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上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同时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繁盛以来,西方体育文化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势强势渗透我国,竞技体育思潮日益冲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导致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危机日益凸显,因此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把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指引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成果和优秀传统,在其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它不仅是人们感情宜泄、娱乐的活动,包含和折射着我们民族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化、政治、艺术、宗教、民族审美心理等[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相统一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也以中庸、和谐等为思想理念,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形成及发展上都深受上述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的内涵其实质就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其强调的不是“技艺的比赛”而是通过“技艺”来达到完善人格,和谐内心的目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过程中,反应出来的价值主体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来讲,人们所进行的一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其本质含义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价值取向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其含义就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总体趋势和总体方向。

(一)立足现代,融汇中西

当下,以欧洲体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世界全球化的态势下已经开始主宰世界体育文化并引领其发展,然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洲体育文化即存在矛盾又存在统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一定要紧跟世界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思潮,同时融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从微观上重新塑造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核心,在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我们不仅要坚持继承与传承,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融汇中西。

(二)树立价值,明晰内涵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国家层面首先必须树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明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唯有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民族传统的发展价值取向。新时期以奥林匹克为文化核心的世界体育文化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观念,但健康已经继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外发展成为体育的核心功能,当下体育与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且与中华民族的养生学息息相关,因此民族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必须树立以健康、养生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同时并将此价值上升为其发展内涵,进而适应现代人民体育的诉求。

(三)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处于世界体育大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我们首先必须从客观上承认它的局限性、地域性、民族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制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的固有价值,虽然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诸如武术、龙舟、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运行项目已经进行了全方面、深层次的改造,但在适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向世界等方面还显得尤为不足。当前我国无论是竞技体育运动还是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都以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唯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的发展却存在着融合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价值取向方面,必须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融入到国际体育大文化之中,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是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坚持的发展价值取向。

结语

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的特殊发展历史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已经日益凸显,发展价值取向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必须认清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融入到国际体育大文化之中,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三个方面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沙艳.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发展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2.

[4]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范文第2篇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关 键 词】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植根深厚的精神物质文化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它涵盖生产、狩猎、渔业、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成员强烈地感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而不属于那个民族”的归属感。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固有的特性

1.2.1 娱乐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4]。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项目,到技艺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嬉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大型文体生活广场,把体育融汇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1.2.2 竞技性 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5]。竞赛活动是自黄帝以来为报答神灵赐福的宗教庆典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已有一定的发展。以民族、以地域构成封建割据时代的国体政体,为生存,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为争夺地盘,兵事纷争;为扩充势力,就得练兵黩武;全民尚武成为弱小民族理所当然的习俗。这种在战争中孕育与创作,在生活中扩大与丰富,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在交往中维系与承传的习俗有着独特的技击、练武和宗教信仰特点,是古代体育竞技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产生于该民族,又流传于该民族,使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的竞赛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起到磨练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网络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 内涵 民俗

2010年4月,我校有幸成为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验区实验学校之一。两年来,学校课题研究遵循着“依托活动,贴近生活,抓住兴趣,扎实推进”的原则,开展“弘扬民族传统节日 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研究。

一、针对现状,确定研究目标

我们学校属于一所九年义务学校,有学生2100多人,生源90%是周边的原企业单位下岗工人的子女,生活条件各方面不是很好。许多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无法顾及小孩,缺失家庭的温暖;小孩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过分的溺爱、迁就,小孩孤僻、我行我素。逢年过节,父母不在身边,老人也只会弄好吃给孩子,至于节日的内涵及通过节日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了。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而我们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奠定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基础的关键时期,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皮亚杰曾经说过:“借助于具体事物支持的活动和活动中获得的教育研究是长久的。”为此,结合传统节日,通过课题的研究,挖掘教育的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亲身感受、体会,从中受到教育。

二、实践与探索

根据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提炼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大致分类: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划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我们开展对学生的思想现状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

(一)“节庆指南”引导小学生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可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但一项关于民众了解节日文化渠道的调查中显示,近7成受调查者表示“听老一辈说的”,而真正能系统了解节日文化的,可谓少而又少,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淡化,那些丰富的节日仪式里所蕴涵的对世界与人生的祈求和寄托和那种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也正在或已经消亡。

针对这种现实,在指导学生过春节、清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课题组编辑了《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节庆指南,实验家庭人手各一册,手册第一板块:节日的来由。第二板块:各地方节日的习俗,活动形式、内容,人们的饮食等等。第三板块:同学们你们家又是如何过节的?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你的快乐!(节日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饮食、居饰、游乐)第四板块:节庆剪影(附上说明)旨在引导家长和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时间跨度最长、形式最隆重、活动内容最丰富的春节的文化内涵;通过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孩子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事实证明,效果明显。

调查前曾显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印象中的过春节,主要内容就是吃年夜饭和收红包,清明节吃糯米饭,而春节、清明节过后,课题组回收的活动手册记录中显示:学生知道了春节的起源传说,了解了春节的居饰文化,熟知了春节的一些饮食文化,能讲述一些节日仪式的含义,同时还了解了本土的春节风俗习惯。比如:在本市内、市郊、老家又是如何过春节的,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并参与一些当地的活动,践行了一些春节期间的礼仪等。知道清明节的意义、习俗;和家人及同学一起去扫墓,家长配合收集、追溯家族历史和故事,朗诵有关清明的诗文,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魅力,奠定学生的中国根、民族根。

(二)亲历节庆引导小学生切实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各项节庆仪式分别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敬畏自然、怀念祖先、维系情感、体现价值观等,这些都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快节奏的现代人过节,简化了节日仪式,大多几乎只剩下饮食这一方面了,因此,在中小学生印象中,清明节就是吃五色糯米饭,端午节就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至于缅怀先祖、家传祖训、纪念先贤、龙舟竞渡、把酒问月等美好意境,早已被各种娱乐活动所代替。因此,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也就没能在中小学生脑海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的节日。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以“传承民俗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1)组织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大讨论活动。围绕怎样过清明,大家来评说,各班级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们懂得了清明节的历史由来、民间习俗等知识,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传统节日活动。(2)广泛宣传,氛围浓厚。学校借助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清明节文化内涵,要求各班级出一期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使清明节活动深入人心。(3)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上,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等相关网站,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学生们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并向烈士们献上鲜花、鞠躬,在留言栏上留言,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这种纪念活动不但让学生懂得了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党爱国教育。(4)团委、少先队共同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扫墓活动。同学们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我们的哀思;向烈士敬献了花圈,队员代表发言表决心;向烈士庄严宣誓。回校后同学们还写了参加扫墓活动的感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此行的重要意义。(5)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我们的节日――清明》实验家庭手册:清明节意义、习俗;家庭清明节活动内容;了解家族历史和故事;收集、诵读有关清明时节的诗文。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每一个同学都能从不同的程度认识到保护和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是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现,也是我们了解和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如今的中小学生们热衷吃“肯德基”“麦当劳”,穿“米奇”“巴布豆”,看外国动画片……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能在吃这一方面吃出点传统的意味、吃出点对文化的理解,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就连这些节庆享用的食品都几乎是来自于商店,出于自家人之手的少而又少,一家大小都参与准备的情况就更不用奢望了。如果我们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让孩子“看”的层面上,他们对节庆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更别指望让孩子们从内心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学校课题组为了使学生感受端午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我们与北湖中社区一起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请社区的领导、学生家长进来,我们买来了粽叶、粽米和赤豆,请学校食堂的师傅给学生传授包粽子的技艺,他们学得认真,也充分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气氛。同时在校内举行家庭包粽子比赛,活动中大家互相协作、体会亲情。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社区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又从中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课题组布置的活动记录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量力而为地参与到节庆的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孩子可以跟家长学习包粽子,哪怕只是看看煮粽子的火候也好;手巧的孩子可以帮助贴春联、贴福字画,哪怕只是扶扶梯子、刷刷浆糊也好;嘴巧的孩子可以为长辈讲讲春节的传说故事,哪怕平铺直叙不够生动也罢;有幸的孩子还可以到民间去跟村民大开眼界:庄严地看祭祀、点香烧纸,虔诚地叩头作揖、许愿,彬彬有礼去农家当客人、学礼数……孩子们回校后的反应几乎一致:学会过节,那绝对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

(四)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且辐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但教育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这早已成为共识。但真正落到实处才是硬道理。如果只是布置让孩子们自己回去过好春节,体会我们的节庆文化的魅力,这无异于布置了一道无法完成的作业。因此,课题组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网络的作用,让他们组织、引导、带领、帮助、利用,这才使得这次“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等活动方案得已落实,教育合力的作用得已显现。

另外,以中小学生落实活动方案,反过来也促进了家长的参与,影响了更多的人对我国节庆传统文化的关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接受、所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它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所系。因此,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民族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加强领导

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 历史意义,增强迫切感、使命感,提高开展实验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与所在社区(北湖中社区)取得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将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内容、形式,向所在社区广泛宣传,取得社区领导和群众理解与支持。

(二)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主体化教育环境平台,形成民族民俗节日的意识调查与培养的模式

1. 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1)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2)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和重大节庆、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 家庭传统节日内涵的升华

(1)家长注重了过节的真正内涵。(2)亲情回归家庭,感恩落到实处。

3. 与社区网络搭建教育平台

(1)建立社区活动实践基地。(2)与社区联合活动。(3)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4. 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密切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请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共同感悟、实践弘扬民族传统节日,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阳光体育,优势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切入口和主要途径,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学校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优势,旨在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使青少年全面掌握健身知识和方法,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

1.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掀起的增强青少年体质和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战略举措。其主体是在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与我国教育的宗旨是相一致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全面发展,重点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二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年青一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阳光体育的目的是追求身心的健康,要通过阳光体育的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意义在于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1]。

2.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体育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2]。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源。具有多种具体的外在形式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文化的衍生,又经历各种新文化的洗礼。既具有体育广义的内涵,又蕴涵丰富的东方哲学、宗教、道德、医学、习俗、艺术等社会文化内容,它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它凝结了各民族人们的智慧,弥散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精华。

3.民族传统体育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优势

民族传统体育,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古朴的风格,以及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3]。我国各民族有种类繁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仅《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就收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676项,汉族传统体育项目301项,共计977项,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由于其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可供不同文化层次、性别、年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和运动需求的人自由选择参与形式进行锻炼和运动。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其它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增强体质、防病健生、调整身心、陶冶情操等功能;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因具有内容丰富、简单实用、易学易开展等特点,武术、跳皮筋、跳竹竿、爬杆、踢毽子、拔河、秧歌、民族舞蹈等等,这些项目在几乎不需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比较理想地解决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这符合我国许多中小学办学实情,有助于把党的阳光雨露惠及到每一位青少年。

3.1养生健身类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健身类项目包括:导引、气功、太极拳、武术基本功、武术简单套路(拳术、器械)、健身术、养生功、各类健身操、保健操等。它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4]。养生健身类主要是指以养生、健体为目的的运动项目,通过锻炼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身体素质。这些体育项目的特点是缓慢柔和、轻灵沉着、圆滑自然、锻炼时强调心静体松,在这种状态下,可排除心情烦躁、情绪低落、心理压抑等心理障碍,从而使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调整,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健康体魄。

3.2 娱乐休闲类

娱乐休闲类主要以娱乐游戏为主。目的是愉悦身心,如秋千、抢花炮、放风筝、呼啦圈、拔河、舞龙(狮)、扭秧歌、登山、攀岩等活动项目。论文格式。此类项目不必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高校中可以有选择的开展,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的抒发和意志的培养。

3.3趣味健身类

跳绳、跳皮筋、打沙袋、打陀螺、跳竹竿、踢毽、毽球、拍毽子、踩高跷(雪地走)、荡秋千、打弹弓、溜铁环等。这类项目因其具有简便易教、简单易学、简捷易赛的教学特点,不仅便于教师教学,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互传互教、互帮互学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缓解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体育老师相对不足的矛盾。

3.4 实用技术类

投、撇、推、扔沙袋;搬、抬、扛、运重物;攀、钻、爬、越障碍及各类角力等。

上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凝聚了生活和精神实质,带有浓重的文化特点。论文格式。它是一种自由的休闲娱乐,是一种感受、感知和不断创造、主动追求的健身活动。另外,教师与学生在民族体育活动中通过形体,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相互的内心世界,使枯燥的技术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拓展学生的锻炼空间,丰富体育课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体,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论文格式。

“阳光体育运动”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考虑主动适应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运动环境与条件,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热情、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可以从侧面较好地展现出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培养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较好地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成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并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

[2006]6号,2006,12,20.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倪依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 .体育科学,2004(4).

[4]蔡金明.传统武术传播的方式与特点[J] .体育文化导刊,2003(6).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范文第5篇

摘要: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概念。在悠久的武术文化发展历史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武术哲学思想[2]。武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成为了我华夏儿女的骄傲,直至今日成为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武术融合了各家的思想以及地域的不同逐渐发展为多个流派。通过传播武术文化内涵,不仅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还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调节了大学生的心理,增进了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武术内涵 武术教育 民族精神 哲学思

武术,其本质是格斗,但却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的思想及各时期的文化内涵,让武术不单单是争斗,更是一种育人育己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将健身与育人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体育项目,更应该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各高校开展了武术选修课,但这种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健身为主,却忽视了武术更深的内涵,这样长此以往必定会大大影响武术的传承。高校是文化教育培养主要领地,大学生本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们要在高校中把武术的本质与武术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武术文化的相关概念、内涵、特点。

(一)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其武术以动作形态为主体,但其中包含了深厚的哲理、艺术及思想。武术由其具体动作形态,设计动作形态的内在原则,以及支配这种内在原则的三种要素组成。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

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的特点,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也是构成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而千百年来对武术注入的文化与内涵使武术有了思想,成为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击的打斗技能,更是一种有着思想的技击艺术。武术之所以可以传承至今,其合理性是武术又格斗的本质,而思想文化与内涵使武术流传至今的灵魂,所以从武术的文化概念和内涵可知,我们对武术的判断不能仅从表面去看,而必须深入武术文化的内涵。

二、武术文化内涵对于武术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到中华民族,人们大多会想起武术这个项目,现在虽然国家正在进行重视,但却单单只重视了武术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却没注重到到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千百年的文化内涵武德,在日韩得到了重视,如跆拳道,在跆拳道中最注重的就是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而发展至今我们却忽略了这点,而且他们在跆拳道的规则,以及对抗竞技中都有很好的表现方式,这是致使他们能上奥运的主要原因。武术可以强身,更可以育人,如诗仙李白,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我们的乾隆皇帝,都是文武兼修。武可修身,文可修心,但武更可以让人身心得到更高的升华。武术的练习不仅仅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多的是学习武术的内涵,武术千百年来发展的历程。在武术中我们可以修身修心,可以了解中国更多的传统,道德,哲学,以及千百年来发展中各种武术家智慧的结晶。

三、结论与建议

(一)武术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开展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构成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民族共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灵魂。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教育,就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并且使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意识、素养和平哥,使其能更好的继承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民族精神。

(二)武术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

武术在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中,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融合了古代哲学、阴阳说、儒家、道家思想等等,在武术的身上可以找到几乎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武术作为高校重要的体育内容,那么就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三)高校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教育培养有助于武术世界性的传播和发展

高校,言外之意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学府,是聚集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高素质人才,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是一个具有更高平台,拥有更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成为了与他校交流、全国交流、国际流的一个窗口,武术作为我国的一个独有的特色项目,便成了高校中打交流开窗口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中对武术文化的教育培养,更有助于武术在世界性的传播和发展。

(四)将武术文化内涵融入大学武术教育培养课程的措施

1.高等学校的武术课程是武术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因为武术课程在很多高校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虽然很多同学在被迫上这门课程,但是可以再这个基础上,来传播武术的文化内涵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兴趣,从而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高校中的武术队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在武术队中,不乏技术很好的学生,这样在实际的表演中,可以让校园其他同学更客观更近距离的对武术产生兴趣。武术队可以和武术协会相辅相成,在校外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一是技术交流,再者是武术文化内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得武术文化能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开来。

参考文献:

[1] 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