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PRESIDENT’S MESSAGE

同学们:

你们好!

经过几年的拼搏努力,你们实现了大学梦。欢迎你们载着青春的梦想来到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这所艺术学院。你们的选择是对我校的肯定与信任,更是实现我校未来更好发展的动力与支持。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转折,你们今天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华丽的转身,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开启了人生重要的新篇章。科德学院将会是你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健全品格、成就自我的平台,这里将培养你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勇于挑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将帮助你们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前行,将来做一名于社会有用的合格艺术人才。

科德学院一直秉承“科学致用、德业立身”的校训,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特色之路,已成为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摇篮。在这里,你们可以感受名师的风采,感悟业界名人的成功,从他们的经历中,挖掘出适合自己的艺术潜能。在这里,你们不仅有机会到媒体去体验一线的艺术创作,而且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前往纽约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世界艺术院校学习实践的机会。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你们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开拓国际视野。

同学们,对于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你们来说,求学在外难免会有些不舍与孤单,不过请同学们放心,科德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你们来到科德学院,这里将是你们共同的家园,学校的老师不仅会为你们传授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更会带给你们家人一样的温暖、朋友一样的关怀。希望大家在未来四年的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中,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你们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大学生。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力量和中国军民的团结一心。当代中国正站在世界的强手之林,正需要你们90后在四年学有所成之后撑起一片蓝天,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科德学院将给你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你们每位同学在面对成长时勇敢蜕变、自由翱翔,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名誉顾问

HONORARY ADVISER

顾明远

名誉校长兼总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教育家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欧阳中石

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央文史馆馆员

全国政协委员

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中国书法协会顾问

仲呈祥

顾问 ,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召集人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

学校概况

General Introduction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学校代码13629)是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在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主校区占地近500亩,另自有1400余亩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剧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风格独特,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共开设4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016年在艺术设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2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相应学士学位证书。

办学优势

Education Advantages

师资优势 ——队伍结构优化创新 名师云集

学校以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及国内外重点大学师资为依托,聘请了罗锦鳞、仲呈祥、杨永善、张仁里、赵之成、常莉、云贵彬、田培培、尚扬、董重恂、彭华竞、马龙(美国)、李仁淑(韩国)、冷冶夫等一批学者、艺术家在学校任职、授课和讲学。目前学校专职专任教师220人,8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且主要来自前述一流大学。

学科优势 ——多艺术学科交叉融合 专家咨询 教学督导

学校以多门艺术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设置艺术设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七大专业,形成了艺术与现代传媒、数字创意产业紧密融合的专业群,凸显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优势。与此同时,通过借助“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的平台,充分依托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一流艺术类大学的优质资源,联合中影集团、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知名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加以论证和设计,成为学校的又一大亮点,使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得以全面显现。

实践优势 ——一流的实习实践基地 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中央新影集团、国家大剧院、国展中心、798艺术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百余家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一批一流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区域优势 ——学校位于北京 具有培养和就业的广阔平台

学校位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密集区,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城等为实践基地,区域内文化产业发达,特色明显,就业前景广阔。

国际化优势 ——国外教学实践课程 纳入学分管理

自2010年起,根据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及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目前已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千名以上学生参加国外教学实践活动。

名师云集

Renown Scholars & Teachers

艺术设计学院

王甦英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董重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担任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

杨永善 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任。

尚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曾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刘大可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与展览委员会主任。

李中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主编。

潘强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油画作品和设计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所著《色彩构成教学与应用》、《平面构成教学与应用》、《装饰色彩教学与应用》等作品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张彪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教授。2006年指导研究生参加“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环境设施概念设计大赛”获得提名奖。

彭华竞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续六年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马龙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美籍华人,名列剑桥国际名人录,全球名人全录。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际文化艺术协会创会人,每年在巴黎卢浮宫展出其独特的“浪漫写实风格”作品,曾多次获国际大奖。

朱小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画家。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美术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

王金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系主任、教授,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会展资金项目评审专家。曾聘为中国商业联合会有关重点规划课题起草专家。《2013北京会展业发展报告》撰写人之一,专著《展示设计》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维立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荣誉称号。重点规划教材项目主持人、主编。省市级精品课主讲人。

章锦荣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

张福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美术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会展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公开26篇,联合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4部,指导学生参加《台湾时报》“金犊奖”比赛,获优选奖。

冯广贺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美术学专业博士。在《光明日报》、《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核心刊物及其他论文集十余篇。获“教学优秀奖”、“陈伟南教学奖”。

郭永久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景观艺术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传媒学院

云贵彬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出版和发表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等专著七部、论文数十篇。

钟越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编导。由其编导的电视音乐片《草原的儿子—腾格尔》荣获“星光奖”三等奖;电视文艺晚会《同一片蓝天》荣获“金童奖”一等奖。

李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学校心理教育基础理论与技术》、《销售心理学基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40多篇。

高峰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顾问及客座教授。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院长。

姜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颖 播音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辽宁省播音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电视播音主持学会常务理事。沈阳朗诵研究会副会长、辽宁大学客座教授。

鲁晓晨 高级编辑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原辽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二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有多篇新闻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和中国影视报刊奖。

于琪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教授摄影课程。曾出版《实用摄影》、《照相机与镜头》和《摄影技术教程》书籍。

刘瑞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讲授课程有《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媒体节目主持》。

张炜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科研团队成员。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王大鹏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任编导、摄像。

郑伟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曾获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音乐类节目主持人。

吕学武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岭涛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副台长。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十佳”。

唐东平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感光技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员。

应红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资深策划、节目制作人。曾任央视品牌《夕阳红》栏目主编。曾多次获得全国社教节目和“星光杯”等奖项。

赵捷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时间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助理、副总编辑、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冷冶夫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策划人,全国百优电视工作者。

张恒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高级编辑。专题片《帮助未来》获得中央电视台国际儿童节纪实节目类二等奖;1997年《北京新闻》编排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金铁木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导演。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玄奘》编导,曾执导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大明宫》等。

李洪魁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电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纪录片《迁徙的人》、《新中国教育纪事》导演、制片人,电视剧《戈壁母亲》总策划。

冷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青年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师。

演艺学院

罗锦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院长,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导演艺术家,我国古希腊戏剧专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

田培培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系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国祥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李仁淑(韩国)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韩国舞蹈硕士。曾任韩国舟城大学艺术体能系主任等。

赵之成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歌舞剧表演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培养出姜文、吕丽萍、丛珊、李亚鹏、戴玉强等优秀演员。

陈刚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导演、编剧、演员。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团长。

常莉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导演作品有《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山中有座小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曾经培养的学生有章子怡、刘烨等。

麻淑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学术评审专家。曾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资格,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研究日本戏剧。

高作民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系主任,主要教授二胡、合奏课。曾出访法国介绍并演奏二胡、古筝、古琴等。

王丽娜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1987年荣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毓玲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

张仁里 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表演教学工作40余年,培养出姜文、吕丽萍、刘斌、丛珊、岳红等一批演员。

关瀛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先后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颁发的“教学奖”、“德艺双馨”等荣誉奖项。1998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林洪桐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电影编剧,导演。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及艺术顾问等职。

刘诗兵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国际文化学院

王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英语部教授,心理语言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主持编写的“应用型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邱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国办高校社会科学部主任。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政府管理专家。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出版社发表著述150多万字,其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黄煜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发表《〈容斋随笔〉中的白居易》、《〈四库全书总目〉与阁书提要差异情形及其原因之考察》、《唐大诏令集类目小议》等多篇论文。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Samuel Jamal Dunston II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Oberlin College(欧柏林大学)教育学专业,掌握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Erin Rose Strong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新西兰,毕业于新西兰Waika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怀卡托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专业。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

Sarah Alynne Chestnut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Drake University(德雷克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具有丰富的专业从业经验。

Daniel Joel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grove city college(格洛夫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梁爱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兼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理学学士、硕士,管理学博士。

周瑛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先后发表国家和省级论文40多篇,主编教材15部,论著4部。担任河北省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的主持人,教师教育高地品牌特色的负责人。四次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

袁景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曾为山东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

培养特色

Characteristics

当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专业面向更加精准;培养目标更为清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之特色更为鲜明。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通过咨询、论证、听课、评课为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为学校营造不同艺术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使学校能够把握艺术前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品牌,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王德胜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育华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

穆德远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

王晓琳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

刘大可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张娜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

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对多元化社会需求

”名师第一堂课”激励大一新生

为使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所学专业有更深的理解及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确定发展的目标,学校每年为新生开设“名师第一堂课”。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和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的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做详尽的专业知识拓展,针对各个专业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对整个专业领域能有所了解,认识该专业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前沿的发展动态,使学生树立成功信念。

名人名家进校园

为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领略名师风采,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明确学习方向,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推出了“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姜昆、瞿颖、赵普、鲁健、朱旭等多位名人名家走进科德学院讲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

走出国门,开设国际课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整体介绍

学校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交流的渠道与途径,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泰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并推进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国外短期学习项目、国外实习项目、毕业生出国深造等项目的开展,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每年通过校际互访、师生交流、短期学习或实习等项目的开展,不断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自2010级起,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或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赴外实习活动是学校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享受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将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碰撞,实现艺术思维的创新和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生项目介绍

科德学院在坚持走全员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同时,与众多国外高校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凡科德学院学生在我校进行本科学习同时可自主选择进行专业语言(如:英语、韩语等)的培训,经考核申请合格之后在合作院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其形式包括:“3+1+2”、“4+2”、“3+1+1”等。

海外国际课堂

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 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学校通过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以国际化视野对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重要探索,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实践方式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学校“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特色之路的重要举措。2012年,学校的“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荣获了“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赴美实习实践

学校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环球影城校区、加州艺术学院橙县校区等知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截止2015年,已有三十六批赴美实习团,共计四千多名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标志着科德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已经趋于成熟化、常态化。自2015级在赴美国洛杉矶行程中将新开辟西海岸旧金山一线。

1、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探索之路

海外教学实践就是学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好莱坞片场、环球影城学习到场景研究、试镜技巧、电影表演、摄影、电视制作、新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等艺术传媒类课程,接受国外教师的现场指导。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创作思维和艺术灵感,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素养。

2、促进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

赴美教学实践期间,学校还在美国举办“科德文化周”,利用专业特点,以音乐歌舞表演、艺术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美国师生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展示大学生风采,增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两国师生之间的友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提升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理解

海外教学实践活动期间,学生们还有机会前往盖蒂艺术中心、迪士尼音乐厅、环球影城、派拉蒙电影城、圣地亚哥等艺术中心、文化名城参观访问,享受艺术视觉盛宴,汲取先进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品位,为学生提供了促进国际交流、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学会相互尊重宽容、求同存异的平台。

赴加拿大实习实践

自2014年3月起,学校在赴美实习的基础上,开辟了赴加拿大实习实践活动和学期交流生项目。通过“大学课堂”、“移动课堂”、“实践课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加拿大,学习多元文化。

短期实习实践:全体在校本科生均可报名参加,学生自由结合,3-4人成立创作团队,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创作计划,在加拿大完成相关的创作任务。各创作团队的创作作品经审核通过后,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可计入相应的学分。

交流生项目:在校本科生可申请报名进入加拿大一流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皇家大学进行一学期的深入学习和生活。修满学分之后将获得相应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并根据在国外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颁发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赴韩国交流合作

我校与韩国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交流,自2011年起,我校与韩国清州大学达成协议,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合作拍摄微电影,并组织开展中韩微电影创作论坛等活动。

启发创意、凝聚影像,搭建专业实践拓展平台,奠定就业大平台

紧抓机遇 推动教学改革新思路

由于微电影的“三微”(微时、微周期制作、微投资)特征、它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媒体产业的新业态,是极其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推广的实践形式。鉴于此,2012年4月,由科德学院发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银川市人民政府、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承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正式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是倡导Confidence自信、Creativity创新、Community交流精神的大型微电影主题活动。具有国际性、学术性、专业性,旨在鼓励大学生和青年人用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发掘优秀的短片创作人才,同时更是科德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途径之一,对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加深教师课业重塑,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合高校资源 拓展国际化发展道路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每年举办一届,自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4届,共征集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成都大学、浙江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韩国清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传播学院、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等百余所中外高校各类作品6525部。其中科德学院获奖作品60余部,并选送到法国巴黎青年短片节、英国万象电影节、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国际影展参展。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主流网络媒体的持续关注,近百家媒体为电影节呐喊助威。

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德学院以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指导思想,通过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举办,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国际视野,努力提高中国高校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科德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基地”,立足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全球化跨文化创新工程的成果应用,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寻找创新模式,为中国文化的崛起提供跨理论支撑、人员培训和战略咨询。今年,为更好服务影视爱好者和青年导演,联动高校微电影创作资源,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成立了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并将委员会的秘书处常设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至此,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将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为依托,以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为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作交流和研讨活动,将教学资源和创作资源有力结合,将微电影教育做大做深,让科德的学生在拍摄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中深入体会当今传媒产业的发展脉搏和国际潮流。

四、与中央新影集团合作项目介绍

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成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作为骨干企业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的纪录片、科教片制作基地。集团拥有丰富的纪录片、科教片资料资源,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先进尖端的技术设备,专门制作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电影、电视纪录片。

经友好协商,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与中央新影集团艺术研究院合作,在学校建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史暨中国新闻纪录片史料博物馆”,同时建立“影视节目制作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培训课程,以产学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电视台以及影视制作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培训。这也是学校关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中央新影集团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实践基地2015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艺术设计学院

School of Art & Design

2016年艺术设计学院将在“艺术设计学”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7个专业方向招生。学院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以及知名设计企业机构的教授、专家任教。

学院拥有电脑美术工作室、摄影实验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动画艺术工作室、丝网实验室、陶艺工作室、环境装饰工程与材料实验室、平面印刷与包装工作室、金属与木工艺实验室和艺术设计展厅等教学设施。学院与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设计产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每位学生都将在国外实习实践,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遵循“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宽口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和平面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掌握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刷、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展示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兼修三维空间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广告策划、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基础(photoshop)、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史、商业摄影、图形创意思维与表现、展示设计、字体设计、编排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平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媒公司、网络公司、教育或培训机构等,从事项目策划及品牌管理、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工作。

艺术设计学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与表现技能,系统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室内与公共空间设计环节和运作模式,具有开拓创新和团队精神,胜任家具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公共空间、园林设计等领域工作,能够从事设计管理、施工及后期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家具设计、店面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酒店设计、软件设计基础(3dmax)、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照明设计、园林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装饰装潢设计公司、建筑房地产企业、园林景观工程公司、教育或培训机构、市政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项目预算、项目组织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艺术设计学 建筑景观艺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建筑景观艺术设计思维与理念,掌握中外建筑艺术特征和造型特色,深刻了解造型结构与装饰特征的关系,具备建筑是一切艺术载体本源的设计思想,胜任建筑造型和装饰设计工作,能够从事城市花园设计、街心广场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以及设计管理、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建筑史、设计美学、建筑初步、园林设计、别墅设计、软件设计基础(3dmax)、房屋构造、城市花园设计、街心广场设计、城市街景设计、建筑预算、人机工程学、建筑照明设计、建筑材料与工程、建筑施工图。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建筑景观艺术装饰公司、建筑艺术设计院、建筑景观艺术设计事务所,以及房地产企业、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职业培训部门工作。

艺术设计学 影视与舞台美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掌握影视与舞台美术理论与设计技能,能够从事影视场景设计、戏剧舞台设计、电视演播场景设计、影视虚拟空间设计、影视特效设计、电视频道包装设计、影视与舞台人物造型及形象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美术史、中外电影史、视频剪辑基础、视听语言、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分镜头画面设计、演播场景设计、影视场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电视栏目包装、影视特效设计、道具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影视剧组、戏剧院团、传媒文化公司、影视广告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设计及管理工作。

艺术设计学 新媒体艺术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数字艺术修养;系统的掌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网络媒体制作、交互应用设计、数码视频编辑、游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美术设计、漫画插画、概念图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的美术鉴赏和艺术修养。能够从事新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创作与编导、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编辑及影视特效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色彩、新媒体艺术概论、影视艺术美学、图形图像学基础、视听语言、影视创作基础等课程、影视特效设计与制作、三维图形设计、微电影创作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跨媒体交互设计、数字影视合成技术、影视后期剪辑等课程、原创短片制作、频道包装设计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网络公司、电视台、数字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广告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新媒体艺术培训机构、互动娱乐公司、电视频道包装部门、新闻出版单位等工作。

艺术设计学 展示设计与策划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各种展示设计能力和展示活动策划的技能,全面达到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并适应在社会的文化展览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设计公司、商业部门中从事设计与策划的工作,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广泛而且能让同学们全面掌握知识与技术,培养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各种展示设计中的会展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祯设计、软件设计基础等设计课程和展示创意与策划、会展文案、展示材料应用、展示道具与工艺、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会展营销技术、会展法规、会议策划、商业摄影等策划与理论课程。

就业方向

该专业能全面适应社会各种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可在各种文化策划机构、会展场馆和各种会展机构、广告设计公司、各商业团体、教育培训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企业文化产业开发部门、各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等工作。

会展经济与管理 策划与经营

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会展策划与经营的现代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会展创意与策划的技能,具备会展总体设计、会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能够在大型展览中心、会展企业、会展创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的策划、设计与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导向概论、会展展览策划与文案、会展营销、会展法规、会展创意与策划、展示道具与工艺、展示工程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标志设计、展示设计、会展文案、会展营销技术、会展实物管理。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会展机构、企事业单位、旅游公司、酒店、会展中心以及赛事活动场馆,从事会展策划、会展管理、会展总体设计、展品物流、展品贸易及展示广告等工作。

传媒学院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2016年传媒学院将在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等4个专业的8个专业方向招生。学院现有优秀教师50名。学院拥有数间电视演播室、摄录实验室、后期编辑室等实践场所,并依靠北京传媒业发达集中的区域优势,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动漫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城、中影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或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学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赴实习基地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的运作之中,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推动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地实习,摄录、制作节目。同时,学院学生每年均有机会赴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实践实习,接触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对现行各类传媒理论加强认识,对影视制作增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广播电视编导 文艺编导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的传媒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广播影视文艺节目策划、编导、摄影、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广播影视传媒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部门需求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艺术学、视听语言、摄影基础、录音技术、综艺节目策划与推广、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导播、影视导演创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各级电台、电视台、企事业单位、各类文化部门、网络媒体系统从事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大型文艺节目活动的设计、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其他各类文艺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 新闻编导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995年10月10日,主席接见国家教委资助的首届海内外中华青年学者材料科学研讨会代表。

1996年4月25日,国家教委《“春晖计划”国家教委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专项经费实施办法》。

1996年7月,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国家教委实施“春晖计划”,资助在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

1997年8月,25位留法学者在“春晖计划”资助下组团到甘肃为国服务。几年来相继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留学人员多次赴甘肃开展为国服务活动。

1997年12月,留加、英、奥地利、日本、瑞士、韩国留学人员赴辽宁工作团,到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共签订合作项目20多项。

1998年5月,“春晖计划”资助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高科技区和西雅图―波特兰硅森林高科技区的15名留美博士企业家回国合作团短期回国服务,该团深入到辽宁9个城市的60多家企业,共达成合作项目43项。

1998年9月,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的36名中国留学博士分为6今小组,分赴三峡库区和重庆市实地考察、技术咨询、学术交流,共同研究提出了196个合作科研项目,首批启动68个项目。10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接见重庆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团组成员。

1998年12月起,教育部联合主办“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通过“春晖计划”资助留学人员回国参加交流活动,并在交流会上推出“春晖计划”部分项目。教育部还与辽宁分别举办“留学人员创业周”,与北京举办“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此外教育部还利用“春晖计划”支持与苏州、广州、上海、烟台等地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

1999年6月29日,辽宁在“春晖计划”支持辽宁大中型企业改造项目的基础上,决定从2000年起.每年6月举办留学人员创业周。

1999年8月,“春晖计划”资助留法学人回国支援贵州建设。

1999年9月,“春晖计划”资助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的25名中国留美博士企业家,赴辽宁、北京开展对流与洽谈。

2000年底,教育部增设“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

2001年9月,“春晖计划”资助硅谷留美博士企业家回国合作团短期回国服务。

2001年11月,“春晖计划”资助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参加首届国际农业科技大会。

2002年8月,留日博士专家团对青海大学进行访问和考察。从此,留日学人每年都组团到青海开展为国服务。

2002年10月22日,教育部成立“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旨在加大吸引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力度,通过“春晖计划”资助在外留学人员以“集团式、捆绑制、基地化”模式为国服务。首批从内蒙、云南。青海、陕西、甘肃、等6省区选派的代表到“回国办”工作。教育部决定将西部地区作为”春晖计划”重点支持地区,并从这一年开始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推出了“春晖计划”支持西部专场。

2003年,广大留学人员以各种方式参与国内抗击“非典”工作。“春晖计划”资助留学人员陈鲁妮、施凌方、黄建始、邱道明、卢青等,回国参加,“非典”的临床救治和研究工作。

2003年起,为贯彻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和鼓励在外优秀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参与地方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教育部在“春晖计划”范围内组织优秀留学人员到西部挂职服务。

2003年12月15日至27日,“春晖计划”资助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丹麦、芬兰、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专业协会联合会的近百名中国留学人员,奔赴西部参加支援西部服务活动。其中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人员首次踏上了的土地,开展短期服务活动。

2003年,“春晖计划”资助11个团组、200多位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

2004年4月,20多位驻外教育参赞分成6个小组,分赴西部10个省区及东北的辽宁。吉林等地进行考察调研与交流。

2004年5月,青海省成立“教育部‘春晖计划’领导小组”,马培华副省长任组长。

2004年4―6月,教育部国际司组织相关人员分3个小组,分别赴西部12个省区就“春晖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察调研。

2004年12月,“春晖计划”资助留比利时学者一行7人第一次赴东北开展服务活动。

2004年9月,在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下,留澳博土团赴内蒙古、新疆进行短期服务。

2005年5月,甘肃省成立“教育部‘春晖计划’领导小组”,李鹰副省长任组长。

2005年9月,“春晖计划”资助留澳博士赴内蒙古、陕西开展短期回国服务活动。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海外留学的各位老师:新年好!

随着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硕果累累的××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和发展的××年向我们款款而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校万余师生员工,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及您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贺和新春问候,并向您为学校的蓬勃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年是我校的丰收年。月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一举捧回了项国家科技大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由我校主持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的空白。鉴于这一重大突破,教育部、财政部对我校给予了表彰,并重奖万元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费。原创:月份,学校顺利召开了首次党代会,在全国率先把建设创新型大学作为学校的新定位,并号召全校师生员工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湖南省委的部署,我校集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为建设创新型大学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我校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从月日到月日短短的三个多月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先后来我校视察并指导工作,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高层次人才工作获得新突破。今年我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名和讲座教授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为确保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杰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和优秀创新团队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进“人才工程”。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个,居全国高校第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增加到个,居全国高校第位。个一级学科入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加到个,居全国高校第位。

科学研究势头强劲。我校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数目连续五年居全国高校前位。今年又获国家科技奖励项,省部级科技奖励项;新增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计划)首席项目个,使我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单位的“”项目达到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原创: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有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本科生共约万余人;共有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居全国高校第位;项教学成果获部级教学成果奖,居全国高校第位;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位。先后有个团队人次在国内外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连续两届获得金奖,并获“挑战杯”竞赛团体优胜杯。

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学校继续推动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强强合作,建立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推进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科研等工作。今年,学校与美国橡树岭国家研究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英国米塔尔钢铁公司等家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米塔尔钢铁公司捐赠万美元在我校建立米塔尔教育基金,其中万美元用于建设米塔尔金属工业研究院,万美元用于设立米塔尔奖学金。美国橡树岭国家研究院院长、美国工程院院士博士,蒙纳士大学工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和国家技术工程院院士博士,米塔尔钢铁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拉克什米·米塔尔先生等余名专家和学者到我校访问和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我校今年共派出余名教师和学者出国留学、讲学或访问。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那你知道社团工作总结怎么写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社团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怎么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社团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一这学期本社团开展了读动物小说的阅读活动,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精读了《狼王梦》、《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四本书。每个孩子从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较好地落实了“享受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的活动目的。为了更好得将这一活动开展下去,让孩子们更多得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在实践中不断得总结经验,现将本学期活动做一简单小结:

一、课内阅读更高效:

1、每节课用40分钟自由读书。

2、再用10分钟写自己的读后感。

3、再用10分钟来分享读书的PPT。

4、布置任务回家拓展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二、课内阅读共分享:

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每个学生从家里至少拿一本自己喜闻乐见的图书到学校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

三、课内阅读便交流:

1、生生共读。

在课室里同读一本书,每周有40分钟,较为完整的时间静静地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时间上的延续能促使学生不紧不慢地读,能将知识衔接上,融会贯通。每周在结课时的读书心得交流又能将学生的所得串联起来,思想得到碰撞,生成系统性的知识。

2、表演课本剧、情境剧。

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他们自己策划、编导故事情节,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阅读教材为载体,寓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活动主题都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学了《狼王梦》之后,学生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表演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紫岚爱子心切却又教子无方那种沉痛而无奈心情的体悟。

3、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社会大环境中得到锻炼。课堂只是一个引子,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毕竟是零碎而有限的。我通过向学生推荐动物小说,诱发他们对于这类书籍的兴趣,进而在课下去阅读同一个作家不同的书,以及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书。更重要的是,小动物是学生忠实的伙伴,他们热爱动物,引导他们去现实生活中观察动物,并练习说话写话,这对学生来说将不再是件难事。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会逐步学会自学,审美、想象、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2020社团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二20__——20__学年即将结束,回顾一年的社团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为了今后社团活动搞得更好特对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理念:让社团成为每个孩子张扬个性的炫丽舞台。

行动一:确立社团活动目标:围绕“把社团活动打造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这一总目标提出了艺术体育类社团,力争在运动会、各球类棋类比赛;其他社团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的具体目标,并为每一个社团拟定了合适的目标。

行动二:开发社团校本教材:在社团活动师生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社团活动持积极态度,参与的_较高,他们希望社团是一个民主、温暖的立体场,好玩、有趣的快乐园。社团的开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根据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学校拟定开设文学类、艺术类、益智类等六个大类近20个社团,根据教师的辅导意向,初步安排各社团的辅导老师。学校社团要求教师编制一本适合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团教材,本学期开学后组织了社团教材专项评比。在社团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老中青教师各显才能,无论是体例编排,还是内容选择,都力求精益求精,一本本精美的社团教材的出炉,赢得了工作检查组的赞誉。

行动三:加强社团过程管理:为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逐步规范社团的管理。本学期开设的社团涉及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手工类、益智类等5个类别,共17个社团。由各社团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心仪的社团。在日常的社团教学管理中我们坚持实行备课审核制和行政巡课制,努力提高每一节社团课的效率。

行动四:构建社团评价体系:为促进社团品质的提升,我们制订了《社团活动计划》,《社团活动章程》明确各社团的成果展示方式:一种是过程展示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定期的进行展示,集中展示指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展示社团风采和学生个人成果,为师生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为鼓励优秀社团的发展,出台了《社团评比办法》,根据各社团一学期的活动情况及目标达成度评选优秀社团,优秀小社员。本学年我校的“小天使合唱团”“高年级美术绘画”“低年级美术社团”手工制作。

本学年我校的“小天使合唱团”“高年级美术绘画”“低年级美术社团”“低年级手工制作”社团被评为学校社团一等奖。”“中高年级播音主持社团”、“桌式足球社团”、“英语会话社”、“低年级写字社团”、“低年级合唱社团”、被评为学校的二等奖。另有部分社团也同时受到好评。

回顾社团的工作,推进扎实有序,孕育了一批兴趣广泛、特长鲜明的学生,我校评比出优秀社团、优秀组织奖。社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打造学校特色的一大举措。通过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初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梦想没有止境,埠小人正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勇于实践,勤于反思,敢于创新,努力让社团活动成为每一个孩子难忘的经历,一生的财富。

2020社团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三岁月如梭,转眼之间自我担任空中飞排球协会社长一职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协会虽然经历了一些起落,但是这支年轻的队伍正在不断地成长着。在这一年中我们在院团委的指导下,在学生社团联合会以及各兄弟社团的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本协会既定的任务,成功举办了一些有意义的协会活动,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现值本学年末,特将本人工作总结如本学年下:

一:协会组织制度建设

在协会成立之后我们就很快的进行了本协会主要干部的选拔,选拔后形成了本协会完整的组织机构体系,明确了各部门和各主要干部的职责。各部门分工协作为以后积极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方面

拥有自身特色的活动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本学年我们根据协会实际情况和排球运动的特点,策划组织了以下一些活动:(1)“三对三垫球赛”。这是协会成立以后组织承办的第一个活动。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我们这个新成立的社团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独立组织活动。(2)“携手大二”。在大二同学本学期面对排球考试的情况下,我们特别策划组织了本次活动。在帮助、指导他们排球技术的同时,协会也赢得了更多的好评,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3)社团文化节期间,为了突出本协会特色,我们精心从策划的多个活动中挑选了“排球对对碰”和“空中飞排球协会首届排球表演赛”这两个作为本协会的主题活动。A.“排球对对碰”将排球和游戏结合在拉一起,使大家共同参与,在其中既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又可以对排球运动有所了解。B.“空中飞排球协会首届排球表演赛”是本协会真正意义上举办的最大活动,活动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各个细节出发,使表演赛的效果达到了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本次活动成功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对于我们协会,对于学院的排球运动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回顾这一年协会所举办的活动,在其中作为主要策划组织者,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我对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感到自豪,也相信协会以后会越办越好。

三:工作中的不足

(1)在协会工作中与协会会员交流较少,有过多听取他们对于协会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2)没有更好的调动大家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在有些时候没有完成既定的日常活动计划。

(3)对各部门,各主要干部的分配调度不够,导致工作优势完成的不是太好。 (4)协会外联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好,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变现实情况。

(5)策划组织的协会主要活动较少,同时受到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协会主要活动虽然成功,但在影响力上仍然不够。 四:下学年工作展望

(1)在学院安排下,做好协会的纳新工作,招收一批积极上进,热爱排球运动的新会员,为协会注入更多活力。

(2)做好协会的主要干部的换届工作,提升协会各部的工作能力,完善协会组织机构体系。

(3)策划组织几个特色排球运动,并将其中一两个影响好的活动发展为协会的品牌活动。

(4)积极加强与学院外部排球组织的联系,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一些校外排球活动和比赛。

2020社团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四在这个紧张而又忙碌的六月,__职业技术学院又迎来了一学期的收尾工作。为了响应学院安排、配合学院总结工作,__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社团部,针对本学期所进行开展的各项工作,做出从学生活动到组织事宜的学期总结,总结内容如下:

一、活动开展

在本学期中,院团委社团部根据学院安排及各时段的纪念日分别开展了不同的活动。从艺术创造到体育健身,从情操陶冶到文艺汇演,每一场活动都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进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团内部各协会之间的合作精神。现对各项活动分别做出详细的总结。

1、六系乒乓球联赛。

__年3月23日,由院团委社团部乒乓球协会策划组织的六系乒乓球联赛在体育器材室开始了学院各系之间的争霸赛。此次六系乒乓球联赛在院团委社团部乒乓球协会和体育部联立合作下经过学院批准,首先进行了各系系内参赛人员的选拔。通过几天的决逐,最终选出参加六系联赛的参赛人员。此次的六系乒乓球联赛由院团委社团部根据部门成员的能力分别选出了裁判、记分员、保卫人员等能保障比赛顺利进行的人员。此次六系联赛,是一次关及全院、丰富多彩的比赛,是一次意义重大、成果辉煌的比赛。

2、“反腐倡廉”书画大赛。

在继六系乒乓球联赛后的3月26日,院团委社团部书画协会又联合院团委宣传部在大自修前举行了一场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全院性书画大赛。参赛选手来自学院各系各班。院团委社团部各协会互相帮助,合作分工,使得整场比赛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圆满的结局。最终的评选交由院团委宣传部办理。

3、集邮摄影手工艺品展。

在经过几天的策划和谈论后,于__年4月9日上午由院团委社团部集邮协会和摄影协会共同合作举办的集邮摄影手工艺品展在学院的大花坛出展出了。此次大展展出的邮票种类之多、内容之广,有关于节日纪念、讴歌伟人的,也有祖国山河、历史名胜的。吸引了很多同学的眼球,更是大大地增加了同学们的认知。参与展出的摄影作品更是异彩纷呈,同学们在看到作品后,不光是对作品的赞叹,更多的则是对人类历史、对祖国风光的思考。

4、第七届大赛。

__年5月5日在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小树林内举办了由院团委社团部协会筹划的第七届大赛。这是一场不同与其它形式的比赛,它不光是锻炼同学们的沉着冷静,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培养同学们静心处事待人的良好方法。此次大赛分别从五子棋、中国象棋、扑克等分类入手,采取逐轮淘汰制,分别产生了各类的冠军。

5、第二届“挑战杯”羽毛球联赛。

在五月里,学院里举办了很多的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展现空间。院团委社团部也不甘人后,于5月13日举办了第二届“挑战杯”羽毛球联赛。此次联赛是继六系乒乓球联赛后的又一场关于体育的比赛,比赛坚持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比赛。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6、其它活动。

院团委社团部下属的十多个协会,分别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院团委社团部举办活动时也增添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涉及内容的丰富性。有音乐协会每周举办的“音乐交流会”更是深入人心,还有演讲协会的演讲比赛,读书协会的“读书交流会”都能在学院的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协会的存在,不光是使得院团委社团部多姿多彩,更为学院的发展增添了色彩。

二、组织内部

院团委社团部是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团委各部门中下属协会及成员最多的一个部门。从__年招新生以后,组织内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困难,最初是各协会之间的人数分布不均匀,在经过近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内部出现了不少退?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保沟茫橹谌嗽贝锏搅艘桓隹梢越邮艿姆段А5牵侍庥掷戳耍橹谟殖鱿至四信壤罹嗵蟮南窒蟆U攵哉庵智榭觯橹谥饕魇氯私辛搜芯浚恍┰谧橹谖匏鞘碌耐Ц枞巴嘶蚴侵苯忧宄>驼謇此担和盼缤挪渴且桓鐾沤嵊寻⒑献鹘〉淖橹谂浜涎г汗ぷ骱吐阊г阂笊戏⒒恿俗陨淼挠攀疲沟迷和盼缤挪吭诟鞑棵胖泄闶芎闷馈?/p>三、总体总结

短短的四个月就要过去了,在这四个月里,学院各部门举办了无数可计的比赛和活动,院团委社团部跟随学院的步伐,积极筹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同学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本学期举办的各种活动都为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本学期的工作完成程度都在学期计划之列,为院团委社团部以后的计划总结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是属于成功的一学期。

千帆驶进共海鸣,一目观尽齐欢愉。相信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社团部一定会越走越辉煌。

2020社团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五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够代表学生社团联合会全体成员在这里做本年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工作总结。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个季节五谷丰登,这个季节硕果累累,我院学生社团在本年度的工作中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壮丽景象。

在第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后,我们看到了我院学生社团的良好精神面貌,他们朝气蓬勃,他们气势恢宏,之后在院团委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社团联合会成功举办了换届大会,新一届的学生管理团队在传承过去领导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发现新的道路,总结过去的经验,规划美好的未来,本着“繁荣社团,服务同学”的宗旨,深刻领会“崇德博智,扶危定倾”学院精神的内涵,推进社团专业化建设,努力开创我院社团联合会工作的新局面、新面貌,优化社联机构,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工作的规范化,例如努力完善签到制度,完善例会制度,加强考核制度。加强交流制度,建立档案制度,进一步完善《防灾科技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条例》,不断灌输网络化办公的重要性,做出资料提交标准,不断建设社团活动审批制度,高效、有序的遵循活动流程。

本着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三项同时进行的原则,重视分类引导,努力使社团活动不断向正规化、规范化、收益人数众多化发展,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重视内部人才的梯队建设,开展社联内部联谊和感情交流活动,社联干部以及社团干部培训活动,在学生社团联合会全体成员的不断努力下,我们完成了社团制度化建设工作,良好的发挥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各个部门应有的作用,使社团联合会对各社团的管理具体化,明确化,从此走向制度化管理的正轨,我们展望防灾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宏伟蓝图,我们积极了解各社团的发展状况,解决各社团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协调各社团的工作,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在奋斗,在社团制度化建设工作进行的同时,我们还努力打造社团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我们在工作中总结过去,憧憬未来,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我们对学生社联的未来充满信心,社联办公室里始终洋溢着幸福快乐而又不失严谨工作的良好气氛,我们努力打造社联文化,打造社联的空间门面,带领各学生社团走向更高的高度。

在金秋的九月,我院学生社团迎来了招新活动,此次招新活动学生社团联合会联手中国电信打造和谐校园文化,为学生社团的招新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在招新过程中,各学生社团努力打造空间门面,提高本社团的影响力,招新现场热闹非凡,更有各社团五彩缤纷的表演呈现在招新现场的中央舞台,展现了各社团活力无限的精神面貌,为招新现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次招新活动各社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一新生积极性很高,努力去了解社团,加入社团,为各社团注入新的血液,我院学生社团招新活动圆满成功。

在举国欢庆的十月,学生社团联合会为增进各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磨合各社团内部阵容,特举办首届“社团联合杯”篮球友谊赛,各社团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努力为大一新会员创造互相交流,互相了解的机会,比赛过程中各社团努力展现本社团良好的精神面貌,赛出友谊,赛出成绩,他们为了本社团的荣誉而努力奋斗,每个人的身上都焕发着独特的光芒,各社团拉拉队成员热情洋溢,助威声高昂且有气势,很好的展现了各社团的文化建设成果,本次活动为本届社团文化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10月23日,学生社团联合会迎来了首届“社团干部研习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互相学习社团经营管理的经验,同时共同研究台湾大学的社团发展理念,让我们的社团干部进一步的了解本社团存在的发展问题与社团的发展远景,本次活动各社团的参与度高,学习热情很足,活动中还有各种考验团队协作的小游戏,进一步增进本协会内部人员之间的默契度,此次活动是社团文化节来临之前的一次很好的练兵训练,各社团通过此次活动总结不足,规划未来,更是为社团文化艺术节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使各协会对本协会的活动规划走向正规化,走向更深的层次。

美术学院团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俄罗斯社会科学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按其职能和隶属关系分为以下5组。

第一组,由联邦、部和主管部门以及基层科研机构组成的自上而下的科学管理体系。联邦一级的管理结构包括:总统和总统行政事务管理局;政府和中央机关管理机构。总统行政事务管理局下设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并由总统助理专门负责科研问题。政府和中央一级的科学管理机构包括: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其下属科学、文化、教育、保健与生态委员会和科学分委员会;国家杜马及其下属教育和科学委员会与科学分委员会;中央机关中的科学和教育部;跨主管部门科技政策协调委员会。部和主管部门一级的管理机构包括:俄罗斯科学和技术政策部;科学、高等教育和技术部;科学院等。基层科研管理机构包括:科学中心;研究所;地方研究机构以及仍处于萌芽状态的独立研究机构。

第二组,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对科学需求的变化,俄罗斯境内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某些变化,新增设了一些市场需要的科研机构,那些过时的、脱离市场需求的机构被撤销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科学院除保留了原苏联科学院时期设置的4个社会科学学部(即历史学部,经济学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学部,文学和语言学部)以外,新增设了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学部,原社会科学总部被撤销了。目前各学部的科研组织结构具体变化如下:

历史学部除保留原有的考古学研究所、通史研究所、俄罗斯史研究所(原苏联史研究所)、斯拉夫和巴尔干学研究所、米克卢霍一马克来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东方学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原苏联科学院档案馆)以外,新增设了物质文明史研究所、彼得大帝民族学和人类学博物馆。学部设以下学术委员会: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委员会,俄罗斯革命史问题学术委员会,社会改革与革命史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史学术委员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一般发展史和特殊发展史学术委员会,宗教在历史中的作用学术委员会,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俄罗斯学术委员会,俄罗斯与世界经济史问题学术委员会,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科学学术委员会,历史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学术委员会,古文献学、档案学和历史-语文邻近学科委员会,历史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委员会,纹章学委员会,俄罗斯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原苏联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斯拉夫文化研究与普及学术委员会。撤销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学术委员会,社会学问题学术委员会,东方学学术委员会,斯拉夫学学术委员会,苏联外交学术委员会,科学史学术委员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史学术委员会,历史地理学和制图学学术委员会,考古学学术委员会,国民经济历史科学数据委员会,苏联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俄罗斯巴勒斯坦协会。对以下学术机构实行科学方法论领导:俄罗斯国家历史公共图书馆,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文和哲学研究所,俄罗斯国防部军事史研究所,布良斯克社会科学研究所,雅库茨克科学中心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史、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所,乌拉尔分院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所,乌法科学中心历史、语言和文学研究所,达吉斯坦科学中心历史研究所,鞑靼斯坦科学院伊勃拉吉莫夫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乌拉尔分院卡累利阿科学中心和科米科学中心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卡尔梅克社会科学研究所。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学部保留了原有的国家与法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新增设了社会、政治研究所和人学研究所。撤销了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史研究所。设以下学术委员会和协会:哲学教研室圣彼得堡哲学教研室、俄罗斯国际法协会(原全苏国际法协会),俄罗斯政治科学协会(原全苏政治科学协会),俄罗斯美学协会,俄罗斯心理学家协会,俄罗斯社会学家协会(原苏联社会学协会),全俄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协会,俄罗斯哲学协会(原苏联哲学协会),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全国委员会,人的活力问题科教中心,科技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生物伦理学全国委员会。撤销了国家、政府和法的发展学术委员会,无神论和宗教批判综合研究学术委员会,宇宙空间法律问题委员会。

经济学部除保留了原有的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圣彼得堡经济和数学研究所,农工联合企业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所,远东研究所,索契科学研究中心,生产力和自然资源研究委员会(原生产力委员会),经济理论和企业经营教研室,经济研究所,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沃洛格达科学协作中心。新增设了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市场问题研究所,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就业问题研究所,对外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过渡时期经济问题研究所。撤销了计划和标准科学研究所,全苏控制论科学研究所,国际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设以下学术委员会:市场经济及其职能机制形成问题学术委员会,经济最佳职能系统理论基础学术委员会,农业改革问题学术委员会,地区经济与国际关系问题学术委员会,社会和文化发展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经济部和俄罗斯科学院人口和劳动资源问题学术委员会,中国综合研究学术委员会,经济科研机构协会。撤销了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经济学术委员会,“两个体系和不发达国家经济竞赛”学术委员会,苏联国民经济概况学术委员会,价格形成的基础学术委员会,国民经济最佳计划与管理学术委员会,人口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学术委员会,苏联生产力配置学术委员会,基金、基本投资和新设备学术委员会,生产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刺激学术委员会,生产力委员会,发展中国家问题学术委员会。对以下机构实行科学方法论领导:俄罗斯经济部和俄罗斯科学院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研究所,西伯利亚分院工业生产的经济与组织研究所,雅库特科学中心北部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经济研究所,布里雅特科学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阿穆尔斯克综合科学研究所,乌拉尔分院经济研究所,科米科学中心北部经济与社会问题研究所,乌菲姆科学中心经济研究所,科拉科学中心经济问题研究所,卡累利阿科学中心经济部和俄罗斯科学院达吉斯坦科学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

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学部下设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欧洲研究所,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比较政治学与工人运动研究所,世界研究所。成立了美国问题综合研究学术委员会,非洲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问题学术委员会。

文学和语言学部保留了原有的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俄罗斯语言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卡尔梅克社会科学研究所,外语教研室,圣彼得堡外语教研室,伊勃拉吉莫夫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设有“俄罗斯和世界精神文化(语言、文学、民俗学和艺术)基础研究规划”学术委员会,世界文化史学术委员会,民俗学学术委员会,俄罗斯斯拉夫学全国委员会,俄罗斯联邦突厥学家全国委员会,俄罗斯芬兰—乌戈尔语系语言学家全国委员会,语文科学史委员会,普希金委员会。撤销了当代世界文学发展学术委员会,苏联民族语言发展学术委员会,“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诗学和小说风格学问题”学术委员会,俄罗斯古典小说史学术委员会,苏联语言学理论学术委员会,词汇学和词典学学术委员会,民间创作学术委员会,方言学和语言史学术委员会,苏联斯拉夫语文学家委员会。

第三组,支持科学发展的基金会。对于俄罗斯社会科学来讲,基金会的成立是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组织与管理系统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研管理形式,是俄罗斯改革的直接结果。目前,俄罗斯有三个较大的基金会——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和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会。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基金会,其中包括地区的、地方的和城市的基金会。上述三大基金会属国家独立机构,同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和技术政策部有密切联系,但其工作性质有原则区别。它们的成立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家的科研课题和论著的出版提供了物质保障,活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初步创建了专家鉴定体系。除此之外,在这一组中还应该包括外国在俄罗斯设立的基金会,它们之所以能在俄罗斯科学舞台上出现也完全是同俄罗斯的改革分不开的。因此,它们的出现也可算作俄罗斯科学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新特点。尽管它们不涉及俄罗斯科学研究管理结构,但它们给予了俄罗斯科学组织或机构以及部分学者非常现实的财政支持。

第四组,“社会组织”的成立,包括各种学术团体、职业学者联合会、研究院或协会、各种国际研究院或协会。它们在规模上、结构上、权威性和其他参数上都各不相同。这些社会组织的成立,说明俄罗斯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高涨和科学结构化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另外,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俄罗斯科学管理系统中由部级单位和科研机构联手成立的两个机构:一是由科学和技术政策部与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联合成立的地区科技合作中心,该中心的出现说明国家科技政策发展的新方向;二是由科学和技术政策部与国家科学、高等教育和技术部联合成立的共和国专家鉴定委员会科研咨询中心。该中心是独立机构,负责对科研规划和草案的鉴定与评估,落实国家科技政策。共和国专家鉴定委员会科学咨询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过去时期在数量上占统治地位的主管部门鉴定委员会评定的质的变化,即中心采用非意识形态化的、客观的、独立的和正确的现代方法对研究规划与草案作出恰如其份的鉴定结论,真正发挥专家鉴定应尽的职能作用。

第五组,“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所有制的新形式。最近几年,随着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私有化的深入发展,在俄罗斯科学组织中出现了独立的科研机构或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的建立或是靠原先属于国家的科研组织和企业的私有化,或是靠有关“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的各种私人企业而建立起来的。但由于俄罗斯今天仍处于“混乱时代”(俄罗斯人用这个本来专指俄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变乱迭起的那个时期的术语来表征和指称当今的俄罗斯),加之有关数据不全,甚至在一部著作中前后说法都不一致,所以对于目前俄罗斯的国有与私人独立科研机构或部门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很难作出评价。再者,这里所讲的俄罗斯改革时期出现的独立科研机构又往往集中在部门科学系统和工厂科学系统内,也有一部分是设在科学院科学系统和高等院校科学系统的“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以及科学中心内,其研究对象多为自然科学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三、科研经费

俄罗斯在改革年代已形成自己一套新的科研资金筹措系统。科研经费除主要依靠国家预算拨款外,还依靠部分预算外资金,以及大企业家、高等院校、私人非盈利组织、国外和学术组织的资助和捐赠。

俄罗斯科研经费拨款来源的构成 %

1994

1995

1996

国家预算拨款

61[*]

60.5[*]

60.7[*]

预算外资金

6.3

6.7

6.2

大企业家资金

19.9

17.4

15.3

高等院校资金

0.2

0.1

0.1

私人非盈利组织资金

0.1

0.02

0.5

国外资金

2.0

4.6

5.6

学术组织资金

10.5

10.6

11.5

*包括大学预算拨款(1994年—0.6%;1995年—0.3%;1996年—0.3%)和国有部门组织资金(1995年—13.3%;1996年—12.9%)。

资料来源:《俄罗斯科学数据:1997年(统计手册)》,1997年,莫斯科: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出版社出版,第45页。

由于预算外资金和地方以及国外资金比较分散,所以在此着重介绍国家预算拨款。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研经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国家预算拨款分为5个方面:(1)部和主管部门;(2)专项预算基金;(3)优先发展规划;(4)支持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派的竞争资金;(5)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计算机联网和数据库的建设资金。资金管理由俄罗斯科学和技术政策部负责。

1.部和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

该项预算内科研经费包括科学院系统、部门科学系统和高教科学系统的拨款。由于俄罗斯社会科学机构主要集中在科学院系统的俄罗斯科学院内,所以在部和主管部门的预算拨款中着重介绍俄罗斯科学院的科研经费。

俄罗斯科学院预算内科研经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日常经费;二是科研机关、其他科学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日常经费主要包括“基础研究”预算经费。俄罗斯科学院的“基础研究”预算经费分属于俄罗斯科学院院部、西伯利亚分院、乌拉尔分院和远东分院,其结构共分四大项:地质考察;住房补贴;科研机构经费;专项计划开支。后者又分为科学文献出版费、购买图书文献费、优秀学者和青年学者的国家奖学金、研究所科研设备费、房屋修缮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费、俄罗斯科学院博物馆开支、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经费、俄罗斯科学院管理的储备金等19项支出。科研机构经费包括科研费用和工资。俄罗斯科学院院部的“基础研究”预算经费,由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决定和直接拨给下属18个学部(其中包括5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科学中心,圣彼得堡科学中心主席团,俄罗斯科学院机关。最后,各学部和科学中心等根据下属科研机构具体预算申请情况再进行分配。

2.专项预算基金

该项预算拨款包括对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科技领域小企业发展基金会的拨款。因后者主要资助的是具体企业经营方面的应用研究,所以在此不作介绍,而主要介绍前两个基金会的经费与管理。

根据1992年4月27日俄罗斯总统第426号《成立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命令,俄罗斯政府每年向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拨款3%的联邦科学预算资金。1992年11月3日俄罗斯政府通过第845号《关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决议,正式批准基金会章程。一个月以后基金会课题招标工作启动。1993~1994年共认真审查了3.6万份申请,(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2000份申请),其中6000份获得资助,资助率只占16.6%。资助率不高的原因并非完全由于内容偏差和质量不高所致,而是由于资金有限。为此,俄罗斯政府于1994年将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3%的联邦科学预算拨款提高到4%,从而缓解了基金会1995和1996年的科研计划招标活动。

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绝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研究报告和出版基金。1993年,这两项费用占基金会预算拨款总额的60%,1994占75%。除此之外,基金会对举办学术会议、科研集体的物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及数据库的建设也给予资助。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活动经费(包括场地租赁费、人员待遇、技术装备费、专家鉴定费等)只占费用总额的1.2%。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是于1994年11月在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因此,1994年头10个月,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经费是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那里分得的,1994年最后几个月的经费则由俄罗斯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和技术政策部拨给的,这笔联邦预算经费共计53亿卢布。也就是说,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1994年的经费来自两个渠道,共计142亿卢布。据俄罗斯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的统计资料证实,1995年国家从“基础研究和科技进步”联邦预算中共拨给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236.656亿卢布,1996年——481.511亿卢布,1997年——1361亿卢布。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预算拨款主要用于资助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个人或小集体的课题研究、出版、考察、会议、国际交流等活动。

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俄罗斯政府通过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为课题研究和著作出版等提供的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解决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出版难的问题,同时也使人文社会科学家间接地获得了国家拨款的资助,缓解了人文科学家工资收入偏低的局面,稳定了科研队伍。

3.优先发展规划经费

该项预算内拨款包括以下7项规划用费:(1)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研制经费;(2)国家科技规划研制经费;(3)地区科学中心和地区科研规划研制经费;(4)国际性草案和规划研制经费;(5)重点国民经济规划和草案研制经费;(6)科学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研制经费;(7)急需购置仪器和设备规划以及其他经费。其中,国家科技规划、重点国民经济规划和草案以及国际性草案和规划从苏联解体后就开始列入了俄罗斯联邦预算拨款项目,其余各项从1993年和1994年才开始立项并同时列入国家预算拨款。近年来,俄罗斯政府根据俄罗斯科学改革发展战略和俄罗斯社会需要,对科研优先发展方向作了适当调整:撤销了俄罗斯大学发展规划;增加了科学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急需购置仪器和设备规划以及其他规划的拨款项目;把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放到了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地区科学中心和地区科研规划也从原来的第七位升至第三位。

在规划的管理上,每项规划都设有各自的学术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从事相应问题研究的科研机构的代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规划,除每项规划设有学术委员会外,还设有科学政策委员会。科学政策委员会不仅有俄罗斯科研机构代表参加,而且有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此外,还有一些规划是按学科划分的,每一学科都设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主要负责专家鉴定,具体草案的筛选、审核和成果评估工作。从总体上看,在学术委员会中都设有一个由主席、副主席、学术秘书和学科委员会主席组成的领导核心小组。核心小组每年举行1-2次会议,主要解决向各个学科规划拨款和与资金划拨有关的资金分配问题。

【参考文献】

1.谢苗诺夫,E.B.,1996年,《俄罗斯科学的现实与幻想》,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2.阿夫杜洛夫,A.H.,库利金,A.M.,1996,《俄罗斯科技潜力结构与变动》,莫斯科:乌克兰艾利多利阿尔出版社出版。

4.1996年6月13日俄罗斯总统第884号《关于俄罗斯科学发展理论》的命令,载于《俄罗斯科学院通讯》,1999年第10期第867页。

5.1996年,《俄罗斯科学发展理论》,载于《俄罗斯科学院通讯》,第1期第25-27页。

6.1998年7月2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对《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修改和补充的决定,minstp.ru/docs/uri/98/0-4/i.htm,1999年11月5日下载。

7.1993年,俄罗斯科学和技术政策部《关于地区科技政策》,minstp.ru/docs/min/05-001/htm,1999年10月11日下载。

8.1995年,《俄罗斯的科学:1994年》,莫斯科: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出版社出版,第105页。

9.《俄罗斯的科学经费》,peress.minstp.ru/ru/statist/stattin/htm,1999年8月9日下载。

10.《俄罗斯科学院》,199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11.《俄罗斯科学院》,1995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第75-95页。

12.1993年4月1日俄罗斯联邦上议院关于《俄罗斯科学院》的规定,minstp.ru/docs/uri/99/2-016.htm,1999年11月5日下载。

13.索尔特科夫,E.T.,《关于1992年基础研究优先发展方向管理的工作报告》,minstp.ru/docs/min/12—003.htm,1999年10月11日下载。

14.《科学研究与试验设计工作的拨款条例》,minstp.ru/docs/min/24-001.htm,1999年10月12日下载。

15.1996年2月27日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关于俄罗斯科研机构拨款计划》的规定,载于《俄罗斯科学院通讯》,1996年第六期第570-5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