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空间艺术;哲学原理;渗透

传统文化与空间艺术有着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思维和行动潜移默化的被这二者左右和支配。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借助现代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之中,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影响空间艺术的设计的原则;影响设计师的思考方式和受众的审美取向;影响空间艺术的形式体系。不单是空间艺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设计师与受众的思维方式也无时无刻不被隐性传统文化所影响。东西方的不同艺术形式都是在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尽管各国的审美标准与文化元素各有不同,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然而它们又都同属于世界艺术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空间设计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正视传统的前提下,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延续传统文化的精华。

1.1中国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包容力,它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境界,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包容,用协调、沟通的方式达到“以和为贵”的审美境界。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空间设计在现代设计体系中别具一格,它给空间设计领域带来了独特的而充满意境的设计风格。

在我国,人们对“高雅”、“别具一格”的空间环境的审美追求和向往,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为创作之道,能够有效的与受众的审美意象产生共鸣。这种“审美”与“创造美”的对应关系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与空间设计相互渗透的现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都对现代空间艺术有着不可或缺的启示作用。

1.2西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理念有别于中国,它崇尚个性、竞争、自由的思想境界,推崇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利益。西方艺术追求对自然的模仿,要求在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基础上,按照理性的思路发展。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激起了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精神诉求,人们对于自然和一切客观事物不再满足于摹仿和再现,而开始强化自我感受和思想情绪的表达,有着希望驾驭与征服自然的思想特征,因而西方的空间艺术表现出个性、自由和夸张的风格。西方的空间艺术在其不断变革与探索过程中,渐渐面向世界,并对东方近现代空间艺术产生极大影响,然而西方新时期艺术的追求从东方艺术得到启示,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中西方空间艺术理念相互渗透的现象。

2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是中国空间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典范,堪称世界园林之巅的中国古典园林,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想,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和灵活多变的布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容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艺术的营造理念包含了古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表达,寄托了古人对美的精神诉求。

3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表现

现代空间艺术设计在完成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引入到现代空间艺术之中,演绎出空间艺术中的生态理念、绿色理念、仿生理念等尊重“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的兴起说明了现代空间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而各国的空间艺术又有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即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艺术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国的空间艺术可以从不同层面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从中西方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层面的类比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源自不同文化基础的结论。总之,空间艺术的设计风格是基于本民族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传统文化因子,辅之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最终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的艺术风格。

4创新意识如何在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无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空间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空间艺术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空间艺术从功能到审美、从技术到艺术,都体现出鲜明民族风格。我国的空间艺术必须兼具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应当借鉴传统空间艺术中的意境表达引用于现代空间设计中,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在现代空间艺术设计中,考虑设计师个人审美理想的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思维中,才能营造出具有民族精神、意境深邃的空间。

5结论

传统文化的精粹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在充满创新意识的同时寻求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如何借助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古老的东方魅力,创造出新而不旧,旧而不老的中国风格,更多的吸引人们缅怀于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同时又不失时代特征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实现这样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求设计师深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避免简单的叠加引用,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融合;用饱含中国传统思想的设计手法与改造方式,诉说东方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2002.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范文第2篇

论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 章 来自 3 e d u 教 育 网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持反对意见者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对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必然会产生一些流弊,这是人的原因,并不代表主流文化,且不可因人故而废其法。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者之间名词、名相虽有异,但理无二致。南怀谨先生把儒家比喻成开粮店的,把道家比喻成开药店的,把佛家比喻成开百货店的。“儒”字即人需要“仁”,就像人需要粮食一样重要;得了病不能不吃药,此病是不懂得爱物的“心病”,物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广一点如山河、大地、宇宙万物,“物”与我们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百货店自然无所不包。三家的典集称为“经典”,这些典集并非是某个人的学术观点,所述都是古圣先贤之法,都是真性的流露。真性也叫真心,心、佛、众生不二,否定了经典也就等于否定了我们自己本身。

以传统文化注入艺术教育,并作为其精神内核,“真、善、美、慧”四字足以概括。“真”是真实之理,是人生宇宙的真象;“善”是完善,我们内心深处本来具足无限完美的智慧、德能与才艺(美、慧自然在其中)。“真、善、美、慧”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凭借经典的引导开发出来。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41-01

经济的大发展促使社会各方面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并采取了一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环境艺术设计以促进创造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为前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明显的社会时代烙印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以文化为基石,优秀的环境设计是以优秀的文化为依托,所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特性,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如此,文化对设计艺术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从环境艺术上来讲,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的。环境艺术在形式上,是指人们通过直觉方面上的体验而感知到外部形态、状态、尺寸、颜色、方位等比较直观的形态。环境艺术的形式十分重要的,文化对形式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维,就可以显现出来。它能够对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有着直接的反应。另一方面,文化对环境艺术的的形式上也有一些影响,因为文化可以对整体环境的情境、氛围、个性有着最显著的影响。这会对人们的情绪有着独特的刺激。所以我们说,文化对环艺的影响可以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会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心理状态的转变。比如,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的思维体验。那么从这点来讲,环境艺术就更需要人们的文化渗入,只有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成为使大家认可的艺术作品。

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某一时期内,人们所有的相同的思维定势。文化对环境艺术的意蕴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又是指什么呢?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是指环境艺术作品形式层面的结构因素,是通过一定的艺术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作品内涵。它包括环境的形制、场景、属性等内容。那么他与形式上相比较,是需要人们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才能够进行的。那么文化对此方面的影响最为巨大。因为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关系,涉及到一部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问题。那么这就要求环境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进行认真的文化思考,将其进行一定的文化渗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兼备”。为何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要强调文化的作用呢?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够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内心,而形式只能短暂的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通过各种形式和特殊元素,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将文化真正的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来,就如我们所熟知的朗香教堂和流水别墅,他不仅从外观上给人们留下印象,而且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享受。这种精神的享受就是指文化上的一种共鸣。以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为例,他以一种耳朵的造型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又将听觉器官和教堂的倾诉功能练习起来。给人们这种文化上的体验,具有一种意境美。

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意蕴层面不仅仅从形态、结构和内涵三面体现。而且对人们的情感体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的情感体验就是指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功能,还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国家的设计艺术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环境艺术方面还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那么如何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就是我们目前应当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就讲究“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看来,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惬意的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文化放在首要地位,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他给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提出了一种重大命题,就是如何能够将中国的环境艺术事业提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们所熟知的北欧设计,擅长以人为本。既然北欧各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那么我国也应当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情感因素纳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上。例如,阿尔瓦·阿图所做的一些设计,具有典型的情感因素,他将自己对北欧的热爱,以及北欧人民对自身环境的热爱,融入到了建筑、环境艺术上。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远流长,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进行“情”的设计,只有这种设计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环境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范文第4篇

一、电视传播艺术的时效性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电视是当今媒介传播中最快的、最准的。电视艺术传播中的特效性包括电视声音与电视画面的有效合理结合,在传播过程中最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理解,也加速了受众对电视艺术传播信息的接受能力和识别能力。利用电视传播艺术的时效性,电视媒介可以将一些突发新闻或重大事件及时传播给受众,因此报纸、广播、期刊媒介的传播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时效性就有些落后。电视也是利用这种快速时效性的方式而摘得头魁。

电视传播作为最有时效性的媒介,它在艺术传播方式的构成元素、构成因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电视声效与电视画面一旦结合,一方面增强受众接受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受众提高文化内涵的渠道,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有:第一,电视艺术的传播让大众传播真正地做到“大众传播”,使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受众在同一时间获得统一信息。如:电视的传播让全国的受众可以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八点钟,一起收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使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可以团聚在一起。第二,电视艺术的传播在电视画面和电视声效的作用下(画面中的构图、色彩、灯光以及声效中的音乐、节奏),经过电视后期包装的合成、处理,变得越来越真实、清晰。如:在电视中观看选秀节目,在节目中声效可以很好地和画面相结合,感染电视机前的受众,让受众的情绪被节目所带动,看到搞笑画面可以尽情大笑、感人画面可以尽情哭泣,使受众可以真实地融入到节目。总而言之,电视媒介的传播艺术增强了受众接受电视画面和电视声效的能力,使受众的眼睛和耳朵得到最具感官意义的体会。

二、电视传播艺术的广泛性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电视艺术下的大众传播有很多种传播方式和途径,人们除了通过眼睛和耳朵在画面和声效中识别信息,还可以通过身体感官的记忆功能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更多内涵的理解和思考。人们在观看电视时,如果电视节目具有很大吸引力,大多数受众会很认真地观看节目,这就是电视艺术传播广泛性的最直接的体现。

人们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认识许多文字,还需要具备很多的想象力,才能读书或看报,体会出文字印刷媒介所具有的魅力,而电视艺术的传播是用最简单、最便捷、最易懂的方法使真实事件和重大新闻传达给大众,人们只要能具备听觉和视觉,就能简单理解电视媒介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是因为这样的优势,电视媒介通常使用最简单、最单纯的语言和最生动、最美好的画面传播信息,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受到大众的喜欢和追捧。如电视剧、新闻、音乐、戏剧、纪实、娱乐等,这些不同的节目满足了人们社会生活不同年龄、不同喜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需求,电视艺术的传播越来越深入每个受众、每个家庭、每个国家,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人们的生活。例如,人们可以随时打开电视观看电视节目。如果电视节目能在几分钟内吸引受众的眼球,受众就会锁定此节目、此频道成为此节目的长期粉丝,但是如果电视节目不能在短时间内博得受众的喜欢,这就降低了电视媒介传播的广泛。因此,艺术在电视媒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能在有效时间内传播准确信息或博得受众的眼球,也是电视媒介传播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和完善的主要问题。

三、电视传播艺术的真实性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电视媒介主要以立体的声效和生动的画面传达给受众,因此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号召力。电视媒介立体的环绕声可以真实地传达节目或新闻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情。无论是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纪实节目、体育节目或戏剧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抑扬顿挫的声音可以很真实地传达节目的感彩,这种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比文字印刷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和喜爱。特别是新闻类节目,电视可以直接提供新闻的真实现场录音和画面,增强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信息的第一现场,为观众提供最真实的“身临其境”。另外,收看电视的受众在观看节目时,由于受他们自身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社会环境、不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接收到电视媒介传播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可能误解或弯曲节目所传播的真实内容,所以,电视传播要求电视节目小到形式、大到内容,整体的节目规划和筹备都要简练、真实,并且兼顾不同受众人群的文化理念,力求适宜。电视媒介传播通过电视声效和画面等信息作为传播艺术的载体,使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得到完美的延伸。自电视媒介诞生之日起,就达到声画俱全的卓越境界,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喜欢、最为广泛、最为实用的媒介传播形式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变成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今,各种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等各种社会经济阶层的人群中,电视的受众人群是最多的。因此,电视媒介的艺术传播影响是最为强大的。

四、总结

电视媒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新鲜感、维持生命力,是电视艺术未来传播发展需要思考和进一步完善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电视已经不再过多地享受国家拨款资助,电视媒介必须自求发展、自营利益、自谋生路,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因而,更多的电视节目为了获取利益点,已不再注重电视媒介艺术能带给受众多少文化内涵,而是更多地在节目中插播广告。日复一日,很多的受众都不再太多地锁定电视节目,而是通过互联网等新方式来观看节目,因此,电视媒介的收视率也迅速下滑。总之,如果想扭转电视发展的趋势,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广告的插播,重新做起,重拾受众的关注度。试想:企业或广告商给某节目投入资金,要求大量播放广播,而这种广告投放的狂轰乱炸,注定会失去受众,没有受众关注节目,电视节目、广告商最后的结果也是徒劳无功。大众文化对电视媒介的传播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内涵的电视艺术是空洞的、乏味的、单调的,只有表面上的浮夸,没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电视媒介传播只是用最生动的画面和最立体的声效,为受众提供了最完美的视觉盛宴,同时,这种画面和声效的包装设计又与大众文化紧密结合,获得了受众的喜欢和关注。因此,电视媒介与大众文化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一对相亲相爱、荣辱与共的“亲密爱人”。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从美术表现形式观测克孜尔石窟对文化的影响

克孜尔石窟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建筑形制、壁画、塑像三者结合产生了一种极大的感染力,也就是说,石窟是建筑、绘画、雕塑的综合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直指观者内心。从建筑形制上来说,克孜尔石窟主要由中心柱窟、方形窟、大像窟、僧房窟、杂房窟。其中,中心柱窟是龟兹佛教美术的主要展示场所,有本生和因缘故事绘于券顶两侧,多是选取故事中较典型或精彩的一个情节绘在一个菱格中,形成菱格式构图,具有较强装饰性。僧房窟是克孜尔石窟有别于其他著名石窟的特别之处,不仅因其构造上先有走廊再有房间这一特别之处,也正因僧房窟的存在成为鉴定克孜尔石窟年代早于其他几大石窟的重要依据。

从壁画内容题材上看主要以佛传教化说法、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为主,这三种占据克孜尔石窟的85%,其中本生故事数量十分巨大,相当于敦煌、麦积山、云冈三个石窟的总和还多一倍。以小乘佛教思想观念渗入的石窟壁画在总体布局上将尊位和礼佛顺序作为其分布的基本规律,这种方法对佛法的传布和满足信徒对信仰顶礼膜拜的心理需求也有极大的影响;此外还有涅槃题材、兜率天宫说题材。壁画刻画所用手法为当时西域十分流行的“凹凸画法”,张僧繇在《建康实录》中记载:“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记。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可见这种技法天竺传入西域,平涂为主而后局部加以晕染展现舞者婀娜的舞姿,又着朱青绿三色,结合“铁线描”式的轮廓勾勒,使画面明暗相映,富于层次,立体感很强。这种在当地自成体系的绘法,后传入中原,成为中原美术领域一个重要的绘画技法。

早期壁画及塑像中佛陀造型具有典型的犍陀罗风格,从中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又有当时龟兹的文化体现,具有明显的异域特征。犍陀罗艺术对研究克孜尔早期石窟具有重要意义,龟兹地处中亚交通要地,因此多种文化的碰撞必然使其造像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佛传像对女性体态丰盈婀娜的描绘仿若略带,虽与传统犍陀罗的服饰不同,却体现出以印度传统艺术方式来描述生动人物形象的龟兹艺术的发展。总体而言,克孜尔石窟反应了小乘佛教石窟艺术的辉煌,同时反映对于敦煌石窟发展的影响及佛教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与本土文化、宗教、艺术相融合。克孜尔石窟作为艺术与宗教的双重载体,凝聚社会生活和佛教思想双层寓意。

二、佛教文化对克孜尔石窟乐舞形象影响

克孜尔石窟的佛教文化对音乐舞蹈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石窟中乐舞形象以飞天、伎乐菩萨、天宫伎乐、力士、金刚等为主,它反映的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乐舞生活,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理想的形象内涵。通常所指的乐舞是界定在情感的范畴,以抒胸臆展现内在本质和价值意义的形象。换言之,乐舞是感致于心,闻起于音,动之为舞,由此愚人耳目,使之陶醉,沉迷享受。正如南北朝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佛教正是通过乐舞生动的形象向百姓和僧侣传达出其思想精神上的寓意,因此传统观念中认识的这种不受理性控制的舞蹈在佛教中并非具有正面意义,理性态度与批判精神是佛教所提倡的,也就产生了壁画中非同于凡俗五欲所表现的令人沉迷的歌舞景象,这种须臾幻灭的舞蹈无疑是龟兹艺术的特色,也是佛教通过乐舞的形式传递的世界观内容。

在壁画的背景映衬下,乐舞形象的佛教思想不仅可以凸显出来,而且在壁画中,乐器的种类及其演奏方法被记录下来,并且融贯中西形成独创的演奏方法,如龟兹地区的五弦琴等乐器,让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佛教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新疆地区悠远的历史文化。龟兹石窟对于舞蹈形象的描绘影响了后来敦煌石窟壁画以及敦煌舞种的研究和发展,库木吐拉窟第十六窟的飞天形象堪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相媲美。佛经故事与乐舞的结合成为寄托人们思想意趣的创作载体,它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使每个观者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形成表达宗教与现实相互依存,互为反应,历史生活与石窟艺术相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给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三、克孜尔石窟对于文学的影响

克孜尔石窟也是龟兹文学与佛教结合发展的反应,在这里发现诸多佛教剧本,如德国勒柯克窃走的《舍利弗剧》以及焉者文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都反映了佛教戏剧和讲唱文学的历史情况,《弥勒会见记》的发现成为震惊世界佛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它是我国少数民族第一本戏剧,揭开龟兹地区佛教文化发展程度的神秘面纱。剧本的写作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可见当时龟兹地区佛教文化在当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龟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佛教文学也是人们理解石窟人物形象的精神意趣的关键所在。佛教思想对主客体、身心与尘世的意义及其关系的认识以文学的形式记录并传承,因此克孜尔石窟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及演变。属于西域佛教文化圈的克孜尔石窟以小乘佛教为主兼有大乘佛教,它的发展历经初创期、发展期、繁盛期、衰落期,在发展和繁荣期,思想内容主要是“唯礼释迦”,因此绘制了大量的本生壁画用以诠释佛教三学,即“戒、定、慧”。人物形象表现出佛教所传达的“五蕴皆空”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固然有却自性本空,事物是现象的体现,而现象则因各种因果和条件等决定,因此万事万物皆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龟兹石窟的经文中,我们通过故事和传达的意蕴也不难看出这种源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此两者相融合就很好的体现了佛教中对于空的理解,也就是说五蕴皆空的思想即为“本无自性的性空之相”的思想的传递,因此理解对于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就此文化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