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1 独立思维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1独立思维的含义

独立思维,即学生个体不依凭他人,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强调“有个人意义”的、有创新的思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学科,在语文学科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意义颇深。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体用大脑进行独立地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的独特感受从何而来?它来自学生的独立思维,来自学生对文本的特殊感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能进行独立的思维,大胆的创造。

1.2 学生的“独立性”

在初中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依赖走向独立。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如下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4)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1.3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从语文的教学目的来看,叶圣陶提出的“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他已经把语文的教学目的说的明明白白。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很有限,毕业后要一辈子独立地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处处都依赖老师讲课,自己连一点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没有,走上社会以后很有可能寸步难行,难以立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确确实实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迫切需要。

其次,从社会文化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标准也发生很大变化。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善于独立思考,果断有主见,能够独立生存的人格外受到社会的青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学习知识外,还要肩负着培养思想感情、促进人格发展等多种任务。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主动加强学生独立品格的培养,对新时期新型人才的形成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途径

众所周知,独立性是人的品格特征,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这种基本素质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特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在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会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品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建立主人意识

主人意识又称作主体意识,它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学生一旦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处处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逐步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克服困难,独立地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如设计的作业和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使他们从独立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如让学生用心理学量表进行自测,或训练学生完成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等。

2.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关键是保证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享有“参与”与“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步培养起学习的独立性。首先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在求知识道路上共同探索的朋友和同志。其次,他教学中要采取一系列民主措施,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倡学生与老师争鸣等。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化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3激发主动精神

培养主动性是实现独立性的桥梁,要完成这项任务主要应抓住三个环节:

其一,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增强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开端。

其二,自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语文教师应设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学习主动性得到稳定发展。

其三,创造性的提高。创造性是主动性的升华和飞跃,学生学习有了创造性,主动性就会不断得到加强。教师可以欢迎学生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义,欢迎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有帮助。

2.4教会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走向独立性的重要措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选择和借鉴各种学习方法时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就是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二是灵活性原则。世界上很难找到一种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因此,再好的方法,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三是包容性原则。就是要博采众长,广纳百家,把各种方法中适合自己需要的积极因素优化组合起来,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新方法。

2.5培养自主习惯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人格:创新;德育

美国当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那些“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者,其人格上的突出特点是都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这种人格上“超然独立的特性”就是独立性人格品质的表现。它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内在条件。

一、独立人格的内涵阐释

(一)独立人格的定义

“人格,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意为面具、剧中角色。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常称为道德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本质是人的一种社会特制。作为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本质的人格,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人格主义哲学上的人格,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心理学上的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独立性”是人格的意志特征,意志是行为的调节者,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从心理学上来说,独立人格就是个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独立于他人的主体性、自我性和独立性。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上习惯于独立判断、自主决定;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表现出明显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和非依赖性。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用独立人格强调人的独立性、主体性外,还赋予独立人格一定的正面涵义,诸如正面的道德价值观和责任感等等。本文的独立人格包括此方面的意义。

对独立人格的理解要谨防走进误区,独立人格不是脱离群体,孤僻独行,或者是个性偏执,也不是倡导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独立人格的“独立”相对于依附性人格中“依附”而言,是指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平等而不是依赖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个体的主动性和对自己状况的主控性。同时独立人格不是创新人才唯一的人格构成,它只是创新人才人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创新人才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人格特征。

(二)独立人格的特征

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拥有独立意识。他们有独创精神、独立见解、独立判断,不会在思想上步他人后尘,不屈服权威的意志。(2)自主能力。人格独立的人善于理性思考,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自我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3)批判精神。他们敢于挑战群体的压力,质疑现有的学术。不迷信于书本。(4)道德责任感。他们有共存、合作、宽容和责任意识,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二、独立人格对创新人才的影响

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之一,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八个特点,其中的第一特点是“高度自觉性和独立性”。独立人格是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催化剂”。有研究者指出,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脊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我们从人的心理成分来看,人的创新活动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独立人格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构成了对人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在认知方面,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对创新有独特的看法和评价

首先独立人格特征的人将创新看成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是追寻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强,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也更能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其实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体现,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不一定把创新看成一种主要手段。再者,独立人格特征的个体将更多的从道德上来认识创新。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尚创新,并将独立见解、创新精神视为个人的道德、人的尊严;将创新活动看成是对社会的责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遵守职业和科研道德规范等。他们强烈地反对“言他人之言、感他人之感”,反对学术抄袭、欺骗和造假,敢于质疑批判不良风气。因此就保证了人在创新活动中的良好动机和愿望,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不会导致自我实现走向纯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将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功提供了德性保证。

(二)在情感方面,独立人格特征具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创新的动机性和主动性更强

T.M.Amabile在《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内在动机原则就是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具有创造力。所以,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遇到问题不依赖或等待外界的帮助,有强烈的好奇心,会积极主动地探索。

(三)在行为方面,独立人格特征表现为具有自然、稳定、持久的创新心理倾向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核心部分,具有求异、主动、灵活、思维运行的综合、突发等性质,其中求异和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独立人格支配下的个体将求异和主动演化为一种思维惯势和行为习惯,即成为一种创新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创新心理倾向的稳定性会使个体表现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毅力,不屈服集体和客观环境的压力,会将自己的兴趣坚持到底。而且,他们会积极地利用客观条件,促使创新人才培养的外在依托条件真正发挥效用。当前我们为创新人才培养而实行的课程设置、使用的教育手段、创造的教育环境、规划的制度体制等,对创新主体来说都是外部的条件和刺激。个体创新能力的实现不是简单的“刺激一反应”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谓的内因就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它激发并稳定个体的创新主动性、明确其志趣动向,并能使个体积极有效的利用外部条件,让外部条件真正发挥作用。

三、独立人格的养成

“一种人格的养成不但依赖全部的社会生活,教育也是实现人的身心发展、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应该以养成一定的人格为根本宗旨,或者教育对人发展的促进要以人格的养成为总愿景。任何一种教育都要以一定的人格观为根本的理念。”创新教育的最终理想不是为了培养人的超常智能,而应该把独立人格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独立人格不但是人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独立人格,就要把独立人格作为教育的根本理念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造就的是依附型人格,因此强调人在身心品质和活动等方面统一性、整齐性;重视群体精神或集体主义精神、服从的品质。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忽视了个人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重要性。受此影响,在教学和培养模式上统一考试、材、统一答案,学习活动变成教师教学的派生物、附属物,教师控制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没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师生关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等级森严,学生附属于教师。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缺少创新心理倾向,依赖性过于严重,遇到问题习惯于等待而不是主动解决,习惯于接受教师或者学校的强制命令,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乐趣性,更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有人指责:“所谓受教育实际上就是学习怎样接受压抑、怎样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强制。”虽然上述情况已经被大家所认识到,并随着教育的改革有所改善,可上千年来形成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面对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贯彻独立人格的根本理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独力学习、独力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决策。

(二)德育应是培养独立人格主要手段

有研究者认为,独立人格教育不适合开辟的一种所谓单独的“独立人格教育”,即设置专门的课程。笔者对此也表赞同,独立人格所蕴含的种种具体内容与德育是一致的,人格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德育应该称为培养独立人格的主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人格教育在我国的德育中没有受到重视,德育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是以对道德标准的说教和命令为主,忽视了学生独立的道德评价、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阻碍了独立人格的形成。所以德育应该积极地探索关于独立人格的教育资源,例如独立意识、独创精神、共存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态度等等;改变以往的德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塑造既有智能又有德性的全面而健康的创新人才。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向相关学科渗透有关知识来进行独立人格的培养。独立人格要通过外界教育和自我感化来形成。在德育中我们要积极引导个体自我感化能力的提高,让个体在其中意识和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可贵,及独立人格在个体走向成功、走向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会减少个体的依附心理,充分发挥个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自信心。

(三)积极促进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

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学习活动受教师控制走向学生独立学习,对学习进行自我控制。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更好地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特的学习风格,克服依附心理,为自己树立创造的信心。独立学习并不是要脱离教师的指导孤立存在,而是相对地独立于教师教的学习活动方式。独立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大量的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从而培养独立人格。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这样可以改变传统学习活动中学生受支配的地位,变压力为动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五、问题性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而,作为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力军的教师,必须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其基本特性有如下五个方面:

1、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这既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也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习的主动性才真正凸现。

2、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这既是学生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也表现为学习的信心感。

3、独特性。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在学,它是体现了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4、问题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内在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特别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通过学生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要把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作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意味着提升思维方式、提升生存方式,使学生由成为学习的主人到成为生活的主人直到自己命运的主人。

2、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发展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情感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1、更新观念,打造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乐园

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可就某一知识点展开,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型,让学生去体验。如竞赛型:党的十六大知识竞赛;展示型: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演讲型:我的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演型:编演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问题;游戏型:成语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研究型:我看中美关系……让学生去体验、去活动,在体验中增知增智。

2、注重尊重,构筑学生独特性张扬的舞台

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要注重尊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舞台、空间。如在讲述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时,有学生提出了“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已不再是单一制”的观点,教师首先应是尊重,而不是漠视或愤怒,因为该问题的提出即是学生独特性思维方式的表现,表明他在思考学习,教师应在尊重的前提下,大胆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然后适当提示,恰当点拨,得出正确结论,保护其独特性发展的源泉。

3、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学生独立性发挥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到:首先,观念要让学生贴近。放弃“相信自己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就能学会什么”的观念,教师要相信只有学生自己独立性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放弃“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要相信“真实的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的独立性学习活动获得的。其次,时空要让学生走进。要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与合作的群言堂,放飞学生学习独立性的翅膀,展现学生学习成功的火花;给足学生独立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抛弃“填鸭式”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乐园。

4、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要处处依赖老师。老师只是个引路人,是他们学习成功的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再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特点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查资料等,使他们在不断的自主活动中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最后,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教师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5、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结构揭示了政治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知识迁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掌握得越扎实、越深刻,就越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原理和概念教给学生,孤立地学习就不能对知识真正理解和迁移。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揭示出来,这样的知识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积极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把知识归纳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努力建构知识体系。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独立性;团队意识

作者简介:彭克勤(1965-),女,湖南常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2JGYB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18-02

多学科知识融合、多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是当今社会发展对“90后”年轻人的要求。大学教师除了要为大学生传授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这样才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思想上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多种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新生,应及时引导他们提高独立性和团队意识。

一、大学本科生在不同阶段将面临不同的问题

每年九月初是全国大学开学的时间。本科新生们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学学习、打胜了艰难的高考战役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和对大学的美好憧憬,来到自己选择的学校,开始了大学学习生活。在短暂的喜悦、兴奋、新鲜之后,本科新生们将很快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针对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大学、院校都会在迎接新生的各种活动、大会上做动员、教育,提醒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准备应对学习、生活、人际、青春期成长等各种问题;要全面培养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能力、社会能力;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包括独立意识、心理素质、责任感、坚持不懈与锲而不舍的习惯、团队协作意识,等等。但是仅靠一次性说教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学生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将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大一学生会明显感到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孑然不同,因而难以适应;大二与大三学生会感到专业、基础、公共课程过于繁重,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大四学生又要面临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补考、就业等诸多问题。因此每个阶段,大学教师应针对其突出问题有重点地实施教育,最后达到多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召集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座谈会;班主任一对一谈心、教师上课时实施教育、定期组织班会宣讲,等等。

二、对新生独立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性问题关系到整个大学阶段乃至一生

在新生入学不久,首先将会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是不适应大学学习等。他们普遍会有以下感受:一是课上内容太多、讲速太快,来不及思考;二是高数等基础理论课留作业太少、测验太少;三是英语课上教师全英文上课,听不懂;四是上机辅导机时太少,来不及做完就结束了,教师不能做到一对一辅导,等等。

新生出现诸多困惑和不适应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独立性。在高中阶段,由于家庭呵护无微不至,学校安排紧锣密鼓,学生们习惯于让教师去安排一切学习事宜,而非自己独立安排学习、独立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突然失去了主心骨、感到不知所措。如:课后不知道自己消化、练习,等着教师布置作业;有问题不去主动提问,不去自己搜索答案或与同学探讨,独立的习惯没有形成,等等。此时,教师应耐心讲明大学学习的特点,动员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转变。虽然“蜕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它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蜕变使得新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归结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强化独立意识,全面提高独立能力。如前所述,新生的“诸多感受”都是独立意识差、独立能力没有形成的表现,是没有完成“蜕变”的表现。当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较强的独立意识之后,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新生刚入学阶段是大学教师教育学生努力培养独立能力以适应变化的大好时机。

2.“独立”的含义

独立不是一个空泛的名词,其含义包括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和精神独立三个方面。

养成生活上独立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首要途径。目前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弱、依赖性强,学校、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独立性的培养,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一个在思想上、行动上、个性上缺乏独立性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处处依赖他人、生活学习及为人处世处处不顺利,困难重重。因此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训练其处理自己生活问题、提高基本生活技能,摆脱家长学校的呵护,实现生活上独立的能力。对于异地读大学的学生来说,拥有天然的锻炼机会;而本地读大学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自己处理生活琐事、安排学习、与同学朋友交往等有意义的事情上。

大学期间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独立性的培养。大学学习有别于中学学习,其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大到四年如何规划目标、安排时间,小到去哪个教室自习、选哪个章节练习、选哪本参考书,以及在学术上怎样形成独到的见解,都主要靠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独立性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业的顺利完成,也与将来步入社会后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心理与精神上独立性的培养是独立性最为重要的、内在的表现。这种独立是一个人真正成熟、自主的标志。具体表现为:不依赖他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需要有独处的时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自己对自然或社会的看法有独立性、自主性,而不是人云亦云;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非将困难和问题转嫁给他人,等等。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弱、易冲动、易盲目,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自己、坦诚对待自己,做到自我总结、自我调整、自我提高,以实现自我完善和成熟,逐步建立起自信,这样才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创造条件。

3.独立性建立起来后,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有了独立性之后,学生状态和感受与新入学时相比会有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课上内容虽多,但能领会重点和教师的主要思路,来不及思考的问题能够课后解决;二是自己能够独立查找资料、自己做练习、自我检验、独立思考提升理论高度,而非等待教师留作业、让教师帮助总结;三是懂得英语语法等基础理论学习已经在中学完成,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听、说、写作等综合应用能力,主攻专业英语,扩大词汇量;四是不再抱怨上机时间不够,能提前做好上机准备,习惯于与同学讨论和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五是在机房有教师辅导时,着重解决难点、完成最后调试,等等。

独立意识的形成能促成大学新生自觉培养独立性。除了有益于四年的大学学习外,还有益于将来研究生、博士生甚至走向社会后的学习;更加有益于生活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因此培养新生的独立能力、独立意识是亟待解决的也是学生受益终身的大事情。

三、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1.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是大学生高效学习、技术创新、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责任感、增强适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团队协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多学科知识高度融合大趋势下对现代人才的新要求,是有志青年所必备的又一重要素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两个典故,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学科竞赛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科研活动、创新活动、毕业设计也要求多人分工协作完成。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团队整体协作互助就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但是本文所说的团队有别于日本“绝对服从式的团队”,盲目服从有时会出现悲惨的结局。该团队提倡的是集思广义、各取所长,既能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难题,又保证了大方向的正确性,往往还会创造出奇迹。

学生们尤其是班干部,要有强大的责任感,为塑造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奋进的团队起表率作用。班级每个成员也都有责任,用自己的行动为创建一个有和谐互助风尚的、有良好学习风气的集体做出贡献。良好的团队很可能成为同学们将来在社会中成就大事业的有益资源。总之,在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将受益无穷。

具备团结协作能力不仅可以使本科新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从团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强调团队意识”是本科新生首先要进行的又一个重要工作。

2.培养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途径

培养和提升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的途径包括:一是独立解决课上没有吃透的问题。可以通过看教科书、查阅参考资料、上网搜索答案、和同学讨论、课间课后积极联系教师请教等。二是热心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帮助他人不仅可以使同学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同时还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捋顺了思路、增强了逻辑性、提高了威望和责任感、收获了友谊。三是组织一帮多的学习讲座活动、考前辅导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四是组织一些文体、趣味性的集体活动。同学们协商、自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五是积极参加一些学课竞赛、学课兴趣小组,创建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四、授课教师应提高综合素质,不失时机地对大学新生进行独立性、团队协作意识的教育

在技术迅速更新、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大学教师一定要顺应时展的需求,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扩展;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任课教师要全方位为学生做出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大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不失时机地对其给予理论和思想的指导,尤其对于本科新生而言,独立意识、团队协作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抓紧、做到位,将对四年大学生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忠波.引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合育”教育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