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与经济

文化旅游与经济

文化旅游与经济

文化旅游与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访学旅游; 文化体验; 境外消费

收稿日期: 2013-05-07; 修订日期: 2013-12-04

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进而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Robertson(1992)提出,世界被压缩的全球化现象成为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的表现。全球化使文化不再受限于具体的地点,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被生产或复制(Tomlinson,1999)。全球化现象反映的不仅是人的跨国移动,同时还伴随着知识、习俗与生活方式的传播,文化的流动和接触更趋于频繁。从“移动”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差异是引起文化流动的根源;旅游活动作为重要的推力之一,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分享的机会。然而,不论异域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的程度多强烈,各地区的文化仍明显具有当地的特殊性,因此,借由旅游活动体验目的地文化与游客主体文化间的差异以及通过体验文化的多样性来丰富视野,成为当今跨国旅游产品的主要卖点。访学旅游通过主体“移动”到目的地国家开展语言学习,通过自我文化和异文化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旅游与研修的双重效果。旅游活动的特征之一,即暂时离开日常生活环境,透过文化氛围与空间环境的转换,满足旅游者体验不同生活情境的需要,其中也包含了文化的接触。Richards(1996a)指出,文化旅游即“呈现作为旅游消费的文化产品以及产生参与文化旅游动机的文化过程”,强调文化旅游不仅是一项旅游产品,其参与动机与决策过程也是重要因素。近代文化旅游的定义更为多元,已不仅仅局限于高级艺术的生产与消费(Robinson,Smith,2006),本研究进一步认为,游客应是在旅游过程得到文化理解和自我反思,即具有跨文化的意义。访学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体验与认知不尽相同。访学旅游者将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击作为学习资源,这在教育与旅游活动的联系上至关重要(Yeh,2003;2009;2010)。访学旅游过程涵盖了旅游、学习和跨国移动等多种要素,因此,除了是一项旅游产品外,同时它也是非正式教育体制下的一种学习方式。1文献综述

1.1访学旅游现况目前的教育方式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受场所和空间的限制,并增加了多重的学习管道。从语言学校逐年增长的态势上亦可发现,语言学校除了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外,同时还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体验(Richards,1996b)的需求。参与访学旅游是一种文化消费形式。除了语言课程学习外,课余游览活动与置身异地的生活也都是一种异域文化体验。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通常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景点上,但却能在充斥着当地语言与文化的寄宿家庭长时间逗留(Kennett,2002)。调查表明,78%的人是因为向往异国生活而访学旅游(杨伊琳,等,2008),异国文化是决定访学旅游选择的关键因素。访学旅游者通过语言学习深刻感受目的地文化,透过游学过程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体验异质文化,这成为访学旅游者参与文化旅游的主要动机。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

跨国访学旅游中的异文化体验与旅游经济

1.2访学旅游相关定义海外学习教育可大致分为访学旅游和境外留学两种方式。访学旅游与留学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前者的求学时间较短,且不以取得学历文凭或资格为目的。台湾2006年制定的“海外访学旅游契约书”将海外访学旅游定义为:“系指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之正式、非正式教育机构或其附属机构、非以取得正式学制之学历文凭或资格为目的、于一定期间内所为之课程研修及旅游行程。”跨越国界的教育方式,不论是留学或访学旅游,除了学习特定的知识外,借以学习不同的地域特质与文化以及参与课余的旅游活动同样成为不可或缺的体验。教育与旅游结合的旅游产品,也包含了教育的跨国流动特质。教育旅游指“假期中参与过夜的旅游活动、并从事以教育或学习为旅游活动的首要或次要目的的游览活动,包含一般教育旅游和成人访学旅游、国际学生和国内大学生的旅游活动,也包含语言学校、学校游览以及交换生计划(Ritchie,et al.,2003)”。因此,教育旅游可以独立进行,亦可参与在由专业机构组织的活动中进行,教育旅游也常常安排参观或浏览自然或人文景点。

1.3访学旅游地访学旅游的异地性可以从Harvey(1990)提出的“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概念来理解。访学旅游,将一段长时间的教学课程挤压在短短数周内完成,并将教室移到国外,这是时空的压缩,也是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访学旅游将教育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了跨界域的融合。台湾2012年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台湾出境留学与访学旅游把美国作为首选目的地,超过了对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等其他英语系国家的选择。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审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扩展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使用率;进入20世纪以后,促进英语快速成长的力量源自于美国(Crystal,2003),美国在科技、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加快了美式英语在世界各地的普及进程,使之成为被广泛使用的重要语言(Oakes,2001)。这无疑也推动了美国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并对于美国成为全球访学旅游目的地具有决定性作用。

1.4访学旅游相关研究访学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以语言的选择为首要条件,其次是凭借大众媒体传递各国文化特征以塑造访学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吴宗琼和郑秀怡(1997)认为,行程安排、安全性及课程内容为游学生出国访学旅游3个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陈劲甫、陈威亚(2005)指出,影响游学生选择访学旅游产品的主要因素为访学旅游活动内容、当地实际环境和访学旅游风险。作为一项旅游产品,特定的语言研习与文化观光行程为访学旅游团的主要特质,参与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感受异国氛围并积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经验。由此可见,访学旅游组织与运营机构对于访学目的地的选择和营销,将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1.5访学旅游产品访学旅游产品在形式上可分为自助访学旅游和访学旅游团两种,访学旅游机构根据参与者的特点提供不同年龄层的访学旅游产品,包括将单一城市(单目的地)作为访学旅游目的地,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辗转2至3个城市或国家(多目的地)完成访学旅游的活动。访学旅游团的行程,呈现了跨国网络的相互联结,从客源地代办机构到目的地国家语言课程及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现,包含了食、购、住、行、游、娱等诸多行业,因此需要以紧密合作的国际业务网络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作为依托。独特的行程安排、不同的文化吸引力、多样化的旅游形式,使访学旅游成为一种文化商品;同时,在潜在消费者心目中构筑访学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文化象征意义,激发消费者为满足自身探求异质文化的需要形成出游动机。因此,访学旅游可被看作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产品策划还是旅游过程都呈现出文化差异的表现与体验,具备跨文化的流动特性。

1.6访学旅游的生产与消费访学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的首要条件就是语言的选择;此外,媒体所传播的目的地文化特征,也影响游学生对目的地国家形象的感知。例如好莱坞电影的场景营造、美式快餐与咖啡的引进、迪士尼卡通形象的流行等,促使“美国”形象在经济、自然、文化、社会等层面对其他国家和人群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使之产生对美国文化的向往。从访学旅游地点选择的角度看,“地方”所映射出的旅行动机与价值观念表明,人们的观念、移动性与主体性亦是影响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Cartier,2005)。旅游活动是一连串被魅惑的过程(Crouch,2005),在旅游空间被吸引物吸引的过程中引发旅游者欲望、符号与消费的体验;通过与地方形象的联结,空间被游客赋予了特殊的符号或代表着特殊的地方意义。这样的空间,也可指为商品化的空间,成为迎合游客而存在的空间(Crang,1998),旅游的文化体验因此成为影响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从经济的角度审视,访学旅游者在异国须承担可观的生活费、学习费以及旅游费,这说明了访学旅游是一宗具备较大经济实力才能购买的商品。游学生在异国对文化符号的体验和购买,构成文化消费的方式之一;通过购物、摄影等方式保留当下的经历留作回忆,又是一种对当下文化体验的捕捉与保存。目前以访学旅游参与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中,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访学旅游参与者的特征和旅游体验(吴宗琼,郑秀怡,1997)、访学旅游地偏好(王馨雯,2000);经济影响因素(陈劲甫,陈威亚,2005)等,仅叶秀燕(2008)具体论述了访学旅游者在英国的消费文化与社会学意义,较少有针对异国文化消费行为的深入研究。2研究设计:深度访谈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之深度访谈法,对15位曾在中学或大学期间参与美国访学旅游团的参与者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游学生对美国的跨文化体验及其在跨国旅游消费行为。目前访学旅游组织机构所策划的访学旅游活动均在2周以上。基于此,本研究将受访者在美国的游学时间设定为至少3周,以确保其在美课程学习和生活体验足以在有所熟悉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认识。15位受访者中男性5位,女性10位,其中仅有1位男性和1位女性为单独出游,其余受访者皆为参团赴美。本研究受访者之称谓,在征求受访者同意后,皆使用其自选的英文名或昵称。基本背景如下(见表1):

本研究以目前访学旅游机构的产品设计为基础,通过访谈了解参与者对美国文化形象的感知,并探讨旅行经验如何影响游学生对美国文化与访学旅游的体验,以及参与者在美国的文化消费过程。访谈内容包括参加访学旅游之前、参加访学旅游期间、参加访学旅游之后3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受访者参与访学旅游前、中、后的描述和评价来了解游学生对美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此外,他们参与的活动、在当地的旅游经验以及购买的物品也作为要采访的重要信息。访谈时间段为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正式访谈的时间为40分钟至90分钟,非正式访谈则在正式访谈过后以电子邮件或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其中有5位受访者因无法配合面对面访谈,最终以在线形式受访。公共场合的音量干扰较为严重,因此有些不确定的访谈内容会在事后以非正式访谈形式进行确认。深度访谈部分,首先采用成员检核法(Member Checking),请每位受访者各自检核本研究的访谈稿,以提高并确保访谈数据的信度(trustworthiness)和效度(accuracy)(Decrop,1999);经受访者修正后,通过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并使用质性研究分析软件Atlas.ti 5.0辅助进行内容分析与数据编码。3分析

3.1我“似”美国人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异质性,使得不同文化经历能够给文化主体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从在美国的经历可发现,游学是体验异域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感知和认知的过程。通过跨国的生活经历,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包含着对异文化的感知与自我展现。

我觉得,我在台湾的生活方式就像在那边的生活方式了,而且我穿着也比较美式,本身也有在看棒球,感觉就是我的国家的。(阿模03/19/2010)吃东西……超适合,我根本就美国人。(Bing04/04/2010)有很多美国人在草地上野餐,感觉很好,所以隔周的星期三,我们也去买了pizza什么的,假装自己是美国人。(Demi04/21/2010)

从认可、喜欢进而“假装”为美国人,在差异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之间,可以看出游学生对于美式文化的感知中夹杂着的崇拜。西方文化带给亚洲人的印象已经不只是开放与多元,身临其境(being there)也是实践跨文化想象的一个过程。事实上,东方对西方的凝视建立在固有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之上,通过“当下”的体验,游学生经历了外国文化异质性,文化体验与文化想象两者相辅相成。

思想上很开放……就是文化上的不同,也觉得人跟人之间比较亲近,就觉得美国是一个开心的地方。(阿模03/19/2010)我觉得美国人很热情,很自由,他们在路上穿得很轻松,不必特别打扮就很好看,即使是牛仔裤配Tshirt。(John02/19/2010)美国文化就是很自由……而且文化比较多元,因为他们人种比较多,可以看到不同种族的文化。(Chi03/02/2010)

上述受访者使用“开心”“热情”“自由”“多元”来形容美国,语意中蕴涵了对美式文化的憧憬。游学生对美国文化的印象,大多受到媒体的报道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文化差异会使个体在不同社会文化体制下产生不同的凝视。这一点可从Urry(2002)提出的“游客凝视”(tourist gaze)理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凝视经由社会建构,透过游客视角,寻找与自身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感觉或景观,也可以是生活方式。从访谈结果可知,美国有着能够对其进行象征的符号。多种族与开放性,让参与美国访学旅游团的半数以上学生认为美国是“自由”“多元”“开放”的,且他们不排斥在当地生活,甚至认为能自在地假装成美国人。除了访学旅游者对美式文化的体验和想象之外,美国的象征符号也与消费活动密切相关。

3.2异国经济与消费体验消费行为实际上是镶嵌在社会与历史脉络之中,而消费文化的意义展现在符号概念与社会互动之上(林立树,2007)。社会环境中的符号通常与媒体有关,旅游的符号通常展示于旅游宣传册、电视电影、广告之中,从而传递出旅游景观的意象(Cartier,2005)。文化商品化所建构出的旅游景观,是指空间被旅游活动所赋予的特殊意义。文化消费行为在当代社会的转变不再以使用价值为主导,价值主要来自于商品的文化内涵而非商品本身(王俐容,2005)。从经济的层面考虑,消费行为主要是由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需求所构建,为市场规律所主宰。商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换价值,在社会化作用下被赋予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意义,而商品交换价格的高低,也是大众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界定。(1) 消费能力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在目的地进行的购物消费是游客旅程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Schouten(2006)提出,当纪念品和地方体验都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价值时,这两者均被游客视为具有原真性的表现。Jack和Phipps(2005)认为,纪念品的收集是一种将当下的旅游体验转化为永久记忆的方式。全球化让消费者沉浸在跨文化的历史与符号之中,并不断寻求不同文化的真实体验,纪念品的商品化运作,即塑造了游客所预见的文化原真性。通过包装与再制,将流传许久的历史转化为具有现代价值的商品,异文化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被商品化,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并且增强了旅游者对地方文化体验的欲望。跨国的购物消费,保存起了旅游后的记忆。旅游购物具有哪些特殊价值与表征?购买的产品如何展现自我的体验和特征?下文将从游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支付意愿角度加以分析。台湾经济的崛起,使旅游成为现代社会的休闲活动表现(Yeh,2003;2009;2010;叶秀燕,2008);借助外语能力的提高以加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也是促进访学旅游活动繁荣发展的契机。在无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游学生的家长是决定是否参与访学旅游活动的关键决策人。在国外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游学生在父母的支持下,可以自由支配国外开销所需的现金,此外旅行支票与信用卡等多元的消费方式也可弥补现金的不足。

她有给我一定的额度,好像给我6万台币,现金加旅行支票。我还把我姑姑给我的钱跟我自己存的钱通通换成美金,所以,加一加花了十一、二万。但我妈不知道我花这么多,她只知道我花6万。(阿模03/19/2010)

受访者将自己的“私房钱”贡献在访学旅游活动上。虽然父母对消费金额有所限制,但是难得一趟出国旅行,游学生还是非常乐意倾尽自己的积蓄来购买其所偏爱的美国品牌的产品。经济因素往往是制约学生群体消费的首要因素,因此,从访学旅游费用上看,游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是影响访学旅游活动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2) 购物消费:美国符号表现境外购物通常是为了留下能够证明自己“去过”那儿的印记,因此美国本土品牌的商品自然成为游学团购物的首选。为了能够满载而归,游学生多半在出国之前已制定好了包括购买品牌产品的境外购物计划。

我就买衣服(AF、AE、Polo by Ralph Lauren、Tommy)……我妈本来要我帮她买Coach,但没有她要的款式。我也有去Coach买隐形眼镜盒回来送人。有很多女生一进Coach就不出来了,在那边买了好多个。(John02/19/2010)主要是买纪念品。其实买的东西很无聊,就是宾州大学自己穿的TShirt。我们还有去航天博物馆,我就买太空食物回去给我妹看。……就买一些我觉得没有看过的东西,买回去给她们见识一下。(Demi04/21/2010)

从上述受访者购物经验中可以发现,前往美国的游学生大多表示,一定要购买美国品牌或是美国名校的商品,他们非常看重这些台湾“买不到”的东西,并且要不远万里将购买的品牌“符号”带回台湾。受访者用“见识一下”来表达将纪念品带回台湾的意义,一方面反映出与家人分享美国之旅所见所闻所感的诉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美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宣示自身游学经历的要求。这种表面看来并无特殊意义的消费行为,实质上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奇与新鲜的需要;而“战利品”能够充当他们分享游学经历的工具,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购买的可展示并分享文化体验的必需品。即使是在现代休闲社会,旅游仍需要以闲暇时间和金钱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亲自到美国购买名牌商品本身就具有炫耀消费的特征,而帮他人代购奢侈品也同时实现了他人的炫耀消费需求。Dant(1999)提出,商品的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核心,他认为,个人对商品的欲望与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导致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性产品(symbolic goods)逐渐成为生产的核心。消费者所消费的往往不仅是物品本身,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所带来的感受(王俐容,2005)。这种感受表现了对于异文化的消费象征与展示,展现出对异文化的渴望与凝视,并通过消费行为建构对异文化的想象与体验。

相较于同团的其他人,我带2000美金算是少的,我们参加的团,可能有的身上已经带了2000美金旅行支票,但妈妈还是给他们信用卡。回去的时候,大家几乎都又多了1个皮箱。男生买很多Timberland,至少都有两双;女生就买包包、精品。真的很夸张。(Demi04/21/2010)

购物不仅是为了留下自身对地方的记忆,也是为了满足亲友的需求,同时展现自己身临其境购买的纪念意义。此外,访学旅游活动的参与有消费能力的考量,会随着访学旅游的国家与地点的不同而有差异。经济能力水平的差异,使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被视为是否具备文化资本的衡量标准(Kim,et al.,2007)。差异化消费的商品、经验和形式,形成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也因此具有使社会分异合理化的作用。4结论与讨论休闲社会的发展促使跨国教育流动成为教育与旅游结合的契机。本文从异国游学需求出发,探究旅游在当代社会网络下所形成的社会意义及其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跨文化产品从媒体、网络、政策、科技的创新与扩散中传递,跨国的短期教育活动能够实地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生活,同时也是有利于参与者文化资本的累积以及对风格品味、生活方式和现代观念的塑造(Catons,Santos,2009;Yeh,2003;2009;2010;叶秀燕,2008)。访学旅游不仅保留了“异地教学”的课堂学习,文化参与也成为重要经验来源。本研究中,台湾游学生凝视美国文化,有别于西方凝视第三世界的特征(Catons,Santos,2009)。透过游学生活与产品消费,不论是参与文化消费范畴的活动还是购物,商品与经验构造的符号凸显了旅游与文化在跨国流动时的重要性。符号使文化传递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能将事物赋予特殊意义(成令方,等,2003)。文化经济的概念,传达了文化的使用价值与象征价值;美国作为访学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除了对美式英语的学习之外,更加深了对文化与自我认同的象征符号。作为访学旅游目的地,“美国文化”成为一个可以被带走的体验,也是一种对身份与自我认同的表现。此外,台湾游学生通过参与访学旅游展现自我、体验异文化并进行消费,经由对美国的凝视,展现对美国的文化想象。访学旅游团的参与、美国符号的消费以及纪念品的购买,其中的社会意义包含了文化资本的累积与商品的象征符号。除此之外,求学时期参与海外短期教育,没有家人的陪伴,这也能够展现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访学旅游作为台湾学生接受异国教育与参与旅游活动的渠道,丰富了文化体验,累积了旅行经历。

参考文献:

[1]成令方,林鹤玲,吴嘉苓.见树又见林[M].台北:群学,2003.

[2]陈劲甫,陈威亚.大学生访学旅游产品意象、知觉价值、满意度及购后行为意图关系之研究[J].户外游憩研究,2005(1):2346.

[3]林立树.消费文化的历史反思[J].辅仁历史学报,2007:281303.

[4]王俐容.文化政策中的经济论——从精英文化到文化经济[J].文化研究,2005(1):169195.

[5]王馨雯.海外选择偏好行为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旅游事业研究所,2000.

[6]吴宗琼,郑秀怡.台湾访学旅游市场特质之研究[J].旅游研究学报,1997(2):3545.

[7]杨伊琳,余馥吟,蔡忠宏,余尚恩,陈震武.海外访学旅游之信息决策及消费行为[J].台湾旅游学报,2008(5):6788.

[8]叶秀燕.血拼英国——台湾访学旅游生英国血拼的旅游消费研究[J].研究台湾,2008(4):4379.

[9]Cartier C(2005).Introduction.In C.Cartier & A.A.Lew(Eds.),Seductions of Place(pp.119).London:Routeledge.

[10]Catons K,Santos C A(2009).Image of the other:Selling study abroad in a postcolonial world[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8(2),191204.

[11]Crang M(1998).Cultural geography.London:Routledge.

[12]Crouch D(2005).Flirting with Space.In C.Cartier & A.A.Lew(Eds.),Seductions of Place(pp.2335).London:Routledge.

[13]Crystal D(2003).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the 2nd Editi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4]Dant T(1999).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5]Decrop A(1999).Triangulation in qualitative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157161.

[16]Harvey D(1990).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Blackwell.

[17]Jack G,Phipps A(2005).Tourism and intercultural exchange.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

[18]Kennett B(2002).Language learners as cultural touris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2),557559.

[19]Kim H,Cheng C,O’Leary J T(2007).Understand participation and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ourism cultural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8,13661371.

[20]Oakes L(2001).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1]Richards G(1996a).The Scop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ourism.In G.Richards(Ed.),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pp.1946).London:Cab International.

[22]Richards G(1996b).The social context of cultural tourism.In G.Richards(Ed.),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pp.4770).London:Cab International.

[23]Ritchie B,Carr N,Cooper C(2003).Managing Education Tourism. 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4]Robertson R(1992).Globaliza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5]Robinson M,Smith M(2006).Politics,Power and Play:The Shifting Contexts of Cultural Tourism.In M.Smith & M.Robinson(Eds.),Cultural Tourism in a Changing World(pp.117).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

[26]Schouten F(2006).The Process of Authenticating Souvenirs.In M.Smith & M.Robinson(Eds.),Cultural Tourism in a Changing World(pp.191202).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7]Tomlinson J(1999).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

[28]Urry J(2002).The Tourist Gaze(the second Edi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9]Yeh J H(2003).Journeys to the West:Travelling,Learning,and Consuming Englishness.(PhD Doctorial Dissertation),Lancaster University,Lancaster.

[30]Yeh J H(2009).The Embodiment of Sociability through Tourist Camera.In M.Robinson & D.Picard(Eds.),The Framed World(pp.199216).Surrey:Ashgate.

[31]Yeh J H(2010).Shopping matters:Taiwanese young tourists’consumer culture in England.In R.W.Belk(Ed.),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pp.4371).London:Emerald.

Foreign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Tourism Economy in Transnational

Study Tours: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Studying in USA

ZENG Qi, WU Bihu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文化旅游与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文化;农村旅游经济;翻译

近年来,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游客来到乡村休闲娱乐,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乡村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这就涉及到了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及对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的要求。

1探讨农村旅游经济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语言翻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攀升,农村旅游也成为一匹推动经济的“黑马”。

1.1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中国幅员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是因为农村旅游的总体费用不高,同时又能够给游客带来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国外友人也希望能够来到中国享受特色的田园文化,农村旅游经济中,翻译有助于规范旅游宣传资料,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1.2丰富农村旅游英语翻译资料

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但农村旅游翻译资料严重匮乏是制约农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国国内农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的投入却不多,翻译方面的文章和学术性研究仅占整体旅游翻译文献的1.2%左右。另外,中国农村旅游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农村旅游发展经验,但是旅游相关的英译汉文献非常少,这也使得国内很多研究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难题。研究农村旅游英语翻译可以丰富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素材,解决农村旅游汉译英、英译汉资料匮乏的问题[1]。

2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对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近年,农业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才能够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俗及固定旅游项目创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2]。

2.1新时期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合城乡发展理念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明建设,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农村全域化统筹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坚持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这种融合城乡发展理念的新风尚,对于农村旅游英语翻译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新的理念需要翻译工作者重新整合,在单词和翻译技巧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接轨。

2.2创新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美丽乡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延伸方向。弘扬先进的道德楷模,以凝聚向上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使资源整合的速度更快,这就需要农村旅游文化翻译宣传这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倾向于服务性。

3现代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方向

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语言不应该成为限制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翻译时不能因为一些中国特征民俗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随意翻译或者胡乱翻译,完全按照汉语直接翻译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3]。

3.1把控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准确性是农村旅游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要把控原文的具体含义,详实介绍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准确翻译乡村旅游景点的名称和景点的简介,内容必须符合事实。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留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旅游经济,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把我国历史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乡村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旅游英语翻译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于一些难翻译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有美学价值。在美学基础上的农村旅游翻译,可以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含义,尤其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在好山好水的背景下,让游客能够彻底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因此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翻译方式来介绍特色的农村民族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才能够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3.2农村旅游翻译技巧

农村旅游翻译和大部分翻译一样,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音译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这样可以达成中文和英文说法一致的传播效果,使得比较有名的乡村文化和农村旅游景点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朗朗上口。直译法一般是用于没有争议的翻译内容,或者为了使传统民俗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景色和故事娓娓道来,能够在原生态翻译中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意译翻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内涵、文化冲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翻译,这种翻译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含义。

3.3巧妙使用修饰翻译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语言,都有一些诗情画意的翻译规则和翻译词句,结合中国乡村文化及农村旅游的语料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巧妙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翻译时加入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强阅读时的趣味性,使旅游资料不再枯燥无味。

文化旅游与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地;旅游开发;经济与文化

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旅游产业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文旅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实现了两大产业的共赢共生。但是旅游开发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合理平衡,如何更好地处理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业界和学界争论非常激烈的话题之一。

1.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注入有利于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已经毫无异议地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它以其巨大的乘数效应以及出色的产业拉动能力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纷纷将其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真正把它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来发展不过20余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它纳入当地主要支柱型产业。各地之所以在旅游上倾注了如此大的热情,我国旅游业之所以取得今天喜人的发展成就,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受着旅游业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给旅游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同时可以改善就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搞活地方经济的理想的切入点。尤其对于那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发展旅游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正因为此,旅游业业已成为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中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许多地区也正式靠着发展旅游改善了生活,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唐雪琼、车震宇在《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元阳县箐口村旅游开发给当地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文中写到,“村民参与旅游业,经济收入增加。箐口村2001年10月开始收门票,2003年门票总收入72580元,其中的30%分给农户,平均每户分得144元。数目虽然较低,但对于一个人均年收入仅500元左右的哈尼村寨来说,它的分量是重的,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村民们对村寨旅游的信心,将会投入更高的热情到旅游业中。箐口村哈尼村民经营的饭店四家,其中两家兼营家庭旅馆,阿升农家和阿略饭庄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是村寨中最富裕的人家,虽然旅游淡季也种田,但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箐口村有五个旅游工艺品商店,都是外来人员经营,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增加收入,每月100-150元;村民中有10人参加村寨旅游管理和歌舞表演,月收入300元;还有部分村民如卢坤荣家,勤劳的女主人充分发挥自幼学得的纺织手艺,纺纱织布,缝制精美的哈尼族传统服饰,作为旅游商品出售。而效益最好的杨文村的工艺品商店,年利润在一万元以上。通过发展旅游业,这些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旅游收入在家庭经济收入中占了较大比重。收入的提高带来了村民受教育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开拓了眼界。

2.旅游开发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渗透会冲淡旅游地的固有文化特色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产业,同时旅游也是一种社会事业。旅游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注入的同时,也会给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造成相应的影响。随着游客的到来,不同文化汇集于旅游地,势必造成一定的文化碰撞与冲突。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旅游地固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传统习俗等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文化旅游与经济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

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此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奇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诚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不清楚其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探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旅游资源,除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离不开人文旅游资源。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及众多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小小的周庄,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客体就会存在。

(2)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人类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好这部分旅游资源,能更快地发展旅游经济。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资产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得好的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得好,旅游资产价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其旅游资产价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发展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O项,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留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全球《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被重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上世纪几次大规模建设,使许多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摧残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虽然社会总体上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3.“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堪忧。尤其在一些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时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样协调好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毁掉。

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异地开发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领导,甚至最基层的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

5.保护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技术的匮缺,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尤其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人才队伍,同时缺少过硬的保护技术,何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积极宣传,更新观念,加强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2.提高全民素质与法律保护并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从八达岭瓮城西门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几乎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长城乃中华民族的象征,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规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离不开的客体。一旦被破坏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多借鉴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还可以对实物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限人限时地开放参观,西藏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不对外开放,只对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会日益增加。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4.摸清家底,搞好保护规划。去中原地区旅游,当地人会自豪的对你说:“你拿把锹,随意挖几下,就有可能发现宝贝”。虽然是笑谈,但还能反映出因文化积淀深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提示我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心中有数,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规划和保护。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积极修整并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但要处理好个性文化与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平遥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第二,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第三,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化旅游与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旅游;开发;经济效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2(a)-103-03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旅游资源要素的转变,不再强调单一的自然资源,而是在突显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旅游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学旅游转变了单一的旅游形态,转而以多元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形成更加富有审美情感、更加具有价值的人类财富。文学旅游资源具有意境美、抒情美的鲜明特性,这无不展现出文学旅游开发将带来的价值体系。从实质而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是成为文学与旅游两大主体并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文化价值的延续与弘扬、经济价值中经济拉动力与环境经济的创造力,都强调新时期下文学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此外,在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当前,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等的诉求,为文学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让文学旅游发展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更加突显。因此,文学旅游开发的内外环境良好,在构建文学价值、环境价值的同时,强化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获取,推动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1文学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

文学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文学与旅游双重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依托文学旅游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文学旅游的开发中,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主要在于经济价值、文学价值及环境价值的体现,对于繁荣文学事业,促进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文学旅游开发的重要立足点,也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学与经济并重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之下“,文学地”成为旅游发展的亮点,也是以文化构建旅游新元素的有力之举。依托文学旅游吸引文化游客,而文化游客的吃、住、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势必十分可观。当前,文学旅游成为很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以文学遗产保护、文学遗产弘扬为切入口,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齐步走的新模式。挖掘文学遗产的美学价值,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学经济链,更符合经济与文化双重发展的现实诉求。当前,价值的多元化,也强调文学资源的经济价值不应过于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取,过于将“文化”作为商品的卖点,这反而无法实现文学的经济价值。因此,文学旅游开发下的经济价值,应强化文学价值的延续性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打造出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链。在突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尊重文学的主体地位。

1.2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文化价值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是文学价值的外溢,强调文化价值引导下的旅游新要素的构建。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就是文化价值深厚的旅游胜地。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到苏轼的《题西林壁》,再到“红色革命”,这些都是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元素,让文化内涵丰富的庐山在旅游开发中,突出文化价值构建下庐山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庐山的文学多样化,文人骚客的诗文、山水景观的绮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美融合,让丰富的文化元素、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成为庐山文学旅游的亮点。因此,在文学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价值与自然环境价值的兼容,让文学价值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更加完备的审美情趣吸引游客走进旅游文化,这比单一的文化旅游,或者是单一的自然环境观赏更符合现代民众对审美及情感的需求。

1.3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的环境价值

倡导“绿色、环保”的新时期,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对旅游发展中环境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之举。一方面,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让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短期化,在自然旅游资源的消耗中,经济效益逐渐消退,无法构建长期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而在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下,对环境价值的构建,让环境保护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举措。京杭大运河申遗,就是对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价值构建的典型例子。让传统文化的传扬与保护,成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旅游的经济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文学价值上,同时也彰显在环境价值之中,这是经济效益可持续获取的有力保障,也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2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途径

文学旅游开发是新时期旅游与文学并重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经济及文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关键在于构建好如图1所示的经济效益体系,文学旅游开发下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环境价值构建了其现有的经济效益体系,但三者之间又相互制约与影响,强调经济效益的获取,不能抛弃环境价值或文学价值,而单独促进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这显然是与文学旅游开发的要旨相违背的,也是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获取。为此,文学旅游开发下经济效益的获取,一是要践行文学旅游开发的原则;二是要构建好良好的艺术氛围,并在体验式的开发策略之下,激活文学旅游资源,拉动旅游大开发下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而言,主要在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践行文学旅游开发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文学旅游开发具有特殊性,不仅要强化旅游开发下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文学旅游下的文化价值创造。为此,践行文学旅游开发的“市场导向原则”“、高品位建设原则”和“多元化发展原则”,是构建可持续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现文学旅游资源向产业经济的优势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学旅游开发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就是要依托市场活力,实现文学旅游产品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进而将文学旅游资源向产业经济的优势方向发展。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而言,我国有近八成的游客希望在旅游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良好的文学氛围。并且,25~40岁的游客成为了文学旅游的主流市场,对文学旅游的兴趣浓厚。为此,在文学旅游开发中,要强化市场导向下的发展推进,在做大旅游品牌的同时,让经济效益不再是淡薄的文学价值,而是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获取更多的文学旅游经济效益。其次,坚持高品位建设原则,提升文学辐射力度的经济价值。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文学的高品位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坚持高品位建设的原则,提升文学的辐射力度,进而拉动文学旅游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可以依托媒体媒介,扩大文学旅游中文学内涵的宣传内容,让良好的文学旅游产品契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加富有文学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观赏人文景观的同时,感受文学带来的文化熏陶。最后,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开发更具经济发展潜力的文学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坚持文学为主体的开发原则,将文学旅游资源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城乡更加丰富的文学旅游价值。通过将文学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促进文学旅游带动下更多经济效益链的产生。特别是文学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联姻”,不仅将文学旅游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扩大,也让环境价值进一步得到实现,是文学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2.2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更加强调文学旅游产品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文学旅游资源不能脱离其“文学”内涵的本质属性,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在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之下,进一步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盘活文学旅游的经济效益。首先,在文学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文学的艺术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深挖文学审美意境的同时,让文学审美意境吸引游客,扩大文学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将文学旅游资源中的文学艺术进行串联,艺术品位的提升,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文学熏陶,这样的文学旅游资源更符合现代人对文学旅游的追求。文学旅游有了市场,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势必带动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3强化体验式开发策略的落实,激活文学旅游资源

在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中,体验式的交互开发,是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激活文学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首先,以游客为主体,注重游客的体验效果,让文学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是在文学资源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上,要强化两者的有机融合,带动文学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获取上的主体地位;其次,文学旅游资源的激活,是其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从实际来看,很多地方在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学资源未能全部激活,文学资源的内容、展现形式都过于单一,难以满足文学旅游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要激活文学旅游资源,让文学内涵充分展现;让文学要素充分流向游客,让游客在体验中获取良好的文学熏陶,这才是文学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学旅游资源丰富,文学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符合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文学旅游开发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突显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对于文学价值、环境价值的构建,仍缺乏相应的开发力度。为此,在构建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链中,一是要践行文学旅游开发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强化文学艺术氛围的营造,扩大文学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要强化体验式开发策略的落实,激活文学旅游资源。从本质上,提升文学资源的经济效益,推动文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学、旅游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婷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高密文学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刘亮亮.体验经济时代下文化旅游开发途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05).

[3]郭文全.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分析[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2(04).

[4]王良艳.九寨沟藏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洪芳.传播学视角下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旅游纵览月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