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1―0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是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无疑,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展现出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1对中医药现代化内涵与方向的再认识

1.1中医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据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由此中医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中医药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与现代学术思想的结合、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和规范,让中医药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研究开发出安全、稳定、可控的中医药。显然中医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目前中医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医药模式;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医药)模式。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医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医药现代化模式,实际上中医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中医药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但也离不开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1]。

1.2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反映着现代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经受了数千年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因此,应当在中医药自身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与应用,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新药研究开发、中医药生产、质量控制和中医药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应把握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精髓,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不断强化中医药的优势,使中医药现代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2]。

1.2.2要正确看待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医与中医药是我国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基础理论上,两者的概念、范畴一脉相承,完全相通。辨证论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在药上,并通过临床用药来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握其相关性,认识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到中医与中医药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以中医现代化为重要前提;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中医现代化。

1.2.3要注意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还很薄弱,应当参考国际上有关法规,针对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普及并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提高专利技术水平。同时,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要有现代化的人才来实施,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现代化专业人才。要致力于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确保中医药现代化开创性工作后继有人,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1.3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3.1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医药产业。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具体实际,引导我国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医药生产企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集团。

1.3.2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医药。应以市场为导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鼓励多途径、多方法的发展。复方制剂和有效成分筛选,是两条不同的研究开发思路,同样需要,也同样要促进发展。包括提高饮片质量,积极开拓和发展饮片市场;中医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与开发、现代中医药新剂型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中医药跨国产业集团形成等。

1.3.3建立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研究开发现代中医药涉及多个环节,既需要充分的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又需要严格可行的标准规范的约束,还需要有符合标准规范的单位进行验证和评价。因此,建立符合相应要求的我国现代化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体系,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包括加强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建设中医药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中医药信息工程体系等[3].

2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必然性分析

2.1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2.1.1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就药业而言,中医药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因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大量的中医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专利,从而符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2.1.2人类发展观、消费观与医疗保健观的转型,要求中医药现代化。实践表明,世界需要现代化的中医药,中医药符合全球“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因此,中医药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它们多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中医药业发展。而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宗旨,就在于让几千年发展积累并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为全人类作出新贡献。

2.1.3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提倡,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增强,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理念成为人们生活观的主流。尤其绿色已经成为安全健康的代名词,成为人们衡量和判别衣食住行优劣的标准;绿色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追求高生活质量消费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标准,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显然,这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与土壤。

2.1.4中医药所特有的活力、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要求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医疗保健活动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持续高质量地保证人的健康。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健康观相对应,中医辩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能够适应人们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健康需要,重视对人体的全面调整和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2.2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客观性分析

2.2.1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医学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扬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善于吸取和借鉴所在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不断充实发扬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如早在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就吸收了包括阴阳家、道家、儒家等诸家先进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梁朝时,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已为我国医生所利用;《千金要方》等书中收载了一些印度方药和治疗方法等。因此,今天中医学当更有必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2.2.2医疗患者群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变化迫使中医药必须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呈加速度向前发展,新技术正猛烈冲击着人们的意识结构,尽管有一股又一股的返朴归真文化思潮,使得人们逐渐抵制有毒副作用的化学药品,信仰中医药和自身肌体的和谐。但现实更多的表现是,接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一些数人不信任、怀疑甚至排斥中医药,使得当前中医药的患者群呈紧缩状态。科学发展靠的是自己的生命力。中医药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就是不断地强壮自己,吸收营养,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利用的东西,从而把中医学丰富充实,让现代人理解接受,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4]。

2.2.3中医药现代化能给每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带来实惠。已有事实表明,提高中医水平不仅有助于保留和发展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医学体系和一系列强身益寿的措施方法,而且中医药现代化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药、针灸、气功治疗的作用机制,都以现代的科学和语言加以阐明,使历史悠久的中医学具有现代科学的内涵,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而且也能会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中医药现代化还能带动与此相关的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谐。

3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与对策

3.1政府与科技界应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国家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此对中医药产业起到引导、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通过对重大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立项,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瞄准国家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建议国家在资助中医药技术项目时要有大手笔的投入和瞩目性的标志。其次,在立法、制度和市场方面,政府也要为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权益保障、咨询与服务,特别是在建立科技成果孵化机制方面,不妨设立经纪人制度,帮助风险投资企业和中医药技术研究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再次,对技术相对贫乏的西部地区,不但要进行资本扶持,还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予以扶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有植物药优势资源开发型的中医药企业。最后,科技界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中医药企业需要的机遇,面向市场和社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亟需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将成为中医药企业管理的热点。

3.2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中医药观念必须创新。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并使受众都能接受,非常难。而中医药的现代化相对较易,中医药现代化搞好了反过来会推动中医现代化。在创新中医药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传统中医药的科技含量,就能使中医药不仅站稳国内市场,而且进入国际市场。其次,中医药理论必须现代化。对于成分复杂、现代医学尚未能够完全弄清其奥秘,但屡试不爽、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草药,有必要探索建立中医药自己独特的标准,让“洋中医药”与中国中医药的标准接轨。再次,要善于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在世界中医药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为保护中医药科研单位、企业或个人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卫生部了《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从而强化了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下一步,相关权威部门应尽快协调制定出一整套切合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专利法规,防止中医药传统知识继续流失。最后,要加强组织协调。包括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3.3中医药企业应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调整产品经营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尤其要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经营和市场推介,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二是强化中医药企业内部管理,转变经营方式,搞好资本运营。要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最大化、优化配置、保值增值等目标,盘活存量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吸收优良资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保市场竞争优势。三是注重市场开发,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市场开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寻求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看到老年病用药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妇女、儿童用药及预防性用药、保健和营养药物市场广阔,也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四是中医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产业化相互渗透,实现双赢。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自己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五是创名牌效益,开拓国际市场。要用名牌优质产品引导国内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中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型产业方向发展。六是建立规范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使之成为国际传统药物研究开发的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振华,中医现代化可能性的质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0.

[2]刘力红,思考中医,第2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

[3]杨久炎等,中医药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安全重大战略产业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04期.

[4]张慧等,陕西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探析[J],中国现代中医药,2007年07.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93-01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 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

1996年英国的Middesex 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6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中医人才:当前我国中医缺少的是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的优秀中医理论人才,也缺少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学教育来看,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同时中医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脉象、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及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2.2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导致违背客观规律。

3 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3.1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还要对药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现代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也要讲透,即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

3.2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及多学科研究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完善中医理论,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研究和学术发展研究等,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把握和利用好中西医相互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

同时近年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医学也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忽视的力量。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要从其诊疗原理出发,保持和发扬其优势和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要达到这个需求,就要赋予传统技术的现代性,必须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如: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将是中医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4]。

4 结束语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渐进过程,需要中医界花很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对祖国医学进行系统挖掘和完整的继承,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吸取中西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之长,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立平,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医现代化2007.3

[2]韩亚男,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中国中医药,2005,1(1):50-51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现代变迁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81-03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1]。然而,这个几千年来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医药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正面临现代化的转型与重塑。

1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的现代变迁

1.1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模式正在弱化彝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在历史上虽历经兵燹,依然是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主要的卫生资源,名医辈出,名方名药享誉国内外。然而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口传身授为主的族内传承方式一直以来是我国彝族地区人民传承医药知识的主要方式。曲焕章的“万应百宝丹”、侯怀仁的“黑药”和王子荣的“无敌药膏”都是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在彝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乡土医用药经验,遴选验证,不断改进用药配伍,提升临床疗效,从而创制成功的彝药品种,是云南历史上的三大名药。与此同时,有些彝族乡土医以师承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元江县洼侄区罗侄村李仕甲,精于内、外、妇、儿诸科。民国二十九年,招收本村李长生和白村的李开文、白佑三等人为徒,传授彝医技术,一代一代的延续[2]。云南彝医名老专家王正坤师从玉溪峨山彝医董怀兴,将师传口授的知识系统整理,收录入《彝医揽要》一书。张之道先生四处拜访彝族名医,收集各种彝药的用药经验并加以实践,培养了大批门人弟子,使彝医药代代相传。

然而,彝族传统医药在现代传承中面临诸多问题。①彝族医药文化传统传承模式比较封闭,往往限制在本支系、本地区、本家族内部,没有交流、不利于发展。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彝族社会内部形成了较多支系,分为六大方言区,文字复杂各具特点。彝族医药文化同彝族社会的发展一样,因地域不同而呈现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3]。传统传承方法强调记忆与体验,文字记录较少,“秘而不宣”、“传内不传外”等的封建思想又使得宝贵的家族用药经验、治疗技术由于没有“适合”的继承人而失传。②现代医疗体系林立,对彝族医药文化形成强大冲击。省级甲等医院、县级乙等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各种诊所使本就被贴上“科学性”标签的西医触手可得。随着国家“新农合”的进一步推进,老百姓到正规医院、卫生院所(室)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许多人不再找民族医生就诊[4]。③彝族乡土医面临非法行医的身份困境。目前的执业医师认定考试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与彝族医药文化完全不同的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以至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彝族乡土医被阻隔在认证考试之外,更加无法进入国家医疗体系中行医。虽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对经多年实践“确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人员进行集中考核认定与规范管理,解决其合法执业资格问题,但彝族乡土医合法行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④彝族年轻人宁愿选择进入城市打拼,也不愿承习传统医技医术。当一名彝族乡土医由于认知度仅限于当地群众,对外界没有任何宣传,本就收入微薄,有时还需对生活艰难的同乡贴钱治病救人,这样的营生方式,不再为现代年轻人所向往。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城市化进程,以极大的引力吸引着彝族年轻人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外来人口。彝族医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现代社会变迁和转型的速度,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方式处于不断弱化状态。

宝贵的彝族医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由于后继乏人、保管不善等诸多原因而流失,其速度之快,始料不及。目前,彝医诊疗方法的掌握者大多年事已高,且普遍没有继承者,潜在传承人数量极少[5]。医术、秘方、经验、思想正在因长者的离世而失传。云南省个旧市保和镇李仲芳毕摩收藏有一部《彝药书》,具有较高的医药研究和实用价值,但他去世时被作为随葬品烧毁[6]。

1.2现代传承模式的重塑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使中华大地发生了从物质生产到观念文化的重大改变,这也涉及到广大少得褡迳缁幔即广大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现代化进程中也获得了重塑和发展,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型[7]。文化传承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的转型、变革必然带来文化传承的转型、变革。彝族社会生活在经历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彝族医药的传承模式也正经历着现代化的重塑。

建国初期,在当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彝族医药得到抢救性保护与传承。云南省楚雄州从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对彝族医药资源进行三次大规模调查,分别始于1970年、1978年和1984年。其中,197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为更好地发掘和继承彝族医药遗产,组织了一百余人的专业队伍,在州内广泛开展彝族医药普查工作,除发掘出彝文医药书籍28本外,还系统整理鉴定彝药标本1013种,出版我国解放以来的第一部彝药专书《彝药志》。该书既有彝药名也有汉药名,以笔画为序,共收录103味药物[8]。1984年5月,四川省卫生厅、凉山彝族自治州科学委员会组织召开彝医动物药的科学鉴定会,来自天津、内蒙、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的医药专家、教授和有关方面的科技人员,一致肯定彝医动物药的用药经验及其新药发展的价值,论证了其科研依据。此次鉴定会对我国现代彝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省玉溪地区药检所、峨山彝族自治县药检所经过两年多的调查、采集、鉴定,精心筛选彝族药物23种,共同编写出版《峨山彝族药》,介绍当地人民喜用的彝族药。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当地省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彝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推进。2016年4月云南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召开彝医药古籍文献及名老专家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启动会,提出举全省之力完善彝医药理论体系,推进彝医药学科体系建设,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源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1951年12月1日实施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对于用草药土方治病之民族医,应尽量团结与提高。”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指导性规划,对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为民族医药的发展规划了蓝图。正是在当地政府政策上保护、资金上支持的大背景下,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彝族医药传承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王正坤与弟子共同完成彝族医药领域最系统的研究成果《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挖掘整理与传承研究》,该成果否定了“彝族医药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错误观点,梳理了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揭示了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获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民族医药传承贡献一等奖,是彝医药领域唯一的一等奖;罗艳秋、徐士奎等我国第一批彝族医药学博士,作为彝医名老专家张之道和王正坤学术思想的整理者和继承者,经云南省卫计委批准,开展了首批彝医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整理研究工作;并获得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分别从文献典籍、文化遗产、发展历史三个方面对彝族传统医药开展系统研究。

当前彝族医药传承工作取得不菲成绩,这与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密不可分,但民众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尚未得到有效建立。

1.3专业化与多元化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初步形成在现代化变迁中,彝族医药正经历着从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模式向以专业化与多元化传承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转变。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在推动着彝族医药走出族内,为族内外的有识之士研究、运用、开发和创新,经历着以专业化与多元化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的重塑。

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在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模式中得到体现,涉及彝药企业、医疗单位、研究院所、学校教育、药材种植等多个行业。自 1914 年彝族乡土医曲焕章研制出云南白药并产业化以来,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的传承方式得以逐步展开[9]。目前,云南省已经形成部分重要的彝药生产企业集群,彝族医药企业林立,不同规模、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是彝族医药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份[10]。楚雄州中医医院于1983年成立彝族医药科(民医科)及制剂室,后经云南省卫生厅批准,于2003年组建为云南省彝医医院[11]。全国目前有3家彝族医药研究所,四川西昌彝医药研究所下设有彝医门诊部。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招收第一批中药学(彝药学)专业本科生,实现彝族医药现代教育传承零的突破。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西昌彝医药研究所及国内部分彝药企业开展彝族药材种植项目,对濒危彝药、重点彝药种植技术进行研究与推广。

彝族医药现代传承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但当前彝族医药总体却呈现出重药轻医、重应用开发轻理论研究的态势,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彝医临床机构数量少,这与当前彝族人口数量、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匹配;②彝族医药基础理论有待阐释,理论体系尚需完善,尚未从源头理清彝医药的发展脉络,阐明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③彝族医药现代教育结构有待完善,需开办彝族医学等相关专业教育;④彝医执业资格考试亟待开展,以提升彝族医药从业人员的数量与水平,提升彝族医药科研力量;⑤彝药企业数量多,但未形成良好的整体品牌效应,不如“藏医药”、“苗医药”的市场影响力好。以云南省彝药企业为例,虽以形成一些知名品牌,但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发展状态,彼此之间条块分割、重复生产、产业链条衔接功能薄弱[12]。总之,彝族医药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传承模式正从传统向现代专业化、多元化转变。如何构建适应现代与未来发展的彝族医药传承体系是彝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对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现代变迁的思考

彝族医药文化不仅是治病强身的技术,还是防病保健的知识;不仅是经济增长点,还是民族精神的再现,是整个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彝族医药已经被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好将彝族医药,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和新的魅力,是一项事关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课题。

2.1重点保护彝族医药的核心价值彝族医药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彝族先民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包括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实用知识,同时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生命观的认知,其核心价值就是医药知识及保健文化。实践证明,彝族医药不仅是地方性疾病的有效医疗保健手段,它还对目前现代医学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具有独特疗效,如不孕不育症、生殖器疾病、性病、皮肤病、骨、痛风、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就是要发挥好其治病保健的功用,围绕治病救人这个核心价值深入研究、广泛拓展,使彝族医药在相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这就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彝族医药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传承研究。正确的做法是做好彝族医药文化事业的同时,形成彝族医药文化的经济效益。

2.2增强民众对彝族医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彝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于临床医疗实践,具有独特学术内涵,保留着中国传统医药上古时期的理论源头,是打开秦汉以前中华上古医药的重要窗口,其理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亚于中医药,对中医药具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13]。彝族医药文化在古天文历法的指导下,运用五生十成、十生五成、青线赤线、气浊、哎哺、宇宙八卦、天地五行、天干地支、六色、八方位年等古代哲学范畴,将生命与疾病放入时间与空间中探究,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把人作为“天人相应”的“人”进行观察。在强调“天人相应”这一整体观念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五行元素、疾病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用八卦分析疾病的外因,即时间、季节、气候、外部环境、八方位年;用五行分析疾病的内因,即根据病人的属相、年龄、发病时间、致病因素,分析人体五行的盛衰[14]。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彝族人民的自觉、自信,还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觉和自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好彝族医药文化,扩大彝医药的服务面和辐射面。当务之急要宣传、传播好彝族医药文化历史遗产和最新发展成果,在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形成对彝族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合力。整合各方力量,引入相关学科人才、方法传承彝族医药文化,把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与彝族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2.3遵循彝族医药自身特点构建系统传承体系第一,统一思想,合力推进彝族医药文化事业。彝族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涉及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等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学校、研究院所、质监部门等相关单位,需站在推动国家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弘扬彝族医药文化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整合力量,打破小地方、小F体的利益格局,群策群力、合作协同,共同推进彝族医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挖掘潜力,拓展彝医药服务机构。彝族医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产生、积累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治疗用药经验,因而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也始终离不开医疗实践。针对现有彝医临床机构数量少的现实,云南省楚雄州将所有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所同时挂牌成立彝医医院(馆)。这一举措充分挖掘了当地彝族医药文化积淀,在有一定人才基础的当地医院通过培训拓展彝医医疗机构,不仅壮大了彝族医药队伍,而且挽回了彝族医药的群众基础,更有利于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彝族医药。

第三,投入精力,加紧彝族医药学科体系建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注重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的梳理与阐释,使其条理清晰,为彝族医药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培养彝族医药学科学术带头人;②完善彝族医药现代教育体系,通过彝族药学、彝族医学等相关专业的设立,本、专科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彝族医药文化事业的现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后继人才;③开设彝医执业资格考试,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准入门槛,也是彝族医药学科体系成熟的标志。

第四,精准定位,打造“彝医药”产业体系。发掘彝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统筹运营,用“彝医药”这个大品牌统摄与培育彝族药产业,提升“彝医药”市场竞争力。加强彝药行业间的交流,在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氛围,提升“彝医药”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艳秋,徐士奎.秉承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彝族传统医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67.

[2]罗艳秋,郑进.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5):14.

[3]刘圆,阿子阿越.凉山彝族医药的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377-1378.

[4]王志红,向芯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3.

[5]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增刊):19.

[6]普学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情况汇报[EB/OL].[2016-05-07].http:///Item/7.aspx.

[7]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3):161.

[8]陈桂芳.现代彝族医药研究综述[C].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1996:110.

[9]郭家骥.云南民族文化发展报告[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78-89.

[10]徐士奎,罗艳秋.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药事.2015,29(12):1293.

[11]许嘉鹏.楚雄州彝族医药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0):71.

[12]徐士奎,罗艳秋.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药事.2015,29(12):1297.

[13]罗艳秋,徐士奎.秉承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彝族传统医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67.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4篇

目前在国内许多省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都已是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福建省医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建设尚未形成支柱产业。这与改革开放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越来越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为该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将其培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医药发展优势

福建省医药工业从产品结构看,已有一批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如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那霉素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卡那霉素B为全国独家生产;硫酸奈替米星年产量为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福建省厦门迈克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定位于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专利药的非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五十多个国家近二百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工生产的治疗爱滋病原料药“齐多夫啶”等产品都具有高附价值,为巴西政府招标产品,全部出口巴西。

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是福建省医药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借助中药现代化发力,加速福建省医药发展,加快提高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一)抓住中药提取、饮片、成药3个环节,全面提升中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一批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二)发展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三)支持有效单体、单味、复方中药等提取物开发生产,对地道药材,实行中药标准物提取产业化生产。(四)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地道药材为重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点。(五)中药现代化需要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平台,使其成为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的核心,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加工(饮片)――提取(分离纯化)――新药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该省中药材、海洋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品牌中成药品种,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议步伐是振兴和发展医药工业的大政方针,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生物医药是福建省医药“十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发展医药新产品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是其近期重点突破的科技领域。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基本具备了从克隆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工程菌、培养、纯化制剂等全面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能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已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二类新药“重组人料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重组人料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一批国家一类、二类生物制品新药的诊断试剂也已投入生产。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新型复合型干扰素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

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根据福建省现有专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单位的先进技术、科研力量,采取多种形势构建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科研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重点放在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以及抗艾滋病药物等研发生产。

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十五”末到“十一五”初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生产基因诊断芯片、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十五”末到“十一五”福建省医药工业的10家省重点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14家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并使其医药工业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