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形象调查

城市形象调查

城市形象调查

城市形象调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南京 形象 国际化

一、南京国际化发展的背景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在扎根本地实际的基础上,更积极地顺应国际潮流,面向国际舞台,推进国际化发展。

首先,经济的国际化。作为被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南京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南京的工业种类已经较完善,工业门类超过120个,石化、电子、机械与建材等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发展良好,是长江流域渝、汉、宁、沪四大经济中心之一。同时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域中的西翼,南京在电子技术、石化产业、货物流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更明显。2007年,南京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当下,南京正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等。自2009年起南京市正式开始实行医疗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已基本做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形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交通发展方面,城市道路形成地面、空间、地下格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交为骨干大运量、快速度的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增加以电力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加快建设地下铁路交通,形成了由城市地铁、轻轨交通和高架路等快速通道组成的主体交通网络[1]。又立足于构筑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综合运输体系,在现有的宁沪、宁通、等公路干线的基础上,尽快建成宁杭公路,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运输主通道,形成干支相连、脉络相通的综合运输网络[2]。

其次,文化的国际化。南京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六朝风韵、民俗艺术、美食文化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来宁游玩观赏。从现有的南京文化遗产和非文化遗产名录,就能感受到南京文化的魅力和极大的潜力,其中,工艺、文学、书画等都是南京杰出的代表。南京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舒适的人文环境更为南京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2014年南京承办了青奥会,备受全球关注和肯定。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赛事之一,南京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众多方面的建设对南京国际化城市形象形成与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南京传播其城市形象的专属平台。同时,南京在筹备与举办青奥会的过程中,也与各个国际体育组织及各国体育代表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他们的世界话语分量和对南京的肯定性评价,使南京的国际形象加倍提升。

但是,一个城市形象塑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外人对该城市的评价,更取决于该城市的居民及长期留在该城市的外来人口的评判。因此为更深入地感知南京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形象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二、国际化进程中南京形象的调查与分析

(一)南京市民关于国际化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

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南京市民是决定力量,南京形象对外的展示,南京人民是主要宣传者,每一个南京人在这一过程中都承担着对外展现南京风采的重大责任。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一共调查了100位南京市民,男女各50位,其中年龄18岁以下两位,60岁以上的两位。调查区域主要涉及鼓楼区、建邺区、浦口区、玄武区。就调查的结果来看,百分之百的人对南京有好的印象,但这中间略有差异,其中38%的被调查者对南京的印象非常好,51%的人认为南京一切良好,而剩下的人则觉得南京一般。而在38位非常满意的市民中,有42%的居民对南京当地环境非常满意,认为南京的环境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无论治理力度还是污染程度情况都要好得多,其余人则认为南京开发中对环境重视力度不够,导致空气中有害颗粒物增加;24%的人则主要是因为南京经济发达,易于就业;13%的人对南京教育抱有好感,其余则因为南京市民良好的人文素质而青睐南京。

在南京的基础建设方面,总体上90%以上的市民对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其余的人大多是因为对交通、教育等方面不看好的感到不满意。但即是在90%满意的市民里,也有少许人对交通问题持消极态度。

就青奥会问题,其中68%的市民认为青奥会在南京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京是一所国际知名的城市,而21%的受众则表示二者没有关系,青奥会在南京的举办并不能说明南京本身已经达到国际城市的水平,只有11%的市民认为南京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正因为这点,南京才能以其魅力获得青奥会的举办权。

我们还将焦点集于南京市民对南京未来发展的信心上,信心作为人意志的体现,在人对自然的改造中起着重大作用。通过调查,高达58%的人对南京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余的人则对南京的未来期待一般,而这部分市民主要是对南京印象一般,他们大多对南京交通、住房、物价方面抱有不满情绪。

(二)留学生关于南京国际化建设发展意见的调查分析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某个城市的总体认识与评价,是科技、经济、文化、市民等诸方面的综合反映。我们通过对南京各高校的将近50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出数据。其中约35%来自非洲国家,25%来自东南亚,15%来自北美地区,15%来自欧洲国家,10%来自韩国,种族分布上以黑人与黄种人居多。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有过在其他国家生活的经历,且在南京生活的时间有1年以上,能说简单的中文。

留学生对南京的印象,对初来者来说,一个城市的形象与魅力往往取决于感官。当问及初到南京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我们发现留学生对南京的第一印象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从数据来看,近48%的人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认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其中59%的来自欧美国家。一个在浦口区的留学生说,“我觉得南京与上海在外表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我们这(指浦口)并不像我想象的一样”。32%的人觉得南京很好。至于说到南京民众是否表示出友好时,留学生似乎有所保留,64%的认为友好,36%的认为只是有些友好,与其他城市相比还不够。而根据南京建设的战略性构想来说,南京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思路与要求是: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国际化,又要实现城市全面现代化,还必须做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化。但这些战略性构想的实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从外国人对南京的第一印象中即可得到印证[3]。

留学生对南京的接受度

南京的国际化需要市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他们能从心里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需要他们有主人公意识,与海外友人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当问到哪些城市的发展比南京好时,很多留学生都选择了上海和广州,占比约65%,并说起他们去过这些城市;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还有少数认为香港较好。当问及原因时,基本上都说到经济水平、市民素质、环境等。

目前,对国际化城市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第二,具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联通世界的通讯网络、方便的交通体系等。第三,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管理水平。第四,具有显著的国际地位[4]。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南京又于2014年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青奥会。毫无疑问,青奥会在南京国际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于问到青奥会的举办能不能说明南京已是国际化都市时,得到的答复不完全一样,有14%的人认为不能,其余的被调查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南京的国际化水准做出了肯定。

青奥会举办能不能说明南京是国际化都市

三、调查总结与反思

随着项目的进展,我们对南京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南京现代的风貌、古典的人文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南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第一,南京对历史文化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南京独特的魅力不为外人所知。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应该着力于其独特性进行大力宣传。可是当下及之前南京并没有整合媒体,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作系统的宣传。而南京要成为国际都市,就必须获取广泛的国际舆论支持,而新闻传播则是最迅捷的方式。南京应该整合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南京特色文化,建构世人心中的南京形象。

第二,南京人民对南京国际化及建设良好国际形象认识不足,所作所为没有体现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的自信热情。中国是古老的礼仪之邦,而南京是其文化重要的传承地,所以在与外国接触中不但需要体现南京特色,而且应该注重传统中国人的形象。

第三,南京诸如交通、公共游乐园的基础设施规划不够完善。无论经常性的堵车还是公共场所缺少餐饮等设施,不但影响南京形象,而且影响南京市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南京没有国际知名的品牌或活动,对传统南京的习俗方面的传承工作也没有重视。如巴黎的时装秀,东京的樱花,当人们想起这些活动时就会自然地想起这些城市。南京给人的是六朝古都的感觉,但这个六朝古都到底有哪些值得看的景观,值得品尝的美味,值得了解的习俗,我们却又知之不全。所以,南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南京传统的挖掘与利用,真正打造一些南京独有的文化景象。

第五,南京对周边的城市利用力度不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南京的邻居有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有传统天堂之称的苏杭,还有经济相对发达的镇江、无锡、常州等。每年到长三角的旅游、出差、求学的国内外人数不可不谓庞大,南京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宣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南京的知名度。

南京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做到尽善尽美,正如张鸿雁教授强调的“城市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形象的定位与体系的搭建,更取决于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形式、推广力一式、长效管理与推广水平”[5]。南京国际化形象的塑造和发展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安玉.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04(S2).

[2]殷骏,李鸣.2020年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N].南京日报,2008-4-28(A01).

[3]王佶源,邓小文.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性构想[J].长江论坛,1996(01).

[4]于水,任燕.青奥会契机下的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9):23-26.

城市形象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品牌 象征物 黄鹤楼

一、城市象征物与城市品牌形象

1、城市象征物

一般来说,城市象征物是一种城市共识,在城市内部具有普遍认同感,然后再传播出去。在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城市象征物是最直接的视觉体现,可以将一座城市的个性与内涵较准确的通过视觉元素传达给目标受众。

城市象征物的范围很广,只要是受众能够形成对城市独特记忆的符号,都可称之为城市象征物,可以是自然的、人文的、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也可以是区别于其他城市、地区的性质,比如一种色彩、一类品质、一种精神或者是一个象征。城市象征物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而在多样的形式中,都共性地表现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将城市品牌视觉化。

国内目前较多的城市象征物有两大类型:

一是建筑景观类。比如:武汉黄鹤楼、上海东方明珠塔、北京四合院屋宇、北京故宫颐和园、西安钟楼、杭州雷锋塔、西安大雁塔、长沙岳麓书院、拉萨布达拉宫等。建筑景观类的城市象征物一般是人为打造的城市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形成城市形象标识。

二是街区性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类。比如:苏州周庄以及同里古镇、成都春熙路、厦门鼓浪屿、丽江古城、桂林山水等。城市的街区性历史遗迹是一座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是需要保护与珍惜的城市符号,是自然的馈赠,城市生活习惯也聚集于此。因此,也是最具城市个性特征、表现城市独特魅力的象征物。

2、城市象征物与城市品牌形象的关系

城市象征物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标识,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透过这些地域符号,可以探寻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精神。人们通常是通过某种“象征物”对城市产生独特的记忆。通过这些象征物,受众可以对这些城市产生最深刻的印象、进行最直观的体验,从而来认识了解这座城市、认知城市品牌、形成对城市品牌的记忆。

在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中,都有属于这个城市的著名标志性象征物,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厦门的鼓浪屿……这些驰名全国的“象征物”不仅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在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同时,更为城市向全国、全世界传递了属于自己的符号和名片。

二、打造城市“品牌象征物”,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品牌象征物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灵魂。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本身都是构成和决定一个城市品牌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最终构成了城市品牌的本质。不同于普通的象征物和城市标志,城市品牌象征物的核心价值既包含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时也渗透了许多复杂多元的无形价值。城市品牌象征物的规划实施和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具体项目的实施密不可分。

首先,城市象征物本身必须具备成为“品牌象征物”的特质。一般来说,城市品牌象征物必须具有代表性、识别性、知名度、独特性等。

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 233 年),至今约有1800 年历史。黄鹤楼屡毁屡建,但并没有影响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反在民众心中形成了一个关于黄鹤楼的情结。历史上,历代文人墨客对黄鹤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散落民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为流传的美名使黄鹤楼成为武汉著名的文化品牌遗产。这些事实说明,无论是代表性、识别性还是知名度和独特性,黄鹤楼作为武汉的品牌象征物确实名副其实。

然而,历史上黄鹤楼属于典型的东方木制古建筑。在几经修复中,黄鹤楼作为建筑实体,其真实性已缺失,更令人诧异的是,黄鹤楼建筑中现代电梯的出现,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说格格不入。

其次,城市品牌象征物要与城市品牌个性、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相一致。

例如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窗口城市,城市中更多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体现国际特色,如杜莎夫人蜡像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建筑等,汇聚了全世界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元素,而上海的风格就是日新月异、海纳百川;西安作为我国历朝古都,以构建“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为核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整个西安流露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如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建筑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当然,一座城市,不可能只有一个象征物,不同的象征物就会出现不同的个性,在处理这些“矛盾性”时,就需要对城市象征物进行价值整合。这样,不同类型的“象征物”可以相互呼应,相互强化,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黄鹤楼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仙道文化、诗赋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个文化主题。黄鹤楼的仙道和诗赋文化与武汉市另一象征物——古琴台,知音流水的文化背景不谋而合。黄鹤楼虽为历史名楼,但周边景点和配套设施则明显不足。

三、黄鹤楼作为武汉“品牌象征物”的问题与对策

1、武汉市民对黄鹤楼整体印象感知的调查

(1)调查方法和目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武汉市民心目中的黄鹤楼以及对黄鹤楼现状的态度。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为方便市民回答以及调查的开展,本次问卷共13个陈述项,内容主要包括:对黄鹤楼的内涵感知;对黄鹤楼的外观和内部设计的看法;对黄鹤楼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价格等的满意度;对黄鹤楼作为象征物的建议等。

(3)问卷调查的开展。问卷共200份。调查对象分为两大类:校内学生和校外市民(校外市民中也有学生),各100份。

调查时间是2012年4月14、15号,第一天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二天,在武汉市内,对武汉市民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于校外市民的100份问卷,发放地点主要选在商业中心:购物、消费场所以及周边地区。

(4)调查对象的分析。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样本中以20-30岁的人居多,有126人:20岁以下有26人;30-40岁有27人;40-50岁有5人;50岁以上6人。

调查对象以20到40的年轻人为主要群体,占总群体的90%以上。这类受众群体有独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问卷调查范围选择在商业中心等中高档场所,因而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并懂得享受生活;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了解社会动态,大多去过国内主要城市。这类受众群体能够比较准确、客观的反映黄鹤楼的品牌认知现状。

2、黄鹤楼作为象征物的调查结果分析

(1)黄鹤楼的内涵。调查显示,黄鹤楼本身的品牌价值还是能普遍得到武汉市民的认同,93%的市民心目中肯定它是历史名楼和武汉市的象征。然而在“黄鹤楼能否代表武汉”这一看法上,认为能够代表武汉的人数却只有约40%。说明武汉市民对黄鹤楼的期望明显高出它目前的状况。

(2)黄鹤楼的宣传。根据表中数据,黄鹤楼的媒体宣传明显不足,仅有28.4%的市民是通过媒体了解黄鹤楼。且对于“黄鹤楼的历史了解”,不到10%的市民是“非常了解”,大多市民对黄鹤楼的认识处在“了解一些”的状态。因此,要对黄鹤楼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

(3)黄鹤楼构造。对于黄鹤楼的外观,约90%的市民表示满意,三分之一的市民认为很雄伟壮观;对其内部构造超过一半的市民也表示满意,但在问卷现场访谈中,有市民特别强调,对内部电梯不满,在给“黄鹤楼的建议”中,不少市民也提及黄鹤楼“现代元素太浓”等观点。因此,建议适当对黄鹤楼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还原历史原貌。

对于黄鹤楼的周边交通状况,认为“满意”和“需改善”大约各占一半,为方便黄鹤楼的推广,其交通状况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游览黄鹤楼的意图。在调查对象中,有超过70% 的市民以各种方式表示去过黄鹤楼,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市民表示会推荐给朋友去,推荐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毕竟是历史名楼”;不推荐朋友去玩的原因大多认为:“名不副实”、“没有什么可玩性”等。由此看来,对黄鹤楼本身及周边景点的开发需要加强。

根据调查,黄鹤楼作为武汉市代表性的城市“品牌象征物”,受众对其本身的认同度较高,无论是其历史价值,还是文化价值。所欠缺的只是在现代环境中,如何使它既能符合历史文化的传承,承载人文内涵,又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其的追求,构筑“古与今”的桥梁,使其免于落入“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尴尬“孤楼”境地。

参考文献

①蒋昕、张军,《黄鹤楼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1):124-128

②张薇、张晓燕,《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基于深度旅游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2011(1):112-117

③樊传果,《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6(5):58-60

④李小霞,《试论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塑造》[J].《沈阳大学学报》,2008(5):53-56

⑤[澳]埃斯特·查尔斯沃思 编,夏海山 译:《城市边缘:当代城市化案例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02-254

⑥凯文·莱恩·凯勒 著,李乃和 译:《战略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96

⑦王兆宇,《城市品牌形象的概念策划——以西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1):140-151

⑧张锐、张焱:《城市品牌——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56-79

⑨[美]刘易斯·芒福德 著,宋俊岭、李翔宁 译:《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89-210

城市形象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 城市轨道交通 调查 问题 政策 措施

Keywords: china; urban rail transit; questionnaire; problems; policy; measures.

1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关注以下主要内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顺序与建设时机的主要依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最需要出台的政策;适宜的票价水平和政策;一些运营线路的客流强度低的症结;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经济定位;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政策;城市轨道交通的财务效益评价的指标;政府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优惠政策;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造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许经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管理体制;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如何防范投融资风险等。

问卷发放对象为业内专家、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设计、施工、运营等相关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50份,回收率为62.5%。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大家一致认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40年的成就巨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起到重要 影响 。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应尽快解决和应引起思考的问题。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40年的建设成就显著

2.1 运营线路初具规模2.2 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有15个城市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依照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参与的单位除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外,包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规划、设计、施工、设备生产供应等企事业单位。城市轨道交通的产业化初具规模,形成了几个特色产业基地,如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基本形成,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逐步拓展到海外市场。重庆将花5年时间打造轻轨设备产业链,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也初具规模。

2.3 人才积累初具规模

40年的发展、近20年的建设积累以及8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为行业积累了一批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

2.4技术积累初具规模

40年的发展,在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评选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项技术”中,有综合类技术9项,土建类技术11项,运营与设备技术13项。有些技术如前期投融资、安全远程监控预警技术、土建施工技术等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型交通系统方面,由单一的传统轮轨模式发展成多种制式并存,目前已在建和准备实施的制式已达6种:大运量地铁、中运量轻轨、跨座式单轨、城际快速铁路、磁悬浮、直线电机系统等。

形成了建设和运营的自有技术体系系列。

2.5 骨干作用日益显现

1) 引导城市布局调整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附近的房地产被极大地激活,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人口产生出巨大的吸引力,大量人口逐步向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集聚。

2)节约土地资源

在动态情况下,平均每位旅客占用的道路面积:轻轨和城市铁路为0.2平方米,公共电汽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分别是它的4.6倍、115倍、100和50倍。城市轨道交通使得以上住宅、办公、商业用地的内部凝聚力大大增加,它为各个中心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环境友好

城市轨道交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程度远远低于其他交通方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对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4)节约能源

“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市交通节能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地铁是小汽车的5%。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节约能源的交通方式,符合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的战略。

5)解决居民出行

对一些大城市而言,机动车增长过快只能造成交通拥堵,而发展公共交通又不可能无限扩大道路面积,发展轨道交通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会优于常规的公交,上班族和居民出行乘坐的舒适度会有很大提高,而且乘坐轨道交通在时间和效率方面与其他公交方式相比都有优势。

6)促进产业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和拉动内需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中,土建工程一般可占到40%左右,巨大的工程投资为工程施工 企业 带来巨大的市场。机电设备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40%左右,为机电设备制造厂商带来了新的市场。在设备国产化政策引导下,我国企业在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环境控制、自动售检票系统、信息服务等领域已有了较快的发展。

7)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不仅是出行,同时还是房地产、商业飞速发展的助推手,城市轨道交通提升了建成区域的价值。

3 可持续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对调查问卷的21个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

3.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问卷问题为意见收集类调研,调查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

(1)审批周期长;

(2)审批程序复杂;

(3)缺乏规范的审批标准;

(4)审批对城市整体规划、城市实际需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得不充分;

(5)审批过程中领导主观意识比较浓,专家意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6)审批执行不力,工程已经建设完成,项目还没有审批完成,或批了不建的现象比较多。

建议对策:重视专家意见,制定规范合理的审批流程和审批标准。

3.2 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顺序与建设时机的主要依据

本题为多因素排序选择,经统计根据调查对象选择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如图1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可见满足客流需求是确定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顺序与建设时机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应在充分调查分析客流需求的基础上,以满足出行要求为首要目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顺序与建设时机。

3.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最需要出台的政策

本题为收集意见类调研,调查得出最需出台的政策为:

(1)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2)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

(3)根据国情,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制定投融资相关政策;

(4)运营模式选择相关的规定、政策;

(5)土地征用、沿线商业开发相关政策;

(6)设备国产化相关政策;

(7)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3.4 城市轨道交通某些运营线路的客流强度低的原因

本题为多因素排序选择,经统计调查对象选择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如图2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某些运营线路的客流强度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 未成规模,其次客流预测偏差大和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不合理因,因此应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科学 的预测客流,合理规划,方便乘客换乘。

3.5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经济定位

本题为单项选择题,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如图3所示。

调查结果: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

3.6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融资来源及风险规避

多数专家坚持建设资金来源应该以政府出资和银行贷款为主,可以在此前提下考虑引进其他资本;同时许多专家都强调认真解剖 学习 香港地铁案例,根据国情吸取其中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关于投融资的建议:

(1)以政府投资为主;

(2)完善相关 法律 、法规体系的建设;

(3)学习香港地铁经验,尝试一体化运作模式;

(4)尝试其他投融资模式。

防范投融资风险的建议:

(1)切实加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只有在城市有足够的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批准项目建设,防止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发生;

(2)量力而行,注意建设发展节奏;

(3)避免各城市在建设标准上的互相攀比,制定建设标准;

(4)加强监管,形成有效的监管、担保和保障制度,运用风险管理的 方法 和模式进行项目管理,建设科学、合理、专业的管理机制;

(5)全程线网规划、适时投入建设,政府政策支持,建设运营严格管理;

(6)应对线网规划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力量,政府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尽可能利用因地铁建设衍生的一切资源和利润,积极探索城轨项目投融资商业化经营模式,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3.7 城市轨道交通的财务效益评价的指标

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如图4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中应以经济效益评价为主。但也有36.1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适当控制财务指标。

3.8 城市轨道交通适宜的票价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票价作为其客流吸引的一个重要的、较敏感的指标,对于适宜的票价水平,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如图5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56%的被调查者认为票价水平应保持在公交票价1.5~3倍水平范围内,在发挥大容量快速疏散功能的同时,适当体现城市轨道交通比传统公交带来的快捷服务优势。

3.9 政府支持城市轨道 交通 工程 发展 的优惠政策

政府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发展,应提供进一步的政策优惠,经统计根据调查对象选择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如图6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可见调查对象认为“给予一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沿线物业开发权”是政府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发展,首先可以进一步提供的政策优惠。

3.10 地方政府为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发展出台的政策和文件

本题为收集意见类调研,调查得出的各城市出台并准备出台的政策和文件有:

上海:上海市政府是国内支持地铁建设力度最大的城市,尤其是在征地拆迁方面力度很大。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出台《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

深圳:准备出台AFC技术标准;导向标志的技术标准。

广州:地方税费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例如:免受市政配套设施费、弃土费减半等。出台《地铁经营管理办法》。

北京:《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

重庆:出台《重庆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

南京:市政府已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作为市十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

3.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水平

本题为单项选择题,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如图7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 目前 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水平偏高或基本适当,认为造价偏高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做的不到位,经常变更修改设计,造成工期延误费用增加,车站建筑过大装修豪华等造成费用偏高;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造价水平偏低,因为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低价中标的政策,由于市场竞争大,施工单位尽可能压低报价,造成工程质量下降。

3.12 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的措施

本题为多因素排序选择,经统计根据调查对象选择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如图8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调查对象认为上述几项都应该是政府在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方面,应重点抓好的工作,比较而言“合理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被认为是最应该重点抓好的工作。

3.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许经营

本题为单项选择,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如图9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许经营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而不应该简单的支持或是反对。

3.1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

本题为多因素排序选择,经统计根据调查对象选择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如图10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可见上述几项都是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而言,被调查者认为“工程规模偏大、建设标准偏高”、“各阶段工作周期短”和“线网规划问题”这几项问题更突出。专家建议应合理规划,控制建设规模、标准和建设速度,分期建设,确保 科学 合理的建设工期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降低造价,各城市不应相互攀比,尤其装修不要过度豪华,提高运营效率。

3.15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管理体制

本题为单项选择,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如图11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可见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管理体制应采取投资、建设、运营统一管理制。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在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中需要引入专业的管理公司进行项目管理工作。

3.16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 应用 前景

本题为单项选择,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如图12所示。

调查结果及建议对策: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100%低地板车轻轨系统”和“直线电机系统”有应用前景,并感兴趣,而对“单轨系统”感兴趣的人较少。

3.17 国外地铁咨询公司的作用

本题为意见收集类调研,调查得出的主要意见是:

(1) 参考 作用;

(2)特殊技术问题的咨询;

(3)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4)线网整体规划的咨询工作。

3.18 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创新

本题为意见收集类调研,调查得出的主要建议是:

(1)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

(2)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3)设备国产化的 研究 工作;

(4)创新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明确创新目的,避免浪费;

(5)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

轨道交通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大容量、准时快捷、安全高效的优势,对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出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清楚的了解业内人士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非常有意义,也希望此项工作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 文献 [2] 施仲衡,冯爱军.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4).

[3] 超前规划 适时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轨道交通—— 中国 工程院院士施仲衡专访[J].都市快轨交通,2006,19(3).

城市形象调查范文第4篇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者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不在少数,有的学者从大方向出发,概括地研究当前多数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有些学者则针对具体城市进行了形象设计研究。本文通过对成都地方政府对成都旅游的宣传、旅行社对成都旅游的宣传,以及游客和潜在游客眼中的成都进行分析调研,发现目前成都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出新的成都旅游形象,推动成都旅游的发展,并为其他城市的旅游形象建设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关于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设计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席宏伟探讨了成都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意义以及定位原则,分析了旅游形象建设与视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成都定位为“天府蜀都”。[2]张艳采用三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同时对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四省省会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成都城市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提升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3]刘德谦对比分析了成都与安徽合肥和河北石家庄旅游发展特征,将成都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为西部休闲旅游中心和四川旅游发展核心,通过成都与杭州的对比,设计了“天府之都,休闲之都”的成都城市旅游形象。[4]白雪以餐饮节庆为切入点,通过对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的分析,综合评价了餐饮节庆对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影响,概括性地提出了利用节庆活动和餐饮活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对策建议。[5]毛长义、段彩丽、张清明等运用多元分析,综合成都城市个性、游客本地感知形象、形象替代与叠加、形象演进态势等,对成都进行了总体形象定位。[6]本文从政府,旅行社以及游客三方的视角出发,研究政府当前对于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旅行社对于成都城市旅游线路的开发销售,以及游客对于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分析旅游形象营销问题进而在游客的需求基础上,结合政府和旅行社需求,设计出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同时提出相应的宣传策略。

三、数据样本

数据来源主要是问卷调研和网络数据,问卷调研的调查对象是上海市居民。课题组一行四人于2013年7月在上海某小区、火车站、汽车站、商场、大学等地发放问卷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调研,总共发放问卷100份,最后收回100份,回收率达到100%,其中有效问卷91份,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91%。在91份有效问卷中,男性40人,占了有效调查样本的44%,女性51人,占了有效调查样本的56%;样本的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合理,其中14岁以下1人,占总数的1.1%,15至24岁段22人,占24.2%,25至44岁段62人,占68.1%,45至64岁段6人,占6.6%,65岁以上人数为0,调查中中青年人群占了样本的绝大部分。调查对象的职业以学生和公司职员为多数,年收入在1000至10000不等,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样本数据真实有效。

四、旅游者对成都旅游形象与价值的认知

在长三角的上海旅游客源地针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将被调查者对于成都旅游形象的认知归纳为以下几类(见表1)。依据表1数据,已到访过成都的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都有过亲身的体验,而对于“游”和“食”两方面的印象较为深刻,36.8%的被调查者谈到了成都著名景点,28.1%提及成都的美食和小吃,21.1%的被调查者认为休闲生活、慢节奏是成都旅游形象的代表。对于未到访的旅游者,提到成都,首先便将小吃、美食与成都旅游形象联系起来的有34.5%,14.1%的人选择了著名景点,15.5%的被调查者谈到了休闲生活。成都旅游形象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影视媒体或者亲朋好友等渠道。对比已到访游客和未到访游客的数据不难发现,已到访者以景点为主要认知,其次是小吃美食、休闲生活;未到访者则以小吃美食为主,休闲生活为第二位,景点再次之。虽然三个关键词顺序有所不同,但总结而言,市场对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还是集中与景点、小吃美食和休闲三个方面。旅游价值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中获得或期望获得的收益。采用里克特五点式量表测度长三角旅游者对于成都城市旅游的价值评价,1表示没有旅游价值,2表示旅游价值不太高,3表示旅游价值一般,4表示旅游价值较高,5表示旅游价值很高;最后计算得出均值为3.79,可见旅游者对于成都城市的旅游价值认评价在一般至较高水平之间,表明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五、基于网络的政府和企业的成都旅游形象宣传

1、政府所宣传的总体形象和属性形象根据Echtnerv&Ritchie的三轴旅游形象概念,旅游形象分为总体形象和属性形象。[7]总体形象是人们对旅游地总体的认知和评价,属性形象是人们对具体旅游吸引物或产品的认知评价。成都政府当前在网络上宣传的城市旅游总体形象是“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对于政府宣传的成都旅游形象,在成都政府官网上对其图片进行整理归纳,146张图片共分为五大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到,小吃美食图片占了总数的31%,其次是城市景观,占29%,民俗文化占24%,名胜古迹占14%,国宝大熊猫占9%。其中前三项合计共占了84%,成都政府对于成都旅游形象的宣传以城市景观,美食诱惑和文化三方面为主,比较注重宣传游客在蓉旅游时的参与度。例如品尝成都特色小吃,欣赏城市景观,学习成都文化等,以此来提高成都旅游的吸引力。概括而言,政府宣传的是一个“美食成都”、“景观成都”和“文化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

2、企业所宣传的成都旅游形象企业对于成都旅游形象的宣传以旅行社为例,选择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等十家国内著名旅行社网站进行搜索。将所有涉及成都的旅行线路进行整理,有220条涉及成都旅游宣传的,209条是成都与四川其他旅游景点的组合线路宣传,占了总数的95%,缺少对成都旅游形象的宣传,只有5%是纯玩成都的自由行项目宣传。可见在旅行社的产品宣传中,成都的形象只是连接九寨沟、峨眉山等景区的中转站、集散地,并没有比较鲜明且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六、政府与旅行社对成都旅游形象宣传存在的问题

1、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过于笼统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是将旅游地特征与定位符号化、表征化的过程,它远远超出风景的含义,而成为一种知觉和意义的表达,凭借着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表达的知觉与意义和旅游者心理需求和心理知觉的拟合,可以唤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8]从旅游形象的宣传内容看,成都政府在官方政务网上以宣传口号为主,结合图片、视频以及文字介绍的方式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宣传。成都总体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是:“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从语言表达上看,它是一句写知觉概念的模型。采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来作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需要结合旅游城市实际的旅游发展情况,一般适用于旅游知名度高,旅游开发成熟的旅游地。对成都而言,相对于香港、上海这样的旅游大城市,其自身的旅游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长三角旅游者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被调查者对成都的旅游产品知晓度不高,仅限于笼统的、概念化的美食与小吃,对具体美食小吃的名称和种类和旅游景点的名字知晓的都不多。所以成都并不适合使用知觉型的宣传口号来宣传其旅游形象,这样的宣传口号不但没有突出成都的旅游特色,反而会使旅游者对成都的形象认知陷入一个模糊的概念。

2、宣传内容与总体形象脱离如何用网络宣传出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莫里森给出了一个网站宣传好坏的评价标准:[9](1)图片、视频等形象应该与宣传口号保持一致;(2)各形象因素不自相矛盾;(3)使用图片巩固加深浏览者对网站文字的描述印象;(4)图像和图形有效且美观、吸引力;(5)丰富的图片来增加网站的视觉美感;(6)使用颜色来提高网站的视觉效果;(7)网站整体具有吸引力。分析成都市政务网旅游宣传版面的设计,并按照上述7大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对照评价。总体来说成都政府网站规划清晰,页面设计简洁明了,吸引力较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一个好的网页宣传,要求图片文字及视频等内容与网站的宣传口号保持一致,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宣传意图。然而搜索成都政务网时发现,它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并未契合它的宣传口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也没有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做出解释,给浏览者造成一些不便,一些对成都城市旅游有兴趣的潜在游客也可能因此丧失掉兴趣。对于官网上的宣传图片,虽然数量可观,并且分类清楚,但是同样没有紧靠主题。视频是宣传旅游形象的有力工具,在成都政府官网上有170多条视频,内容涉及市民生活、区县风光、文化建艺术、经济建设等,时长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不等。但是视频数量过多对宣传成都旅游形象宣传和网页浏览者造成困扰,浏览者不可能将所有视频一网打尽,而且在网页上最显著位置的视频是文化讲坛类节目,并不是宣传旅游形象的,与宣传口号也没有保持一致。

3、旅行社形象宣传缺失旅行社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旅游产品宣传时,各旅行社网站采取的是价格战略,以价格优势来吸引旅游者,城市本身形象吸引力起到的作用较小。所以大部分是把成都作为连接九寨沟、乐山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中转站进行推广介绍,只有小部分是成都城市的自助游项目,此类自助游项目各大旅行社网站销售供给量少,游客只能通过携程、去哪儿等综合性旅游网站预订和选购。这种销售宣传与政府宣传形象毫无关系,使旅游者看不到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

4、政府与企业的成都宣传与旅游者的形象认知存在差异成都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是“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而调查中所显示的旅游者所认知的成都旅游能获得的收益是品尝美食、放松休闲、欣赏风景和增长见识,两者之间无法吻合。旅行社方面,其旅游线路中也不乏各种美食、休闲之旅,但由于在线路介绍中缺乏具体的细节介绍,对旅游者同样是没有吸引力的。当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表达的知觉与意义和旅游者心理需求与心理知觉拟合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会被唤起。因此,关注旅游者形象认知,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益。

七、成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1、设计理念考虑到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有所差异,在设计成都旅游形象时,应以旅游者的认知以及需求为主体,辅助以政府的宣传需求和企业的盈利需求。旅游者对成都的认知以及需求是可以品尝美食、欣赏风景、学习和增长见识。政府的宣传需求是要把成都的旅游形象打造的更具有吸引力。企业的盈利需求是在成都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获取企业的收益。潜在游客虽然认知成都的形象以小吃美食为主,但实际游客的认知评价仍以景点为主,即到访成都主要是景点吸引,其次是品尝小吃美食。因此综合三方的需求成都旅游形象在设计时应以景为主,美食为辅(见图2)。

2、形象设计依据旅游者、政府及市场三方的需求,参照以景为主,美食为辅的设计原则,可以将成都旅游形象设计为“巴适成都景,美哉川之味。”并可以以此作为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分析前半句“巴适成都景”,“巴适”是地道的成都方言,意思是“舒服,正宗,好”等,“巴适”一词不仅体现了成都方言文化的特色,更展现了成都景区景点的风光无限以及成都城市休闲舒适的氛围,给人一种成都独特的感受。后半句“美哉川之味”,契合了旅游者对于成都美食的追求和爱好,单单以辣来概括成都美食的滋味是片面的,因此选用“美”字表明成都的川味更包含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同时暗示旅游者成都美食带来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愉悦,更是心灵上的,一个“美”字恰如其分。其次从语言角度来分析,这是一句既写实又写意的宣传语,川之味、成都景———成都的美景和美食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这是写实的方面。“巴适”、“美”———这些是心理的感受,因此可以认为是写意的方面,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同时又契合不同主体地价值诉求,符合城市形象的设计原则。

3、属性形象网络宣传探索网络时代,网络宣传对于旅游地形象的营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政府应单独开辟旅游宣传页面,考虑游客所认知的成都属性形象(见表2)。应参考莫里森的网站评价标准进行设计,以旅游形象宣传语为中心,辅以契合宣传语的图片文字和视频,注意保持视觉符号与宣传口号之间的协调性,使浏览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成都旅游形象,激发出潜在的旅游动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方可以利用当前火热的手机社交工具(微博、微信、APP)等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营销。对于企业,以旅行社为例,其网站建设的着眼点在于吸引旅游者,刺激消费。因此在宣传旅游线路时,可以在网页中提供多样化的成都城市介绍,例如美景和美食等,同时辅以图片,从视觉上吸引旅游者。

八、总结

城市形象调查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4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加之节假日经济的推动,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新热点,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市场潜力,并且已展示出良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前景。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打造城市的旅游品牌,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途径。秦皇岛市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同时,秦皇岛市还享有京津冀后花园的美誉,不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将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富有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有个性有特色且多样性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将为该市旅游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一、秦皇岛市文化旅游调查

1.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形象受众调查。

调查目标:对秦皇岛市旅游形象的认知途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及秦皇岛市特有的民俗文化知名度等几个方面展开调研。

调查对象:到秦皇岛市旅游的河北省境内外游客

调查方式:课题组成员利用暑期在秦皇岛市文化旅游景点发放调查问卷以及网络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有效率为91.5%。

2.针对游客的调查。

(1)游客基本情况调查。本次对游客基本情况的调查,游客性别比例,男女分别占总人数的52.6%和47.4%,从游客的年龄分布25~45岁的游客占63.7%,在教育背景方面拥有大专学历的游客占游客总人数的35%,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游客占游客总人数的23.5%;从职业构成角度来看,首先企事业人员占出游游客总数的27.3%;其次是国家公务员占到16.2%,农民出游人数相对较低,占1.7%。从收入角度来看,2500元到4500元月薪的人群占样本总数的39.7%。受调查者中第二三次来秦皇岛的游客占到游客总数的31.1%。

(2)游客对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形象认知途径调查。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游客对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形象认知的途径以电视广播宣传为主占到51.7%,从报纸书籍中对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形象介绍的游客占34.9%,还有网络的宣传加上旅行社的宣传等也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可见,电视广播,别人介绍以及书籍与网络是外地游客对秦皇岛文化旅游形象产生认知的主要途径。

(3)秦皇岛市部分旅游景点知名度调查。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秦皇岛市部分旅游景点知名度的排名,北戴河南戴河属国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知名度可达到100%。天下第一关即山海关等景区也因其厚重的长城文化底蕴而家喻户晓。其他文化旅游相关的如孟姜女庙,老龙头景区等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王家大院和李大钊故居等则排名靠后,秦皇岛市的旅游形象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知名度远高于以人文历史等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在调查中还随机访谈了一些游客,大部分受访游客对文化旅游表示期待不高。可见秦皇岛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旅游形象。

(4)秦皇岛市民俗文化知名度调查。民俗文化是文化旅游形象建设的重点之一,秦皇岛市拥有昌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以及多种传统手工艺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抚宁吹歌和昌黎地秧歌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昌黎民歌,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等以及昌黎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

由上表可见,秦皇岛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但是知名度较低,两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宁吹歌和昌黎地秧歌比例相对其他较高,但是普遍都低于30%。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和宣传秦皇岛市特有的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一条龙旅游,带动民俗文化相关产业链发展。

二、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分析与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得知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形象(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48页)还处于零散模糊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形象鲜明的文化旅游形象。游客对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了解不多,了解途径单调。虽然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但没有构建有特色的品牌认知,游客旅游意愿不强。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人―地,感知形象设计。视觉感知形象设计,寻找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吉祥物等。听觉感知形象设计上,可以推出冀特色的杂剧,民间曲艺等,触动游客听觉感知。味觉感知形象设计上,可以推出有沿海特色的食物,餐饮不断创新,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形成像古城包子等老字号系列,与民俗文化结合,创造独特品牌。

2.淡季旺季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夏季秦皇岛市旅游旺季短、淡季过长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旅游业游客,根据调查可推出民俗旅游专线产品以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及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来吸引游客。同时开发民俗观光村,双休日“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系列活动,平衡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淡季旺季,加大淡季旅游产出,形成季节性的特色文化旅游。

3.文化一条龙。借助文化活动与文字载体等或组织专人收集有关秦皇岛市的书籍史料和小说,整理相关的民间传说,将长城文化和民间故事等结合起来,比如通过战国时期的燕国的小说故事轶事的整理来突显战国文化或是秦文化。让游客因向往文化而向往文化旅游,同时带动与文化旅游相关的产业链条,比如书籍,手工产品,文化特色的饮食纪念品等。