门。最早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等,但因其难以降解,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淘汰。后来改用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然而它们的毒性太大,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于本世纪初逐渐被禁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出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相信未来,绿色环保的农药将不断涌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农药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与系统创新的视角探索农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洞悉农药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需求拉动与农药行业212艺发展趋势

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又被称为市场拉动型创新,是指创新的想法来源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企业为此而采取新的技术和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求拉动观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认为市场(消费者)对技术开发的产品选择、技术路径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市场变化使农药行业的工艺创新出现了新的趋势。wWW.133229.cOM

第一,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

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草甘膦生产工艺的提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除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其中,草甘膦约占除草剂总量的30%,近年来,草甘膦销售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已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农药销售额的首位。欧盟农业大国大面积种植抗草甘膦作物(如玉米、大豆)以及可再生能源战略所引发的生物能源需求是造成草甘膦旺盛需求的主要原因。

需求加快了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革新,生产草甘膦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药创制工程中的草甘膦创新生产工艺研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甘氨酸法草甘膦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江山股份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连续化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优化了草甘膦的生产工艺。

第二,农药生产技术环保化趋势。

以往使用高毒农药虽然有较高防效,但存在污染危害严重的弊端。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作物产品中残留期长,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还威胁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高毒农药的生产与使用,如我国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其在农药中使用。对更高质量更安全食品的需求“倒逼”农药行业推动技术的绿色化,如原料的绿色化(dmc代替光气),催化剂的绿色化(taml活化剂代替tempo),以及一些绿色合成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在农药行业中得到应用。在市场推动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下,预计至2012年莠灭净一步法绿色合成工艺、高品质甲基嘧啶磷清洁生产技术将覆盖全行业,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清洁生产技术及乐果原药清洁生产技术将达到80%的行业普及率,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回收技术、常压空气氧化产二苯醚酸技术等将达到30%-50%行业普及率。

二、技术推动与农药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理论表明,科学与发明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之一,因而科学和发明的积累也是决定人类社会技术发展趋势的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被公认是“技术推动”论的代表,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是科学与发明,创新活动的步伐依赖于科学进展。农药行业亦是如此。

第一,农药的研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

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相随,科学发现与科学发明预示着农药行业的发展方向。综观农药行业的历史发展,农药产品从最原始的天然药物型发展到近代的无机化学型,再到现代的有机化学型,直到当今的有机化学型、生物化学型和生物型共存,这一过程是与科学和发明的不断推进而相对应的。历史上化学学科的发展早于且快于生物学科,客观上为农药产品最先使用化学技术提供了条件。而无机化学技术的较早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无机化学型农药的较早应用;随着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农药产品开始向有机化学型转变,有机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技术研发的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快速进步为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创制开辟了广阔空间。例如,病毒和害虫由于不断进化而产生了抗药性问题,要求农药行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加以应对,而新农药的创制则是对数量庞大的各种化合物进行逐次筛选的过程,正是由于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对农药研究的渗透,使得新农药的创制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一批支撑新农药创制的核心技术,如合理药物设计、靶标验证、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等;随着农药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农药产品开始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化合物筛选空间的明显缩小也造成了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兴起的生物科学,为创制新型农药产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如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等,与农药研究紧密结合,以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和验证新型药物靶标为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至此,农药已经不完全属于化学品的范畴,它开始向生物化学型产品、甚至是生物型产品转变,并体现出汇集众多科学技术于一身、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的产品特点。

第二,生物农药的外延不断被拓展、内涵不断被深化的趋势。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包括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之间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且能迅速分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并且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生物农药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生物体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而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物质若可人工合成,则合成物结构必须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具 有农药作用的细菌100余种、真菌500余种、病毒700余种、植物4000余种,再加上线虫和微生物代谢物——抗生素,其数量蔚为可观,这将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非常丰厚的生物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生态多样,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还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目前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料种类达30余万份,这为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发生物农药,目前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77个品种,占有效成分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的7.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起步较早,如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bt杀虫剂的研究,此后针对应用情况不断加以改进,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用bt制剂与阿维菌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复合增效的方式,成功研制了bt生物复合杀虫剂抑虫啉和克虫威,其杀虫效果良好,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总之,我国在生物农药菌种引进、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都将大有作为。

第三,有机化学农药研制的绿色化趋势。

在观察到生物农药越来越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现有的有机化学农药的绿色化在技术上仍然大有可为。例如,作为除草剂作用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有关其良好应用的报道也不多,相比之下,目前草甘膦在除草剂农药中仍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就杀虫剂农药而言,在技术上属于第三代的拟除虫菊酯类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后至今平稳发展,在我国,菊酯类农药正在快速取代之前的高毒农药,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由于生产工艺不复杂、成本较低和药效高的优点,在农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占有率显著领先,而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四代以吡虫啉为首、以吡啶杂环为主体的烟碱类农药,在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含吡啶环农药不仅高效、低毒、药效期长,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近年来已覆盖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成为当前农药创制的方向之一。针对我国目前的农药生产和运用技术来看,有机化学类农药还是存在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仍主要依靠单个农户进行,生产活动零散而不集中,施药技术落后,还是倾向于使用现有的化学农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农药的实际应用。其次,与国外精湛的生产工艺相比,我国化学农药在制剂环节上的工艺明显粗糙,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等精细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我国农药剂型不足,主要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占60%,平均每种原药加工5-6种剂型,而发达国家则在30种以上;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对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进行了大面积产业化开发和推广,但时至今日,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型的水性化农药新剂型,依然只占全部制剂登记数的约24%,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我国农药制剂的技术趋势应该是以固体形式代替液体形式、粒状形式代替粉状形式和水基形式代替油基形式,并以装运施用方便、有效成分高分散度、对靶体高沉积量、使用形式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

三、创新系统与农药产业组织创新的趋势

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在创新系统中,核心是知识与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必须有载体,载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组织,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载体。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并不是依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线性路径,相反,它是以复杂的反馈机制与科学、技术、学习、政策等的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因此,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被置于研究的中心,而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促进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的制度安排。从农药行业来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行业创新系统正在形成。

第一,创新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正在形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占全球农药销售额80%以上的仅为世界排名前8名的农药跨国公司。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较多,缺乏规模结构的相对优势,原药产量达万吨以上的仅有3-4家,5000吨以上的也只有10家左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农药产品供过于求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农药行业的集中度偏低,这使该行业进一步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有着较大的潜力。

我国农药行业集聚度在1998-2007年持续上升,衡量空间分布的指标gini系数、crl、cr2和cr8(分别为排名前1,3,8位的省份占全国份额的绝对比)都有一个显著提高的过程(见表1)。苏浙鲁冀鄂五省占据排行的前5位,其中江苏省在10年中始终保持销售收入的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农药行业在省域范围内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农药行业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可以吸收行业中相同、相近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化和网络化并存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上的重构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相互学习,形成氛围活跃的区域创新体系。

由于农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可以预见,随着农药行业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收紧,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发展趋势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核心能力的成长,由此带来了产业组织革新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创新体系意义深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能力。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趋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