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精选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创业;创业指导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874万人,相对于202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了40万人。虽然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人才供应平台并对大学生开展了就业创业指导,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很多大学生无法返校且再加上招聘会无法正常进行等,给原本就业压力大的高校增加了工作难度。本文对高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等有所帮助。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就全球范围来看,疫情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教育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2021年应届毕业生当中,50%以上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与2020年相比,人数规模收缩了约19%;10%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相对2020年而言,人数增长了约7%。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创业经验不足,且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所以这也就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1]。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外在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大学生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另一方面是受到内在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个人认知、职业期望以及个体能力等等。因此,下文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1.外在因素。一般情况下,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一是社会方面。因高校大学生缺少工作方面的磨练,且又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所以其在面试企业岗位的时候,也就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就业压力[2]。二是学校方面。伴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再加上各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优先考虑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所以这也就使部分高校大学生处于就业劣势地位。三是家庭方面。由于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很多家长将全部的希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如果其一旦找不到工作,那么就会产生愧疚感和心理压力。2.内在因素。一般情况,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认知、职业期望和个体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一是个人认知方面。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盲目而随意,对自身感兴趣的单位没有做到充分的分析调研,对该企业的业务状况、用人标准等方面都不够了解,所以这也就导致大学生在进行求职准备时没有针对该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容易在求职过程中被淘汰。二是职业期望方面。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影响,导致他们一味追求高收入、高职位的工作,自主过滤掉一些就业机会,对企业无法生出归属感,缺乏敬业精神。如,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毕业生,往往会出于想要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意愿而过度追求高薪工作;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对于工作的需求则是舒适体面;还有一些大学生其自身能力与素质较强,但同样的他们对于工作也有着更高的期望。这些都会使高校大学生因犹豫和观望而错过就业的最佳时机,进而也就逐渐地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压力。三是个体能力方面。对个体能力没有正确认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由于许多大学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无法脚踏实地;再加上一些大学生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导致缺乏自信、态度消极。还有一些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外部资源,如教师推荐、亲友的人脉等,其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较小,但他们往往也会因为等待消息而错失良机[3]。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现状

1.各种政策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不仅就业压力大,而且创业难度也非常高。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国家和各省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很多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宏观角度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还可以为其创业奠定基础。2.各种平台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可由国家创建,也可以由省政府创建。一般情况下,国家所创建的就业创业平台可为国家范围内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帮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省政府所创建的就业创业平台,可为各个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与就业创业相关的信息服务,还可以通过平台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其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意义的认知。虽然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国家政府对此有所重视并颁发了相关的政策,但是由于个别学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所以这也就在给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增加了难度,同时为其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5]。2.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制不健全。现阶段,由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制不够健全,所以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能力。首先,因参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综合能力较差,缺少足够的创新能力,且在讲授过程中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所以这也就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其次,再加上部分高校没有与时俱进,且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没有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所以这也就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6]。再次,再加上部分高校的考核体系不够合理,且教育体制不健全,所以这也就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造成了不利影响。3.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缺少实践平台。虽然现阶段社会已经出现了很多可以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平台,但由于其目前仍存在很多缺陷或问题,所以这也就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造成了影响。例如,部分平台开放程度不高,且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开放,所以这也就会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如,部分平台过度重视理论教育,缺少实践课程的开展,所以这也就会使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7]。

三、高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对策

鉴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以及创业难等问题的存在,只有对当下就业教育现状做到充分掌握,并从他们的实际需求角度考虑,才能有效地为就业压力大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明确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含义

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才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同时,使其更具价值意义。首先,从教育角度来看,必须要让相关领导及管理人员在起到带头作用的同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对其顶层设计予以加强,才可以更全面地贯彻和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计划。其次,大学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也要具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意识。由于当前无论是校园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形势非常严峻,且问题也非常突出,所以这也就使其无法被有效地分析出来[8]。因此,各个层面的平台管理人员必须要与高校教师多加沟通和协调,进而使其在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全局意识的同时,不断掌握时下最新形势政策并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案,从而帮助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自我,突破局限,努力创业,促进各个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高校也需要适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提供一系列讲座或者培训活动,以此来帮助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愿意主动了解并参与就业创业活动。因此,高校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教师的资格等级进行划分。如: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将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安排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重要岗位当中,以此来鼓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让这部分教师参加一些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增加双方的沟通交流,并了解不同创业人士的创业想法,以及在创业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而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质量高的指导方案;而针对专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教师,学校可以组织内部讲座,让教师之间多加沟通合作,进而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高校及教师也要根据时展要求以及政策要求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予以调整和修订,然后再对整个方案进行优化和设计,目的在于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就业创业指导目标,并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将现有的资源、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补充和设置[9]。另外,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也要调查和收集不同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创业想法,并对每位大学生的优势予以评估,继而灵活地调整就业创业指导方向,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三)为高校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实践平台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服务

伴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饱和情况。在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进入社会事业服务的期间,就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利用不协调情况出现。从20世纪的毕业即就业到现在就业市场的毕业不等于就业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即便在学校获得了较好的推荐,在社会上仍不能受到较好的经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型人才,还需要吃得了苦的有经验有胆识的人才。下面从现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的教育扩招计划推进,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的大众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介入社会就业,而社会的生产需求也逐渐饱和,这就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重要根源。为分析这其中的就业形式,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就业歧视

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受到冷漠,且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对行业的认知不足。虽然这个属于自身的不足,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与社会之间原本就存在较大的脱节,这一情况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工作经验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对于不同的用人单位,其对985、211类院校的学生都十分的热衷,因此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歧视就能够理解。

(二)就业能力较差

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较差,于是跟着市场进行创业,对市场一无所知,就导致了在市场调研中出现了较大的漏洞,最终导致其创业失败。从社会的供应需求情况来看,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本愿意就是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创业能力较差。对于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过高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毕业生供大于求导致的。而这一影响也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就业观念不明

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偏见,这就主要集中在对自己的就业区域不够明确。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来看,大多数愿意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往往看不上眼,这导致了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员聚集密集,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则无人问津。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一大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上的具体策略

根据现代高校大学生的流量正面信息分析,并促进其积极乐观的市场经济思想,从根本上促进现代多元化的社会观念进展,并通过人生观念冲击上完成对消极思想上的替换。而为满足以上要求,就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战略上的教育改革。

(一)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进度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高校普遍进行了在职教育教学能留培训。这种形式,能够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并根据自身的个人能力发掘所要发展的方向,通过自我肯定,从而走上正确的途径上去。在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如何去就业创业规划的同时,也做到了对学生个人信心上的肯定。在深化自我认识的改革上,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就能够通过能力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确定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确保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素质能力培养。

(二)调整对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心态

针对现代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以及发展定向上,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反斜杠,让其能够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进行经济发展贡献,同时也能够预估到自身能力与就业行情上的调整,从而转变其自身的观念,并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在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观点,就能够更好地确保就业工作目标上的就业性质转变,同时通过福利上的自我习惯,从而真正地实现妒忌就业创业心态上的正确改变。

(三)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为推广现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应该在学校时期就培养大学生对商业市场的自我认知调研,在毕业时能够正确的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向进行组合创业。

(四)创建完备的创业培训基地

以上所有的策略,都是建立在高校自身完备的创业培训能力上的,因此通过自我的生产实习社会调研,从而认识到市场的实际生产现状,并根据这一就业行情进行自我评定,最终实现对自身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能力上的个人培养,从而实现在毕业后的创业是符合常规社会发展需求的。

参考文献:

[1]卢文延,叶丽莉.关注就业服务就业引导创业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团学组织如何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J].法制与社会,2010,(24):197~198.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第3篇

今天,县委、政府召开全县创业带动就业暨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民创业和劳务产业工作,按照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及全县“两会”精神,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创业就业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再鼓干劲,再增措施,全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努力开创全县全民创业工作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局面。刚才,海国副县长代表县委、政府全面总结了全县全民创业和发展劳务产业工作,对今年的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今年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和要求,我完全同意。会议表彰奖励了度全民创业和发展劳务产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县委、政府对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马建乡、就业局、吉强镇大滩村和先进工作者、务工人员代表做了经验交流发言。会后,还将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安排意见》和《全民创业工作安排意见》。可以说,今年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已经十分清淅,任务非常明确,请大家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就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抓好工作落实,认识上必须再提高

当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富民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民的增收。中央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农民增收工作提到很高位置,强调指出:“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围绕农民增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促进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第一位责任。今天上午,县委、政府召开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农民增收的工作措施,对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这个会议,也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动员部署会。现阶段,解决农民增收,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农村走出去,从事非农产业,我县的劳动力转移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各级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民创业和发展劳务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组织推进全民创业,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民创业和劳务产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全年共输出务工人员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1310元,比上年增长260元。可以说,全民创业工作的扎实开展,劳务产业稳步推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我们还应该看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44元,这个数字,还达不到全市的平均水平(2962元),与全区相比(全区是4048元),差距更大,达到1004元。县委、政府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净增300元,可以说难度很大,压力很大。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必须进一步认清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全民创业,作用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实施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劳动力转移,必须继续把增加务工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进一步增强劳动力转移的责任意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乘势而上,积极抓好创业就业工作。

二、抓好工作落实,措施上必须再强化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方式转变的开局之年。全县创业就业工作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努力促进全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在培训上下功夫。劳动部门统计显示,现在在就业上存在着两个矛盾,一方面,用工企业招不到工,另一方面,许多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岗位,出现这个矛盾,除了因工资报酬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劳动力素质跟不上,缺乏必要的岗位技能。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劳动力技能低,主要从事体力型的劳动,收入低,且工作不稳定,会产生多次就业的压力。因此,加强劳动力培训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来讲,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从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变,从短期性、不稳定就业向稳定性就业转变,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层次和水平。各乡(镇)要摸清劳动力资源底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特点,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与就业相结合,扎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努力实现由初级工培训向中、高级工转变,切实提升劳动力培训层次和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力。不断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创业观念和能力是全民创业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一定要做好创业培训,努力解决好创业者想创业“不会创业”的问题。

二要在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引领转移上下功夫。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有组织转移规模和中介组织与经纪人引领转移规模。各乡(镇)要在现有基础上,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规模,加强与劳务经纪人的对接,与经纪人“交”朋友,多联系,多沟通,准确掌握经纪人的引领输出能力,千方百计解决经纪人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劳务经纪人的政策、法规、业务等培训,引导劳务经纪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规范服务,增强劳务经纪人队伍素质,切实做好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工资、权益维护等管理服务工作,为务工人员的就业提供“红娘式”的服务,为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劳务部门要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扩大中介组织规模,力争年内培育1至2家能引领转移千人以上的中介公司。同时,要切实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中介组织的经营能力,使劳务中介组织实现“培训、转移就业、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运作方式,真正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化运作。

三要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近年来,全县劳务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力开辟劳务基地。据统计,我县的劳务基地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超过300个,上万人的基地5个,千人以上基地2个。应该说,全县的基地不少、规模不小,但相对于45万人的农业人口大县来讲,基地还需大力开辟,规模还需扩大。各乡(镇)要积极探索基地建设的思路,采取政府牵线搭桥,提供劳务基地的信息和服务,帮助劳务经纪人开辟基地,重点瞄准经济发达省市和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地区的区外转移,国家开发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平罗、惠农脱水蔬菜企业、中宁枸杞园区等季节性用工基地的区内转移就业,县内城乡建设、设施农业、县城基本设施建设等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要加大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不断提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城、汽车修配创业园、大学生设施农业创业园区等已建创业基地的功能,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兴隆镇婆姨创业一条街和汽车美容修配创业园3个精品创业园区,努力为入园企业和创业人员提供周到及时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员入园创业。

四要在推动全民创业上下功夫。现在,我们的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就业要求高,而创业意识不足,创业氛围不浓,创业比就业更重要,就业只能增收,创业才能致富,创业不仅解决就业,而且带动和促进就业。可以算这样一本帐,一家再小的企业,用工都在二、三十人以上,如果一年能新增100家这样的小企业,就能解决二、三千人就业,增加一个个体户,至少可以解决一人就业,我们现在创业不足,有政策的、有思想的因素,但更多是思想上的因素,因此,要坚持创业与就业并举,以创业促就业,切实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创业项目库建设、政策扶持、创业能力培训等关键环节,力争全民创业工作有大的突破。

五要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劳动力信息服务网络功能,健全职业介绍、劳动力转移、劳务派遣、就业培训等数据库,加强信息搜集和工作,一方面要与劳务输入地建立更密切的就业岗位信息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认真落实返乡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指导、维权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创新反担保模式,降低反担保门槛,切实解决好务工人员留守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等家庭生活困难和创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转移就业人员和创业企业要“扶上马、送一程”,力推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发展。

三、抓好工作落实,领导上必须再加强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型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创新

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实践技能,使其能更好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衔接。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要深刻理解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职业方向,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了解社会需求实际,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的现状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目标单一。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标定位、内涵认识的不统一,导致了部分高校对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明确个人特性化的职业定位重视不够。在课程的开设中,部分高校仅强调对高年级、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低年级和大学新生的就业观念、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这种单一目标的课程设置理念和定位过于功利和狭隘,导致部分高校把提高就业率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明确目标和根本出发点,而忽视了其职业素质培养的本来属性。

2.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在高等教育的扩张过程中,学生就业的差距也很大。对建校时间长、发展水平高的高校而言,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具有优越感,学校对于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相对滞后。虽然目前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千篇一律,内容多是国家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纸上谈兵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实践体验和认识未能很好的结合,导致课堂教学依然是“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实践性指导甚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的实践认识,特别是对实践中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对人才的标准制定和要求等职业期望相差太大,导致学生课程学习中兴趣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教学组织难以系统化。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被多数高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坚定职业理想、实现合理的职业匹配、培养职业能力素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分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合理规划和开设有关职业认知、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理念、职业素养、创业教育等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课时量要不低于38学时。但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课时安排较少,指导课程的开设也仅限于面向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宣讲等内容,或者偶尔邀请校友、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专家来校开展专家讲座、短期专题指导等来代替大学生就业指导。就课程内容而言,一些高校的就业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思路和科学规划,就业指导设置呈分散性、随意性特点,缺乏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的教材,少数高校甚至缺少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评价标准等教学基本要件。这些舍本逐末、杂乱无章的教学内容体系都严重影响和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结构专业素质欠缺。

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由部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工作的教师、德育课的专职教师,或者临时邀请来的校外人力资源专家、招聘主管人员、校友等。这种教师队伍结构存在诸多问题:由校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工作的人员兼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虽然他们熟悉学生工作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期望,但是他们也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培训,理论研究功底相对较弱;从德育教师中选任的教师教学理论丰富,但他们缺少对学生相关情况的掌握和求职、面试和职业的实践体验,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临时邀请的校友、人力资源专家熟悉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具有实践经验,但他们讲授时间短、知识难以系统化,无法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主力依靠。可见,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制约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创新思路

1.明确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的引路者,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认真分析社会的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标准,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要着眼于高校转型的发展方向和学生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相匹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正确审视个人的职业倾向,进行合适的人生职业定位,从而有目的地主动拓展相关素质,学习并熟练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技能,最终实现择业与就业相一致,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构筑坚实基础。

2.拓展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有态度和观念的转变,也要强调就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在理论讲授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积极通过学生自我分析实现职业认知,通过观摩、模拟招聘等了解应聘的流程和环节,将各个阶段的理论教学融入实践环节之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就业思路和不同需求开展个性辅导,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就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生学习

和就业的无缝衔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职业,实现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践区别于专业的实习,专业教育的实践强调“深”,就业教育的实践要“广”,通过就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每个职业的性质和特点,职业发展规律,从而坚定职业理想,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高校的就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依托现有的就业实习基地,也可以是高校自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此外,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学生“走出去”和教育实践基地的相关人员“请进来”,达到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交流融合。

4.注重就业指导专业化,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职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职责任务和素质要求都提出明确要求,并提出高校要积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专业学科建设,系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相关研究工作。社会和高校都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纳入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序列统筹考虑,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选任、培养、使用和考核机制。按照这种指导思想,高校一方面要整合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资源,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使用和考核机制,稳定一部分理论扎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培养前途的优秀教师,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化、专业化培训,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同时,通过相关配套政策鼓励这部分教师积极走时校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挂职等,充分熟悉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职业特点、人员招聘流程等。另一方面,要采取企业导师制,通过高校自身资源,邀请知名校友、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来校兼职指导,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校外就业导师,这些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职业规划和就业应聘具有深刻的实践体验,必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勇,孔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12,(7).

[2]李晓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新体系的构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就业创业指导范文第5篇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观念的教育,虽然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在实际的效果中还是没有那么理想,存在一定的不足,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比较形式化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往往学校为了开设而开设,并没有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社会就业情况来授课,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仍有许多困惑。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度不强,高校对这块工作不重视,比如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是其他任课教师来兼任,这就导致他们在专业度上有所欠缺,不能做好全面的指导工作。第三,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生择业的教育培训,教育内容比较程式化,内容缺乏更新,与社会实际脱节。由于很多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教材内容年年重复,没有新意,久而久之与社会实际有偏差,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理想。第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急功近利,很多高校只为了完成指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缺少规划性,甚至有部分高校只对学生说有合同才可以顺利毕业,导致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没有合理的最自己做规划。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思路

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是要让学生能顺利找到一份工作,还要让学生的自身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并且要让学生找到的工作能适合自身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更新就业指导理念,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顺利找到工作,还应该帮助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最终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方式调整。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和规定,要让学生依法就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让学生少走弯路,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能保证到合法权益,减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纠纷以及违约现象。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都会受到眼前利益的驱动,以至在择业时会急功近利,并且择业的期望值也过高,考虑的是薪水问题、是否大城市,但是对于个人的发展前景、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都没有做就业考虑。因此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要转变学生这种择业观念,要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要健康引导,要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让学生的择业需求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进行指导,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且能在今后的就业中心态越来越好。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岗位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象,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被几家公司同时看中,这时候要让学生树立起诚信道德,不要盲目签约,也不能同时签约违背诚信原则,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要加强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要灌输到教学、生活等各方面,夯实毕业生的道德基础。在信息时代,就业信息的披露已经进入新型化,各种现代化的通讯信息都能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往往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并没有花太长的时间,并且对信息也没有去粗取精,辨别真伪的能力也相对会弱一点,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应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准确的去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终能选择到一份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业。除了就业以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道路,当代大学生都是富有激情、具有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不仅为今后自己的择业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更提供了一批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因此培养一批具有创业思想、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第二,方法上的创新。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让大学生具备综合素质能力,并且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单一的让学生掌握到如何找到工作,还应该指导学生培养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独立生存能力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识自我。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很重视,基本上都是在快毕业的时候进行统一的进行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作,要把这种教育全面贯彻到整个高等教育中,比如对于大一的学生,侧重点在于让他们更加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而到了大二的时候,是要让他们认识的自我,要努力的扎实基础知识,在大三的时候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大四的时候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择业困惑,只有各阶段互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今后职业通道上越走越远。大学生就业指导想要做的有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我国这个工作的开展比较晚,在经验上有所欠缺。因此必须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更加专业,要组建专门的辅导机构,建议一支高素质的辅导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工作,不断提升辅导水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