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化教育理念

现代化教育理念

现代化教育理念

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服务理念;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76―03

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大课题,它包括多个方面。而服务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关于服务,目前学界大多从技术层面探讨,围绕问题也主要是技术、设备的改进。而很少关注文化层面的提炼和升华。本文试图从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以期提炼服务的文化精髓,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推进远程教育的内涵发展。

一、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概说

(一)远程教育文化

关于这个概念,目前学界论述较少,比较权威系统的说法是孙绿怡在《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中的阐述,她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远程教育文化研究的独特性:第一,它不是就远程教育来研究远程教育,也不仅仅限于教育教学的领域来研究远程教育,而是着眼于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传统等系统整体的文化视角来研究远程教育;第二,它不是从单纯的理论角度来研究远程教育,而是着眼于生活方式的角度对远程教育中的人和事进行深层的文化探讨;第三,它不仅强调远程教育的标准化和全球化,而且强调远程教育的个性化和本土化。

(二)支持服务

支持服务泛指所有与学习者学习有关的一切服务措施,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大卫・西沃特“使所有个别学生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运用院校提供的一切服务”;艾伦・泰特(Alan Tai)“为作为个体或小组成员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旨在促进他们进行学习互动,在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支持”;丁兴富“远程教育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李力“支持服务的实质是提供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的接口;支持服务是一种支撑服务,举足轻重;具有服务产业属性;宗旨在于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使置身于这一环境的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调用各种资源,接受关于学习的全方位服务,使学习获得成功”。

(三)远程教育服务文化的定义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把远程教育服务文化表述为: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指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教职员工忠诚、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它包含远程教育服务从物质形态、组织行为、组织制度到精神意识等一切文化现象。

二、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的重要性

在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加强服务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文化建设电应当提上日程。当前,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热点。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中,更多的网民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业界知名人士王东临曾在网络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从服务的角度去综合完善教育网站才是网络教育未来的出路。”这提醒我们,一定要加强服务文化建设,从而提高教育竞争力。

(一)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由远程教育的办学性质和管理模式决定的

远程教学、分级管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是远程教育的独特性质和办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处于物理空间相对分离同时通过信息传递又相互联系的状态。这种模式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理隔离、工作局限、家务劳动、资源不足、学习技巧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远程学习者经常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劲头明显不足,甚至常常有不安情绪,很可能感到孤独,甚至感到自。已是校园之外的陌生人,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系统中学习,如若没有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学习支持管理服务,要让学生搞好学习,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说明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程。

“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是远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的开放”。这种开放需要服务文化提供重要保证,并且也只有先进的服务文化才能鲜明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并贯穿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全过程。远程开放教育采用的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支持服务。实践证明,课程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是保证远程教学质量和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也是远程教育中教学系统开发和教学设计的重点。

(二)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由远程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属性决定的

在电大、网络学校等院校就读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全天候待在校园里,接受管理者的管理和学校纪律的约束。他们往往具有多重身份,不仅是学生,还在社会上兼具某个职位,甚至社会角色大过学生角色。他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包括学习知识的需求、校园文化的需求、再就业的需求,而且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肯定是大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在实践中深化对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的认识,加快建设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服务文化。

远程教育具有大众普及性特点,其开放性为不同基础、不同经历的受教育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同时它的灵活性也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能。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就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解决他们自主性学习、个别化学习、分散化学习等问题。这些特点都为服务文化提供了无限的的发展空间。做好服务文化,是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理念的最佳体现,是远程教育走内涵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由远程教育机构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教学模式的院校,往往都是系统办学,机构庞大,人员众多,这种情况对于管理和服务有很大挑战,往往会影响管理和教学的发展。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要通过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提高效率,转变观念,使管理和服务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这对于远程教育走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远程教育服务文化的基本功能

就目前学界对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看,服务文化的理论还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服务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已日益彰显。

(一)增誉功能,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与普通高校竞争的砝码

服务文化带有明显的增值性,先进的服务文化能够提升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发挥学校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先进的服务文化必然促进学校改善教育理念,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扩大招生的目的。

(二)导向功能,无功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

服务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远程教育的管理需提供各种人性化、宽容性、个性化服务,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入学资格审查、学生注册、学习地点的安排,尽可能服务于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材料等的教学,尽可能由学生选择。远程教育的开放思想,是管理理念越来越趋向服务化、人性化”。服务文化最终体现了远程教育公平、平等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努力为一切求学者提供尽可能方便、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重塑功能,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

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人际沟通模式、一种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一种平等参与的观念、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未来意识都大大增强。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服务和管理理念,构建远程教育体系下的服务文化,是对当代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扩充和完善。

(四)凝聚功能,有效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

增强认同感并进而升华为责任感、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远程教育环境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造成学生情感缺失。例如,自主性的远程学习可能在一部分学生那里会演变成孤独感,过多依赖于现代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数字人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增加和心理健康恶化”。服务能够更好地弥补这种缺失,能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和群体意识。

(五)优化功能,实现有效管理,形成制约机制,为下一步远程教育走内涵发展指明方向

服务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搞好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建设,对于加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管理是手段,服务是宗旨,目的是为了实现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谐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要真正解决服务问题,还要注重服务文化的建设。如果建设了一种大家认可的价值观,有大家认同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准则,并成为一种信仰和文化自觉,大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实践它,这就是服务文化的渗透力。

四、如何构建良好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文化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考虑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加强:

(一)更新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持服务的重心不应是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库等硬件,而要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向”。服务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服务文化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帮助的基础上。现代远程教育规章制度的设计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尊重科学和理性,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手段的运用,又要讲求管理艺术,体现人文关怀,重视观念和情感的作用。

2.塑造共同价值,树立服务理念和价值观,并达成共识.强化全员服务意识。当这种全员服务的文化价值观被本学校成员认同后,就会达成一种共识,从而使学校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价值激励、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楷模激励、情感激励等策略强调对教职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扩大宣传,树立全社会终身学习理念

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密不可分,但在我国,社会宣传做得不够,许多人还不知道或不清楚这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大众化。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是信息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频繁,客观造就了大量需要继续学习的群体,终身学习成为深入人心的一个观念。他们更倾向于将网络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手段,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要扩大宣传,尤其要做好配套服务宣传。

(三)提高服务质量,建立灵活、便捷、高效的服务通道,尤其是建立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关注学生的满意度,确保服务到位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教学组织和资源都是通过在网上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形式来实现的。努力完善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提炼学习支持服务的文化意蕴,建设符合时展要求的服务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品质、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的良好形象、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地位,而且这种无形资产还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财富资源。无论从理论构建层面,还是现实操作层面,服务文化都是对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永和.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环境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6,(1):80

[2][英]艾伦・泰特.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15

[3]丁兴富.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3):58

[4]李力.现代远程教育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16

[5]曾海军.中国远程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hnp://biog.省略.on/s/blog_44c2e351010007mg.html

[6][7][9]谢新观.远程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 一体化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44-01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我国职业技术类院校推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针对职业技术类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操作特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大多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毕业生职业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认可度都较以往提升了很多。但也应该看到,“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尽人意的矛盾或问题,有待于我们探寻更好的解决办法,以完善“一体化”模式,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

1 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质量的阶段性停滞

从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主旨。但有些学校将其简单理解为以实践教学为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个别技工学校甚至走向了完全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了理论知识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在我了解的几所技工院校中,他们为了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隙”对接,学生入学还不到一个月,就把他们放到企业进行“学徒工”式的锻炼,使学生成为了完全化的企业职工,而忘却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回到学校时,对学校生活已经相当“陌生”,再没有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样会使这些学校的“一体化”改革进程呈现出不良的停滞状态。

1.2 没有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某些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学校的主要领导只在教学改革动员会议上放几声豪言壮语,之后变销声匿迹了,把改革推给了教学部门,教学部门又推给了一线教师。没有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只靠老师们自己对“一体化”的悟性做着“散兵游勇”式的缺乏整体部署的改革,改革始终处在原地踏步阶段。

1.3 改革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

有些教师依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老师的“教”上,不注意去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下的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因为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但校风、学风并未见有大的改观,打架、上网、谈恋爱等不良现象仍频频发生。

2 建议

“一体化”教学改革,并非简单的教学方法的局部性改变,它是每所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一项系统性总体工程,要求学校必需从改变基本的教育理念入手,形成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新策略。“一体化”改革必须做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

2.1 思想观念要切实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上来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这一精髓,需要做到两个到位。

(1)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到位。传统的学生评价总是把学生进行好与差的简单分割,再施以相应表扬或批评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念首先否定了这种带有明显主观意识的错误评价方法,而是把所有学生放到同一个地平线上接受有尊严的教育。尤其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较高中生或大学生差很多,好动性强,对纪律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而其中的很多学生又有着极其脆弱的虚荣心。教师无心而发的轻视之语往往使他们产生很强的颓废心理和抵触情绪,老师溢于言表的赞赏又让他们兴奋之至、忘乎所以。这不是好或坏的征兆,而是学生的个性所在,是这群成长着的特殊群体的必然反应。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所传递出的个性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形成符合每位学生个性发展的施教措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就在于此。

(2)对学生的爱要到位。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挂在嘴上或写在纸上,而应从老师的心理自然流淌而出,流进学生的心里。最常见的错误是老师往往有选择的去爱学生,学习好的、听话的获得老师的爱就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有的思想,其违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全部的爱渗透进每位学生的心中,用爱召唤引领着每个心灵走向成熟才是教育的真谛。

2.2 要真正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格局中

由“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其实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基础教育以教为主的惯性思维,导致了在改革之初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时候,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说明老师的准备工作没有到位。学生以学为主,并不代表完全让学生自学,也不代表老师无事可做,需要老师去做的要比传统教学单纯的讲授要多很多,也难很多。以“教”为主时,老师备课的重点是课本内容和表述方法,而以“学”为主,教师备课的重点是学生,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探寻出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世界的方略。如果只备教材,就不可能发挥这一引领作用。在最初的试验阶段,为把学生引进自我思维状态,我几乎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深有“难于上青天”的感受。但当你真正达到“以学为主”的程度时,学生对你的回报又是那么丰厚,是靠单纯地“教”永远都不会达到的境界――这才是让学生终生收益的教育。

2.3 转变到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中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要达到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育人目标,单凭教学部门或老师是不能够实现的。应该形成立体化的,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教育形式。我们学校在推行一体化教学之初,把精力集中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但最终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低参与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瓶颈所在。学生把老师苦口婆心好不容易得到的品行教育付之东流。所以,学校开展了全员育人的教育行动,除了对学校的所有员工进行个人素养的集体教育,外聘教师也不例外,形成了全员育人的一体性,提出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管理模式,从教学到生活,学生都在一个处处有教育的全方位的学习生活中,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校风学风也大有好转,进入了教育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十三五”新阶段;高校行政后勤管理;五大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01-06

2016年是吉林省高校“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5周年。在“七一”即将到来之际,特举办吉林省高校行政后勤管理干部“廉洁自律、科学从政”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由省高校工委主办、省教育学院具体承办,省属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分管行政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参加研修学习。各位同志忙碌在高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岗位上,在此次研修中,要努力认真地做到三点:

一是高度重视,珍惜机会。此次研修,坚持高起点策划、高标准运行,全部课程邀请一批国家、省内知名的领导和专家授课,不仅有省内研修,还有省外授课;不仅有专题讲座,还有参观考察;不仅有教师讲解,还有学员研讨。希望大家以对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平心静气、排除杂念,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研修任务。

二是端正学风,注重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同志们能够真正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学风,认真学习掌握培训内容,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勤于思考、积极交流,不断融会贯通,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三是遵守纪律,增强实效。此次培训时间大约一个月,采取“一期两地”的研修方式,希望同志们始终以一名普通学员的身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班级纪律,按照统一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每一步骤、每一环节的学习,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大家下发的学员手册,里面收录了中组部、中纪委关于学员参加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规定,请认真学习、严格遵守。

下面,按照研修班的安排,就“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吉林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供同志们参考。

一、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的基本解读

问题一: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现代化指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或者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先进水平。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又可以是一种状态。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会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核心指向应当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它主要包括教育的普及化、教学的优质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等。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迅速从1998年的100万余人扩大到2015年的750万人,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够,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看,高等教育结构大多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在美国,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比例是1:4:8。而我国,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比例是1:8:5.3,从事学术型人才几乎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2倍,一方面导致企业单位招工难,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学术研究型人才严重过剩产生就业难,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在由“大”向“强”迈进的新起点上,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我们无可争议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提高教育质量”破题,规划了未来5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应当对此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和判断。

问题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教育为先。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实际出发,高瞻远瞩,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确定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集体顺应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努力使13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机会的真挚情怀。2013年9月9日,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的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鼓励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首次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概念,从而明确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5月4日,视察北大时强调: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比较系统地提出高等教育c世界先进水平对接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统领下,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化措施,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崇尚创新、创业课程、讲座、培训、竞争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今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努力构建有利于公共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2015年8月,第十五次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审议会议,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顶层设计,其目标是促进高水平的科学和学科进入世界顶尖行列,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输出。在2015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为提高教育质量”第一时间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核心任务,在未来的5年,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问题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任务目标。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才竞争愈加激烈,世界各国竞相聚焦教育竞争力,纷纷制定出台教育发展规划,强调教育为未来发展做准备。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国务院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完成,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中,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党的领导,植根于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道路和一流的学科建设,力争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国特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具体的目标:“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会有一大批优秀大学和优秀学科进入世界前列;预计到2030年,将有更多的大学和学科成为世界流行抵柱,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到本世纪中~,将有更多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建成了高等教育的权力。此外,《方案》还提出了五个建设任务,即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研水平,传承优秀文化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重点;五项改革任务,即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重点突破,社会参与机制建设,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任务,明确了目标,对我们加强新时代的具体要求,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加快吉林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从本省实际出发,积极推进“两个一流”建设;另一方面,还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2013年制定出台的《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在高校综合实力方面,吉林省目前共有高校58所,总数位列全国31省(区、市)的第22位。但在201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的排行榜中,除部属吉林大学位列第12位、东北师范大学位列第55位外,前150位再无吉林省省属高校。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14年底,吉林省高校高端领军人才为138人,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仅占全国的1.2%,与辽宁的2.0%、黑龙江的1.5%相比,处于东北三省的末位。在全省高端人才中,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占90%以上,省属高校数量极少。在高校科技创新方面,近10年来,吉林省高校完成973计划、863计划等部级重点项目,其项目总量、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转让金额均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因此,每位同志要充分认清推进吉林高等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总体形势、紧迫任务,自觉地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部署上来,高标准完成自身承担的工作任务,身体力行,为加快吉林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听取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应该说,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育同样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是我们加快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联系高校和高等教育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是保证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开启“双一流”建设之门的“金钥匙”。

(一)坚持创新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充分说明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面对高等教育进入“十三五”的新阶段,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力。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办学理念。要强化质量意识,转变高校办学理念。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因此,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充分认识到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快推进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同时,着力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摒弃外延式发展思维,转入内涵式发展轨道。

二是创新教学内容。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教学科研这个主业,突出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办学特色是大学在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所具有的根本优势,各高校应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取胜的方针,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强化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管理服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和产学研合作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竞争力整体提升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三是创新教学方式。要准确把握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规律,突出问题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要求,在科学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基础上,加强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读书学习与研讨问题结合起来,使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坚持协调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合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下,通过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将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协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高等教育进入“十三五”的新阶段,我们必须重点在两方面坚持协调发展。一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追求适需的教育,高等教育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到与行业产业发展相融合,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衔接,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使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相匹配。同时,还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高校人员队伍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后勤服务人员。这三部分人员互为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注重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努力打造一支以“双强”型为骨干的人才队伍,这里所说的“双强”,是指党性观念强、业务本领强。对行政管理人员要追求精细化管理,对教师要强化精品课和精品课题意识,对后勤服务人员要实现精准化保障,使高校各类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合力。三是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大核心任务,教学质量与科研质量都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两者必须协调发展。教研咨一体化是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要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协调推进策略,实现教学科研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智力。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作为多年快速发展的代价,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74个实行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仅为4.1%。

进入“十三五”新阶段,高校应在三个方面找到自己“绿色发展”的坐标,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一是教学内容上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加大有关绿色发展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科学布局相关教学内容,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广大师生心中,落实到行动当中,树立生态文明政绩观。二是要在作风建设上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积极培养师生绿色观念,反对奢侈浪费,崇尚勤俭节约,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三是在校园建设上体现绿色发展。以朴实、安全、适用为基本原则,杜绝豪华学校,营造浓郁人文环境。积淀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办学品质,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

(四)坚持开放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活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内外联动问题,它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墓家层面看,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教育水平上,党的十八次会议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积极稳妥推进教育开放。对人才的研究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在新时期发挥出国留学工作的重点。2013年10月,总书记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在新时期研究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与过去相比,新政策增加了关键“发挥作用”四个字,强调了需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为海外学生返回祖国创造条件。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数量和回国数量同步扩大。2014年出国留学的45.98万人,2009年翻了一番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国留学生来源的国家;各地回国学生36.48万人,增长了约2.4倍,超过2009。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新兴的留学目的国。2014共有37.7万名学生(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留学,同比2009年增长58.3%。

进入“十三五”新阶段,高校坚持开放发展要登高望远,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合作共赢,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一方面,要实现培训资源建设的开放性。重点要扩大高校系统内部开放共享,校校协同、科教结合;要主动对社会开放,深化与社会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协同协作的良好教育生态;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水平。另一方面,要实现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一个时期以来,为了加快我省高水平大学及其重点学科建设,同时,为全省高校培养储备一批教学科研水平拔尖的后备干部,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协调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启动了2016年吉林省高校海外教学法研修工作,选派部分党性坚定、作风过硬、培养潜力较大的优秀青年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教学法研修3个月,我们根据选派人员的学历专业、教学科研方向,将这些人员统一划分为四个班次,有针对性地派往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研修,目前,加拿大、美国班已经开办,学员反映非常好,这实际上是我们着眼于“两个一流”建设,努力实现我省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与国际水平对接的一个实际步骤。

(五)坚持共享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张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就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回馈于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共享。共享发展体现了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进入“十三五”新阶段,高校坚持共享发展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享教育果实。千方百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心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关爱和帮助;二是共享学术研究成果。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善于把有关学术研究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成果的转化,使学术研究成果彰显实践的智慧,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三是共享人才资源。高校是人才资源集聚的地方,因此,人才资源建设一方面要贯彻人才强校思想,另一方面要围绕服务大局的要求,使人才自觉积极地成为党委政府的智囊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需要我们系统学习、深刻领会,更要求我们结合自身自觉加以践行,使之真正成为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三、增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素养能力

事业兴衰,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各个要素中最集中、最活跃的因素。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坚定理想,充满朝气。朝气是指振作精神、力求进取的气概。我们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蓬勃朝气。我们处在高校党建工作的第一线,管理党员、服务群众,与全省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息息相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只有牢固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努力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才能确保我们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丰富的精神家园。正如古人云,“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皆无,谓之愚人。”

二要勤于学习,夯实底气。古人讲:“欲成非常之事,必恃非常之才。”才能、才干是我们做事为官的底气。提高底气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加强学习,二是实践锻炼。必须加强学习,熟悉自身承担的工作和业务。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做高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只有经常沉下去,深入师生之中,与群众交谈、交往和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怨,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多样化;整合

大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大学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当人们审视现代高等教育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时,发现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理念的危机。”[1]人们在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时,也逐渐将其他许多相关的概念、范畴(如“大学的理想”、“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等等)转换成、归结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中进行讨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高等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2]由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影响日益显著且呈多样化趋势,给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及其实践带来了某些困惑。卢晓中认为:“解‘困’的途径就是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整合。” [3]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理念及其整合,事关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及其实践的成败,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

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多样化的内涵与特征

理念(idea),是一个古老但又非常时髦的学术范畴。在日益广泛的使用过程中,“理念”逐渐获得了以下三大规定性。首先,理念是主体的思想观念。它是主体运用思想手段对客观对象进行理性认识和观念把握的成果,是主体在思维领域对客观对象的再现。其次,理念反映主体的理想期待。特别是反映主体正向、积极的价值期待,它为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确定了方向,为主体改造世界的实践指明了重点,能对主体的实践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第三,理念所表达的内容应该可供实践操作。理念并非空穴来风,亦非主观臆造,科学的理念应该以对客观对象的本质性认识为前提,理念所表达的价值诉求应与认识本质、把握规律、确定战略甚至形成操作策略的活动紧密相关。科学的理念不仅在思想观念中具有思维操作性、在现实实践中具有实践操作性,而且还能从总体上指导实践操作。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先生指出:“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杆。”“一个无理念之组织,犹如无舵之舟,无弦之弓,何之治?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4]总之,理念就是以主体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前提,表达主体改造客体的目标期待和价值诉求,进而影响、规定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操作之思想观念,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

作为理念的下位概念,教育理念就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高等教育理念指的则是主体对高等教育现象、活动、过程的本质、原则以及运作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实践指向性的观念系统和思想体系。在高等教育理念中,有一种专门指向高等教育变革、调整和发展的理念,即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子集,这类理念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实践工作者以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存在条件为基础,通过不断深入、日益全面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把握所形成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思想观念。由于高等教育的理念不仅会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的现实存在样态,而且还总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甚至左右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理念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有三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大学组织都会或多或少地创造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中世纪晚期大学在初创时期就产生了“教学育人”理念;德国古典时代形成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理念;19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推广“直接服务社会”的理念。二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逐渐出现的多种理念,往往通过“积淀”而非“替代”的方式被遗传下来。三是随着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多元利益主体竞相对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的价值期待,并将这些价值期待以不同理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三大因素,使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日益繁多。

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予以归纳。如果从传统与现代的两分维度看,传统经典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等,现代新兴的高等教育理念则有育才兴国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面向社会理念、国际化理念等等;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热点的理念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私营化、国际化、民主化、终身化,等等。也有人认为,如果从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维度考察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则应该至少包含关于“大学是什么”的大学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

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可以从类型和层次两个维度进行归纳。从类型上看,可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关于发展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关于发展方向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高等教育终身化、大众化、民主化理念;三是关于发展方式和途径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私营化、多样化理念,等等。

从层次上看,可将具有不同理论抽象程度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理论和表达价值的理念(简称为价值性理念),这类理念主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演绎出发,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倾向和理想追求。它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育民主化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国际化理念,等等。另一种是指向实践和重在操作的理念(简称为操作性理念),这类理念在理论抽象层次和实践涉及范围方面要小于前者,并且它与高等教育的实践,甚至与高等院校的办学实践联系紧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高等教育的适切性理念、质量理念,以及在实践操作范围内予以讨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就是这类理念的典型代表。

二、现代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整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客观事实。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就其正面影响而言,首先,它有利于全面发挥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的功能、全面承担高等学校多样化的职能。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批判、文化选择等多种多样的功能。[5]要想有效发挥高等教育这些根基于结构变革而形成的多样化功能,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将它们具体化为特定的发展理念,唯此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进而赢得社会认同并转化为特定社会行动的具体目标。这恰好就是高等教育系统发挥自身多样化功能,履行和承担教学、科研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多样化职能的过程。

其次,它有助于广泛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高等教育价值期待。现代社会已经分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高等教育提出其价值期待。在社会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多元利益主体针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多样化价值期待,往往会以各种理念的形式反映出来。高等教育利益主体及其价值期待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能适应社会民主化的需要,有助于全面反映和综合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期待,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

第三,它有助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院校寻找其特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往往反映着不同层次和类型高等院校所对应的特定市场空间。高等院校顺应、承诺、应和与满足某种或某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定位特定高等教育市场、服务于特定高等教育需求的过程。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有助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院校实现准确定位、形成有序竞争,从而真正防止院校的恶性趋同、资源浪费。

不能忽视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状态还有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它可能造成对有限高等教育资源的恶性争夺。不同利益主体为了满足自身价值期待、保证其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实,必然会不遗余力地争夺高等教育资源。这种争夺将越来越突显并且不断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当争夺陷入恶性循环时,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将逐渐被淡忘,对它的无穷占有却异化为目的本身,由此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和浪费将不可避免。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体制下的行业办学就明显地存在着这种不足。二是它可能会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选择。在发展理念多样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变革并走向何方,已经不能由某种单一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决定。“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6]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甚至无序化和彼此冲突,意味着多元利益主体正在竞相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这就可能导致高等教育陷入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对现代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进行整合是迫切的和必要的。

首先,它是推动教育主体之间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内涵式发展”阶段。一方面,高校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时代环境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质量、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已经不能脱离整体单独进行,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各行业驱动发展的新思路。由此,高等教育只有整合多样化发展理念,在不同主体、多种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之间寻求平衡点,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完美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主体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其次,它可以更深层次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试图构建一个满足各群体文化需求并存的模式,全面提升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忽略“准则”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放任的高等教育多样化不但不会消除反而还会加剧高等教育的分化与不平等。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这有可能让学生在文化面前失去判断能力,为了适应文化差异而扭曲了学业标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中如果丧失了对人类共同优秀文化的引导,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在创造“个性”的同时,将形成局部分化,阻碍对共同文化、共同教育目标的掌握,使教育主体无法自由、跨领域选择接近主流文化,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孤立”,是一种“装饰性的变迁”。只有将多样化发展理念和共同认可准则公布在阳光之下,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更加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的国家认同。多元文化发展是否必然成为国家、社会分裂的代名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标准,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孰轻孰重,这种理想的沟通和包容情境如何成为现实,这是多元社会中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问题。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问题在于――在多样化理念的沟通包容情境中,能否构建共同认可的发展理念。我国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民族政策的制订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教育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社会发展如此,推而言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整合也更加契合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的发展需要。

第四,有利于推进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治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与价值追求,强调的是多元利益主体、多元理念的民主参与、协商决策,核心内涵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理是开放、多元、包容的,由社会、公众、政府多维参与构成,具有对不同价值取向的争取、接纳与吸收的能力,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是理念、方式、制度与结构上的革故鼎新;二是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强调的是“唯则定国”、规则治理、依法治事,关注的是正义公正、合乎价值,追求行为的合目的性。在国家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通过多元发展理念的整合,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治理上的变革,可以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指引、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格局,可以加速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成,从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多元理念的整合是符合目前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政策要求和时代需求的。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强调其内部关系(即高等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外部关系(即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整体和谐与良性互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状态,既有其发挥正向功能的潜力,也有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为了高效、有序地发挥多元发展理念的正面影响,防止、克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多样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多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进行整合。正如德国著名学者赫尔曼・勒尔斯所说的:“大学独立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支持它们的通才教育,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大学观念发展的组成部分。为了有可能用理念论的哲学观点制定内部纪律和培养学术界的精英,必须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结合为一体。”[7]

三、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整合的类型和方式

“整合”(integration)原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指“机体或细胞中,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组织严密、功能上协同动作,组成完整的系统”[8]。在被社会科学广泛借用的过程中,整合获得了新的内涵:即依据特定的意义定位和价值预设,按照经过了价值判断和择优选择的规则和秩序,协调统一某些互相联系或彼此冲突的社会组织、社会活动或观念体系。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整合,原因有二。一是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这是整合的根本前提。“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9]在这幅画面中,就包含有由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构成的普遍性联系。二是主体的人能够认识多元发展理念,“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10]。这是整合的现实基础。

有机整合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理念,必须首先选择恰当的整合途径。研究发现,可以从传统与现代相统一、过程与目标相统一、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相统一、认识逻辑与客观过程相统一等多种途径进行整合。[11]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它们或是彼此冲突,或者存在着发展和递进的联系,或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彼此交叉。因此从多种途径整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多元发展理念之间不同的关系模式,采取不同的整合方式,进行分类整合。

1.冲突型整合

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彼此冲突、互相制衡。综观其冲突关系,总体上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是趋避冲突模式。不同发展理念,或者是同一发展理念不同方面的内涵,由于既有其合理的成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因此可能存在正负价值上的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整合的重点就是厘清优劣、辨别正误,更准确地说,是要厘清不同理念或同一理念不同方面的内涵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正误和优劣。比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理念与单一化、趋同化发展理念之间,就存在着这种趋避冲突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多样化发展理念值得肯定,而单一化、趋同化理念就必须谨慎对待;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则对单一化、趋同化倾向给予了否定。单就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而言,它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组织机构、办学层次和类型,乃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逐渐得到了认同,但入学门槛的多样化,特别是歧视性的多样化,比如,依据家庭出身、种族、血统等外在因素设定不同的入学门槛,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

二是双趋冲突模式。有些发展理念都代表着和预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趋势,但由于高等教育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这些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实践中可能会产生资源争夺。对于这些理念,不能简单地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多元兼顾。比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初期,有些人认为大众高等教育理念与精英高等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趋避型冲突关系,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意味着放弃精英教育。其实这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误解。原因在于,大众高等教育和精英高等教育,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同时坚持。

三是双避冲突模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发展理念可能不太合理、科学,但由于传统势力的坚持,也可能由于尚未形成新的替代性理念,这些发展理念还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产生问题、带来危害甚至导致恶果的发展理念之间,就必须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整合。比如,由于“高等学校这一过去一直是选择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现在还起着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12],所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根据个体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个人收益大于社会公共收益的理由,坚持认为不能完全按照“学术金本位”的原则分配教育机会,学生应在分担必要的高等教育成本之后才能享受高等教育。由于学生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不同,必然会引发大学新生失学的现象,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也就会因此而产生。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和公平理念,是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们一方面都是解决特定国情问题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它们不但会分别产生新的问题,而且还会成为导致对方陷入困境的原因。这就构成了双避冲突关系。

对彼此冲突的多元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实质就是借助公共选择和集体决策,形成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合力”。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13]“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也可以看成恩格斯所讲的“意志”,多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彼此整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的过程,类似于多种社会发展“意志”互相冲突形成“历史合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不断新增,也随着旧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获得新的内涵,更由于已有的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程度不同的重要性,那么整合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的努力决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整合,是由无数个前后继替的逻辑单元串联而成的无限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权重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通过互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将决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则是对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及其权重对比状况、彼此冲突情况的制度化。当然,对多元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并不会使矛盾和冲突彻底消失,它只是对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相互冲突的阶段性结果的客观表述和自然反映。

2.发展型整合

并不是所有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都存在冲突关系,有些发展理念借助特定发展逻辑链条,保持着如下两种发展型关系。

一是因果型关系。在两种或多种已有的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因果型关系,其中一个或多个理念的出现和存在将引发其他理念的产生。以高等教育的自治、竞争和特色化三种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为例:高等教育自治的获得与扩大,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高等教育自治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带来或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高等院校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行特色化改革和发展。再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必然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变革;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尤其重要。[14]再看“学术自由―创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15];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很难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生成型关系。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具有原生性质,其他的发展理念则由它产生;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以1998年世界首次高等教育大会为例。此次会议提出的系列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就存在着这种生成型关系,其中所包含的发展逻辑是:“生成理念―目标理念―展望理念―行动理念”。生成理念的主题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系统的指导理念,它决定着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取向;目标理念的主题则决定着行动理念的主题;行动理念的主题以目标理念的主题为依据。具体例证之一是,会议提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成理念)――加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即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目标理念)――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和对社会预期需求的分析与预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从长远的观点和广义的角度看待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展望理念)――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新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行动理念)。”例二是:“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体现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并应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其效率和保持其质量及针对性。”在这个表述中,“资金来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态度”、“效率”、“质量”和“针对性”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成型关系理念链条。[16]

整合高等教育多元理念之间的发展型关系,关键在于梳理出并保持好不同理念之间在特定逻辑链条上的发展型关系。忽视发展型关系,或者发展型关系出现断裂,都会导致发展型整合的失败。

3.包含型整合

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型关系,也不存在发展型关系,而是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着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某个或某些发展理念等同或类似于其他理念,或者作为其他理念的某些方面包含于其中。

以高等教育的私营化、社会化、民营化、产业化理念为例。高等教育的私营化(privatization),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美国、日本、泰国等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传统上排斥私营化的欧洲也出现了类似趋势。在中国,与“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宏观指导、省级地方政府全面统筹、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宏观体制改革相一致,“面向社会”的改革趋势推动着高等院校首先在后勤管理方面实行社会化改革。而在传统单一型公立高等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变革需要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又引发了民营化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能否”、“如何”产业化的问题一再受到关注。这些发展理念在本质内涵及其外延方面存在着交叉。为了澄清思想、辨别正误,非常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整合。

整合存在着包含型关系的多样化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清晰厘清、准确界定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具体而言,私营化指的是高等教育的非国有、非公立倾向,它是对自18世纪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出现的国家主义思潮的一次否定。但在不同的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能否私营尚有较大的分歧。对于社会化,需要思考的是,“社会”所指何物,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界定?社会化作为运动过程和运动目标,分别具有何种规定性?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思考的是,虽然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其运行在很多方面参照了民营经济的成长方式,但“高等教育的民营化”概念能否运用,它与高等教育的私营化概念一样,能否应用于中国?产业化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广受关注,并且争论较多。有观点认为,教育是一个同样必须关注“成本―效益”的产业,但不能产业化;有人进而追问,“教育产业化要‘化’掉什么?”不管人们对这些理念作出何种界定,超越各种争论、厘清各自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挖掘不同理念在特定国情下的真正所指,是有效整合包含型发展理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

文中对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整合方式的探讨,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由于现实实践变幻无穷,不可能完全穷尽所有关系状态,因此也不能穷尽多元理念之间的整合方式。但必须认同的一点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整合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16]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6.

[2] [3] [11][14] 卢晓中.试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6-23.

[4] 黄俊杰. 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M].台北:台北通识教育学会,1997.121-122.

[5] 陈伟.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哲学反思和历史溯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13-19.

[6][12][15] [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66,47.

[7] 赫尔曼・勒尔斯.经典的大学观念:洪堡构想的大学观念的起源及其意义[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0(4).

[8] 朱智贤.心理学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39.

[9] 恩格斯.反杜林论[C].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概念;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当功能各异的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过程,并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后。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正在悄然而至。现代信息技术的新鲜性、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越来越适宜于现代课堂教学,它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然而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改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以促进教学、减轻因信息过多、过杂而引发的不良教学反应,是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即硬件建设,还需要软件建设,更要有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1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角度看,教师如果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有可能成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障碍;如果用旧的观念去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技术就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不良作用甚至反作用。2因此,教师要想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游刃有余,必须正确认识教学观念与技术的关系,更新教育观念,并探索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简称ET)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是涉及信息收集、处理、存储等的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总称。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所谓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3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一直习惯称为电化教育,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突出“现代”是为了要更多地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和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又是以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媒介,通过多种媒体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快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教育信息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提出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是科学的、必然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该定义的内涵: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原理,是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在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中凡是与教育信息密切关联、共同作用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②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必须重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③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环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④现代教育技术跟广义的信息技术一样,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具有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4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是指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要特别强调对教育信息的关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师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拓展教育领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促进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以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一)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构造了各种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不断深化了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不得不重新进行设计,重新选择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景象,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网络教育在各地蓬勃兴起,我国教育现代化又达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多媒体、交互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5

在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选择性的教育资源环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远程教学与虚拟学校,使教育超越时空并具有开放性。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虚拟、开放、社会化的学校,同时也会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主体关系的变化,优化了教育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支柱和动力。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决定着教学方向和内容,掌握着教学进程、方法和结果,尤为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更多地被摆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以“教”为主导的过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更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其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而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6

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网上备课、授课、讨论、作业布置与批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选课、学习、提交作业、提问、资料查询、图书阅览、考试等。教务管理人员可以网上进行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资料管理、教学质量分析等。此外还可以网上招生、网上无纸化办公等等。这些项目的应用将大大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7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对国民的生存素质、发展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缓解和减轻学生的负担,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强调创新,强调对受教育对象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意识正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的目的。通过多媒体课堂,同步辅导等形式的教学,既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理解透。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可供师生共享的知识资源放在学生的身边,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突出发现、协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不仅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质疑,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技能。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数字地球时代,如果说以信息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将主导新世纪的世界经济,那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主导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的高质量需要教师的高素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必须具备教学创新和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也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创新的过程,也是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开发自身潜能的过程。8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软件的日趋成熟,教师可摒弃昔日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自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和互动性学习过程。因此,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教师的必备技能和时代的要求。

三、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改革过程中,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教育发展中,观念更新又滞后于装备更新。正是教育观念的滞后,才引发了当前教育技术应用( 包括培训) 的误区。9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教师要彻底摒弃教育信息技术就是单纯多媒体的狭隘的教育信息技术观念。实际上教育信息技术是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方法的独立的学科,是一门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实施和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科学。教师要树立系统的教育信息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关系、媒体、策略、资源、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重视经验技术的同时同样重视信息技术,确保信息技术在经验技术的约束下充分发挥作用。

(一)更新教师观念,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改变。

一方面,教育发展不仅需要新技术,还需要新观念。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从心理上要消除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恐惧感;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一层面,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化;要从教育信息技术的文化层面上,了解并不断丰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领悟其中的文化价值。10

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教师既不会被技术所替代,也不应该再作为传递知识的权威,教育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替代教育角色。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教师能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因此,尽管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强劲的优势,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讲解、有效的板书、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则其教学效果不仅不会好,还可能会产生负效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传统教学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自觉培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以人育人,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作为教育生产力中的教育工具要素,将会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生产力的水平,这对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没有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进行整体教育改革,但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将会从传播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以人育人的活动,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

(三)教师要正确认识先进的教学媒体。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加快进入学校,但是这些新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新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学校中发挥作用,它只有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精神,才能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技术作用的发挥需要新观念作指导,不能让教师成为新技术的奴隶,而要把新技术融合到新观念和新方法中,融合在师生的交互活动中,使之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应对教育信息现代化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都加强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这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但是,一些学校只把制作课件或网页设计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忽视了对教师教育观念、思想和教学设计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实际上,对教师进行普及教育技术培训并不是为了使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计算机技术,而是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的教学。教师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现成的课件,而是课件的设计思想和基本技能,以及与课程有关的各种素材库、工具库等教学资源。有了这些资源并利用多媒体制作平台,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普及。比如多媒体课件内容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制作课件不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要注意课件的实用性,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教学中重点突出与难点解决,真正做到困材施教。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部分学校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建成了校园网并连上了因特网,因此,有的学校就认为是建成了“信息化环境”和“数字化校园”,已经实现了校园信息化。11其实,校园信息化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高效方便地获取、交换、处理、应用信息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环境,才能创造校园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因此,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仅是起始阶段,教育信息化更是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总之,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现代的教学设备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当前蓬勃开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引起了基础教育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说,信息技术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将新科技手段与教学相结合,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使我国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立于国际之林。

注释:

阿涛:《教育部实施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中国电化教育,2001,(3)。

2 乌美娜:《新信息技术在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1998,(6)。

3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2005,(4)。

4 丁友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11,(5)。

李 祺:《论教育信息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3,(4)。

6 参见王悦、封昊:《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 参见刘玉娟:《浅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教育》,高校理科研究。

8 参见丁友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11,(5)。

9 黄永来:《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0 《教育观念更新与教育技术应用》,http: / / w w w . yny xw x . net ,2002,(4)。

1 参见丁又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05,(5)。

2 参见郑继兵,黄正杰:《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参考文献:

[1] 张义兵:《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有光:《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 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路》,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7.

[4]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2005,4.

[7] 张剑平:《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参考消息,2000,9.

[8] 田亚文:《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中国电化教育,2002,9.

[9] 黄永来:《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10] 操基栋:《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池州师专学报,2000.

[11] 刘乃琦:《时代的变化与教师责任》,计算机教育,2008.

[12] 丁又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05,5.

[13] 郑继兵,黄正杰:《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14] 黄永来:《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15] 刘玉娟:《浅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教育》,高校理科研究。

[16] 王悦,封昊:《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7] 李 祺:《论教育信息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