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股权投资;企业高管;双重激励

1引言

近年来,股权投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股权投资及企业治理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人员对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投资者通过运用股票期权及可转换优先股等合同设计形式,能够达到对投资企业高管层的激励作用,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展现出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2理论假设与实证设计

通过对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进行分析可知,两者之间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存在不一致现象,引发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问题,管理者要想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股东的利益来实现。为了避免为管理者提供该种机会,股东需要采用激励及监督措施,来保证企业的价值。管理者可以采用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两种。现做出如下假设:假设1:股权投资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对企业高管的激励作用越明显。该项假设主要是指股权投资者通过与控股股东及公司高管谈判等形式,将其直接作用在高层管理者薪酬计划中。同时,也可以通过股东积极主义、表决权及董事会席位等形式,对高管层的薪酬结构产生极大影响,有助于提升股权投资机构的激励动力和激励能力,以此来提升企业公司的绩效,展现出企业高管的激励性作用。假设2:股权投资机构占公司董事会席位比例越高,对高管的激励作用越强。该项假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股权投资机构背景及经验的了解,采用联合投资等角度,对股权投资机构对企业高管激励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假设3:股权机构具备的经验越丰富,有助于提升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性作用。假设4:在不同的背景影响下,股权投资机构对公司高管产生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假设5:采用联合投资形式,有助于强化股权投资机构对公司高管的激励作用。

3实证结果与分析股权投资者特征

对高管薪酬水平、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及高管持股比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外资背景的股权投资企业,更加重视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激励内容以薪酬为主,通过拉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以达到激励高管的目的。采用固定薪酬激励方法,拉开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通过对高管薪酬水平、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及高管持股比例进行变量及控制变量分析,发现持股比例对薪酬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对股权激励产生负向影响。在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拉开薪酬差距来达到激励的目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家族史企业,企业中的管理层主要由家族股东来担任,股东股权存在过度集中情况,直接影响着股权投资机构的绩效管理情况。因此,可知目前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不倾向于采用公司高管激励制度。造成该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与股权激励方式在我国应用的不成熟、投资者与公司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具有政府背景的股权投资机构更加倾向于提升高管薪酬水平来达到激励的目的,而民营企业试图通过拉大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的形式来达到激励目的。通过提升高管的薪酬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业绩及公司高管工作效率,而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倾向于采用企业股权控制方法。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薪酬激励制度,而小规模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制度。出现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成本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应用薪酬激励制度,相对于股权激励制度,更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我国的小规模企业数量较多,收入水平不高,发展潜力小,不能为企业高管人员提供过多薪酬上的支持,阻碍了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施。因此,小规模企业主要是采用对公司高管人员上的激励来达到激励的目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类型中的新型产业,相对于企业产业而言,存在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等特点,因此,股权机构在选择激励方式上,更加倾向于薪酬激励,而非股权激励。

4结语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形式分析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的影响,可知目前国内股权投资机构倡导采用提升薪酬水平、拉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等形式来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充分地展现出了公司股东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股权投资机构不断改善公司高管激励制度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确保股权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合理性,调动了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投入到保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中去,促进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安,苏启林.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股权激励 投资行为 负效应 内生性关系

公司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而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管理者报酬问题。股权激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企业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投资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对高管的投资决策能力和意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研究进而归纳出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以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企业为何采取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以企业股票作为标的,对企业董事、高管、核心员工以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激励方式。各企业采用股权激励的目的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

吕长江、严明珠等人从制度背景、公司治理和公司特征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为什么选择股权激励,以沪深A股2005年至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处于管制性行业中的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较弱,高管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进行股权激励的动机越强烈,我国公司选择股权激励不是因为流动性限制,反而流动性高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股权激励。

林大庞、苏冬蔚[选取2005-2008年间上证和深证1336~1573家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企业业绩等方面分析了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协同效应提高公司业绩,强化企业公司治理,但也引发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

(一)股权激励与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存在正影响

非效率投资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资源无法达到有效配置,股权激励能够有效控制和激励人,使得高管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追求,有效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吕长江、张海平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经过实证分析得出股权激励能够帮助企业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并且上市公司既存在投资过度也存在投资不足的情形。

强国令则通过对比分析股改前后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股权激励治理效应,以2003-2009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认为股改后股权激励虽未对非国有公司降低过度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对国有公司来说,股权激励对降低其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显著。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决策,会影响高管人员的投资决策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如介迎疆、杨硕基于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以2006-2010年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布的定期报告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投资水平正相关,并且显著相关。

(二)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存在负面效应

与上述观点相反,一些人认为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夏冠军选取2004-2010年A股国有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理薪酬与股价相关,股价会影响经理财富进而影响投资决策。高管持股会诱发经理利用无效的股市进行过度投资,在经理投资决策中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

辛宇、吕长江通过对泸州老窖2006-2010年股权激励计划修订稿进行案例分析,认为股权激励兼具激励、福利和奖励三种性质,而这种性质的混杂性最终会导致企业股权激励陷入自定薪酬、自谋福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股权激励势必会不利于企业高管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三)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存在内生性关系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存在内生关系,纳超洪通过总结大量文献,从高管风险偏好和投资偏好传导风险角度研究高管激励和投资偏好的内生性,建议形成一个可以有效的解释CEO激励与企业投资偏好相互治理的理论框架,检验激励和投资偏好的内生性。

夏冠军、于研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4-2010年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与股价高估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会诱使高管为增加从股权激励中得到的收入而更多地投资。罗富碧、冉茂盛等人利用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会影响高管人员的投资决策,而且投资通过公司的绩效也会影响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水平,二者存在内生决定关系。

三、结束语

以上是目前国内学者在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等类似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从正影响、负效应以及内生性关系三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仅从国内学者出发总结了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我们还应该更好的借鉴国外学者的分析方法及所用的实证研究模型,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二者的关系,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股权激励机制,更好的解决企业中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之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长江,严明珠,郑惠莲.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

[2]林大庞,苏冬蔚.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_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J].金融研究,2011

[3]吕长江,张海平.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

[4]强国令.管理层股权激励是否降低了公司过度投资_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

[5]介迎疆,杨硕.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省略一项来自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2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范文第3篇

“股权激励与分红将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能够减少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维持企业战略的连贯性;政策推行过程中稳定了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提高企业凝聚力,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提高企业战斗力、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推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等方面不无裨益。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经统计的12家试点企业中无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同时还引进了46名高端技术人才。”

5月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合肥市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陈伟透露,为了避免股权激励相关政策成为企业员工分享利润的新式“大锅饭”,企业不得面向全体员工实施股权或者分红激励。同时,企业控股股东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企业监事、独立董事不得参与企业股权或者分红激励。

据其介绍,2013年合肥市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已经经历了“微调”,“只要有意向参加试点的科技型企业。我们都欢迎。今年,我们还放宽了试点条件,对各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均可申请参加我们的试点。”

过“五关”

陈伟介绍。在其和企业接触过程中,他发现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激励方式的选择和激励对象的确定上。

目前,《合肥市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确定合肥市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的范围和适用主体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省级及以上创新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

上述企业在真正进入股权和分红激励“预备役”军团之前,还要过“五关”: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专业特色明显,市场定位清晰;产权明晰,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并有效运转;具有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除了在企业经营、产权、技术上有严格要求外,企业规范的财务制度也被视为考核企业的重要依据,政策明确规定企业需建立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员工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经过中介机构依法审计,且近3年没有因财务、税收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罚。

激励对象则分为两大类,一是试点企业的主要技术人员,即对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主要包括企业内关键职务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重大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对主导产品或者核心技术、工艺流程作出重大创新或者改进的主要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和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主要技术人员;二是试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指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包括:主持企业全面生产经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生产经营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或者主营业务利润)50%以上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对激励对象的确定恰恰是合肥市股权和分红激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因为这项政策的受益面其实是科研人员或者与科研相关的管理人员,企业的高管并不能全部直接享受到,但真正掌控企业薪酬制度制定权的恰恰是公司高层。作为企业管理者和负责人,他们必须考虑的两点是:受益人群如何确定以及如何兼顾公平。”陈伟解释说,股权办制定了详细的政策,但是政策也只是个外部的推动力量,真正决定实施激励方案的还是企业本身。

为此,为更好地体现激励的作用,避免股权激励相关政策成为企业员工分享利润的新式“大锅饭”,侵占股东应得权益,《办法》规定企业不得面向全体员工实施股权或者分红激励。同时,企业控股股东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企业监事、独立董事不得参与企业股权或者分红激励。

分红最高近七成

陈伟介绍说,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通过赋予重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的股权和分红,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利润分享,可以极大地激发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热情。对于企业而言,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的实行也可以改变企业单一的薪酬体系,健全内部管理结构,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办法》显示,目前合肥市股权激励主要包括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七种以及其他激励方式。在肥央企可以采取岗位分红和项目收益分红两种方式实施激励。从目前纳入试点的企业实际操作来看,包括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以及项目产业化分红等方式均有体现。

以股权奖励和股权出售的激励为例,企业用于股权奖励和股权出售的激励总额,不得超过近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额的35%。其中,激励总额用于股权奖励的部分不得超过50%。除满足“对试点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条件外,股权奖励和股权出售的激励对象应当在试点单位连续工作3年以上。

股权期权激励也对时间有明确规定。《办法》显示,企业应当在激励方案中明确股票期权的授权日、可行权日和行权的有效期限。股票期权授权日与获授股票期权首次可行权日之间的间隔不得少于1年,股票期权行权的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

灵活的分红形式也为企业在股权与分红激励政策实行找到腾挪空间。《办法》规定,企业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持续性分红或一次性分红。由企业自行投资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自产业化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至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项目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共同实施转化的,自合作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至5年内,每年从当年合作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其他企业的,自入股企业开始分配利润的年度起,在3到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转让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含许可使用权)的,从转让净收益中,提取的一次性比例高达近七成。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范文第4篇

摘要:股权激励最早起源于美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薪酬模式,在全球众多上市公司中推行。我国因公司制起步晚,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股权激励的实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和业绩水平并未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现代激励理论,股权激励是一种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激励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长期发展愈加困难,所以对于股权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股权激励;公司治理;研究

一、股权激励制度的起源

股权激励起源于美国。1952年,为避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大部分薪水被高额的所得税“吃”掉,辉瑞制药公司发明了股票期权。1956年,美国的路易斯·凯尔索等人设计了“员工持股计划”,拉开西方成熟市场推行股权激励的序幕。股票期权作为长期激励机制,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赋予经营者与股东利益均等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避免在股东对经营者监管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经营者为自己的利益而背离股东利益的情况。目前在全球工业企业500强中,超过400家已实施了股票期权制度。

在我国,股权激励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内部职工股和公司职工股,以及此后的工会代持股和员工持股会持股等制度。最初的职工持股制度是自发创立的,是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公有制基础上的。2005年5月起,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提供了制度基础。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方案,将我国股权激励计划纳入国际化规范轨道上来。随后《公司法》《证券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为上市公司施行股权激励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二、实行股权激励的目的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国外应用广泛。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主要目的包括: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改善员工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合理避开税收、减少企业经济负担;拓展融资渠道等。

我国需要采取措施对股权激励制度加以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推动产权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健全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可靠手段,应得到重视。股权激励的实施是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辅相成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及股权结构层面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其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更大;对企业而言,股权结构的集中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其对股权激励机制的需求度。站在企业管理角度看,缺乏健全管理结构的企业,其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更大;由于股权激励效应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特征,年轻的企业高管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更大;作为现金薪酬较高的企业,为解决管理者缺乏工作积极性问题,通常也会选择股权激励。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

最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据2013年度《中国股权激励年度报告》统计,2013年共计158家上市公司公告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比2012年度增长30%。截至2013年12月,上市公司中先后已有524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通过梳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呈现以下特征:

1.股权激励受高科技行业青睐,民营企业居多

因中长期激励方式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在一定时间内能有效留住人才,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较多采用中长期激励。从行业看,目前信息技术、房地产等典型技术密集、人才流动较高的行业较常使用中长期激励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此之前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中,医药、信息技术、电子三个行业的企业占40%左右。说明股权激励对高科技企业的重要性,此外,民营企业因面对自身发展,对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提高了要求,成为长期激励的最主要实施主体。

2.股权激励范围集中董监高层级

激励对象有以下几类:董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核心岗位人员,是相对多数公司主要激励对象。但公司独立董事;证券交易所近三年内公开宣布的不当人选;中国证监会近三年内处罚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明确指出不得担任企业高管(董事、监事等)的人员,不包括在激励对象中。

3.股权激励模式主要以期权为主

根据对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通常把股权激励模式分成股票激励和期权激励。股票激励中包括限制性、虚拟及业绩三种股票激励方式,它们的特点是不管股价如何涨跌,经理人的报酬都与公司的股票价格挂钩。期权激励中包括了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两部分,它们的特点在于:行权价低于股票价格时,经理人的报酬与公司的股票价格相挂钩,行权价高于股票价格时,经理人无收益也无损失。我国的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是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位居第三,而业绩股票、虚拟股票等激励方式所占比例很小,效果最差。

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舶来品的股权激励,在我国引入后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对接中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股权激励难以平稳、健康发展。

1.股权激励模式单一

我国上市公司模式主要集中在股票期权模式。从某种程度讲,证券交易市场股票价格的涨跌都会影响高管人员薪酬。因此,企业的高管人员比较关注股票价格的涨跌情况。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宏观经济的变化状况以及行业景气度,都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所以,当前股票期权行权价这种模式,无法将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充分反映出来。

2.缺乏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属于弱有效市场。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偏低,投机色彩过于浓厚,股票价格的变动受庄家炒作、金融政策变化因素影响较大,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股票期权也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激励效果。此外,我国的中介机构存在一些问题,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中介机构,未将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有效反映出来。这些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也无法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真实反映出来。这种情况既制约了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实施股票期权制度。

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控制以及运作的机制与规则。要想充分发挥股权激励作用,就应该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基本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我国当前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成的,其中存在明显的国有股独大现象,致使股票期权计划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4.股权激励相关配套措施滞后

股权激励涉及股票来源、激励对象、激励费用化与会计处理、税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激励作用,离不开这些相关制度的配合。然而,目前与股权激励相关的配套措施仍然相对滞后。

五、改进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议

1.实现股权激励模式多元化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建议引入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模式,增加企业的可选择性。新的股权激励模式可以将公司、行业和市场行情的因素考虑在内,将这几个因素在股票期权的价格中各自设定一个权重,使行权价格在行权期内可以有一个调整的方式,这样管理层的薪酬更实际,更具有激励价值。

2.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弱式有效,股票价格不能有效反映企业业绩,股票市场违规操作现象严重。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健全、期权期货市场的功能不齐全等,增加了推广股票期权制度的障碍。其一,证监会、审计部门要重视监管上市公司的工作,加大力度查处公司在股票市场中的违法违规操作,严厉惩处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以及非法经营行为,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监督上市公司行为。其二,加大力度监管股票投资者的买卖行为。重点打击联合坐庄等操纵股票价格行为;还要打击投机倒把行为,引导人们深入理解投资。其三,加大力度监管中介机构。不定期审查为股民以及上市公司服务中介机构行为,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同时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以完善。

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内部治理主要应从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上进一步约束经理人的决策行为。首先,要建立独立董事会,规范董事会制度,加强监事会的监管力度;其次,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授予股权、行权价格、行权时间和终止条件等进行科学规定;最后,对股权激励机制要进行有效管理。

4.完善配套制度,保障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要取得更进一步发展,需要在股权激励的会计、税收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在会计制度方面,要完善会计相关规则,并对公允价值的确定等给予明确的规定。在税收制度方面,股权激励的纳税时点应该适当延后,可考虑将股票期权的纳税时点由行权时改为实际出售时。另外,还应对企业的股权激励费用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发生重复缴税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弱有效性等问题制约了股权激励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仍然是我国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自律规范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股权激励的认知也逐步成熟。上市公司可以积极尝试股权激励,通过股权激励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恽敏.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猜想[EB/OL],yingyu.100xuexi.com,2005 年7月28日.

[2]梁小民.股权激励水土不服[J].中国新闻周刊,2009(3).

[3]张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EB/OL],chinaacc.com,2012-12-03

[4]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M].管理世界,2009(9).

[5]唐清泉,夏芸,徐欣.我国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1(1).

[6]谭小红.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

[7]娄贺统,郑慧莲,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所得税规定与激励效用冲突分析[J].财经研究,2010(9).

[8]陈文东.浅谈我国企业股权激励制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范文第5篇

〔摘要〕 不能简单地认为股权激励是一种解决企业委托问题的工具。授予激励对象多少股份,如何在高管和骨干员工之间分配激励股份,实际上是企业在市场强制力下,对自身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特征多种因素考虑权衡后的一种制度安排。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强度受到规模、股权集中度、独董比例、成本、企业性质和负债水平等因素影响;激励分布结构受到技术特征、规模、独董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水平等因素影响。上市公司制定股权激励计划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并对企业面临的市场强制力作出评估,以保证股权激励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激励强度;分布结构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让经理人持有股票或股票期权,依照“努力决定业绩,业绩决定股价,股价决定报酬”的原理,将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以降低股东和经理人的成本、提升企业长期价值。《财富》杂志排名居前的 1000家美国大公司中,90%以上实施了股票期权计划;资产达到10亿美元的大公司中,78%以上以某种形式的股票支付董事的报酬。在实务界大量采用股权激励计划的同时,理论界对股权激励合约的制订以及对经理人持股效应的研究,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最为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

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国内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引入了股权激励,但由于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的制约,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以及获赠股票的可流通性受到很多限制,因此,股权激励在实务界的实施大都采用变通的现金支付方式,而非真正的股份支付方式。新《公司法》和《证券法》出台后,财政部、国资委于2006年9月联合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允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依法实施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以及获赠股票流通性的法律障碍被清除,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试水股权激励。

作为企业的一项具体制度安排,股权激励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企业基于何种目的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已有的相当一部分文献是从政治、文化、法律等宏观因素和公司所属行业、规模、企业战略行为、治理结构等微观特征与高管自身特征层面研究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例如,Mehran,(1995);Benz,Kueher和Stutzer,(2001)的研究显示,股权集中度越高,授予高管人员的股权越少;而且在外部股东持股比例集中的情况下,授予经理层的股票期权将显著减少。〔1〕Bathalt(1996)的研究发现,外部董事比例高的公司,通过外部董事的监管效应,可以弱化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2〕Jensen,Solberg和Zorn(1992)认为,企业的债务水平和经理人股权激励都是降低企业成本的两种公司治理机制,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着负向的替代关系。〔3〕国内学者大多以经理人持股表征股权激励程度,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及管理层持股的影响因素〔4〕进行了经验数据的检验。

①企业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即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这将为企业“内部人控制”提供契机。

②企业的外部人际关系结构中,最重要的当属企业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文献,大多直接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对股权激励额度多少的影响因素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理论解释框架。此外,国内外文献研究的股权激励对象基本都是经理人或管理者;而考察我国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大量的技术人员或业务骨干也获得了股权激励。但为什么要对这些中层员工进行股权激励,目前还鲜有研究涉及。

本文从激励强度和激励分布结构两个维度研究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试图通过对市场强制力、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的探讨,给出一个对公司股权激励强度和分布结构的解释框架。

二、研究框架

大量的内生和外生因素影响着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我国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及其次序研究》课题组“从复杂的企业组织中梳理出一个‘市场强制力’与‘组织强制力’相融合,并作用于‘生产经营结构、人际关系结构和价值观结构’的三个维度的企业组织结构,且与环境相耦合的企业制度自组织过程的研究框架。”而股权激励作为一项具体的企业制度,是在外部市场强制力作用下,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特征作出的一项制度安排。我们从市场强制力、生产经营结构和企业人际关系结构三个方面探讨股权激励强度和分布结构的影响因素。

1.市场强制力

市场强制力是形成企业制度的一种能量。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也是在市场强制力的作用下,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特征进行的一项制度安排。因此,我们首先考虑市场强制力对股权激励强度及分布结构的影响。从市场竞争强度和企业成长速度两个方向表征市场强制力。

2.生产经营结构

生产经营结构是指产品结构及其生产方式与市场竞争策略之间的关系。我们从技术特征、多元化、规模三方面探讨生产经营结构对股权激励强度和分布结构的影响。

3.人际关系结构

人际关系结构包括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企业外部的人际关系结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结构主要是指以财产权为核心构成的所有者财产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和企业所有权三个层次的契约制度,特别是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结构形成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企业的外部人际关系体现为企业同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短期契约结构及其相应制度。企业的股权激励实际上是企业内部基于所有权分配的人际关系结构的调整。因而,我们认为企业现有人际关系结构中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企业性质、两职合一①、成本、外部人际关系结构②等方面都会对股权激励的强度及分布造成影响。

转贴于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计

根据对股权激励强度及分布结构的分析,我们构建以下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IEi=β0+β1*MOM+β2*GR+β3*TC+β4*DT+β5*+β6*SIZE+β7*Z+β8*ID+β9*MO+β10*NE+β11*PLU+β12*AC+β13*DEBT

IES=β0+β1*MOM+β2*GR+β3*TC+β4*DT+β5*+β6*SIZE+β7*Z+β8*ID+β9*MO+β10*NE+β11*PLU+β12*AC+β13*DEBT

2.实证检验

对上述两个方程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激励强度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变量名MOMGRTCDTSIZEZIDMONEPLUACDEBT

IEI0.16-0.0060.0070.01-0.0090.0002-0.117-0.0250.0230.008-0.0840.036

P值0.4530.4440.2390.1450.0110.0970.0090.1930.0000.3020.0770.079

T值0.753-0.7681.1841.471-2.598**1.678*-2.664***-1.3133.799***1.038-1.787*1.775*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下显著。

表1是样本企业激励强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结果。自变量中,企业性质(NE)的回归系数为0.023,在1%的水平上显著,资产负债率(DEBT)的回归系数为0.036,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性质和资产负债率会对样本企业的股权激励强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独董比例(ID)的回归系数为-0.117,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企业股权激励的强度越弱;成本(AC)的回归系数为-0.084,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现为成本越高,股权激励强度越小;另外,股权集中度(Z)和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检验,但值较小,分别为0.0002和-0.009,说明股权集中度和规模对企业股权激励强度产生微弱影响,表现为集中度越高,规模越小,企业的股权激励强度越大。

表2 激励分布结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变量名MOMGRTCDTSIZEZIDMONEPLUACDEBT

IES-0.2090.0190.1080.0090.0640.1251.0160.407-0.0210.0510.330-0.261

P值0.3080.8140.0650.8910.0500.5540.0200.0300.7210.4800.4760.186

T值-1.0250.2361.868*0.1371.984** 0.6312.363**2.207**-0.3590.7090.715-1.331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下显著。

表2是样本企业技术股权激励强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结果,自变量中,技术特征(TC)的回归系数为0.108,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高技术企业更倾向于向核心技术人员采用股权激励手段,而传统行业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激励强度更大;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为0.064,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现为企业规模越大,对核心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强度越大;独董比例(ID)的回归系数为1.016,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强度越大,但对高管人员的激励强度越小。管理层持股(MO)的回归系数为0.407,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现为管理层现有持股越多,对技术人员的激励强度越大。

3.结果分析

反映市场强制力的变量在两个回归方程中都没有通过检验,我们认为这反映出市场强制力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股权激励水平和分布结构,市场强制力可能会通过对生产经营结构或人际关系结构的作用而间接影响企业的股权激励,其作用机制需要在今后作进一步探讨。

生产经营结构的变量中,企业的技术特征并不能对股权激励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现阶段的股权激励还处于试水阶段,无论是高科技企业还是传统行业企业尚不敢大规模地采用股权激励制度,但实证结果显示高科技企业在股权激励结构方面更偏向于员工,与预期相符,反映出高科技企业希望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并防止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流失。多元化程度也在两个方程中没有通过检验,说明目前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并不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样本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并不高,还没有形成所谓管理者的公司帝国。企业规模对股权激励强度产生负向影响,对激励分布结构产生正向影响,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担心经理人员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所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强度,而规模越大的企业可能面临的官僚主义问题越严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企业通过增加对骨干员工的股权激励可以看成是激发中层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尝试。 转贴于

反映人际关系结构的变量中,独董比例对股权激励强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假设相符,反映了独立董事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持谨慎态度,不希望高管将股权激励变成自身的利益输送工具;独董比例对激励分布结构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映了独立董事对技术人员或骨干员工股权激励的支持态度,希望企业将一部分市场压力向骨干员工传导,从而提高技术人员及骨干员工的积极性。股权集中度对激励强度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与假设不符,反映出大股东对股权激励的开放态度,可能存在着其他动机,有待进一步研究。管理层持股虽然对激励强度的负向影响不显著,但可以对分布结构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映在目前的试水阶段,管理层持股较多的公司由于受制度环境影响,偏向于对骨干员工实施激励。企业性质对激励强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映了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动机更强,但在对股权激励的分布上并没有特别的偏向。成本对激励强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反映出现阶段企业对股权激励的谨慎态度,成本越高,企业越害怕股权激励受到经理人的操纵。资产负债率对激励强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假设不符,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尚在起步阶段,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后是否会做出向债权人转嫁风险的行为有待观察,目前,债权人对股权激励持一种积极态度,也希望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提高经营效率,改善业绩,从而保证投放资金的安全。两职合一的变量没有通过两个方程的检验,说明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并没有过多地利用自身影响力操控股权激励强度及分布结构。

四、结论

股权激励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一种解决企业委托问题的工具,授予激励对象多少股份,如何在高管和骨干员工之间分配激励股份,实际上是企业在市场强制力下,对自身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特征多种因素考虑权衡后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强制力、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的探讨,给出一个对公司股权激励强度和分布结构的解释框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强度受到规模、股权集中度、独董比例、成本、企业性质和负债水平等因素影响;激励分布结构受到技术特征、规模、独董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水平等因素影响。上市公司制定股权激励计划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并对企业面临的市场强制力进行评估,以保证股权激励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ehran.H.,Executive Compensation,ownership,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eonomies.38,1995,pp.163-184;Benz.M,M.Kucher and A.Stutze., Stock Option:The Managers’Blessing: Institutional Restructions and Exeeutive Compensation.University of Zurieh Institute for EmPirieal Research In Economics.workingpaper,2001.

〔2〕Benz,M and M.Kucher and A.Stutzer., Stock Options: The Managers Blessing: Institutional Restrictions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University of Zurich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Economics. WorkingPaper.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