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创业创新浪潮的不断兴起和网络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微商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走进人们的身边。在浩浩荡荡的

>> 大学生认知特点调查和分析 大学生微商创业的调查分析 浙江省大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和干预 大学生生活目标现状的调查和研究 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对本校历史了解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大学生微商经营现状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调查和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和分析 宁波高校大学生考研观的调查和分析 成都大学生微商创业现状及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度现状及其提高途径的调查和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微商创业的调查及现状研究 对盐城地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和分析 多模态语言输入视角下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调查和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和分析 在校大学生微商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新兴网络媒体下大学生微商创业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张晓霞.关于“微商”购物维权难引发的思考――以微信平台为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

基金项目: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xcx2015113)“对大学生利用微商进行创业的情况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任往军(1994-),男,汉族,江苏泰州人,就读于徐州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王志勇(1995-),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就读于徐州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本科生流向 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3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Future Trend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WANG Zhongquan, NI Qing, XU Hui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six year's data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in Wuhan University, the trend for graduates' choic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 were analyzed.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s relative high. However,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is increasing by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future trend

0 引言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①据统计,全国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到120多所,每年本科毕业生达1万人以上。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如何?测绘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必然随之萎缩,这么多毕业生将走向何方?这些隐忧都值得测绘教育者去思考,去总结,防范于未然。

测绘属于小众学科,国内关于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流向的文章很少。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谢宏全等人对江苏省测绘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②广东工业大学测绘工程系蒋利龙教授对他所在学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就业现状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③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测绘高等教育学府,近几年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350人左右。笔者结合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毕业生流向数据,介绍了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笔者深知,每所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情况不一,武汉大学的情况也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学校;而且,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有些观点不是很成熟,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地方。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用意是提供一个实例,供全国的测绘教育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参考。

1 毕业生流向现状及趋势

毕业生流向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继续深造,包括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两类;二是直接签约工作,为了分析学生们的选择倾向,就业类别被细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等6个子类;三是“待分”,每年也有少部分学生准备再次考研、或是在毕业前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将这部分同学归为“待分”一类。基于学校签约管理系统的毕业生去向登记,将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编制成表1。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每年培养了一定量的国防生、“港澳台侨”和定向、委培的学生,由于这几类群体的分配由相应部门负责,学生不具备自主性,故在数据统计时没有计算在内。

整体来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较好,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分析这6年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规律:(1)近四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每年国内读研的比例约为35%,出国留学的比例略有起伏,这两年稳定在7%左右,两者相加,每年有约四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一半毕业生直接工作,签约单位性质存在变化。签约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30.99%降为20.34%,去国企工作的比例也在下降,然而,选择民企的毕业生比例上升较为明显,从4.13%升到11.02%;(3)待分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类群体中有部分是准备继续考研或出国,不愿就业,也有少数毕业生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自信,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明确,以至于在毕业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 毕业生流向影响因素

结合上文的流向统计现状和趋势,可以对影响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面对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毕业生的心态逐渐归于现实,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放大了经济价值的追求,而不是个人价值。④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也就是一年能拿多少钱,其次是工作强度,需不需要做外业,是不是经常出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选择。

(2)本科文凭的竞争力下降。毕业生将求职目标锁定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直接导致就业竞争更为激烈。⑤面对越来越多的求职学生,用人单位招聘时初步筛选的重要依据就是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这直接导致本科生竞争力下降,而且,研究生在薪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上比本科生更有优势,这直接倒逼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3)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需求减少。这几年,毕业生基数持续增大,而传统测绘行业单位,特别是同学们十分心仪的单位人才逐渐饱和,需求逐年减少。这“一增”“一减”中,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比如,城市勘测院由于工作地域稳定、待遇好在毕业生中认可度非常高,但近年来招聘计划下降明显。某市勘测院2012年在我校招聘计划是30个,到2015年下降到6个,而且更倾向录用研究生。这在客观上导致签约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在下降。

(4)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一大批行业内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同传统的测绘事业单位或国企相比较,人才需求量大,提供给毕业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样有竞争力。近几年,选择去民营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在上升。

3 思考及建议

随着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然而,在高就业率下也有隐忧,毕业生心态的变化、本科文凭竞争力下降,以及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饱和的趋势不可逆转。而近些年,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顺势而为。

(1)紧跟行业热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信息化测绘、“智慧测绘”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地面测量手段正朝着空天测绘方向发展。同时,测绘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⑥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17个省(区、市)随后跟进,出台了本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明确了地理信息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这无疑会对测绘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测绘地理产业的发展。

(2)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测绘工程专业属于工程学科,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项目贯穿大学四年,数量可谓不少,⑦但内容上稍显陈旧,考核上也失之于宽,而用人单位所致力于的大多都是行业的热点。学生们通过在生产单位的阶段性实习,可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接触行业的最前沿;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作环境,也是对人生目标、职业规划上的修正和凝练,而这个更为重要。据笔者的观察,有实习经历的同学在求职时往往更自主、目标更坚定。

(3)结合专业特点,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着重引导其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意识教育,结合就业形势教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实习实践,在此过程中认知自我,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四年级学生,针对求职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面试技巧、心理疏导、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⑧传统的测绘教育模式,更多是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比重较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大多着眼于就业,而不是创业。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大,机遇也更多。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和训练力度,在培养理念上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数据,分析了影响毕业生(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5页)流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整体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不断紧跟行业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善于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正确的就业观,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强化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18)

注释

①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5-86.

② 谢宏全,许运,池承洋等.测绘工程专业人力资源现状与毕业生需求研究[J].现代测绘,2009(1):46-48.

③ 蒋利龙.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J].测绘通报,2013(7):105-108.

④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

⑤ 范皑皑,丁小浩.谁的文凭贬值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过度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7):7-13.

⑥ 宁津生.对当前测绘高等教育现状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3.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企业面临“用工荒”的局面,理论上两个问题不应该在同一时间节点出现,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面临着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结构与现实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上述现象普遍存在着。为破解以上难题,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统计、构建合理的监测体系,为高校科学管理和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衡量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也表现出当年的市场供求关系,但仅仅从数字上,涵盖面太窄。在高等教育同构化日益明显的今天,要想真正掌握就业状况,基于“就业质量”的评估就不得不被提及,它们包括就业领域、就业地域、就业满意度等诸多方面。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家“211 工程”和“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具有国防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就业工作模式。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尝试构建该指标体系,并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就业本质的回归分析,使其更好地反映就业质量,为后期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数据。就业评价指标及其内涵简要介绍如下。

毕业生就业总体数据。毕业生就业数据包含毕业生生源情况,就业和创业的基本情况。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基础,因而毕业生就业总体数据是就业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能很直观的反映出该校某一年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以及社会就业竞争力状况。

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性质、地域、创业的类型等方面来分析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问题。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也是近年来反映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可忽视的一条。

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主要通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以及离职率这四项指标反映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现毕业生就业能力。

就业满意度评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状况之间的符合程度,即毕业生对于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满意度。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结果及分析

基于以上就业状况评估指标,以南京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为例。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数据

1.生源状况

南京理工大学2014 届毕业生共有 6744 人,其中本科生 3916 人,研究生 2828 人(博士779人,硕士 2049 人)。

2.就业率指标

初次就业率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例,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等。该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时间为毕业当年的7月,研究生为4月。2014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43%。年终就业率指毕业生在年底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例,统计时间为毕业当年的12月。2014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9.41%。2014届毕业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99.50%。

3.毕业生创业数据

2014 届毕业生中有 21.87%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类创业竞赛、实训和实践活动中,组成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创业的学生为2.19%。

(二)毕业生就业流向

1.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

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鼓励学生面向工业、通信业以及国防科技行业就业。如图2-3,2014 届本科毕业生的单位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占就业本科生的 32.20%、24.23%、10.05%。

如图2-4,2014 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行业主要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所占比例依次分别为 32.91%、22.25%、21.32%、6.46%。

2.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如图 2-5,学校到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 37.57%,到三资企业、民营及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6.39%和 17.49%;到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研究生占总就业人数的33.47%,到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及教育机构的比例分别为 18.10%和 8.75%。

3.毕业生就业地域

2014届已就业本科毕业生选择在长三角就业的占 60.92%(其中江苏为 44.98%),其次是环渤海经济区、珠三角等地区。长三角地区产业实力雄厚、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是毕业生求职的首选地域。已就业毕业研究生选择在长三角就业的占 64.65%(其中江苏为55.37%),其次是环渤海经济区、珠三角等地区。在江苏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在南京市就业的占 63.69%,其次比例较高的是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在江苏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中,选择在南京市就业的占54.99%,其次比例较高的是苏州市、南通市、无锡市、常州市。

4.毕业生服务国家基层就业项目

学校2014届毕业生中,服务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学生合计39名,其中选调21人、村官6人、三支一扶10人、西部计划2人。

5.毕业生创业状况

2014 届毕业生中,148 名学生组成或参加各类创业团队,经过学校评审先后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展创业活动。其中本科生学历占比约为 47.04%,研究生学历占比为 52.96%。学校大学生创业形式主要有技术转化创业、创意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孵化创业、个体创业、网络营销、加盟经营7 种形式,其中最多的形式为技术转化创业。

(三)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

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学校 2014 届毕业半年后月均收入为 4783 元。月收入人群分布较多的分别是3501-4500元区间段(33.91%)、4501-5500元区间段(26.6%)。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比例。学校 2014 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是76%。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48%),其次是“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5%)。

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反映了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期待的差距。学校 2014 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68%。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毕业生中,47%的人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愿景,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兴趣爱好。

离职率:从毕业时到 2014 年底,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中有离职经历的百分比。离职率低,工作稳定性较强,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较高,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也符合了毕业生的期望。学校 2014 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 12%。其中,96%的离职毕业生为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5%),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24%)。

(四)就业满意度评估

1.用人单位反馈信息

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明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状况,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每年都对当年的毕业生和来校招聘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问卷调查。2014 年,学校共发放毕业生问卷 6744 份,实际回收6122 份,其中问卷效率达95.2%;发放用人单位问卷1231份,实际回收1150份,其中问卷有效率为93.6%。对用人单位而言,学校毕业生受认可度较高的能力有:专业知识技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参与竞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岗位业务能力、综合知识培养、实际工作绩效、适应工作情况;对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的能力有:挫折耐受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2.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由被调查的就业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学校 2014 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9%。

三、以就业反馈机制为主体的就业监测体系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量转为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加,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和岗位不断减少,对于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降低。同时,高校中的部分专业与市场脱轨,课程设置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加之学生对热门专业的追捧和冷门专业的避闪、择业观的偏差和就业预期的不合理,造成行业间毕业生的失衡。目前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就业监测体系,南京理工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以下几点,形成了具有南理工特色的以就业反馈机制为主体的就业监测体系。

(一)成立“教育实验学院”,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学校开辟人才特区,成立教育实验学院,进一步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在 2014 级教育实验学院学生中实施学生与导师双选制度,强化学生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进一步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向高层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打下坚实基础,开拓了拔尖人才培养和反馈的新模式。

(二)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推动工程人才培养监测模式

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研讨制定培养方案,特别是企业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框架,共同开展课程建设,编写实践课程实施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针对工程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各个主要环节设置质量标准、考核要求以及评价方式等。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在实时反馈的基础上推动工程人才培养监测的模式。

(三)大类招生,推动通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式

为给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学校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制度,设置了材料类、机械类、兵器类、工商管理类、化工与制药类、计算机类和经济学类专业的大类招生。学生在前两年基础培养阶段,学习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强化思维方式、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具体专业,继续学习时更科学、更合理,更能促进学生在具体专业上的学习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不同岗位的就业竞争力。

(四)依据社会需求,优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3.出国与就业 校园诚信与大学生美德教育金礼久

4.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帮扶对策李勇

5.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付晓萍,肖蓉,袁唯,彭吉萍

6.当代职业教育师生观之再思考张春宜

7.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游富廷

8.试析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任献华

9.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祝杨军

10.浅谈大学生应怎么找工作杨攀,张英

11.综合性医科大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郑学刚

12.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实习和教改期间培养教育考察工作存在问题分析与措施探讨彭顺,李明

13.新形势下引入心理咨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罗晴

14.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吴琼

15.黑龙江省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发展战略对策张旭东,王宏蕾

16.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黎虹

17.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就业工作探析宣璇

18.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专家问卷数据分析的指标重构陈谷纲,朱慧,马声

19.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帅

20.也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韩平,吴辰华

21.关于温州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现状的探讨陈郑洁,谢丙军,管素叶

22.高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邹平,谭卫

23.浅论文科大学生就业准备和促进出国与就业 孟昕

24.浅析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永凯

25.基于苏州就业环境下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万昌烨,蒋建强,何建秋

26.浅谈当前条件下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徐兵

27.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郑跃军

28.强化三个环节,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陆雅莉

29.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若干思考翟文静,王成杰

30.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策略朱琳

31.教会女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就业力强的原因分析——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程海霞

32.加强中职学生的入校教育陈景

33.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徐立峰

34.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查分析韩艳春

35.温州商人的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张颖颖,张朝辉

36.浅析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陈文霞

37.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郑文英

38.高职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学生考评体系初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创业班为例王小强

39.浅议创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尹忠恺,张志勇

40.学风建设中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与实践研究李国梁,刘同刚,相洪峰

41.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朱大琴

42.推进精细化深度辅导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张丹丹

43.论高校班主任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李艳红

44.中医药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杨美春,姜建萍,梁金葵,柳俊辉

45.新医改视角下医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季彬彬,江群,管素叶

46.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林秋琴

47.盘点2010年春晚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刘腾

48.听觉艺术带来的利润——音乐营销现状分析戴雨声

49.高校学生管理契约化视角下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张昕

50.第二语言口误现象初探史妍青

51.农民工子女上网情况调查杨婷

52.中外心理教师发展差异比较吴玮

53.试谈描写翻译学视角下的英语广告翻译蒋丹丹,张慧

54.简析卡西尔的符号理论及其对科学的文化阐释张立成,张梅

55.明确学生党员质量标准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张洋

56.出国与就业 关于起音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吕晓红

57.高职院校资金筹措和规划探讨许永令

58.关于开展法律诊所教育的必要性及建议彭秋,王家康

59.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王锐,邸伟欣

60.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杨帆HtTp://

61.铯源型钢水液面控制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赵彦伟,孙凯,侯玉伟,张洪涛

62.浅议独立学院学分制培养方素的修订李景宝

63.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林水珠

64.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雷宽余

6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精细化教育"实践与探索沈介娥,余波,李琼

66.构筑心桥融汇心灵——关于师生有效沟通的思考杨美玲

67.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完善研究吴涛,贺宏斌

68.生本教育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李振致

69.探究式学习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的运用蒋小兰

70.中等幼儿师范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音准培养与研究孙晓琳

71.初探"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之路史崇梅

72.基于工作过程系优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探讨吴春尚

73.构建生活性课堂出国与就业 林江

74.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闫文静

75.浅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英文电影的应用刘艳文

76.建立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探讨钟雨琳

77.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论德育科学化的核心内容孙红艳

2.再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施一公

3.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点思考王宁新

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辅导对策张延杰

5.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陈为明

6.培养和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对策谢景文,何琼

7.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特征与提升路径孙波,杨延生,曾玉洁

8.浅析独立学院贫困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和研究杨翔,罗达,唐健健

9.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深化改革的思考吴飞

10.基于学生干部培养的团学组织文化建构研究——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罗达

11.农民培训中学习者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的研究朱帅

12.贵阳市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邢馨月

13.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

14.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陈泽明,宋平

15.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潜功能"剖析孙鸣

16.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前移薛立华

17.出国与就业 刍议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策略韩嫣

18.关于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王盛

19.高职院校学生收费管理研究许永令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改革措施

引言

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领导人员的正确引导和规章制度的合理规划。然而,一些基层企业领导人员对于创新观念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传统管理模式强于创新模式,这样不仅影响规章制度的建立,还将会影响着企业的顺利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重视建立管理理念和模式,从而使得企业管理工作符合时展的潮流。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性。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模式还呈现散沙状态。各基层企业领导人员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在制定管理制度和岗位规范过程中,只是以自身所处区域和基层小组为中心,形成一个单独封闭的个体,缺乏与其他基层小组的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基层企业发展踟躇不前的状态,以至于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企业将“亲情和工作双赢”做为工作理念,以达到内部环境的和谐和团结,尤其是在基层小组内部,一些领导人员在管理工作过程中,集结一些亲戚、朋友,做为小组决策、管理的主力军,这样势必会对企业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使得企业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二)缺乏对管理创新的重视。从管理创新的状态来看,一些基层领导人员思想守旧,不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全面考虑问题,导致内部管理工作呈现固步自封的状态。尤其是一些领导人员还带有明显的官权主义,他们固守于“传统管理模式强于创新的”思想。以家长的方式建立规章制度,并且以主观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向前发展的进度。在上级组织的管理创新检查活动中,领导人员不能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将上级提供的措施和成功经验全盘照搬,使得这些指导思想不能被充分运用到各管理环节上 导致指导思想与实际管理工作出现了不相切合的状态。

(三)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国有企业中,因为过去传统体制带来的影响较深,人们普遍对创新缺乏兴趣,思想仍然较为保守,导致管理创新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较低的创新热情和能力极大的影响和阻碍了管理创新前进的脚步。在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下,国有企业长时间徘徊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并不参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游戏和规则,没有主动参与市场的意思,使得国有企业的服务体系出现衰退和弱化。 

二、改善和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创新观念,促进企业管理的统一。符合时展要求的指导理念将会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传统的固守自封管理模式不能让企业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也不符合时展的潮流,这就需要企业领导人员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首先企业领导人员要从专业的角度,结合行业的特点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和员工技术操作规范,并且在各基层内部得到具体的落实,从而提高各基层领导以及员工群众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专业水平。其次是各基层管理人员要以“企业发展人人有责”的理念。

(二)加强创新观念的重视程度,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企业管理工作需要正视创新观念,更需要提高其重视程度,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基层领导人员需要首先从自我做起,改变“个人代表集体的”的家长式管理思想,多听取员工群众的想法,集思广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创新观念的深远影响。其次是突出企业员工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同时为员工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空间,以提高员工整体的职业素质。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状况,经常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对其中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有针对性的优化管理规章制度,并且将其运用到每个工作环节中,从而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也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企业科技文化创新,提升管理创新特色。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文化管理是管理创新的必经阶段,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加快企业的文化创新实质上便会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先进化。通过引进和采购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聘请专业一流的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